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角抵戏钩沉

合集下载

石龛中的汉代杂技——沁县南涅水石刻佛龛中的百戏图”鉴赏

石龛中的汉代杂技——沁县南涅水石刻佛龛中的百戏图”鉴赏

石龛中的汉代杂技——沁县南涅水石刻佛龛中的百戏图”鉴赏作者:曹雪霞来源:《文物世界》 2012年第5期中国杂技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在它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之前,作为群众娱乐活动的原始杂技,已在民间流传了万千年。

值得庆幸的是,在研究中国杂技的历史时,我们可以从史籍、文学作品、出土文物中得到丰富的材料,以了解历代艺人是如何以艰辛卓绝的精神,创造了这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在此,我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主要是让人们认识到,当代的中国杂技,正是历史的中国杂技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广义的杂技是各种超常技艺的统称,古代又称为“杂伎”、“杂技乐”。

在原始艺术综合发展的阶段,它与乐舞不分,成为当时文化的主导。

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百戏、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宫廷中,它与乐舞一样,大展华彩、辉煌鼎盛。

宋元(公元10~14世纪)以后,随着古典舞受轻视,杂技也沦落江湖,被视为下九流。

但一些前朝绝招妙活,依然代代相承,而且精益求精。

中国杂技艺术在清末民初,流传海外,饮誉欧美。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汉代将角抵戏发展为包括多种乐舞杂技节目的角抵百戏,其中弄剑、跳丸、倒立、走索、舞巨兽、耍大雀、马上技艺、车上缘杆、顶竿、人兽相斗、五案、七盘、鱼龙漫延、戏狮等节目,盛极一时。

根据记载,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在位)为了显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

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

节目中有各种百戏技艺,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

安息(古代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技艺奇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对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深为赞叹,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子部小说著录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子部小说著录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与子部小说著录孙越【摘要】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深远影响。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对后世子部小说的选材影响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思想三方面。

《汉书·艺文志》还在小说观方面确立了两种基本模式:一为实录精神;二为“君子弗为”与“一言可采”的矛盾性。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选材;小说观;“小说家”;子部历代史志目录中,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首次对“小说”进行相关记述。

这直接对后世传统观念下子部小说的选材与分类产生深远影响。

目录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与价值就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1。

本文试从小说选材与小说观两方面,分析《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这一“源”对后世子部小说这一“流”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相关记述现存先秦文献中,“小说”一词首次出现于“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

此“小说”只是“小”与“说”的组合,“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2]1,表示华而不实、趋炎附势的琐屑言辞,与庄子所讲的“大道”是相对的概念。

可见该“小说”还不是后世作为文体的小说。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首次出现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中。

它的出现对后世传统观念下子部小说的选材与分类产生深远影响。

官修史志目录著录“小说家”的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

它们对小说著述的思想都明显沿袭《汉书·艺文志》“小说家”。

汉代的“角抵百戏“简介

汉代的“角抵百戏“简介
致到的中外技艺,其中不仅保留和发展了原有的角力、比武等竞技
内容,还包括音乐、歌唱、舞蹈:杂技、马戏、魔术、乃至原始成剧等
各种艺术形成,众艺荟萃,故而盛称百戏。
百戏的演出场面盛大,一位赤膊有须的壮汉,正在凝神池接囚
把短剑,脚夯还放着五颗弹丸,这是“飞九跳剑”这种技艺在今天的
杂技表演中还常可看到。
说的是秦末东海出现白虎,黄公持刀去制虎,但固年老气衰,加以
饮酒过度、法术不灵,反而被虎所杀。这一情节是这样表观的,一人
一兽相斗,兽像人一样直立.前爪左边持一曲棍,右边举一欧刀,斗
争似乎已见胜负,人正从空中映下,兽则张牙舞爪,气焰嚣张。
百戏中还有专门扮演假形鸟易助艺人表演的“龙戏”、“鱼戏”
当时中外经济文化的频繁交流的背景厂出现的。汉武帝两度派张
离出使西域,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在张赛第二次出使归来
后,大宛、安息、乌孙等西域各国相继派遣使者来汉,并带来了能
“吞刀吐火、值瓜种树、屠人截马”的杂技艺人。元封三年(公元版
108年)的春天,各国使节云集长安.武帝极力焰耀其国力的强盛
车,车上坐着小型的乐队,中间树一建鼓,鼓上立椅杆,杆顶一方小
平台上,演员正在拿顶下腰。
百戏在我国表演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国杂
技艺术的渊源所在,其中很多舞蹈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还有
不少技艺保存在戏曲等艺术中,对我国传统的表演艺术特色的形
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鼓,这就是有名的“七盘舞”。它是西汉盛行的“盘鼓舞”中的一个节
日形式。这种舞蹈是以排列在地上的盘和鼓作为舞具,舞音蹋鼓为
节,翻转腾跃于鼓和盘之间,它要求表演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巧。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

每周一品: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拓片),东汉,长150.0厘米;宽42.0厘米。

1973年南阳县王寨出土。

[1]原石现馆藏于河南南阳汉画馆。

深度品鉴该画像石,1973年出土于南阳县(今宛城区)一画像石墓中。

该画像石属于东汉早期。

该画像石位于一后室门楣左边。

画像中,右起一钟悬挂在簴架上,两旁各有一乐人,均以一手扶簨,一手执杖撞钟。

向左一大腹便便的赤身俳优叉腰跨步疾走作滑稽表演;中间一娇小玲珑之女性舞者,头顶一类似灯盏之物,一手托一易碎之盘,一手作为支撑,双腿逆势高高举起,单手倒立于橔上;左起一人吹埙,一赤身突腹俳优正在奔跑之中,左手播鼗摇播,右手抛跳12丸;一男子跽坐,双臂展开,作口吐火焰的幻术。

