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离散程度综合测试离散程度综合测试261
《数据的离散程度》综合测试2【教材训练】5分钟1.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1)一组数据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2)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其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3)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2.判断训练(打“√”或“×”)(1)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2)一组数据:-1,5,9,7的极差是8.()(3)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小,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4)一组数据5,5,5,4,6,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0,标准差是0.()(5)已知,一组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则数据x1+3,x2+3,…,x n+3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 )【课堂达标】20分钟训练点一: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1.(3分)若一组数据1,2,3,x的极差为6,则x的值是()** B.8 C.9 D.7或-32.(3分)在方差的计算公式s2=×[(x1-20)2+(x2-20)2+…+(x10-20)2]中,数字10和20分别表示的意义可以是()A.数据的个数和方差B.平均数和数据的个数C.数据的个数和平均数D.数据的方差和平均数3.(3分)在植树节当天,某校一个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参加植树造林活动,10个小组植树的株数见下表:植树株树(株) 5 6 7小组个数 3 4 3则这10个小组植树株数的方差是________.4.(3分)已知数据0,1,2,3,4的方差为2,则数据10,11,12,13,14的方差为____________,标准差为__________.5.(4分)甲、乙两位同学五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表:测验(次) 1 2 3 4 5 平均分方差甲(分) 75 90 96 83 81乙(分) 86 70 90 95 84请你在表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数,用学到的统计知识对两位同学的成绩进行分析,并写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训练点二:极差、方差、标准差的简单应用1.(3分)已知甲、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若甲组数据的方差=0.055,乙组数据的方差=0.105,则()A.甲组数据比乙组数据波动大B.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C.甲组数据与乙组数据的波动一样大D.甲、乙两组数据的波动不能比较2.(3分)某同学对甲、乙、丙、丁四个市场二月份每天的白菜价格进行调查,计算后发现这个月四个市场的价格平均值相同,方差分别为=8.5,=2.5,=10.1,=7.4,二月份白菜价格最稳定的市场是()A.甲B.乙C.丙D.丁3.(3分)已知一组数据:3,4,5,6,5,7,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 B. C. D.4.(5分)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如图是其中的甲、乙两段台阶路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cm),并且数据15,16,16,14,14,15的方差:,数据11,15,18,17,10,19的方差:.(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课后作业】3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8分)1.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8环,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1.8.下列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甲、乙的众数相同B.甲的成绩稳定C.乙的成绩波动较大D.甲、乙射中的总环数相同2.甲、乙两学生在军训打靶训练中,打靶的总次数相同,且所中环数的平均数也相同,但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稳定,那么两者的方差的大小关系是()A.<B.>C.=D.不能确定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2分)3.如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是________.4.已知一组数据x1,x2,…,x n的方差是s2,则新的一组数据ax1+1,ax2+1,…,ax n+1(a为常数,a≠0)的方差是________(用含a,s2的代数式表示).(友情提示:s2=[(x1-)2+(x2-)2+…+(x n-)2])5.如图是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的10次射击训练成绩(环数)的折线统计图,观察图形,甲、乙这10次射击成绩的方差,之间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三、解答题(共30分)6.(8分)甲、乙两名同学进行射击训练,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成绩统计如下:命中环数7 8 9 10甲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2 2 0 1乙命中相应环数的次数 1 3 1 0若从甲、乙两人射击成绩方差的角度评价两人的射击水平,则谁的射击成绩更稳定些?7.(10分)已知A组数据如下:0,1,-2,-1,0,-1,3.(1)求A组数据的平均数.(2)从A组数据中选取5个数据,记这5个数据为B组数据.要求B组数据满足两个条件:①它的平均数与A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②它的方差比A组数据的方差大.你选取的B组数据是________,请说明理由.【注:A组数据的方差的计算式是:=[(x1-)2+(x2-)2+(x3-)2+(x4-)2+(x5-)2+(x6-)2+(x7-)2]】8.(12分)(能力拔高题)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图所示.