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其主要来源包括工业生产、交通尾气、油漆涂料、化学品生产等。

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VOCs治理技术一直是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探讨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VOCs的危害VOCs具有高挥发性和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VOCs环境中容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免疫系统紊乱、甚至诱发癌症。

同时VOCs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1.物理吸附技术物理吸附技术是利用吸附剂吸附VOCs,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分子筛等。

物理吸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效果稳定等优点,但是存在着吸附剂再生困难、废气处理成本高等缺点。

2.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主要包括催化氧化和非催化氧化两种方式,通过氧化降解VOCs。

催化氧化技术具有高效、能耗低等优点,但催化剂的选择和稳定性是一个挑战;非催化氧化技术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对VOCs的选择性较差。

3.生物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降解VOCs,具有处理效率高、成本低、对VOCs选择性较好等优点。

但是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对VOCs的适用范围有限。

4.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通过选择性透过膜的方式分离VOCs,具有操作简单、节能环保等优点。

但是目前膜材料的制备和膜分离工艺的优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5.催化还原技术催化还原技术是利用还原剂还原VOCs,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但是对还原剂的选择和处理后的废弃物处理仍是一个问题。

三、VOCs治理技术的探讨1.多技术联合应用目前针对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技术的研究上,很少有多技术联合应用的研究。

实际废气排放中VOCs的种类繁多,不同的VOCs可能需要不同的处理技术,多技术联合应用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蜡梅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蜡梅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蜡梅属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蜡梅属Chmonanthus Lindl.是中国特有的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

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萜烯类、烷类、酯类、醇类、酸类和其他化合物等,其活性主要包括抑制病原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并具备重要药用价值。

综述了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式和分析方法,分类讨论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分布,并进一步归纳了蜡梅属植物不同部位、不同品种、不同植株、不同生长阶段及不同采摘季节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最后对蜡梅属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该属植物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现状的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该属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蜡梅属;挥发性成分;萜烯类化合物;抑菌;抗氧化DOI:10.13651/jki.fjnykj.2019.07.013Research Pogress on Volatile Components of Chimonanthus Lindl.LIN Xia(Jinshan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China)Abstract:Chimonanthus Lindl. is a kind of unique plant in China,which is rich in resources and widely distributed. Terpenes,alkanes,esters,alcohols,acids and other compounds are the main volatile components of Chimonanthus Lindl.,whose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the inhibit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antioxidant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ing,and also having important medicinal value.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Chimonanthus Lindl.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nd the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discussed. Then,the differences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in different parts,varieties,plants,growing stages and picking seasons of Chimonanthus Lindl. were further concluded. Finally,the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Chimonanthus Lindl. were expounded. Th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volatile chemical components in this genus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genus.Key words:Chimonanthus Lindl.; Volatile components; Terpenes; Bacteriostat; Antioxidant蜡梅属Chmonanthus Lindl.隶属樟目Laurales蜡梅科Calycanthaecae,是中国特有属[1],其全部种均原产我国[2]。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探索有效的污染治理方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近年来,研究人员广泛关注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能力,通过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来寻求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机制微生物在降解污染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代谢途径,微生物能够将污染物降解为较为无害的物质。

这些代谢途径可以分为氧化还原、水解、酸解和甲基化等。

例如,部分细菌通过氧化还原反应降解有机物,产生较小分子的无害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机制多种多样,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

例如,一些细菌通过分泌酶类,如脂肪酶、蛋白酶和酯酶等,降解有机物。

另一方面,微生物还可以通过吸附物质和吸附电荷等方式,将污染物从环境中去除。

二、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应用研究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物的应用研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应用研究:1. 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微生物降解技术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和筛选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株,利用这些菌株进行土壤污染物的降解。

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降解技术在减轻土壤污染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2. 水体净化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风险。

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应用使得水体净化变得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适应性强的微生物,发展了一系列微生物处理技术,如生物滤池和微生物电化学系统等,用于水体中污染物的去除和降解。

3. 气体净化空气污染是世界各地都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城市地区。

微生物降解技术在气体净化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能够降解一系列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这些微生物在工业和生活垃圾处理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潜力。

三、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挑战与展望尽管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有机化合物;挥发性;处理技术;研究发展;中图分类号:o62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引言大气污染物因子有很多种,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监测环境大气污染物时采用的是pm10这个指标。

其定义是监测环境空气中尘埃或飘尘的空气当量直径为10μm的尘埃或飘尘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

由此,我们就知道了pm2.5,就是指:空气中尘埃或飘尘的空气当量直径为2.5μm的尘埃或飘尘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以下简称vocs)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常压下沸点小于260℃的液体或固体化合物。

空气中的vocs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处理vocs废气的传统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等,或者是上述方法的组合;近年出现了处理vocs废气的一些新技术,如膜分离法、低温等离子体法和光催化氧化法等。

一、吸附和吸收法1.1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某些具有吸附能力的物质如活性炭、硅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等吸附有害成分而达到消除有害污染的目的。

吸附法适用于几乎所有的气相污染物,一般是中低浓度的气相污染物;吸附效果取决于吸附剂性质、气相污染物种类和吸附系统的操作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

1.2吸收法吸收法是采用低挥发或不挥发溶剂对气相污染物进行吸收,再利用有机分子和吸收剂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气相污染物控制技术。

