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凋零衰败的乡村世界
大陆农村现状 不仅性关系混乱 组图 猫眼看人
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猫眼看人】崩溃了!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一位调研者亲述:剧烈变迁的大陆农村现状(触目惊心)组图这是一篇乡村观察札记。
作者暑期重访桑梓,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对当下乡村人口、生态、代际、风化、村治等进行了全面观察。
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重建”命题,今天这一历史命题是否已然完成?作者看到的,是一个亟需重建的乡村。
作者:王君柏2015年7月下旬,我回湖南老家看望老人。
前后正好一周,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在家闲坐打发时光。
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
回无锡后,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权作回乡散记。
1、星散的人口我的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
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人口状况。
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自然村所在的整个行政村人口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
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
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
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猫眼看人
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猫眼看人】崩溃了!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一位调研者亲述:剧烈变迁的大陆农村现状(触目惊心)组图这是一篇乡村观察札记。
作者暑期重访桑梓,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对当下乡村人口、生态、代际、风化、村治等进行了全面观察。
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重建”命题,今天这一历史命题是否已然完成?作者看到的,是一个亟需重建的乡村。
作者:王君柏2015年7月下旬,我回湖南老家看望老人。
前后正好一周,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在家闲坐打发时光。
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
回无锡后,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权作回乡散记。
1、星散的人口我的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
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人口状况。
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自然村所在的整个行政村人口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
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
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
关于乡村秋日的诗句
关于乡村秋日的诗句山水秋日,如诗如画。
在乡村的秋日里,美丽的景色和诗人的灵感交织成一幅幅绝美的图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描绘乡村秋日的精选诗句吧。
1. 秋风萧瑟,洪荒之地寒凉——元稹《节妇吟》秋风吹过乡村,带来了寒冷和凄凉的气息。
大地仿佛陷入了洪荒的时代,一片荒凉。
2. 金秋时节,稻穗饱满,农谷硕果——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在金黄的秋季,稻穗饱满成熟,农田里果实累累,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整个农村。
3. 暖日熙熙,乡村稻浪荡漾,思绪久长——杜牧《秋日田园杂兴》温暖的阳光洒在乡村,稻浪如波涛般摇曳,思绪在这美景中久久不能散去。
4. 乡愁满怀,秋月弯弯,东篱闲坐——陆游《秋夕》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思念,如同那弯弯的秋月,温柔地照亮了乡村的东篱,让人心旷神怡地坐着。
5.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秋风凄然萧瑟,固然带有伤感,但它也象征着变迁和希望,新的季节将荡涤过往的尘埃。
6. 宇宙飞舞,草木凋零,自古纷纭——杨万里《临安春雨初霁》乡村的秋日,草木凋零,仿佛宇宙间的细雨,历经千年不变的纷纷纭纭,散发着深邃的意境。
7. 秋水共长天一色,忍将沧海化桑田——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八首之一》秋天的水和天空融为一体,延绵无垠。
它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即使是辽阔的沧海,也能在秋风中消散成细小的桑田。
8. 红叶满山,落日映山村,乡梦永恒——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秋日的红叶覆盖了整座山脉,落日的余晖映照着乡村,如同一幅永远不变的美丽画卷,唤醒了对乡村的无尽思念和甜蜜回忆。
9. 山静树寒,烟波江湖,秋风扶疏——杜甫《秋晚登高楼望南山》秋日乡村的静谧与树木的凄凉,江湖上烟波的波澜壮阔,让人感受到秋风吹拂下大地逐渐清冷的感觉。
乡村秋日,是诗人笔下的灵感源泉。
这些描绘乡村秋日的诗句,通过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优美而宁静的乡村世界。
在这个美丽的时刻,让我们品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思考生命的意义,感受秋日的深情与纯粹。
人民日报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
人民日报塘约道路读后感1000字导语:塘约是新现象,但也不过是旧瓶装新酒。
因为构成塘约模式成功的核心要素: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度。
