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专题50 分析论证三要素(解析word版)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一、考点解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关系”是针对论述性质的材料而言的。
可以用客观题形式考察,也可以用主观题形式考查,客观题形式通常为新高考试卷中第三题。
解答这一类型试题,需要熟悉论述性文本论述性文本三要素的基本知识,知晓论述性文本的常用结构。
二、知识储备(一)论述性文本“三要素”1.论点①概念: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主张、观点和表示的态度。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②分类: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③位置:文章标题(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2.论据①概念:是用来证实(明)论点的根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②分类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论据的种类可分为:a事实论据→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事实胜于雄辩事实论据包括个别事例、具体事例、概括性事实、统计数字、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亲身经历等等。
b理论论据→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
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
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以理服人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等。
论证文的三要素
论证文的三要素一、论点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
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而不能模棱两可,含混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
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
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
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
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应该联系紧密一致。
三、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论证”的问题。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文三要素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中画线句子论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渔网等纺织用品。
解析 原文重点说明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这一基本观点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作者提供
举例论证很少单用一个事例,往往是多个事例连用。这时要注意分析不同 例子间的关系。如不同例子是从不同角度论证,不同例子有正反关系、递 进关系等。
2.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又叫理论论证即引用别人的话,引用别人的观点、理论和 有关论证来证明观点其好处是增强权威性和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如 果引用的是一些文化名言或富有文采的语言,则又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 涵,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3.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寓言、故事来打比方,用比喻的方 式来证明。其优点是使事理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通俗易懂, 形象生动。
答案
掌握关键能力
概括论述思路把握理据关系
全国卷对论证方面的考查主要在论述思路及理据关系两个层面展开, 因此,准确概括论述思路,准确把握理据关系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至关重要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突破高考第2题《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证论方法”的要求,更加强调文本的“论述”性质。
全国卷三套试题的第2题都是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因此,考生复习中应当强化对论述文基本特征和议论三要素的把握,善于分析论证的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善于抓住全文论点和分论点,也要注意从不同的论述层次上分析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
[知能构建]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选文要注意文末的出自何处的标题,标题一般体现论点。
论点有如下特点。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高考课程语文【作文02】议论文三要素(下)-笔记版
1
学语文请来懂语文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
【修改版】 晨星疏寥,匡庐耸峭,晓雾缭绕。静如练,动如烟,阔如海,白如棉。雾来时,风起浪涌, 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飘逸的外衣。 东篱下,他佩笼冠,着大袖衫,建十余亩方宅,赏八九间草屋,轻挥衣袖,纵情山水,采一 朵菊,醉一方景。 世人称他靖节先生,因他性本爱丘山,更因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致。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
拱初(988)举进士高第。起家馆陶尉。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大中符祥元年(1008) 直史馆。迁刑部员外郎,预修册府元龟。三年,进秩兵部,为龙阁待制。道秉性纯厚,有犯 不校,所至务宽恕(→所至宽恕),以是颇少治绩。道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宋史 查道传) 【修改版】 宋人查道,秉性纯厚,有犯不校,宽恕待人。外出送礼,路途遥远,饥渴难耐,依旧不取礼 品之分毫。《宋史》曾载:“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 呜呼!诚然君子也!“虽主人未见,但本心可见。” 所谓慎独,不过于此,君子慎独即可以 养成完备的人格。
快速提分,贴心陪伴
2020 高考语文作文模块
第二次直播议论文三要素(下)
论据
描绘画面——描写手法 描绘故事场景
例如: 五柳先生,在南山蜿蜒的小路上,东篱下,留下他采菊的身影,挥罢衣袖,吟道:“少无
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扩展: 秋阳杲杲。南山,小路,蜿蜒;东篱,阳光、洒满。一个身影,白须、白袍,白色的
服饰:华袿飞髾 褒衣博带
布衣短褐(穷人)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个步骤分析概括观点态度
解析:B A项,答题区间在第二段第三句“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 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选项说“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 机统一”,扩大范围。B项,由第三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激 活发展活力”“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妨害城市发展”可知正确。C项, 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二句“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选项说“需要 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混淆是非。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错误,全文只在末尾说“是意义重大的”,并没有关于“根本原因”的议论, 选项属无中生有。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 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 关系。 回到文本,进行比对分析后,就会发 现:同C项相关的内容在文本第四段, 该段中“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 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当 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 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 吸纳力、发展潜力”的说法可印证 此项表述的正确。