2013年哈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哈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考试答案
哈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考试答案语文哈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考试答案一、1、B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将其引发的恐惧和哀怜“净化”或“发散”掉,对人心理起健康作用,才产生“喜感”。
2、B 戏剧家创作悲喜混杂剧是悲喜剧不能严格划分的表现,而不是理由。
3、D(A悲喜剧的区别不在于此;“突然荣耀感”只是喜剧让人发笑的一种解释。
B原文为“莎士比亚的悲喜混杂剧大半在主情节之中穿插一个副情节”。
C原文说“只要题材重要就行”,并且“常用的主角”是一般市民。
)二、4、D知:执掌,管理。
5、C(①是魏征从容应对太宗的话;③是魏征感谢太宗能够让自己阐述的观点;④阐释的是道理,并不直接涉及魏征。
)6、B(文章中太宗强调的是他任用魏征又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而非“认为他的能力比管仲还要突出”)7、(1)魏征以前确实是我的仇敌,但他对所做的事尽职尽责,有值得赞许的地方。
(采分点:“所仇”“足”“嘉”各1分,句子大意2分)(2)魏征常常冒犯我的威严恳切地进谏,不允许我做错误的事,这是我器重他的原因。
(采分点:“切谏”“所以”“重”各1分,句子大意2分)8.薛诗“月”后着一寒字,并与苍茫的山色共同营造了凄寒苍茫的意境,诗人借凄凉的夜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之情;王诗写“明月”何曾“两乡”,写人虽分别两地,却可共睹明月,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劝慰,也表达出诗人乐观的情怀。
9.诗歌前两句实写离别夜景:蒹葭,夜霜,寒月,山色。
第四句虚写了追随离人脚步的梦境。
虚实结合,既营造了清冷空茫的意境,烘托了离别的凄凉,又表达了主人公不忍离别的伤痛和对友人深深的思念。
10、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⑵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三、11.(1)DE(选D项3分,选E项2分,选C项1分)A项小说的结尾沃尔迪烈夫用手绢擦额头的动作无法看出他对文官的不满;B项文中没有大量的环境描写;C项中省略号的作用与心理描写的作用不尽相同。
(2)①有关苍蝇的描写写出了文官办公环境的脏乱。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黑龙江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镜子中的难题①人人都照镜子,对镜子总是使物体左右反转习以为常。
然而,为什么镜子使物体左右反转,而不使物体上下反转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镜像难题”。
镜像问题不仅涉及到镜子的几何光学性质,还涉及到人在看映在镜子里的像时的心理作用,这是镜像问题成为千古之谜的原因之一。
②当你面对镜子,举起左手,这时映在镜子里的自己举起了右手。
这时你猛然发现,镜子让自己左右反转了。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镜子形成像的机理是怎样的呢?找一面镜子垂直于地面放置,在镜子前面依次放三个箭头,箭头的指向分别是向上、向右和向前。
垂直镜面,从镜子外向镜子里移动箭头,我们将看到,向上和向右的箭头的实像和虚像会重合在一起,箭头与箭头重合,箭尾与箭尾重合。
可是,惟独与镜面垂直的向前的箭头,实物和虚像方向反转,箭头和箭头不能重合。
这样看来,从光学角度讲,镜子其实是把实际的物体的前后反转了。
可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的却是左右方向的反转呢?原来,通常在面对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以自己身体作为坐标系来判断它们的位置情况。
如果看到自己头上的物体,就会判断“那个东西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左手方向有个物体,则会判断“那个东西在左边”。
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却以镜子中的像作为坐标系,本来是前后反转,却最后强加给了左右方向,于是在人的眼中,镜像和实物出现了左右反转。
③我们照镜子,会感觉到左右发生了反转;但是生活中也有感觉左右不反转的事例,比如说汽车的后视镜。
假设你坐在车里,有人骑摩托车试图超越你的车,在后视镜里,当你看到试图从右侧超越自己的摩托车时,真实的情况是,它的确是打算从右边超越过去。
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我们看到了映在镜子里的车后的像,但是却不会产生左右反转的感觉。
黑龙江省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哈三中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第三次验收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传统文化”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文化由民族的文明演化汇集而成,是其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的总体表征。
B.传统文化属于一种民族文化,它集中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
