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合集下载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

【上古历史】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从建国后的考古发现来探讨夏文化的始末杨玉斌一问题的提出夏朝是中国原始社会解体后,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之间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这是我们的国家历史最后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著名的禹王防洪故事,妇女和儿童知道有一个夏朝。

过去,尽管一些古代怀疑论者否认夏朝的存在,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尤其是中考时公布的十多个殷王遗书,与《尹本吉史记》记载的商代皇室世系大致相同,印证了《尹本吉》的可靠性。

因此,司马迁的《夏本纪史记》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考古学角度去探索和研究夏文化,是解放后提出的新课题之一,1950年发现的郑州二里岗遗址①,比安阳殷墟要早一百多年,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寻找夏文化的信心。

文献中关于夏人活动区域的记载,主要在豫西嵩山周围和伊、洛平原一带;此外,还分布在晋西南汾水下游和其他一些地方。

根据这种线索,考古工作者从1956年开始,陆续在郑州、巩县、偃师、洛阳、渑池、三门峡、临汝、登封、禹县、密县等许多地方,进行了广泛的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对探索夏文化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

1977年11月,国家文物局召开了“河南省登封市藁城遗址发掘会议”② 在登封高城镇古文化遗址发掘周围探索夏文化。

这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夏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对待夏文化的看法,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是夏文化;其二则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三、四期文化属于商代早期文化;其三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晚期文化不是夏文化,而二里头一、二、三、四期文化才是夏文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都同意二里头文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属于夏文化,但我们对夏文化的开始和结束有不同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里探索了夏文化的起源和终结。

第二,河南龙山文化晚期是夏文化的开端从发掘材料看,二里头一、二期文化对于延续五、六百年的夏代来说,并不是其最早的文化,要寻找夏代早期文化,还要以二里头一、二期文化为起点,再上溯其源。

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表现...

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表现...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概念: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 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母系、父系)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粟、黍、水稻、稷、大豆等)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湖南道县玉蟾岩、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水稻)⒋意义: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⒌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黄河流域;同性多人合葬,公共墓地)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炎黄传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留传承。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的多元起源)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

夏朝

夏朝




5、历史课堂上某同学就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夏朝 肯定是存在的,因为我读的资料中说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对夏 代作了相当有系统的记载,而《史记》早已证明是信史。”他的 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史记》的确有夏代的记载 B、是错误的,因为文献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C、是正确的,因为司马迁距离夏代不算太遥远 D、是错误的,因为尚需更多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6、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完全一致 B、基本不符 C、基本一致 D、继承发展 7、若要研究夏朝社会经济状况,下列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A、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 B、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 C、《史记•夏本纪》中的记载 D、民间流传的关于夏朝的故事传说
二、考古发现中的夏文化
1、主要文化遗存:
二里头遗址
2、二里头文化遗存的主要内容: (补史) 政治:宫殿式建筑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经济:石制、骨制农具和饲养家畜说明经营 农业为主;青铜器出土说明进入青铜时代。 (补史) 文化思想:青铜、玉器等礼器居多说明进入 礼制社会 (证史) 3、二里头文化遗存发掘的意义
阶级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家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 (私有制、 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 世袭制) 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
文献中的夏朝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考古中的夏文化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存 目前发现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启相继:文献记载的相互矛盾 夏朝探索之中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高一历史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教案华东师大第二分册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教学目的]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理解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社会转变的含义。

知道判断夏朝已经进入国家状态的根据。

知道二里头文化遗存的大概情况,理解二里头对于夏朝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以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思想贯穿整课。

通过阅读文献,分析文献的目的和性质,互相比较,对文献记载的价值和可靠性作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

通过展示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分析这些考古学发现代表的含义。

经过两方面的考察之后,运用两重证据法,对目前的夏史研究作出一个概况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史态度。

通过可靠的理论方法来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面对材料有质疑精神。

当材料缺乏时,可以有客观认识,不盲目下判断。

同时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重点:关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的文献记载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

难点:夏代的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尚不能完全互相印证,目前的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说明:夏代王位传承方式从禅让制转变为世袭制,是从“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的典型标志。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是理解考古中的夏文化的根底。