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塘约道路》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读《塘约道路》有感【1】近十几年来,每年春节过后,都会有大批文章出来,反映新一代背井离乡的“农二代”的乡愁。
就在中国城市不断变得光鲜亮丽的同时,大片的中国乡村却在走向凋零。
农村的环境污染让儿时山清水秀的家乡变得陌生而苍桑,也不再有传统社会那种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
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让中国的乡村正在走向衰败,许多农村正是黑恶化的道路上狂奔,因为选举而打架群殴,许多村干部蜕变为新的土豪劣绅,村官明码标价,贪腐横行。
农村经济的落后,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正在使大片良田荒芜,青壮年十室九空,外出务工,留守的都六一九九三八部队。
而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也让中国农村的纯朴荡然无存,人们变得越来越势利,婚姻彩礼钱越堆越高,女人被商品化,赌博成风,家风无存,高利贷横行,部分农村有回到旧社会的趋势。
大量乡民因病返贫,因天灾人祸返贫。
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如果我们不能解决“三农”的问题,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就有可能变成印度和拉美那样,在每一个城市的周边地区,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大批的流民和乞丐,毒品和犯罪肆虐,一旦中国经济的高铁失速就会爆发系统性的社会危机,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新近出现的塘约模式,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希望,值得我们宣传和推广。
一、重走回头路收拾旧山河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本来是一句大实话。
但这话听在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家耳朵里,就变成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按旧他们的套路,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仇富基因”,会阻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描写满目荒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满目荒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满目荒凉下的唯美景象:饱含悲壮与寂寞的大自然1. 漫天尘土弥漫,沙尘暴中,远山若隐若现。
2. 黄沙飞舞,遮蔽了天空,阳光也难以穿透。
3. 荒原上,断裂的树枝在风中低声呢喃。
4. 干裂的土地上,疲惫的植被黯然失色。
5. 沙漠中孤立的石块宛如沉睡的巨人,守护着这片荒凉。
6. 无边无际的沙丘,宛如起伏的波浪般卷起一片寂寞风景。
7. 荒野间,独行的旅人踏着细沙留下孤独的足迹。
8. 荒漠边缘,寂静如墓,只有风的轻拂犹如低吟。
9. 一望无际的大漠,远处群山若幻若现,仿佛梦境中的仙境。
10. 夕阳余晖在荒原上散落,犹如琥珀色的光辉点缀隐约的希望。
11. 远处的沙丘仿佛金字塔般耸立于大地,仿佛对历史的回眸。
12. 荒原上的残影倒映在污浊的湖水中,如悲伤破碎的灵魂。
13. 独立的孤岛埋没在无边的荒漠,守望着若有所思。
14. 微风掠过的沙丘上,摩挲出柔软的波浪痕迹,那是大地的呼吸。
15. 红霞映照着沙丘,恍若看到远方有绚丽的雨后彩虹。
16. 只有寥寥几颗枯树在不远处拼命生长,它们的顽强与坚强令人动容。
17. 荒漠中生存的野兽孤独地拥抱着一捧寥寥的清水。
18. 宽广的天空与大地交织在一起,仿佛这片荒凉没有尽头。
19. 荒野上,失落的旅人凝望着远方,希望寄托在无垠的宇宙中。
20. 草原上稀疏的草丛像是大地上的绿色针脚,缝补着这片死寂。
21. 灰色的云层笼罩在远方的山头,仿佛一层迷雾将一切遮掩。
22. 沉默的晚霞在天边消散,残留的光芒细细滴落到大地上。
23. 荒原上的风在耳边呼啸,那声音仿佛宇宙的脉搏跳动。
24. 荒漠中稀疏的植被像是一抹迷离的画笔划过大地。
25. 鲜亮的星空布满了整个夜空,仿佛希望之光在宇宙中闪烁。
26. 荒野上的河川早已干枯,只剩一条条深深的沟壑,记录着岁月的流转。
27. 远离城市的边界,大自然展现出她宛如艺术品的孤独美。
28. 荒无人烟的大地,仿佛时光深处一抹渐渐模糊的悲伤。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_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这是近景。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隐忍的挽歌,或史诗般的悲鸣——读罗伟章《谁在敲门》随感
隐忍的挽歌,或史诗般的悲鸣———读罗伟章《谁在敲门》随感□祭鸿读完罗伟章小说《谁在敲门》的最后一页(包括《后记》),我在茶楼的沙发上独自呆坐了很久。
心被牵绊着,在书中的乡村里沉沉浮浮。
读完一部小说和写完一部小说内心的状态是完全相反的,后者是被抽空的虚脱,而前者是被填满的沉重。
这些年,能牵动人心的小说越来越少,而《谁在敲门》这本书,让我从读第一句话开始,就不自觉跟着作者滑进了另外一条轨道,那是作家精心构建的另一个世界。
那些村庄,因为亲切而让我感觉回到了似曾相识的故乡。
那些人,就是我的父老乡亲,就是另一个我自己。
六十多万字,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个字,都浸透着一种特别的“场”,一种特定的气息。
这气息不是乡土日常不是方言俚语,而是被烛照的古老乡村的灵魂。
作者用这样的气息罩住了我,让我在这气息的笼罩下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回忆自己的大半生。
书看完了,人却半天没从书中走出,总感觉心里塞得满满的,喘不过气来。
我本以为,这部大长篇写的是十分严肃的重大题材,是深沉、深刻的高大全。
但当我读了小说的第一节,那些小人物的气息就抓住了我。
我本以为,作者会将故事由底层引向中高层,由农村引向城市或其他。
但作者却一直将文字刻意停留在乡村,留在父亲过生、父亲生病住院、父亲葬礼这三个节点,而且就凭这三大块内容构成了小说的主体。
他从父亲生病住院、去世后兄弟姐妹的不同表现,写出了当下农村人朴实、真实而生动的世相。
让我想到了几年前自己的父亲去世前有过的那些日子,那场景点燃了我心底的忧伤。
他用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的丧葬,几乎将一个普通农民的丧事铺排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作品气势磅礴、细腻生动,如一幅壮阔的乡村画卷,有着史诗的品质与分量。
小说虽然六十多万字,但结构并不复杂,在一条主线上不停分枝,随时分出去又及时收回来。