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 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 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 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 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 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 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 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 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 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 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 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 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步骤二 吃透原文观点 要想吃透原文观点,首先要寻找到原文中的观点。 论点,就是试题中的观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发表的见解、主张和看法,是作 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基本观点。阅读议论文,抓住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抓住了 “牛鼻子”。再从此出发,去分析和理清结构、把握全文,就比较容易了。 有的文章在开头点明中心论点,有的则在结尾点明中心论点,也有的在前面论证的基 础上,于中间提出中心论点。一般来说,放在开头的,较好把握,但审视它是不是中 心论点,也要慎重,必须通读全文,才可以确认。放在结尾的,往往是先在文中提出 分论点,于结尾处归纳出中心论点。放在文中的,往往观点的提出有一个过程,经过 一番论辩后,再提出中心论点。一般驳论性的文章、文艺评论,多采取此种方法。还 有的中心论点隐含在论证中,这就需要考生去归纳。
2020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一考点突破3分析论证三要素把握文本说理逻辑课件苏教版
2.【选项】 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就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的艺 术形象。 【原文】 中国传统艺术均表现为一种圆柔的饱含生命张力的形态。有学者将之视 为艺术的圆形思维模式,这种圆形艺术思维使得艺术极富张力……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传统的“生生美学”及其艺术呈现,反映了中国人特有的生 存与审美方式,是一种活着的有生命力的艺术与美学。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特别是 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对发展当代美学,对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 住乡愁”的富有生命活力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 【比对结果】 × 【理由】 运用“生生美学”的思维模式,不一定能够“创造出圆柔而饱含生命张力 的艺术形象”。
解析:B B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 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们 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 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 辨析。
解析:A B项,强加因果。“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 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 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 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 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 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 而且成本低。C项,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 数据。D项,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 “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练案[1]
对应区间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 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 考查论证 的思路 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 向。 (2018·全国卷Ⅲ·T2—C)文章注重 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 考查论证 的方法 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 味。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2018·全国卷Ⅲ·T2—D)文章借助 “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 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2018·全国卷Ⅱ·T2—B)通过讨论 考查论点与论 据间的关系 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 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 入。
• D.“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理解错误。文章着重论 证的是大数据对个人权力的影响,文中虽然提及“我们的认同问题” 但并未“作出”“全新论证”。 • 通过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D项存在两个问题,其一, “分析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是矛盾的,也就 是说,从表面上看,作者立足的是已经呈现的客观事实,比如最后 一段开篇有一句话“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 化’”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其二,“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 全新论证”这句话的“我们的认同问题”含混不清,文中并未提及, 属于无中生有。 •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 【答案】 D
•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 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 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 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 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 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 权利。 •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 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 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 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 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之论述类文本(论证题)必备知识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系列之论述类文本(论证题)必备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即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主张;论据即证明论点的事实或道理;论证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及方法。
二、论证方式
并列式。
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呈现的是平行并列关系。
对比式。
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呈现对比关系。
递进式。
