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

合集下载

论颜师古《汉书注》对语源学研究的贡献

论颜师古《汉书注》对语源学研究的贡献
声符 相 同的字 , 义有 时也相 同或相通 。如刘 熙的 意 《 名 》 是汉代 声训 的集大 成之作 。它是 先秦 两 释 就 汉 以来 声训 的总 汇 , 并有 创 造性 的发 展 , 中有 大 其
例 2 ( .( 高帝纪》:八月, “ l 临河南绑, 军小惰武, 欲 复战。 ”颜注 : 渎日榴。 ‘ ”
语 词意 义相通 的三个 形声字 系联 在 一起并 进行 比
则橐佗、 赢… 颜注 : 它 言能负橐囊而默物也。 驴、 ” “ , ”
例 5 礼 乐志》 “ . :诗言志, 歌咏言, 声依 咏, 律和 声, 八音克谐 。 ”颜注 :咏 , “ 永也。永, 长也, 歌所 以长
言之 。 ”
组成 部分 。颜师古 《 汉书注》的训诂成就相 当高 ,
日紧, 人日贤 。 这对后来 的右 文说 的形 成产生 了 在 ” 重要 的作用 。 颜师 古 注解 《 汉书》字 词 , 收 了传统 声训 的 吸 理 论和方法 。他 注意到 了谐声偏 旁相 同的字, 意义
往 往 相 同或 相通 , 故利 用 形 声字 的声 符 线索 破 通 假 , 字释借字 ; 以本 他根据 声符线索来 阐释词 义 ; 他 对 文字 的分 化、 声符所承载 的语义来源 等 问题 有一
定 的认识 ; 认为声符相 同的字可 以用来 标音 。这 他 些都促 进 了“ 形声字声符表义” 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 ,
虽然 没 有 直接 提 出语源 学 理 论 , 含 有 大 量 的声 但 训, 联 了多组 同源 词, 系 对后 世 学者 的语源 学研 究 有较 大的价值和贡献 。
【 关键词 l颜 师古 《 书注 ;语 源学 ;声训 汉
I 中图分类号】H19 I 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10 -96 (010 -05 -0 08 74 2 1) 2 00 5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摘要:声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

本文试从探求语源和破假借两方面分析《汉书注》中的声训现象。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声训声训,即因声求义,就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来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

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

在语言产生之初,音义的结合具有偶然性。

《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音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便具有了严格的规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词汇也需要不断地丰富。

本着语言的经济原则,新的词语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和派生发展而来的,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意义具有可溯性。

“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

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岀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又往往相通,这就是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1]颜师古在训诂实践中已能摆脱字形的束缚,看到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系,从语音上来着手解释语义。

颜师古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以声音通训诂。

一、探求语源探求语源,主要是指探求同源词。

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互相关联的词。

同源词之间有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关系。

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探求它们意义上的联系,然后训释词义。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1.直接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训释。

例如:《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师古注:“旧,久也。

”“久”字上古属之部见母;“旧”字上古属之部群母。

二字旁纽。

《汉书·郊祀志》:“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

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

清代朴学云 兴 ,鸿 生 巨儒 多肆力 《 汉书》 ,
[ 收稿 日期 ]20 —0 06 6—1 8

《 读书杂志》全书八十四卷凡 56 条 ,博及 《 01 逸周书》 战国策》 史记》 汉 书》 管子》 晏 子春秋》、《 、《 、《 、《 、《 、《 墨子 》 苟 、《 子》 淮南内篇》 汉隶拾遗》 后汉书》 老子》、《 、《 、《 、《 、《 庄子》、《 吕氏春秋》、《 韩子》、《 法言》 楚辞》 文选》 、《 、《 。
汉书写本吏然二字误倒师古除了以上提到的颜师古注的主要讹误类型外尚有不明讹误当注不注之失明误字却又误二望文生训所谓望文生训此处主要是指颜师古因不明借字而误注
维普资讯
2O O 6年 第 5 期
姓 捻
T HE N0RTHERN F0RUM
No 5, 2 O6 . O
N ni o l nvrt, aj g209 ,C i ) aj gN r i sy N nn 107 hn n ma U e i i a
Ab e : YAN S i u S A n t t n o n h n t e e l a g Dy a t a e y hs au o s d n h h g ’ n oa i fHa s u i h ar T n n sy h s v r i h v le t t y Ha s u.Ho v r h r s o y u we e ,te e wa s me c n u ig e p a ai n ta a re t y Du h z z i Ha s u o o o f sn x ln t tW c rce b s u a h ‘ n h fWANG a s n.T e tx ic se n l o h s o d Nin u h t s u s s a d sl e d mma i  ̄te man tp r e h i y e o z f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从《汉书注》训诂条例看颜师古对同源词的系联

