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de1

合集下载

我的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亲历记

我的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亲历记

我的1979——对越自卫还击战亲历记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4年第3期虽怯而勇,知节知义,从来都是中国士兵最可敬的地方!整理 | 刘念国1979年2月17日拂晓,炮火映红天空,中国人民解放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向越南军队展开反击,长达近10年的南疆战事自此打响。

曾几何时,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歌曲、影视作品红遍大江南北,但时光的流逝冲淡了人们的记忆,今年是对越自卫反击战35周年祭,让我们再次缅怀英烈,重温共和国战史!在人民解放军如今的高级将领序列中,有一个群体与对越自卫反击战息息相关——许其亮上将,现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79年时任空军航空兵第二十六师独立大队大队长。

张又侠上将,现任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1979年时任14军40师118团连长。

刘粤军上将,现任兰州军区司令员,1979年时任41军123师367团2营4连连长。

王西欣少将,现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79年时任第13集团军149师446团班长。

坊间称他们为“英雄越战帮”,这些人在战后的十几年间迅速成长为中国第四代和第五代将领层骨干。

而从军履历中“曾参加对越边境作战”这一笔,成为了日后他们晋升途中的一道助力。

事实上,1979年开始的这一场战争,其影响远不止是培养了中国军队现代化进程骨干领导层这么简单。

这场战争,它不仅重塑了中国南部的复杂地缘政治格局,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军队的战争思维。

它为中国军队从骨子里进行变革,提供了血的动力。

一支军队,没有血的代价,就不可能有自我颠覆。

往事如卷,不可尽阅。

今天,我们只想通过四个人的“一九七九”,来翻开35年前中国南疆那场战事的一个页角。

讲述人:冯仁昌:湖南人,隶属陆军42军边防五师二团一营四连侦察兵,1979年2月17日入越作战。

李永安:湖南人,55军163师新闻干事,1979年随部队进入越南境内,《攻克谅山》拍摄者。

殷燕:女,湖北人,54军161师文艺兵,战前编入161师医院3所医务兵,1979年2月26日随部队入越作战。

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15位级别较高的军官

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15位级别较高的军官

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15位级别较高的军官看烈士牺牲时间,大都死于战争初期,久未打仗,初次临战,经验不足,受重挫是必然的,现在的兵,也很久未实战了……!林凤云,1928年生,辽宁东沟县人,42军126师副政委。

1947年参军,在解放战争中立小功一次,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三等功二次。

1979年2月17日,林凤云乘装甲指挥车指挥43军坦克团和126师奔袭东溪,在靠松山遭到越军伏击。

当时装甲指挥车上都竖有两根天线,因而遭到了经验丰富的越军的猛烈攻击。

林凤云乘坐的装甲指挥车被越军炮火击中,他弃车徒步前进指挥作战,不幸胸部中弹。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强忍剧痛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销毁。

林凤云是79对越作战中中国军队牺牲的第一位副师级干部,时年51岁。

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遗体上仅剩下一架被打穿了的微型半导体收音机。

赵连玉,1930年生,辽宁庄河县人,42军126师副师长。

1945年参军,先后参加过解放本溪、桓仁、辽阳、营口及塔山阻击战、锦州、天津等战役、战斗。

1979年3月9日,赵连玉指挥376团打通从硕龙回国的道路。

当日傍晚,赵连玉率团营干部在班瑙地区的一个高地上勘察地形,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他一面观察对面的山梁,一面拿着地图指点,给各战斗分队分配任务。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枪响,只见赵连玉头一歪,就重重地倒在地上。

警卫员迅速扑上去保护,可是已经迟了,赵连玉的颈部中了一颗狙击子弹,鲜血直流。

周围的人们措手不及,乱作一团。

有人给赵连玉喂了几口水,但喝下去的水马上就从弹孔中流了出来。

赵连玉说不出来话,一会儿就牺牲了。

赵连玉副师长时年49岁,是中国军队在79对越作战中牺牲的第二位副师级干部。

王子富,1925年生,山东黄县人,41军121师政治部副主任。

1979年2月18日夜,王子富带领师后勤前梯队随师预备指挥所经魁剥山谷穿插,遭到两侧山头越军及混在队伍中的越军特工突袭。

部队大乱,失去了控制,伤亡很大。

危急关头,王子富挺身而出,高声喊叫着组织部队突围。

1979我军步兵连火力配置

1979我军步兵连火力配置

团无后坐力炮连
每排三个班每班一门82无后坐力炮
营机枪连
每排三班每班一挺重机枪
步兵连
下辖3个步兵排一个火器排
干部9人(6个正副排长,2个正副连长,1个指导员)战士116人。