C.传统文化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构建自己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
D.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能重复和照搬,也不能死记硬背经典,而是要容纳继承弘扬其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
2.下列各项,对“中国教育传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教育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在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方面也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B. 从中国的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看,源于西方的各类教学法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并不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C. 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和实践不仅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之处,也有本土化和特色化的传统。
D. 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现象说明中国传统教育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有关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可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 奠定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基础。
B. 科举制度在评价选拔人才方面是最公平合理的,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需要我们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中国的近代教育缺少自信,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
D.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哈佛教授加德纳也是借鉴中国的教育传统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自是遇加厚B.遽出就坦谢C.朕已许原:D.益兵三千人5.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 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若直贱,谷不至矣,不如任之。
2013东北三省三校一模 东北三省三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及答案
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三省三校2013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
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庭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训的形式训诫子弟、垂饬后代。
这些家训有不少一直流传到今天,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有些家训收集了不少警世哲语,并将这些警世哲语加以编排、分类,读来朗朗上口,对今人也颇有警策意义。
有些家训,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除了教子、治家等内容外,还涉及音乐、风俗等内容,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家教百科全书了。
一般来说,家训的内容包括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立志、气节、为政等几个方面,其中又以修身、处世、治家为最主要。
封建士大夫历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人格教育,反映在家训中,就是勉子立志、劝子为学、教子修身的内容。
教子为学方面的家训,关于学习方法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论述所占比例极大,尤其在家书中,更是占绝大部分。
2013高考语文三模试卷附答案
语文试题第I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艺术与生活艺术先驱马塞尔·杜尚说:“我最好的作品是我的生活”。
1917年,杜尚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男用小便池起名为《泉》,匿名送到美国,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成为现代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他说,现成品可以是艺术品,艺术品也可以成为日常用品。