( 2)不听谏谋 ,简熳大异 ,任其私心,塞埠捷下,以
熙 的 《 名 》 是为 了推 求 事 物 的命 名 之 义 。唐 代 , 学 者 们 逆水势而害鬼神。 ( 五行志 中之下》 ) 释 使用 声 训来 训 诂 , 为 “ 右文 ” 说 理 论 的 形 成 提 供 了语 言 材 颜 注 : “ ,卑 也 ,音 婢 。 ” ( 、卑 ) 埤 埤
颜注: _ ,新谷所藏也。” ( ‘ ‘ 仓 仓、藏)
训来推求语词 的音义来源 ,通过 声音来观察词 义的演变,
() 6 奉车者尉掌御乘舆车 , 马都尉掌驸的来龙去 脉。声训的形式 初制,秩 比二千石。 (《 百官公卿表上》 ) 之一就是 单字 相训 。这 种训释 的根本特 点是,被释 词是释 颜 注 : “驸 , 副 马 也 。 非 正 驾 车 , 皆 为 副 马 。 ” 词源词。如:
地理 解 全文 。解释 字 、词 的意义 非 常 重要 。颜 师 古在 解 释 字 词 的过程 中, 有 时看 到 了字音 与 字义 的 内在 关 系 , 以声 音通
训诂 ,推 求 事 物 的命 名之 源 ,系 联 了部 分 同源 词 ;有 时 纯粹 用 下 定 义 的方 法 ,对 某 ~ 事 物 的本 质 特 征 或 某 一概 念 的 内 因为 同源 词本 身 意义 相通 ,在解 释 词义 的 过程 中偶尔 使 用 了 涵及 其 外 延 做 确 切 说 明 ,同 时 往 往 还 伴 随 着 推 因 的成 分 , 跟被 释词 同源 的释词 ,系 联 了部 分 同源词 。
料。 “ 文 ”说理论到宋代才产生, “ 右 语转 ”说还停 留在
凭感 觉 来 解 释 的状 态 。直 到 明代 的 方 以智 、 黄 生 分 别 从 韵
2 阐 明词 义 本身 所 含 的意 义 . 这 种 训 释 是用 一个 词 去 阐述 另 一 个 词 的 含 义 ,释 词 和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究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究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究rdquo;。

、用“某,亦某字”释义
这类共1次,使用总数的3.12%。

《汉·王莽传中》:“中洎后十郡。

”颜师古:“洎亦泉字也。

泉及也。

队音遂。

此下并同”《集韵·至韵》:“洎,及也”《庄子·寓言》“后仕,三千钟而不洎,吾悲。

”郭象注:“洎,也。

”《说文·口部》:“泉众词与也。

”《史记·夏本纪》“淮夷珠泉鱼。

司马贞索隐:“泉古暨字。

泉,与也。

都有“及、至”义。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颜师古《汉书注》中“,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体字(占使用总数的37.5%)、说明假借字、说明古今字(占用总数的18.75%),其次注音和说明同源词,偶尔用来说明连绵词表释义(各占使用总数的3.12%)。

综上,师古注中“某,亦某”这一术语主要用来明异体字、古今字、借字,所以黄建中所“某,亦某字。

这一术语也是来表通用字的”并不真正概括这一术语的用法。

且像一些次要用法如表注音和说同源关系等也是我们不能忽的。

中国传统诂学并没有形成统一范的术语,不同的训学家所使用的同一术语往所指不同,造成后人理解的失,因而何九盈先生《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指出“对古代语言学著作中的些常见的名词术语要进行一番彻的研究,基本名词术语搞不清我们就难以对古人的学术成就做准确的评价。

”我们深以为是。

浅谈训诂术语作用与价值

浅谈训诂术语作用与价值

浅谈训诂术语作用与价值摘要:训诂术语历来是训诂学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对于训研究训诂术语的价值和作用,可以增加各家对于训诂术语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训诂术语的研究。

关键词:训诂术语;研究现状;价值和作用要把训诂学这一学科继承地发展下来,首要任务是进行理论建设,而术语又是科学理论建设的基础,又是发展理论的必要条件,所以对训诂术语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紧迫的。

了解训诂术语的价值与作用,可以加强学者对于训诂术语的重视程度,促进训诂学更加蓬勃发展,建立科学的训诂术语学科。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训诂术语作用与价值。

一、训诂术语的媒介作用(一)训诂术语具有固定格式训诂学家在注释著作中把对某一问题、某一现象的研究成果固定在一个名称中,这个名称就称为术语。

传统训诂术语的产生具有自发性,它由普通语词发展而来,普通语词发展成训诂术语用来帮助训释古籍,我们要区别其作为术语和其作为一般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训诂术语具有固定的形式、一定的意义和特定的功能,为训诂方法条例之所在。