该法适用于浓度较高、温度较低和压力较高情况下气相污染物的处理。

1. 3膜基吸收净化技术膜基吸收净化技术是采用中空纤维微孔膜,使需要接触的两相分别在膜的两侧流动,两相的接触发生在膜孔内或膜表面的界面上,这样就可避免两相的直接接触,防止了乳化现象的发生。

与传统膜分离技术相比,膜基吸收的选择性取决于吸收剂,且膜基吸收只需要用低压作为推动力,使两相流体各自流动,并保持稳定的接触界面。

voc生物吸收法

voc生物吸收法

voc生物吸收法VOC生物吸收法导语: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一类对环境和人体有害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家庭生活等方面。

为了减少VOC 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科学家们研究出了VOC生物吸收法。

本文将介绍VOC生物吸收法的原理、应用及其优势。

一、VOC生物吸收法的原理VOC生物吸收法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或植物对VOC进行吸收和降解的一种技术手段。

微生物和植物具有吸收和降解VOC的能力,通过利用它们的代谢机制,可以将VOC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达到净化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二、VOC生物吸收法的应用1. 工业废气处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常含有大量的VOC,通过利用VOC生物吸收法,可以将废气中的VOC转化为无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家居空气净化:家居环境中的装修材料、家具和清洁用品等都会释放出VOC,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通过使用具有VOC吸收能力的植物,如常绿植物、芦苇等,可以有效净化家居空气,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3. 汽车尾气处理: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VOC,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利用微生物处理尾气中的VOC,可以减少尾气对环境的污染,并改善空气质量。

三、VOC生物吸收法的优势1. 高效净化:VOC生物吸收法能够高效地吸收和降解VOC,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有效净化环境和空气。

2. 环保无害:VOC生物吸收法是一种环保的处理技术,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对环境没有负面影响。

3. 节能省成本:VOC生物吸收法相对于传统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处理方法来说,能耗低,成本相对较低。

4. 应用广泛:VOC生物吸收法可以应用于工业废气处理、家居空气净化以及汽车尾气处理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结语:VOC生物吸收法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处理技术,对净化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吸收和降解能力,可以有效减少VOC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改善空气质量。

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

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

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辣椒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具有辛辣的口感和独特的香气,常常被用于烹饪中,给菜肴增添风味。

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萜类和多环芳烃等。

研究表明,酸辣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2-甲基丁醛、2-甲基戊醛和2-甲基己酮等;甜辣椒中主要的香气成分为3-辛烯-1-醇、2,4-癸二醇和α-乙酰基苯甲酸乙酯等。

辣椒的香气成分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随着果实的成熟,香气成分的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挥发性化合物是辣椒香气的主要来源,也是辣椒的核心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与辣椒的品种、生长环境和烹饪方法等有关。

辣椒中常见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单萜类化合物、羟基苯丙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化合物等。

例如,辣椒中的辣椒素就是一种单萜类化合物,具有辛辣的味道和香气。

此外,一些芳香化合物如香豆素类化合物也能为辣椒增添独特的香气。

在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中,研究方法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的分析出辣椒中的香气成分及其含量。

此外,生物传感器技术也被应用于辣椒香气的研究中,通过检测生物传感器对香气物质的响应来分析辣椒中的香气成分。

除了研究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关注辣椒的香气形成机制。

辣椒的果实香气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生物化学途径和基因的调控。

例如,酶法、酸碱催化和微生物发酵等都可以影响辣椒的香气形成。

研究者们通过对辣椒基因组的测序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揭示了一些与辣椒香气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辣椒香气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的来说,辣椒的果实香气成分和挥发性化合物的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辣椒的香气特征和调味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对辣椒香气的研究还将取得更多的突破,为我们提供更好的烹饪体验和食品创新。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研究进展

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18-04-27初稿;2018-07-08修改稿。

基金项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STIT2017-3-12);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2018R1101015-3);福建省茶产业技术体系(2014NK01)。

作者简介:王让剑(1982-),男,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E-mail:rangjian.wang@163.com茶树挥发性萜类物质研究进展王让剑,杨 军,孔祥瑞(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福建分中心,福建 福安 355015)摘 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来源之一,该类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茶树次生代谢领域的研究重点。

花是茶树在自然状态下释放挥发性萜类物质主要器官,芽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主要以糖苷的形式存在。

当茶树叶芽经历病虫害、损伤以及加工时,糖苷在糖苷水解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挥发性的萜类化合物,从而表现出香味、抗病虫等生命特征。