整个图像画面是一个大型乐舞百戏场面的浓缩。

文化解读汉画像石是刻画于汉代墓葬棺椁、祠堂四壁以及建墓构石上的画像。

画面中的内容涉及劳动、娱乐、神话、生活等方面,也关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风俗人情等。

汉画像不但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史学家称之为汉代社会的“绣像史”。

而上图中所展示的就是反映汉代社会乐舞生活其一的百戏娱乐状况。

然而,这块看似普通的乐舞画像石,百戏画像石画面中,右边挂了一个巨大的青铜甬钟,两旁各有乐人扶簴敲钟。

与青铜甬钟合奏的还有左边的一个吹埙的乐人,三人共同和乐伴奏百戏。

其画面内容折射出汉代社会巨大变迁的信息,不但承载着汉代社会娱乐的文化信息,更是汉代社会礼乐转型变迁的缩影。

一方面,文献中铜钟仍具有礼仪性;另一方面,民俗色彩的画像中,铜钟地位一落千丈,在民间成为百戏配角。

那么,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信息呢?其一、汉代的礼制乐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八音之中金石为贵,雅乐之中金石为先。

孔子云:“‘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2]在西周时期,金石钟磬不单单是一种演奏的乐器,它承载更多的是其深刻的政治内涵。

《礼记》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

两汉时期的戏曲

两汉时期的戏曲

的人一见便认识 . 好象我们今天见到舞台上的包公 、 钟馗

样 . 魃” 从“ 这一角色造型 、 语言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 参
汉朝四百年是我国历史发展 中的重要时期 ,它奠定 了我国封建社 会经济文化的基础 。正因为有了汉代 角抵
军戏与后 来宋元杂剧中的人物刻画已非常接近了 。
真正地融为一体 。 其次是为使观者能够极视听的娱乐 , 宫
的演进 , 到了相对稳 定的西汉时期 , 济文化的繁 荣 . 经 使
原 始 性 戏 曲 艺 术 首 先 在 民间 得 以 发 展 , 以 《 海 黄 公 》 并 东
为标志 , 引发了戏曲艺术的活水源头。 葛洪在《 西京杂记》 上 曾有这样一段 记载 : 余所知有鞠 道龙 , 为幻术 . 善 向余 说古时事 : 有东 人 黄公 , 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 , 赤金刀 , 佩 以绛缯束发 . 立兴 云雾 , 坐成山河。及衰老 , 气力赢惫 , 饮酒过度 . 不能复行 其术 。 秦未有白虎 见于东南 , 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 。 既 术 不行 , 遂为虎所杀。三辅人俗用以为戒 。 汉帝亦取 以为角 抵之戏焉。 这 就是在 中国戏 曲史上 占有 重要位 置的汉 代角抵

古代封建社会 的宫职名称 , 有一参军贪污宫绢 , 朝廷没有 重罚治罪他 而是别出心裁地让一优伶穿上官服巧扮参
军. 让另一优伶百般戏弄 他 , 形式如 同今 日之“ 活报剧” 。 从此 , 这类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参军戏中有参军 、 苍鹘
种仪式舞蹈 , 逐渐在民间发展成为武术竞技的角抵戏。
生许多变化 ,首先 ,这 角抵和优以及歌舞杂技等结合起
来 , 们 总称 之 为 “ 戏 ”这 种 结 合 只 是 同 场 演 出 而 没 有 人 百 ,

中国音乐历史简述(二) - 中古时期

中国音乐历史简述(二) - 中古时期
宫廷燕乐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古琴音乐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将古琴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 峰。“九霄环佩”更是唐琴中的极品,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音色品 质享誉天下,被古琴爱好者视为“仙品”。
九霄环佩古琴的形状很特别,采用 圆形的琴头和弯曲的琴腰,这种形状被 称为“伏羲式”。这把古琴用梧桐木做 琴面,用杉木做琴底。它已经有一千年 的历史了,非常之珍贵,价值竟高达4 亿人民币。
南北朝时期,羌人和鲜卑人的“真人代歌”风靡一时,催生了《木兰辞》、《王昭 君》、《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作品。同时,西域的歌舞音乐也在这一时期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隋代及初唐时期,宫廷燕乐中特别设立了九部伎、十 部伎,这些乐队的名称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来命名的。 宫廷乐伎在燕乐中表演的《伊州》、《甘州》、《凉州》 等大曲,其音乐风格明显体现了它们所代表的地区和民族 特色,展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胡角,又叫横吹,西汉军乐主要乐器,后 来在民间演变成鼓吹乐中的大喇叭。
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横吹画像砖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在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主要有龟兹 (qiū‘cí)琵琶(梨形)和箜篌等弹弦乐器,筚篥(bì lì,也称管子)、 角、排箫等吹管乐器,以及奚琴、轧筝这样的拉弦乐器。同时一批祖籍为 西域的乐工也来到中原,带来新的演奏技巧,也促进了记谱法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 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 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 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西汉初期版图

从《百戏乐舞图》看汉代角抵百戏

从《百戏乐舞图》看汉代角抵百戏

从《百戏乐舞图》看汉代角抵百戏文:高梦琛(南京博物院)作为一种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表演,汉代“角抵百戏”已具备了戏曲表演的多种基本方法。

舞蹈是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在人类的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吟诗、唱歌已经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内心,只能辅以无声的肢体语言——舞蹈以及其他的艺术形式。

汉代的“角抵百戏”是一种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表演,也是汉代外交及宴客时的重要节目。