正是因为训诂术语有固定格式并且其在解释词义方面的作用是固定的,所以能方便训诂术语在各学科领域进行传播,解决古籍中疑难问题。

(二)用语言来解释语言的媒介训诂术语具有媒介的作用,任何的训诂方法与观念都必须通过训诂术语得以具体表达。

“训诂是用后代语言解释前代文献语言,或用雅言解释方言的工作,训诂术语在训诂过程中充当媒介的作用,联系古今语言,用来帮助解释古代的疑难词语或者方言中的词语”。

如果古代著书释文在用语言解释语言过程中不使用训诂术语,没有固定的格式各家一定会解释纷繁复杂,增加行文字数,造成阅读困难。

使用训诂术语使得解释更加准确科学,明确标记某个问题现象,把各种现象进行区分,易于理解掌握。

二、专科著作中训诂术语的特殊作用通过医书的训诂术语研究,我们可看出古医书的训诂术语来源于一般的训诂术语,大都较为简练易懂,大量的训诂术语确保训诂得以实施,使得医籍中许多语言现象及规律得以揭示,便于我们理解古医籍的各种问题。

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

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41卷第2期2019年3月Vol.41 No.2Mar. 2019颜师古“古今字”观念论析王秀丽(四川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四川雅安625014)摘要:“古今字”是汉字发展历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在古今字从训诂学上的用字相异到文字学上孳乳分化的厘清过程中,颜师古的“古今字”观念兼具了训诂学的“用字变异”和丈字学的"孳乳分化”两个方面。

从丈字训释条例看,颜师古一方面继承汉代训诂学家关于古今字“用字相异”的理念训释字体嫂变、构件变异、同音通假的不同用字,另一 方面尝试从汉字形、音、义繁衍孳乳的角度解释同源分化字。

关键词:颜师古;古今字;用字相异;孳乳分化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744(2019)02-0010-06颜师古是唐初著名的语文学家,他注解《汉书》 和《急就篇》,撰写《匡谬正俗》,编辑《字样》,参与校 订《五经》,这些语文实践工作不仅表现了他在史学和训诂学方面的造诣,更是体现了其在文字学方面 的实践与成就。

尤其是颜师古从“用字变异”和“孳 乳分化”两个角度训释“古今字”的观念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开创性。

从总体上看,颜氏基本是以唐初通行的文字为今字,以唐初不通行的、仅存于古籍中 的文字为古字,体现了汉代正统古今字观念在唐代 的延续,同时颜氏在训诂实践中又初步涉及字体孳 乳、同源分化造成的古今字,这对后世学者,尤其是清代戴震、段玉裁、王筠等人从文字学角度系统探讨古今字有重要启示。

本文以颜师古《汉书注》《急 就篇注》《匡谬正俗》的注释材料为依据,从颜氏训 释古今字的术语、训释古今字的类型及其在古今字 研究上的贡献几方面探讨其古今字观念。

-“古今字”概念的缘起及历史发展“古今字”是传统训诂学的一个术语,这一术语出现在训诂学昌盛的汉代,当时汉儒在整理注解先秦典籍的训诂实践中提出的一条要例,即是“以今字释古字”。

颜师古《汉书注》义训术语研究

颜师古《汉书注》义训术语研究
1 3 O
被 释词 和释 词 均 在 “ 日” 之后 的, 只有 1 例 。《 汉 书 ・高帝 纪 》 : “ 张 良辞 归韩 , 汉 王 送 至褒 中 。 ” 颜
师古 注 : “ 即今梁州之褒县也 。旧日褒 中, 言居褒谷之 中。隋室讳忠 , 改 为褒 内也有变例 。
“ 日” 在颜 师古 《 汉书注 》 中共 出现 3 0 7次 ( 本 文用 例统计 均不 计重 复 , 特此 说 明, 下 文 不 再 注
出) 。
首先 , 从 被 释 词 和 释 词所 处 的位 置 来 看 。 被释词在“ 日” 之后 的, 占绝 大 多 数 , 共 3 0 5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文帝纪 》 : “ 遗诏 日: ‘ 朕 闻之 , 盖天 下万物之萌生 , 靡不有死 。 ” ’ 颜师古注 : “ 始生者 日
法 。黄 侃 《 文 字音 韵 训 诂 笔 记 》 称: “ 义训 者 , 观念相 同 , 界说相 同 , 特 不 说 两 字 之 制 造 及 其 发 音 有 何
关 系者 也 。 ” E l i 每个 学 科 都 有 自己独 特 的术 语 , 任 何 学 科 的 术 语 都 是 为 服 务 本 学 科 的 特 殊 需 要 而 产
中图分 类号 : H I 3 1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 9 8 4 1 ( 2 0 1 3 ) 0 6 — 0 1 3 0 — 0 8
所谓义训 , 就 是 不 借 助 字形 、 字 音 分 析而 用 通 行 语 言 ( 词语 、 短语或者语句 ) 直 接 解 释 词 义 的方
解 释词 义 的 , 共 2 7 6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高帝纪 》 : “ 尝息大泽之 陂, 梦与神遇 。 ” 颜师古注 : “ 遇, 会 也 。不 期 而 会 日遇 。 ” ②《 汉书 ・ 高帝纪 》 : “ 于是 汉 王 为 义 帝 发 丧 , 袒 而 大哭 , 哀 临 三 日。 ” 颜 师古 注 : “ 众 哭 日临 。 ” 辨析同义词的 , 共 3 1 例 。例 如 : ①《 汉书 ・ 高帝纪 》 : “ 高 祖 为人 , 隆准而龙颜 , 美须 髯 , 左股 有七 十二黑子 。 ” 颜 师古注 : “ 在颐日