本文简述了茶树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生物学功能、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在芽叶中存在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茶树;香气;病虫害;萜类化合物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20(2018)03-0149-06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犃犱狏犪狀犮犲狊犻狀犛狋狌犱犻犲狊狅狀犞狅犾犪狋犻犾犲犜犲狉狆犲狀犲狊犻狀犜犲犪犘犾犪狀狋狊(犆犪犿犲犾犾犻犪狊犻狀犲狀狊犻狊)WANGRang jian,YANGJun,KONGXiangrui(犜犲犪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犐狀狊狋犻狋狌狋犲,犉狌犼犻犪狀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犃犵狉犻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犛犮犻犲狀犮犲/犉狌犼犻犪狀犅狉犪狀犮犺,犖犪狋犻狅狀犪犾犆犲狀狋犲狉犳狅狉犜犲犪犐犿狆狉狅狏犲犿犲狀狋,犉狌’犪狀,犉狌犼犻犪狀355015,犆犺犻狀犪)犃犫狊狋狉犪犮狋:Volatileterpenoidsareoneoftheimportantsourcesofteaaroma.Thecompoundshavemanybiologicalfunctionsandarethefocusofresearchinthefieldofteasecondarymetabolism.Innature,theflowersonateaplantisthemainorganthatreleasesthosearomaticsubstances.Inthebudsandleaves,volatileterpenoidsaremostlyfoundintheformofglycosides.Whenthefreshleavesencounterpathogenorinsectinvasions,orphysicaldamagesbyexternalimpactorprocessing,glycosidesareenzymaticallyhydrolyzedbyglycosidehydrolase.Theprocessdischargesterpenoidswithmanifestedcharacteristicssuchasaroma release,disease orinsect resistanceontheplant.Thispaperpresentsthecurrentadvancesonthebiologicalfunctions,biosynthesispathway,andexistenceofvolatileterpenoidsinbudsandleavesinteaplants,aswellasthefuturedevelopmentinthefieldofstudy.犓犲狔狑狅狉犱狊:teaplant(犆犪犿犲犾犾犻犪狊犻狀犲狀狊犻狊);aroma;pestsanddiseases;terpenoids 香气是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综合效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易挥发成气体状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涂料、油漆、清洁剂、汽油等各类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中。

大量的VOCs排放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诸如对臭氧层的破坏、雾霾的形成、致癌物质的释放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目前,全球范围内VOCs的排放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

随着国内外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VOCs治理技术也日益成熟和多样化。

各种新型的治理技术不断涌现,包括物理治理技术、化学治理技术、生物治理技术等,各具特点和优势。

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难点,如治理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效果难以保证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对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对于促进我国VOCs治理技术的发展,提升治理效率和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VOCs的来源及危害、常见的VOCs治理技术、物理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化学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生物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常来自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家庭用品和化妆品等多个方面。

VOCs对大气和水质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引发空气中的细颗粒物形成和光化学反应,加剧空气污染的程度。

针对VOCs的治理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VOCs治理技术的进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治理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和效果,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环境质量,保障人类健康。

仅仅依赖于政府的监管和规范已经不足以解决VOCs污染问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技术,实现VOCs的有效控制和减排。

生物滴滤床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滴滤床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广




20 0 8年 第 1 期
7 ・ 8
www . c m .o gd he c m
第 3 卷 总第 17 5 7 期
生 物滴 滤 床 净 化 挥 发 性 有 机 物 的研 究 进 展
王艳芳 ,沙昊雷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 50 ;2 1 1 10 .浙江工业大学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0 3) 102
挥 发 性 有 机 化合 物 (oai g nc C mpu d) V l l Ora i o o n s ,简 称 te VO s 是指在常压 下沸点低于 2 0℃或室温时饱和蒸气压大于 C, 6 7 a 1 的有机化合物 。V s P OC 的种 类很 多,其中常见同时也排 放
滤床是近年来研 究最 为活跃的一种生物净化设备形式 。与 生物
【 关键词】 生物滴滤;挥发性有机物;生物净化;大气污染控制
Re e r h Pr g e si e t e to ltl r a cCo po s a c o r s n Tr a m n fVo a ieO g ni m und s
b o r c i g Fit r y Bi t i kln le
p c i g p o e t so BTF a p y n et c n l g ot ep a t a s a e e t n n r v me t f t e t a d l. a k n r p ri f e , p l ig t h o o y t r c i l h e h c wa t g s s r ame t d i e t a mp o e n h mai l o ma c mo es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有机污染物的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微生物降解技术作为一种环保、经济、有效的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一、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降解金属去除污染物。

其本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化合物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或者降解成能够被植物吸收的有机物。

二、常见的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1. 生物吸附方法:适用于大气中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其优点是反应速度快,处理后的效果较好。

2. 微生物氧化/还原法:适用于能够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含酚废水、石油类废物、有机溶剂废物等。

该方法的优点是去除率高、反应时间短。

3. 微生物堆积物法:该方法是将微生物培养在高度氧化铝、砂、滤料等材料上形成微生物床,通过生微生物在床中进行自然降解和吸附等作用来去除废物。

三、微生物降解技术的优点微生物降解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方法具有很多的优点,如效率高、污染物降解彻底、处理成本低、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等。

四、微生物降解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1. 油类污染物的降解:石油类污染物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石油类废水。

微生物降解技术可以降解石油类废水,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微生物堆积物法处理。

2. 酚类污染物的降解:酚类污染物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通常用于生产化工产品、印刷油墨等。

由于酚类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对其进行降解是十分必要的。

3. 食品加工业废水的降解:食品加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这些废水不适合直接排放到环境中。

利用微生物降解技术可以将有机物质降解成可再生资源,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五、微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前景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微生物降解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一、香菇的特点香菇,又称香菰、草菇、秀菇等,是一种名贵食用菌类,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鹅膏菌科、杯菌属。

它是我国传统的名贵食用菌之一,历史悠久,营养丰富,口感鲜美,食用方法繁多。

香菇具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且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

香菇还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β-葡聚糖、香菇多糖、香菇多肽等,具有调节血糖、降血脂、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等药用功能。