主线大致分为父亲过生、父亲生病住院、父亲丧事、后父亲时代四部分,而一干多枝的结构又让读者没有了阅读的障碍。
由此我想到了作家的另一个长篇《世事如常》,也是一样,在一个节点上让时间慢下来甚至停滞。
崩溃了!大陆农村现状 不仅性关系混乱
崩溃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一位调研者亲述:剧烈变迁的农村现状(触目惊心)这是一篇乡村观察札记。
作者暑期重访桑梓,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对当下乡村人口、生态、代际、风化、村治等进行了全面观察。
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重建”命题,今天这一历史命题是否已然完成?作者看到的,是一个亟需重建的乡村。
2015年7月下旬,我回湖南老家看望老人。
前后正好一周,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在家闲坐打发时光。
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
回无锡后,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权作回乡散记。
1、星散的人口我的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
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人口状况。
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自然村所在的整个行政村人口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
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
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
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了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
其余的,有两家在附近镇上做生意,有一家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彻底脱离了村子,但还是在村子里有田地,享受国家的直接补贴;还有一家在河南稳定下来,从来没有回过乡,但似乎还是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村子里集资拉自来水,这家还是参与了集资。
描写乡村衰落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乡村衰落的句子唯美(第一篇)乡村,曾经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土地。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乡村的衰落逐渐展现在人们眼前。
在这片土地上,美丽和寂寞交织在一起,唯美的句子如下:1. 斜阳映照在破旧的村舍上,散发着一丝凄美的光彩。
2. 这里的村庄仿佛沉睡在时光的迷雾中,它们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3. 破败的土地上,凋零的花朵成了掩盖乡村衰落的脆弱借口。
4. 繁华都市的拥挤与乡村的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乡村衰落的凄凉。
5.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乡村逐渐被遗忘,如同默默消逝的晨曦。
6.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凋零的古树,仿佛与乡村一同悲叹时光的流转。
7. 华丽的城市灯光照亮了黯淡的乡村夜空,照见的却是乡村的衰败。
8. 阳光透过破旧木窗洒向空荡荡的乡间小屋,照见的是岁月的无情和乡村的凋零。
9. 深秋的田野里,稻谷金黄,但那个曾经繁荣的村庄已经成了一片荒芜的土地。
10. 这个曾经欢声笑语的乡村,如今只剩下凄凉的回忆和被时光打磨的老旧。
11. 春天的乡村,万物复苏,可乡村的衰弱却令人心碎。
12. 乡村的孤独仿佛是时光的眼泪,在无人问津的土地上低声嘀咕着。
13. 星空下乡村的寂寞,绵延无边,仿佛时间在这片土地上停滞了。
14. 乡村的衰落,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15. 树枝斑驳的乡村小路上,传来的是岁月的轻叹和乡愁的呢喃。
16. 这片乡村的衰败,是忙碌都市生活的回响,也是时间流逝的见证。
17. 这里的乡村,仿佛被岁月埋藏在记忆的角落,旧时光在此缓缓浮现。
18. 乡村的草地上,花朵凋零的痕迹诉说着乡村的孤寂和衰败。
19. 雨后的乡村,泥泞的小巷里残留着乡土气息,也弥漫着乡村的凄凉。
20. 当吉他声在村庄中响起,唯美的旋律中混杂着乡村衰落的悲伤。
21. 粗糙的石墙下,稀疏的尘土中,那些曾经美丽用心的乡村,悄然溜走。
22. 乡村的落叶如病患的泪水,染红了土地,也染红了人们的心。
23. 砖瓦倒塌的村舍中,描绘着乡村曾经的辉煌与热闹。
谈谈你对乡村衰败的看法作文
谈谈你对乡村衰败的看法作文衰败的乡村,背后是一个进步的中国农村的衰败,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这一状况的深切忧虑、对自己家乡和亲人不幸遭遇的无力感,通常还有一种“美好往昔一去不复返”的失落感,倒似当真印证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句话。
改变自己家乡落后面貌曾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愿望,但当家乡确实发生改变时,许多人的反应却仿佛他们是失落了一个天堂,而不是一个落后的乡村。
故乡的变化究竟是好是坏在此必须要事先说明的是,在叙述故乡的变化时,是一种事实判断;但这种变化好还是不好,是一种和我们的观念交织在一起的价值判断。
举例来说,如今人们普遍觉得过年不如以往热闹了,年味淡了(事实判断);有些怀念以往那种年味浓厚日子的人认为这是不好的变化,但另一些宁可自己自由过的年轻人却可能觉得这是好事(价值判断)。
很多人在叙述中都会不知不觉将这两者混杂在了一起。
那些越是热切关心家乡、对它往日的景象深深怀念的人,就越容易把变化看成是“问题”,在与以往那个“淳朴”的乡村作对比时,也就越难以接受这些变化,进而忧心忡忡地认为农村是“衰败”了。
问题在于,这个“农村凋敝”的图景常被误认为是“事实判断”,但却常常是“价值判断”。
至少在客观上说明,许多已经离乡的年轻人仍然在情感上相当认同农村老家。
农村的问题几乎无所不在:1、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在各方面加深了对城市的依赖。
2、乡村风俗摇摇欲坠,被城市的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攻陷,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风气败坏,带来精神上的绝望与无奈。
3、农村组织溃败,缺乏有效监督使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散地。