《汉书》颜师古注异体字考论

《汉书》颜师古注异体字考论

对 异 体 字整 理 研究 的贡 献 。
(三 )某 (字 )与 某 同
二、颜师 古注《汉书》训释异体字的常用术语
《汉 书 ·贾谊传》:“俪螓獭 以隐处兮 ,夫 岂从虾 与 蛭 蟥 ?”师 古 日 :“蟥 字 与蚓 同 ,音 引 ,今 合 韵 ,当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训释异体字 的术语 比较 音 弋人 反 。”与 分 类
《汉 书 》多 古 文 奇 字 。 唐 初 ,颜 师 古 奉 命 注 解 括 只 有 部 分 用 法 相 同 的 字 。严 格 意 义 的异 体 字 可 《汉 书 》,不 仅 表 现 了 他 在 史 学 和 训 诂 学 方 面 的 造 以称 为狭 义 异 体 字 ,部 分用 法 相 同的字 可 以称 为 部 诣 ,更是 体 现 了其 在文 字 学 方 面 的实 践 与成 就 。其 分 异 体 字 ,二 者 合 在 一起 就 是 广 义 的异 体 字 。” 从 中关 于 “异体 字 ”的训 释 和解 说就 是一 个 重要 部 理论 上看 ,狭 义派强 调异体 字 的音 义必须 完全 相 分 。一 个 汉 字有 不 同构 形 的异 体 ,可 以说 是汉 字 的 同 ,这 样 研究 对 象 才 明确 ,才 具 有针 对 性 ,并 使 异 体 显 著 特 点 之 一 。作 为 表 意体 系 的汉 字 ,由表 意特 征 字 不致 于 同文 字 学 中 的其 它 概念 如通 用 字 、通 假 字 发轫 ,在 造字表 词 的各 个环 节 中都 可 以有 多种选 等发 生混 淆 。从科 学 的角度来 说 ,研究 对象越 明 择 ,从 而形 成 异 体 字 ;加 之有 人 好 为 奇 字 ,更是 增 加 确 ,则 越 有 利 于 得 出科 学 的结 论 。 但 是 ,从 整 理 异 了 异 体 字 的产 生 。 因此 汉 字 有 形 体 变 迁 及 异 体 字 体 字 的 实践 来 看 ,我 们 认 为 广 义派 的观 点更 有 现 实 的 出现 是 客 观必 然 的 。学 术界 关 于 异体 字 的界 定 , 意 义 。 因为 ,“狭 义 异 体 字 只是 书写 符 号 单 纯 的重 有 狭 义 和 广 义 之 分 ,狭 义异 体 字 主张 从 严 ,即要 求 复 现 象 。 而 广 义 异 体 字 则 多 为 书写 符 号 的 兼 职 现 “音 义 必 须 完全 相 同”才算 是 异 体 字 ,以 王力 、吕叔 象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导 致 了汉 字 系 统 的 混 乱 ,影 响 了 湘先 生为代表¨ 。广义异体字认为异体字不仅包 汉字和汉语 的正常结合 。处理古籍 中的异体字 ,从 括 音 义完 全 相 同的字 ,而且 还 包 括音 义 只有 部分 相 本 质 上 说 是 对 古 人 使 用 书 写 符 号 不 统 一 的整 理 。 同 的字 ,裘锡 圭在 其 《文字 学概 要》一 书 中指 出 : 其 中包括对单纯重 复书写符号 的更正 和对兼 职书 “异 体 字 就是 彼此 音 义相 同而 外 形不 同 的字 。严 格 写 符 号 的调 整 。”l4。 因此 ,我 们认 为凡 是 符 合 音 义