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形成递进关系——后者较前者,或者范围更大,或者程度更深,或者情况更甚。
三段式。
即文章主体部分的各个层次,在内容上呈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分结构,即为三段式论证方式。
三、论证方法: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
四、立论与驳论立论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驳论是批驳错误的观点和主张。
高考语文复习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
• 心中有德,是那淡泊名利的心境(分论点一) • 你静静地漫步于乡间丛林,身上穿着打着层
层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破了洞的草鞋脸庞被 晒得黝黑,唯有那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我望着 你,陌生而又熟悉。身于豪门,本该享受荣华 富贵,平步青云,怎奈你那高昂的头颅,始终 不愿垂下,宁可受苦受累也不为那“五斗米折 腰”。你心中始终以百姓为重,却放弃了自己 的“大好前程( 事例概括分析论证)因为心中有 德,那淡泊名利的心境,所以千百年来人们牢 记你,那东晋著名诗陶渊明。( 点题,呼应分 论点一)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4、木受绳则直 • 5、金就砺则利 • 比喻人学习之后就能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 学习的作用: •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练一练:找出下列材料的论点、论据
• 反观当下,“范儿”却似乎变了味儿。有 人把一身名牌当作“范儿”,有人把满口洋文 当作“范儿”;有人认为玩世不恭很有“范 儿”,还有人认为愤世嫉俗才是“范儿”。其 实,他们都犯了浅薄、低俗的错误。殊不知,
“范儿”是崇高人格的自然表现,是高尚情感 的真实流露,装是装不来的。一味装“范儿”, 只能不伦不类,贻笑大方。因此,要想真正有 “范儿”,还需不断地修炼自我,遵循本心, 从而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范儿”。
找出论点、论据
• 褪出急躁,心境将会更加澄明。“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去除急躁与妄动,方能洞察人生 之哲理。 庄子,犹如一棵在黑夜里守卫灵魂的树, 平心静气,不急不躁,静观大鹏展翅高飞,翱翔于 九天。 如果不是现实遭遇艰难而使他停止了急急追 寻的脚步,他又怎能“御六气之辩”无穷之境”呢? 陶渊明,古往今来遗世独立之典范,有着“或命巾 车,或棹孤舟”之闲情,更具“登东皋以舒啸,临 清流而赋诗”的逸致。 如果不是面对督邮的从容与 淡定,又哪有如此之高情远致? 可见,摒弃世俗之 浮躁,停下匆匆过往之脚步,原来我们的身边也有 无限美丽的风景,我们的心境也会因此而更加澄明。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十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讲文本论证分析课件
路(结构) 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论证的方 (2018·全国卷Ⅰ,T2—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
法 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论点与论 (2018·全国卷Ⅲ,T2—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 据的关系 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考查角度
典型选项
立论的前 (2018·全国卷Ⅰ,T2—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
提 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考查角度
典型选项
论证的角 (2018·全国卷Ⅰ,T2—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
度 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论证的思 (2018·全国卷Ⅰ,T2—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
理层次 ·理关系
第三段为第三 部分:分论呵 护乡村记忆
真题文本
理层次·理关系
①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
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
积极型的留住乡愁。②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
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统产
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 归谬法 的,由此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
错误的
? 四、论证分析题的命题角度
? 论证分析题全面考查对论述类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分 析,从选项内容来看,每个选项一般只涉及一种“论证”要素,考查 点非常清晰;多数选项只涉及文章局部段落或层次,最后一个选项往 往涉及全篇,各选项考查指向明确。如:
? 二、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 论述类文本一般由引论 (提出问题或论点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
专题50 分析论证三要素(解析版)
专题50 分析论证三要素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简述论证的三个要素
简述论证的三个要素第一篇:简述论证的三个要素简述论证的三个要素通常人们讲话,写文章,只要力图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表达清楚,这就要凭借正确的认识去判断事非,凭借逻辑思维去推出论点,以便彼此勾通,形成共识。
从逻辑学的角度看就叫论证。
所谓论证,就是采取一定的论述方式,将论点与论据联结起来的思维过程。
我们习惯上把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称为论证三要素。
有关论证的专论很多,也很详尽。
这里仅就论证的三个要素谈点看法。
论点所谓论点,也叫论题,是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
一般来说,任何论点,在使用者看来,首先是真实和正确的判断;但任何论点,一经出现在论证中,又必须重新加以证明。
否则,很难令人信服。
而且,复杂的讲话和论文,其论点往往还具有多种和多层次性。
如在中心论点之下,还有分论点,甚至更小的分论点。
总之,论点就是要回答“论证什么”。
整个论点作为论证的对象,要求论证必须始终围绕论点这一中心进行论说。
否则,论点就无法成立。
二、论据所谓论据,是指证明论点真实性判断的根据。
也就是论点能够成立的依据和理由。
论据可以是事理论据,如定义、定理、公理、理论和原则等;也可以是事实论据,即关于事实的判断。
但论据至少要求做到两点:一是论据与论点要有内在的、本质的和客观的联系;而不能只是现象的、偶然的和主观随意性的联系。
否则,就要犯论据与论点“不相干”的错误。
二是论据必须具有整体性和充足性,即论点的充足理由。
如果以论据中的局部代替整体,或者将必要条件混同充分条件,又会犯“论据不足”的逻辑错误。
而且,在复杂的论证中,论点和论据还具有相对性和多层次性。
因此,具体应用中须认真把握。
三、论证方式所谓论证方式,是指论证过程中的判断和推理形式。
论证方式要回答的是“怎样论证”的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将论点和论据联结起来。
但是,由论据推出论点,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它可以只有一个推理来充当,它可以采用必然性推理,也可以采用或然性推理。
各种形式有机配合,共同完成论说过程。
2020高考新题型论证方法思路
(一)因果论证【示例】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作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
磨难,是祸,又是福。
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评析】作者运用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之例,考虑了古今中外,素材具有代表性,也有力地说服了“磨难能够历练人生”的中心;运用探因分析法,揭示了他们成就人生的原因:面对磨难,却不向命运低头。
(二)正反对比论证【示例】沉稳从无欲而来。
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评析】本段的中心是“沉稳从无欲而来”。
作者以如来佛祖、诸葛孔明和霸王项羽为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面肯定“无私欲”对沉稳性格的作用,反面批驳“有私欲”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心突出,无可辩驳。
【示例】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身怀济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败与坎坷当做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考点2 论证分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集训:考点2 论证分析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仍,帝国统治松弛,儒学式微,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佛教悄然传入中土,道教秘而不宣地走向前台,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成为士人可以任意取资的精神粮仓。
