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第三种解释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人类与社会》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人类与社会》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最早提出著名的太阳系“星云假说”的学者是( )。
A.牛顿 B.达尔文C.哥白尼、 D.康德2.人类社会婚姻家庭关系变化的根本动因是( )。
A.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B.人的生活条件的变化C.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D.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3.英国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
A.森林资源 B.气候资源C.人力资源 D.矿产资源4.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于( )。
A.1996年 B.1995年C.1947年D.1944年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2.什么是“地理大发现”?它取得了哪些成果?3.原始社会末期产生阶级的主要条件有哪些?4.什么是图腾崇拜?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进行具体论述。
16分)具体论述城市化的发生动力。
四、分析题(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具体问题。
20分)知识经济又被称为“新经济”,请举例分析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4分,共16分)1.D 2.D 3.D 4.B二、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
不必展开论述。
每小题12分。
4小题共48分)1.什么是血缘家庭?答:血缘家庭是在同辈分内部发生两性关系的婚姻集团,又称作等辈婚或兄妹婚,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
(5分)它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生活单位。
(3分)作为一种婚姻制度,血缘家庭排除了不同辈分的直系血亲之间的性关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内在逻辑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
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规则的规则。
一、经济的价值本质经济的价值目的是提高能量的有序化。
经济:提高能量的有序化。
就是增加价值量。
满足人们对于价值的需要。
政治的价值目的是提高生产要素的有序化。
制度:提高价值的有序化。
即制度的建立、维护与发展。
个人的消费是劳动力要素的生产过程,因此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过程。
生产要素是一种特殊的价值(即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文化的价值目的是提高制度的有序化。
文化:提高制度的有序化。
制度的有序化包括制度描述方式的有序化。
制度基本价值取向的有序化。
制度的价值信仰有序化(即宗教信仰)经济是以价值增值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价值资源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
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科学技术等要素)的直接配置情况,以达到财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
经济领域所增值的财富通常也是按照参与该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比例来进行分配的,它实际上只是实现了新增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
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主要是集体和个人)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
它是主体实施对各个生产要素的发展状态的控制,即“位移控制”二、政治的价值本质政治是以各个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为直接目的,实现对于各个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
政治以权力对比为导向,通过调整和控制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规则,以缓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内耗,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阶级、各民族、各团体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有限资源,以达到财富可持续的价值增值的目的。
经济文化类型
思考题
一、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类型的内涵与意义 二、经济文化类型划分的标准或依据是什么
2.经济学广义的研究对象:
(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 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 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 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 (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 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3.经济学分类:
(二)“文化”(culture) 1.定义 国内: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国外:如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 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他指 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 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 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三、经济文化类型定义
(一)定义 1.苏联学者“托尔斯托夫”、“列文”、“切 博克萨罗夫”将经济文化类型定义为“居住相似 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 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 体”。 2. 林耀华等学者将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发展为: “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有相同生计 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 化特点的综合体”。 修订主要表现在两个概念上: 一是用“生态环 境”概念取代“自然地理条件”,二是用“生计 方式”概念来取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认 为“生计方式”不仅能明确地标示出人类社会经 济活动的方向,也能容纳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历史核心素养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上)
5、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政治(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 ②经济因素: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 ③资金因素: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④劳动力因素: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 ⑤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 ⑥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 6、影响:(1)积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代表社会发展趋势。
然占据压
商 业
白银货币普遍使用;长途贸易和大额贸易进一步发展;
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商帮和会馆出
倒优势。
现;形成全国性市场。
二、明至清中叶思想领域的变化
1、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背景:
(1)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阻碍工商业发展; (2)阶级:工商业者阶层壮大,他们反对封建 束缚,要求发展商品经济。 (3)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 衰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4)思想:①文化专制,理学僵化(空谈义理, 不切实际);②“西学东渐”开阔视野。
——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2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