本文拟据文物和古籍文献中的相关资料,探析汉代“角抵百戏”对我国戏曲产生之积极影响和作用。

戏曲起源的几种说法关于戏曲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娱神说、娱人说、古乐舞说、傀儡说、外来说、词变说、综合说等等,其中娱人说、古乐舞说和综合说均与角抵百戏相关。

娱人说又叫“俳优说”。

优是一种特殊的奴隶,一种在发达的奴隶社会才会出现的奴隶。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娱人,为了使主人们开心,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

他们可以唱歌、跳舞、耍杂技,也可以讲笑话、闹滑稽或者临场“抓哏”。

总之,后世戏曲艺人所必备的技艺技能,先秦时期的优人都已具备。

清中叶焦循(1763—1820)集合了《乐记》《左传》《史记·滑稽列传》等有关记述,说明戏曲起源于模仿和娱乐,而俳优所擅长的就是“肖人之形容,动人之欢笑”。

王国维则将“俳优”解释得更为透彻,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到:古之俳优,但以歌舞及戏谑为事。

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

顾其事至简,与其谓之戏,不若谓之舞之为当也。

然后世戏剧之源。

实自此始。

由此可推,古代俳优的特长是戏谑、歌舞和竞技。

从上古到西周初期,是以巫觋歌舞乐神为主的“古乐”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则进入据《乐记》所称的以娱人为主的“新乐”时代,这一时代也是“优”的大活跃时代。

优人进一步拓展了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道路,戏曲文化的色彩逐渐明朗。

不过,从《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的典故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优人的表演虽具情节性,但更多强调即兴性,因不可能重复表演,故不能称之为戏曲。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4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4

南阳汉画像石:中国艺术的瑰宝4作者:何一萌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2011年第04期乐舞百戏是汉代音乐、舞蹈和杂技艺术的总称。

汉代的音乐既有宫廷宗庙的,也有民间的。

据有关资料,汉画像石中出现的乐器不下十余种,有打击乐,也有管乐。

这些乐器往往在一起演奏,组成一支较大的“交响”乐队,或为器乐协奏,或为舞蹈伴奏。

南阳汉画像石中,舞蹈有七盘舞、建鼓舞、踏拊舞、长袖舞,舞者动作飘逸,给人以潇洒的美感。

建鼓是一种大鼓。

鼓身中间用高柱贯穿,树立在鼓架上。

建鼓舞是一种男子双人舞。

《鼓舞》中,两名舞者正围着建鼓欢跳。

舞姿健美,呼应很好,构图均齐而有变化。

踏拊舞,就是踏拊节而舞,是种女子独舞。

《踏拊舞》中,舞者头顶饰物,手持两条飘带腾跃,如同’飞在半空,像是古印度的湿婆神,又像是敦煌飞天。

舞蹈,这种用肢体来表现的艺术,被汉画像石形象地保留下来。

“百戏”比起舞蹈,更为大众化。

汉代的百戏,包括杂技、角抵、幻术等。

汉代的杂技有倒立、弄壶(耍坛子)、耍杖、飞剑跳丸等,冲狭(钻圈)是其中的一种,今日的马戏表演中有时还可以看到这一古老的节目。

表演者纵身穿过一个周围插满尖刀的小圈,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冲狭》画面中有两位女伎:一人冲过狭圈,刚刚落地;一人飞身跃起,准备穿越。

这本来是一个惊险的动作,然而却被描画得如同舞蹈那样优美,让人感到她们技艺超凡,游刃有余。

《乐舞百戏》则是杂技的小群像:左起第二人跳丸,左手跳十二丸;第三人口吐火焰;第四人一手倒立,另一手托物;第五人为奔走,即小丑。

其余三人(左一右二)为伴奏者。

“角抵戏”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竞技项目,有“人兽相斗…人人相搏”“兽兽相斗”三种。

画像石上的角抵戏,都将场面刻画得异常逼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斗兽图》中,一个赤裸上身的武士,将全身都注于右臂上。

左手将猛兽头按在身下;兽也不甘示弱,正在奋力挣扎。

这种僵持,足够让人心跳加速。

而《矛剑对击阻》,则是搏杀前的一瞬间:一人手持利剑,向前冲去;另一人扎着马步,端起长矛,准备迎战。

汉画馆之四,角抵、舞乐百戏、祥瑞升天

汉画馆之四,角抵、舞乐百戏、祥瑞升天

汉画馆之四,角抵、舞乐百戏、祥瑞升天文地址:走进南阳(十三)----汉画馆之四,角抵、舞乐百戏、祥瑞升天作者:蓝色的海星40汉画馆的藏品实在丰富,所以我们去了三次。

01.南阳汉画馆02.象人斗独角兽画中一人戴假面具(象人)赤手空拳力斗独角兽,独角兽长角犀利,肩生长羽毛,奋力前抵。

此画像再现了汉代的斗兽之风。

03.东汉时期尺寸:164×42×18厘米来源:南阳市麒麟岗汉墓04. 象人斗独角兽拓片搏击石刻二人,一人徒手与执长矛者相搏击。

执长矛者身穿紧身衣,凶猛彪悍,勇敢出击;徒手者宽衣博带,儒雅稳健,沉着应对。

此画像尽显中华武术之风采。

05.东汉时期尺寸:164×42×18厘米来源:南阳市麒麟岗汉墓06.搏击拓片斗牛、兽斗石左刻一力士徒手斗牛,力士身后一熊惊恐而逃。

石右刻二兽相斗。

此石拓片曾被鲁迅收藏。

07.东汉时期尺寸:298×43×11厘米来源:南阳市引凤庄接片08.斗牛、兽斗拓片斗牛搏虎石刻一勇士,徒手与一牛搏斗,与此同时,勇士身后又有一只猛虎趁机偷袭扑来。

