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合集下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及其文化阐释1. 引言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和目标。

本文将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并从文化角度进行阐释。

2. 特征2.1 全面发展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涵盖了语言、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2 德育为先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课程中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2.3 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课程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自信。

2.4 传统文化传承我国基础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课程中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文学等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5 科学素养培养我国基础教育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中融入了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文化阐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教育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3.1 和谐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思维,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全面发展特征和德育为先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念,培养学生健康、和睦、有责任心的社会关系。

3.2 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德育为先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3 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目前 ,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初步形成 , 应反映不 同 进教师 自我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 基础教
的价值需求 , 应适时补充 、 完善 , 还需要增强评 价标准 育教师评 价应是发展性教师评价 。再次 , 学校是 实施 的可操作性 、 时效性 。

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 , 是办学的主体, 学校办学能力 、
础教育评价必 须对 基础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体基本 素 的本体 目标 。 基础教育 “ 文”的价值是其对人类文化 、 质提高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 , 应再现受教育者基本知 文明传递 的意 义 , 表现为知识 、 道德 、 审美价值 等 , 基 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 映受教育者基本道德素养的增 础教育评价反映基础教育的文化传递性 , 反 再现人类真
《 教学与管理 》
21年 5 2 00 月 O日
论我 基 教 评 的 然 向 国 础 育 价 应 取
◎ 四 川 宜 宾 学 院 李 尚卫 ◎ 四川 内江师范学院 周天梅 ◎ 四 川 宜 宾 学 院 杨文淑
基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 的重要环节、 教 育研究 的基本理论问题 , 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反
2公正性是基础教育评价 的保障 .
4发展 性 是 基 础教 育评 价 的 归宿 .
发展性是现代教育评 价的基本特征 , 促进被评对 师和学校 自身 的发展才 是当代基础教育评价 的最终
神文明、 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奠基作用作出价值判断。 象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评价的价值追寻 ,促进学生 、 教
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 提高基础教育评价的 文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首先 , 教育者与受 教育
实效性 。

者是教育中 “ 人 础 教 育 评 价 的特 质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秉持着以下的取向。

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他们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未来的建设者。

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当将学生的个体需求作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特点,合理安排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灌输,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要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重视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学科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跨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融合和应用,解决复杂问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等。

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面对未来的挑战更加自信和有力。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重视跨学科和综合性思维培养,注重实践和运用。

只有把握好这些取向,才能够有效地推进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长。

关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人们对 教育有 着不 同 的价值 选 择 和追 求 ,因而 教 育 价 值 取 向 会 随 也 指 出 : “ 人 的本 质 并 不是 单 个 人 所 具 有 的抽 象 物 ,在 其 现 实性
之 而发 生变化 ,进 而 也 影 响着 教 育 的 发展 态 势 。而 基 础 教 育 _ 又是 上 ,他是 一切社 会关 系 的总 和。 ” 因此 ,以人 为 教 育的 出发 点 并不
( 2 ) 人文 价值 与科 学 价值 的有 机 融 合 。教 育 的 人 文价 值 强 调
注重 人性 的养成 与健 全人 格 的塑 造 ;教 育 的科 学 价 值 则 强 调 科 学
知识 的传授 ,培 养 学生 科 学 精 神 和 开 发智 力 。 在过 去 很 长 一 段 时 间里 ,基 础 教 育 往 往 更 偏 向 科 学 价 值 ,而 忽 视 了 人 文 价 值 。在
育发展历程 , 反思我们 的教育 ,曾走过一 条忽视 “ 人 ”发展 的教育 道 展的 人” 为 核心 ,从 文 化 基 础 、 自主 发 展 、社会 参 与 三个 方 面 来 路。建 国初期严重忽视 了教 育能够促进 个性发 展的价值 ,学 生健全人 定 义学 生核 心 素养 ,有 效 融 合 个 人 、 国家 、社 会 j 个 层 面 对 学 生 格的培养也未得 到教育者 的充分关 注和重视。人们更 多地是从 社会发 发 展 的要求 进 。在三 维 目标 基 础 上提 出 的学 生 发 展 核心 素养 ,是 展角度 而不是从 个体发展 角度 来认 识教 育价值 取 向。改 革开 放 以后 , 对三维 目标 的发 展 和 深 化 ,深 化 和 丰 富 了素 质 教 育 的 内 涵 。核 心
础教 育 价值取 向 的嬗 变 并试 对 当前 我 国基 础教 育 的价 值取 向作 出分 析和 思考 。 关键 词 :基础教 育 ;价值取 向;思考 中图分 类号 :G6 4 0 文献 标识 码 :A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下面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课程内容要从知识本身向知识的应用和关联转变,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内容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应该融入跨学科的内容和社会实践,以便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课程内容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串联和融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教学方法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教、学生听,这种单向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应当引入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评价方式要从单一的考试评价转变为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检验,容易培养出应试思维。

