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小专题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各历史阶段发展原因、特点和影响2.近代以来影响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因素。
(1)封建主义的压迫。
在近代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的封建主义势力始终是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严重障碍。
清政府征收高昂厘金、官吏的敲诈勒索等,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2)帝国主义的压迫。
列强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在华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国资本纷纷卷土重来,给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压力。
(3)官僚资本的压迫。
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官僚资本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资本工业中去;统购统销和专卖制度使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官僚资本还对民族工业进行侵蚀、排挤和打击。
民族工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府的庇护,艰难发展。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或作用)①经济:是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政治: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思想: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冲击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发展趋势:由于“先天不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4.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或民族资产阶级)的认识和政策(1)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中指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动力。
中共“三大”:提出与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合作(2)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纲领中,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3)抗日战争时期: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促成统一战线,实行“三三制”(4)解放战争时期:联合资产阶级政党,召开新政协会议。
(5)建国后:保护私营工商业,开展“五反”,合理调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摘要: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正文: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概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是一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经济现代化作为中国经济史教材的主线的教程。
本书由陈争平、兰日旭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旨在揭示影响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外因联系,为读者呈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全貌。
二、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可以追溯到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历经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体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工业化的趋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晚清经济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2.民国时期的经济: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等;3.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4.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农村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从晚清开始,中国逐渐打破闭关锁国的状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2.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中国逐渐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3.从落后经济向追赶经济转变:在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摆脱了落后的面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4.从不稳定经济向稳定经济转变:经过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实现了稳定发展。
四、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的价值和意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作为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通过学习本书,可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各个时期的经济特点,为今后从事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题复习
中国近现代史经济专题复习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2023-10-26CATALOGUE目录•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挑战•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01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概述1 2 3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特权,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影响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
列强入侵与经济侵略19世纪60年代,清朝政府开展洋务运动,推动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民间也开始兴办民族企业。
洋务运动与民族工业的兴起列强对华贸易导致传统农村经济开始解体,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机器工业和近代农业。
农村经济的变动03交通和通讯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网络逐渐完善,电信业也开始发展。
01民族工业的繁荣民国时期,政府实行了一系列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02金融业的崛起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现代化的金融业,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开始兴起。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腾飞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快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业结构开始调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全国经济进行统一管理。
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02近现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的延续晚清时期,中国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制度的瓦解,土地制度开始发生变革,一些开明地主开始尝试引进西方农业技术和设备。
外国农产品的冲击随着国门打开,大量外国农产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对传统农业造成冲击。
晚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的农业经济土地制度的进一步变革民国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土地制度进一步变革,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战争结束和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开始恢复和发展,一些地区开始引进西方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中 国 近 现 代 经 济 史
1927
1949 1952 1956
二、外国资本主义经 济
1、特征 、 实质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自由开放, 自由开放,富有侵略性
2、对中国侵略和掠夺,压制民族资本主义经 、对中国侵略和掠夺, 济,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3、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 代化的进程 4、产生了中国早期无产阶级 、 5、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五、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是蒋介古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 2、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 具有半殖民地的特点 3、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是反动的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根本不可能使国家走向富强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没收官僚资本, 反动统治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 中国的
6、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近代 、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中国的发展趋势如下图:
所 占 比 重
1840
1860
1900
1914
1927
1949 1952 1956 时间
三、洋务经济
1、19世纪 年代产生 、 世纪 世纪60年代产生 2、维护封建统治为其根本目的 、 3、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 4、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洋务经济结束 、 5、具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色彩 、 6、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但瓦解了 、洋务经济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作用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 件和社会基础, 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 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 基础所 占 比 重18源自018601900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 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历史专题讲座中国近代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经济A. 清政府统治后期的社会经济1. 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经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社会经济:总理衙门设立后,中国海关管理权由英国赫德等操纵了近半个世纪。