之后,杜尚把小便器搬到博物馆,用这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有多远?杜尚以生活为本源达到无比自由的境界,从而展开想象,体会自由畅意的领地,生活也就成了艺术。
这种观点,发展到极致,就认为生活与艺术完全重叠。
还有些艺术家喜欢把生活和艺术比作两条平行线,这种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认同。
事实上,艺术只是人们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美好事物的一种追求,换言之,艺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在装饰自己的房屋、爱车、哪怕仅仅是出门前的着装审视,都是艺术的体现,无意之中也是在遵循美的规律、用美的标准来塑造生活。
所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只是我们把这些美都融入了生活了。
而那些大艺术家们则不同,他们把不容易被人注意的美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呈现给所有人,让我们切身体会并产生共鸣。
艺术,也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其根本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于浓缩化和夸张化的生活。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
有时,艺术还有导向作用。
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在给我们讲故事,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我们看到的连环画,或读到的英雄传奇,都是教人向善的。
但也有些艺术很另类,甚至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
艺术就是这样,它实际上在强制改变一个人的审美观,限制人的价值观,所以,艺术更多的时候扮演着生活的附属品。
艺术的真正含义有时也是很被动的,也会受到约束,也会被利用。
因此,一件好的艺术品,不能靠书本和宣传上的定义去理解和感受,而要冲破束缚,摆脱枷锁,依靠内心对美的向往,追求它正面的价值,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东北三省三校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信号系统,传导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
它以特有的形态,将中国人或规范或潇洒的人格价值,中国人或守格或破格的文化精神暗传出来。
在线条的飞扬和变化的布局中,你会时不时感觉到中国人平衡与欹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齐整与错落等等独特的哲理气息和思辨方式。
汉字由象形的图画经由简化、抽象、变形,逐步演变为符号,每个汉字最初都是描摹事物的一个单幅画(如鱼、龙),或由两幅、多幅图画拼接起来的一幅组画(如有偏旁的好、安)。
音指与象指在汉字中合一,笔划与结构中均有图像、意象和情象内容。
后来随着字的日渐功能化、实用化、符号化,书与画在实用功能层面开始分离。
自从书法进入了愈来愈重视以真草隶篆、特别是行草来表达书写者感情的阶段,艺术的功能重又上升,书与画在艺术审美层面重又结合。
弹性幅度极大的毛笔,可浓可淡可枯可润的水墨,以及能够以吸水度和印迹感天然造成原生效果的宣纸,使中国书法因毛笔、水墨、宣纸的书写,能以在快慢、提按、推拉、扭折、顿挫、转甩、浓淡、湿枯、晕涩、虚实中相映相辉、相生相克,能以比其他纸笔无比丰富的艺术语汇,给书法作品的构思和表现提供无限张力,给精神创造和艺术创造提供了其他文字书写无可比拟的阔大空间。
汉字的点、划、撇、捺、钩、方框(圆)和三角的多形态笔法,以及毛笔笔划的多方向性写法,这些在别的文字中罕有的特色,为各类线条和几何图形大量进入书法铺就了通道,使得现代逐步发展起来的徒手线艺术、点画造型艺术、符号化艺术、空间造型艺术的许多观念,很早就进入了汉字书写,同步提升了中国书法具象和抽象的双向表达能力。
汉字书写由具象的图画在漫长的岁月中逐级简化、变异、提升为书法艺术抽象的符号,却又草蛇灰线,留下了各种象形图画的印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扫描版).pdf
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表述错误,“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词汇”。
) 2.C(《唐诗说》不是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原文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同时“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无中生有。
) 3.D(文中没有对比的写法,也没有否定历史的鉴赏法。
) 4.D 代还指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诬告”不准确;“一怒之下,辞官归去”也不准确,原文是说“叹”、“求解职”。
) 7.(1) 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留跸河中宝臣曹州济阴人自牧太平兴国五年陕西转运副使绯太平兴国两浙转运使丽丽丽京东转运使制诰赐钱三十万皇帝的诏令峡路安抚左谏议大夫蒲津钱若水太宗实录 8. 拟人。
(1分)上片“笑杀”“温柔”“借”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写梅花笑傲百花之神,其神姿天真自然、温柔清秀,却不借助任何力量。
(1分) 对比、衬托。
(1分)将春神统领下的娇艳绚丽、千般媚俗的百花和清秀不俗、骨气奇绝的梅花作对比,衬托梅花。
