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专题-第一讲-精品文档
林毅夫中国经济专题(课堂PPT)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个人故事 • 贫困的大量消除
• 给世界提供便宜的产品 •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力量 • 中国成为增量的大国
– 东亚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7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 持高增长率?
• 对于中国而言:
– 只有这样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 每年需要为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各新创800万个新岗位 – 为了补偿转型过程中的利益受损者
– 为什么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维持高速的增长即便他们社 会、经济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
– 为什么社会主义有优越性,但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 义经济却崩溃了?
– 要使中国增长持续下去,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革措施?
21
• 中国学者的世纪
– 外国主流经济学界对中国的改革发展一再错误的预测,说明中国 的改革发展的许多现象不能用现有的主流理论来解释
– 世界经济的中心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中国将会迎来经济学 大师在中国辈出的时代的来临。
• 中国企业家的舞台
– 有波动、有风险才有更大的机会 – 《财富》500强中大公司的分布与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在世界经济中
•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 的100年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1% 左右,20 世纪以来为2%左右
• 成功发展中国家人均 GDP 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高达 8%:
– 四小龙的例14
中国可以维持多久的高速增长?
• 中国可以再维持二、三十 年的平均9% 的增长率。 是否过于乐观?
11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12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1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
一、历史背景和发展战略 1. 旧中国经济 2. 建国后中国面临的难题 3. “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 1.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2. 手工业的农村社会主义改造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 2. 计划的执行机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体现 为要素禀赋的差别。 一般而言: 发达国家资本相对富裕,劳动力相对 稀缺,而发展中国家则与此相反。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要素禀赋 结构是可以提升的,即资本将逐渐富裕,劳动力将逐 渐短缺。
按照林毅夫的观点,这样一种提升速度取决于整个
经济社会的资本回报率,而只有当经济体内的企业具有
3. 无激励机制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以高度集权的、以贯彻和
执行中央政府的计划和指令为前提的、由政府机
构作为制定和执行计划的保证。这样一种体制与
经济人本身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相矛盾, 从而使整个经济缺乏激励机制。
讨论与思考: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经济,有哪些成就和问题?
二、对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主要问
决定了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 而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按照林毅夫的观点: 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经济体,其企业都具 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生能力。一个企业是 否具有自生能力,取决于其所进入的行业和所 采用的生产技术是否符合这个经济体由要素禀 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而违背比较优势所 建立起来的企业则不具备滋生能力,其生存只 能依靠政府的支持。在中国,这样一种扶持体 现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价格的严重扭曲、资 源的行政配置和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等。
三、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内涵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所下的定义为: 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前提,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 由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特别是有计划、 按比例规律的要求,通过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来进行管理 和调节的国民经济。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国民经济的方法和 体制,而且是一种积极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之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的资源分配、产品的 生产及产品消费等都按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 具体来说,经济学的三大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 产和为谁生产都按计划进行(而非通过市场)。