(1)请填写下表:平均数方差中位数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包括9环)甲7 **1乙**(2)请从下列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更稳定);②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③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相结合看(分析谁的成绩好些);④从折线图上两人射击命中环数的走势看(分析谁更有潜力).参考答案【教材训练】2.(1)√ (2)√ (3)× (4)× (5)×【课堂达标】训练点11【解析】选D.由题意可得x的值为-3或7.故选D.2【解析】选C.由方差的计算公式知10个数据,平均数为20.3【解析】先求得平均数为=6,然后套用方差公式得s2=0.6.答案:0.64【解析】因为第二组数据在第一组数据的基础上都加上了10,数据波动情况没有发生变化,故方差不变,依然是2,标准差是.答案:25【解析】平均分方差**甲85**乙85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两人的成绩的平均分相等,乙同学的数学成绩不够稳定,波动较大,希望乙同学在学习上查缺补漏,稳定自己的成绩.训练点21【解析】选B.方差大的数据波动大,方差小的数据波动小.故选B.2【解析】选B.根据数据方差的意义,方差越小说明二月份白菜的价格越稳定.因为=2.5最小,所以乙市场的价格最稳定.3【解析】选A.因为==5,所以s2=×[(3-5)2+(4-5)2+(5-5)2+(6-5)2+(5-5)2+(7-5)2]=.故选A.4【解析】(1)=×(15+16+16+14+14+15)=15,=×(11+15+18+17+10+19)=15,甲路段的中位数为15;乙路段的中位数为16.甲路段的极差为16-14=2;乙路段的极差为19-10=9.又=,=,所以:相同点:两段台阶路高度的平均数相同.不同点:两段台阶路高度的中位数、方差、极差不同.(2)甲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3)每个台阶高度均修为15cm,使得方差为0.【课后作业】1【解析】选A.因为两人各射击10次,平均数都是8环,所以两人的总环数都是80环,因而D正确;又因为甲的方差小于乙的方差,说明甲的成绩比较稳定,乙的成绩波动较大,所以B,C正确;而通过方差和平均数不能确定数据的众数,所以A不正确.2【解析】选A.由于甲、乙两位学生在军训打靶训练中,打靶的总次数相同,所中环数的平均数也相同,由于甲的成绩稳定,说明他的成绩波动性较小,所以他的方差也小.3【解析】极差是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59-28=31.答案:314【解析】设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方差为s2,则=,[(x1-)2+(x2-)2+…+(x n-)2]=s2,所以==a+1.新的一组数据ax1+1,ax2+1,…,ax n+1(a为常数,a≠0)的方差是s′2=[(ax1+1-a-1)2+(ax2+1-a-1)2+…+(ax n+1-a-1)2]=[(ax1-a)2+(ax2-a)2+…+(ax n-a)2]={[a(x1-)]2+[a(x2-)]2+…+[a(x n-)]2}={[a2(x1-)2]+[a2(x2-)2]+…+[a2(x n-)2]}=a2·[(x1-)2+(x2-)2+…+(x n-)2]=a2s2.即新的一组数据ax1+1,ax2+1,…,ax n+1(a为常数,a≠0)的方差是a2s2.答案:a2s25【解析】根据图象可以看出甲的成绩波动比乙的成绩波动要小.故<.答案:<6【解析】甲、乙两人射击成绩的平均成绩分别为:=×(7×2+8×2+10×1)=8,=×(7×1+8×3+9×1)=8,=×[2×(7-8)2+2×(8-8)2+(10-8)2]=1.2,=×[(7-8)2+3×(8-8)2+(9-8)2]=0.4,因为<,所以乙同学的射击成绩更稳定些.7【解析】(1)=×(0+1-2-1+0-1+3)=0.(2)答案不唯一,如选取1,-2,-1,-1,3.因为=×(1-2-1-1+3)=0,所以=.因为=×[02+12+(-2)2+(-1)2+02+(-1)2+32]=,=×[12+(-2)2+(-1)2+(-1)2+32]=.所以>,所以数据1,-2,-1,-1,3符合题意.8【解析】(1)平均数方差中位数命中9环以上次数(包括9环)甲7 **7 1乙7 ** **3(2)①因为平均数相同,<所以甲的成绩比乙稳定.②因为平均数相同,甲的中位数<乙的中位数,所以乙的成绩比甲好些.③因为平均数相同,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甲比乙少,所以乙的成绩比甲好些.④甲的成绩在平均数上下波动;而乙处于上升势头,从第4次以后就没有比甲少的情况发生,乙较有潜力.。
第六章_数据的分析单元(教案)
(3)数据分析与解释: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从统计图中读取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难点解释: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和推理。
-举例:从体重变化的折线图中分析出同学们的体重增长趋势,并结合健康知识进行解释。
(4)数据应用:学生需要将数据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关系,提高数据描述与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联系,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图表进行信息传递和问题解决,提高数据可视化与解释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释: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易于分析的表格或图表。
-举例:将同学们的生日按照月份整理,制作出月份分布的条形图。
(2)统计图的绘制技巧: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确地绘制统计图,包括坐标轴的刻度、图例的添加等。
-难点解释: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如条形图的高度、折线图的点与线的连接、饼状图的百分比计算。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收集数据,并能用适当的方式整理数据,这是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
-举例: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整理成表格。
(2)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饼状图的理解与应用: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能够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展示。