连队拥有33支冲锋枪37支半自动步枪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班每班两名机枪手操纵一挺班用机枪副射手携带弹药并在战斗中正射手伤亡的时候操纵机枪继续射击手榴弹256枚携带步机枪弹11000发另外还携带75KG炸药
通信器材是4具步谈机连长控制一部3个步兵排排长各控制一部
战前的和平年代火器排下辖3个40火箭筒班在临战时改为2个40火箭筒班(每班3具发射器每具发射器备弹8发)
单兵负荷
(生活负荷都是相同的挂包1 水壶 1 背囊——内装雨衣1 绒衣1 饭碗 1 口杯1 干粮1.7kg 弹带1条手电筒):
步枪手25KG: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200发手榴弹5枚防毒面具1具
爆破手30KG:半自动步枪1支子弹200发手榴弹4枚炸药5KG或1根爆破筒防毒面具1具
冲锋枪手25KG:冲锋枪1支子弹300发手榴弹4枚防毒面具1具
轻机枪射手29KG 轻机枪1挺子弹400发弹盒2个防毒面具1具
轻机枪副射手28KG:子弹600发弹盒2个防毒面具1具
火箭筒射手25KG:火箭筒1 火箭弹3 背弹具1 防毒面具1具
火箭筒副射手29KG:火箭弹5 背弹具1 防毒面具1具
60炮炮长28KG:半自动步枪1 子弹200发标杆2根零件包1 防毒面具1具
60炮1炮手28KG:60炮1门防毒面具1具
60炮2,3炮手28KG:60炮弹10发防毒面具1具。

1979——我的高考

1979——我的高考

1978年12月22日结束的中共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新国策,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洪流从1979年破闸而出。

1979,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个年头。

这一年,饱经磨难的共和国迎来30岁生日,“而立”之年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号角下,抖擞精神,甩掉三十年来的“包袱”,挣脱文革“左倾”僵化思想和“两个凡是”的羁绊,迈步向前。

对外,以政治、军事、外交为先导,以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舞台;对内,拉开“铁幕”,在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开始融入世界。

波澜壮阔的中国蜕变由此拉开序幕。

1979应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这一年,中国高考步入正轨:从这一年开始,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并一直延续到2000年;从这一年开始,高考考生向以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过度;从这一年开始,高考时间定为7月7日至9日,并一直延续到2003年;从这一年开始,高考模式稳定在二十年以上,直到新千年;1979应该成为新时期中国高考元年!伴随着这么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1979也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命运元年。

这一年,中国已经恢复高考两年,各大学招收了“文革”结束后的两届大学生,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仍然在拼命地挤高考这座独木桥。

这一年,我已经25岁,是具有九年工龄的“老工人”。

当时有一句悲壮的口号:把被“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应该说,这一代人是被十年“文革”所耽误的,该痛责的不仅仅是四个人。

但当时对“文革”的否定还不明朗,只好把目标对准“落水狗”。

那时我的文化水平,定格在小学毕业。

“文革”中,进了几天中学,学的是“毛主席语录”;干的是“斗、批、改”(斗私批修,改革教育制度)。

我们这一代,是不折不扣被十年文革所耽误的一代。

所以,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对我们有切肤的感受。

在高考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一股求知学习的热潮,一套“文革”前编写的数理化、文史哲、英语自学丛书也开始再版发行,人们疯狂地到新华书店抢购,都患了“知识饥渴症”。

在这股热浪的席卷下,我也托在书店工作的邻居买了这套教材。

我的1979观后感

我的1979观后感

《我的1919》观后感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和会并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和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属于中国的山东半岛。

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是我国内忧外患的灾难时期,国内军伐混战,各地拥兵自重相互争战,国外则面临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他们控制了中国的交通权,经济财政和政治权,近而提出了更为苛刻的领土主权要求,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在经济、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上远远落后于西方大国。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任人宰割。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屡屡受阻,不断被压迫,退步。

本来中国有五个席位却只给了两个,曾经对中国的承诺只是一个谎言。

中国希望通过巴黎和会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废除中日二十一条,取消外国人在中国分划的特权。

不得不退让,然而西方帝国主义那豺狼般的野心,他们打着国际和平,公正的旗子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更本不管中国人民的意愿,在他们的心中,弱小的中国没有资格与他们平等,他们自认为是“上帝”般的存在,其他弱小的国家只能俯首仰望对帝国主义列强们的强盗行径感到愤怒的同时我心里也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片中顾维钧及其他同胞们的所作所为让我无比欣慰。

我为我有这样的同胞而欣慰,而自豪。

在祖国危难的时候他们没有抛弃贫穷落后并遭受屈辱的祖国而是用他们的行动来为祖国争取拿本属于我们的东西,抵抗帝国主义的欺压,捍卫我们我打的祖国的尊严。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向我们阐释了一句话——“爱国不是一句空话,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由行动体现出的强烈情感。

”祖国是我们的父母之邦,是我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地方。

我们怎么可能不爱她,怎么可能抛弃她,贫穷落后只是暂时的。

我们只会努力奋斗把她从贫穷落后中拉出来把她建设的强大起来让那些欺辱过她的国家、民族感到后悔。

这才是中华儿女应该做的。

正如片中中国同胞们一样。

片中两位主人公,一位在可耻的巴黎和会上与列强斡旋。

1979:我的高考记忆

1979:我的高考记忆

2019年高考,在热闹喧嚣中落幕。

能年复一年改变成百上千万人的命运、让10亿多人跟着牵肠挂肚的,大概就只有高考了:从高考祝福、直播准考证的生死救援到考题吐槽,从考生的传奇故事、学长干货到心灵鸡汤……每年都会有披着新衣的高考老梗,在6月的夏天“肆虐”全国,历久又弥新。