中国经济专题第一讲
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4年2月13日1. 前言: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一乐也”。
北大的学生为天下英才,天下英才以天下为己任。
2. 1978年底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GDP,9.1%,世界增量的20%⏹贸易,出口增长34.6%至4,383.7亿美元,同期进口增长39.9%至4,128.4亿美元,贸易总量从6207.7亿美元增长到8,512.1亿美元,增长率为37.1%,为世界贸易增量的64%。
●1978-2002年间⏹GDP年均增长达到9.4%,世界同期的年均增长率仅为2.8%。
我国GDP的规模从100增加到857.7。
远高于小平同志提出的翻两番的目标(507.4)。
⏹国际贸易年均增长15.2%,贸易规模增长了30.1倍,1978年出口97.5亿美元,进口108.9亿美元,合计206.4亿美元,2002年贸易6207.7亿美元,出口3255.7亿美元,进口2952.0亿美元,贸易依存度1978年为9.5%,2002年为50.8%。
●按汇率计算,经济规模达到第6位,但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第2位。
(购买力平价的意义,及重要性)●中国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没有贬值,为东亚经济的迅速复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会在本世纪中叶前变成全世界最大的经济。
⏹高增长才能使中国赶上发达国家⏹高增长才能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就业、下岗问题◆补偿改革中的损失者⏹对世界的贡献3. 经济增长的潜力●投入要素,最重要的是资本●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故事●技术创新的两种方式:R&D和技术引进,两种方式的成本和风险不同⏹发达国家只能自己从事R&D⏹发展中国家在何种状况下必须自己从事R&D?当没有比自己更发达的国家,在同一个产业上有优势时,在这个产业上的技术创新,就只能自己从事R&D。
解读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PPT精品文档
汽车的价格也是在下降,通讯。这都是表明你的支出是在下降 的。
所以应该说,不会构成对于绝大多数,中等收入以上人的这种 生活的实质性的影响。
本次课程内容介绍 引起广泛关注的几大热点问题
政府的近忧远虑和宏观调控对策
① 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
② 流动性过剩问题
③ 物价问题 ④ 房价问题
⑤ 股票市场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驻华盛顿记者侯明古:《华尔街日 报》也指出,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可 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中国出口的高 速增长,也许会使贸易摩擦事件增多。
中央电视台驻东京记者孙岩:大报之一的《朝 日新闻》7月19日以及7月20日,连续两天对此 方面内容都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相关的一些 分析性文章。它讲到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这些 数据,说明中国经济正在以快步、稳定的势头 向前发展。 东京市民:日中关系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友 好,包括经济在内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中央电视台驻东京记者孙岩:日本《经济新闻》 还发表了相关的一些评论性文章,该报同时认 为,经济发展过快以及投资过热,应该在今后 的发展过程中有所调控。建设投资依然很高, 同时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从今年上半年1月到6月 来看,同比增长了26.7%。
中央电视台驻柏林记者季芸: 中国和德国在亚洲和欧洲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世界报》经 济版头条文章表示,德国经济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持积极 的态度。而德国外贸与批发商联合会主席伯尔纳则表示,如果我 们的合作伙伴有更多的资金,有更多的成就,那么我们之间的生 意就更好做,机会就会越来越多。 柏林市民:我为中国感到高兴,我想德国也会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得到益处,德国的经济地位将被中国取代。我没有不愉快的感 觉,我的确为中国感到高兴。中国发展这么快,成为经济强国, 我想这会给德国人在德国或中国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中国经济专题2019 第1讲-精选文档
世界通而不平
• “通”带来全球化的利益,“不平”带来摩擦、麻 烦与冲突
– 2019年参观福特汽车博物馆时,与70岁的退休工人讲 解员的聊天 – 一个普通的美国技术工人怎样看这个变化的世界? – 高处不胜寒
• 法国总统萨科奇痛斥全球化,并声言“那些故意 压低本币汇率的国家迟早要被保护主义痛击” • 一位印度人在另外一个场合问:不是你们发达国 家要我们开放的吗?为什么真的开放了,怕的却 是你们? • 中国人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美国 欧元区 日本 -2.7% -4.2% -5.4% 1.5% 0.3% 1.7%
2019年1月调整的预测 2019 3.9%
2.7% (2009第四季 5.7% )
• 新兴&发展
1.7%
5.1%
• 世行1月20日预测:发达国2009下滑3.3%,2019年为 1.8%;美国经济去年下滑2.5%,2019年增长2.5%; • 亚行: 2009年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将增长4.5%,2019 年经济增速有望进一步升至6.6%。
• 为什么发达经济经历“无就业增长的复苏”?