二重证据法就是通过考古材料和文献材料的互相印证,可靠的恢复古代历史原貌。

但关于夏代的两方面材料都有缺陷,故尚不能很好的互相印证。

要根据材料得出这一结论并且准确理解有一定难度。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讲述胡适先生1917年到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运用实证主义原那么,直接从东周讲起,一改以往传统治学的风格的故事〔见资料附录1〕。

说明历史所研究的是过去所发生过的事件人物等,但是研究者是如何知道过去所发生过的事情的呢?这就需要有一定的史学研究方法。

只有所用的材料是可靠的,那么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面对今天的课题——夏朝,我们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尽可能把材料做实,最大限度地去恢复夏朝的历史真面目呢?由此引出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

〔1〔234[去,什么时候可以讲完他答复说:“无所谓讲完讲不完。

假设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z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z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出现比较庞大的建筑群;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 分显著;

农业生产上
生产工具主要为石质; 开始饲养猪狗鸡羊等 牲畜;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酒) 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比较原始和落后, 食物比较丰富,粮食仍以粟和黍为主, 家畜家 禽饲养普遍。 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 城乡分化;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夏朝是怎样建立的?
传说中始于禹——启权利的过渡; 从启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 继承方式开始,天下为公的禅制被世袭制取 代。

夏朝建立是上古历史的转折点,为什么? 夏朝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夏朝已经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影响:

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 有一定数量的军队;
练习与测评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农具主要是石器,其中石铲、石 镰的数量最多,另外还有蚌铲、骨铲和蚌镰等。木质的耜也是日 常使用的农业工具。主要农作物仍然是在新石器时代基础上大量 生产的粟、黍一类。这时,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马、牛、 羊等,可谓“六畜具全”了。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材料2、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 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发现有 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 大批遗址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二里头遗址》
陶罐上的刻划文字
可以了解到哪些夏朝的历史现象呢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笔记整理

第一课中华文明摇篮原始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1.起始: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学会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

2.中华先民的农业特点:南稻北粟3.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是人类文明开场的重要标志。

阶段特征:从前期的原始平等到后期社会分化。

5.中华上古文明遗址分布及特点: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黄河中下游为文明核心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对神话传说地解读:1.有大量虚构与夸张的成分,并不完全可靠。

2.作为先民的集体记忆,蕴含着大量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信息,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第二课文献及考古中的夏文化国家的概念:国家是一种可以合法使用暴力治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构。

国家产生的背景:1.生产力地开展,出现剩余产品,贫富分化地加剧,社会矛盾的激化。

2.对外战争地频繁发生。

文献中的夏时间: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空间:洛汭及伊汭间王朝〔国家〕特征:1.“天下为家〞的社会取代“天下为公〞的社会。

2.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3.有国家机构与国家机器〔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考古中的夏时间:2000BC 左右空间:河南偃师二里头1.宫殿式建筑2.青铜器与玉器主要为礼器生产状况:进入青铜时代,工具以石器为主第三课甲骨文有什么重要的价值?1.是一种比拟成熟的古文字2.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状况,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商朝因为文献、考古、甲骨文多重印证成为信史,商朝是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数量大,品种多,制作精巧。

2.以礼器为主,象征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

3.被赋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的功能。

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商朝的地位:有直接文字记载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都城:河南安阳商朝的:内外服制度第四课公元前1046年,商灭亡后,武王建立了周朝,定都镐〔hao4〕,史称“西周〞。

1.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有鲜明的宗法的色彩。

2.依据宗法制的原那么,呈现层层分封的特点。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上海高考——高考中国古代史(一)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原始农耕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生产方式: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中国特点:南稻北粟,还有黍稷大豆意义:1.提供了可以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2.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典型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3.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神话传说中的起源:内容:炎黄传说。

炎帝(神农氏)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起源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往往借助想像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②传说: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记载出现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以了解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③上古的神话、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从中都可以折射出早期历史的影子,从中可以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风貌,也可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佐证。

三、历史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历史的载体及价值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2、实物:化石、遗址、遗迹和遗物3、文献:图像(抽象为地图)、雕塑、照片、影音(录音和录像)和文字记载(包括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