-难点解释:如何将分析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建议。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第 1 页 共 1 页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6.1平均数一、基本知识1、算术平均数:一般的对于n 个数x 1,x 2,x 3……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数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2、平均数的意义: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2)新数据法;取标准数据a ,算出数据与a 的差)(1;;//2/1//33/22/11n nn x x x na x x a x x a x x a x x a x ⋯+++==-⋯=-=-=-则4、加权平均数:若n 个数据:x 1,x 2,x 3,…x n 的权威w 1,w 2,w 3,…w n ,则:n321332211w ⋯++⋯+++w w w w x w x w x w x nn(其中w 1+w 2+w 3+……w n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算数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特例)。
二、知识理解巩固与拓展提高1、甲、乙两位同学本学年11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统计如图6.1.1所示。
(1)分别求出他们各自的平均分(精确到个位)。
(2)请你从中挑选出一人参加竞赛,说明挑选的理由。
2、八年一班每位同学从长跑、篮球、 铅球、立定跳远中选一项训练,训练前后都进行了测试。
现将项目选择情 况及训练后篮球定时定点投篮测试成 绩整理后做出的统计图6.1.2,。
请你根据图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选择长跑训练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是 ,该班共有 学生 人。
(2)求训练后篮球定时定点投篮人均进球数;(3)根据测试资料,训练后篮球定时定点投篮的人均进球比训练之前均进球数增加了25%,请求出参加训练之前的人均进球数。
训练后篮球定时定点投篮测试进球统计表3、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3,x 4的平均数是2,则x 1+3,x 2+3,x 3 +3,x 4 +3 的平均数为 。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单元目标检测试卷(含答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4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A.40 B.42C.38 D.22.一城市准备选购一千株高度大约为2 m的某种风景树来进行街道绿化,有四个苗圃生产基地投标(单株树的价格都一样).采购小组从四个苗圃中都任意抽查了20株树苗的高度,得到的数据如下:A.甲苗圃的树苗B.乙苗圃的树苗C.丙苗圃的树苗D.丁苗圃的树苗3.衡量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的特征数是().A.平均数B.方差C.众数D.中位数4.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该射手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A.8,9 B.8,8C.8.5,8 D.8.5,95.对于数据3,3,2,3,6,3,10,3,6,3,2.有下列说法:①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②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6.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输入汉字的个数经统计计算后结果如下表:(1)甲、乙两班学生成绩的平均水平相同;(2)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 (3)甲班成绩的波动情况比乙班成绩的波动小. 上述结论中正确的是( ). A .(1)(2)(3) B .(1)(2) C .(1)(3)D .(2)(3)7.某学校把学生的纸笔测试、实践能力、成长纪录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90分以上为优秀.甲、乙、丙三人的各项成绩如下表(单位:分),则学期总评成绩优秀的是( ).A .甲C .甲、乙D .甲、丙8.人数相同的八年级甲、乙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x甲=x 乙=80,s 2甲=240,s 2乙=180,则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 ).A .甲班B .乙班C .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 .无法确定9.期中考试后,学习小组长算出全组5位同学数学成绩的平均分为M ,如果把M 当成另一个同学的分数,与原来的5个分数一起,算出这6个分数的平均值为N ,那么M ∶N 为( ). A .56B .1C .65D .2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是同一个数B .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可能不唯一确定C .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D .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有多个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1.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为:3,5,7,8,8,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__.12.有一组数据如下:2,3,a,5,6,它们的平均数是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是____________. 13.某公司欲招聘工人,对候选人进行三项测试:语言、创新、综合知识,并按测试得分1∶4∶3的比例确定测试总分.已知某候选人三项得分分别为88,72,50,则这位候选人的招聘得分为__________.14.如果样本方差s 2=14[(x 1-2)2+(x 2-2)2+(x 3-2)2+(x 4-2)2],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样本容量为________.15.已知x 1,x 2,x 3的平均数x =10,方差s 2=3,则2x 1,2x 2,2x 3的平均数为__________,方差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16.