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主题阅读训练(word精编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试题-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一)中国结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活的需要,发明了“结绳记事”的方法。
他们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结,记录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到了现在,人们进一步将绳结精致化,把中华传统文化的含蓄特性,表现得更加贴切。
你看:打一个“寿桃结”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奶奶,他们一定很高兴,因为它代表着长寿;在爸爸、妈妈的结婚纪念日,送上“同心结”的贺礼,他们也会满怀喜悦,心中充满甜蜜。
心灵手巧的中国人,运用丝绳不同的颜色、粗细与柔软度,来往穿梭,编织成各式各样的绳结。
这些绳结有鱼、兔等各种可爱的动物,有琵琶、古筝等乐器的造型,还有糖果盒、纸巾盒等日常用品。
外国人看了惊叹不已,称这些美丽的绳结为“中国结”。
光彩耀眼的中国结,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由实用性的绳结发展为装饰性的手工艺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如今,中国结()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的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喜爱这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工艺。
1.【词语运用】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①因为……所以……②既……又……③不仅……还……2.【写法分析】第2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找出答案,画上“”。
3.【梳理脉络】“中国结”的发展演变是怎样的?把下面的图表填写完整。
时间作用功能类型表现形式几千年前实用性现在手工艺品各种造型、日常用品(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形,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每到元宵之夜,许多城市举办灯会,展示各种彩灯,造型新奇,千姿百态;在农村,则举行文娱活动,如放焰火、踩高跷、耍龙灯、扭秧歌、猜灯谜等。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主题阅读练习(有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主题阅读训练第三单元阅读主题本组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古诗三首》中的《元日》这首诗写了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清明》这首诗描写了清明这天,天下着雨,路上行人问路、牧童指路的情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了游子独自离家,重阳节来临之际格外思念亲人。
《纸的发明》这篇课文写了造纸术的发展史,表明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赵州桥》这篇课文写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特点等。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篇画的年代、作者、目前保存的情况、画面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阅读方法学习本单元课文,我们要积累重点字词,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写法,能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同时,还要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并写一写。
精彩片段(一)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问题。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王维是代著名诗人,他和孟浩然一样,是派代表诗人。
2.解释下列字。
独: 。
倍: 。
3.中秋佳节之时,你不在爸爸妈妈身边,这时你可以用此诗中“”一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4.本诗表达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A.思念家乡B.重阳登高的愉快C.喜爱家乡(二)阅读《纸的发明》片段,回答问题。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________轻便________好用的纸。
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
1.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写在文段中的横线上。
如果……就……既……又……只有……才……2.根据文段内容把蔡伦造纸的过程补充完整。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卷含答案
1.【积累诗句】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些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原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初春时春风不常光顾,水面就一如既往的平静,像未出阁的少女的铜镜。
作者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让我感受到了春水_______的特点。
4.【梳理内容】按照文章的描写顺序,试着给图画排排序吧!
①②③④
()→()→()→()
5.【语言运用】读一读文中画“______”的句子,先填空,再试着仿写一种动物的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形容十分稀有。
2.形象生动、气魄雄伟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世界艺术珍品、举世无双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含答案).docx
【你的支持是我努力的动力,谢谢!】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 (有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一、快乐阅读。
(15分)从小做时间的主人“时间”是人们生活中最熟悉的一个词。
一天等于24小时,1440分,86400秒。
流行的一句名言是“时间就是生命”。
怎样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浪费生命呢?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我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的一生是勤奋的一生。
他常常教育我们要“今日事,今日毕”。
在他的[严厉严格严密」教育下,从孩提时代起,我就养成了今天能完成的事绝不拖到明天的习惯。
这种习惯“使我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任务。
从小学时代到如今,我总是不断地给自己规定进取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
粗略地计算了一下,我自订的计划已达到2000个了。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的一个假.(jiǎjià)期里,我对《数学——1000个难题》[依依不舍了如指掌爱不释手],后三天时,还有200道题没解完。
于是我关起门来加倍努力,睡.( shuìsuì)眠时间减少到最低的程度,终于按计划完成了运算。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现在觉得,一个人如果不能不断地给自己压力,往往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大好年华也会白白流逝。
人们常说好习惯是童年养成的。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我工作和学习时,高度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就是从小养成的。
曾记得读小学时,有一次我正在解数学题,邻居家发生了一起未成灾的火灾,当时人声喧哗:而我却丝毫没有觉察,直到被父亲拖出室外才知道。
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
愿我们珍爱今天,从今天开始,争做时间的主人,把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1.用“/”划去文中加点字的不正确读音。
(2分)2.联系上下文,用“√”在[ ]选择合适的词语。
(2分)3.用句中带点词造句。
(3分)这是一个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怎样才能做“时间的主人”?请你结合短文,在正确的答案的括号里打“√”。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
手抄不但非常慢,而且容易抄错。
所以当时的书很贵,穷人买不起书。
大约在唐代,人们从印章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然后一页一页地印刷。
雕版印刷虽然比抄书快,但也有不便之处:第一,刻版费时费料;第二,大量书版存放不便;第三,错字不容易改正;第四,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
印完后,这些字模还可以拆下来,重新组合,印制别的内容。
这种方法既可以取代传统的抄写,又可以解决印刷版重复利用率低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
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我国的印刷技术越来越成熟。
后来,印刷术先后传到了朝鲜、日本,又传到了西亚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横线上。