1、口碑传说:神话、民间故事、民风民俗,方言俚语等a) 口述史的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重要性是指口述者亲历过历史,危险性是指口述者的记忆、知识程度、个人情感等都会影响到史料的真实性。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

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五篇模版)第一篇: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题段有成毕业论文选题1、论汉初统治思想变化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述评3、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4、论九品中正制的积极意义5、论古代以孝选官的利弊得失6、论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7、宋代科举制的创新与发展8、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评价9、科举制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影响10、科举制的公平性及现代思考11、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绅士的命运12、蒲松林的科举观成因分析13、论宋代文官制度14、宋太祖人本思想初探15、唐代皇位继承制度述论16、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17、魏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演变18、汉代监察制度的特点19、宦官之祸的根源及社会影响20、唐代兵制的变化及社会影响21、北宋“荒年募兵”政策的利弊得失第二篇:中国古代史(精选)中国古代史1基本概况:1、起止时间,2、都城3、疆域4、重要君主 2政治概况:1、制度:官制、兵制、选官制度土地赋税2、改革3、民族、对外、阶级(关系)3、经济概况:1、农业:农作物、水利、工具、人口垦荒、技术2、手工业:纺织、瓷器、矿冶、造船3、商业:货币、交通、城市4、文化概况:1、自然科学:天文、地理、数学、农学、医学、四大发明2、人文科学:思想、史学、宗教。

夏朝1、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启接王位世袭制度确定家天下形成。

定都阳城(今登封)疆域山西南部河南西部。

夏桀被商汤灭。

商朝1、概况: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国定都亳,商朝中期盘庚迁都殷(今安阳)周武王灭商纣。

西周1、概况: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定都镐京(今西安)面积大约150平方公里,公元前841年厉王国人暴动,周召共和,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西周灭亡。

2、政治概况:井田制土地国有,分给诸侯使用,分封制:王族,先代贵族,功臣,先贤的后代。

3、经济概况:水利,五谷、农具、青铜、陶瓷、货币、邮驿传递制度春秋战国1、概况: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诸侯争霸,民族融合。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第二册 第一单元

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 第二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前时期)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史前时期】时间: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猿人、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以及英雄时代(三皇五帝传说史)。

夏王朝的建立,中国开始进入古代文明时代史前时期先民的活动可由以下途径得知:1、神话传说2、考古发掘:遗迹、遗址、遗物、化石等神话传说原因:生产力低下,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借助想象解释问题。

意义:是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反映先民创世的大致历程;反映华夏族的形成和发展;考古发掘初步理清了中华文明起源时的许多具体情境。

表明中华大地文明起源是多元的,中原地区是核心。

二.【中华文明的摇篮】原始农耕原始社会开始瓦解,出现社会等级中华文明起源分布的特点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特征:1)生产工具:新石器2)生产内容:农耕和驯养牲畜(南稻北粟)3)生活方式:聚族定居,农耕聚落(临潼姜寨遗址)4)社会组织:农耕聚落意义:①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②提供了可持续生产的食物来源,加快了人口的增长③生产活动趋于安定,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影响:⑴(大河文明)农业文明的诞生,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⑵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如重视天文历法,祭祀天地,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遗址看社会变化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等级制产生→部族间冲突激化→部落联盟形成→国家起源考古(原始材料):分布特点:满天星斗,八方雄起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文化】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一.【文献中的夏文化】夏的地域:豫西、晋西南夏存在的时间:约四百多年(前2070—前1600年)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机器的出现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转型特点:大同之世——小康之世“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禅让制——世袭制国家机器的出现夏朝是我国第一个王朝,进入阶级社会二.【考古中的夏文化】遗址的地理位置河南遗存的时间BC1900 ——BC1500 年遗址发现: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等级差别显著石质、骨质农具:经济以农业为主青铜器、玉器、陶器:(1)礼器和祭器:尊卑贵贱的等级分化(2)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3)生产力进步,进入青铜时代认识夏文化的两种途径文献:《礼记》考古:二里头文化相互印证——夏是我国第一个王朝三.【考古发现和后世文献记载的对比印证】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夏商周之关系部族同时并存王朝先后更替体现文明的多元一体一、【商朝的建立】时间:公元前1600年建立: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殷墟史学方法——多重印证通过考古挖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二、【商朝文明】(一)商朝的国家体制——内外服制内容:内服——商王直接管辖的王幾之地;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第二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二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探索与争鸣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 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 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 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 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 据,以二里头文化的考古资料来复原夏朝 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从“公天下”到“家天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社会制度
夏后氏五十而贡。
——《孟子〃滕文公上》
太史公曰:“孔子正夏时,学者多 传《夏小正》 云。自虞、夏玎、贡 赋备矣。”
——《史记〃夏本纪》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社会制度
夏后氏百官。 ——《礼记〃明堂位》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左传〃昭公六年》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晋盗墓者发现,后为官方收藏并修订。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思考:
夏朝的建立是上古历史的转折点,
夏朝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影响?
第2课 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中的夏文化 >夏的社会制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 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 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已。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 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 相传:“禹铸九鼎” “贡金九枚,铸鼎象物”。 启命昆吾铸鼎。 • 出土有:爵、刀、戈、铜 镞(后羿善射)、铜范、冶铜 遗址(两处)。 • 二里头遗址中没有发现大 型青铜器。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历史沪教版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原始农耕南稻北粟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标志这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陕西灵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姜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集体生产,平均分配➢ 文化遗址 满天星斗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禅让制被世袭制所代替 ➢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第三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 内外服制夏、商、周,既是同时并存的三个部落集团,又是前后逐次更替的三个王朝。