(1分) 词人通过描写突出了梅的迥异百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1分)(如从色彩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9. 冰清玉洁,高雅脱俗。
梅花花影稀疏,花色浅淡,盛开在冰雪之中、清澈水边,在春之百花的映衬之下更显自然脱俗。
(2分)坚贞不屈,傲霜斗雪。
绽放之时惹人摘取,凋零之时飘泊天涯,“风烟”“霜雪”,无论何时何地犹存一种坚贞品格。
(2分)词人托物言志,借花言人,抒写内心中傲岸不屈的精神(1)以及归隐情思(1分)。
10.(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1.(1)AD(B项“我高考在即”不是不能好好安葬母亲的原因;C项我离家是因为高考考到了外地,弟弟是被父亲带走的,全家“才想起”表述不对;E项没有反语,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 (2) 不可能记错。
①坟地是父亲在外寻摸一天定下来的;②岔路口左右各有不同指向;③安葬时走了200步,之后又移栽小树作记号;④离乡前父亲独自去坟前坐了半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3-2014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一个由权力垄断大部分资源的社会当中,人们在政治观念上,多倾向于认同政治现实主义。
这里的政治现实主义,简而言之,就是强权即公理。
或者不如说,人们在暴力和利益的威胁和诱惑之下,无能或无力从道德上评价权力的对与错。
这种政治观念,反映到现实生活当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权力崇拜,二是政治冷漠。
人们崇拜权力,大半基于利益的考量,但在此之外,亦将权力视为价值和意义的来源。
而这里所谓的政治冷漠,特指人们在自身利益之外,无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旦有人试图从道德的角度评价政治时,周围的人可能立马就问:你说这些,到底有什么用?或许,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有关政治的言说,的确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所有关于政治的言说都没有意义,更不能随时以有用/无用这一对概念来评价所有事务;我们须认识到,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能以这一对概念来评价。
甚至,我们可以用更强的表述说,人类活动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其实在此概念框架之外。
进而,我们可以认为,试图评价现实政治的对与错,有可能是无用的;但如果我们均认同政治现实主义,则一定是无望的。
基于正当的道德要求,公民有不服从的权利。
但这种权利所带来的,不是一种以恶抗恶的仇恨与破坏,而是一种基于自由的表达和守护,并遵从一种真正的法律精神。
如果我们将此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做一比较,即可看出明显的差异。
关于此点,刘莘在上引论文中指出:“……公民精神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比它与物欲意识的区别要丰富得多:前者基于自由,后者基于对自由的限制;前者鼓励自我批判并欢迎他者的批判,后者限制自我批判并排斥他者的批判;前者认为普遍法权高于任何主义,后者认为某某主义高于普遍法权;前者追问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根据及内容,后者规定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及基础;前者通过追求社会基本结构的全面法权而实现自身,后者通过维系新旧内容的统一而捆绑自身。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到绘画,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书、画同源,或书出于画的似是而非之说。
从我国龙山期、仰韶期的彩陶,以逮殷代的青铜器,其花纹的情形,在今日犹可考见。
这可以说是今日能够看到的中国最古的绘画。
彩陶文化期的花纹,多彩多姿;青铜器的花纹,威重神秘;但两者皆系图案的、抽象的性质,反不如原始象形文字之追求物象。
一直到战国时期,才有一部分铜器上的狩猎、动物的花纹,带有活泼的写实意味。
由这种古代实物的考查,可以明了我国的书与画,完全属于两种不同的系统。
由最早的彩陶花纹来看,这完全是属于装饰意味的系统,所以它本身没有象形不象形的问题。
例如把这类花纹应用到衣服器物上面,以表示服用者的不同身份,这依然是对被装饰的对象,由装饰的象征性而赋与以当时所要求的意味。
由甲骨文的文字来看,这完全是属于帮助并代替记忆的实用系统;所以一开始便不能不追求人们所要记忆的事物之形。
等到约定俗成之后,便慢慢从事物之形中解放出来,以追求实用时的便利。
所以文字与绘画的发展,都是在两种精神状态及两种目的中进行。
何况我国六书中指事的起源,没有人能说它会晚于象形。
因造字之始,即有指事的方法,即可斥破由象形文字而来的文字是与绘画同源,或出于绘画之说之谬。
书画的密切关联,乃发生在书法自身有了美的自觉、成为美的对象的时代;其引发此一自觉的,恐怕和草书的出现有关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志。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生命的因素,到了《楚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
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同时,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