2019/3/8 6
“两个海平面的世界”
• 这个世界,曾经由两个互不相通的海平面组成
• 美国欧洲日本是一个高海平面; • 中国印度等是一个底海平面; • 两个海平面差距非常大
– 1980年中国工人工资=1% – 2019年 =3% – 9年 <10%
2019/3/8
4
西方政要与主流意见
• IMF总裁Kahn:全球经济增长步伐正在加快,但复苏进程 脆弱而不均衡,退出方案的时机选择面临困难 • 韩国总统李明博:全球刚刚经历了危机,当前显示试探性的 复苏迹象,退出步伐不能过激; • 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Summers:从统计数据看,美国 正在复苏,但亲生感受,它还在衰退之中; • J.Stiglitz: “过早退出将使一些经济陷入二次衰退”;(这 使“双底衰退”成为论坛的一个热门词汇) • 三年前在达沃斯预言了危机的Roubini教授:…将面临长期、 缓慢的复苏过程,再次陷入衰退的风险一直伴随,而最后达 到的增长速度将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平; • 芝加哥大学的Rajan教授:“导致失横的结构力量并没有消 失”;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铁农具的使用: 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汉耧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东汉:一牛挽犁(山地)
唐:曲辕犁(水田)
(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2010天津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经营技术层面: 从粗放式农耕→精耕细作
(3)组织方式层面: 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4)生产工具:材质: 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 打制—磨制—冶铁、铸造 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3、影响:作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1.生产力: 命,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史料研究:
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14· 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 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中国经济-PPT精品文档
时事报告
• 膨胀,你一百元买的东西少了;
• 紧缩,你一百元,你买的东西多了…
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到经 济的正常、健康发展,都是不利的经济现象。
时事报告
(二)物价调控面临“两难”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促进节能减 排,有必要对原来比 较低的资源价格进 行改革。但当前通 胀压力较大,社会非 常关注,要把握好力 度,否则助长物价上 涨压力。
二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难题
时事报告
中国经济面临六大“两难”问题
时事报告
(一)宏观调控政策松紧度的把握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出台的一 系列刺激政策取得成效后,有个退 出问题。但如果退出得过早,经济 增速就可能下滑;如果退出过晚, 通胀压力就会很大。现在已经有 几个国家开始加息,我国目前还在 紧密跟踪态势,防止退出过早或退 出力度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石齊平
(24′56″)
时事报告
四
2019年中国经济的总体预测
时事报告
• 2019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 依然极其复杂。世界经济将继 续缓慢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不 牢。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 ,失业率居高难下,一些国家 主权债务危机隐患仍未消除, 主要发达经济体进一步推行宽 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大量 增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合主 要货币汇率加剧波动,新兴市 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加大, 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 竞争更加激烈,不稳定不确定 因素仍然较多。我国经济运行 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 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 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 调控难度。我们要准确判断形 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 意识,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时事报告
2019是既复 杂又困难的一 年
温家宝说如果说2009年中国经济是困难的一
第1讲-导论
第一讲导论:制度经济学及比较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学科现状“‘一个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类似于‘象棋中的一个棋子是什么?’‛——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108)1.1 到底什么是中文中的“制度”和英文中的“institutions”?在讨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有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遇到这样几个问题:什么是英文的(实际上是均质欧洲语,即“Standard Average European”①中所共有的)“institution”?什么是中文的“制度”?是否均质欧洲语中的“institution”和汉语中的“制度”是涵义等价的两个概念?西方一位当代著名哲学家曼海姆(K. Mannheim,1960, p. 245)在其名著《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中曾经指出:“我们应当首先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同一术语或同一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不同境势中的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曼海姆的这一见解,实在发人深思。
在近些年来在国外和国内教学实践和研究制度经济学及其相关领域里问题的经历中,笔者深深地体感到,单从对“institution”概念的理解和实际使用中,西方一些当代思想家所指的往往是不同东西,而且各人在理解和使用这个概念时涵义也差异甚大。
这里且不说像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84)曾把“institution”理解为一种活动和社会过程因而与经济学家的理解大为不同外,②就连三位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得主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科斯(Ronald Coase)和诺思(Douglass North)各人在使用“institution”一词时,所涵指的现实对象性也实际上也有差异。
众所周知,哈耶①这个词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 Whorf, 1998, 中译本,页124)所使用的一个专用名词,他用以指英语、法语、德语和欧洲一些其它语言。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第一讲: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重点数据:1820年,中国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1840-1979年,中国GDP仅占全球的5%左右1979年,中国人均收入210美元,就是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10年,中国人均GDP为4428美元,约为美国的9%1978-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9%,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16、3%国际大循环的发展战略该经济发展战略由王健教授提出,主张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加工业务来进一步开放中国的沿海地带,其目的一方面在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在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该战略的具体措施为“大进大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方式与引进外资。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1978年中国农村约有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2010年减少到2688万。
2、改善了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
中国加入WTO,向国外输出大量质优价廉的生活必需品,改善了穷人的生活。
3、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