训诂术语讲析教学课件

训诂术语讲析教学课件
• 再如:
• 贾谊《吊屈原文》:“历九州而相其 君兮,何必怀此都也。”
• 李善注:“言知时之乱,当历九州相 贤君而事之,何必思此都而遭放 逐。”
• 3)在章句体的注释书中,“言”和 “谓”特别是“言”的用法更为广泛, 有时是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对句意作出 进一步的阐发,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 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 国而抚四夷也。”
陪邻?”
• 杜预注:“陪,益也。” 《说文·士部》:“士者夫也。”
• 有时解释专名,指出被释词是什么。 • 如: • 《国语·周语上》:“穆王将伐犬
戎。” • 韦昭注:“穆王,周康王之孙、昭
王之子、穆王满也。” • 2)也可以解释一个词组或一个句
子。 如:
《诗·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 上处。” 郑玄笺:“在前上处者,在前上列也。”
训诂术语(三)
• 1、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 2、散言(散文)、对言(对文) • 3、通语、凡语 • 4、转语、代语 • 5、文
1、浑言(统言、通言)、析言
• 用来说明近义词用法的术语。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
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 也可以说“统言”、“通言”。 • 所谓“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 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也 叫“别词”。
训诂术语讲析
训诂术语指训诂中解释、 分析语言、辨析语言正 误时的专门用语。
训 诂 术 语(一)
•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 者,某也。
• 2、曰、为 • 3、谓之、之谓 • 4、谓、言
5、犹 • 6、之言、之为言
1、某,某也;某者,某也;某也 者,某也。
• “……是……” • 用法: • 1)可以解释词。 • 有时用义同或义近的词进行解释。如: • 《左传·僖公三十年》:“焉用亡郑以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汉字汉语研究·38·汉字汉语研究2021年第1期(总第13期)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张 青 松(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 郑州大学文学院)提 要 本文以颜师古《汉书注》中的五组古今字“粤/越”“替(朁)/僭”“/堪”“悳/德”“菞/黎”为例,具体说明出土文献在古今字研究中的价值。

关键词 古今字 出土文献 颜师古 汉书注充分利用出土文献材料,不仅有助于正确分析字形,准确判定古字与今字的字际关系,还可以为古今字补充文献例证。

本文以颜师古《汉书注》中的五组古今字为例,具体说明出土文献在古今字研究中的价值。

例1 粤/越《汉书·异姓诸侯王表》:“内锄雄俊,外攘胡粤。

”师古曰:“粤,古越字。

”(364)A 按,“粤”的句中义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

《说文·走部》:“越,度也。

从走,戉声。

”本义为度过,跨过。

《楚辞·天问》:“阻穷西征,岩何越焉?”王逸注:“越,度也。

”假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名,居于江、浙、闽、粤一带,总称百越(或写作百粤)。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若跨有荆、益,*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历代注列古今字多维组群研究”(18BYY142)的阶段性成果。

初稿先后收入首届中国出土文献及近代文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年5月,贵州贵阳)与第十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年6月,河南开封)。

A 括号内数字为注列原文所在页码。

下同。

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

汉邹阳《上书吴王》:“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胡越。

”代称广东、广西地区;或泛指南方。

汉王充《论衡·物势》:“长仞之象,为越僮所钩,无便故也。

”也可以特指古国名,建都会稽(今浙江绍兴)。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摘要】本文从《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出发,分析了颜师古对该部分的注释内容。

首先解释了《汉书·艺文志》中的专业术语,然后分析了颜注对该部分的影响,评价了颜师古的解词水平,讨论了颜注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中的注释价值,强调了颜注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展望了未来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颜师古所做的解词释义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展现了他在古籍研究中的重要贡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颜师古, 汉书·艺文志, 解词释义, 注释, 专业术语, 影响, 评价, 解词水平, 可读性, 实用性, 注释价值, 重要性, 影响, 总结, 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文化艺术的记载和评论。

颜师古作为著名的古代文献学家和注释学家,他对《汉书·艺文志》进行了深入的注释和解释,为后人研究这部史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颜师古的注释中,他对《汉书·艺文志》中的各种专业术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他对概念、人物、事件等进行了逐一分析,阐明了其中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揭示了史书中隐藏的深层内涵。

颜注对《汉书·艺文志》的影响不仅在于其详尽的注释内容,更在于其对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启发和引领。

颜师古的解释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史书的文字,更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对颜注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进行讨论时,可以发现其注释内容通俗易懂,一般读者也可以通过颜师古的解释更好地理解《汉书·艺文志》中的古代文化艺术内容,因此颜注的可读性较高。

颜注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解释内容丰富全面,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其实用性也较强。