(10分)图①,②分别是根据某地近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情况绘制的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图表回答:去年6月上旬 今年6月上旬① ②(1)该地这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2)该地这两年6月上旬日平均气温的极差分别是多少?由此可以判断哪一年6月上旬气温比较稳定?分析:折线图能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能比较容易地看出变动范围,求出极差,运用时还要注意观察,通过纵横坐标的交点寻找所需要的数据信息,根据信息和题目要求作出正确分析.观察图可知去年6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单位:℃)分别是:24,30,29,24,23,26,27,26,30,26.由图可知今年6月上旬的日平均气温(单位 ℃)分别是:24,26,25,26,24,26,27,26,27,26.然后求这两年的平均气温及极差.17.(10分)某乡镇企业生产部有技术工人15人,生产部为了合理制定产品的每月生产定额,统计了15人某月的加工零件个数如下:(1)(2)假如生产部负责人把每位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定为260(件),你认为这个定额是否合理,为什么?18.(15分)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下图是其中的甲、乙两段台阶的示意图.请你用所学过的有关统计的知识(平均数、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回答下列问题:(1)两段台阶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3)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单位: cm).并且数据15,16,16,14,14,15的方差223s =甲,数据11,15,18,17,10,19的方差2353s =乙)参考答案1答案:B 点拨:由题意知原来数据的平均数比新数据的平均数大40,所以为42. 2答案:D 3答案:B 4答案:B5答案:A 点拨:这组数据的众数为3,中位数为3,平均数为4. 6答案:B 点拨:甲班的方差比乙班的方差大,说明甲班的波动大. 7答案:C 点拨:甲得分为90×50%+83×20%+95×30%=90.1. 乙得分为98×50%+90×20%+95×30%=95.5. 丙得分为80×50%+88×20%+90×30%=84.6. 8答案:B 点拨:乙班的方差小.9答案:B 点拨:因为6个分数的平均数为(M +5M )÷6=M ,所以M ∶N =1. 10答案: B 点拨: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 11答案:7 812答案:2 点拨:由题意知(2+3+a +5+6)÷5=4,得a =4.故s 2=22222(24)(34)(44)(54)(64)5-+-+-+-+-=2.13答案:65.75分 点拨:88×18+72×48+50×38=65.75(分). 14答案:2 415答案:20 12 点拨:平均数变为原来的2倍,方差变为原来的22=4倍. 16解:(1)去年和今年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分别是26.5 ℃,25.7 ℃.(2)去年和今年6月上旬平均气温的极差分别是:7 ℃,3 ℃,今年6月上旬气温比较稳定.17解:(1)平均数:260(件) 中位数:240(件) 众数:240(件)(2)不合理,因为表中数据显示,每月能完成260件的人数一共是4人,还有11人不能达到此定额,尽管260是平均数,但不利于调动多数员工的积极性.因为240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大多数人能达到的定额,故定额为240较为合理.18解:(1)相同点:两段台阶路台阶高度的平均数相同. 不同点:两段台阶路台阶高度的中位数、方差和极差均不相同. (2)甲段路走起来更舒服一些,因为它的台阶高度的方差小.(3)由于每个台阶高度均为15 cm(原平均数)时,可使得方差为0,因此应把每个台阶的高度统一修为15 cm 高.。
初中数学_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一、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基本的统计知识,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也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利用基本统计知识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和标准差的相关计算.教学难点:利用统计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采用了“基于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的三段五步n 环课堂内外兼修教学法”, 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步:情境导入;第二步:合作探究;第三步:巩固运用;第四步:收获感悟;第五步:拓展提升。
其中在第二步合作探究部分中又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5个小的环节,即知识框架、例题展示、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跟踪训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境导入白明泽、杨航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成绩分别被制成下列两个统计图: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 中位数/环众数/环 方差 甲 a 7 7 1.2 乙7b8c若选派其中一名参赛,你认为应选哪名队员?要分析这两名队员的射击训练成绩,需要运用哪些统计量?内容:我们班的白明泽、杨航同学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个话剧,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微视频——最佳射击队员之争目的: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取微视频中的用到的统计知识,为后面的讲解做好铺垫。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8.8 8.6 8.4 8.2 8
纲
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 55、 65、75、85、95 分,分别估算一下,两个班学生体育成绩的 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看你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4)初三(1)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理由吗?
