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合集下载

文化改革

文化改革

浅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顺应社会发展适应时代潮流我国传统文化体制是在建国以来的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具有国有资本单一投资主体、管办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资不分、条块分割、城乡二元结构和以意识形态为指导,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的显著特征。

然而行政性资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加之频繁的政治运动的干扰破坏,导致了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温饱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觉醒,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市场格局,自主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从而对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制和提供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严重滞后,经济体制与文化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与文化发展水平之间形成了明显的落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认识文化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使文化建设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使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因。

从国际方面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崛起,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文化市场作为全球竞争的新领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格局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文化体制的封闭状态,还基本上没有参与到这一进程中去,以致我国的文化产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文化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逆差,这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

文化发展动力浅论

文化发展动力浅论
行为规范、 道德标准、 生活观念 、 企业风俗 、 习惯 、 传统等 ,
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经营意识, 经营指导思想、 经 营战略等。可见 ,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业文化。作为亚 文化, 企业文化一方面要遵循社会文化所共同遵守的信 仰、 准则、 习惯和规范, 一方面又存在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价 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 相 互作用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 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重视 的重要课题。据统计, 世界 500 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40- 50 岁, 而我国大企业的平均寿命是 7- 8 岁, 中小民 营企业平均寿命是 2 .9 岁。究其原因, 最终还在于缺少一 种支撑企业持久发展的企业文化。从当代世界的综合国 力竞争来看, 综合国力的竞争, 说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但是, 20 年随着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 近 在一 些发达国家己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这标志着 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正在逐步向着硬实力转化。在美国, 文 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年前还居于 12 位, 20 现在 已经上升到第 2 位 , 影视业已经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 产业, 与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 目 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 都把加速 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心。文化发展动力 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决定
王红英, 石家庄市委党校教师。 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杜 丽娟
王红英
文化发展动力浅论
61
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 级大国, 前控制了世界 75 % 的电视节 目和 60 % 以上的 目 广播节 目的生产和制作。它们不仅为美国赢得丰厚的商
业利润, 而且成为美国文化的符号, 到处宣传着美国的国 家形象, 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也在 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浅论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浅论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精 神 与价 值 观 的熏 陶下 。通 过 树立 典 型 人 物 与先 进
1 业 文 化 能形 成 先 进 企 业 理 念 。先 进 企 业 文 事 迹 , 企业 具 有 了生 命 力 。所 以 , 企 业 文化 建 设 . 企 使 在
化 在 提炼 核 心 价值 观 时 .应该 以企 业发 展 的现 实 阶 中 .要 围绕 企业 目标建 立 健 全 乃至 创 新 各项 规 章 制 段 为 背景 。 以企 业 发 展 的 目标 为 根据 , 力 使 企 业 的 度 , 成 严 密 的制 度 体 系 , 员 工 的各 种 活 动 、 互 努 形 使 相 价 值 观切 合 企业 实 际 ,显现 企 业 个 性 ,反 映 企 业 特 关 系 的协 调 以及 行 为效 果 的评价 等 都 有章 可 循 。 色。 在此 基 础 上 提炼 出来 的核 心 价 值 观 , 一个 企 业 对
文 化 与经 济 和 政 治相 互 交 融 .在 综 合 国力 竞 争 中 的 化 强 调把 文 化 渗 透 到企业 各 个 环 节 ,把 先 进 理念 渗 地 位 和作 用 越 来越 突 出 。 文化 的力 量 , 深熔 铸 在 企 透 到 制度 文 化 、 质 文化 和 行 为文 化 之 中 , 深 物 渗透 到 企 业 的生命 力 、 造 力 和凝 聚力 之 中 。 代 市 场竞 争 已 业管理体制 、 创 现 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 , 渗透到企业 越 来 越表 现 为 企业 文 化 的竞 争 ,竞 争 的结 果 是 拥 有 经 营 管理 的每 一个 环 节 和整 个 过程 之 中 .企 业 文 化