4、完整家庭结构的瓦解,造成老无所养和留守儿童,亲情、责任感和爱的缺失在代际传递。
5、债务、赌博和买码等造成的人伦悲剧和利益纠纷,进一步破坏了熟人社会的关系。
6、资本侵蚀盯上了农村最后的资源——土地,年轻一代虽有农民身份,却没有了土地,既不会务农也不愿务农。
7、随着乡村教育资源的凋零和教育在促进社会流动时功能的下降,农村家庭无力改变自身命运的结构性困境。
描写农村凋零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两篇)
描写农村凋零的句子唯美(第一篇)农村凋零,是一个令人心痛的现象。
曾经繁华、生机勃勃的农村如今却呈现出凄凉和萧条的景象。
远离城市喧嚣的农村,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却散发出令人心碎的苍凉气息。
现在,让我们来描写一下这些唯美而让人深感痛惜的农村凋零的句子:1. 安静的村落,仿佛沉睡于岁月的长河中。
2. 犹如一幅沧桑的画卷,农村凋零的影子渐渐浸润了每一个角落。
3. 微风拂过草原,只闻得草木低声呻吟。
4. 农舍的墙壁已被岁月打磨得暗淡无光。
5. 独行的老人默默地拖着疲倦的身影,幻化成时光中一缕忧伤的风景。
6. 麦浪捧着秋风徘徊,似乎哀怨着即将失去家园的命运。
7. 农田里的蔬菜已经渐渐被野草吞噬,仿佛自然也放弃了它们。
8. 瓦房的屋顶开始渗漏雨水,像是屋子在流泪。
9. 乌鸦在农田中盘旋,似乎是在追忆那被时光冲刷的繁花盛景。
10. 乞丐衣衫褴褛地出现在村口,成了遗忘的象征。
11. 小孩子的欢笑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寂寥和无奈。
12. 村长的茶几上放着一本满是灰尘的村志,记录着当年的繁荣光景。
13. 音乐已远离这片土地,曾有的舞台也被遗弃。
14. 农村外来人口如此之多,却未曾有谁留下,悲伤只落在村民的心头。
15. 阳光照在村落,却再也不能驱散村庄的寒冷。
16. 老屋的门扇已然腐朽,迎接来的只有风沙和孤独。
17. 村口的集市再无店家,烟火气已变为空洞。
18. 一只蝴蝶停落在一片凋零的盛夏中,唯美中透露出无尽的清冷。
19. 那只不辞辛劳的黄狗也转身离开,乡愁终于沉入山陵。
20. 农村的温暖已散尽,只剩下屋檐滴下的泪水。
21. 农民的汗水成为了悔过的春泥,他们的辛劳却换不回一片青翠。
22. 农田像一杯被人抽干的苦咖啡,留下无尽的惆怅和空洞。
23. 傍晚的烟囱中散发出的炊烟仿佛早已化作了农村的思念。
24. 灯火不再,家家户户仿佛都被离愁所充斥。
25. 农民们默默地收回了耕作的工具,带走了他们数不清的遗憾。
26. 青石小巷愈发显得荒凉,仿佛连时间都被遗忘在了这片颓败之地。
《远去的乡村》阅读附答案
《远去的乡村》阅读附答案引言概述: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逐渐被遗忘,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与活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远去的乡村现状及其影响。
一、乡村经济的衰落1.1 农业产值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生产逐渐减少,导致农业产值下降。
1.2 乡村产业结构单一:许多乡村只有传统的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导致经济衰退。
1.3 缺乏新兴产业:缺乏吸引力的新兴产业,导致乡村经济难以焕发活力。
二、乡村基础设施的不足2.1 交通不便:许多乡村交通不便,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影响了乡村的发展。
2.2 缺乏教育资源:乡村学校数量少,教育资源匮乏,影响了乡村孩子的学习。
2.3 医疗条件落后: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医疗资源匮乏,导致乡村居民就医困难。
三、乡村人口外流现象3.1 青壮年人口外流:许多年轻人到城市打工或求学,导致乡村劳动力短缺。
3.2 人口老龄化:乡村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缺乏劳动力支持,影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3 乡村留守儿童问题:许多父母外出打工,留下儿童在乡村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教育资源。
四、乡村文化传统的消失4.1 传统乡村节日减少:许多乡村传统节日逐渐失传,文化传统面临消失的危机。
4.2 乡村手工艺术品减少:许多乡村手工艺术品逐渐减少,传统手工技艺面临失传。
4.3 乡村民俗活动减少:许多乡村民俗活动逐渐消失,乡村文化传统面临断代。
五、乡村振兴的路径探讨5.1 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乡村经济活力。
5.2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交通、教育和医疗条件。
5.3 文化传统保护:加强对乡村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结语: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让远去的乡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目标。
描写村子落魄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100句)
描写村子落魄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100句)远离城市的边陲村庄,昔日的繁华消散殆尽,如今只余一片萧瑟凄凉。
村子的落魄景象犹如一幅黯淡的画卷,在时间的长河中无声地展开。
1. 在山的怀抱中,孤立的村庄犹如被遗忘的孩子,被世界抛弃的尘土。
2. 蓝灰色的烟囱袅袅升起,寥寥的炊烟如同村民心中的孤独。
3. 梧桐树在风中低声哀叹,枯黄的叶子落下,伴随着村庄的凋敝。
4. 不再婉转的鸟鸣声只是稀疏的回响,枯草中寂静得只有自己的脚步声。
5. 黄昏时分,夕阳似火,倒映在破旧的房屋上,犹如一把消褪的黯淡刷子。
6. 古旧的石板路缝隙里满是落叶和尘埃,仿佛是村庄庸碌的过去铺垫。
7. 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岁月的痕迹,如同悲伤的眼神。
8. 草屋倒塌的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宛若记忆破碎的碎片。
9. 雨水从破旧屋顶渗透进来,滴滴答答地敲击着地面,如同时间的催促。
10. 木桥斑驳的木板,如同岁月的皱纹,承载着乡村的沧桑。
11. 泥土中残留的田野味道,沁入心脾,让人忍不住回忆起曾经丰收的时光。
12. 这里的水塘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污浊的水面凸显着朴素的悲凉。
13. 透过稀疏的柳枝,望见村口那棵孤零零的古樟树,树干仿佛在叹息。
14. 北国的冬天,村庄掩映在飘雪中,宛如一个梦幻的世界。
15. 月光洒在村庄的每个角落,犹如幽灵的呢喃,勾勒出寂寥的画面。