外国侵略者直接控制中国海关,便利了他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贸易,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原料出口也相应增加。
这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同时,在这一时期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自强”“求富”的旗号,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3. 在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4.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社会经济: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同时也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B.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一是由中国的半封建性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
二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
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环。
从1914年到1918年,农户减少了1500多万户,耕地减少了2600多万亩,荒地增加了4900多万亩。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发展主线,阶段已经其特征‘一、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存在的各种经济成分(1840——1919):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但在整个中国近代史阶段,封建自然经济虽然不断瓦解,但始终占主导地位,是清政府、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
②从19世纪40年代起,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开办船坞和工厂。
(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最早的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由此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③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由此出现洋务经济。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并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兴起,但发展举步维艰。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
①官僚资本主义通常是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帝国主义而存在的落后经济,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官僚资本主义的消长概况:A、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开始形成于1927年,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之一。
B、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依靠国家政权,大肆搜刮,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C、解放战争时期,战争消耗了大量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主义濒临崩溃。
D、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官僚资本由此消亡。
②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型的经济它从1927年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建立时开始出现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
(新民主主义经济包括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或解放区的经济以及1949~1956年过渡时期的经济)。
近现代经济史
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1、自然经济:
它是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它既是 中国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同时也 是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的根 本原因。这种经济从1840年开始解体,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彻底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甲午战争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 后以资本输出为主;前期以英国为主, 后期以美日为主;抗日战争时期以日 本为主,解放战争时期以美国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将之没收为国营、中国近现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前: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2、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3、19世纪60年代后:近代资本主义出现 4、1927年后: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了经济命脉 5、中共革命根据地及新中国成立初:新民主主 义经济 6、1956年后:社会主义经济
7、社会主义经济:
中共八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经 济建设方针,但左倾错误导致经 济空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对内 改革、对外开放。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 品输出、民族资本义产 生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短暂 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四、中国政府对民族经济的影响:
清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允许民间办厂,民族资 本主义初步发展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压 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日趋萎缩
合理调整工商业,资本 主义出现黄金时代;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中国共产党
五、感悟:
1、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是社会前进 的根本动力。
2、在两半社会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是 是政治上的的民族独立。 3、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遵循经济规律。
3、洋务企业:
通史资料3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
通史资料三:中国近现代史阶段划分的依据: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内容总论:1 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
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高考目标:一、政治史(必修一)(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打击了本国____统治和外来侵略。
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没有农民参与的革命是不能成功的。
局限:1 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2 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3 阶级思想的局限性。
届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篇 专题3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课件.pptx
专题三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
一、近现代中国几种经济类型及发展变化 封建自特点:农耕与家庭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然经济地位:鸦片战争后逐步解体 外国资 本 经主 济义商 资品 本输 输出 出: :鸦 甲片 午战 中争 日后 战, 争五 后口 ,通 修商 筑, 铁倾 路销 ,商 开品 矿设厂 民族产 初步生发:展19: 世甲 纪午 六中 七日 十战 年争 代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主 经资义 济本完短 日成暂 益改春 萎造天 缩:: :第 抗 195一 日6年次 战,世 争通界 、过大 解公战 放私期 战分间 争营, 期,取 间最得 屡终短 遭完暂 挫成而 折改迅造速的发展
骤 批准海南建立经济特区
经济全球化中 中共 共“ “十 十四 五大 大” ”确 确立 立社 邓会 小主 平义 理市 论场 为经 党济 的体 指制 导的 思改 想革目标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
4
Thank you for watching
5
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新中国11995538年 年对 进农 行业 人进 民行 公社 社会 化主 运义 动改 ,造 特, 点建 是立“农一业大生二产公合”作社
1978年对内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三、对外开放Fra bibliotek三 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4个经济特区
个 步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1
社会过渡:1949年,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主义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形成国家、集体所有制 公有新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制经 并存的经济 济 转变:中共“十四大”后,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确实是个很复杂的话题。
回顾这段历史,能看到许多波澜壮阔的场景和变化。
中国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农业到工业的漫长过程。
这其中,经济的变化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
首先,我们可以从清朝末期说起。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的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清帝国的腐朽与无能,让许多人感到无奈。
随着外国商品的涌入,传统的手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许多小作坊纷纷关门,失业的人们走上了街头,生活陷入困境。
社会的不满情绪不断上升。
与此同时,洋务运动的出现,算是一个转折点。
虽然它的初衷是“自强”,想通过引进西方技术来振兴中国的经济,但成效有限。
像是建造铁路、开办煤矿,这些虽然在当时看起来很有前景,但更多的是在模仿,而不是自主创新。
很多人为了生计,冒着风险,投身到这些新兴产业中。
虽然有些人因此发了财,但大多数人依然在底层挣扎。
进入民国时期,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变化。
相关部门开始尝试进行一些改革,像是推行新货币,建立银行等。
但是,战乱不断,国家的不稳定让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许多地方的工厂、商铺被毁,生意萧条,市井之中满是失业的游民。
尽管如此,城市中还是冒出了不少新的经济活动。
上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外国商人纷纷涌入,开设各种生意。
那时候的上海,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但也常常迷失自我。
接下来是抗日战争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崩溃。
民众生活困苦,物价飞涨,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忍受巨大的磨难。
工厂被迫停工,农田荒废,整个社会进入了动荡之中。
即使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人们也在努力寻找生机。