( 徽 省 煤 田地 质 局 物探 公 司 安
【 摘
称一 ’
安 徽 ・ 州 宿

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论草原生态环境、草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人 合 一 ’ 念 , 仅 把 人 当 作 ‘ ’ 自然 ) 一 部 天 观 不 天 ( 的
分 , 且 把 ‘ ’ 自然 ) 作 敬 奉 的 对 象 , 一 种 敬 畏 而 天 ( 当 以
可能 发生 。经济 发 展 的前提 当然 不存 在了 。法 国经
济 学 家 勒 内 ・ 塞 在 谈 到 经 济 发 展 和 人 文 与 环 境 的 帕
木崇 拜 、 水草 崇拜 、 图腾 崇拜等 多 种崇拜 。这 种大 生 态系 统观 念 , 是蒙 古 族 大 游 牧业 对 自然 和 谐 统 一 的
对象 关 系及 其对 象 化活 动方式 的必 然产 物。
( ) 原 生 态 环 境 是 草 原 文 化 的 载 体 一 草
关 于生 态环境 与 文 化 的关 系, 门有 一 门 叫做 专
武器
规则 —— 道 德 来形 成 自发性服 从 。 因此 不能 只靠 外 在制 度 等强 制性 手 段 来 保证 一项 措 施 。 草 原 生 态 如 环境 保护 的 实 施 , 必 须 依 靠 人 的 自觉 性 来 维 持 。 还
有人 统计 , 果 只靠 强 制 在 任 何 时 候最 多 只能 执行 如
( 括宗教 的 )从 而 形 成 了 天 地 崇拜 、 地 崇拜 、 包 , 山 树
原生 态环境 、 原 文 化和 经 济 发 展之 间 的关 系 。它 草
们 之 间是 相 互 对 立 , 是 能 够 相 互 包 容 ? 本 文 就 这 还

问题做 一粗 浅探讨 。


草原生 态环 境与 草原 文化 的关系
化与其 环境 的相互 关 系的科学 。 文化生 态学 家认 为 环境对 文化特 质发 展 的影响很 大 。一 定的文 化是从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深入探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言区域文化是指特定地理范围内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识。

区域经济发展则是指特定地域内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它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地方特色。

1. 区域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区域文化作为地域独有的文化资源,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历史遗迹和传统手工艺品等。

这些独特之处吸引着游客的眼球,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的西安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兵马俑而闻名于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观光,从而促进了西安旅游业的繁荣。

2. 区域文化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区域文化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创意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意。

区域文化的独特元素可以被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从业者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使得作品更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种融合促进了创意产业的发展,并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例如,日本的和服作为区域文化的代表,已经成为时尚界和设计师们的灵感来源,并催生了一系列的相关产品和服务。

3. 区域文化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识和身份认同。

当人们对自己所属的区域文化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时,他们更愿意为其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积极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

例如,在美国的纽约,当地居民以自己的城市为傲,并且支持本地产业和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纽约的经济繁荣。

4. 区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显得更加重要。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和人文的传承。

如果地方文化没有得到保护和传承,那么地方的特色就会丧失,地区经济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所以,保护和传承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浅论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1

浅论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1

浅论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意即教育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

随着教育培养的人进入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作用也就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可以明确地划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

以下是简述教育和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带动教育水平的提高。

具体的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的发展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专门的人才。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首先,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总体来讲,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

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能力也只有内转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中的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进一步转变为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至某一工种的专门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教育的科学知识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在: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一般来说,教育是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最简捷和最有效的途径;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二、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而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教育,主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制约着教育结构和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浅论世界经济发展对文化变革的积极作用

浅论世界经济发展对文化变革的积极作用
互 厮 杀 。不 管 问题 多么 复 杂 基 本 事 实 是 科技 发 明和 经 济增 长 把 实 现 和维 护 好 广 大人 民的 根本 利 益 作 为思 考 一切 问题 的 出发 点 增加了人 类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 的自信心 、 自豪感, 促进 了平等、 和 落 脚 点 。 自 由 ,竞 争 宽 容 、民主 、法 治 、理 性等 现 代 意 识 的 形成 和发 展 。 现 代 科 学技 术 已 经 渗透 到 了经 济 、政 治 ,文化 生 活 等各 个 领