”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
刘歆在《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
布衣而能作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
荀子、宋玉之作与布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
’”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
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诵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
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为“赋”。
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
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13年哈三中3模语文答案
2013年哈尔滨第三中学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C(“使‘感知中国’成为热门”错误)2.C(强加因果)3.A(“最重要的”,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B(戒:告诫)5.A (②没有直接表明善于用兵,只是笼统点到用力做战④体现嗣昭刚直的品质⑥间接表现百姓对他的拥戴)6.C(张冠李戴,庄宗派遣嗣昭转到山的北面,而自己率领银枪军冲上山。
)7.(1)我们如果收整军队,让他们休息,(他们)整顿军队然后再次出击,(那么,我们)凭借什么抵挡他们?应当用精锐骑兵阻挠他们,趁着他们疲劳困乏,可以凭借这取胜。
(“整”、“何以”、“因”各1分,句意2分)(2)李继韬暗地里派人告诉继远,要(他)在军队里发动兵变,希望天子派自己去安抚他。
事情泄露,在天津桥,(李继韬)被斩杀了。
(“阴”、“起变”、“安缉”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李嗣昭,本来姓韩,是汾州太谷县百姓家的孩子。
太祖(李克用)外出打猎,到他家(落脚),看见树林中香气浓盛,认为此事很奇异,招来他的父亲询问怎么回事。
(嗣昭)父亲说家里刚刚生了个儿子,太祖于是拿黄金和丝绸赠送给(他们)来换取这个婴儿,命令自己的弟弟李克柔把(他)当做儿子抚养。
嗣昭形貌矮小,但胆量勇气超过常人。
起初嗜好喝酒,太祖曾经稍加训诫他,就终生不再喝酒了。
太祖喜爱他的谨慎仁厚,常常让他跟随用兵打仗,任用为衙内指挥使。
天复元年(901年),梁国大军向西进犯京师,围攻凤翔,嗣昭趁着间隙攻打梁的晋、绛,(在)平阳作战,抓捕梁国将领一名。
梁国军队于是包围太原,慈、隰、汾诸州又归入梁国。
太祖非常恐惧,计划出走云州,而李存信等则劝太祖投奔到契丹去,李嗣昭(据理)力争认为不可以,仗恃刘太妃也赞同李嗣昭的意见,(李克用)才停止(出走)。
李嗣昭不分白天黑夜,屡出奇兵攻击梁军,梁军散去,嗣昭又收复汾、慈、隰三州。
这一年,镇、定二州都已经(和)晋断绝关系而归附梁国,晋国在外失去大国援助,在内丢失数州,连年之中,孤城一再被困。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东北三校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三校(辽宁省实验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4月第二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标明。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作为潮州人族群的风味菜肴,潮菜初是伴随着潮商的足迹传遍东西洋的,而后通过南北贸易和移民,吸纳了东西洋各地的饮食精华,包括各种各样的食材和烹饪技法,进而融会贯通并走向成熟。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潮菜在全国各地迅速的兴起,其独特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按照当代流行的八大菜系分类法,潮菜因为地处广东而归入了粤菜,但已故的美食家唐振常却不以为然。
他在《饔飨集》中说:“八大菜系中无潮州菜,大约以为潮州菜可入粤菜一系,此又不然,通行粤菜不能包括潮州菜的特点,凡食客皆知,试看香港市上,潮州菜馆林立,何以不标粤菜馆而皆树潮州菜之名?”为什么潮菜不能归入粤菜?为什么潮州人无论到哪里都不标榜粤菜而只树立潮菜自己的名声?就潮州人而言,大概认为粤菜或广东菜其实都是广府菜的别称,是讲粤语的广府人族群的风味菜点,与潮州人所吃的潮菜有明显的差别。
还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197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组织当地大饭店的名厨整理出版一套6册的“菜点选编”丛书,没有把潮州菜汇编到《广东菜点选编》一书中去,而是与福建菜合编为《福建潮州菜点选编》。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一、1.A(B“素质”中的“质”应为“zhì”,“温文而雅”应为“温文尔雅”。
C“喻意”应为“寓意”。
D“卸载”中的“载”字音应为“zài”)2.B ( 平步青云:比喻一下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
A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开创新的风格、形式或局面。
语境不符。