三分之一,整个世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美国学者弗兰克
(1)新航路开辟后,白银大量流入,成 为主要流通货币; (2)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的发展;
3、商业新发展
(3)形成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形成(徽商、晋商);
(4)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 起。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归纳总结: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发展
新因素、新现象
局限
地主经营出现多种形式,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
《文化经济学》名词解释
·文化增长:即文化经济总量的增长,是指一国综合文化国力的增长,它包括文化设施建设规模、文化产业生产能力、文化消费水平以及其他文化力的发展水平。
·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提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
文化综合国力的增长。
(这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种形态:在实际的文化市场运动中,除了原创态文化生产和物态化文化生产,还存在介于这两种产品形态之间的“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例如相当一部分美术作品。
这部分产品虽然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产。
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
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文化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文化供给: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文化商品:指用于交换的文化劳动产品或文化劳动服务。
文化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文化经济化趋势下文化的商品属性日益被发觉出来的产物。
·公共文化产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文化产品。
是可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此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
·价格体系:又称价格结构,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互相关系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各种价格间联系、制约的内在关系。
文化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知识性的问题1、文艺经济学:1文化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文学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管理规律的学科..2、影视经济学:1文化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影视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管理规律的学科..3、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4、文化需求弹性:1在影响文化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反应现象就叫做“文化需求弹性”..2文化需求弹性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5、文化供给:文化供给是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它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6、原创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和发展..7、物态化文化生产:它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机械复制是其最主要的形式..8、虚拟文化生产:虚拟文化生产是一种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文化产品生产行为..9、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人实现精神心理满足的社会行为过程..文化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消费是指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满足的社会实践..狭义的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对一切关于以文字和其他表达方式为载体的意义符号的消费;包括对一切文化消费品和文化劳务的满足和享受..10、文化消费结构:1物质消费结构反映和表现的是人们与物质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建构的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文化消费作为精神消费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反映的是人们与精神生产之间和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建构的人们的社会精神生产关系..2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的文化消费结构实际上是一定的社会精神秩序的反映..文化消费结构就是社会精神秩序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精神活动的表征;揭示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精神关系..3文化消费结构主要由文化消费品、文化消费者和文化消费社会构成..11、文化市场:1文化市场是市场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和存在方式;是整个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与其他市场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人们在文化市场通过买卖相交换的是思想、观念、感情、信仰、审美、价值观等一切非物资形态的精神事物..总之;文化市场在本质上是思想观念、情感信仰等一切意义的竞技场..2文化市场是一切文化经济活动的存在方式和空间形态..没有文化市场无所谓文化经济活动..文化经济只有存在于和表现于文化市场才是有生命的..文化市场不仅一般地规定着文化经济活动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规定和影响着文化经济的社会分工;调节资源配置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3文化市场是一种文化交往和交换的选择机制..文化市场作为公共领域的发生是随着现代出版物——图书与报纸的出现而出现的..政治不仅决定了文化市场作为公共领域的结构以及它与作为私人领域的文化市场的关系;而且决定了这种结构性关系的运动力量与运动方向..12、文化商品:文化商品是指可供交换的文化产品..文化商品可划分为广义文化商品和狭义文化商品两大类型..所谓广义的文化商品;就是泛指一切用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钢笔、钢琴等在内的工具性文化商品;所谓狭义的文化商品;就是通常人们所指的具有意识形态与精神文化内容属性的那一部分文化产品..13、文化商品的产权价格:1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形式;2以着作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14、文化商品的市场价格:1原创文化产品物化后的商品形态的价格;2以价值规律为基础并通过价值规律实现..15、统一价格: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按国家规定统一定价标准指定的价格..其具有行政强制性;任何生产经营部门不得随意变动..随着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文化市场经济体制的简历;其范围会缩小但不会消失..16、浮动价格: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政策;对顶某些文化产品的价格可以在基本价格的基础上;在一定幅度内进行浮动而形成的价格..有三种形式:最高限价;最低限价和中准浮动价..17、市场自由价格:国家对价格不作具体规定;由文化商品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的价格..能是价格对文化产品的质量;供求关系;市场消费能力等因素做出灵敏的反应;对调节供求平衡有直接作用;有利于文化市场竞争..18、文化投资: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文化投资有广义文化投资与狭义文化投资之分..广义的文化投资是指一切用于文化建设与发展需要的投入资源要素;狭义的文化投资主要是指针对具体文化投资项目的文化投入要素;集中体现为货币金融投资..19、文化成本:文化成本是文化投资的重要形态..所谓文化成本是指在文化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投入的价值要素;在实现某项文化目标时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一种价值代价..