现代的教育理念认为,评价应该是全过程的、多元化的,注重对学生能力、兴趣和发展的全面评价。

应引入考查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评价方式,例如项目制评价、作品展示、综合评价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提高其学习动力和发展潜力。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是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关联;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评价方式方面,要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种取向的课堂教育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并促进其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

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随着社会的变迁,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其目的是要更好地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教育体系创新,提高教育效果,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过去,教育评价倾向于采用标准化考试评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成果,以此来判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导致教学过程的机械化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单一化。

评价转型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为基础,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

教育评价的路向转变,需要围绕目前教育培养、发展的需求而进行。

例如,它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需要了解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和发展现代科技,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等。

教育部门应该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以找到最佳的教育评价策略,并确定最适合不同课程、年龄和能力水平的评价方法。

评价策略的重点是,在评价中发挥不同方面的作用,例如心理健康、个人价值、学科兴趣等。

以这种方法进行教育评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真正改变,而不是模拟和机械复制。

评价方式的更新,以及更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挑战。

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也意味着教师的工作需要发生变化。

他们现在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各种不同学习特点,从而可以根据学习者的个性和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适度的指导,并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等。

此外,为确保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取得成功,还需要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这包括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促进新方法的培训和激励,建立高质量教育推广平台等。

同时,更需要考生、家长、社会等各方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共同努力来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

总之,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是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因为教育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原地,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都应该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以推动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有担当、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需要我们关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育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还需要重视注重课程的整合和跨学科的融合,让学生能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

只有不断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需要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为主导的,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互动和实践。

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的过程。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进,引入更多互动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探究获得知识。

还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需要我们重视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支持。

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支持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才能够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保障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活动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优质的教育。

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和关注,为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构建起一个培养未来人才的良好平台。

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杨启亮⼀、问题的提出与解释本⽂提出合格性评价 (下称底线评价)这个基本命题来讨论基础教育评价趋向的选择,源于两⽅⾯的启⽰。

其⼀,在与校长培训班的学员讨论课程评价改⾰时,有中学校长谈到⼀种设想:如果基础教育选择下限评价、合格率评价,⽽不是上限评价、升学率评价,基层学校就松绑了,课程与教学改⾰也会获得较⼤的⾃由空间。

他设想的正是底线评价,⽽选择这种评价的道理,就像对驾驶员普遍施⾏安全⾏车评价⽽不是汽车拉⼒赛评价⼀样,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

其⼆,王道俊先⽣在谈到转变考试观念时认为,“现⾏的考试把合格与选拔搅在⼀起,把底线与顶线混为⼀谈”,⽽“教育评价,特别是具有法定权威的国家评价,则对教育⽬的、教育过程起着指挥棒的作⽤”。

先⽣直接提出了底线与顶线混淆的问题,但观点⽐较宽容。

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 (下称顶线评价)⼏乎替代了底线评价,它过多地关注顶线⽽忽视底线,许多考试胜出者的产⽣就是以牺牲底线合格为代价的。

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已经与⾼等教育混为⼀谈了。

从评价的意义范畴来说, “国民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国家的全部社会实践。

教育是国民素质建构与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

这个基础中的基础,就是“为青少年⼉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格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层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层次。

我们讨论的基础教育评价,其意义范畴是在第⼀层次,⽽普通⾼等学校⼊学考试(⾼考)的意义范畴,笼统地说是在两个层次之间,确切地说是在第⼆层次。

基础教育评价保持教育的第⼀层次合格⽬标,就是它的底线,⽽追求教育的第⼆层次选拔⽬标,则是它的顶线。

或者说,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

⽽培养适合⾼等专业教育和⾼等职业教育选拔规格的⼈才,是基础教育的顶线,以此为⽬标的教育评价(它并不局限于普通⾼等学校⼊学考试,⽽是以应对⾼考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个考选流程),就是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一员,我们都不能忽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去调整、改革和完善教育课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就成为了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教育改革的受益者。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教育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培养目标。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而这就需要教育课程从多方面进行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具备更好的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是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育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是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改变上,更应该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课程的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与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是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支撑,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是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