时间倒回到1979年,对于年轻人来说,那好像是一张没有着色的黑白照片。

2年前的1977年,匆忙中刚刚恢复的高考,逐渐改变着那个时代。

从那年开始,高考被固定在每年的7月7、8、9日三天,跟两年前相比,匆忙逐渐变成了从容。

这篇文章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张克宣在今年高考期间的有感而发,用平实的文字回忆了40年前参加高考的前前后后,虽然没有类似如今甚嚣尘上的高考“轶事”,然而读起来也却足以让人牵肠挂肚,心惊肉跳——如果没有当时璩老师的劝说、如果没有县教育局各位干部的认真负责、“如果没有高考”“如果没有高考的公正”,一个人一生的轨迹都会滑向另一个维度。

40年,中国翻天覆地;40年,人生沧海桑田。

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奋斗不息、埋头苦干的精气神。

坚守自有坚守的美,奋斗自有奋斗的甜。

对全社会来说,奋斗是促进时代前进的动力;对每个人而言,奋斗是通往幸福的阶梯。

正如总书记所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写在前面美丽乡村72编辑 张阿蒙. All Rights Reserved.1979:我的高考记忆河南广播电视台新农村频道总监 张克宣又是一年高考季,岁岁高考,今又高考。

据报道,今年全国考生超过1000万人,河南考生超100万人。

看着那么多学子走进考场,我的感慨颇多。

想一想,高考离我那么远,又是那么近。

我的高考是在40年前的1979年。

但细说起来,1979年的高考应该是我的第二次高考。

1977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我正在读高二(当时农村的高中是两年制)。

当时的要求也没那么严格,没毕业也可以报名参加高考。

于是,我便懵懂地参加了第一次高考。

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15位级别较高的军官

1979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牺牲的15位级别较高的军官
王子富,1925年生,山东黄县人,41军121师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2月18日夜,王子富带领师后勤前梯队随师预备指挥所经魁剥山谷穿插,遭到两侧山头越军及混在队伍中的越军特工突袭。部队大乱,失去了控制,伤亡很大。危急关头,王子富挺身而出,高声喊叫着组织部队突围。越军特工发现王子富是个领导,集中火力向他射击,王子富当即中弹牺牲。警卫员张天富上去抢救王子富,也中弹牺牲。王子富时年54岁。
时光银,1935年生,河南内乡县人,41军121师361团团长。1979年2月21日,时光银带领团直属队向安乐前进。上午10时许,进至栋替附近一片开阔地带。时光银命令部队停下来休息,自己和几名领导及参谋人员一起对照地图判断方位,同时开设电台联络各营。因团指领导和参谋人员的识图用图能力较差,半天也判断不清方位,以致原地停留时间过长。部队也放松了警惕,许多人或躺或坐,甚至跑去河里灌水、洗脸、洗脚,没有防备越军袭击。突然,从开阔地的左右两侧和前方射出了密集的火力,部队因为没有准备,不及躲闪,当即被打倒一片。时光银立即指挥部队向两边散开,寻找障碍物隐蔽,同时以火力反击。设伏越军的弹雨更加猛烈,时光银起身带领战士们后撤,不幸连中数弹牺牲,时年44岁。
孙福喜,1939年生,广西南宁市人,43军129师387团政治处副主任。1979年3月3日,孙福喜带领部分官兵和支前民工共88人,乘2台汽车走在全团最后向雅南地区转移。途经凭垄地区时遭到越军在公路边的设伏袭击,孙福喜及35名官兵当场牺牲,时年40岁。
王尚华,1943年生,广东普宁县人,41军121师363团副参谋长。1979年2月24日,王尚华率200多人前往班俊接粮。在进至吞片、扁亚之间时,突遭越军袭击。因放松警惕,接粮队没有战斗准备,立即被打倒一片,骡马伤亡惊散,驮在马背上的重机枪、迫击炮一时不及解下被带跑,所携带的2瓦电台好不容易开通,多次呼叫却与师、团联系不上。接粮队被越军火力压制在公路上,死伤遍地,胡国良营长中弹牺牲,队伍无法组织有效抵抗。王尚华在伏击圈中坚持战斗,最后中弹牺牲,时年36岁。

我是60后(1969-1979)-第66章

我是60后(1969-1979)-第66章

第66章臭美妞儿
我家对门邻居家有姐弟五个,老五是唯一的男孩。

他们家生活比较拮据,只有老大才有资格做新衣服,所以每件衣服都要从老大穿到老四。

他家的老二比我大两岁,是个极其爱漂亮的人,姐姐下放给她的旧衣服,她绝不像我们一样逆来顺受地穿,每件衣服她都要自己动些手脚,把裤管改窄、把腰身改瘦等等。

反正她身上穿的永远像是为她单做的衣服。

上小学四年级时,家长不让她动剪刀,她就把姐姐下放的一条肥裤子,用针全部缝一遍,把肥的地方都叠进裤缝儿缝了起来。

裤子经她一改,穿上特别合体。

有一次,她去服装厂拣来一堆边角布料,挑出一条花纹鲜艳的布条,偷偷缝在自己白衬衣的袖口和领口上,在一起玩的时候,她得意地伸出袖口向我们“显”,把大家羡慕坏了。

可惜好景不长,老三出于嫉妒向妈妈告发了她,妈妈立刻勒令她把花边全部拆掉。

从此,她得了个外号:臭美妞儿。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我的1979年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我的1979年