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

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

颜师古《汉书注》讹误举隅
程艳梅
【期刊名称】《北方论丛》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唐初颜师古的<汉书注>,学界一致视之为研究<汉书>的必读之书.但由于种种原因,颜师古注有些与<汉书>本义相戾.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对此多有匡正,梳理这些匡正,总结颜注讹误的主要类型,是有一定意义的.
【总页数】4页(P65-68)
【作者】程艳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 [J], 程艳梅
2.《读书杂志》所纠颜师古《汉书注》讹误类型举隅 [J], 程艳梅;;
3.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J], 张青松
4.颜游秦《汉书决疑》佚文与颜师古《汉书注》比义 [J], 王鑫义
5.颜师古《汉书注》“抄袭旧注”说之再检讨 [J], 王永平;孙艳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对立统一规律”,一个
“博”字,也不能包含着
“用大量的感性事例给以
论证”这样复杂的意思。
例二,
陶渊明《和胡西曹示顾贼曹诗:“感物愿及时,每
恨靡 所挥。”
有的注本释“靡所挥“为“恨无发挥能力机会”(王
瑶《陶渊明集》),这也是增文成义。因为一 个挥字,
绝无“发挥能力机会”这样复杂的意思。
考挥字,古有挥酒(举杯饮酒)之义。 “每 恨靡所
也。”(《经义述闻》卷七《毛
诗下》“无纵诡随”条)
按:王说是。
无虑
这个联绵词又写做勿虑、摹略、
莫络、孟浪,它的意思是大略、
大概。
古注中对这个联绵词往往误解,
颜师古注《汉书》云:“无虑,
亦大率无小计虑耳。”这是把
无虑拆开来,训虑字为计虑,
失之。王念孙曰:“凡书传中
言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
谬而动听)
其中的“记醜而博”,据唐人杨倞
注:“醜谓怪异之事。”全句是说
少正卯知道很多醜怪的事情。
杨倞的解释是对的。
可是有人却解释道:
“记醜而博”就是说
“少正卯在其著作中宣
传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
规律,用大量的感性事
例给以论证。”
这是典型的增文成义。因
为“记醜”二字,绝不能
解释为“宣传古代朴素的
后喻艰难窘迫、互相勾结等义。
由此可见,凡联绵词,其形体尽管多种多样,其音
义则无甚差殊,在解释联绵词时,应根据因声求义
的原则,切不可为形体所迷惑。
跋扈
这也是一个联绵词,亦作拔扈、抪㨭、
㧊扈等等。其义犹强梁、霸道。
由于不懂得联绵词的道理,有的学者解
释道:“扈,渔具,盖编竹以禁鱼者。

颜师古是谁 其代表作品汉书注鉴赏

颜师古是谁 其代表作品汉书注鉴赏

颜师古是谁其代表作品汉书注鉴赏本文导读:颜师古是颜之推的孙子,在家学渊源的影响下,成为唐初著名的古文献学家。

颜师古画像隋朝一代对文献购求不掇,嘉则殿的藏书达37万余卷,但在文献的校勘事业上却很少有成果,以至于揉杂错乱,无所取正。

唐初以经义取士,但因儒家经典去圣已远,文字方面多所路驳,两汉以来的笺注到唐时也多所不明,这样的现象肯定要影响传习。

因此,贞观4年(630年)诏颜师古、孔颖达等撰《五经》义疏。

贞观7年(633年)十一月,唐太宗颁布了颜师古所校正的《五经定本》,使它成为南北统一后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经书标准本。

颜师古不仅校订了《五经》的正文,而且还校订了《五经》的笺注,同时还为书写《五经》的字体规定了正样。

《五经定本》已佚,其具体的校勘方法及成就已难考察,幸而颜师古的《汉书注》尚存,《汉书注》集中了颜师古在文献校勘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

颜师古画像《汉书注》是史部书中的一大巨著。

师古的叔父游秦,对《汉书》研究颇有成绩,撰有《汉书决疑》十二卷,后颇师古注《汉书》时多所取用。

颜师古承其家学,更据《汉书》古本和各家旧注,加以钻研。

对《汉书》“旧注乖舛,错误实多”的现象,根据各种古本,“归其真正,增损秽滥,今皆删削;寻文究例,今更刊整,随其曲折,剖析义理,旧所缺漏,普更详释;各依本文,敷畅厥指,穷波讨源,构会甄释,字或难识,随即翻音”,最后“粉泽光润,翼赞旧书”。

于贞观15年(641年)完成了这部史注巨著。

其在校勘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三方面.1。

恢复旧本的古字。

由于汉语和汉字的发展变化,各个历史时期的用字习惯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而且还受着作者所属的学术流派等因素的影响。

班固是东汉前期的古文经学大家,著《汉书》也交其影响,形成了《汉书》的用字特点—多用古字。

如以“视”为“示”,以“娄”为“屡”。

《汉书》中的这类古宇,有些保存下来了,有些在流传中被改易。

颜师古校《汉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些被改易过来的字恢复原来面貌。

从“某,某也”看颜师古《汉书注》声训

从“某,某也”看颜师古《汉书注》声训

作者: 胡继明[1,2];陈秀然[2]
作者机构: [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2]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出版物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8-111页
主题词: 颜师古;《汉书注》;声训;“某;某也”;语音关系;形体关系
摘要: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某,某也”这一声训形式的探讨,发现被释词与释词在语音关系上是比较复杂的,同音相训数量较少,音近相训数量最多。

语音越近,声训的数量就越多,越可信。

从释词与被释词的形体关系上看,形体无关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形符相同,再次是声符相同。

这说明“因声求义,不限形体”作为训诂的一大法宝,没有时空的限制。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资料为我们研究上古音、中古音和系联同源词提供了丰富的语料和佐证,对研究唐代训诂学和汉语训诂学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