的实际影响力超乎政治之上 ,衣食住行 、柴米油盐.婚丧嫁娶才 是百姓每天最为关心的事情 。在 国家层面 .经济和科技已经上升

世界经济 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人们的思想观 念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性既相互交织、 相互渗透 又相互竞争 、 相 到 执 政 理念 和维 护 国 家政 权 长 治 久 安 的高 度 。各 国政 党 和 政府 都
家 意识 的建 构 .他 们从 文 化 的 外 围逐 渐 积 聚 到 文化 的周 边 ,然 后 技 时代 、计 算机 科 技 时代 的 发 展 ,现在 正 在 经 受 网络 科 技 时 代 、 与 文化 开 始 谈 判 ,开 始联 姻 ,开 始结 亲 .逐 步 地 渗透 到文 化 的 内 海洋科技时代和生物科技时代的考验 。 部 ,改 变 了文 化 的原 有 属 性 .最 后 成 功地 与文 化 融 合 到 了一 起 。
展与变革 ,而且孕育了一些新的文化类型 。自工业革命以来 .经 性受到严厉 的质疑 , 还有学者严厉谴责科 学技术给社会带来的罪
济 和 科技 开 始 以崭新 的面 目 、磅 礴 的气 势 、强 大 的内 动 力展 现 在 恶 ,但所有这些做法并未影响科学技术的继续快速发展。在二战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很多人写作论文时,都不知道如何选题,就怕选的题目过大过宽泛,导致无法深入写作,其实拟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可从:微观经济学、社会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这几个方面入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_经济学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社会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1、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研究进展2、探析艺术品市场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影响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探讨4、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5、基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探究6、社会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关联研究综述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问责的内涵与实现途径8、统计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9、雾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治理对策--基于无锡地区的探索10、我国房地产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11、“营改增”对我国社会经济及企业的意义12、浅析我国房地产行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3、新常态下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14、电子商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路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展开15、新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经营的定位转变16、干旱区耕地景观格局碎化特征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17、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18、民航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指标关联分析19、新媒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简析20、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困境与策略选择21、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及财税扶持政策22、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财务会计目标探究23、河南省建设用地扩展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基于STIRPAT 模型24、乌兰察布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关系研究25、在杭高校校区的三次扩张:驱动因素及其社会经济效应26、论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27、社会经济发展中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28、社会经济管理中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29、光电网新兴产业及社会经济融合创新发展30、浅谈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1、易地扶贫搬迁在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长中的作用32、不丹科达格帕石膏矿的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环境的影响分析33、喜德县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分析34、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社会经济影响35、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6、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社会经济增长37、合肥市土地利用结构熵时序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分析38、浅谈港口投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39、跨境电商税收新政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40、重庆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研究41、社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关系分析4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论述及其当代价值43、基于社会经济因素的重庆主城区机动车增长预测研究44、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考45、西安地铁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46、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变量测度与思考--基于上海市社会经济数据的实证测度47、关于城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及对地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48、发挥经济统计职能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探究49、浅析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50、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优秀管理经济学论文题目1、管理经济学教学模式研究——基于会计专业硕士(MPAcc)教育角度2、“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3、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管理经济学的教改实践与总结5、怎样提高EMBA“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与效率——基于校企知识转移视角6、人事管理经济学:一个述评7、对管理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8、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阶梯电价制定策略及其效益9、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重大医疗纠纷成本控制10、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商城“双十一”案例分析11、对《管理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12、管理经济学对企业运作的启示13、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14、《管理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初探15、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16、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淘宝“双十一”成功分析17、管理者的经济学——谈《管理经济学》的定位与发展18、中国管理实践情境与MBA《管理经济学》教学改进19、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20、构建适于中国应用的管理经济学新体系21、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22、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23、管理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其局限性24、基于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案例教学满意度研究——以“管理经济学”课程为例25、浅析管理经济学与企业、市场的关系26、管理经济学视角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27、课程分野、定位与案例的选择——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经济学教学的探讨28、管理经济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29、浅析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30、论管理经济学在监理企业工作中的应用31、医改与管理经济学研究分析32、基于高职教育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33、《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34、基于管理经济学视角的小米科技公司成长性分析35、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36、边际分析法在管理经济学中的运用研究37、学校管理经济学的性质与边界38、人本管理经济学探索39、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40、基于演化经济学的动漫品牌价值评价与管理体系研究41、海洋综合管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兼论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创新4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43、煤矿安全事故致因因素经济学分析与风险管理方法44、信息安全的经济学分析及管理策略研究45、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高等学校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6、我国林业生物灾害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与对策研究47、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公立医院薪酬管理研究48、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管理制度研究49、企业管理道德的经济学分析5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51、行为经济学视角下企业CIO的管理行为研究52、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移动Agent资源管理分配模型53、物业产权与管理的制度经济学分析54、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经济学分析55、基于经济学分析的企业预算管理问题研究56、经济学角度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57、新制度经济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混合管理模式研究58、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物业管理市场研究59、中国城市社区经济研究60、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区域经济学论文选题1、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2、不同客运交通方式对新疆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3、非正式约束与区域经济增长--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探索4、江苏省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5、公路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规律及效益分析6、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7、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河南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8、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9、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10、新常态下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引智体系建设研究--以河北省为例11、新建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绩效状况及影响因素12、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13、航空经济对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与路径研究14、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研究15、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16、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17、浅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对策建议18、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19、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20、金融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失衡与区域经济增长21、我国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的协调发展研究22、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方式23、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新规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对策24、“一带一路”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刍议25、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26、信息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7、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28、文化学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29、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和对策30、浅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31、金融危机视角下高校科技创新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32、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3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34、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思路探究3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税法对策36、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37、区域经济视角下的衡阳物流产业发展研究38、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39、无锡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需求分析40、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1、碳税制度设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42、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策略探讨--基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43、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44、通信服务业在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45、生产要素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46、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研究47、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的关联性研究48、服务业、工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关系研究--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异质性视角49、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差异分析--以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为例50、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及政策调控51、日本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式收敛表现52、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其财税政策分析53、民间金融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宜宾市为例54、湖南水运与区域经济的灰色关联度分析55、浅谈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56、资源税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分析--以新疆地区为例57、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机制研究58、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59、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60、公路运输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探讨。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以及对策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以及对策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不足以及对策随着市场的不断竞争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快,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会发现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1、盲目仿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盲目仿效也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许多企业只顾追求时尚潮流,盲目仿效别人的企业文化,缺乏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象,所以最终企业文化只形成了表面花架子,缺乏深层次的内涵。