多元并立的文化格局代替了一儒独尊的思想铁律,此时文化迎来以张扬个性和崇尚自然为特征的大开放时代。
如果就狂放精神的衍变而言,魏晋时期的个性张扬未免过于失序;但在这失序的大背景下,书法家仍能保持住自己的一抔定力。
从当时王羲之、王献之、卫璀等书法家作品中可见的狂放仪态,大致表现为三个层面:一是“贵狂”,其中部分书法家,经世从戎,位高权重,他们大多因为狂放而受到强权打击排挤后,又转而树起佛道特别是道教崇尚自然的旗帜,无约无束,给自身以走向自由的遐想;二是“佯狂”,其中部分书法家喜欢游逐竹林,借酒酣畅,类似于“竹林七贤”的文采和异行渗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个个都“狂”得可以,但又都表现出清醒之思和俊逸之美;三是“理狂”,这占有一半以上,书法家们受文化的熏陶,对世下荒诞之狂有所节制,与贵族子弟之狂乱有所区别,书法家大多仍然表现出理性的一面,既狂又约,由此便形成了源于庄老之学的“玄谈之风”。
此时书法艺术的鼎盛得以产生下列现象。
其一,书法评论的风气和书学理论得以形成。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较为成熟的书法理论著作,大多写作于这个时代,如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杨泉的《草书财》)、王僧虔的《书赋》。
其二,推动了书体的大变革。
虽东汉时草、行、真各种书体均已出现,但到魏晋时期,隶意才渐失渐远,行书书体才完全登上历史舞台。
其三,书法创作形成群体,孕育出带有地域、师承关系的流派。
流派一说至此诞生,魏朝钟繇和【y áo】胡昭师承刘德升,钟繇之子钟会又承揽其父书艺;敦煌一地出现索靖、泛衷、张甝【hán】、索紾【zhěn】、索永等后称“敦煌五龙”的一批章草名家;东晋王、谢等望族,或叔侄或父子相授,或延请名家教习,书法风格成一流派。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知识点高三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一、语文基本知识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过、何果5.律诗四条件:八句四联、偶尾同韵、中联对偶、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举例法、对比法、喻证法、归谬法12.八种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14.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15.六种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16.十二词类: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表引文内容省略、表列举事项省略、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表解释说明前文、表后文跳跃转折、表声音中断延长、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表引用实际内容、表讽刺反语、表特定谓语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点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包括:1.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喻词。
3.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说明、描写。
4. 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等。
5. 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逻辑顺序。
6. 两种说明文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
7. 律诗“首联·领联·颈联·尾联”等。
8. 散文“叙·议·抒·总”等。
9.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10.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11. 古诗词“意象”一览表:* 月亮:思乡、怀人、怀乡。
* 菊花:高洁、宁死不屈。
* 梅花:坚贞、纯洁。
* 松柏:孤直、顽强。
* 竹子:谦虚、气节、希望。
* 柳树:送别、留恋。
* 雁:思乡、思亲。
* 猿啼:出现在衬托凄凉悲惨的氛围中。
* 鹰:刚劲、自由。
* 蝉:衬托悲凉。
* 夕阳:衰落、消沉。
* 风:衬托凄凉。
* 梧桐:衬托悲凉、孤独。
* 落日:衬托孤独凄凉。
* 秋雨:衬托悲凉忧愁。
* 红色:象征着温暖、热烈、喜庆、吉祥等。
* 绿色:象征着自然、和平、生机、希望等。
* 蓝色:象征着高雅、宁静、深沉等。
* 白色:象征着纯洁、朴素、无私等。
* 黑色:象征着神秘、庄重、沉稳等。
12.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有趣。
* 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生动。
* 夸张:突出事物的特征,强调事物的本质,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 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 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强调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 对偶:使文章的结构整齐,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感。
* 反复:强调事物的特点,突出文章的主题,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50分析论证三要素一、真题速递【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
对这类非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
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
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
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
因此,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
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
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
【答案】1.C 2.C 3.D【解析】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C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
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
B项,“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
C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
故选D。
二、考纲解读《考试大纲》要求“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凸显了论述类文本注重说理性和逻辑性的文体特征。
对该考点的考查始于2017年的全国卷,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三、知识梳理论述类文本三要素(一) 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
2.在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谈骨气》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
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以上关于论点的位置的四种情况,反映了议论文论点的一般规律性特点: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
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二) 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1.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论”三部分组成。
常见的形式有:层进式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并列式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当然,或“对照式”或“层进式”。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附:“3要素”的关联图解四、考点精讲3步解题法【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
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
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
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
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