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汉书注》是颜师古的学术代表作,堪称注《汉书》的划时代、集大成的典范之作,为后人阅读《汉书》扫除了各方面的障碍。

《汉书注》在训诂、校勘及考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颜师古广泛吸收前人成果,抉择按断,兼下己意,而对于无法下确定结论的,便多存异说,为之兼容并存。

在训诂方面,颜师古非常重视注音规范,讲求雅正,以音求义,解决了难字的音读及义训。

术语是科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没有内涵和外延确定的术语,科学的抽象思维便难以进行。

术语标志着某种现象已被从本质上概括体现出来,也标志着许多与之近似的现象已被区分出来。

科学术语的确立与科学原理的总结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全面研究《汉书》颜师古注训诂术语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唐一代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语言面貌提供帮助,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术语学和科学的汉语史、训诂学史提供经过论证的术语、语料。

本文主要分析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

“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某,亦某字。

这一术语也是用来表通用字的。

”某,亦某字”这一术语共使用32次(不计重复)。

一、用“某,亦某字”表异体字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

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

在《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表异体字共有12次。

占使用总数的37.5%。

例如:(1)《汉书·五行志第七下之上》:“温而风则生螟媵,有裸虫之孽。

”颜师古注:“裸亦赢字也,从衣果声。

”《说文·衣部》:“赢,袒也。

从衣,赢声。

裸,或从果。

”段玉裁注:“俗作赢。

”《广韵·果韵》:“裸,赤体。

”《广韵·果韵》:“赢,同裸。

”《吕氏春秋·观表》:“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

”《太玄·玄》:“类为其裸。

”范望注:“裸,为无鳞甲毛羽,人为之长也。

”《楚辞·九章·涉江》:“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王逸注:“赢,一作裸。

”洪兴祖补注:“赢,赤体也。

”“裸”和“赢”为一对异体字,义为“赤体”。

(2)《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于是信孰视,俛出跨下。

”颜师古注:“侥亦俯字。

”《说文·页部》:“俯,低头也。

从页,逃省。

太史卜书俯仰字如此。

杨雄曰:…人面俯。

‟俛,俯或从人、免。

”段玉裁注:“《匡谬正俗》引张揖《古今字诂》云:…俯,今之倪俯也。

‟盖俛字本从免。

俯则由音误而制。

”《广韵·虞韵》:“俯,《汉书》又作侥。

”《周礼·考工记·矢人》:“前弱则倪,后弱则翔。

”郑玄注:“倪,低也。

”《左传·成公二年》:“韩厥倪,定其右。

”杜预注:“倪,俯也。

”《玉篇·人部》:“俯,谓下首也。

”《字汇·人部》:“俯,倪也,又曲也。

”“倪”和“俯”为一对异体字,义为“俯身,低头”。

(3)《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

”颜师古注:“啖谓使食之,音徒滥反。

啖亦啖字耳。

此义与《高纪》…啖以利‟同。

”《说文·口部》:“啖,噍啖也,一曰瞰。

”《广雅·释诂二》:“啖,食也。

”《说文·口部》:“啖,食也。

从口,自声。

读与含同。

”《广韵·敢韵》:“瞰,瞰食。

或作啖。

”《广韵·敢韵》:“啖,上同。

”《广韵·敢韵》:“啖,亦同。

”《集韵·肱韵》:“啖,或作啖。

”《国语·晋语二》:“主孟啖我,我教兹暇豫事君。

”韦昭注:“啖,啖也。

”由“吃”义引申为“利诱”。

“啖”和“啖”为一对异体字,义为“吃”。

二、用“某,亦某字”表假借关系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

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假借字有两类。

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

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

《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表两个字的假借关系,这类共7次,占使用总数的21.87%。

例如:(1)《汉书·高帝纪念下>:“填国家,抚百姓,给饷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颜师古注:“鬼亦馈字。