2、缺乏共同意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企业内部全员的配合和支持。

但由于缺乏共同意识,导致企业内部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

这可以表现在员工没有共同的行为准则,目标不一致,缺乏对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共同认识等。

3、文化教育不足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断地进行加强和深化。

但在很多企业中,文化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贯彻。

二、对策1、寻求差异化企业要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文化,需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找到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精神。

通过寻求差异化,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更多的机会。

2、强化教育培训只有对企业文化进行长期、深入、有效地宣传和强化,才能真正让企业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理念体系。

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让员工了解和习得企业的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贯彻企业的文化理念。

3、建立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有机的体系支持。

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和强化文化建设制度,明确机构和职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中,形成一个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地加强和深化的过程,需要企业内部的全员参与和支持,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求差异化的方式进行实践,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浅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浅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浅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浅论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摘要]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构成博物馆的价值体系,社会效益是博物馆开展的根本目标,经济效益是实现和提升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在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应该立足公益性,完善自身运营体制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开展。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作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其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而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开展效劳的宗旨说明,博物馆同样受到现代文化市场的影响。

对博物馆来说,社会效益是博物馆开展的根本目标,经济效益是实现和提升社会效益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正处在以优化经济结构为中心的全面调整创新开展时期,博物馆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博物馆社会效益的重要性博物馆依托陈列展览为知识信息载体,以构筑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让社会公众实现知识信息共享,为社会开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文化产品因其资源的社会性和投入资金的公益性,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开展,在对物质生活要求根本得到满足的根底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高频率的工作节奏、不断拉大的财富分配差距以及生活工作中产生的种种压力等等需要得到平复、安放,而收藏、展示人类文明瑰宝,留存地方传统记忆的博物馆天然地成为现代人得以暂时回到人类开展的原点,脱离烦杂社会栖息心灵的理想港湾。

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博物馆提供的文化产品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人们可以沉着回忆中华民族开展的漫长历程,赏析祖先聪明才智的具体表现,增强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样的精神财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底,是鼓励中华民族崛起的动力源泉。