二、香菇风味物质香菇的风味物质主要来源于挥发性物质和非挥发性物质两个方面。

1.挥发性物质香菇挥发性物质是决定香菇风味的重要成分,主要包括醇、酮、醛、酸、酯等。

醇类是香气的主要来源,包括1-戊醇、1-己醇、苯乙醇等。

酮类化合物的浓度较低,但对香味的形成起到了较为关键的作用。

醛类化合物中的脂肪醛是香气物质的重要成分,其产量和多样性对香菇的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

酸类化合物对香菇风味的贡献也较大,尤其是短链脂肪酸和芳香族酸类物质。

酯类化合物在香菇风味中可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2.非挥发性物质香菇的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则主要来源于核苷酸、核苷、氨基酸、小分子肽等多种成分。

核苷酸和核苷是决定香菇鲜味和鲜香味的重要成分。

氨基酸和小分子肽的产生主要是由香菇中蛋白质的降解和酶解过程而产生的。

三、香菇风味物质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对香菇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挥发性物质研究以挥发性物质为研究重点的研究成果包括: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香菇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香菇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为香菇风味的评价和调味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了香菇挥发性物质的生成途径和调控机制,揭示了香菇风味形成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香菇风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提高了某些香菇挥发性物质的含量,进一步改善了香菇的口感和风味。

2.非挥发性物质研究在非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集中在香菇核苷酸、核苷的提取与分析、香菇氨基酸与小分子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方面。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摘要目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型农药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方面[1,2]。

由于大多数这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杀虫生物活性,其可直接应用于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而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源农药[3]。

由此推断,本身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其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也具有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这些特性。

1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昆虫取食、机械损伤、化学因子、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植物某些挥发性组分的大量释放[4,5],它们可能是一种直接阻止病原扩展和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因子,也可能作为报警信号(warning signa1)参与植物通讯,或作为捕食者的引导信号(guiding cue),还可以作为植食性昆虫或病原菌的拒食素(deterrent)。

植物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包括:碳氢化合物(如烃、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内酯、醚、酚等)。

大致分为脂肪酸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类,也包含一些含氮(吲哚)及含硫(大蒜素)的化合物。

2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进展随着收集方法、检测手段、生物活性检测体系的完善和分析手段的提高,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不多。

国内也只是最近2~3年内有个别浅显的报道,只是简单研究了挥发性物质对某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成分的简单分析,但都未对其生物活性和成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华等[6](2008)对枯草芽孢杆菌JA研究中发现,该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吴艳等[7](2007)报道了1株组合Bacillus sp. CL-8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揭示了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性抑菌物质与抑菌粗蛋白协同抗病的机制,同时说明了挥发性抑菌物质也是参与其在田间发挥抗病作用的重要成分。

空气微生物学的国内研究进展

空气微生物学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之,黑茶微生物学研究在揭示茶叶品质和人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深入研究和探讨黑茶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功能、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等方面,有 望为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锌空气电池作为一种环境友 好型的能源储存技术,其研究与应用日益受到。锌空气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 安全、可重复使用等优点,使其在各种应用领域中具有巨大的潜力。然而,其 性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气电极的性能。因此,对锌空气电池空气电 极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热点。
总之,空气微生物学是一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学科,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 化研究内涵,拓展应用领域,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为人类创造更加清洁、 健康和Biblioteka 持续的环境做出贡献。参考内容
黑茶,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发酵过程的茶叶,近年来逐渐受到了微生物学 研究领域的。本次演示将探讨黑茶微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黑茶微生物群的多 样性、功能、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等方面,同时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黑茶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黑茶发酵过程中,不同 种类的微生物之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网络。通过了解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黑茶发酵过程的本质,为优化黑茶生产工 艺提供理论支持。
关于黑茶微生物群的生态位,研究发现黑茶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茶叶品质密 切相关。不同地区的黑茶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因此也具有不同的风味 和健康功效。此外,黑茶的加工过程也会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一、空气微生物学的研究背景
空气是微生物存活和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它们在空气中存活的时间、 种类和数量都受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空气微生物学的研究有 助于深入了解空气中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分布规律和传播途径,为预防和控 制疾病的传播、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研究进展及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易挥发蒸发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油漆涂料、印染工艺、化学品生产等过程中。

VOCs的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VOCs环境中,会导致头痛、呼吸困难、肺功能损害甚至引发癌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VOCs排放量逐年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

研究VOCs治理技术成为迫切的需求。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降低VOCs的排放量,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是当前环境领域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论文将就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探讨展开深入分析,旨在全面了解VOCs污染问题,并探讨各种治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在VOCs治理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以上内容为背景介绍部分,字数达到要求】1.2 研究意义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存在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VOCs的排放量不断增加,使得VOCs治理技术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VOCs治理技术的意义在于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减少VOCs的排放和污染,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通过研究VOCs治理技术,可以提高空气质量,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保护生态环境。

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深入探讨VOCs治理技术的研究意义重大且具有实践价值,将有助于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研究意义结束】1.3 研究目的目前,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VOCs排放量不断增加,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研究和开发有效的VOCs治理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包装冷却肉中微生物腐败及其挥发性气味的研究进展

包装冷却肉中微生物腐败及其挥发性气味的研究进展

包装冷却肉中微生物腐败及其挥发性气味的研究进展杨啸吟,张一敏,梁荣蓉,朱立贤,罗 欣*(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 要:肉的腐败气味一直是消费者评判肉品新鲜度的重要指标。