2.认真读短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
3.雕版印刷有哪些不便之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4.请写出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进步的地方。
(至少写出两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和课外了解的资料,照样子写一写你所了解到的古代劳动人民取得的成就。
(请至少举出两个例子)例:张衡发明了测验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2023年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含答案)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一)春节①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
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年历,各自过自己的年节外,其他各民族都同汉族一道过春节。
②“年”的最初含义来自农业,谷子一熟为一年。
各个朝代过年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年,商朝以十二月初一为年。
到了西汉,汉武帝恢复了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年)。
古时候称正月初一为“元旦”,而不叫“春节”,“元”就是开始,“旦”是指早晨,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
③春节是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每当节日来临,从城镇到乡村,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卖年画春联的,有卖灯笼爆竹的,有卖窗花脸谱……这“年”从腊月二十三一直过到正月十五。
特别是在农村,过年的气氛更热烈,大年三十要守岁,包饺子,贴春联,放爆竹;大年初一要走亲访友拜大年……④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长着血盆大口,人们叫它“年”。
每到腊月三十,它便出来吃人。
一个腊月三十的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恰巧有两个牧童在比赛甩鞭子。
“年”忽听半空响起啪啪响声,吓得望风逃窜。
“年”窜到另一个村子,它朝门缝里一望,那亮闪闪的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得溜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年”怕响、怕光。
人们为了保护自己,想出了许多抵御“年”的方法,这些方法逐渐演化为过年的风俗。
如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放爆竹,这大概是从牧童赛鞭子演变而来的。
又如旧时把“对联”叫“桃符”,意思也是为了驱逐邪恶,后来才改叫“对联”或“春联”。
再如,腊月三十全家人吃年夜饭,除了准备同猛兽搏斗外,还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1.第③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请用“”画出来。
2.第④段中出现“如”“又如”“再如”,下面哪一项是对它们的作用分析正确的()A.使读者更清楚春节习俗的演变B.形象地写出了春节的特点C.为了表达人们的美好祝愿D.清楚地介绍“年”怕什么3.读完文章后,为什么人们用“放爆竹”的方法来抵御“年”呢?4.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三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三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阅读专题训练(一)卢沟桥的狮子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
这是一座联拱石桥,总长约266米,有281根望柱,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狮子,要不仔细数,真是数不清呢!这些狮子真有意思。
它们有大有小。
大的有几十厘米,小的只有几厘米,甚(shèn)至连鼻子眼睛都看不清。
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
但是文物工作者已经数清了,总共有501只。
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向中国军队挑衅,驻扎在宛平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
这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正是由于这件事,卢沟桥成为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形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A.卢沟桥是一座______________,它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
B.短文开头引用一句__________,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
这段话是从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来写狮子的。
(4)文中有一处省略号,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
(5)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在少年儿童画展色彩缤纷的画幅中,我看到一幅没有色彩,线条也极为简单的画,那是一幅盲童的画。
最新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训练试卷及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16分)1.日积月累。
(8分)(1)我会填。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一)中国结(节选)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
一根根红色的丝绳,经他们的巧妙编结,成了巧夺天工的工艺品。
如果再配以各种饰品,如鱼,如古钱,如十二生肖,那更是变化无穷,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结()造型完美,( .)寓意丰富。
它或象征着幸福,或隐喻着爱情,或呼唤着友谊,或赞美着生命;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的图腾;它烘托着欢乐,燃烧着热情……总之,它代表着祥和,代表着幸福,代表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饱含着中国情。
1.【填关联词】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语文要素】第2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画上“____”。
3.【语言表达】中国结已走出国门,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请你为它设计一条宣传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
过元宵节,有吃元宵和观灯的习俗。
元宵以糯米粉为皮,内裹果料糖馅,圆圆的,是“团圆”的象征。
元宵观灯始于公元一世纪,沿至当代仍在各地盛行。
1.【词语理解】画线句子中两个“元宵”的意思相同吗?请你解释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判断】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诗词和元宵节无关的是()A.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附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1.【提取信息】这份小报摘抄的都是与____________这个传统节日有关的知识。
2.【提取信息】这份小报是围绕()来介绍这个传统节日的。
(多选)A.与端午节相关的古诗B.端午节的来历C.端午节的别名D.部分地区端午节的习俗3.【知识拓展】结合材料,小报中“端午节古诗”的内容都与()有关。
A.李白B.孔子C.屈原D.苏轼4.【分析判断】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安康市端午,古代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
()(2)端午节没有其他别名,只有“端午节”这一个名称。
()5.【语言运用】在这个传统节日里,你和家人会做些什么呢?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夜①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②?故乡今夜思千里③,霜鬓④明朝又一年⑤。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
②转凄然:变得凄凉、悲伤。
③思千里: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
④霜鬓:鬓发斑白。
⑤明朝又一年:明天天亮又是新一年的开始,而自己还不能回家。
1.【分析判断】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这首诗描写的节日是春节。
()(2)诗人所在的地点是家乡的旅馆。
()(3)“霜鬓明朝又一年”中,“明朝”的读音是mínɡ cháo。
()2.【提取信息】诗中有一个词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请用“”在诗中画出来。
3.【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画“”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感悟情感】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包括()。
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含参考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16分)1.日积月累。
(8分)(1)我会填。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的应用。