二、博物馆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的根底博物馆社会效益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

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总第117期)J删l瑚l of t I l e P姐y Sc h∞l of C Pc功engz hou M uI l i c i pal C伽而t tee N o.3,2012(S啪,117)市情省情研究浅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洪卫中(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河南许昌461000)摘要: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栽体和平台,是河南省在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建设,而要以全局的思维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点核心来建设。

关键词:河南省;中原经济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A8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l一670l(2012)03一0090—03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全局战略决策,也是河南省在坚持传统和创新中改变自身、发展自身、迅速崛起、探索全新区域发展模式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因而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要在经济上走出不同于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还要在管理、创新发展思维和理念上展现出自己的独特之处。

目前“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把发展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今后建设的一个重要核心。

这就要求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在借鉴国内外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在重点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以经济带动文化、以文化支撑经济,从而走出一条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而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尤为不可忽视。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河南省的省情决定了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建设。

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自然条件优越,自古即为人类繁衍生活的栖息之地,更是后来中国古代诸多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谓“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浅论中泰两国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关系和影响

浅论中泰两国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关系和影响

浅论中泰两国在历史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关系和影响学号:20131050187物理天文学院物理系喻迪众所周知的,中国是亚洲国家,泰国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香港同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两国在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交往呢,也是很频繁的,毕竟是两个自古相邻的国家。

那么,究竟具体的中泰交融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在历史关系上来说,从汉代至三国时代,中国人已经知道湄南河流域有一个古国称为金邻国。

到南北朝时,位于马来半岛北端和湄南河流域的古国,如狼牙修、盘盘、投和(堕罗钵底)等,已开始遣使入访中国。

隋代有赤土、唐代有哥罗、哥罗舍分、参半等国遣使入访中国。

到了宋代,湄南河流域的古国多为真腊的属国,如丹流眉(登流眉)、罗斛、真里富等,也派遣使者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

那么,也就是说在那个时代,中泰就已经建立了最基本的国家外交关系了。

汉朝早期不算,我们从东汉末年开始算起,那么中泰建交已经有大概一千八百年的历史了。

可见中泰两国可谓是颇有渊源了,那么,在这么长的历史交融中,文化生活也难免会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说到文化就不得不提宗教,泰国的国教是佛教,几乎九成的泰国民众信仰佛教、都秉持佛礼,在中国,佛教也是大教之一,在历史上也有好些朝代的国教是佛教。

很多的泰国佛教大神在中国都能找到供奉的佛庙。

在生活方面呢,泰国的一些日常食物在中国也很常见,泰国的香稻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得非常火爆。