不同包装冷却肉中的微生物群落和代谢途径不同,导致肉品贮藏期间释放出不同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这直接决定了肉的腐败气味和腐败程度;因此,进行包装肉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对认知肉品腐败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综述冷却牛肉、猪肉、羊肉及禽肉在托盘包装、真空包装、气调包装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典型挥发性物质变化过程,揭示了特定包装过程中诱发肉品腐败气味的优势菌群,从底物利用和代谢通路方面分别探讨了这些气味的产生机制,并对现有检测手段进行总结,以期为控制肉品腐败异味,利用挥发性标记物监测包装肉品货架期提供思路。

关键词:包装;冷却肉;微生物腐败;挥发性气味物质;气味检测Microbial Spoilage and Formation and Detection of Volatile Odor Compounds in Packaged Chilled Meat: A Review YANG Xiaoyin, ZHANG Yimin, LIANG Rongrong, ZHU Lixian, LUO Xin*(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Abstract: Consumers always use spoilage odor emitted from meat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judge the freshness of meat. The microbiota and microbial metabolic pathways in chilled meat vary under different packaging conditions, leading to the release of volatile odor compounds during storage, which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off-odors and spoilage degree of chilled meat. Thu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packaged meat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meat spoilage.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microbial community succession and the changes of typical volatile compounds in chilled beef, pork and lamb, as well as tray packaged, vacuum packaged, and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ed poultry meat,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the dominant microbial populations that produce spoilage odors under specific packaging conditio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se off-odor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substrate utilization and metabolic pathways, and the existing methods for their detection are also summarized. We expect this review will provide some useful information for controlling the formation of spoilage odors in meat products and monitoring the shelf-life of packaged chilled meat using volatile biomarkers.Keywords: packaging; chilled meat; microbial spoilage; volatile odor compounds; odor detection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7-046中图分类号:TS20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21)01-0285-09引文格式:杨啸吟, 张一敏, 梁荣蓉, 等. 包装冷却肉中微生物腐败及其挥发性气味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1, 42(1): 285-293.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7-046. YANG Xiaoyin, ZHANG Yimin, LIANG Rongrong, et al. Microbial spoilage and formation and detection of volatile odor compounds in packaged chilled meat: a review[J]. Food Science, 2021, 42(1): 285-29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7506/spkx1002-6630-20200207-046. 收稿日期:2020-02-0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901757);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7)第一作者简介:杨啸吟(1989—)(ORCID: 0000-0002-4693-1121),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加工及贮藏。

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

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挥发油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具有挥发性的化合物,常见的有萜类、芳香醇、酮类、醛类等。

中药中的挥发油是中草药的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氧化、抗炎、抑制肿瘤等作用。

近年来,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下面就其研究进展进行一下介绍。

首先,中药中挥发油的提取方法不断改进和优化,以保证提取效率和成分的完整性。

传统的提取方法包括水蒸气蒸馏、溶剂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近年来,还发展出了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离子液体萃取等新技术,这些方法在提高提取效率的同时,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其次,研究人员对中药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其药理活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利用GC-MS和LC-MS等分析技术,可以对中药中挥发油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

同时,借助于体外和体内实验,可以评估挥发油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抑制肿瘤等生物活性。

研究发现,很多中药挥发油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对一些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为新药的潜力。

此外,中药中挥发油的药理机制也受到了研究的关注。

一些研究表明,挥发油通过调节多种信号通路,如NF-κB、MAPKs等,发挥其抗炎和抗肿瘤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挥发油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消化功能等作用。

最后,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药中挥发油的应用前景。

目前,已经有一些中药挥发油制剂进入市场,如薄荷脑、茶树油等,被应用于医药、化妆品、食品等领域。

同时,一些研究还尝试将挥发油与其他活性成分或载体材料结合,以提高其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为中药挥发油的开发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综上所述,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进展丰富多样,涉及到挥发油的提取方法、成分鉴定、药理活性研究、药理机制探索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中药的开发利用和现代中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中药中挥发油的研究会有更多新的突破和发展。

物质的挥发性挥发性物质是什么

物质的挥发性挥发性物质是什么
物质的挥发性挥发 性物质是什么
目 录
• 挥发性物质定义 • 挥发性物质的分类 • 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 如何控制挥发性物质 • 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01
CATALOGUE
挥发性物质定义
什么是挥发性物质
挥发性物质是指那些在常温常压下容 易挥发的物质,它们具有较低的沸点 和较高的蒸气压。
这些物质通常具有强烈的挥发性,能 够在常温下迅速地挥发成气体,从物 质表面逸出。
执法监督
02
加强对挥发性物质生产和排放企业的执法监督,确保法规和标
准的执行。
宣传教育
03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和公众对挥发性物质危害的认识
,促进环保行为的养成。
05
CATALOGUE
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新型挥发性物质的发现与合成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 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被合成出来。
工业生产控制
密闭操作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密闭操作,减少挥发性物质的逸 散。
废气处理
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废气,应进行有效的处理,以减 少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工艺改进
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降低挥发性物质的产生和排放。
环保法规和标准
制定标准
01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限制挥发性物质的排放。
挥发性物质的特性
01
02
03
易挥发
挥发性物质具有较低的沸 点和较高的蒸气压,能够 在常温下迅速挥发成气体 。
扩散性
挥发性气体容易扩散,能 够迅速地传播到周围环境 中。
可燃性
一些挥发性物质具有可燃 性,如石油、天然气等, 需要特别注意安全。
挥发性物质的应用