转。 同事小王老师的孩子才一 岁 ,
身体 很 弱 老 生 病 , 我还 得 帮 她 代 课 。那 些 日子 经 常 连 着 上 6 课 , 节 下 午 嗓 子 充血 说不 了活 。

不让我参加高考 ,我也不好意思
提 。一 直拖 到 17 年 来 了 新老 师 , 98 学 校 终 于 同意 了 。说 起 来 不 好 意
古槐树下

张 老 照 片的故 事
我 的 1 年 7 9 9
文 /周小平 图 /朱天纯
这 张照 片 是 17 年 我 考上 大 9 9
在路边 小店买个面包直接 去补 习
班 上 课 ,晚 上 7 ~9 。补 习班 点 点
学后 的 留影 , 得傻 乎 乎 的 , 是 笑 但 发 自 内心 的 。当时 , 在 中 学 当老 我
很 隆 重地 把 辫子 梳 好 , 流海 剪 整 齐 了 , 上最 好 的衣 服 :当年 流 行 花 穿 “ 的确 凉 ” 我 花 了半 个 月 工 资买 了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场 面蔚为壮观 。我同桌是个上高
三 的 小 男 生 , 不 爱 学 习 , 课 偷 他 上 偷 看 小 人 书 。他 妈 妈 站 在 门 外 盯 着他 , 过玻璃不时用手指着他 , 透
皮登记本装成文化人。多年 以后 ,
我把 这 照片 发 给 朋友 , 毫 不 客气 他 地 飞 信道 :“ 土 啊 。 真 ” 17 年恢 复 高考 , 97 当时 我在 农
学校高三 有个文科班 ,我 很
想 去 听 课 , 没 时 间 。 为我 不 但 但 因
是管着 5 个学生 的班 主任 , 0 还教
不 灵 活 ,学 习成 绩 从 没 进 过 班 里

难忘的军校生活--我的1979年

难忘的军校生活--我的1979年

1978年9月,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我一生中的一个亮点。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在经过全军统考后,我接到了录学通知书暂时离开了我的部队,孤身一人北上天津走进了军队一所汽车专业初级指挥院校的大门,开始接受正规的军队院校专业教育。

二是1978年9月9日我被党组织批准成了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我的政治生命也从此开始。

虽然我还没有正式提干,但事实上我已基本走完了当年所谓的人生三步棋(参军--入党--提干)。

走进军校意味着从今天起我的身份和生活就发生了根本改变。

首先,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经过三年的磨练,从大别山深处一下子来到了梦寐以来的三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大都市,正式成为一名军校学员.来到了大都市,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吃上了味美可口的饭菜。

坐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习知识等等,尽管仍是一名战士,但这与生活在部队最基层的普普通通的士兵有着天壤之别;其次,到军校报到后,我就换上了四个兜的军上衣,虽然每月还拿着不到十元的战士津贴费,但四个兜的绿军装意味着我就是一名准排级军官了,两年学业完成毕业后我将会就成为一名拿薪金的排级干部。

考上军校是我人生的一次机遇,当然这与我的之前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我清楚的记得,高中毕业后,因国家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我们这些农家之弟的唯一出路就是回乡务农,但是我没有放弃我的梦想,我在盼望有朝一日能奔向考场,一展我的才华实现我上大学的梦想。

实际上我也是说到做到,回乡后我白天下地干农活参加集体劳动,晚上及下雨天我会经常在煤油灯下继续复习高中功课练习数学习题,参军后我还是没有忘记带上我的高中课本和复习资料,现在我被军校录取了,这是我人生的机遇但与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回想当时跨入军校时的前后经过,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当我在部队接到入学通知书后,部队的连首长和同乡战友们纷纷前来表示祝贺,特别是我的同乡战友们,他们为我高兴、为我骄傲、为我祝福、为我送行,从他们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们羡慕我的眼神。

因为,按照规定从七九年后所有基层军官都要经过部队院校毕业提拔,这一年是全军院校在全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次面向部队公开招生,同时这也是全军改革从基层提拔干部制度的第一年,我跨入了军校就意味看两年后我就将成为一位排级军官。

1979: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79: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1979:我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题记】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年,值得纪念。

特发这篇写于2007年6月5日的文章,表示我对高考的感激!假如没有高考,我这个农民的后代完全可能子承父业继续“修补地球”,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静态生活。

感谢高考!它给了我新的生命和新的未来,使我在今生今世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神话。

还记得1979年的夏天,当我拿着武汉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进入村子时,正在田间地头干活的乡亲们纷纷扔下锄头,跑上前来争看我的录取通知书,在他们的眼里,那几乎就是一份具有魔力的类似“芝麻开门”的符咒,简直就是命运之神的象征!天哪,要知道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啊!而且,我只有16周岁!特别是,我还曾经是村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王”,只因一朝大彻大悟而痛改前非,成了命运的宠儿,创造了一个奇迹。