对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作者: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王定新反思我们的教育,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

在新世纪里,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的教育自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在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影响下,许多人陷入了“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泥潭。

而教育也在这一逐渐“理性化”、“科学化”的社会嬗变中被抽象化了,一味地追求抽象的科学知识和实用的技能、技巧,忽视了人的本真存在的价值理性诉求,忽视了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教育的诗性被粗暴地剥离了教育的本体。

简言之,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忽视人性追求的“不见人”的教育路径。

在新世纪里,要使教育真正涵盖学生的生活、生命、人性、价值诸层面,最终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和主动发展精神的人,我们就必须走进人文化的教育。

人文化的教育倡扬人性的养育,实质是以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价值观。

对现实中的学生及其生活、生命等人性维度的漠然,使教育背离了其真谛,忘却了其使命,成了空中楼阁、天边浮云式的“大而空”的存在。

植根生活——奠定教育的基础近代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由之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造成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膜拜,冰冷的科技世界使人们疏离了真正的生命之根——现实生活世界。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教育也深受其影响,强调得比较多的是认知世界,而对现实中的学生及其生活、生命等人性维度却很漠然,致使教育背离了其真谛,忘却了其使命,成了空中楼阁、天边浮云式的“大而空”的存在。

这种对教育的把握方式完全抛弃了人的感性、自然性的内涵,实质上是对人矛盾本性的一种偏执化的知性割裂,而这种割裂的后果使人变成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生命冲动、脱离了死亡体验的单向度的幽灵,成了一种最终可告别人性摩擦、可摆脱一切生活纷扰而在现实中却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悬空的人。

我们的教育要更好地引导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就必须走进生活,真实而深刻地把握生活的脉搏,因为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的一切科学知识和实践行动的基底。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需求不断变化,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这一改革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我们应当坚持一定的取向,确保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

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育不应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需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纯粹追求学科知识的传授,无法满足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方面。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更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感和艺术等方面的素养。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形成过程,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真善美的事物,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和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强调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爱。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关怀和教育。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潜能和兴趣,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同时也要关心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关爱和教育。

只有在这样的取向下,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道德的新一代。

对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再认识

对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再认识

对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再认识
基础教育的教育价值取向,主要是引领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使之学会做一个有责任、热忱、有安全意识、有自信、拥有良好品行的国民。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具有把学生培养成以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为核心价值观,以及时俱进、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人格素质的特点。

同时,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核心素养能力,培养融入国际的综合素养。

基础教育价值取向要求教育要贯彻国家法律和伦理道德,要求学生站在道义、良知以及文化素养的高度去走出一条正确的学习路径,使其具备未来所需要的精神智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具备面向未来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分析
础 ,树立 学生 的世 界 观 、人 生 观 与 价 值 观 ,提 升 我 国 国 民素 质 。
3 .3 关 注个性 发展 ,培 养 创新 意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我 国基 础教 育的发 展 实 践 中 存在 社 会 本 位 和 国家 本 位 占主 导地 位 ,基础 教育 价 值 取 向 的发 展 倾 向于 学 生 的 服 务性 ,也 就 是 说 , 基础 教育 价值取 向更 倾 向 于 国家 和 社 会 的 整 体价 值 ,而 学 生 的个