初三(1)班体育成绩
20 10 5
中
良好
优秀 成绩
活动 1:折线图中估计数据的代表 1.某次射击比赛,甲队 成绩 员的成绩如下: 10 (1)确定 10 次射击成 9.8 9.6 绩的众数、中位数, 9.4 9.2 说说你的做法; 9
老师导学
甲队员10次射击成绩
(1)不用计 算 ,根 据条 形 统计 图, 你 能判 断哪 个 班学 生的 体 育成 绩好 一些吗? (2)你能从 图 中观 察出
小 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
1
绥德县辛店中学“6+1”导学案
(时间 45 分钟 满分 100 分)
2
绥德县辛店中学“6+1”导学案
3
老师导学
提
学
(2)先估计这 10 次射 击成绩的平均数, 次数 再具体算一算,看看你 1 2 3 4 5 6 7 8 9 10 的估计水平如何。 交流•反思 2.从折线图中估计数据的代表,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 5.对于边长为 4 的正△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写出各个顶点的 坐标. 运用•巩固 见课本 P145 页“引例” 活动 2:条形图中估计数据的代表 见课本 P145 页“议一议” 交流•反思 从条形图中估计数据的代表,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 活动 3:扇形图中估计数据的代表 见课本 P145 页“做一做” 活动 4:当堂训练 1.下图反映了初三(1)班、 (2)班的体育成绩。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第六章数据分析与处理
Ⅲ、对数据排序
• 2. 复杂多条件排序 ➢ 选择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选项卡→“排序和筛选”组→“排序”按钮,打开 “排序”对话框 →设置“主要关键字”及“次序”→ “添加条件”按钮,设置第二、第三……排序依据→“选项”按钮, 可进一步设置排序条件。
Ⅲ、对数据排序
• 3. 按自定义列表进行排序 • 只能基于数据(文本、数值以及日期或时间)创建自定义列表,而不能基于格式(单元格颜 色、字体颜色等)创建自定义列表。 ① 首先,通过“文件”选项卡→“选项”→“高级”→“常规”→“编辑自定义列表”按钮创建一个自 定义序列。 ② “数据”选项卡→“排序和筛选”组→“排序”按钮→在排序条件的“次序”列表中,选择“自定义 序列”。
Ⅴ、分类汇总与分级显示
• 3. 分级显示 ➢ 使用分级显示可以快速显示摘要行或摘要列,或
者显示每组的明细数据。
➢ 分类汇总的结果可以形成分级显示。
➢ 可以为数据列表自行创建分级显示,最多可分8 级。 • 经过了分类汇总后,在数据区域的右侧出现了 分级显示符号,如图所示,其中数字表示分级 的级数及级别,数字越大级别越小;加号表示 可展开下级明细,减号表示可收缩下级明细。 单击不同的分级显示符号将显示不同的级别。
Ⅳ、筛选数据
• 2. 高级筛选
• 通过构建复杂条件可以实现高级筛选。
➢ 所构建的复杂条件需要放置在单独的区域中,可以为该条件区域命名以便引用。
➢ 用于高级筛选的复杂条件中可以使用下列运算符比较两个值:
=(等号)
>(大于号)
<(小于号)
>=(大于等于号)
<=(小于等于号)
<>(不等号)
Ⅳ、筛选数据
在“文本导入向导-第3步”对话框 中设置数据格式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数据分析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解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频数分布直方图中的每个柱形代表的数据范围和频数。
举例解释:
-统计量选择:解释在不同数据特征下,如何选择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如数据存在极端值时宜使用中位数。
-方差计算:通过具体数据,分步骤演示方差计算过程,强调先求平均数,再求各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最后求平均。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团队意识,提高数学交流与表达的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应用:重点讲解这三个统计量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描述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作用,并通过实例强调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极差、方差的意义和计算:详细解释极差、方差的定义,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分布离散程度时的核心地位。