1.【找中心句】短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第2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2.【提取信息】根据短文内容,将活字印刷术的流程图补充完整。
制成______→按稿______→排列______→涂墨______→印完______→留待______3.【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中国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诞生”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
“创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品读句子】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
昇是当之无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主题训练试卷及答案【精品】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16分)1.日积月累。
(8分)(1)我会填。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主题训练卷 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16分)1.日积月累。
(8分)(1)我会填。
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主题训练卷 含答案
第三单元主题训练卷中华传统文化一、主题感悟。
(35分)1.写出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传统习俗。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词填空并回答问题。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____________,______在水里________烂成浆;再把浆________出来________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
①中国的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
()②中国的造纸术最先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③我们的祖先最早是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3.______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____________的石拱桥,叫________桥,又叫________。
它是隋朝的石匠________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______年了,但它还是那么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它是劳动人民______和______的体现,是我国________的历史文化遗产。
4.《清明上河图》是____宋画家________画的,这幅画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________,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________。
二、主题链接。
(16分)1.日积月累。
(8分)(1)我会填。
第3单元主题阅读(知识梳理+精选阅读)三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版
部编版三下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学问梳理】学问点:了解文章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在介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古诗三首》品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感受不同节日的习俗和节日氛围吧!《纸的创造》认真读课文,了解不同时代纸的特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把纸的创造过程写清楚的,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哪些优点。
《赵州桥》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作者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了解《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些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画上的内容介绍清楚的。
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的缘由。
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并收集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重点句子: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提示了全文(该段)的主要内容。
学问点补充:说明文专题阅读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事物的文章,如介绍某一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一类是说明事理的文章,如解释事物隐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总起句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消灭在文章的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消灭在文章的在一篇文章中,可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消灭在文章的过渡句总结句说明文的阅读要点1.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功能等方面。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比较明显,可以通过看标题、抓首段、抓结尾段、找关键句的方法来确定。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抓首括句和中心句,也可以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摘要组合。
2.理清说明挨次常见的说明挨次有以下几种:(1)空间挨次接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说明。
说明事物的外形、构造的说明文常使用这种挨次,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主题阅读训练传统节日、四大发明、古诗词、书法绘画、中国古建筑、武术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并收集整理传统节日的资料,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古诗三首》品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它们分别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收集相关资料,感受不同节日的习俗和节日氛围吧!《纸的发明》仔细读课文,了解不同时代纸的特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把纸的发明过程写清楚的,说说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有哪些优点。
《赵州桥》读课文,了解赵州桥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作者又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了解《清明上河图》上画了些什么,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画上的内容介绍清楚的。
说一说《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的原因。
一、课外阅读。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送别老朋友的,时间是_______,地点是_______,被送的人是_______。
2.诗中叙事的诗句是_______;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
3.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1.本诗写于_______之际,从诗句中可以了解到此节日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
2.“归心归望积风烟”这句诗中,连用两个“归”有什么好处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课外阅读。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是一家书坊的印刷工。
他在印书的过程中,感觉到当时用的雕版印刷的方法太不方便了。
印书时,要事先在硬木上刻好版,一页书就得刻一块版。
一本字很多的书,版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刻完。
爱动脑筋的毕昇想:能不能用一种新的印刷术来代替雕版印刷呢他想过用一个一个的单字来排版,用完后还可以拆开再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主题阅读训练(word精编版)
乐山大佛
我国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四川的乐山大佛。
它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位于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
乐山大佛形象生动,气魄雄伟。
佛像坐东面西,双眼似睁似闭,面容慈祥,双手扶膝,安然端坐。
整个造型比例匀称,体态庄严。
它高71米,仅头部就有10米宽,双肩的距离为28米,耳长7米,耳朵里可以藏进几个人,一只脚背上竟可以站一百多人。
真是“头大与山高,足宽踏浪涛。
千年仍未老,静坐看朝朝!”