乡亲们做梦也没想到,破天荒的人居然是我!其实,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这永远是一条真理。

我虽然以前很调皮,可是我热爱读书,是真正的“书迷”,大量的自主阅读已经使我的头脑不是一片空白。

再加上我大哥的拼命督促和坚决支持,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高考上来了。

“顽童”习气被“为家人争光”的鼓励和期待所镇压,我开始迎接人生的重大挑战。

在学校,我每天半夜三点钟起床读书,在别人正在酣睡的时候我用功;可是,当别人在进行“晚自习”的时候,我却在晚上八点多钟就早早睡觉了。

这种特殊的作息时间,也许只能适合我,因为我发现后半夜万籁俱寂的时候脑子特别清醒,记忆力最好。

就这样坚持了一年,我参加高考时已经是成竹在胸了。

那些书本上的知识,都被我的眼睛“扫描”进了大脑并进行加工处理,它们想跑也跑不了,乖乖地为我的考试服务。

我的高考不仅仅是孤军奋战,家人组成了“运输队”不断为我保障供给。

有一次,我的父亲和妹妹给我送大米到学校,我看到父亲佝偻着身体背着节省下来的大米出现在我的视野,我感动得直想哭!我的大哥更是经常从邻近的公安县设法搞来“返销粮”,供我读书,他还时不时地塞给我几块他当篾匠挣来的钱。

1979我的高考

1979我的高考

脱 “ 革 ”“ 倾 ”僵化 思想 和 “ 个 凡 是 ” 切 的 紧 迫 感 。 文 左 两
伴 随着 伟大的历史变革 ,1 7 9 9也成为 文史 哲、英语 自学丛 书也开始 再版发 行, 改变我人生轨迹 的命运元年 。
大 学 招 收 了 “ 革 ”结 束后 的两 届 大 学 生 , 文 成 千 上 万 的 年 轻 人 仍 然 在 拼 命 地 挤 高 考 这
17 ,注 定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极 其 重 要 的 席 语 录 》 ,干 的 是 “ 、 批 、 改 ” ( 私 99 斗 斗

生 日,在 改革开放 的号角 下抖擞 精神,挣 的羁绊 ,波 澜壮 阔的来 ,于我们有 真
在 高 考 的 带 动 下 , 全 国掀 起 了一 股 求 知热 潮,一套 “ 革 ”前编写 的数理 化、 文 人们 疯狂地 到新华 书店抢购 ,都患 了 “ 知 托在书店工作的邻居买到了这套教材。 我 的 自学 是从 1 7 开始 的 。 看 着 十 9 8年 书只 能用来弥 补我人 生中所欠 缺的一课 。
5岁 的 时 候 , 搭 上 了 高 多 人 ,录 取 比 例 为 5 7% 我 填 报 的 贵 .4 。 始 , 翻 开 厚 厚 的 书 本 ,面 对 从 未 见 过 的 是 好 运 气 ,在 2
陈伊玲的故事》。 动太大 了!他也是 工人,刚进 中学 1 年 的未婚青年 ,经 单位证 明,年龄可放 宽 高考作文题是:改写 《
就 遭 遇 “ 革 ” , 因 为 没 有 下 乡 , 一 直 到 2 文 8周 岁 。
决定 前途 和 命运 、浓缩 1 O年 梦想
找不 到工作 ,最后 是在一个校 办工厂当
成 了我的 高考冲刺 。 白天,8小时 的体 的条件 了,绕过 单位直接报 了名 。从那 补 了 人 生 的 缺 憾 ! 力活 ;回家 晚饭后 ,坐在 灯下 “ 书 ” 啃

我的1979电影观后感

我的1979电影观后感

我的1979电影观后感《我的1979》是由阮秀莲执导,徐帆、张译等主演的一部反思文化大革命的电影。

该电影通过一个小女孩的成长故事,展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挣扎与迷茫,引人深思。

影片通过小女孩的视角,生动而真实地刻画了人们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生活。

片中的父母亲希望通过组织学习班来反思过去,但他们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个人的错误,更是整个社会体制的问题,以及当时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伤害。

小女孩作为旁观者,见证了大人们的困境和挣扎,也体验了对政治运动的误解和迷茫。

电影通过一些细节场景,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的集体情绪。

例如,影片中的大家庭吃饭场景,大人们的分饭插口的原则和每个人都只能分得一点饭,以及用木头烧火的情景等等,抓住了当时普遍的生活细节,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动荡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同时,电影中也出现了一些与主题不直接相关的场景,比如主人公与友人在游玩时遭遇意外事件、双亲分开的情节等等,这些情节加深了观众对小女孩内心世界的理解,进一步凸显了她对现实的不解和迷茫。