16. 无边的稻田沉默地躺在村庄旁,庄稼的高低波动折射着农民的辛勤。
17. 早晨的晨雾蔓延在村庄,给凄凉的景象添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18. 夜晚的野狗在村子的边缘低声嗥叫,彷佛在诉说着村民的哀伤。
19. 悠闲的老年人在村庄的街道上闲逛,忧郁的背影像是一幅悲凉的水墨画。
20. 门前的吊脚楼有着百年的沧桑,时光的洗礼给它赐予了静态的凄美。
21. 夕阳下,倚在墙头看日落的村民沉默着,泛起涟漪的水墨画面。
22. 黑夜降临,村庄里亮起几盏昏黄的灯,扫过一抹忧伤的光影。
23. 雨后,村庄的青石板路上漫步,脚下泥泞,仿佛走在温暖的黄昏。
描写乡下坏风景的句子唯美(精选合集2篇)
描写乡下坏风景的句子唯美(篇一)乡间,风景宛如一幅湖畔的画卷,展现着宁静与美丽。
然而,即使在这片天然的背景下,偶尔也能目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景象。
下面是一个忧伤且唯美的描述乡下坏风景的句子:1. 随风飘舞的尘土,描绘出乡间苦难的印记。
2. 凋零的田野,昭示着老去的岁月。
3. 破旧的农舍躲在树荫下,像忧伤的负担。
4. 菜地里瘦弱的蔬菜,仿佛镜中的倒影,映照着农民的辛勤。
5. 雷雨过后,破损的水塘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中。
6. 泥泞的小路,浸润着人们一路辛酸的脚步。
7. 肮脏的街道,消失了曾经的纯粹与美丽。
8. 半空中挂着沾满灰尘的破旧鞦韆,彷佛儿时美好的回忆,随年华一同飘散。
9. 被落叶覆盖的操场,沉寂着曾经的欢声笑语。
10. 凋谢的桃花,颤抖在寒风中,宛如黯然的忧伤。
11. 破烂的牧场,放牧的牛羊,仿佛在演绎一场苦难的戏剧。
12. 裹挟着烟尘的微弱阳光,仿佛忧郁的歌声,无法照亮心灵的黑暗。
13. 苍老的农民,满是愁容,黝黑的汗水在脸上勾勒出幸福的痕迹。
14. 破败的山村,悄悄地躲藏在大山的怀抱中,无声地诉说着乡愁。
15. 枯萎的庄稼,浸染着农民苦难的泪水。
16. 树枝上凋零的花朵,在寒风中轻轻飘零,如同美的残影。
17. 乡间散发着污浊气息的河流,映照出人们心中乌云密布的忧愁。
18. 粗糙的农具,透露出农民劳作背后的艰辛和汗水。
19. 褪色的墙壁,承载着往昔岁月的沉淀,仿佛每一道裂缝都有居民的故事。
20. 落寞的坟场,静静地睡着了无数的坚忍。
21. 停滞的小溪,沉默着许多无奈和泪水。
22. 苍凉的老树,洒下的阴影,映照着乡间人们彷徨的心情。
23. 风吹起一片片黄土,仿佛被踏碎的梦想。
24. 夜空中闪烁的孤星,独自张望,仿佛亦沉浸在乡村的孤寂之中。
25. 疲惫的牛羊,在田野里奔跑,脚下踩着的都是黯淡的未来。
26. 茅草屋被岁月侵蚀,仿佛失去了心中曾充满热情的居民。
27. 黄昏的火炉,袅袅炊烟中,弥漫着心灵的空虚与无力。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意思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话出自《离骚》,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人在外游历之后回到家乡,看到家园凋敝,心情无法平静的情景。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们思考自己的归宿与情感。
我们可以解读这句话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对于家乡的依恋是无法割舍的。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繁华,归心似箭的感觉始终存在。
而“田园将芜”这个词则表现了一种失落和凋零的意味。
当一个人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再回来时,或许会发现曾经熟悉的地方已经面目全非,这种失落感无法言表。
背离家乡的遗憾和怀念,在这句话中得到很好的表达。
我们可以将这个主题引申到现代社会。
在现代社会,人们离乡背井,远离家乡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机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许多人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乡的风景和亲人的相聚变得越来越遥远。
当他们回到家乡时,或许会看到熟悉的田园已经变成废墟,故土已经无处寻觅。
这种心情和《离骚》中描述的情节如出一辙,让人感叹时间的无情和生活的艰辛。
我们还可以将这句话运用到个人成长和思考之中。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经历离乡背井的时刻。
我们需要踏出家乡的门前去探索世界,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回望曾经的故土,思念家人和童年的生活。
只有不忘初心,将家乡的记忆和情感留在心中,才能在外辗转的时候不迷失方向,顺利返乡重拾那份熟悉的情感和家乡的温暖。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乡和归乡的情感始终是人们心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让我们更加珍惜曾经的美好和温馨。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包容家乡的遗憾和失落,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唯愿回归故土时,心如归途,情如故人,依然保有那份最初的纯真和感动。
第二篇示例: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今日的乡村需要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申论作文
今日的乡村需要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申论作文今日的乡村需要陪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不只在于亲人之间互相扶持、患难与共的真挚感情,更在于孩子们也能够学会理解父母。
虽然现代社会,网络成为了很多家庭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但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一辈都不可避免地经常将自己置身于繁忙而喧嚣的城市中心,有时甚至忽略了孩子那种渴望被陪伴的纯真眼神,往往让孩子失去了父母最珍贵的爱和关怀,缺少了陪伴的童年总显得特别孤独。
从小到大,我们无数次地听到过老师、同学或者他人这样对我们说:“你要做个懂事的好孩子……”这些话语几乎盖了所有的意义——它就像是悬挂在太阳底下炙热的光芒,似乎永远无法触碰,亦无法靠近;又像是站立于云端高处的鸿鹄之志,遥不可及,难以实现。
每当我看见生活在农村的祖辈们辛勤劳作却仍旧贫困潦倒的窘境,即使隔着千山万水,心里依旧会产生深深的恐惧与焦虑,仿佛那座横亘在他们面前无法跨越的高墙将他们阻挡在世界之外。
我觉得自己比谁都想努力帮助他们改变现状,摆脱困苦,并带领他们走出乡村。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农民只有离开土地,才能追寻美好的未来。