作为一种资源价值;文化成本形成于人们的社会文化实践;是人们的长期的创造性物质和精神劳动的积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文化成本包括有形成本与无形成本两个部分..20、文化战略:1综合运用文化力量实现战略主体目标的科学和艺术;2文化战略包含两个意义项;一是关于文化的战略;即文化发展战略的简称;二是关于文化应用的战略;即战略主体把文化用作实现战略目的的手段和工具..21、文化发展战略:是战略主体对一个较长时间内文化发展和建设的考虑、谋划和安排;所要着重解决的是文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协调问题;克服文化自身及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不平衡和矛盾;是战略主体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战略主体对文化发展的理想和追求;实际上是战略主体对文化意志的整体性反映..二、简单运用1、你怎么理解“广义文化经济学”与“狭义文化经济学”的概念1文化经济学有广义文化经济学与“狭义文化经济学之分..广义的文化经济学研究一切文化经济现象的运动和发展规律;狭义文化经济学研究以个别文化领域里的文化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并解释其发展规律与特征..2那些影响和制约文化经济最一般活动、行为和要素、范畴的研究;同时涵盖了广义和狭义两个领域;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关于文化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它以文化商品运动规律为核心对象;以文化商品供给和需求为基本范畴;包括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文化投资、文化商品价格等..2、简述影响文化需求的主要因素..1文化商品价格..文化商品价格是影响文化需求的基本因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文化需求总是随文化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商品价格上升;文化需求量就会下相反;文化商品价格降低;文化需求量就会增加..2收入水平..可支配收入与文化商品的需求量成正比例变化关系..3休闲时间..在影响文化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需求与人们的余暇时间成正比..3、文化生产的本质是什么文化生产的本质是价值生产..所谓文化生产就是关于文化的生产;一种生产文化的活动和过程系统..这是文化与一般生产形态最重要的区别..由于文化定义的丰富性;对于文化生产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理解:1文化生产首先是关于文化的意义和符号系统的产生活动及其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精神活动及其过程系统;2文化生产是关于观念、思想、意识形态和艺术的生产;即精神生产;3文化生产是指运用现代大规模机械复制手段提供可供交换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活动;是精神创作形态物态化的过程系统..4、简论现代文化生产的基本特征..1较高的知识;技术和智能的综合性;本质是知识的转移和智力的开发..2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文化生产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生产..3文化和知识的再生产;人们发明;创造和转化各种文化和知识的运动过程..4过程和结果的双重性存在性;其同时存在都作为他的独特性而展现生产行为的特殊品质..5、文化消费的特点是什么文化消费主要以价值消费为主要特征..“价值消费”就指的是“真、善、美”..因此文化消费的特点有:1文化消费对象的超时空性..例如人们对出土文物的消费满足..2文化消费内容的超认同性..例如大众对电影阿凡达的消费..价值观方面找不出它的毛病..3文化消费的象征性..文化消费具有层次性;属于典型的象征性消费;所谓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划分;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对这种文化消费象征性的社会认知的产物..并不是你很有钱;你就想消费多高的文化产品就能消费多高的文化产品..4文化消费方式的多文明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后工业文明的文化消费方式并行不悖..6、简述文化市场的特点..所谓文化市场;是指按价值规律进行文化艺术产品交换;和提供有偿文化服务活动的场所..是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能供人们消费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和活动;二是要有组织这种活动的经营者和需求者;三是要有适宜的交换条件..7、怎样理解文化商品的价值两重性文化商品价值判断两重性的第一个层次构成:文化商品生产主体的价值判断和社会整体的价值判断;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度量系统..一部文化产品;作为对象;它能满足公共精神消费的范围越是深广;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贡献就越大;它的社会价值也越大..反之;如果是主体的得意之作;而社会公众却反应冷漠;那么;它的社会价值就会很小..文化商品价值判断两重性的第二个层次构成:文化商品的潜在精神价值和文化商品交换价值的双重性..一部独特的文化产品自有其蕴藏的精神价值;但相对于社会来说;在它还没有被广泛体验、感知、欣赏并通过市场交换进入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时;它无法发挥社会效用;它的价值就还是一种潜在的、有待实现的价值..只有当它通过文化产业被大量复制并进入市场;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而被消费者广为消费的时候;它潜在的价值才成为现实的价值..例如;三都赋的价值实现..8、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是什么1文化商品既具有可供交换的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这就构成了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2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构成形式与一般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构成形式不一样..3社会关于文化商品的检测、检验和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也与一般商品不一样..9、简述文化商品价格的特点要点要适当展开..1文化商品价格对价值的不完全表现:这是讲“价格与价值不对称”;价格不完全等于价值;价格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反映价值..2多元价格形态A、产权价格、市场价格之分B、一次性价格与多次性价格之分;文化商品构成形态的多样性和运作的不同市场领域决定的..C、垄断性..与生俱来10、文化商品价格制定的依据是什么1价格制定应以成本为主要依据;成本指生产文化商品所支出的物化劳动耗费和活劳动耗费的总和..2以供求关系为指导;其实文化商品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运动的基本关系..3按质定价;按文化商品的价值确定文化商品的价格..11、文化商品和公共文化产品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公共文化产品是作为文化商品的对象性文化物品的存在而被提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物品形态..他与文化产品及存在互相排斥;对立的一面;有存在互为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反面转化的一面..文化商品是进入市场可供交换的文化产品;营利性是它的市场品性..公共文化产品;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因而非营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12、简述文化投资的特点..1文化投资的生产和非生产的双重组合性..2文化投资的较长周期性..3文化投资实施的连续性和波动性..4文化投资收益形态的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多样统一性..13、文化战略与文化发展战略的关系是怎样的1文化战略与文化发展战略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2文化战略是文化发展战略的前提;指导思想;是灵魂..3没有文化战略的指导;文化发展战略就失去了动力和指导..4文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文化战略的基础..5一个文化战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战略规划能不能对路子;能不能切实可行..14、简述影响文化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动力因素..文化发展战略的兴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文化现象;其兴起有一些共同的、带有普遍性的动力因素..1文化作为国家财富积聚的重要形态和重要能力的被发现;2文化与文化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的相互依赖性;3新的国际分工背景下的全球文化资源重组趋势..15、简述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原则..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制定;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战略主体决策的过程系统;其制定原则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发展战略与社会全面发展相一致原则..2先进性目标与可行性实践相统一原则..3利益需求、发展速度与整体效益相统一原则..4战略目标的定性与定量要求相结合原则..5与相关战略相整合原则..三、综合运用1、文化需求与供给的基本规律是什么1文化需求与供给是现代文化经济运动中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关系;也是文化经济学研究中一对基本范畴..