影片的拍摄手法也非常独特,通过黑白胶片和倒叙的手法,使影片的叙事更具有张力和艺术感。

另外,片中的演员表演也非常出色,徐帆扮演的母亲形象充满亲和力,给人一种母爱的温暖感,而张译饰演的父亲则传达出一种沉重的负责任感。

在这些优秀的表演下,观众更能够体验到主人公及其家庭成员对那个时代的焦虑和困惑。

影片所展现的那个特殊年代,尽管已经过去了很久,但其中体现的人性之美和恶,对社会和人性的纠结与思考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电影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提示我们,无论是负面的历史还是美好的事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用心去思考,不断反思并努力成长。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珍惜当下,不为过去的困惑所困,更不应重蹈覆辙。

总之,《我的1979》是一部非常有意义的电影,它通过小女孩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内心困境和挣扎,展现了对思考及成长的重要性。

无论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反思,还是现实中的个人成长,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认识自己,思考人生,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困境,追寻自己的价值。

1979年我的参战经历

1979年我的参战经历

1979年我的参战经历
1979年,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越越南反侵略战争,这是我成长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当时,我19岁,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早早就考入了军校学习战斗技能,后来被派往越南参加反侵略战争。

到达越南后,我们立刻开始行动,头几天里,我们要打通前进的道路,让越南人民摆脱南越军的控制,他们被迫在恐惧、枪声下活动,令人心痛。

随后,我们渐渐进入正面作战阶段,我们参与了无数次战斗,从夜间的小规模战斗,到大范围的白天战斗。

我们用军火和武力,控制住南越军,保护越南人民的安全,使他们不再饱受苦难。

那段时光,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我们有时要穿梭在钢管般的枪声中,有时要把自己压在地上,抵挡炮弹的威力,有时要奋不顾身,抢救受伤的战友,有时要拼尽全力,抗击敌人的进攻。

战斗中,我们见证了无数次的生死,也深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这段经历也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生命价值,什么是英雄气概。

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下去,最终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南越军撤退了,越南的领土得到了完整的保护。

1979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它也是我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它改变了我对战争的理解,让我对生命充满敬畏,让我明白了生命的价值和英雄气概。

1979年防震棚散文

1979年防震棚散文

1979年防震棚散文朋友,今天咱们聊聊1979年的防震棚,那可是个让人难忘的经历啊。

提到防震棚,我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种简陋又温馨的小棚子。

我第一次住进防震棚,还是个小屁孩呢。

那年,地震刚过去,大家都慌慌张张的,老家的乡亲们一个个忙着搭建防震棚。

我妈总是笑着说,我们住的不是啥棚子,是临时的“小家”。

当时我还不理解,小小的棚子怎么能算家呢?可是,就是在这样的小棚子里,我们度过了许多特别的日子。

防震棚说起来就是用竹子和塑料布搭的,简陋得很。

可别小瞧,它虽然简陋,但承载着我们全家的希望。

我记得那棚顶透光,就像天然的天窗。

晚上躺着,看着星星眨巴眨巴地冲我笑,心里就觉得特别踏实。

那些不太结实的木板和布帘子在风中“哗啦啦”作响,听久了还觉得有点像摇篮曲呢。

住在防震棚里的日子,也衍生出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比如说,有一次我和隔壁村的小伙伴比谁家的棚子更结实。

结果,一个大风过后,他的棚子顶飞了半边,闹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伙伴尴尬地挠挠头,脸一下子红了,跟个苹果似的。

再说说那棚子里的生活吧。

在防震棚的日子,虽然条件不太好,但我们一家人反倒觉得日子有滋有味。

每天下午,妈妈总会用个小煤炉烧一壶热茶,茶香就在棚子里弥漫开来。

有时候,邻居们也会来串门儿,围坐在一起喝喝热茶,聊聊家长里短。

呵,这样的时光,别提多温暖了。

当然,也少不了一些烦恼,比如那令人头疼的蚊子和闷热的天气。

不过,我爹总有办法,他会在棚子周围种上一圈篱笆,挂些自制的小风铃。

每当微风吹过,那叮叮当当的声音总能把心里的烦躁吹散。

在防震棚里,我们过了一整个夏天。

后来,随着时局的稳定,乡亲们逐渐都搬回了各自的家。

我也在那一年,再次体验到墙壁坚固的小房间。

不过,对于那段住在防震棚的日子,我却常常怀念。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那么一段同样特别的记忆,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防震棚”。

这种经历总能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如果有的话,朋友,欢迎你也来和我分享,咱们一起唠叨唠叨那些旧日的趣事。

1979年打越南,我军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1979年打越南,我军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1979年打越南,我军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说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议论,其中以负面的居多,什么打得难看了,伤亡惨重了,得不偿失了,入侵他国了,投名状了,围魏救赵了,谁谁瞎指挥了,等等等等,可谓花色繁多,琳琅满目,百度一下比比皆是。

然而要是让谁具体说说我军哪里打得不好,为什么打得不好,似乎除了众多的口号式吐槽外,却没有几个人能一二三四五清楚专业地从军事上划出些道道来。

有问题,有错误,那也要说到点儿上,而不是大而化之人云亦云地进行口号式批评。

要想留下有价值的见地,就必须拿出真材实料来进行分析。

借这篇小文,下面就稍稍分析一下,看看1979年战争我军最大的失误在哪里,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综观一下战争过程,答案也并不难得出,主要的问题在于:不能知己知彼,轻敌浪战,凭空想定决心。