比如一些地方的小农经济,虽然资源匮乏,但农民们依然通过集体合作,寻求出路。
他们互帮互助,尽量把日子过下去。
抗战胜利后,经济恢复的希望又一次出现。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
这个时候,国家开始重视经济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许多来振兴经济。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经济转型的起点。
在这次战争之后,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条约,大量的资源被外国势力抢夺,国内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落后状态。
随着中国政府的觉醒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中国经济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
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政策,引进外资,开放对外贸易,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改革的推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建立,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并得以自主经营农田。
这一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的生产热情被调动起来,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村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在1989年至1992年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由于高通货膨胀和低利率政策导致的资本大规模流出,中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政府通过严格管理贷款和加强宏观调控,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并逐渐恢复和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引导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此外,中国投资国际市场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通过参与全球化的潮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积极吸引外国投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推动全球市场的开放和自由贸易,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了更多机会。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收入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都需要中国政府进一步进行改革和调整。
同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金融危机等风险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落后到起步,再到腾飞的过程。
通过改革开放和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是一个严峻而复杂的过程。
从中华民国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经历了战乱、内乱、封闭与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崛起。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企业家和商人。
他们顺应时代潮流,引入西方理念和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成为了经济的中心,工业和贸易蓬勃发展。
然而,战乱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破坏无法估量。
中国失去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经济陷入了停滞状态。
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初期,中国政府决定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指导,重建工农业生产。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农业集体化和大规模工业化虽然初期有效,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配置不当、效率低下和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经济改革的重要思想,中国经济开始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私营企业蓬勃发展。
外资投资和技术引进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引起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
政府开始转变思维,提出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等理念,并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的投入。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另一个独特的特点是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中国参与了国际贸易体系,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开展对外合作。
中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目的地。
同时,中国也外资投资的重要来源国之一。
中国借助全球化的机遇,加速了自身发展的步伐。
然而,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专题讲述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二、规律小结
3.理解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 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受本国封 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使它带有革 命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使它对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又有 依赖性的一面,使它带有妥协性。这样,中 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革命性 和妥协性并存,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 动的缺陷和失败。
中国加入WTO后,对中国民族工业有何影响?中国 民族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怎样才能在与外国资 本主义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联系时事,正确认识走私是 冲击民族工业的祸水,从国家职能的角度认识打击走私 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三、热点冷点
1.洋务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是高考的热点 。 2.外商企业、中国官僚资本和自然经济是高 考的冷点。 3.注意用辩证方法分析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 略对中国经济的双重影响。
开放五口通商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 D.清政府限
制广州对外贸易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五、新题预测
03.1864年江海关道丁日昌密查:“内地商人买
雇洋商火轮夹板船只,……多托洋行出面,赴领事
衙门呈报更名入册,领取船牌行驶,从未赴地方官
报明立案。”从材料中看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与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 动与资本主义曲折发展
五、新题预测
02.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
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
总 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高三历史专题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中国近代经济中国近代经济成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民主主义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近代前期存在前四种经济成份,________占统治地位,近代后期又出现后两种经济成份,________________经济逐渐占统治地位。
1、自然经济:〔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形态〔2〕解体过程:A、____________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______________的创办和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冲击自然经济C、___________后,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后彻底解决〔3〕评价:A、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自给自足〞。
B、发展趋势是逐步走向解体,但长时间内继续存在并占据主导地位。
C、是晚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社会最落后的生产关系,中国要富强必须反封建。
2、外国资本主义〔1〕特点:富有侵略性的商品、市场经济〔2〕兴衰过程:鸦片战争前〔主要是________和少量商品输出〕——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到一战前的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_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_为辅〕——“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_____乘机扩大侵略和投资,一度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原门户开放政策___________局面再度形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列强一方面依据不平等条约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30年代向中国转嫁________,进一步控制金融和财政〕——“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其“_______〞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财政金融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加紧经济扩张〕——抗战胜利后〔______利用经济霸权地位及不平等条约获得特权,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收了部分外国资本主义企业,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3〕评价:A、外国资本主义工业是适应西方列强需要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因此,中国要富强必须反侵略C、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客观上瓦解了___________,促使_______________产生、发展,促进______________的进程3、洋务经济:〔1〕特点:A封建性: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官僚式的管理运作B官僚买办性: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C具有资本主义色彩:采用_______生产,民用企业生产面向__________D垄断性:一开始即以垄断面貌出现〔2〕兴衰过程:________年代〔为镇压_____________,为抵御______________,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的一些地方实力人物开创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㈠近代中国经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
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
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⑧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