文化需求与供给不仅一般地影响和决定了文化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而且还影响了一般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运动..研究文化需求与供给的运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是研究文化市场的基本前提..2文化需求规律..文化需求规律是人们对文化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运动、变化关系的内部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之一;需求规律反映和制约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最一般关系..文化商品价格是影响文化需求的基本因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文化需求总是随文化商品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商品价格上升;文化需求量就会下降;相反;文化商品价格降低;文化需求量就会增加..此外;文化需求还受收入水平、休闲时间的影响..3文化供给规律..文化供给规律主要是指商品性文化供给规律..同其他商品的供给规律一样;文化商品的供给规律主要表现为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供给与文化商品价格成正比..即市场上文化商品的价格越高;供给者获利越多;文化商品的供给量就越大;相反;价格低;获利少;供给量也就下降..此外;如同文化需求一样;除了决定于价格因素之外;文化供给运动变化还受生产能力、生产周期、文化经济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4有需求就有供给..文化商品供求的均衡与调节是文化商品的基本运动规律之一..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是文化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供求双方在量上互相适应;就实现了文化供求关系的均衡;供求双方在量上不相适应;就造成了文化供求关系的失衡;即不均衡..在文化商品的流通领域中;文化供求关系的这种均衡和不均衡;是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运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文化供求的全部矛盾运动..2、现代文化生产的特点是什么现代文化生产是相对于之前的文化生产而言的文化生产形态..现代文化生产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以机械复制为主要生产手段;以追求规模经济及其效益为目标的文化生产活动..现代文化生产的发展;与其他生产行为相比较;呈现许多新的特征..1产业化:不象传统时代;产业化只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一个配角..在现代产业时代;商品性、社会性占主导位置..在解决就业;创造财富;提供机会和空间方面;现代产业远远地超过了传统的工业和体系;在推动网络、影视、娱乐、休闲等方面起到巨大作用..2商业化劳动性:劳动、服务、诠释、演绎..3知识、技能、智慧、创造性、探索性:现代文化生产更加复杂、更难;需要高度的创造性和探索性..4过程结果的双重性:文化服务行业的生产和消费同步发生..最典型体现在戏剧、娱乐演出行业层面..5精神、物质双重性:物质性生产;遵循商业规律、市场的规律;只要按照市场规律操作就可以了;精神性生产;具有非市场化特点;有些艺术产品价高并不意味着需求的减少..6文化再生产性:现代文化生产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生产;就在于它的整个生产都是文化和知识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再生产..3、怎样理解政府与文化市场的关系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形态..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是先于政府而产生的..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垄断;剥夺一定群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这时候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协调;政府鼓励自由竞争;限制垄断..因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配合协调的..人们在文化市场通过买卖相交换的是精神文化产品;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产品都可以自由生产;于是需要政府的监管..2政府在市场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市场失灵、瘫痪;政府的积极干预对恢复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间市场的交流;全球市场体系的建立;也是依靠政府的力量..3政府的目的是创造和维持一个市场经济安全运行的环境..文化管制是最重要的政府与文化市场关系..在这样一个关系性基础上;作为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构成内容就是对文化市场准入制度的建制..4政府干预市场;市场对政府行为也有反作用..表现在:国际文化市场对国内文化市场影响与干预;强文化市场和弱文化市场;主权文化市场与非主权文化市场..5政府对文化市场干预的形式有:主动干预与被动干预;直接干预与间接干预;制度性干预与非制度性干预..总之;政府与市场既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形态;同时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形态;都给市场以深刻影响;并且分别以不同的力量形态对文化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4、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你对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的认识..怎样的文化消费是合理的;以及怎样的文化消费结构是合理的;对于这一个问题;不仅不同的国家和社会有不同的回答;就是在同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不同消费人群中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所以;这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选项是很多的..在诸多的选择中;人的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和国家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应该成为我们关于文化消费结构合理化选择的三个维度..1对个人来说;文化消费结构的选择应该是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任何有损于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消费结构;都不是一种合理化的消费结构..2对社会来说;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应该体现为对社会文化消费的公平正义..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不公平体现和反映的是社会文化资源分配的不公平..3国家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建构一个国家意识形态消费与社会文化消费的多样化的均衡..国家意识形态消费的单一性是由国家执政主体的执政理念和政治文化决定的;而社会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则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消费受文化传统影响:民族、宗教、历史层面;文化消费尤其如此..由于不同的时空形成的文化消费习性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强行要求社会文化消费服从于一种国家意识形态消费..总之;国家文化消费政策应该满足人的、满足社会的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因此;实现人的、社会的和国家文化消费结构的生态系统平衡;应该是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的根本价值取向..本题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适当举例..5、影响文化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各文化产业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化;是文化商品价格体系变动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商品的价格随文化商品的价值的波动而波动..比如;各文化产业部门之间横向的比较;产业链纵向的比较..由于文化商品价值的变化一般地取决于文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文化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文化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成反比..即文化劳动时间越少;因而价值量越小..总之;文化商品价格体系的运动以价值为基础..2文化商品供求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文化商品体系变动的重要因素..文化商品价格体系的运动以供求关系的变化为转移..3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的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文化经济政策对文化商品价格的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直接干预和间接影响两种方式来实现的..所谓“国家直接干预价格”;是指政府直接参与文化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即根据特定的目标和目的;通过计划、行政等手段;有意识地使某些文化商品价格与价值背离;并运用经济措施使社会总供求达到平衡..比如;国家对中小学教材和科普读物实行指令性低价..所谓“国家间接影响价格”;是指政府并不直接参与文化商品价格的制定和调整;而是根据具体的文化经济环境、市场供求关系、特定的目标;通过不同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投资政策、金融信贷政策等;有意识地。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案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二、教材分析本课分为四个子目,“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主要介绍明至清中叶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情况,指出与以前古代社会相比出现的新变化,也指出其发展的历史局限性,“思想领域的变化”主要介绍了陆王心学,随后出现了“异端”思想,“小说与戏曲”介绍了文艺上的变化,“科技”出现了总结性的著作,同时西方的科技被介绍进中国。