基 础教 育应立 足 于受 教 育 者本 身具 有 的个 性特 征 ,在遵 循个 体 的个性特征 的前提下 ,提 高个 体 的素质 ,这 与基 础教 育的培养 目标是
致 的。受教育者在学校 掌握书本 知识 的同时 ,应重 视培养其 创新 意
人价 值在 整体 的价值 取 向 中所 占的 比重 小 。基 础 教 育 的 发 展 应尊 识和创新精神 ,加强对受教 育者创 新能力训 练 。改变 以考试 为主单 一 重学 生 的主体 价值 ,注重 保 护 和 发 展学 生 的 天 性 ,应 为 学 生 的个 的评价模式 ,应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 习知识 、有 意义学 、 性发 展与 全面 发展提 供条 件 。基 础 教 育 的 价 值 取 向 忽 视 了学 生作 创新学的状态 ,让 受教育 者真 正 主导 自己的学 习 ,激起 其 的求知 欲 、 为 主体对 发展 的需 要 ,影 响 了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进 而 导 致基 础教 探索欲和创新欲 ,帮助他们 学会并敢 于质 疑已有 的知识 ,使 受教育 者 育 的质量 下降 ,对我 国基 础教育 的发 展产 生 负作用 。 的发展适应时代潮流 ,培养和谐 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 。 基础 教育 具有 全 面 性 ,基 础 教 育价 值 取 向的 科 学 转 变 对 整 个 在 当前的基 础教 育 中 ,在 一 定 程 度上 教 育 目的 仍 注 重 各 科 知 教 育体 系 的发 展具 有指 示 作 用 ,它 影 响 着 国 家 人 才 培 养 的 方 向 和 识 的传授 ,单一 的 知识 灌 输 的 教 育方 式 占据 主 导地 位 。 教 师认 为 内容以及 国民素质 的发 展 。同 时 基 础 教 育 面 向 全 民 和 全 面 发 展 的

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论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
李尚卫;周天梅;杨文淑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基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反思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现实,寻求基础教育评价的应有走向,必将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研究,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评价的实效性.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李尚卫;周天梅;杨文淑
【作者单位】四川宜宾学院;四川宜宾学院;四川宜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试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性价值的应然取向
2.现代教育评价的若干取向——兼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3.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生态文化为取向——对当代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偏误与应然取向的思考
4.绩效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5.合格性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阶段。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并在改革中始终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

也要注重与时俱进,关注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注重顶层设计。

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

对课程改革进行全面规划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学者专家、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规划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教育的本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的全面发展,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整合性,确保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果。

只有有了全面的规划,才能确保课程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和碎片化,达到综合效果。

应该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素质养成的重要场所,课程的设置和体系的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应该关注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构建完整、严谨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兴趣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到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素质教育。

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认知的发展,更重要的还有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绩效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绩效评价: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学 的应然选 择
【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度推进和“ 摘 两基 ” 的全面 实现 , 将绩效评价 引入基础教 育 , 不仅是现 实的要 求 , 更是 学校教
育发展 的使 然。基础教育的绩 效评价 , 从历 时态和共 时态着眼, 主要 包括 目标的设定 、 目标 的实现程度 、 学生学习活 动的绩效、 师的教 育教 学业绩及教 育活动过程的安排等方 面的 内容 , 教 不仅关 注 目标 的实现度 , 关注实施 的过程 更
门和个 体 。 教 育绩效是 指在一 定教 育 目标 的指 导下 ,教 育 目标 的实 现程度 、教育 资源 的配置状 况 和教育过 程
结合 , 以主题性和框架性的评价 目 , 标 从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时尊重评价对象复 杂的发展水平和多变的教育需求。教育绩效评价不
态 与静 态 、 内部 与外 部 、 果 与过 程 、 性 与定 量相 结 定
1 基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的新要 求呼唤 以 “ 效 ” . 绩
为核心 的教 育评 价
结合 的评 价方 式 , 对公 共 教育 服务 的数量 、 量 、 质 资
源 的利用 效率 、 教育 活动过程 的安 排等进 行考核 , 从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 渝东南地区“ 两基” 攻坚 的绩效研究》课题编号 :6 G 一 5 ) ( 0 一 J 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冉 隆 锋/ 长江 师 范 学 院 教 师 教 育学 院教 师 , 究 方 向为 教 育 基 本 理 论 、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 ( 陵 4 80 ) 研 基 涪 0 10
及 资 源 的使 用 。
【 关键词 】 基础教育 ; 绩效评价 ; 资源配置 ; 标 实现度 目 【 中图分类号 】G4 【 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 — 5 6 2 1 )5 0 2 — 4 6 4 13 (0 00 —0 4 0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

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我国也一直在推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然而,在目前的改革中,应该考虑哪些应然取向呢?首先,应重视学生发展全面能力。

当前的教育,过度注重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

因此,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技能等方面的能力,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应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教育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拥有发展自己的能力,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所需的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注意掌握当今社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侧重关注时代性与先进性,为学生提供更为有益的知识和技能。

再次,应注重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兴趣爱好都存在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方法去教育,不仅会使优秀学生失去发挥的机会,而且还会使一些落后学生备受挫折。

因此,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发扬个性化教育的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每个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方式来学习。