面对被前后夹击的危险,勇士面无惧色,信心十足。

此石拓片曾被鲁迅收藏。

09.东汉时期尺寸:140×37×23厘米来源:南阳市第一高中10.斗牛搏虎拓片异兽相斗石刻一兽似猿,头生两角,臂生羽毛,蹲坐于地;石右刻一兽似虎,头生双角,张口奋爪猛扑。

画间云气缭绕。

11.东汉时期尺寸:108×48×33厘米来源:南阳市12.异兽相斗拓片踏鼓舞石刻一女子手持长巾,足踏双鼓,扭腰摆臀而舞。

另有女子樽上倒立、男子稽戏和吹乐器伴奏者。

13.东汉时期尺寸:155×33×22厘米来源:南阳市石桥汉墓14.踏鼓舞拓片,这张拓片名称与石刻不一致熊斗二兽石中刻一熊作人立状,奋力与二兽相斗,左边之兽败阵而逃,右边之兽仍顽强搏斗。

画间云气缭绕。

15.16.熊斗二兽拓片17.展室大厅力士与牛相搏雕塑18.跳丸、吐火石刻舞乐百戏场景。

汉代角抵戏中的武术技击

汉代角抵戏中的武术技击

角抵天下功夫“角抵”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中。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时秦二世在甘泉宫兴修有专门的宫殿建筑,用于角抵和俳优表演。

《汉书·刑法志》记载,春秋后期,大国开始吞并小国,战争频繁。

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有了武斗比赛的礼仪,人们以此为戏乐,并以此来进行炫耀。

秦国将其更名为角抵。

对此,东汉时期的应劭认为,“角”,角材之意。

“抵”,相抵触之意。

文颖注《史记》也认为秦时戏乐表演为角抵,两两相当,角力、伎、艺、射、御,因此称之为角抵。

可见,角抵原来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力量、技艺和射箭、驾车等比赛,以区分出胜负的意思。

两两互相比较区分胜负应是角抵的本来含义,战国时期的武备训练是它的主要缘起。

自全国统一后,收天下兵戈,武备训练的意味减弱,戏乐成分增加。

汉以前的角抵实物资料所见不多。

1955年在陕西省长安客省庄140号墓出了一件战国人物角抵纹透雕铜饰。

铜饰正中为两个高鼻梁、深眼眶、长发飘飘、赤裸上身的男性,下身穿着肥大的长裤,左侧一人弯腰去抱右侧人的腰部,希望将其举起来,右侧一人左弓步弯腰上前,希望通过抱腿的方式将对方举起来。

两人身后,都有自己的马匹站立,仿佛这两个人刚从马上下来,就开始了角抵比赛。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江陵凤凰山的一座秦代墓葬中,发掘了一件木制篦梳。

木篦梳长7厘米,宽6厘米,篦背为圆拱形。

篦背的一面刻画有角抵图。

画面上共三个人,三个人的服饰装扮一样,头部有发髻,没有戴巾帻和冠,上身赤裸,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打结,带端飘垂于臀后。

其中右侧的两人对搏,双方都成弓步,一人欲用左手攻击对方的头部,另一人则弯腰并用左手架开对方攻击,并右臂去勾对方的脖子。

左侧一人呈站立姿势,双臂前伸,似乎是裁判在旁观,或教练指导两人训练。

综合这些文献和文物资料,可以看出汉以前的角抵的特征:角抵参与者均为不持器械的人,采用拦腰、抱腿、抵头的相斗方式,强调双方的步法、重心的对抗,讲究顺势借力。

什么是举鼎及百戏

什么是举鼎及百戏

百戏百戏,亦称“角抵戏”或“大角抵”。

“角抵”一词起源于先秦,原指角力(摔跤)一类游戏,秦统一中国后,角抵表演的内容扩大,除角力外,还包括射、御、举重及其他类型项目,总称“角抵戏”。

到汉武帝时,角抵戏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文娱、体育综合表演形式,其中有歌舞、杂技、幻术、角力、比武、举重、化装戏剧等,内容十分庞杂,后来便出现“百戏”的名称。

《汉书‧武帝本纪》写道:“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

”可见当时百戏表演之盛况。

在汉代画像砖石中,有不少关于“百戏”表演内容。

四川郫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宴乐杂技图》中,有顶竿、舞蹈等项目,图中的迭案高十余层,一人于高高的案顶表演双手倒立,惊险壮观!隋代时,百戏的内容更加丰富,各类项目达二百四十余种,可谓盛况空前。

百戏经历了隋唐的繁盛期后,名目日益繁多,难度日益增大,表演范围也更广泛。

到宋元时,它已在民间扎根。

举鼎古人重视力量的训练,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举鼎(即举重)活动。

在商、周青铜时代,人们喜欢用巨大而沉重的宝器鼎,作为举重的器具。

据《史记》记载,秦武王有力好武,秦国的大力士乌获、任鄙、孟说等人,都因举重优胜被封官职。

秦武王还亲自与孟说比赛举鼎。

汉代举重盛行,称举重较力的竞赛为“鼎力”,尊称大力士“鼎士”。

考古发掘出的汉墓壁画及汉画像砖、画像石,为我们留下了举重的生动形象。

当时“扛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手执鼎一足,手臂平伸,将其举起;另一种是两手执鼎双耳,将鼎翻转过来,三足朝天,高举于头顶之上,略似今日之举重动作。