三、教学目标通过梳理教科书中史实及解读史料,掌握明清时期在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理解明清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意义;通过史料解读,了解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开始的直接的经济文化交流,认识其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
四、学情分析在初中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关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变化,但是对于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混淆,对于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学生容易混淆,明末清初思想界的活跃学生容易混淆几位思想家的思想,这里老师需要注意区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学难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六、教学过程导入:用《水浒传》电视剧中出现的错误来引入,询问学生玉米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随着玉米传入的还有些什么?由此进入本课。
经济之发展除了玉米以外,当时传入农作物还有甘薯、马铃薯等,他们不仅产量高,而且适应力强,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及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人地矛盾,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也使得有更多的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同时这一时期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利用课本引入的那个材料来讲解)此外,一件产品怎么样才能卖到更高的价钱呢?(学生回答:对他进行一些加工),这一时期,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使初级产品产生更高的价值,获取更多的收入。
农产品商品化的提升,加剧了农民与市场的必然联系,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文化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它们不仅相互影响,而且也相互依赖。
本文将会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经济的先导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审美价值,文化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先导。
一方面,文化对生产力和企业经营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普及文化和科技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文化的先导作用可以通过许多案例进行佐证。
以互联网经济为例,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网络技术又反过来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在当今生产力日新月异的时代,文化的优越性值得企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借鉴。
经济繁荣与文化的共同体文化和经济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互动和共同体的关系。
在一个社会中,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有对人才、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化,这些优化都需要依赖于文化的熏陶和培育;另外一个方面,文化的繁荣也需要在经济比较繁荣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例如,以东亚四小龙为例,三十年代时,台湾、韩国、新加坡都是贫穷的农业社会。
但由于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
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这证明了文化和经济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
文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性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的传承可以增加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工艺和产品质量,从而增加生产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文化的普及可以增强市场规范化,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市场的流通和交易。
第三,文化的推广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促进技术和生产要素的创新与发展,拓展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和方向。
综上所述,文化和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统计,有关“文化” 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基本解释1. [culture]∶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仰韶文化2. [civilization]∶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中国文化3. [literacy]∶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文化水平详细解释2. 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具有的书本知识。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因为现代的人所过的不只是一个自然人的生活,他也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生活。
”3. 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三:“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
”4. 考古学用语。
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概念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界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025版高考政治必修4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7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们行动的动力
成为可能
统 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 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
性 精神世界,二者都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 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 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发展。
3.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⑦__源__远__流__长____、博大精深。 (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⑧__国__家__形__态____发展至今的 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
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⑨ __文__化__软__实__力_____。
事情,推动国家发展。