⑨新中国建立后,肃清了其在华的经济侵略势力。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侵略和掠夺,压制和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中国贫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同时也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进程。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
但破坏性是主要方面。
近代前期列强纷争,英法为先;近代后期,日美争雄。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自然经济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结和依赖。
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首先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
3、洋务企业清政府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运营,使其具有封建性;由政治而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买办性;采取机器生产,民用企业又面向市场,又使其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现;一开始即以垄断面貌出现,又呈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特殊性。
洋务企业是中国早期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基本是封建性近代企业。
70年代开始,创办也一批民用工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企业,但受清政府控制。
甲午战争后,为开拓税源和抵制列强资本输出,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事实上标志着洋务企业垄断地位的丧失,宣告了洋务运动在经济上的破产。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早期官僚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但未形成全国性的破产。
洋务企业是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结合的产物,其垄断性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洋务运动失败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使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和缓慢发展。
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兴起。
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④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一度迅速发展。
⑤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侵华和战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它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经济基础,也是无产阶级壮大的前提之一。
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其发展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它是四大家族对外依靠英美帝国主义,对内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掠夺和控制而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封建的、买办的国家资本主义,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点。
其特点与洋务企业有相似之处。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渐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地位。
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对工业的垄断;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剥削农民并大肆兼并土地;实行商业专卖政策;独占金融,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经济趋于全面崩溃。
④新中国建立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蒋介石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
它不是一种反动的经济,不代表民族的发展方向。
它与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经济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本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6、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也是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
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
①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兴办工厂,不仅为反围剿奠定经济基础,也为以后的经济工作积累了经验。
②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和政治基础。
③抗战胜利后,中共在解放区开展土改,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同时积极发展生产。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壮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强后盾,也为建国后的全国性土改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准备了条件。
④从建国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发展。
⑤通过三大改造,新民主主义经济最后终结,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建立。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代表了当时中国各革命阶级的利益。
党的政策是在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经济特权、反对私人资本对国民经济实行垄断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并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
战争年代主要分布在农村,并把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
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占据统治地位,代表了中国经济的方向。
7、几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及相互关系这一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相互关系是:①自然经济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同时其他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瓦解自然经济。
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和相互矛盾。
③民族资本主义在封建经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主义夹缝中生存,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和依赖性)。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受着中外反动经济的重要阻碍,同时其发展在日益改变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
发展趋势及政治影响: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外反动势力压制和排挤下,日益萎缩,证明在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向末路。
②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揣落消亡,中国反动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的国民党政权走向覆灭。
③新民主主义经济日益发展成熟壮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最终终结。
㈡中国现代经济新国成立后,中共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过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经“全面建设”、“文革”、“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在曲折中发展、腾飞。
1、过渡时期1949—1952年,党在军事和政治上巩固政权同时,采取多种手段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3—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制订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立起来。
1957年,一五计划大部分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这一时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在全国取得胜利,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时期,是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经阶段。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人民民主政权的经济基础,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个体私有制经济、集体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结构。
其中注意:⑴从原因、政策、性质、影响等方面,严格区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两个时期内中共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及个体私有制经济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⑵从原因、政策等方面区分中共对官僚资本、民族资本两种经济成分的不同态度。
从而理解和认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创造和特色。
2、全面建设和文革时期(1956—1976年)全面建设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但由于政治上对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估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违背了稳步前进的方针,急躁冒进,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劳动积极性受挫。
政治上“左倾”进一步泛滥,中断了纠左工作,加上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恶化等原因导致三年严重困难局面。
1960年,党开始在农村纠左,并提出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以调整恢复。
文革十年,左倾错误直接波及到经济领域,使经济建设遭受到空前的挫折和损失。
由于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调整工作和广大人民的抵制,经济上也取得一定成绩。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问题是改革开放以前围绕经济建设的两大基本因素。
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我国一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这一体制虽然在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但在建设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
3、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文革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能正确总结建国历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