公园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了商朝。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松散的联盟关系➢ 青铜时代沟通天地 支持政治权利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四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封邦建国★封分同性诸侯 ★先代帝王的后代 ★分封功臣 ★ 已臣服的殷商后裔➢ 周公“制礼作乐”“德治”“敬天保民”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五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周 夏 商 西 东 三朝并存大致方位图➢ 社会大变革 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儒家 道家 法家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完成区域性的统一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统一六国各国政治,经济统一连年战乱的民心安定终灭六国,一匡天下➢ 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第七课 秦末农民起义第三单元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第八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汉承秦制汉统治者施令宽简舒缓郡国并行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清静无为”提倡节俭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豪族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第九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决策核心“内朝”或“中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的盛世第十课 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上古井田制企图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其结果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柔道”文教治国重视文化教育、讲究人品节操,在社会上形成风气。

高一历史 第一、二分册 整理

高一历史 第一、二分册 整理

高一历史第一、二分册整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历史复习第一分册第一课《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2.楔形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是汉穆拉比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它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内容: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二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2.古代埃及国家实行法老高度集权的专职统治。

3.金字塔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就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旁边。

评价: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也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

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是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事物的形象相像而得名。

主要书写材料:纸草。

第三课:《古代印度》:1.四大种姓的名称: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2.种姓制度的由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曾用种姓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当雅利安人的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内部便出现了等级划分。

特征: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六世纪。

地点:北印度。

人物:悉达多。

经典:总称为大藏经或三藏经或三藏,由经藏、律藏、论藏。

第二讲 夏史与夏文化

第二讲 夏史与夏文化

《左传· 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山海经· 海外西经》: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 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
家天下的确立—夏王朝
一 夏王世系 二 夏王朝的发展历程
家天下的初立:”筚路蓝缕“与”夷夏交 争“ 王朝的巩固: “中国”的形成
夏的衰落:四世而陨
大禹治水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上古传说时代中原地区居民同洪水斗争 的历史事实,距离今天已经有四千多年了。从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 当时中原地区比现在要温暖湿润得多,降雨量充沛,雨季时河流容易 泛滥,洪水横流,成了威胁人们生存的一大灾害。禹组织和率领夏族 或以夏族为中心的人群集团平抑洪水,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其功绩 受到当时和后世的称赞。被尊称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浙 江 绍 兴
山西
河南 登封
启母石
仞 辩 蛇西 , 》 ,南 山 开 与 乘海 海 焉 《 两之 经 得 九 龙外 大 始 歌 ,, 荒 歌 》 名赤 西 《 以 曰水 经 九 下 夏之 招 。 后南 》 此 开, 。 天 开流 穆 上沙 之 三之 野 嫔西 , 于, 高 天有 二 ,人 千 得珥 《两 九青 < · >

黄河下游河道 淤积
开封柳园口”地上 河”