(2) 中 华 文 化 是 中 华 民 族 共 同 的 精 神 标 识 , 涵 养 着 中 华 民 族 ⑥ ___共__同__的__价__值__观_____ 。 传 承 和 弘 扬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 能 够 激 发 ⑦ ____民__族__自__信__心__和__自__豪__感_______,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 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⑧__共__同__体___意识。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基础梳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创造主体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创造得来的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共同组成,各民族文化① ___相__互__交__融___、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 形成过程 内部因素 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②__精__神__标__识____(中 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020年高考政治易混易错点专题9 文化与社会(含解析)
专题09文化与社会1.不同文化内涵的界定文化在当前有众多的解释和定义,但总体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和界定文化(如下图):【典例1】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伟大,我们的民族之所以伟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CCTV举办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②2018年足球世界杯在俄罗斯举行③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④2018年6月受中美贸易战影响美国股市下跌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CCTV举办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和2018年足球世界杯在俄罗斯举行都属于文化现象,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属于政治现象,④属于经济现象,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故本题选B。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1)区别:①从起源上看,文化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文明一般是以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等为开端。
②从性质特征上来看,文化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
③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既有人类活动积极成果,也有其消极成果。
(2)联系: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分的总和。
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
【典例2】下列关于文化与文明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文明就是文化②文化发展了,文明就相应的发展③优秀文化的发展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④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C【解析】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
由此可见,选项③④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文化是文明的载体,文明是文化的灵魂,但文明不等于文化,排除;选项②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经济发展水平能否代表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正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反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正方一辩:一定程度上经济与文明是一种构建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早已形成的文明起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物质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政治文明程度的高低。
【正方的论证义务】反方一辩: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两者有不同的概念范畴,不同的影响因素和不同的发展规律,其本质上不存在代表关系,论点一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本质上不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
其次,由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文明也就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依赖,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显然,子系统不能代表母系统,部分也不能代表整体。
7 F& M( O" y/ H( q0 z: ~反方二辩:经济发展为其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就能说它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吗?正方二辩:经济发展不仅是为其它发展提供物质,而且还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制约促进其它文明的发展。
驳点 3 I8 E( J( o, # k8 \驳论反方三辩:日本经济倒是发展水平很高,他们不承认二战错误,参拜靖国神社,他们的文明程度高?正方三辩: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有限,经济结构并不优化,所以他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才导致发动战争,掠夺他国资源。
(观众提问:邓小平说过“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你们是怎样看待邓小平这句话的?)反方:邓小平也说过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要同时抓,两手都要硬。
(观众提问: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否就等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能代表文明程度的高低?)正方:基础能够代表对文明建设投入的设备,资金情况,间接等同于文明程度。
反方四辩:文明的范畴很广,影响其发展程度的因素也有多个方面。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
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
”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
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
第三文化
徐贲第三文化近年来,在全球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讨论中,逐渐形成了 第三文化 (thethird cultures)这个说法,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在讨论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过分强调 同化 的 全球化 理论并不能充分说明当今全球化文化的复杂结构和面临的问题。
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出现了不少讨论当代世界文化被强势文化(西方文化)同化的著作,其中包括西勒(Herbert Schiller)的 传媒和文化统治!,哈姆林克(Cees Hamelink)的 全球传媒中的文化自主!,迈提拉特(Armand Mattelart)的 跨国际和第三世界:为文化而斗争!。
从这些书名就不难想像作者们对全球文化同质化(homogenization)的担忧和警戒。
强调 同化 的全球化理论一般集中于两个命题: 西方化 (或者更直接了当, 美国化 )和 商品化 ;而它们往往又彼此捆绑在一起,并演绎为全球化即是以西方资本主义为中心的商品化和市场万能意识形态。
这一观点,就像不少其它激进的理论观点(如 东方主义 ),很快流行起来。
不幸的是,理论的流行往往是以它的简单化,甚至口诀化为代价的。
一九九∀年六月英国 理论、文化和社会!杂志出了一个题为 全球文化!的专刊,辑集了伍斯莱(Peter Worsley)(他一直被当作 第三世界 这一名词发明者)和杜兰(Alain Touraine)(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等二十三位学者所撰写的论文。
此刊并于同年以 全球文化:民族主义、全球化和现代化!为题作为论文集单独出版。
编者范塞斯通(Mike Featherstone)便是用 第三文化 这个概念来总结这些论文对全球文化认识的新拓展。
第三文化 这一概念大致包含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全球文化是一些以具体文化流动(人员、技术、资金、媒介形象和意识形态)为处所的跨国际文化,不是不着边际的霸权 文化形态 ;第二,全球文化处在 整合 和 差异 这两种不同驱动力相互作用之下,并不是单一地同化;第三,跨国际文化并不只涉及世界少数几个主要文化,而是涉及世界上一切文化;第四,第一和第三世界之间的文化关系只是第三文化的一种形式,全球文化研究需要突破仅囿于此一种形式的局限。
论中国少数民族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