1997年10月开始的东亚危机中,中国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并通过大量采购,使东亚经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通过4万亿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复苏最为重要的一支力量。
中国经济继续增长的潜力关于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存在发展论与崩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经济增长从生产函数的角度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生产要素、产业机构、技术与制度。
其中对实践操作意义最大的就是技术,其余三个因素事实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变迁的可能性与速度。
技术进步与资本积累。
在自然资源(土地、原材料等)、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中,变动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资本。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资本积累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有些国家只有10-15%。
但如果技术不进步,即使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但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也会不断下降,资本积累的积极性也就会越来越低。
第一讲资本论第一卷概述
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最典型的国家}英国的 无产阶级的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也十分尖锐;英国资产阶级 古典的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给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研 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而且反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调 查材料和统计资料也比较齐全。从对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的分析中,能够得出一系列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这些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 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些规律对于包括德国在内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具有普遍 的意义。“
以最近几星期内发表的蓝皮书《关于工业和工联问题同女王 陛下驻外公使馆的通讯》为例。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 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 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 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 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 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 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 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 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 的机体。说明社会变革趋势是阻挡不了的。
第二,从结构上来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中。马克思在阐述商品货币理论之 后,写作了《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关 于货币计量单位的学说》和《关于流通手段 和货币的学说》的理论史附论。在《资本论》 中,马克思对这一结构形式作了一些变动。 他决定在《资本论》理论部分论述结束之后, 再用专门一卷论述“十七世纪中叶以来的政 洽经济学理论史。
1843年底,马克思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 目的是要写一部批判现存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 学的巨著。他在这方面的最初研究成果反映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 宣言》等著作里。这些著作已经揭示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原理、资本家的利益和雇佣工人的利益之间不 可调和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政治关系人的工作房和宿舍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00 中国
80
60
世界平均
40
世界发达
20
国家
0
发展中国
家
中国2010年人口城市化水 平为44.90%,比世界平均 水平低13.03个百分点,比 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1.87 个百分点
(6)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0年世界第三产业占比比较
80
世界平均第三产业占
70
比为58.17%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必然经历若干具 体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阶段会呈现出 不同的特征,也会面对不同的发展机遇 和挑战。
(一)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二)仅仅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准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 的阶段性特征(8个,2007年十七大报告)
(二)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1. 战略机遇期的含义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 形势,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 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 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与一般的机遇期相比, 它具有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性、影响的 全局性等特点。
怎样判断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 是否结束?
2011年,中国的 人均GDP已超过 5000美元(邓的 判断是21世纪中 叶人均GDP将达 4000美元,基本 实现现代化)
(1)从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 并非人才强国
2010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 1339724852。每年还在以年 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庞 大的剩余劳动力是沉重负担。
准(人均纯收入2300元, 世界银行2008年标准为每 天生活费1.25美元)计算,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 面也由2010年的2688万人 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 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 人口近1/10。
中国经济史完整版电子课件
中国经济史概述
01 02
古代中国经济
包括夏商周时期的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秦汉时期的经济繁 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衰退和恢复、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宋 元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等。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
计划经济的实施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工业化,采取了计划经 济体制。
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与问题
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初步转变,但也存 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 时俱进,提出“发展是硬道 理”、“三个有利于”等著名 论断,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 革和对外开放进程。
06
中国经济史的影响和启示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这些阶段的 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
1 2
改革开放的背景与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 史性决策,旨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引入市场经 济机制。