特纳 (1775-1851)
金枝
在古代,这片风景秀丽的林区却是一个反复重演过奇特悲剧的场
所。 在湖北岸那个险峻的峭壁(现代的内米村就座落在此山上)的正 下方,曾是一片圣林和狄安娜•纳莫仁西斯(即“林神狄安娜”)的圣 殿。这个湖和树林有时也叫做阿里奇亚湖和阿里奇亚丛林。阿里奇亚 镇(即现在的拉•里奇亚)距这里大约三哩左右,在阿尔巴山脚下,一 片陡峭的山坡将它同这个躺在山边的小火山口似的洼地里的小湖分隔 开来。 内米的圣林中有一棵大树,无论白天黑夜,每时每刻,都可看到 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人影,在它周围独自徘徊。他是个祭司又是个谋 杀者。在内米的圣殿附近的这棵特殊的树,它的树枝是不许砍折的。 只有逃亡的奴隶才被允许折断它的树枝,如果他能做到的话,就获得 与祭司单独决斗的资格,若能杀死祭司,则可接替祭司的职位并获得 “森林之王”的称号。根据古代公众的意见,这决定命运的树枝就是 “金枝”。因此神殿的祭司,手持一柄出鞘的宝剑,不停地巡视着四 周,像是在时刻提防着敌人的袭击,而他要搜寻的那个人迟早总要杀 死他并取代他的祭司职位。这就是这儿圣殿的规定:一个祭司职位的 候补者只有杀死祭司以后才能接替祭司的职位,直到他自己又被另一 个更强或更狡诈的人杀死为止。 这个极其不稳定的祭司职位有着”森林之王”的称号。然而他比 任何王者都更为坐卧不安,更被恶梦所缠扰。年复一年,无论盛夏严 冬,无论天晴天阴,他总得不停地独自巡视,而每当他忧心忡忡地稍 憩片刻之时,便有丧生的危险,他若稍微松懈一点警惕,体力或防身 技巧稍微减弱一些,都会陷入危难之中。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高中历史练习册第二分册答案

第l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基础练习1.1万畜牧业2.炎黄(或黄帝) 中原3.C 4.C 5.C ·6.显性信息:随葬品多少差异显著。

隐性信息:贫富差距显著,或私有制发展、原始平等被打破等。

二、拓展练习7.(1)建房、熟食、渔猎、农耕。

(2)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张记述。

其中有夸张的成分。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蕴涵着一些有效信息。

8.擅长栽培水稻,农业工具先进.居住的房屋为干栏式建筑。

舟船是出行的主要工具,崇尚鸟和太阳等自然界的事物。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基础练习1.禅让世袭2.国家二里头文化3.B 4. C 5. B 6.D 7.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天下为家”的社会代替“天下为公”的社会: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夏朝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镇压反抗者;二、拓展练习8.(1)宫殿建筑群的出现,说明可能社会分化明显;青铜器、玉器大多用做礼器、祭器,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社会等级森严及当时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2)材料一中的考古开掘印证了材料二中的有关“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的记载:(3)考古开掘出的遗址、遗物对文献记载具有印证或补充的功能。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基础练习1.汤内服外服2.甲骨文商3.B 4.A 5. C 6.D 7.政治:实行内外服制。

经济:重视农业;青铜铸造业发达。

文化: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

思想:崇尚鬼神和祖先,实行礼治。

二、拓展练习8.(1)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经济状况、生产生活状况和统治状况等。

(2)材料一中商人凡事都要占卜的风俗印证了材料二中的表述。

(3)甲骨文是反映商代社会生活的直接记录,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印证了一些历史文献中关于商王朝的记载,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一、农业的起源1.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最为集中的区域。