无论怎么看待回归田园,重拾土地的理念,它终究还是本末倒置,在这物质化极度发达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为生计奔波的行列中,又何尝顾及对故土的思念呢?当乡村因机械化程度较低、教育资源匮乏等原因渐渐凋零,昔日的田野正在逐步消亡。
可是,我坚信,今天的“乡愁”一定比昨日更加浓郁,明日的田野必将再创辉煌!首先,给予人文关怀,守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的乡村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朴素善良的百姓,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不断袭来,如果继续用过去那套粗放型治理手段进行环保治理,那么势必会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后果,危害众多百姓健康安全。
反观西方国家已经普遍摒弃了简单而粗暴的经济模式,转向追求绿色发展、科技兴邦,他们建设新农村的模式值得借鉴。
例如荷兰的小镇斯希莱恩( Skelling)是典型的渔业港口城镇,该地区的居民几乎都有渔船,由此便催生出大量废弃渔船,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生活,加剧了垃圾围城的矛盾。
描写乱世荒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
描写乱世荒凉的句子唯美(精选100句)乱世荒凉的阴霾氛围,仿佛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无尽的战火和血腥,让人们心灰意冷,渐渐丧失了对美好的向往。
然而,在这似乎无边无际的黑暗深渊中,仍有那么一些句子,唯美而深刻地描绘出乱世中的一丝温暖和希望。
1. 蒼茫乱世中,破碎的希望仍未消散,宛如一片落叶在风中徘徊。
2. 空旷的大地上,孤寂的身影从荒凉的地平线匆匆而过。
3. 锋利的刀剑上,映射出人们心中的无尽割裂和辗转。
4. 血染的战场弥漫着陈旧的气息,久远的哀伤令人窒息。
5. 因战乱而焚毁的家园,只留下寂静的残垣断壁和被岁月蹉跎的回忆。
6. 破碎的花瓣在战火中跳跃,仿佛在述说着昔日的美好与哀伤。
7. 遥远的天空被漆黑的乌云遮蔽,看不到丝丝阳光的希望。
8. 简陋的棚屋中,挣扎求生的人们用颤抖的手刻画出对未来的向往。
9. 纷乱的脚步声在荒凉的大地上回荡,承载着远离苦难的渴望。
10. 没有阳光的大地仿佛世界的末日,夜幕降临,万籁俱静。
11. 星空中点点明亮的星辰仿佛眨眼间就被无尽黑暗吞噬。
12. 糜烂的都市中,只有繁荣的表象掩盖着内心的虚弱和迷茫。
13. 枯萎的树木只剩下凋零的叶子,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乱世的凄凉。
14. 被血液染红的坚强,凝聚成人们迈向未来的力量。
15. 看不到尽头的道路仿佛指引着人们迷失的心灵,引领他们向前。
16.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像心跳般闪烁,每一声叹息都流露出对生活的不舍。
17. 忧伤的歌声在战火中回荡,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18. 破碎的梦想仿佛被无情的现实击碎,飘散在暴风雨中。
19. 荒凉的大地上,孤独的灵魂在短暂的光辉中闪烁。
20. 雨水洗净了城市的尘埃,而人们的心灵却愈发的沉重。
21. 战火中的浴血将士,用自己的痛苦换来的是自由和和平。
22. 荒凉的沙漠深处,尽是迷失的足迹和被时间遗忘的坚强。
23. 炮火声交织成的乐章,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4. 乱世中,真实和虚幻交织在一起,演绎出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
消失了的山村文学评论
消失了的山村文学评论在那个消逝的村庄里,曾经有过潺潺的流水,嫩绿的草原,闲适的山羊和少女那纤细的双手缝制出来的一片天空。
题记没有人给时间一个定义,因为时间是那样的抽象,那样的飘渺;就像没有人给生命一种定义,因为他看似随时流动在我们血液里,跳动我们的胸膛;可我们始终不能知道他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
但我们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时,我们看到了在时间的流逝中,生命如何凋谢的过程,一个健硕的小伙子,一根二尺的拐棍;我们也感觉到了当生命远去的同时,时钟滴答作响,仿佛在给你的生命敲下一根铁钉,直到钻入那三尺的黄土。
时间与生命仿佛永远是成正比的,而且时间总是大于生命。
像宗X在《紫藤萝XX》里说的“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冯X的文章《一个消逝的山村》里,我同样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
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
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历史负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进的村落的故事。
全文的结构是相似,总是将思绪徘徊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在段首首先描绘出真实的山村形态,段尾又牵引出自己对这个消逝山村的联想。
使整篇文章显得层次清晰,同时又形成了这个村庄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不仅也流露出了作者的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什么呢?”“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句话给了我们答案。
这句出自李XX《卜算子》的诗词,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
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那我们看到那条石路。
东西还依然在,只是看到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
在第七段时,作者还云用“菌子”作为连接这两个时代的媒介,用“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的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又一次论证了历史空间观。
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猫眼看人】
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猫眼看人】崩溃了!大陆农村现状不仅性关系混乱组图——一位调研者亲述:剧烈变迁的大陆农村现状〔触目惊心〕组图这是一篇乡村观察札记。