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民 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包括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经济统计数据、政府文件、企业档 案等。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著作。
第一讲:2012经济形势 与政策
二、2012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
• 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仍处于发展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 • 同时,也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世界 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上升,我国 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将更趋复杂,形势也更为 严峻。
• •
1.中国经济面临“四大国际风险” 2.中国经济必须面对“四大压力和挑战”
新兴产业
区域发展
“三农”
4.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人民币跨境结算
文化产业 税制改革
5.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就业和社会 保障增长 32.5%
医疗卫生 增长50.5%
住房保障 增长73.9%
就业和社会保障有了较大发展
• •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8392亿人, 比上年末增加2685万人。 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4.7亿人,增加4028万人。 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5226亿人,参加城镇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066亿人。 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97万人。 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 价),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就业增长保持稳定,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 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1万人。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上年末持平。 全年农民工总量为25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 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增长3.4%;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增 长5.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预测,欧元区2011年经济 增长1.6%,2012年增长1.1%;美国2011年增长1.5%, 2012年增长1. 8%;日本2011年增长0.5%,2012年增长 2.3%;巴西2011年增长3.8%,201 2年增长3.6%。
中国经济地理第一讲
13亿人口日
• 2005年1月6日, 中国人口(不 包括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 和台湾省)达 到13亿。 1月6 日零时02分, 一个体重3660 克、身长52公 分的男婴在北 京妇产医院诞 生,至此,中 国人口已达13 亿
黑河
我国人口的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线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东南半壁人 口仍占全国人口的94.2%,西北半壁人口占全国的 5.8%。
6.海洋资源 • 特点
• 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大陆架浅海区
• 资源分布与陆地资源地区分布呈反相关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面临的挑战(资源问题)
经济规模扩大
经济发展水平低 综合利用水平低
资源供求形势严峻
人口数量增长
生态环境污染
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2、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实现这个需 要所需的各种社会的和经济的因素。主要包括人口条件、消费 状况、投资能力、生产发展的历史条件、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 础设施、民族问题、政府的政策、社会、政治及国防要求等因 素。通常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是主导因素,社会生产方式对 生产力布局的发展和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经济价值高、特有品种也较多;森林 面积较广,但覆盖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居世 界前列。
5.矿产资源
1.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
2.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 3.优劣矿并存,富矿少、贫矿多,共生矿床多,选矿难度大 4.地理分布不均,重要资源分布与经济、人口分布空间错位明显 5.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 矿产资源的前景较好 • 种类多,储量大,是世界海洋大国
3、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内容体系
林毅夫 中国经济专题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三农问题
农村真穷
农民真苦
收入增长缓慢
农业真危险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增产不增收←1.农产品收入弹性 低;2.农产品价格弹性低。即:当收入增加时,对农产品 的需求增加不多;但当供给增加时,农产品的价格会下降 很多,即所谓的“谷贱伤农”。
三农问题及解决办法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数量减少的直接结果就是转移掉的农民会立即从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需求者,农产品供给 减少,但是市场需求提高,价格就会跟着上涨,留守农业的农民就能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收入增 加的好处。 农民转移到城市后,土地还留在农村,所以没有转移的农民就可以在农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 单个农场的生产和市场供应量,从而进一步增加收入。 在人口总量和收入水平增加的情况下,对农产品的需求会继续增加。 农民工在城市里开拓视野,接触到新的知识与技术,就有可能把一些有用的信息与外部资源带 回农村,促进家乡的农业发展。 统一市场和地区差距的解决 针对农产品的特性,唯一能够长期保证农民收入得到改善的途径就是减少农民数量。就中国现 有情况来看,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问题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要素价格均衡理论——如果两个不同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在没有交易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和 耗损成本理想的状况下,依靠产品贸易可以使各种要素的价格趋向均衡。 为了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必须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市场,消除对各种要素价格的扭曲,让各地 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当下中国与起飞的日本
中国和日本主要发展指标的比较
China Life Expectancy (years) Infant Mortality Rate (per thousand) Primary Sector as a Share of GDP (%) Engle’s Coefficient in Urban Areas (%) Per Capita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kwh) Female 72 (1998) 31 (1999) 15.9 (2000) 39.2 (2000) 1071 (2000) Male 68 Female 72.9 (1965) 30.7 (1960) 16.7 (1959) 38.8 (1960) 1236 (1960) Japan Male 67.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兴衰
•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的文化绵延不断 的文明古国 • 中国在历史上曾有1500年的时间领先于全世界,但在18世 纪以后急剧衰弱,成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979年时中国 人均收入尚不及非洲国家的1/3.
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
0.35 0.3 0.25 0.2 0.15 0.1 0.05 0 1 1000 1500 1600 1700 1820 1870 1900 1950 1979
1990-2000
30 20 10 0
2000-2009
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持高增长 率?