产香真菌的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产香真菌的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产香真菌的鉴定及挥发性成分分析李梦娇;余玉莎;李祖红;高泽文;何甜;柯尚艳;李孟霞;赵明富;文国松【摘要】从香料作物甜罗勒上经富集培养筛选出产香菌株后,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并对其筛选培养基产生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和聚类分析(HCA).结果表明:共筛选到6株产香真菌,经鉴定L-1是绿色木霉,L-2是深绿木霉,YM是厚垣镰刀菌,GM是可可毛色二孢,LL是出芽短梗霉;P 3可能是是酿酒酵母.其中L-1和L-2挥发性成分较为相似,YM和P3较为相似,其余各菌株差异性较大,说明同属真菌的挥发性成分存在一定的相似性.%Screening the aroma-producing fungi from the spice crops Ocimum basilicum with the enrichment culture technique,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ITS sequence analysis.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all the strains fermenting with the screening culture medium was analyzed by difference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 HCA) . It was found that 6 aroma-producing strains were screened from the spice crops O. basilicum, and L-1 was identified as Trichoderma viride, L-2 was Trichoderma atroviride, YM was Fusarium chlamydosporum, GM was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LL was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and P3 wa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bably. L-1 and L-2 were more similar, YM and P3 were relatively similar, and the rest of the strains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of same genus fungi had certain similarities.【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3【总页数】9页(P118-126)【关键词】产香真菌;挥发性;GC-MS;酮类;甜罗勒【作者】李梦娇;余玉莎;李祖红;高泽文;何甜;柯尚艳;李孟霞;赵明富;文国松【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省曲靖市烟草公司, 云南曲靖655000;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特色资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01;云南农业大学特色资源植物改良与利用研究所, 云南昆明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5微生物因自身代谢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殊气味,如霉菌产生臭气或霉味,在潮湿的环境中常常能够闻到,而有的则产生让人愉悦的气味,人们通常把能产生令人愉快气味的微生物称为致香微生物或致香菌。

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

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

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李贞景;张春慧;路来风;武淑芬;陈勉华;韩昕男;王昌禄【摘要】为探讨白黄链霉菌TD-1菌株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制作用,采用双皿对扣法测定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通过扫描电镜观察VOCs对灰霉孢菌菌丝体的影响,利用GC/MS技术对VOCs组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作用5 d后,6.0 g TD-1菌株麦麸培养物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的抑菌率为66.67%,灰霉孢菌的产孢量(3.9×106个/cm2)较空白组(5.9×107个/cm2)显著降低(p〈0.01),且菌丝形态异常、表面粗糙,菌体细胞膜通透性增强。

TD-1菌株VOCs由63种组分组成,其中2-甲基异冰片(13.52%)和1,4-二甲基金刚烷(14.08%)的相对含量较高。

白黄链霉菌TD-1菌株产生的VOCs对灰霉孢菌良好的抑制作用为将其开发成生物熏蒸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食品科学技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7页(P46-52)【关键词】白黄链霉菌;灰霉孢菌;挥发性有机物;抑菌活性【作者】李贞景;张春慧;路来风;武淑芬;陈勉华;韩昕男;王昌禄【作者单位】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3灰霉孢菌(Botrytis cinerea)是引起瓜果蔬菜及大部分果树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其中,由灰霉孢菌引起的灰霉病是导致番茄和葡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病害。

统计显示,每年约有20%的番茄产量损失是由灰霉病引起的[1]。

因此,加强灰霉病的防治对农业生产和果蔬保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植物源和微生物源天然抑菌剂应用于果蔬灰霉病的防治[2],但利用生防菌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抑制灰霉孢菌的报道较少。

BVOCs的研究进展

BVOCs的研究进展

BVOCs的研究进展摘要:生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s)作为大气中的一种痕量气体,积极参与着大气中各类化学反应。

植物BVOCs排放的影响机制,以及BVOCs与大气其他化学成分之间的反馈作用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内容之一。

本文综述了BVOCs的排放影响因素、生物学功能、对大气化学的影响以及其采样、测定方法等,并阐述了国内外BVOCs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生物挥发性有机物异戊二烯单萜释放速率影响因素大气化学分析1.引言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由各种人类活动和生物代谢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由人类活动产生的VOCs,称为人为源VOCs(Anthrop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AV—OCs),由生物代谢排放的VOCs称为生物源VOCs(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

尽管在某些地区特别是城市,AVOCs是大气中主要的VOCs源,但从全球尺度来看,BVOCs的排放量要远大于AVOCs的排放量(Guenther et a1.,1995),BVOCs的全球排放量达到1 273 Tg C·a-1(1 Tg C=1012gC),其中仅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所排放的BVOCs就达1 150 Tg C·a-1 (Guenther et a1.,1995)。

2.BVOCs的种类与特性大气中的BVOCs绝大多数是由植物通过一系列生理过程产生并排放到大气中,包括异戊二烯、萜类、烷烃类、烯烃类、醇类、酯类等,由表1.1[1]可知,BVOCs全球年排放量以异戊二烯与单萜类为主。

BVOCs具有较强的挥发性,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由于其在对流层大气中活性很强,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并进一步与大气中的无机氧化物等反应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

数据来源Dam are derived fxom Guenther et a/.,1995;Kesselmeier&Staudt,1999;Pefiuelas&Llusiia,2001,2003异戊二烯分子式为C5H8,它的分子结构有两个烯键,属于非饱和碳氢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植物方面[1,2]。