最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对于学习的需求与评估也应该被考虑进去。

因此,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自己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应该是:重视学生发展全面能力、关注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注重个性化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

只有将这些取向真正贯彻到实践中,才能让教育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的质量。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以下几个取向。

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能仅仅以考试为导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应当关注课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课堂基础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

要重视科学知识的前沿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通过引进前沿科技和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育的重要主体,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发展。

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当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和教育投入,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发展机会,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应当关注家校合作和社会支持。

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要给予教育改革以支持和保障,为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政策支持。

关注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然取向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课程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紧跟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趋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关注家校合作和社会支持,共同推动教育改革事业的发展。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实现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教学与管理》2010年5月20日筅四川宜宾学院李尚卫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周天梅筅基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现实,寻求基础教育评价的应有走向,必将有利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研究,推动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提高基础教育评价的实效性。

一、基础教育评价的特质1.基础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起点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基础教育评价是对基础教育满足个体与社会需要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

它应以基础性作为前提,离开了基础性,基础教育评价就不能反映其评价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基础教育评价必须对基础教育在受教育者个体基本素质提高方面的价值作出判断,应再现受教育者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反映受教育者基本道德素养的增长情况,反映受教育者基本审美素质的提高状况。

其次,基础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满足社会需要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对基础教育在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奠基作用作出价值判断。

2.公正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保障公正分为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1]。

前者是指规则本身的公正,它是公正的内容,适用于对规则的评价;后者是指对法律和制度的公正和一贯的执行,而不管他们的实质原则是什么。

程序公正是实质公正的具体落实和基本保证,实质公正是程序公正的基本前提与最终归宿。

基础教育评价的公正性体现在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两方面。

首先,基础教育评价的程序公正主要表现在执行评价标准的严谨性、一贯性、灵活性,只有坚持评价的程序公正,才能确保评价标准得到有效的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实质公正就是指基础教育评价要有公正、科学的客观标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初步形成,应反映不同的价值需求,应适时补充、完善,还需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时效性。

3.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人文性思想由来已久,特别是随着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人文价值成了价值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我们认为,人文价值是基础教育的本体价值,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

首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中“人”的因素,“人”的价值实现是基础教育其他价值实现的前提;没有基础教育“人”的价值的实现,即人的主体性及其自由发展,就没有基础教育其他价值的达成。

基础教育评价应再现“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反映“人”的自由和谐发展,“人”的价值应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指标。

其次,文化传递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人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体目标。

基础教育“文”的价值是其对人类文化、文明传递的意义,表现为知识、道德、审美价值等,基础教育评价反映基础教育的文化传递性,再现人类真善美的和谐发展,评价基础教育“文”的价值是基础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

4.发展性是基础教育评价的归宿发展性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特征,促进被评对象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评价的价值追寻,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自身的发展才是当代基础教育评价的最终归宿。

首先,学生是基础教育的主体之一,对学生的评价是基础教育评价中最基本的领域。

现代基础教育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个体学习已取得的进展和变化情况,而且还应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应是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它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教师评价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人文性,中小学教师评价不仅要求评价目的、内容、手段、结果等合理、科学,而且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色彩[2]。

基础教育评价不仅要鉴定教师现状,还应不断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促进全体教师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

基础教育教师评价应是发展性教师评价。

再次,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是办学的主体,学校办学能力、筅四川宜宾学院杨文淑论6··办学效益是学校评价的主要内容,促进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是发展性学校评价的根本目的。

二、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反思1.评价认识上的二元对立受传统“主客二分”思维的影响,在基础教育评价中,往往也存在着“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人为地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奖”与“惩”、“共性”与“个性”、“升学”与“就业”、“城”与“乡”、“选拔”与“奠基”、“科学”与“人文”、“显性”与“隐性”、“教”与“学”等范畴对立起来,过多强调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忽视或无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统一,呈现出“有此无彼”、“顾此失彼”等不良倾向,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主观性、功利性,使基础教育评价失去了自身应有之义。

2.评价主体的领导本位(1)教学评价中教师缺位。

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

但是,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只有教学权,没有评价权。

基础教育评价时,教师成了旁观者,没有发言、说话的权利,其结果使教师教学评价不仅缺乏真实性,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影响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2)学业评价中学生缺位。