”《说文·食部》:“傀,吴人谓祭曰傀。

”段玉裁注:“读与馈同。

按祭鬼者,馈之本义,不同馈也。

以馈为馈者,古文假借也。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傀,假借为馈。

”《管子·弟子职》:“各撤其傀,如于宾客。

”钟广笺释:“傀,与馈同。

”《说文·食部》:“馈,饷也。

”《荀子·正论》:“曼而馈。

”杨惊注:“馈,进食也。

”“傀”假借为“馈”,义为“给人食物”。

(2)《汉书·扬雄传上》:“陿三王之陀薜,峤高举而大兴。

”颜师古注:“薜亦僻字也。

峤,举步貌也,音去昭反。

”《说文·艹部》:“薜,牡赞也。

”《尔雅·释草》:“薜,山蕲。

”郭璞注:“《广雅》曰:…山蕲,当归。

‟当归者,今似蕲而麅大。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薜,段借为僻。

”《说文·人部》:“僻,避也。

”《吕氏春秋·慎行》:“晋之霸也,近于诸夏,而荆僻也,故不能与争。

”高诱注:“僻,远也。

”“薜”假借为“僻”,义为“偏僻”。

(3)《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

”颜师古注:“核亦荄字也。

草根日荄,音该。

”《说文·木部》:“核,蛮夷以木皮为箧,状如簌尊。

”段玉裁注:“今字果实中日核,本义废矣。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核,叚借为荄。

”《说文·艸部》:“荄,艸根也。

”《尔雅·释草》:“菱,根。

”郭璞注:“俗呼韭根为荄。

”《方言》卷三:“荄、杠,根也。

”《汉书·礼乐志》:“清明开动,根荄以遂。

”颜师古注:“草根曰荄。

”“核”假借为“荄”,义为“草根”。

三、用“某,亦某字”说明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

《汉书注》中,用“某,亦某字”说明汉书中的文字关系。

这类共有6次,占使用总数的18.75%。

例如:(1)《汉书·王子侯表上》:“至于孝武,以诸侯王畺土过制,或替差失轨,而子弟为匹夫。

”颜师古注:“畺亦壃字也。

”《说文·畕部》:“置,界也。

从晶,三,其介画也。

疆,畺或从工,强声。

”段玉裁注:“今则疆行而畺废矣。

”徐灏注笺:“置、疆古今字。

”《玉篇·土部》:“壃,同疆。

”《周礼·春官·肆师》:“与祝侯禳于畺及郊。

”《尔雅·释诂下》:“疆,垂也。

”《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

”孔传:“言我举武事,侵入纣郊疆伐之。

”“畺”和“疆”为一对古今字,义为“疆界,疆域”。

(2)《汉书·谷永杜邺传》:“悉罢北宫私奴车马婧出之具。

”颜师古注:“婧亦惰字耳。

惰出,惰游也。

”《说文·心部》:“慵,不敬也。

从心,埔省。

《春秋传》日:…执玉憜。

‟惰,憜或省自。

婧,古文。

”《玉篇·心部》:“憜,同情。

”《集韵·遇韵》:“惰,懈也。

亦作婧。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滕成公来会葬,惰而多涕。

”杜预注:“惰,不敬也。

”“婧”和“惰”为一对古今字,义为“不敬、懈怠”。

(3)《汉书·地理志上》:“临邑,有沸庙。

”颜师古注:“沸亦济水字也。

其后并同。

”《说文·水部》:“沸,沇也。

东入于海。

”段玉裁注:“四渎之沸字如此作。

而《尚书》、《周礼>、《春秋》三传,《尔雅》、《史记》、《风俗通》、《释名》皆作…济‟……则知汉人皆用…济‟。

班志、许书仅存古字耳。

”《汉书·地理志》:“沸,河惟兖州……浮于沸、漯,通于河。

”颜师古注:“沸本济水之字。

”“沸”和“济”为一对古今字,义为“水名”。

四、用“某,亦某字”表注音这类共3次,占使用总数的9.37%。

例如:(1)《汉书·陈胜项籍传》:“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好奇计。

”颜师古注:“居鄛,县名也,《地理志》属庐江郡。

鄛音巢,字亦作巢。

本春秋时巢国。

”居巢县:秦置,亦名居鄛。

后汉永平中,徙封刘般为居巢侯国。

东晋后废。

在今安徽省巢县东北。

“鄛”和“巢”上古音同为崇母宵部字,古音相同,表注音。

(2)《汉书·扬雄传下》:“而丰子寻、歆子菜复献之。

”颜师古注:“棻亦枌字也。

音扶云反。

”《说文·木部》:“梤,香木也。

”段玉裁注:“此形声包会意也……芬为草香,梤为香木。

”“棻”和“枌”上古音同为並母文部字,古音相同。

表注音。

(3)《汉书·地理志上》:“裹德。

”颜师古注:“裹亦怀字。

”“裹”和“怀”上古音同为匣母微部字,古音相同。

表注音。

五、用“某,亦某字”说明同源词同源词指音义相关,由同一语源孳生的词或词素。

这类共2次,占使用总数的6.25%。

例如:(1)《汉书·地理志下》:“赐受叝、酆之地,列为诸侯。

”颜师古注:“叝亦岐字。

”《说文·山部》:“叝,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风美阳中水县。

从邑,支声。

岐,叝或从山,支声。

因岐山以名之也。

”《尚书·禹贡》:“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孔安国传:“三山皆在雍州。

”《诗·大雅·绵》:“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文选·张衡(西京赋)》:“岐梁汧雍。

”李善注:“薛综引《说文》曰:…岐山在长安西美阳县界,山有两岐,因以名焉。

”“叝”和“岐”上古音同为群母支部,古音相同。

刘钧杰《同源字典补》:“岐山因山有分枝而得名;叝邑因境内有岐山得名。

”二者为一组同源词。

(2)《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循河湟漕毅至临羌,以示羌虏。

”颜师古注:“视亦示字。

”《广韵·至韵》:“视,看视。

视,古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