我是60后(1969-1979)-第1章

我是60后(1969-1979)-第1章

第1章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在一九六八年。

我出生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拉开序幕,红色的中国一片沸腾。

我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我的童年生涯。

我们家是五口之家,我们姐弟三人。

本来,父母是不打算要我和弟弟的,双双医科大学毕业的他们,只想要一个孩子。

但是姐姐生下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知识分子“靠边儿站”,他俩除了频繁地进出“五七干校”之外,没太多工作要做,这时候奶奶就要求妈妈再生一个男孩。

于是妈妈接连生了我和弟弟。

看到弟弟出生,奶奶一颗心才落回肚子里。

我父亲是开封人,妈妈是北京人。

所以我和姐姐从小在开封长大,而弟弟七岁以前被寄养在北京的姥姥家。

上小学之前,我和姐姐跟父母都住在奶奶家,和我们同住的还有未婚的小叔、小姑和堂弟。

奶奶家当时住在一个大四合院的厢房里,三间厢房住着我们一家八口,我们是典型的大家庭。

后来,爸爸单位给他分了房子,就在单位的家属区。

家属区是后院,爸爸上班就在前院。

这时候我们接回了北京的弟弟,一家五口才团聚。

我的1979观后感800字

我的1979观后感800字

我的1979观后感800字我的1979观后感那是一个气息凝重的时刻,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情诺言,中国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电影《温故一九七九》如一轴旧影,带我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思索着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变化,让我触摸到岁月的印记,以及这个国家的无限悲喜。

首先,这部电影勾勒出了那个年代的纷繁复杂。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那些被岁月冲刷的旧事。

一幅幅场景将我带入了一个个家庭和个体的生活。

戏剧性的冲突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人们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在这个电影中,每个角色都生动鲜活,他们的内心变化将观众的情感牵引得如同沉舟之人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通过这种形式,电影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思想和命运。

其次,电影中也展示了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历程的曲折与坎坷。

我们知道,改革开放的路途并不平坦。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个微小但却又紧扣现象背后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前进的过程中无数人的顽强和努力。

影片中一位老人维护家庭的艰辛和内心的纠结,一对青年情侣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抉择以及一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悲欢离合,这一切都展现了一个个家庭和个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寻找出路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转折点,大家在国家政策更改的过程中,正在寻找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机遇。

再者,这部电影还提醒我们如何去理解历史中的曲折和波澜。

历史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迷宫,是互相印证和纠缠的过去和未来。

通过回顾过去,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力量和意义。

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顿时,虽然鲜有深入讨论的场合,但他们内心的坚守和抉择无疑对后来者产生着重大的示范作用。

这些“温故”,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我们思考现实问题的一种方式。

每一个个体在面对历史沉淀的过程中,都得有耐心、有智慧地看待和分析,才能抵达真相的远方。

最后,在这个电影中,我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那种代代相传的情感是这个国家独有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前行的底气和港湾。

电影没有华丽的道白,更没有过多的伤感,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鲜活真实。

我的1979经典语录

我的1979经典语录

我的1979经典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我的1979经典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牛逼就是,他夹菜的时候,没人敢转盘子,他端酒的时候没人敢坐着。

2、如果你给我的,和给她的不一样,那我就不要了。

3、无人处她终于忍不住的哭了,她想到他是那么骄傲的一个人啊,他怎么可以那么卑微,卑微到尘埃里。

4、伟大之处在其之于人类普遍的特殊贡献,争议之处在其于人类群体的利益损害。

5、名校不能确保人生的上限,却能确定人生的下限。

不知给了敲门砖、入场券,还给了人脉、圈子、资源。

6、越是伟大的人物,其身上存在的争议也就越多,越受争议越证明他是天才。

7、他所关心的所有事情,他所努力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将来所准备的,可是将来已经不存在了。

8、学历的作用,不是提高人生上限,保证人生能多辉煌多成功,而是在提升人生下限,起码人生能多不要那么凄惨。

9、她是一只小鸟,我亲手放飞了她。

只是我早就把笼子扔了。

他的口气很轻松,可是只有自己知道,心里有多沉重。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简介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简介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简介及影评简介: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年初,中国驻美公使作为本国政府的全权代表赴法国参加。

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却处处受到歧视,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图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辩论会上,顾维钧慷慨陈词,从历史、人文等诸多方面阐明中国必须收回山东的严正立场,说:“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由此获得全世界与全国的一致称赞。

为争取在法华工的同工同酬,顾维钧的好友肖克俭在巴黎组织游行罢工,遭到法国警察逮捕。

获释之后,他仍然积极投入唤醒民众的工作。

然而,他和朝鲜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团所住旅馆的偏激行为使朝鲜和中国成为舆论矛头的指向。

巴黎和会最终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决定由日本继承德国在胶东半岛的特权。

国内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肖克俭等人也在巴黎集会抗议。

而软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

代表团团长陆徽祥等人左右为难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团仅剩顾维钧和王正廷两人仍在坚持外交斡旋。

肖克俭眼见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中国的现状,愤然给爱妻留下遗书,在凡尔赛宫广场举火自焚。