论中国少数民族图腾文化与经济结构的关联性作者:余操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03期摘要:图腾文化是一种古老、奇特的文化现象,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在中国广阔的少数民族地区,以不同经济类型区分开来的各民族所信仰、崇拜的图腾,都与本民族的经济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其关联性主要反映在资源要素禀赋、经济活动最优化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三个方面。
关键词:图腾;地域文化;经济结构中图分类号:GO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180-02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
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例如,“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史记》)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
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
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
图腾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
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
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
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如旗帜、族徽。
中国的龙旗,据考证,夏族的旗帜就是龙旗,一至沿用到清代;古突厥人、古回鹘人都是以狼为图腾的,史书上多次记载他们打着有狼图案的旗帜。
中国最早的图腾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但没有留下确凿的遗迹。
新石器时代是图腾文化的衰退期。
但在中国却发现了不少图腾文化的遗迹。
这包括半坡遗址的彩陶纹,鱼纹等。
同时,中国古代各民族也有各自的图腾文化,每个少数民族各自的图腾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根据民族学资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图腾文化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以动植物为原型的图腾,如蒙古族的狼图腾,阿昌族的大象图腾以及傣族的孔雀图腾,仫佬族的竹图腾,等等。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课件-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文化的特点
四川九寨沟风景
青海南部三江源
南海风景
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
为文化)。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
文 化(狭义)
含义 区
性质
类型 别
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 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精神现象。
④能转变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 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并不完全一致。
二、文化的功能
对社会
引领风尚 教育人民 服务社会 推动发展
文化的功能 对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对个人: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
总结: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非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
文化的核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 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支配和影响不等于“决定”,文化不能“决定”社会发展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 武夷山自然风景 √ • 万里长城,华山碑刻
•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
C. ②③
D. ③④
命题变式
4. [2021浙江6月选考]春节档电影回归大银幕、博物馆展览持续上新、剧院舞台好戏 不断……各地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驱散了就地过年的万千游子内心的寂寞与焦躁, 让他们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由此可见,文化( B ) ①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文化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知识性的问题1、文艺经济学:(1)文化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文学艺术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管理规律的学科。
2、影视经济学:(1)文化经济学的分支学科;(2)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影视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管理规律的学科。
3、文化需求:文化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4、文化需求弹性:(1)在影响文化需求变化的各种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需求量的变化,这种反应现象就叫做“文化需求弹性”。
(2)文化需求弹性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收入弹性。
5、文化供给:文化供给是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
它与文化需求相对应。
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6、原创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
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7、物态化文化生产:它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
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
机械复制是其最主要的形式。
8、虚拟文化生产:虚拟文化生产是一种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文化产品生产行为。
9、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人实现精神心理满足的社会行为过程。
文化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消费是指人的一切精神心理满足的社会实践。
狭义的文化消费主要是指人们对一切关于以文字和其他表达方式为载体的意义符号的消费,包括对一切文化消费品和文化劳务的满足和享受。
10、文化消费结构:(1)物质消费结构反映和表现的是人们与物质生产与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建构的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文化消费作为精神消费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反映的是人们与精神生产之间和分配之间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建构的人们的社会精神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文化与经济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对人们的经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因素还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发展影响着经济发展,文化素质决定着经济素质,从而经济学家及经济理论特别关注文化因素的作用。
不过,本文认为目前经济学理论界尚未建立较全面的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解释二者的关系。
本文将“传统文化经济学”与“现代文化经济学”对二者的解释概括为“第一种解释”,而将二战后各种经济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解释概括为“第二种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三种解释”,较全面地剖析二者的关系。
第三种解释包括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企业文化、文化企业、政府文化与文化政策的六个领域。
换句话说,文化因素通过这六种渠道影响人类的经济行为或经济发展。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类所获得的才能和习惯等。
对于文化的概念,Ruskin J.(1871)认为文化是生活的自我实现,池上(1998)还认为文化是提高互相学习的状态或气氛。
国际文化经济学会会长Throsby D.(1998)认为文化包括两种涵义,第一种涵义是文化产业,第二种涵义是社会价值,也就是超越时代并流传给后代人的有形或无形资产。
他还认为文化需要四种条件:特殊形态;大多数人的遵守;超越时代性;集团性质。
