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经典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股文范文
八股文---这种在中国绝种百年的东西,相信大家都听过它的名字,但到底什么样子,极少有人看到。

今从邓云乡老先生的有关文章中摘录一篇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和大家一起观赏,就当看个古董。

如果哪位朋友能看懂,并把它翻译成大家都能理解的现代语言,或者能对该文进行点评,请出手。

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清代人写的文章。

其难懂的程度超过秦汉以来的文章。

看了这个范文,我才明白清代文章的难读,全是考八股文训练出来的文人写的。

八股文的现代定义(从词典抄的):八股文,明清两朝考试制度规定的文体。

始于明朝永乐年间。

规定每篇文章必须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中,每个部分要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副对联)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的字数规定为300字以上,450字以下,嘉庆时期放宽到600字以下。

介绍的这篇八股文范文作者是:韩菼。

他的简历如下。

韩菼---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

韩菼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考中状元。

死后,乾隆朝追谥“文懿”。

乾隆对他的评语是:“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

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典型范文。

[题目] 注:方括号内的文字是我加的,不是原文的文字,为了方便朋友们理解文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破题]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承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起讲]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

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入手]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股]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中股]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

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人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后股]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束股]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之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为我,尔亦不执为尔也,行藏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全文完。

看好了,这可是考上状元的卷子。

关于八股文,再说点了解的知识
八股文题目只准从《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中
的原文中找出一段,一句,或者几个字,到清朝后期,更弄出把几句话的头一个字连在一起这种匪夷所思的题。

这篇八股文的题目是“全章题”,即整个一句话。

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篇。

是孔子对他最好的学生颜渊说的话。

意思是说国家用你的时候,你就按照自己的主张施展才能去推行自己种种设想;国家不用你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主张、设想收起来。

能够很自然坦率地作到这点的,看来只有我和你有这点修养和作风了。

“八股文”叫作代圣人立言,就是主要文字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

文中的四付对子,要求平仄对仗。

但又不同于作诗。

词语典故都要在经书中、正史中提到的,不能用风花雪月等诗词典故亵渎圣人。

现在考大学、考研究生的卷子,都不会流落到市面上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卖废纸了。

但在科举考试时,考卷在录取完成后,是要发还本人的。

发回的卷子有两份,一份是考生答题时用黑色书写的试卷,叫墨卷。

另一份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笔迹,在考生答题后,把墨卷上考生名字糊上,然后交给专门人员用红色笔誊写,叫朱卷。

考官在朱卷上批阅。

光绪朝时期,就发生过考生拿回试卷后,发现就批了四句,其余的没有批阅。

这个考生于是大量的复制了这两份试卷。

到处散发,结果把主考官弄回家种地去了。

这种把试卷发回的方法我看今天也可以用,看看判卷的老师是否认真地履行了职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