作者暑期重访桑梓,在湖南乡村实地调研,对当下乡村人口、生态、代际、风化、村治等进行了全面观察。
七十年前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重建”命题,今天这一历史命题是否已然完成?作者看到的,是一个亟需重建的乡村。
王君柏2015年7月下旬,我回湖南老家看望老人。
前后正好一周,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在家闲坐打发时光。
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
回无锡后,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权作回乡散记。
1、星散的人口我的村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
在我的记忆里,这里曾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我们回忆起三十年前的人口状况。
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自然村所在的整个行政村人口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
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
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凋零衰败的乡村世界2015-8-272015年8月,回通渭老家看望老人,天气炎热,每日不过就是在家闲坐打发时光,间有人来聊天,尽量把来访者当成一个访谈对象,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偶尔也到邻居家坐坐,所到之处,都自觉当作一次调查,每日略作笔记,根据笔记,稍加整理如下,算是回乡散记。
1、星散的人口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村落,在我的记忆里,曾经是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虽然物质生活还是很艰苦,但因为刚刚实行责任制,大家都满怀希望,认为好日子就在眼前。
人是活在希望中的,希望使人精神焕发,做起事来,劲头十足,认为前途光明,幸福感也就大大提高。
这次回家,在村子里所感受到的,似乎并没有这种充满希望的朝气,倒是处处显出暮气沉沉,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但幸福感并不强烈,尤其是展望未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多是不确定的阴霾。
在老人的帮助下,回忆了三十年前的人口,也就是1985年左右,刚分产到户不久的时候,村子里的人口,一共是132人,这些人中,老中青搭配合理,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半壁江山,所以,那时感觉未来光明无限。
(一个小的自然村,整个行政村将近一千人。
)而目前的人口,按照在村子里有田地的来算,排除通过高考等渠道出去而稳定在城市生活下来的人,是126人,但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这54人中,基本以老幼为主,如果只算成年人,那么在村子里的成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也就就是说,基本都是老人,至少是年纪不合适在外打工的人。
另外的72人,绝大部分都到了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打工,其余的,有两家在附近镇上做生意,有一家已经是国家工作人员,彻底脱离了村子,但还是在村子里有田地,享受国家的直接补贴,还有一家在河南稳定下来,从来没有回过乡,但似乎还是有回家的打算,因为村子里集资拉自来水,这家还是参与了集资。
(还有两家是通过了高考的独木桥,远远的在城市里安了家)老幼相守的村子,人们谈不上有什么希望所寄,老一辈,既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不过是暂时寄托在这里罢了,待到十五六岁,也就开始东南飞了。
外出的人,有的寄希望于回家养老,所以一般都利用多年的积蓄,盖了个房子在村子里,还有一部分,尤其是80后的一代,已经连回家养老的念头都没有了,利用几代人的积蓄,在县城,甚至在自己的镇上,买了套小小的住房,有的还只是可以住三十年的廉租房。
乡下,确实已经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了。
2、即将荒芜的土地因为劳力限制,村庄里的耕种方式,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问及吃饭的问题,都说种一季粮食后,可以管吃两年甚至三年,不足的时候,就到镇上买点来吃。
显然,人口的减少,吃饭问题已经更容易解决了。
二是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了,过去都是犁地,锄草,现在都不用了,但这样连续多年种植下去,田地退化,土质板结,种上的庄稼更容易发生自然死亡之类的疾病,产量大减。
老人们都自我解嘲:这哪里是种地啊。
他们也深知这种方式不可持续,但没有劳力,又有什么办法呢?三是田地周围的树木开始吞噬农田。
因为人口越来越少,加上现在饲养猪的方式就是吃饲料,不需要柴火,甚至烧饭也都用上了沼气,而建筑用材也基本停止,因为盖房子的高潮已经过去。
于是田地周围的树木肆意生长,农田往往成为一个个的林中小洞,结果是庄稼的光照不足,林中各种大小动物开始与人争夺粮食,小则松鼠、兔子慢慢的侵占,大则有野鸡成片的蹂躏。
目前还有老一辈的村民苦苦支撑,往后的发展,基本可以断定,年轻人不会种地了,自然和人争夺田地的较量,将会以自然的胜利而告终。
当然,人退林进,也未必不是好事,但村庄的衰落,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日渐凋零的老一辈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实行责任制初期的一代人,当时基本都是四十几、五十几岁,到如今,都已经是七十开外的人了,这一代人,早期经历了大集体时代,辛苦操劳还无所获,半饥半饱的过日子,子女众多,更是艰难度日,后期经历了改革与分田到户的责任制,感觉自己的劳动回报很直接,很有保障,就胼手砥足,起早贪黑,为自己的那个富裕梦想而竭尽全力,所以,这一代人是最辛苦、勤劳的一代人。
劳动惯了,也就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长期习惯的生活,是难以短时间内改变的。
村子里六七十多岁的老人,很少坐在家里享福,只要有最后一点力气,都是坚持劳作,认为白日闲过,就是一种罪过。
子女辈将孙辈留在家里,爷爷奶奶辈再次充当一次父母辈,一把屎一把尿的带两三岁的小孩,接着就是上幼儿园,来回七八里路的山路,不择寒暑,每天跑两次,待到大一点,到镇上县上学,奶奶们又合租一个小房子,算是陪读,并且,把孩子一送进学校,马上去找各种副业来做,只要能够赚几个钱,什么都愿意做。