唐武则天时,武科考试开始列“举重”与“负重”为测试项目,从制度上肯定了力量在武艺中的重要地位,促使人们加强力量训练,大力推动举重活动。

在武举制的影响下,军队和民间都出现了多种多样的举重练力活动,如举石锁、石担、石磴、石狮、桌床,还有拉硬弓、舞重兵器,以及负重物等。

汉代的歌舞剧

汉代的歌舞剧
贾捐之字君房,贾谊之曾孙也。元帝初 即位,上疏言得失,召待诏金马门。上使侍 中驸马都尉乐昌侯王商诘问捐之曰:“珠厓 内属为郡久矣,今背畔逆节,而云不当击, 长蛮夷之乱,亏先帝功德,经义何以处之?” 捐之对曰:“臣闻尧舜,圣之盛也,禹入圣 域而不优,故孔子称尧曰‘大哉’,《韶》 曰‘尽善’,禹曰‘无间’。以三圣之德, 地方不过数千里,西被流沙,东渐于海,朔 南暨声教,迄于四海,欲与声教则治之,不
《长城之歌》至今未绝。汉代的百戏, 除了角抵戏,还有歌舞剧。歌舞剧是汉代更 为主要的戏剧发展形式。歌舞剧,我在本书 (本文为没出版的书稿)序言的《汉代以前 的戏剧》中讨论汉代以前戏剧的时候说过, 古乐到了战国时期,就被新乐所替代,新乐 已经具有了歌舞剧的基本元素,即“歌颂舞”。 秦代作为一个时代虽然短暂,但由秦代流传 下来的歌舞剧《长城之歌》,一直流传到汉 元帝的时候,甚至到了现代还在承传。
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角抵戏到 汉武帝时期,场面变得异常宏大,有些类似 后来的庙会。“(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 三百里内皆观。”[2]“三百里内皆观”,可
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于京城三百里内演出, 人皆观看;一是三百里内的人,都到京城观 看演出。倘若是后者,那么,我们知道,汉 武帝虽有长乐、未央这样巨大的宫殿,而且 每一宫殿平均又都有将近五六平方公里,可 “三百里内皆观”,人山人海,这么大规模 的演出,即使两个宫殿全部对民开放,恐怕 也是难以容纳得下的。估计,有可能就是现 代草台班子那种露天的演出。这里所演出的 剧目,推断有类似像《东海黄公》那样的剧 目,也还有与《东海黄公》不同的其他名目 的剧目。因为角抵戏只是这一个时代戏剧的 代名词。应劭曰:“角者,角技也;抵者, 相抵触也。”文颖曰:“名此乐为角抵者, 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 杂技乐也。巴俞戏,鱼龙蔓延之属也。汉后 更名平乐观。”(同上)“角力角技艺射御”, 意思就是有角力的,有角技的,有角艺的, 有角射的,有角御的。如此众多各不相同的 舞台动作,决定了它们不同的演出形式。看 来,只能是把一个类似运动场那样的露地, 切割为许多模块,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不同 形式的表演,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场地进行, 跟现代的体育盛会差不多。另从“汉后更名 平乐观”这句话看,汉武帝所作的角抵戏,

略谈汉代角抵戏

略谈汉代角抵戏

作者: 龙中
出版物刊名: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99-100页
主题词: 角抵戏;故事内容;河南南阳;上古时代;汉画;子都;猛犬;象人;右弓步;画像石
摘要:河南南阳汉画馆内收藏的画像石有千余块之多。

其中角抵画占有一定的数量.就角抵戏中赋于故事内容的表演形式,周到同志已作了研究,①颇有见地。

然而南阳汉画像中的角抵戏并非这一种形式,笔者愿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角抵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邈远的上古时代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结果,黄帝打败了蚩尤。

由于黄帝和蚩尤名子都威震远近影响较大,所以在古人的信念中,被。

鲁迅藏汉代斗牛角抵戏画像浅议

鲁迅藏汉代斗牛角抵戏画像浅议

作者: 卜友常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
出版物刊名: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页码: 99-10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斗牛角抵戏 牛崇拜 避邪
摘要:鲁迅先生藏的汉代斗牛角抵画像拓片共有三幅,属于东汉中后期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是先生在民国时期委托地下党帮其在河南南阳搜集的。

这三幅拓片,主要内容是斗牛角抵戏,可是仔细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三幅画中分别刻画着巫术文化的元素,例如一幅斗牛角抵画像拓片中斗牛的人手拿牛角,另外一幅斗牛角抵画像拓片中刻画着熊,还有一幅在斗牛的同时又出现了有翼虎的图像;本文以鲁迅先生藏的这三幅为主要参照,并结合古代文献资料,考察汉代斗牛角抵戏的发展、演变,并提出了汉代斗牛角抵戏由西汉和东汉早期的娱乐功能到东汉中后期向避邪功能的转化。

汉代杂技表演名为百戏

汉代杂技表演名为百戏

汉代杂技表演名为百戏篇一:汉代百戏汉代百戏一、百戏的起源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新乐”的兴起,到汉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

西汉盛行的“百戏”便是当时表演艺术水平的标志。

我国的乐舞百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地域性。

汉代的百戏不都是戏曲,它是作为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之总称,更是各种综合艺术的统称。

是经春秋战国到秦代的孕育,至汉代时蓬勃发展起来。

它起源于秦汉漫衍之戏,也就是由人装扮成珍异动物并表演。

百戏上承夏代乐舞、周代散乐、下启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戏曲、乐舞、杂技艺术。

它的兴起冲破了周礼所规定的“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化的庙堂歌舞,代之以活泼新鲜的民间歌舞等。

百戏的蕴涵量极为丰富,它不仅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而且对我国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并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