7.利用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特征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2.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增强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背后的规律和关联性,提高数据解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提高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增强数学实践素养。
《经典扎根理论》第六章 分析数据
第六章分析数据要点:•理解描述性分析和概念分析之间的区别•阐明如何使用连续比较分析方法•区分扎根理论中使用的不同类型和阶段的编码•理解分析型备忘录在扎根理论分析中的关键作用•阐明如何识别核心类属•理解扎根理论中数据分析的迭代性质•评估应用软件对扎根理论分析的影响本章,我们将聚焦经典扎根理论中采用的数据分析技术。
通过编码和备忘录的方法将数据概念化是扎根理论分析的基础,其目标是发现社会行为的潜在模式,从而解释研究兴趣领域内的主要问题或关注点。
这种潜在模式分析方法说明了在社会环境中揭示激发可预测行为的主要关注点的复杂性。
这样的行为模式往往是微妙且根深蒂固的,需要仔细关注数据中所揭示的内容。
扎根理论关注一个问题——个主要的关注点——并专注于那个解释该关注点如何被永久处理、管理或解决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核心类属——随着数据的开放编码和概念化而出现。
一旦这种模式出现,分析人员就会转移注意力,专注于理论抽样和有选择地对进一步的数据进行编码,以详细阐述这一核心类属和任何似乎与该核心类属相关的概念,并最终使他们饱和。
核心类属,作为一种模式,通过理论编码将其建模,以组织和整合该核心类属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种理论编码不是被选择的,而是通过对分析型备忘录大量地手工整理而产生的,借助分析人员通过对分析想法的前意识处理所产生的创造性见解。
这些分析想法已经渗透到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分析数据之外了,被格拉泽(1998)称为“无药之旅”。
事件可以被描述为数据中所观察或表述的现象或经验的指标。
使用连续比较分析方法对这些事件进行标记和分析,生成最初的实质性代码和后来的理论代码。
这一过程首先通过仔细阅读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将事件确定为数据中新出现的概念的指标。
当理论家将数据中的事件与事件进行比较,然后将事件与新兴的概念进行比较时,一个主要的问题或关注点在编码数据中浮现出来。
而一个类属成为研究的焦点,它似乎可以解释围绕这个问题或关注点的大部分变化。
新北师大八年级上第6章数据的分析全章教案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总体说明: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的分析PPT(第1课时)
40kg、34kg,
所以甲山杨梅产量的样本平均数为
=乙4山0(上kg4)棵x.甲=杨5梅0+树36的4+4产0+量34分别为36kg、40kg、
48kg、36kg,
所以乙山杨梅产量的样本平均数为
=40(kg).x乙=
36+40+48+36 4
甲、乙两山杨梅的产量总和约为
知3-讲
2×100×98%×40=7840(kg). (2)s甲=14 (50 40)2 (36 40)2 (40 40)2 (34 40)2
= 3(8 kg),
s乙=
1 4
(36
40)2
(40
40)2
(48
40)2
(36
40)2
因为s甲= >2s( 4乙k,g)所,以乙山上的杨梅产量较稳定.
数据的标准差是( D)
A.9B.3
C. D. 3
3
2
1.方差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重要统计量,反映的是 数据在平均数附近波动的情况,对于同类问题的两组数据, 方差越大,数据波动就越大,方差越小,数据波动就越小; 在统计中常用样本方差去估计总体方差. 2.极差是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能反映 数据的变化范围,是最简单的度量数据波动的量. 3. 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总结
知2-讲
可以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也可 以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知2-练
1 (中考·莆田)在一次定点投篮训练中,五位同学投中的 个数分别为3,4,4,6,8,则关于这组数据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B) A.平均数是5B.中位数是6 C.众数是4D.方差是3.2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北师大版)
此时平均数是(10+8+x+6)÷4=7
解得x=4,符合排列顺序;
(3)将这组数据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x,10,8,6,
中位数是(10+8)÷2=9,
平均数(10+8+x+6)÷4=9,
解得x=12,符合排列顺序.