C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
用在“养殖户”身上不合适。
D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沉着,神情如常。
只能用于人在危急情况下仍能镇定,不能用于机构。
)3.D(A不合逻辑,田野、平原、土地存在包含关系。
B缺少宾语,在“污染源”“信息”后面加上适当宾语。
C关联词语位置不当,“苏东坡”应该放在“不但”前面)4.C(A句号移至引号外;B最后两个逗号改成顿号;D冒号只能管到“想到”前面,“想到”前用句号。
)二、5.C(由第2段可看出,“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价值观和规范。
以偏概全。
)6.B(由第4段可看出。
A. 错在因果颠倒。
原文说“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自身和社会的经验总结,人文精神则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
C.错在“人文思想得以充分实现”。
无中生有。
D. 错在“人文制度是人文思想产生的前提”,原文是“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
偷换概念。
)7.B(错在推断无依据,而且第四段开头说:“人文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三、8. A、都是“赠送,送给”意。
(B前一个是“几乎、近于”;后一个是“大概、恐怕”。
C前一个表被动,后一个是判断动词“是”。
D前一个表判断,可译为“是”;后一个是“竟然”。
)9. C(A项分别表现其“廉”和严厉;B项分别表现其“明断是非”和“廉”;D项分别表现其“奉君主之命做事”和“孤峭”。
)10. B(“遭到了下属很多人的抗议”不准确,应该是下属很多人不能忍受,做不到。
)四、11.(1)老朋友来访,饭食也只有一盘。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哈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1883年,马克思去世。
但在同一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雅斯贝尔斯的诞生。
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
②所谓“轴心时代”,在时间上是指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这段时期。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古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③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④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玛雅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
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⑤关于“轴心时代”的发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各文明的历史环境变动所造成的刺激与回应去解释,这就是影响甚广的“历史环境变迁说”。
如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文明起源的性质就是从静止状态到运动状态的过渡。
在对文明起源的解释上,汤因比提出挑战与应战的理论。
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上学期检测试卷(语文)
哈师大附中2013届高三语文检测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本试卷共17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
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
林黛玉这时讲到:“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
”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哈师大附中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答案
1、 C
2、 D
3、 C
4、 B
5、 C
6、 B
7、(1)信臣为人能够尽心竭力富有谋略,喜欢为民做好事,致力于使人民富裕起来。
(方
略:谋略;务:追求,致力于;富:使……富裕,各1分,句意流畅1分。
)
(2)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时令的东西,对人有害,不应该用来供养朝廷,还有其他不合理的食物,奏请全都停止供给。
(不时:不合时令;有伤于人:状语后置;非法:不合理;罢:停止。
各1分,句意2分)
8.(1)颔联运用拟人手法(1分),从光与色两方面表现雨过天晴清新的景象(1分)(2)颈联从听觉和味觉的角度写“新晴”。
(1分)“活”表现天晴泥泞路少,车行声音悠扬,车子更轻快。
“全”表现了叶上的雨水也已干了,果味尝来,鲜美浓郁。
(1分)
(3)尾联用与残云的对话表现新晴。
(1分)希望残云知足,不要依靠银河的水势再洒下雨水。
(1分)
9.首句写“为患”“恐”,表现阴霾不去、久雨不住的内心烦闷;“惊”字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惊叹,也体现了新晴的惊喜,中间两联也表现了雨过天晴的喜悦;“寄语”“知足”表现出天晴后的怡然自得。
(答出烦闷、惊喜、自得,给3分,分析恰当、语言流畅2分。
)