可以这样说,在我国现存的戏曲、歌舞及杂技等艺术中,大都具有古代“百戏”的因素和特征。

“百戏”一词,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已经出现。

百戏的起源和一切文化艺术活动一样,无疑地,也是植根于原始人类的劳动和实践。

从文献记载来看,战国、秦代和西汉初年,乐舞和百戏虽然都已产生,但似乎还是各自分离的。

较早的百戏,只是伴随着音乐和节奏进行表演,并未加进演唱,场面不甚壮观。

而较早期的歌舞,则常常是和饮酒与狩猎联系在一起,也并未与百戏相结合。

汉武帝以前,音乐、舞蹈、百戏往往是分属于不同门类艺术的单独表演。

但到了汉武帝时,不但百戏的种类大大增多,而且常常是配合着音乐、歌唱、舞蹈来共同进行表演,所以有“歌舞百戏”之称。

二、汉代政府为发展百戏所采取的举措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奠定中国文明的重要时期,不仅统一了全中国的疆域,在文化上也有高速的进展,在文学艺术上,提倡辞赋,设立乐府,推动了乐舞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乐舞、杂技等艺术发展最繁荣的时期。

汉代经过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国势空前强大,人民生活安定,这就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试析汉朝时期的角抵运动

试析汉朝时期的角抵运动

试析汉朝时期的角抵运动汉朝时期,戏剧的初始版本——百戏已经出现,其中角抵戏十分特殊。

角抵戏最早是指两个武士通过角力的方式来比赛,如今,熟知的相扑和摔跤就是角力所衍生出来的方式。

也就是说,相较于其他具有艺术性质的戏剧形式,角抵戏是将技艺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这种形式的艺术在汉朝时期经历了繁盛至衰败的变化,在其繁盛之时,上至宫廷夜宴,下至百姓都十分喜爱这种颇具力量美感的戏剧形式。

角抵起源于秦朝,后至汉朝时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

本文将就汉朝时期角抵运动,展开讨论。

一、角抵戏《史记》曾记载:“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其中所提到的“觳抵”便是角抵的意思。

角抵运动最开始发源于战国,当时角抵单纯作为一种竞艺比赛出现在国内,往往都是习武者通过角抵的方式来一决高下。

角抵本身所依靠的就是战斗者的双方所拥有的力量,与双方使用的武器毫不相关。

这种肉体和肉体碰撞的竞赛方式更容易刺激出,深藏于血液当中对力量的膜拜和崇尚。

不过,演变到秦朝二世的时候,角抵不再强调比赛的实用性,取而代之的是娱乐性和观赏性。

当时的艺术文人发掘角抵戏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式,能够将生活中的故事与其相结合。

自此,角抵戏也正式成为了戏曲形式当中的一员,不只是秦二世对角抵戏颇为喜爱,汉武帝时期和汉顺帝时期都成了时下兴盛的戏曲。

《资治通鉴》提到,汉武帝接连三年都提到过角抵戏,而《后汉书》当中有记载的“顺帝永和元年,其王来朝京师,帝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

”很明显,在汉朝时期,角抵戏最为繁荣之时,是作为国宾夜宴的戏码。

可见,角抵戏于汉朝之时大受欢迎,从秦朝至汉朝时期,角抵完成了从历史竞赛到戏剧艺术的蜕变,真正发扬光大于汉代。

在表演当中,表演者需要戴上面具再进行戏曲表演,之所以会需要依靠面具,是为了模仿狩猎状态。

人们颇为喜爱这种表演形式,以至于从如今出土的汉朝文物当中,能够发现有大量角抵艺术的痕迹。

从山东到河南都发现了此种现象,说明在汉朝时期,角抵戏的兴盛,绝非只围绕于都市,已经形成了较大范围之间的影响。

浅析体育为何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汉代陶俑中

浅析体育为何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汉代陶俑中

浅析体育为何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汉代陶俑中张媛媛【摘要】汉代作为我国封建社会进程中发展比较全面的时期,体育运动汲取了各文化所长融合到了汉代陶俑艺术当中,在时代大环境的陶染下,形成了别出机杼的艺术风致。

体育为何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陶俑中,汉代体育陶俑中出现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32-33)【关键词】汉代;体育陶俑;原因【作者】张媛媛【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汉代陶俑作为中华民族宝贵文化中的绮丽一页,历经历史车轮千百转,向我们直观的呈现了汉代体育陶俑将体育与美术的和谐交融,展现示了汉代人在生活中发挥出的聪明才智以及汉代体育与美术的发展,尤其是汉代百戏俑,愈加代表了汉代体育陶俑的发展。

汉代体育陶俑受汉代历史文化的浸染在物象选材、造型、创作手法上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体育为何会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陶俑中,汉代体育陶俑中出现体育活动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据《坟献通考·卷一四九》记载秦灭六国后,采用了强制性的统一举措,其中有不准民间私行收藏或藏匿兵器,不允百姓研习作战技术的规定。

人为的中止了“饼武之礼”和民众练习武事等传统文化。

但中国古代尚武文化的更替继承由于其惯性,并不可能当即消失,于是转变成了其他的模式。

角抵在秦二世在位时被引进宫廷,作为供宫廷贵族们欣赏玩乐的一种活动,与舞蹈、杂技等一起表演,被赋予了欣赏兼娱乐的性质。

由此,角抵发生了一个从“武”到“戏”的质变,从具有抗衡性的“角抵”化为了兼具娱乐与欣赏性的“角抵戏”。

这样的改变契合统治阶层享乐需求的同时,同样肯定了体育活动在两汉百戏中的发展基调。

“楚汉的浪漫主义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

”当代美学大家李泽厚先生曾这样论述,楚文化确实体现了丰厚的浪漫气息,笔者很赞许李先生的观点。

楚文化有其本来的文化特性,然而并不守旧,拥有开放融合精神,不排挤斥逐外来优秀文化因素进行交流学习,开放融合中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浅谈汉代_百戏_的诞生及其发展_兼谈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浅谈汉代_百戏_的诞生及其发展_兼谈百戏对中国戏曲的影响