∴x的值为4、8或12,共3个.
故答案为:3.
6.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拟招聘一名优秀讲
解员,小婷的笔试、试讲、面试三轮测成绩分别为
94分、95分、90分,综合成绩中笔试占50%,试讲
占30%,面试占20%,那么小婷的最后成绩为
___________分.
【分析】由小婷的笔试、试讲、面试三轮测试成绩
分别为94分、95分、90分,再分别乘以各自的权
重,再求和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小婷的最后得分为:93.5(分),
提醒 小顺序排列,再确定
众
数
定义
防错
提醒
最多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________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
众数
(1)一组数据中众数不一定只有一个;(2)当一组数据中
出现异常值时,其平均数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这组数据
的集中趋势,就应考虑用中位数或众数来分析
知识点二 数据的波动
表示波
动的量
方差
定义
意义
设有n个数据x1,x2,x3,…,xn,
3.一次数学课后,李老师布置了6道选择题作为课后
作业,课代表小丽统计了本班35名同学的答题情况,
结果如右图所示,则在全班同学答对的题目数这组数
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5,6 B.6,5 C.6,5.5 D.6,6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从统计图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
其中,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本章将介绍如何通过统计图对数据的集中趋势进行分析。
一、直方图直方图是一种常见的统计图形式,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直方图由一系列连续的矩形组成,每个矩形代表一个数据区间,矩形的高度表示该区间内数据的频数或频率。
通过观察直方图,我们可以判断数据的集中趋势。
当直方图中心的矩形最高时,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较为明显,数据更加集中在某个区间内;反之,当直方图中心的矩形相对较矮时,表示数据的分布较为均匀,集中趋势不明显。
二、箱线图箱线图是一种能够展示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图。
它由一个箱体和两条“须”组成,箱体表示数据集中的部分,上方的“须”表示数据的最大值,下方的“须”表示数据的最小值。
观察箱线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箱体向上缩短且上方“须”的长度变短时,表示数据集中趋势较明显,数据较为集中;反之,当箱体向下缩短且下方“须”的长度变短时,表示数据的分布较为均匀,集中趋势不明显。
三、折线图折线图是一种通过连续的折线来展示数据趋势的统计图。
可以用于观察数据的集中趋势变化。
当折线图的折线在某个区间附近波动较小时,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明显;当折线图的折线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时,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不明显。
四、饼图饼图是用于展示各个部分在整体中所占比例的统计图。
饼图适用于数据的相对比例,不能用于展示集中趋势。
总结:通过以上介绍的统计图形式,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统计图形式能够展示数据集中趋势的不同特点。
直方图、箱线图和折线图可以通过图形形状的变化来观察数据的集中趋势;饼图适用于展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比例,不能直接观察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适合的统计图形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1课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许盈总体说明: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
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
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算术平均数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m ,平均年龄为25.4 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 ,平均年龄为24.1岁。
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x n ,我们把n1(x 1+x 2+…+x n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 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
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72 85 67 综合知识50 74 70 语 言88 45 67(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1341 88350472++⨯+⨯+⨯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 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 ,9.3 ,9.1 ,9.5 ,9.4 ,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
(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
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001 2007 2002 2006 20052006 2001 2009 2008 2010(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目的:第1,2题是课本上的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
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1. 课本习题6.1的第1,2,3,4,5题。
2. 为了反映你们的家乡近几年的变化,请各小组自己命题,并设计方案,利用双休日展开调查、汇总,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
四、教学反思1. 课堂上要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获得学习能力放在教学首位,通过运用各种启发、激励的语言,以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掌握平均数概念与计算,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
2.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交流,使每位学生都学会数学思考,学会合作交流。
同时,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和方法的启发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实效性。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第2课时)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许盈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内容:1.做一做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 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