文化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不同的社会集团以及不同的社会成员身上都呈现具体的、特殊的形态,
文化与经济是何种关系?对于其关系,文化经济学已经建立了一些理论框架。
本文将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分为19世纪的“古典文化经济学”以及 20世纪的“现代文化经济学”,并综述其理论发展重点,而且将它称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一种解释。
二战以后,传统主流经济学受到各种理论的挑战,并且从中发展了各种新的理论观点以及理论体系,包括文化因素的研究,本文将其称为第二种解释。
既然如此,本文认为,虽然第一种解释与第二种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是其理论体系不完善,第一种解释较侧重于艺术领域,第二种解释较侧重于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领域,所以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三种解释。
经济理论的主体是消费者、企业与政府,本文认为,通过这三种主体的经济行为,文化在经济活动中发挥它的作用。
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概括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一种解释,第三部分概括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二种解释,第四部分提出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第三种解释,第五部分简单地探讨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此为本文的结论。
二、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第一种解释
文化经济学(Cultural Economics)是人们尚不十分熟悉的一门学科,根据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本文将文化经济学的发展分为“古典文化经济学(Classical Cultural Economics)”与“现代文化经济学
(Modem Cultural Economics)”。
前者是以19世纪英国为背景的文化经济学,后者是以20世纪美国和日本为背景的文化经济学,也可以说,19世纪是文化经济学的形成时期,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是文化经济学的发展时期。
本文认为文化经济学的起源归宿到 Smith A.(1776),他在《国富论》一书中在解释劳动分工时提到生活智慧与分工的关系及其创造能力,他还认为艺术的本质并不是模仿而是创造,并且其创造性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本性。
严格而言,文化经济学的诞生来自于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其创始人是英国的Ruskin J.(1871)。
他以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缺陷,就是古典经济学认为金钱是经济的基准,经济就等于金钱价值。
他还认为,这种基准是破坏人类价值的主要原因。
Ruskin J.所生活的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期,他所看到的是人的价值变为工业生产的附属品。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是在金钱主义的基础上所建立的,虽然他批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但是Ruskin J.并没有否定金钱主义的效率性,却主张除它以外应该将文化与艺术价值也放在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内。
他批评当时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弊端,他说:经济学家将绘画的销售量不包括在他们的研究范围内,由于那些经济学家不了解绘画的真正的价值,所以他们无法研究某些财货的价值。
他的基本思想是,如果金钱主义再加上文化价值,才能够提高人类的真正的价值和生活价值,即物质进步是人类发展的基础条件,但不可忽视精神进步。
Ruskin J.解释的核心就是固有价值论和有效价值论。
他将事物的价值分为固有价值和有效价值,他说:价值是生命和生活持续发展的一股力量,文化具有两种价值,最基本的价值就是固有价值,其次是有效价值。
例如,面包好吃,这就是面包的固有价值,但是固有价值还需要其价值的享受能力,所以要是固有价值加上享受能力,才会有有效价值。
有效价值还需要两个前提:第一前提是可利用性,第二前提是利用能力。
Ruskin J.说:如果我们不能骑马,马不会成为我们的财富于。
他还主张:我们必须认识在社会所存在的固有价值的同时,通过社会协议,积极开发消费者的固有价值的享受能力,并且实施提高享受能力的学习和教育政策,从而我们要建立固有价值与有效价值相结合的社会体系。
Ruskin J.的价值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 Morris W.(1877)继承Ruskin J.的固有价值论,发展“装饰艺术论”,并试图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同时还提出“生活艺术化”的观点。
以Ruskin J.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经济学”重视文化、艺术、生活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因素是被古典经济学忽视的。
传统古典经济学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较重视生产、所得、收入、财政、税收等问题。
到了20世纪, Ruskin J.的思想发展成为“现代文化经济学”,与19世纪Ruskin J.的价值论相比,20世纪的“现代文化经济学”较重视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
文化政策的研究是由英国的凯恩斯起开始的。
文化政策的典型是由凯恩斯所建立的英国艺术评议会。
凯恩斯认为,政府是文化政策的志愿者,其理论基础是著名的“自由与公共志愿的共存原理(arm’s length principles)”,意味着虽然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活动及文化产业,但是政府不该干涉得太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后来,此原理成为“现代文化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即政府是文化发展的志愿者,并不是管理者。
“现代文化经济学”是由Baumol W.J.& Bowen W.(1966)的“实演艺术论”起开始的。
Baumol W.J.比较分析一般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差异,并提出文化产业的特征。
由于文化产业的供给价格的上升速度远高于物价水平,所以文化产业易于陷入危机状态,例如,在汽车产业和文化产业互相竞争的时候,汽车产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减少成本,但是,文化产业很难提高劳动生产力,反而会呈现成本上升倾向,所以文化产业的供给价格相对地高,这就是“Baumol的成本腾跃病(Baumol’s Cost Disease)”。
Baumol W.J.& Bowen W.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文化的特征,认为文化具有不失去的效用。
他们的理论重点可概括为:(1)实演艺术的产业特性;(2)文化艺术的消费者具有高所得、高学历等的特性,所以艺术消费起到所得再分配的作用,其结论对以后文化政策产生极大的影响;(3)文化艺术具有正的外部性,威望价值(prestige value)、选择价值(option value)、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遗赠价值(bequest value)和教育价值(education value)等,即文化的扩散效应较大,文化艺术是准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性质加上私人物品的性质。
Baumol W.J.& Bowen W.建立美国文化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除此之外,Frey B.S. Pommerehne W.W.(1989)从制度角度来研究文化政策,他们的观点就是不仅重视文化艺术的供给者,更重视文化艺术的消费者,被称为“创造活动论”。
Peacock A.(1992)奠定“现代文化经济学”的微观理论基础。
他的实证分析表明,通过学习和教育,消费者的偏好会变化,并且文化消费具有不减少效用的特征,即消费越多,效用越高。
此结论否定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偏好理论。
池上 (1998)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研究Ruskin J.的固有价值论与文化财政志愿之间的关系。
他的研究表明为了提高消费者对固有价值的享受能力而增大财政志愿是文化政策的关键措施。
最近,Throsby D.(1998)还提出“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并主张除了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外,经济理论应该包括“文化资本”。
Throsby D.的“文化资本”包括有形和无形文化。
有形文化资本就是Throsby D.所说的第一文化概念,无形文化就是第二文化概念。
Throsby D.认为,要是我们忽视无形文化资本的投资,那么文化体系呈现崩溃现象,最终会造成经济成果的减少。
总之,以上简单地概括了“古典文化经济学”与“现代文化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学者及其主要理论观点。
对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前者从艺术角度来解释二者的关系,而后者从文化产业及文化政策角度来解释其关系。
本文将它称为“文化与经济的第一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建立了文化的价值理论。
作者:金相郁来源:《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