【内容摘要】 百戏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戏剧、舞蹈等相关艺术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雏形。

其内容庞杂,包罗万象。

百戏优秀的表演形式与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民间音乐、戏剧杂技、舞蹈等艺术发展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百戏 散乐 角抵戏 戏曲一 百戏的诞生《楚辞》决定了楚文化的浪漫,与楚文化一脉相承的汉文化也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汉风不仅雄浑而且博大兼容,汉代兴起的百戏就足以证明。

汉承秦制,是指政治,但在艺术上,强秦武力优势基奠下的优势文化,同样影响到接之而起的西汉王朝。

自秦统一六国,多姿多彩的六国乐舞及其它艺术形式融合交汇。

到了汉代,我国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汉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政治外交的宽松,为百戏这种极具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土壤。

说到汉代百戏,“乐府”便不容忽视,它是西汉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

因为统治阶级的喜爱与支持,“乐府”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它的任务是适应宫廷的需要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改编曲调;进行演唱或演奏等。

尽管伴随着西汉经济政治的衰落,乐府在汉代历史中仅存活了106年就被撤除了[1],但它留给后世的珍贵文化遗存却永远的存活下来,并随着历史的绵延而愈显珍贵。

没有乐府的建立到衰落,就没有百戏的诞生到兴盛。

百戏是在乐府在残垣里诞生并以其为养料而发展起来的。

此外,张骞出使西域也为百戏的发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文化养料与历史机缘。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没有完成结盟的目的,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

正所谓历经磨难出西域,汉夷文化大交融!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的西域之旅使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更频繁,形成了历史上各族艺术的大汇合,出现了“百戏”繁盛的局面。

二 百戏发展盛况“百戏”是汉代包括各种技艺歌舞等艺术形式的一种总称。

它汇集了古今中外各民族各地域的多种表演技艺,成为了包含杂技、武术、滑稽戏、幻术、舞蹈、器乐演奏、歌唱表演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艺术形式。

角底百戏舞蹈名词解释

角底百戏舞蹈名词解释

角底百戏舞蹈名词解释
角抵百戏(体操)
角抵百戏名词解释:中国汉代由国家举办的文体会演,其中包括中国古代的体操技巧运动内容。

“角抵”亦称“觳角”,原始形式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武功御射竞技之一。

梁·任昉《述异记》载名词解释:“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氏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盖其遗制也。

”当时的角抵大约同现代摔跤相似。

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中,可以看到角抵百戏的生动场面。

《汉书·张骞传》所载名词解释:“角抵百戏岁增变。

”年年增加内容,持续64年之久。

由于节目众多,称为角抵百戏。

山东沂南汉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场面浩大,气势雄伟,较完整地记录了汉代角抵百戏演出盛况。

画面上从左至右可分4部分名词解释:
一是表演名词解释:“跳丸弄剑”和“戴竿”的技巧,一人额顶十字长竿,上有三小儿倒悬旋转表演;
二是乐队有磬、钟、琴、埙等多种表演;
三是刀山走索和鱼龙蔓延,前者惊险,后者气势磅礴;四是马戏和鼓
车表演,马上或做倒立或耍流星。

汉代角抵百戏对中国传统舞蹈、戏曲和体操技巧运动有深远影响。

许多当时杂技武术技巧,如折腰、倒立、旋转、腾跳、滚翻等动作不但发展成为舞蹈的语言,而且发展成现代的体操技巧运动。

人类的一切文化门类都是又分又合的。

随着人类的进步,综合性的角抵百戏,分成摔跤、体操、戏剧、舞蹈、杂技、武术等各种技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汉武故事 》 , 中 也认 为秦 二世在 未央宫 物极相 似。可见是承袭秦 代发展而来 的。 力 的一 种 显示 和发泄 。
陕 西 出土铜 牌上 的角抵 透 雕 图似 与 蚩尤戏充 分体现 了一 种 干
观赏性和娱乐性 。当时 的艺人 力图用角抵 上述 两 图不 同 , 图像 是两 匹相 向而立 的 戏弄娱乐的 性质。 欣 其 2《 海 黄公 》 .东 。张 肷 的技艺去表现生 活故事 。《 资治通鉴 ・ 汉武 骏 马 中间 , 两人 相抱 而 摔 , 人抱 住 对 有 一 帝元封三年》 引作“ 柢戏 ”] 后汉 书・ 角 【 2 。《 东 方 的腰 ,另 一人 则 抱腿 企 图兜 裆 摔倒对 衡 《 西京 赋 》 “ 海黄公 ” 西京 赋》 与 东 《 中还 东 夷 传 ・ 馀 国》 “ 帝永 和元 年 , 夫 :顺 其王来 朝 方 , 根据其 发型 、 服饰及 旁侧立 马等特 征 , 出现 了一个故事 性较强 的剧 目—— 《 海 ,引起 了戏剧史 学家 的关 注 :东 海 “ 京师, 帝作黄 门鼓 吹 、 角抵 戏以遣之 。 [ ”1 3 南 有 人认 为这 是 匈奴 骑 士或 牧 民的角 抵 表 黄公》
不少 有角抵演 出的图饰 。 如 者, 相抵触 也 。 ’ 文颖 曰 :名 此乐 为 角抵 代 文物 , ‘
者 , 两相 当角 力 , 两 角技 艺 射 御 , 名 角 17 故 94年 山东 临沂 金雀 山九 号汉 墓
此画画有三人 , 抵, 盖杂技 乐也 。 巴俞戏 、 龙蔓 延之 属 出土一 幅彩绘 帛画 , 鱼 也 。’ ……抵者 , 当也 。非谓抵触 。文说是 画 面右侧一个 头戴箭 形慈姑 叶饰 , 双腕 佩
仅 于先腾崇 4 蓑对祖图的 李 是 亍 d -戤
改名为 角抵 。 宋代高承 的《 事物记原 》 卷九 辫 , 足登 翘头 靴。其形 象与秦 代漆 画中人
内设角抵是起源 于战国。角抵 有着很好 的
作 莒 盛 善季钓 霎自 生 、 为 嚣 学 _ 身 命 对旺 活 ,
《 史记・ 祖本纪》 刘 高 己