村子里的庄稼,也就是这些老人们种出来的,单独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种上二十斤玉米种的玉米,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精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接二连三地,这一辈人开始凋零,大多都是劳动到最后,也就撒手西去,长期卧床的,少有,大概对于勤劳的人们来说,不能劳动了,也就自认为走到了头,甚至对住医院都持排斥的态度,认为是浪费了钱。
更有少数老人,因为没有子女照顾,或者照顾质量太差,干脆自我做了了断!谁说农民不理性呢?城市里的人,还为了最后延续几天生命,不惜高昂的医疗费,往往也只能维持一种质量很差的生命。
但乡村老人的这种理性,却还是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虽然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可能是理性的,或者说是不得已的选择,但作为旁观者,还是为他们惋惜。
一座座新坟的出现,直观见证了一代人成为过去,他们在此劳碌了一辈子,最终发现后继无人,自己辛勤开垦出来的田地,正被繁茂的树木逐渐吞噬,他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不再是后辈们眷顾的处所,甚至有的坟头,也难得有人来烧一柱香了。
4、即将返乡的第一代打工者与村子里一位四十六岁的中年男人聊天,他告诉我:今年过完年就不想出去打工了,但在家忙过一阵后,发现还是难得找到钱,于是又勉强出去找事做,还是去新疆,但是发现工作不好找,年纪渐长,技术有限,于是只能找到又苦又累,工资还少的事情,前些天太热了,就又匆匆回家了,说不想再出去了。
这是一个处于临界状态的人,正在回家还是继续打工之间徘徊,两边都感觉是鸡肋,都没有多少好事情了。
其实,这正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最终结局,年轻时候的精力与聪明才智,已经奉献给了城市,像一根甘蔗一样,被城市咀嚼过一遍后,汁水留在了城市,这个渣滓,最终难以在城市停留,大部分都还得回到生养他得这片土地上来。
他们目前的年龄,大约在四十到五十五岁之间,因为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大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按照现在的大学入学水准,他们中很多都是可以上大学的,所以,这些人中,并不乏一些具有聪明才智的人,但时代弄人,他们并未获得多少成功,即便有,也是凤毛麟角。
为此,大部分都还是做了些准备的。
利用多年打工的一点积蓄,差不多都回乡盖了个房子,虽然一律都是用水泥砖直接搭成,没有钢筋,没有柱子,但只要不发生地震之类的地质灾害,这样的房子大概还是可以住上几十年的。
田地虽不少,但对这一辈人已经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早早的就吩咐家里的老人帮助种上了玉米之类的经济作物,意思是回家后也不打算种小麦了。
他们的上一辈,把田地视为珍宝,甚至不惜与邻人大动干戈,到他们这一辈,只把田地当鸡肋,他们的下一辈,更是没把眼睛往这里瞅了。
想象一下,老一辈已经凋谢,这一辈回归乡村,对种田缺乏激情,下一辈不会做回归打算,将是一副什么样的乡村景象?或许还是像现在一样,又带着他们的孙辈,继续艰苦讨生活?没有了那份忍受艰苦的耐力,他们的子女辈能够赡养他们?从当前的趋势来看,是做不到的,因为教育的缺失,不愿意回归的这一代人,其实也很难在城市立足,从在县上买廉租房的这些年轻人身上,看不到他们赡养自己的子女和自己父母的能力。
5、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打工者我们总是宗教式的把希望寄托在后辈身上,对于已经开始陆续外出打工的年青一代,是否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这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状况与自己的精神状态,当然还有大环境的机遇。
从村子里的一些小青年来看(九十年代及其后出生),虽然情形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前途似乎并不光明。
首先是所受教育欠佳。
大部分青年,都是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带大,隔代教育,虽然物质上得到了基本的保证,但学业多荒疏,爷爷辈与学校基本没有联系,更谈不上家庭与学校的有机配合了,于是多数初中不能毕业,少数初中毕业者,只能进职业技术学校,而作为山村的孩子,一进县城,俨然一个大世界,就只知道玩耍,唯有与外在打工的父母联系,索取生活费,手脚也开始大了起来,当越来越不能满足其铺张的生活时,就辍学了事,或者到处混,或者到外面的城市打工。
其次是吃苦耐劳精神不再。
若果说第一代打工者还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一面,可在第二代打工者身上,已经难以发现这些良好的品质,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傻,毕竟,他们并未经历他们父辈曾经经历过的苦日子。
但他们的教育与阅历,决定了并不能轻松赚钱,开支与收入相抵,并不能有所积累。
又对乡下的生活,横竖不习惯,铁定了心不再回到乡下种地,事实上也已经全然没了种地的经验,于是以谈朋友、结婚为名,裹胁父母甚至爷爷辈,倾其积蓄,在镇上甚至县城买得一套小房子,以为这样就成了城里人。
将乡村仅有的一点资源,悉数灌溉了城市建设,自己没有经济来源,住上楼以后,将何以为生?徘徊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不稳定群体。
如果说第一代打工者最终将回归乡村,那么第二代打工者将是既融入不了城市,又回不了乡村的一代,虽然这一代也会分化,积极的会渐渐融入城市,消极的会退回乡村,但主流还是徘徊于城乡之间,他们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
从村子里的青年就可以看出,有的成了混混,有的辗转开店而终无所成。
而这些混混和失败者的代价,都需要乡村来承担,直接地说,外面无以为生,还是找自己的父母甚至爷爷辈哭穷求助,间接地说,这些在镇上游手好闲,或者开店跑车的人,还是从乡下父老的口袋中赚钱,甚至无所不用其极,采取欺诈哄骗的方式,榨取乡下老实人的那点劳动果实。
亲眼见过有小青年冒充即将上大学的学生,兜售蜂蜜,一瓶不过40元的蜂蜜,硬是卖到150元,各种伪劣产品的下乡,也是这些人子弟回报乡里的结果。
总的趋势是,人口回流将越来越少,落叶归根的良性循环的乡村,始终不可得。
少数优秀分子通过高考等渠道一去不复返,年轻一代虽难以进城,还是勉强赖在城市,不愿返乡。
乡村的发展,后继无人,没有人的乡村,只有衰败,只有重新回归自然。
6、良风美俗的损蚀在传统乡村社会,人口几乎没有流动性,人们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形成了费孝通先生所讲的乡土社会,虽然物质不够丰富,但社会有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虽然也起干戈,但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运转良好的状态,毕竟,在一个熟人的社会里,坏人并没有多少便宜可得,名声不佳,也往往不受人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