• 只有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才能赶上发达国家 • 发达国家尚未从2019年的金融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可能 长期陷入增长缓慢、危机此起彼伏的新常态,或是,失去 的10年、20年。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 发展 • 最近中国崩溃论又甚上繁嚣:
• 研发是发达国家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 机制 • 发展中国家有两个选择:研发或者引 进技术 • 引进的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创造了后发 优势
中国经济专题
后发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 工业革命以后,进入 快速增长阶段时,第 一次人均产出翻倍所 花费的时间:
– – – – – – – 英国, 1780-1838 美国, 1839-86 日本, 1885-1919 土耳其, 1957-77 巴西, 1961-79 韩国, 1966-77 中国, 1977-87
5
中国的经济成就
• GDP平均年增长率为 9.9%
– 33年增长了21.5倍 – 201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2019年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成为上中等收入国家
• 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 17%
– – – – 33年增加了176.5倍 第二大贸易实体 2019超过德国,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 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以后 的100年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为 1% 左右,20 世纪以来为2%左右 • 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后 发优势,人均 GDP的年平 均增长率可以达7%或更 高:
– – – –
中国经济专题
日本的例子 四小龙的例子现了7%或更高的增长,达 到25年或更长
– 连续6个季度增长速度下滑,上个季度增速跌破了8% – 房地产出现泡沫,地方投资平台债台高筑,可能引发金融经济危 机
• 对中国中长期增长悲观轮调充斥
– 日本、韩国等东亚经济体在维持了20多年快速经济增长后,经济 增长速度都下滑 – 许多中等收入国家陷入中国收入国家陷阱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短期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 • • • • 个人故事 贫困的大量消除 给世界提供便宜的生活必须品 拉动了资源价格的上涨,帮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 东亚金融危机中的稳定力量 中国成为增量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5个国家
1980-1990
30 20 10 0 40 30 20 10 0
中国经济专题
林毅夫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专题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面临 的主要问题
中国经济专题
导言
•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 北大的学生为天下英才,应以天下兴亡为 己任 • 北大于百年前为民族的复兴而设立,北大 的学生对民族的复兴更有无可旁贷的责任。 • 如何承担这个责任
– 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决定于有多大的抱负。 – 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大学生不仅要“风声雨 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而且要有“家事国事天 下事事事关心”的责任感。 中国经济专题
中国经济专题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奇迹
• 从 1979 到 1990, 我国年均增长达到 9%. • 从1990年代直到新世纪之初,多数国外学者怀 疑中国经济可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甚至认为 崩溃在即. • 出乎众人的意料之外,1991-2019,年均增长 高达10.6%. • 即使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的2019-2019年 间,我国国仍然维持,9.6%,9.2%, 10.4%,9.3%的增长速度 • 在人口这么多的国家维持这么长的高速增长为 旷古未有之奇迹.
• 何者更可能?
中国经济专题
未来增长的决定因素
• • • • 要素投入的增加,特别是资本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的升级 制度的完善
中国经济专题
技术创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 工业革命前的1~2000年,人均收入增长仅 为年均0.05%,工业革命以后的100年提升 为1%,20世纪以来为2%。 • 技术创新决定其他增长因素
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
• 201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美 国的21% • 这相当于日本1951年,新加坡1967年,台湾地 区1975年,韩国1977年的水平 • 上述东亚经济体在那个水平上,分别维持了20 年年均9.2%,8.6%,8.3%和7.6%的增长速度 •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的模式和其他东亚 经济体相同。我国若能充分利用上述后发优势 的增长潜力,有可能再维持20年的年均8%的增 长。 • 若能维持这个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人 均收入至少达到美国的50%,规模为美国的2倍
– 技术创新与资本积累
• 《改造传统的农业》一书的理论
– 技术创新与结构变迁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中国经济专题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的方式:
– 产品创新-新的不同的产品 – 流程创新-新的更低成本、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 技术创新的机制:
– 研发 – 技术引进
中国经济专题
发展阶段与创新的方式与机制
中国经济专题
现有的问题
• • • • • 城乡差距 收入差距 社会发展滞后 资源与环境 对外贸易不均衡 • • • • • 投资过热和经济周期 教育 技术和创新能力 腐败 法律、政治体制
• 政府的财政状况好,包括地方投资平台在 内的政府负债只占DGP的40%,必要时可 以启动新一轮的宏观调控 • 产业升级、城市化、环境工程、社会保障 工程等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仍然很多 • 民间的储蓄高 • 外汇储备多
中国经济专题
中长期的增长前景
• 两种不同的论调:
– 中国增长率会节节下滑,难于避免中等收入陷 阱? – 中国有潜力在未来20年维持平均8%的年平均 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