由于大多数这类物质具有抗菌和杀虫生物活性,其可直接应用于病虫害的生物防治,而这些物质被称为植物源农药[3]。

由此推断,本身具有生防作用的微生物其所分泌的挥发性物质可能也具有植物挥发性物质的这些特性。

1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昆虫取食、机械损伤、化学因子、病原菌侵染均能造成植物某些挥发性组分的大量释放[4,5],它们可能是一种直接阻止病原扩展和昆虫取食的化学防御因子,也可能作为报警信号(warning signa1)参与植物通讯,或作为捕食者的引导信号(guiding cue),还可以作为植食性昆虫或病原菌的拒食素(deterrent)。

植物挥发性物质(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包括:碳氢化合物(如烃、萜烯)及其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酸、酯、内酯、醚、酚等)。

大致分为脂肪酸衍生物、芳香族化合物、单萜和倍半萜类,也包含一些含氮(吲哚)及含硫(大蒜素)的化合物。

2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现状2.1国内研究进展随着收集方法、检测手段、生物活性检测体系的完善和分析手段的提高,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

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不多。

国内也只是最近2~3年内有个别浅显的报道,只是简单研究了挥发性物质对某一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成分的简单分析,但都未对其生物活性和成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华等[6](2008)对枯草芽孢杆菌JA研究中发现,该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灰霉病菌孢子和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吴艳等[7](2007)报道了1株组合Bacillus sp.CL-8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揭示了菌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挥发性抑菌物质与抑菌粗蛋白协同抗病的机制,同时说明了挥发性抑菌物质也是参与其在田间发挥抗病作用的重要成分。

但他们都未对其有效成分和结构做进一步研究。

郭华等[8](2005)采用蒸馏-萃取装置提取环棱褐孔菌的挥发性物质,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

刘高强等[9](2007)利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灵芝发酵物中的挥发性物质的组分进行了研究。

2.2国外研究进展国外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比较早,Schller et al.[10](200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26种放线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53种化合物归为萜类化合物,其中18种被鉴定。

其中包括烷烃、烯烃、乙醇、酯类、丙酮、丁醇、乙酸、六化物和土味素等。

先前,在温室和大田条件下,植物促生菌可诱发植物抗细菌、真菌和病毒病原菌的系统抗性的报道,但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诱导植物对植物病害的系统抗性的报道相对很少[11]。

Ryu et al.[12](2003)报道了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2,3-丁二醇和乙酰甲基原醇能促进拟南芥的生长,表明挥发性物质可作为参与调节植物与微生物互作的信号分子。

Ryu et al.[13](2005)首次报道了枯草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诱导拟南芥产生对番茄软腐病的抗性,试验中用2,3-丁二醇缺陷突变菌株证明了挥发性物质的诱导抗病性作用,并且明确了挥发性物质所诱发的抗性的传导途径是依赖于乙烯的,而非依赖于水杨酸和茉莉酸途径。

Farag et al.[14](2006)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并结合交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了芽孢杆菌株GB03和IN937a的挥发性物质2,3-丁二醇和乙酰甲基原醇对拟南芥的促生长作用,揭示了支链乙醇可以作为2,3-丁二醇的替代物,成为一种新型的有前景的诱导植物的系统抗性的诱导剂或激发子。

Bhaskar et al.(2005)报道了1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挥发性物质,在平板对峙培养中对6种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能引起菌丝和孢子结构方面的畸形,而且挥发性物质的拮抗作用比扩散性物质的作用要大。

Fernando et al.[15](2005)首次对细菌的挥发性物质的鉴定和生防作用进行了报道,从芥花和大豆中分离到1株细菌,体外和土壤试验发现,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抑制菌核和囊孢子的萌发及核盘菌菌丝的生长,其中对囊孢子的抑制率达到54%~90%。

随后对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酮类和硫化物。

在分离的23种物质中有6种抑制菌丝生长和菌核的生成,这6类物质为苯丙噻唑、环己醇、癸醛、二甲基三硫化物、2-乙基-1-己醇和壬醛。

Kai et al.[16](2007)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细菌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细菌能产生1~ 30种挥发性化合物,而且大多数化合物是特有的。

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梁建根(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1)摘要目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新型农药的使用和开发提供思路。

关键词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S4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3-0172-02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307007);浙江省农科院科技创新提升工程项目。

作者简介梁建根(1972-),男,山西介休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微生物农药的科研与应用开发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08-11-17植物保护172《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23期(上接第171页)学员在田间普查晚疫病,对发现晚疫病的病株插竹竿定10窝,每5d进行观察1次。

结果表明,晚疫病发病后,逐渐加重病情,特别是降雨后,发病迅速扩展,到后期叶片、茎尖枯黄脱落,挖出10窝病株和10窝健株测产比较。

结果表明,在2008年晚疫病为中等发生的情况下,晚疫病危害马铃薯损失仍为15.8%,从而使学员知道防治晚疫病的重要性。

2.3农情调查在培训前后,用统一表格采取个别访问的形式,对受训学员进行农情调查,了解受训农民从综合防治中获得的效益,同时了解受训农民知识、行为、态度的变化,通过训前训后“票箱法”测验,了解学员培训综合防治知识是否提高。

3培训效果3.1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培训,学员懂得了马铃薯的基本综防知识,有一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观念,知道马铃薯田中不仅有病虫,也有天敌和中性昆虫,天敌能食害虫,应保护利用,农药会大量杀伤天敌,应尽量少用。