‘ 、
●\
" 也 。” 角抵原 是两个人 角力 以强弱定 胜负 红 镯 , 中 的一 个 着 长 冠 , 居 系赤 带 , 肥 邦起兵 ,N NN 、祭蚩 u 穿
;封禅 书》 记 的技艺表演 , 世的相扑 、 跤 即源 于此 。 袍 。这 两人 下颌 高扬 , 目逼视 , 臂 伸 尤于沛庭 ”《 后 摔 怒 手 “ 角抵 ”应在秦末 ,史记 ・ 列传 》“ 《 李斯 :是 张 , 跃跃欲 角 , 画面左侧 立一旁 观者 , 帽 小
朝 梁任 防《 异记 》 述 卷上 :今冀 州有 乐 名 演旧 “ 。因此 , 中国戏剧形 成和衍演 的漫 漫 黄公 , 刀 粤祝 , 厌 白虎 , 不 能救 , 在 赤 冀 卒 挟 邪 作蛊 , 于是不售 。”1东海 黄公》 的是 【 7 《 演 ‘ 尤戏 ’其 民两 两三 三 , 蚩 , 头戴 牛角 而 相 过程 中, 角抵戏是一种不容 忽视 的存 在, 也
二 、 抵戏代表性剧 目 角
术 的黄公到东 海去 降服 白虎 , 可惜 法术失 灵, 自己被虎所杀 的故事 。表演 中有人虎
1 . 戏。 蚩尤 关于蚩尤戏 ,述异记》 《 记载 相斗 、 人被 虎杀 的 固定情 节 。表 演中的两
有是名 耳 。” 清俞蛟 《 厂杂著 ・ 清寇 最为详 细 :秦汉 间说 , 氏耳鬓 如剑戟 , 个人 ,都有与扮 演对 象相适应 的装扮 , 梦 临 “ 蚩尤 黄 略》 “ 乌三娘 ) :( 其夫某 , 能为角觚 戏 , 俗所 头有角 , 与轩辕 斗 , 以角九 人不能 向。今冀 公 头裹 红绸 , 身佩赤 金 刀 , 白虎是 人装 成 称走马卖 械者也 。” 样就促 使角抵 向戏 州 有乐 名蚩尤 戏 , 民间 两两 三三 , 戴 的 虎形 。《 这 东海 黄公 》 个故事在表演 中人 这 其 头 剧的转化 , 成为角抵戏 。 牛角而 角九 , 汉造 角九戏 , 其遗制也 。” 物 、 盖 情节 、 冲突 、 结局 , 是排定 了的 , 都 这显
祝尤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蚩尤在 当 蚩”

南 ” J r
时 以神 形 出 莩 才 是战的象现
《 解》 劭所 言 , 集 应 习武时 以角抵 为 戏乐 , 注视 对手 , 寻求 进攻 机会 , 人 皆赤 身光 二
是较量 智慧和力 量 的一 种手段 , 到秦代 才 腿 , 系护腹 , 腰 下着 短裙 , 头顶 扎一 独角发
时二世在甘泉 , 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 驷 宽衣 , 裴 拱袖肃 立 , 大概是裁  ̄ [ J 。河 l1 南密 县 5 案 :觳抵 即角抵也 。 |‘ ” “ …1 1方作 应表 明开角 打虎亭 二号东汉 墓 的壁 画上也 有角抵 图 。 抵 之始端 。实 际上 角抵 起源 于战 国 , 如 画面上有 两个身 躯魁梧 的力 士对峙而立 , 正
觚, 汉造角角 戏 , 氐 盖其遗裂也 。” 苏鹗《 唐 苏 是 中国戏 剧在 一 个 相 当长 的历史 时期 内 秦 朝 ( 2 1一前 2 6 末 年 , 前 2 0) 一个 能 施法 氏演义 》 卷下 :《 纪》 : “汉 云 武帝 元封 三年 的代 表性总称 。 作 角觚戏 , 以享 外 国朝献 者 , 三百 里 内 而 皆观之 。此角觚乃角胜也 , 盖始于戴角 , 遂


何 谓 角 抵 戏
角抵戏是汉代兴起 的一种戏 剧
之所以带 野兽 面具 , 源 自对 是 中 国汉代 ( 2 6 2 O 出现 了“ 前 O— 2 ) 百 样 式, 戏 ” 它实 际上是 汉代 民 间歌舞 、 技 、 , 杂 武 狩猎活动 的模仿 。角抵戏是汉代 一 术、 魔术 的总称 。在百戏集演之 中 , 有一种 种重要的娱乐机制 ,这 种表演形式 运 用技 艺 的戏剧 化 的表 演 ,这 就是 角抵 在当时风靡朝野 , 受到上 自帝王 、 下 戏。 颜师古注 :应劭 日:角者 , “ ‘ 角技也 。 抵 至百姓的热烈欢迎 ;迄 今出土 的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