10、(1)出淤泥而不染 (2)玉盘珍羞直万钱 (3) 见贤思齐焉(4)德合一君(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1)AC(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
)
(2)第一次:酒吧听到,杜明翰感觉极不舒服找到弹琴者指出错误。
因为这在杜明翰看来是致命的错误,破坏了整个音乐的意境和美感。
第二次:考场听到,杜明翰肯定并赞扬了考生。
因为在此之前,杜明翰收到考生家
长价值不菲的现金。
第三次:考场再次听到,杜明翰感觉那声音像一把刀子,扎在他心里。
因为杜明翰
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而且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每点2分)
(3)①是音乐方面的权威,对音乐有很高的造诣:在酒吧一下子就听出了致命的断层音。
②为了利益丧失原则,弄虚作假:在家长送上的信封面前,向金钱低头,丧失考官的
公正。
③良心未泯:知道自己的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后果,良心不安,深深自责。
(每点2分)
(4)①酒吧里遮挡弹琴者,营造朦胧美感,增强神秘色彩,更有情趣。
②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隔离主考官和考生。
③是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掩饰的工具。
对“帷幕”无处不在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作用每点2分,理解2分)
12(1)AE(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
)
(2)①低调,不张扬:拒绝参加钱钟书先生的诞辰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表现她不事张扬的生活态度。
②作品严谨,朴实,有才思:文字平凡,不动声色,却充满深刻思想。
③晚年愈加通透:对生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达观地看待生死。
(3)第③段的话展示了她的低调、重承诺,以及对钱钟书先生的深情。
(2分)
第⑦段的话表明她人生的智慧,对待人生、生死越发通透。
(2分)
作用:引用传主的话,更真实地反映其内心世界,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让读者感受其人格的伟大。
(2分)
(4)①自幼勤奋读书,视读书为第一要务,积淀深厚。
②丰富的求学经历,广泛接触中西文化,学习氛围宽松,思想活跃。
③对人生深刻独到的思考与不懈的追求进取。
以上答出2点即可(4分)
启示有理即可。
(4分)
13、D
14.B
15.B
16.参考答案:
①启发开窍的教育教学活动;
②早在秦汉时期,蒙学教材就产生了。
③《三字经》、《童蒙须知》等童蒙读物大多采用韵文体
17.答案,略
18.作文评分标准参照2012年高考评分细则。
译文参考答案: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郡寿春县人。
由于通晓经书,获得甲科考绩,做了郎官,接着外调补缺做了榖阳长。
又由于考绩优等,升为上蔡长。
他在治理地方时能够爱民如子,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称赞。
破格提拔做了零陵太守,因病归故里。
又被征召为谏大夫,升为南阳太守。
他治理南阳的方法策略如同做上蔡长时一样。
信臣为人能够尽心竭力富有谋略,喜欢为民做好事,务求使人民富裕起来。
亲自劝勉农民勤于耕田种地,经常出入于田间小道,夜晚露宿在野外,很少有安居的时候。
他巡行考察郡中的水泉,开通沟渠,修建起蓄水放水闸门共数十处,来扩大灌溉的面积,灌溉面积年年有所增加,多达三万顷。
人民获得兴修水利的好处,粮食蓄积有余。
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平均用水的公约,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田地的旁边,以防发生争水的纠纷。
禁止办婚丧等事过于奢侈浪费,务求办得节俭。
府县吏家庭的子弟有喜好游逛,不把耕田种地当作正事的,就加以训斥和禁止,严重的还要按不遵守法规来加以惩处,以此来训示他们应当爱好什么,厌恶什么。
他的教化得到大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不努力耕田种地的,流散于外地的百姓都回归到本郡,户口成倍地增加,偷盗抢劫、告状打官司之类的事逐渐减少以至绝迹。
吏民们都亲近爱戴信臣,称他为“召父”。
荆州刺史上报召信臣替百姓做好事,他管辖的郡因此充实富足,皇帝赏赐召信臣黄金四十斤。
他被升职任河南太守,政绩品行常常被评定为第一,皇帝又多次增加官阶赏赐黄金给他。
竟宁年间,信臣被征召做了少府,排列在九卿之位。
他奏请位于上林中的离皇宫较远的诸多宫馆皇上很少来临,不必再在那里缮治举行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器物。
又奏请省掉乐府、黄门中的演唱杂技等游戏,以及陈列在宫馆中的弓剑等兵器和杂用器物可以减去大半。
太官园里种着冬天生长的葱、韮菜等蔬菜,用屋檐覆盖着,昼夜燃烧着积火,需要温气才能够生长。
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时令的东西,对人有害,不应该用来供养朝廷,还有其他不合理的食物,全都奏请停止供给,结果为朝廷每年节省费用达数千万。
信臣年老在职病逝。
元始四年,皇帝下诏书祭祀对百姓做过好事的百官卿士,蜀郡推荐了文翁,九江推荐了召父。
当年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齐行礼,在召信臣的坟墓前建立祠堂,而南阳也建造了主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