在施药技术上,应在田间目测,实行达标用药,不是见虫就治,晚疫病在发病初期必须用药;在药剂选择上应用对路的高效低毒的农药,以利保护利用天敌。

3.2农民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通过用20个问题对学员训前训后及对照农民进行个别访问,将结果归纳成10个方面的问题列在表上。

结果表明,学员训前训后与对照比较存在很大差异。

培训前后用“票箱法”进行测验,训前平均得分61.2分,训后平均得分92.3分,提高31.1分。

3.3综合效益有较大提高2008年综防区学员示范面积共83.33hm2,通过学员对自己田中的实践,由于认真实施了综合防治技术,从中获得了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学员户比对照户(农民自防)平均施药次数减少1.5次,农药用量节约1.68 kg/hm2,共节约140kg,平均节约防治费用71.25元/hm2,共节约防治费用5937.5元,马铃薯平均增产784.5kg/hm2,增产6.5%,平均纯收益增456.3元/hm2。

收割前在学员户和对照户中调查,学员户马铃薯田中天敌为18头/百株(12~31头/百株),对照户田中天敌为11头/百株(0~18头/百株),学员户比对照户高63.6%,生态效益有较大提高。

4结语经过2007年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农民田间学校的培训,受训农民的综防知识、行为、态度发生了变化。

通过在学员自己田中实施马铃薯晚疫病综防技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均有较大的提高,为开展21世纪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新局面,探索出一定新路子和新方法。

但在培训中也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一是培训学员文化知识偏低,对马铃薯生态系统分析难以接受;二是综合防治与我县目前开展的统防统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三是培训范围面窄;四是培训经费较少。

这些问题需在今后的培训中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3结语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其中对细菌的报道占大多数,包括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假单胞杆菌等,这些细菌分离自土壤、植物体表以及灌木丛,而分离自植物体内的内生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内生菌由于与其宿主植物长期共同生活,获得了某些相关基因的直接传递,因而具备了相同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能够产生宿主植物所产生的某些杀虫、抗菌以及促进植物生长活性成分,而这些有效成分可来自于内生菌所产生的挥发性物质。

这样,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就可望利用它们的某些内生菌来工业化生产,从而有效解决植物源农药生产原料问题、规模化生产问题及制剂现代化等问题,为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生产的无公害化做出实质性贡献。

4参考文献[1]张薇,程政红,刘云国,等.植物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及抑菌作用研究[J].生态环境,2007,l6(3):1455-1459.[2]GEIR KK,MARIE B,SVERRE K,et al.Discrepancy in laboratory andfield attraction of apple fruit moth Argyresthia conjugella to host plant volatiles[J].Physiological Entomology,2008,33(1):1-6.[3]何培青,柳春燕,郝林华,等.植物挥发性物质与植物抗病防御反应[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1):105-110.[4]DE MORAES CM,LEWIS WJP,PARE W,et a1.Herbivore-infestedplants selectively attact parasitoids[J].Nature,1998(393):570-573. [5]OBARA N,HASEGAWA M,KODAMA O.Induced volatiles in elicitor-treated and rice blast fungus-inoculated rice leaves[J].Biosci BiotechnolBiochem,2002,66(12):2549-2559.[6]陈华,郑之明,余增亮.枯草芽孢杆菌JA脂肽类及挥发性物质抑菌效应的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11-14.[7]吴艳,闫豫君,赵思峰.组合芽孢杆菌抑菌物质特性及其抑菌效果研究[J].西北农学报,2007,16(5):266-270.[8]郭华,侯冬岩,回瑞华,等.环棱褐孔菌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7(6):49-51.[9]刘高强,王晓玲.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灵芝发酵物中的挥发性物质[J].菌物学报,2007,26(3):389-395.[10]BHASKAR C,ANITA P.LOK MS.Diffusible and volatile compoundsproduced by an antagonistic Bacillus subtilis strain cause structural deformations in pathogenic fungi in vitro[J].Mycological Research,2005(160):75-78.[11]ZEHNDER GW,YAO C,MURPHY JF,et al.Induction of resistancein tomato against cucumber mosaic virus by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J].Biol Control,2002(45):127-137.[12]RYU CM,FARAG MA,HU CH.et al.Bacterial volatiles promotegrowth in Arabidopsi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3,100(14):4927-4932.[13]RYU CM,FARAG MA,HU CH.et al.Bacterial volatiles induce syste-mic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J].Plant Physiol,2005(134):1017-1026.[14]FARAG MA,RYU CM,SUMNER LW.et al.GC-MS SPME profi-ling of rhizobacterial volatiles reveals prospective inducers of growth promotion and 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 in plants[J].Phytochemistry,2006,67(20):2262-2268.[15]FERNANDO WG,RAMARATHNAM R,KRISHNAMOORTHYAS,et al.Savchuk SC.Identification and use of potential bacterial organic antifungal volatiles in biocontrol[J].Soil Biol Biochem,2005(37):955-964.[16]KAI M,EFFMERT U,BERG G,et al.Volatiles of bacterial antagonistsinhibit mycelial growth of the plant pathogen Rhizoctonia solani[J].Arch Microbiol,2007,187(5):351-360.!!!!!!!!!!!!!!!!!!!!!!!!!!!!!!!!!!!!!!!!!!!!!!!植物保护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