顾维钧受了感动,说:“山东是中国的,我们拒绝签字!”影评:影片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种种过程和爱国志士肖克俭为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

素来以沉稳、儒雅风格著称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的顾维钧非常引人注目,将顾维钧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

本片获1999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男演员奖,获2000年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

编导解读:它是关于李大钊和五四运动的。

这是一部献礼影片。

切入点是巴黎和会。

这是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巴黎和会是一个新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确:受用不尽的事——小时候每天从旁门奶
奶那里吃半个白面馒头、偷吃白面饼子,当作 最高的享受。
作者认为童年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 “激励我 前进”,“鼓舞我振作”,能给人无限启迪,使 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培养了“我” 坚强的意志。 当然“受用不尽”。
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
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 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 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 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 的灰黄。
4.这样写的作用在哪里?
明确:用表色彩的红、绿、灰黄,对比表达 作者童年的单调,点明题目,引起下文, 概括自己童年的特点,为全文奠定感情基 调。
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 傲之意。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
自己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 作者感叹世事难料的意味。这里的“骄傲” 有特定的含义,局限于当时的时代,在作 者看来,“哑巴小”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灰 黄色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儿传奇色彩。
5、作者童年伙伴哑巴小成了山大王而 被杀,作者为什么为他感到“骄傲”?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
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 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啃 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 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 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 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 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 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 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 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 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 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吃 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 都无钱可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 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 子也没见过” ;在济南叔父家, “我”的
“宁愿”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故乡以及亲
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课堂小结
最穷的家 极其贫穷 生活艰难 半个白面馒头 对先生和伙伴印象深刻
我 的 童 年
父辈们 最高的享受 开始认字
离开故乡
思念亲人
灰 黄 、 单 调 、 快 乐
要 珍 惜 现 在 的 生 活
主题探究
文章通过回忆童年那一段极其艰苦辛酸
往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表达了对亲人和儿时伙伴的无限怀念之 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字 里行间也流露出对“文革”期间所遭受 的不公正待遇的愤懑之情,并对现在的 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因为哑巴小本领高强,讲义气。作者
的“骄傲”中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如 果不是生活在那个时代,哑巴小也许 能成长为让“我”骄傲的英雄。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 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 菜。这是否前后矛盾?
明确:不矛盾。因为作者离开了故乡,离
开了母亲的怀抱,精神上的痛苦远远大于 吃喝匮乏的痛苦。“宁愿”表现了“我” 离开母亲后,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 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 乡之情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 哪些事?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家乡的贫穷
落后; 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 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就是举人的太太给我的 半个白面馒头 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及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 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 家。
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散文集有《天
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 《牛棚杂忆》等,其著作汇编成《季 羡林文集》共24卷。
被国人奉为“国宝”、“国学大师”、
“学界泰斗”。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作者为了让
别人了解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把 自己的成长经历系统而有重点的介绍 出来,这就是自传。自传可以是生平 事迹的实录,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学 性。
明的人。 了。
B、他已经穷到家徒四壁,生无分文的地步 C、听到感动中国的白方礼老人用蹬三轮车
的收入资助贫困学生的事,我肃然起敬。
会在他们心中掀起暴风骤雨。
D、没想到,一些别人不以为然的小事,也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
些事?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
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 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 难以唱尽它 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 一幅画,绚丽的色彩 却难以描尽它多姿 的回忆。 冰心曾在《春水》中 深情地吟诵——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 梦,是 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季羡林先生的童年 是怎样的?
我的童年
季羡林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 字希逋(bū)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
)爱
光大门楣( mãi

发酵(jiào )
)事 浑浑噩噩( â )

万象更( gēng )新
收割( gē
3、词语解释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 肃然起敬:
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
万象更新:
世间所有的事物无象的,有象的,都发生了 变更 ,焕然一新,生机勃勃。 万象:所有事物;更新:新的替代旧的。 更:改变,改换(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
2、给加点字注音。 诞( dàn )生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 教谕( yù ) 生疏:( shū ) 腌( yān )咸菜 龙肝凤髓( suǐ ) 谷穗( suì ) 私塾( shú ) 蹿(cuān ) 房越脊( jǐ )
椽( chuán 琐( suǒ

)子
溺( nì
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法指导: 一、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 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1、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 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 使我终生受用不尽。使作者“受用不尽”的是什 么事?为什么让作者“受用不尽”?
相依为命: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
谁也离不开谁。
比喻极难得的珍贵食品。 龙肝凤髓: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 家里就只有四面墙壁。形容家境贫寒,
3、词语解释
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质朴天真,亦形容糊里糊涂,愚 昧无知。 浑浑:质朴淳厚。噩噩:严肃的样子。
光大门楣: 光耀门庭,光宗耀祖。门楣,门庭,
门第。 习以为常: 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 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教谕:学官名,始设于宋代。
学习目标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了解作 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一、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课堂练习:
一、给线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
汉字。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 孤苦líng dīng( ),相依为命, 房无一间,地无一垄( ),两个 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 活着是多么困难,概( )可想见。
课堂练习: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虽然他的父亲浑浑噩噩,但他却是个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