传统的考试、测量多数都是考查学生的学业,学业评价成为学校领导、教师管理的重要法宝。

当前,在不少中小学的学业评价中,学生仍然只有学习权、参与考试权,没有评价权。

他们只是成长记录袋的记录者,失去了成长的主动权;他们的主体地位不但没有得到充分尊重,有时主体人格也受到践踏。

其结果使学业评价不仅未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导致了学生的厌学、逃学、辍学与品德不良等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评价过程的主观主义。

(1)评价中遗弃标准。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评价制度尽管在不断完善,但是,在基础教育评价中,仍存在有“标准不用”等现象。

有的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成了评价的权威与标准的代言人,他们可以任意使用自身的评价权,说谁“是”、“行”,谁就“是”、“行”;说谁“非”、“不行”,谁就“非”、“不行”。

其结果是标准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评价成了一些管理者施展“权威”的手段。

(2)评价中乱用标准。

基础教育评价中,许多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尽管承认评价标准的合法性,但是评价时缺乏灵活性,存在标准的打折或扩大等现象。

一方面,评价者机械适用标准。

评价不能因地、因时制宜,只知死板执行已有标准,缺乏应有的针对性,随机应变能力差。

基础教育评价中用同一标准可以评不同的课、听一节课就能作出评价等现象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有的评价者缺乏对评价标准的科学理解,盲目地将评价标准缩小或扩大,无视已有标准的严肃性,片面夸大评价者的主观能动性。

其结果是已有标准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有效的实施。

4.评价目标上的功利主义。

(1)结果取向。

结果取向表现为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的高低,忽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关注,忽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由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不良影响,应试、升学成为基础教育惟一的价值取向,许多学校尽管形式上是对教师“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但实质上还是只看“绩”,中小学教学评价往往只从考试分数、升学率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

(2)控制取向。

控制取向是指基础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评价者对被评对象的控制功能,而忽略了评价的服务、教育、发展功能。

人既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又是管理活动的对象,学校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必须关心、关注、关爱和促进人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价仍是以传统的教育和管理观念为主导的评价机制。

以管理人员为核心,以传统的管理理念为指导,教师、学生完全被视为被管理对象,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缺乏应有的信任与尊重。

(3)奖惩本位。

奖惩本位是指基础教育评价中,学校或主管部门往往根据评价结果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奖励与惩罚。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仍盛行奖惩性评价,仍存在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奖惩指标的现象,评价目的大都指向选拔、鉴别,评价结果常常与奖惩、晋职与晋级紧密相联。

(4)等级取向。

等级取向是指基础教育评价中将选拔与级别划分作为目标追求。

表现为教育管理者、学校领导常常把学校评估、听课评课、学业考试作为评定等次、选拔优秀的惟一方式,学校评估、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了学校、教师、学生竞争、获取荣誉的惟一法宝。

三、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取向1.评价认识上全面、科学(1)树立辩证的评价“思维”。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研究与实践应走出“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正确认识评价矛盾双方,辩证分析其对立统一性,避免绝对化、“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等现象,提高基础教育评价的实效性。

7··(2)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

首先,评价只是基础教育价值判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基础教育及其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评价的意义在于了解现状、发现问题、行为指导、决策咨询等,而不是控制学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评价功能客观上应该从控制走向服务,从管理走向治理。

其次,不能片面夸大、忽视或轻视评价的功能。

基础教育评价尽管有甄别好坏、指导教学、促进发展等功能,但它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它不能代替基础教育本身,不能片面夸大或忽视、轻视评价的作用。

只有认识到评价的利弊得失,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服务、教育功能。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谐化(1)评价主体多元化。

基础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主体及行为表现的评价,参与评价不仅是管理者的事,还应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家长等。

基础教育评价应重视师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教师参与评价,有利于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掌握学生愿意怎样学及学习效果等方面的信息,以改进教学。

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价,能使他们了解自身知识学习与发展情况,反思、改进多元知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会评价自身的优缺点,提高学习效果。

(2)增强评价主体的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是“主体—主体”关系中内在的性质,和谐的主体间性应是交往双方的相互了解、人格与机会平等,彼此承认、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是主体与社会、自然界的和谐[3]。

评价主体只有在评价中相互尊重、和谐共处,形成和谐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服务作用,使学校、教师、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3.评价过程客观、公正(1)客观评价。

基础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状况的价值判断,要确保评价的全面、客观。

首先,评价方式要多样。

需要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反应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身的弱点,只有合理利用各种评价方式的长处,才能取长补短,全面、客观地反映被评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