2.共同点是旱地农业和稻作农业几乎同时出现,呈现南北并立的格局。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不少用猪牛羊的肩胛骨制 成的卜骨,骨上还保留着烧灼过的痕迹。
——《考古发掘出的一个王朝:夏代的中国经济》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 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 黍之类; 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大量礼器的出土表明 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 “礼义以为纪”
二里头出土大量的酒器(有铜制、 陶制)反映夏代怎样的社会生活?
饮酒之风 粮食剩余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二里头 青铜爵,(夏代),1980年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 究所。
相传:杜康造酒;太康失 国是因为“沉湎于酒”。
房屋建筑的差异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等级差别十分显著; 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酒),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畜 牧业和青铜手工业等);一些青铜和玉制礼器和祭器的出 现,即可以看到生产力的进步,也可以窥视夏朝的等级意 识和等级制度已经出现。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在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为研究夏史开启了一扇大 门。
史学方法介绍(2)
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的价值与辨别
第一手资料就是原来的或该事件(或活动)的首次记 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经历的。
第二手资料是至少一次以上被援引的关于该事件的 叙述。
历史研究最好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是历史研究的 基本原则。第二资料应作为背景知识、观点或熟悉该 领域的方法来看待。
文献与考古材料相印证方法
1、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印证了夏文化的文献记载 如“礼仪以为纪”(《礼记·礼运》)——礼器、祭器(遗存)
如“家天下”(《礼记·礼运》)——宫殿(遗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中的夏文化——由“大同”到“小 由 大同” 文献中的夏文化 康”
“天下为公”发展为“天下为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 “ 氏族社会解体 家” 禅让制” “禅让制”发展为“世袭制” “世袭制” 刑法、监狱、军队、 刑法、监狱、军队、官职 国家机器产生
材料一: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 材料一:禹……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 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 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传之益也。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 ——《战国策 燕策》 燕策》 《战国策•燕策 材料二:益干启位,启杀之。 材料二: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材料三: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材料三: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 而辟居箕山之阳。。 而辟居箕山之阳。。 ——《史记 夏本纪》 夏本纪》 《史记•夏本纪
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 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 身份。 身份。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古代 视为立国的重器, 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 象征
2008年7月18~20日,二十余家学术机 年 月 ~ 日 构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共一百余位参加“ 构的老中青三代学者共一百余位参加“早期 夏文化学术研讨会” 夏文化学术研讨会”绝大多数华裔学者及部 分日本学者承认夏王朝的存在, 分日本学者承认夏王朝的存在,而绝大多数 西方学者则对于夏王朝是否存在存在怀疑。 西方学者则对于夏王朝是否存在存在怀疑。
如果你是与会代表,请就“夏王朝是否存在” 如果你是与会代表,请就“夏王朝是否存在” 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 年 1927年) 年
“吾辈生于今日,幸 吾辈生于今日, 吾辈生于今日 于纸上之材料外, 于纸上之材料外,更 得地下之新材料。 得地下之新材料。由 此种材料, 此种材料,我辈固得 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 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 分全为实录, 分全为实录,即百家 不雅驯之言, 不雅驯之言,亦不无 表示一面之事实, 表示一面之事实,此 二重证据法, 二重证据法,惟在今 日始得为之。 日始得为之。”
第2课:文献与 考古中的夏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子《礼记 礼运 礼运》 孔子《礼记·礼运》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大夫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 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 臣,……以设制度……
其他文献资料的补充
材料二: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 五百,劓、墨各千。” ——《周礼·秋官·司刑》 材料三:桀囚汤于夏台(今河南禹县) ——《史记·夏本纪》
“今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 今大道既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 池以 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 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 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这种社会现 象最早产生于 A、前5000年 、 年 C、前1500年 、 年 B、前2000 、 D、前1000年 、 年
考古中的夏文化
材料一: 材料一:1959年,……中国考古学家在传说 年 中国考古学家在传说 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 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带,开展了全面的文物 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希望找到有关夏朝的遗址和遗 物……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 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是河南偃师二里 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二里头文化……距今 头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二里头文化 距今 约3900-3500年,该遗址为夏史探究开启了 年 大门。 大门。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高中历史第五分册》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为夏史研究开启了大门?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为夏史研究开启了大门? 二里头遗址在时间与地域上与文献 中的夏朝最吻合
在中国传子不传贤的最早实施者是 A、黄帝 B、启 C、禹 D、纣 、 、 、 、 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关系应属 A、完全一致 B、基本不符 、 、 C、基本一致 D、继承发展 、 、 当今研究夏朝的历史主要依据不包括 A、文献的记载 B、甲骨文的记载 、 、 C、出土的青铜器 D、民间的传说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