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shí)。
清代诗人王士祯(z hēn)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jì)中流”。
在大佛头部的18层螺髻中,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
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靠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
水沟相连。
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的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
这些奇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乐山大佛在唐代开始修凿,人们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
佛像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霜雨露,至今仍然身形完好,端坐安详。
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世界艺术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乐山大佛。
现在每天来这里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人们登上凌云山峰,无不赞叹这尊举世无双的大佛坐像。
1.【词语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认真读文章,读懂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照样子找出关键词句,填一填表格。
3.【探究内容】读第3自然段,完成练习。
(1)说说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抄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依次从大佛的哪些部位介绍了排水系统的设计巧妙?根据课文内容排列顺序。
(写序号)
①头部②两耳背后③衣领和衣纹皱折
④胸部背侧⑤正胸靠向左侧⑥右臂后侧
()()()()()()
4.【积累语言】仿照下面的例句,运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例:这座石刻大佛被.人们誉为
..世界艺术珍品。
_________被人们誉为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被____________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
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中秋节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明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也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白居易借中秋感怀:“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但中秋节盛行却在宋朝,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元月》中以“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一句,借月亮表达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神话传说非常多,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二)
端午节,又称五五节,因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古代中国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爱民而且受到尊崇的官吏,却被一位嫉妒他的官吏陷害,他在忧郁的情况下投汨(mì)罗江自尽。
出于对屈原的爱戴,汨罗江畔的居民匆忙划船在江内寻找屈原,并且将米丢入汨罗江中,以平息汨罗江中蛟龙的怒气。
他们的行为,直到今天仍然被人们传颂纪念。
唐代诗人文秀赞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是龙舟竞赛,比赛的队伍在热烈的鼓声中划着他们多彩的龙舟前进。
宋代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曾描述:“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
”
端午节时最受欢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制成的。
农历五月,也就是端午节所在的这个月份,对中国人而言,除了纪念屈
原,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意义。
许多中国人相信五月是一年中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危险时节,因此许多家庭会将一种特别的植物——艾草挂在门口,用来驱除灾害和疾病。
人们还会挂带香包,这种香包是用含有多种香味的药用植物做成的,也可以保护人们远离疾病。
1.【积累诗句】请从短文中各摘抄一句你喜欢的关于中秋节和端午节的诗句。
中秋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端午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梳理内容】读文段,梳理文章的内容。
(1)文段(一)主要介绍了中秋节的________,结尾处简单介绍了有关中秋节的____________。
人们在中秋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文段(二)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________和________。
端午节的习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写法探究】下面对两个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的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句话
来写的。
B.文段(一)中引用唐诗宋词中的名句,是为了说明中秋节形成于唐代,盛
行于宋代。
C.文段(二)重点介绍了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以及粽子的制作方法。
D.文段(二)的第2自然段是围绕“端午节的由来是这样的”这句话来写的。
4.【小试身手】仿照下面的句子,简要介绍一种节日食品或地方特色食品的
制作过程。
(提示:如饺子、煎饼、麻花等)
例:粽子是用米包着肉、花生、蛋黄及其他材料,再以竹叶包裹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单元主题阅读参考答案
类文阅读
1.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形容十分稀有。
2.形象生动、气魄雄伟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爬上高山峻岭,攀登悬崖峭壁,一锤锤地凿,一刀刀地刻,花了整整90年才凿刻完工世界艺术珍品、举世无双
3.(1)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这套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被雨水侵蚀。
(2)①③⑤⑥②④
4.香港东方之珠状状同学们班里的小诸葛
微群阅读
1.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2.(1)由来神话传说吃月饼赏月
(2)由来习俗龙舟竞赛吃粽子挂艾草挂带香包
3.C
4.饺子是用面皮包着肉馅或蔬菜馅,下锅煮熟而食的一种中国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