中国人旅游最喜欢去的,也是泰国,不仅是因为泰国的景色美丽怡人,也是因为有着相通的饮食文化习惯。

交往的这么密切的两国,在经济上怎么可能是互相孤立的呢?单说旅游方面,现在泰国最大的旅游市场就是中国。

而中国呢,会出口一些工业和生活用品去泰国。

往大了说,中国和泰国都是亚太经济圈的一员,不仅有更密切的合作,也有更多的交流和共享。

总的来说,中国不仅是泰国重要的出口市场也是重要的进口市场。

中泰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和谐共处,积极向上的。

地理位置的毗邻关系也使得这两个亚洲国家有着非比寻常的友谊。

闽南文化与闽台旅游区域经济合作浅论

闽南文化与闽台旅游区域经济合作浅论
漳 州
5 .8 OO
3 5 .4
3 7 2 1 2 0 .9
9 35 1. 1
78 3
49 l
8 .4 73
4 .4 23
发点和归结点 ,是旅游景观吸引力 的渊薮 ,是旅游业 的灵
魂”。
( 资料来源 :福建旅游之宙 fa em 20 j .o 0 5年 1月 2 t 5日)
旅游资源 丰富 、闽南 文化 浓郁的闽南厦 、泉 、漳地 区 是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 的重要 组成部分 ,旅游 是这 一地 区
的 支柱 产业 之一 。在 2 0 0 4年 福建接 待 的 12 9万人 次入 7.
境旅 游者和 4 4 人 次国内游 客 中 ,厦 门市接待入 境旅 6 3万
游者 6 . 5万人 次 ,外 汇收入 4 2 6 4 2O 2 9 . 3万美元, 接待 国内
是这 一地 区的 支柱产业之 一 。与海峡对岸 的台湾 实现产 业互补并扩大合作 ,发 挥旅游文化对 区域旅 游发展 的
重要 支撑 作用 ,预 示着厦 、金 经济文化 交流后 的闽 、台文化 交流覆 闽、台旅 游合作 区的发展 前景。 因此 ,要 逐 渐由 强调 资源的原 生性 向强调 文化 的价值性过 渡 ,综合 评价和 有效 开发 闽南文化 资源 ,在 突出 “ 海峡旅
维普资讯
漳州师范学院学 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 06年第 2 期
( 总第 6 0期)
J OURNAL OF ZHANGZ HOU T EACHERS COL EGE L
( hlspy& S ca cecg Pi oh o oil ine) S
厦门 6 .5 2 O 4 2 6 4 2 9 .3 13 O1 1O 1 2 .1

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创意等,这些资源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动力。

2. 文化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具有独特文化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利润。

3. 文化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 文化可以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可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推动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5. 文化可以提升人力资本:文化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经济
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新教材学案

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本课重难点】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时空观念】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经济发展1.农业(1)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例题1: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雇佣百名乡民劳动。

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

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这一现象(C)A.反映了豪强地主的兴起 B.表明男耕女织现象渐趋消亡C.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说明农业技术趋于成熟2.手工业:明代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

【概念辨析】工场与工厂工场指手工业者集合以手工的方式一起生产的场所。

其生产上规模较小,分工不明确。

工厂泛指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即使用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资本主义工业。

工厂制有分工明确,规模大,可以在很多地方开设分厂等特点。

例题: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上述资料反映现象是( C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中后期纺织业普遍使用了机器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的繁荣【归纳总结】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①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④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始终处于萌芽的状态。

浅论教育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浅论教育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浅论教育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反映了阶级社会的利益和需要,是阶级社会进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因此,教育和政治、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教育和经济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从哲学的角度说,物质是第一性,是最基本的。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级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们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最低层级的是生理需要,要满足生理需要最重要的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当人满足其最基本的需要时才有可能进行其他活动。

办教育也需要人力和物力作支撑和保障。

例如办教育所需要的桌子和椅子也是必须的。

经济对教育的影响首要体现在生产力方面,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什么样的学校、什么样的专业、各专业的人数等都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内容也与时俱进地发展和更新。

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

例如多媒体教学的推广,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利用其教学,摆脱传统的枯燥的教学方法。

然而,这些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的。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的手段。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人的生长可能构成劳动力,当一个人经过后天的锻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后,掌握了某一种技能,能创造劳动力,创造财富。

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浅论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博物馆学】Museology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象征,诠释并体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个性与特征。

2008年,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的重要举措。

但是免费开放必定会减少博物馆的门票收入,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因此,满足博物馆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发展已经成为文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1 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及现状分析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体现为博物馆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公益性。

博物馆是以宣传、学习、教育为目的社会公共机构,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各类博物馆都是意义非凡的精神文明财富。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效益是博物馆的价值目标之所在,是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推广,有利于提升公民整体文化素养。

博物馆的经济效益是博物馆的收入总值同业务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博物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被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机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不能营利。

尤其是一些旅游性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如果地方财政资金充裕,也能大力支持博物馆的建设,可见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辅相成的。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城的缪斯神庙,后毁于战乱。

全世界第一个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是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

新中国第一座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是辽宁省博物馆。

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注册数量已经在2018年年底达5354家,非国有博物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超过1000家;4743家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年举办展览活动近2.6万个,年接待观众达11.3亿人次。

《2019年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博物馆文创产品消费比2017年增长了4倍,消费者数量已近900万。

在各地区追求文化建设成就,新建博物馆热情持续高涨的同时,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现象。

浅论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

浅论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

浅论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当代历史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

然而,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价值体系构成要素。

在本文中,我们将浅论这些构成要素,并阐述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第一个构成要素是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指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文化遗产都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们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因此,历史价值是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并且铭记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价值。

第二个构成要素是美学价值。

文化遗产具有独特而美丽的艺术风格和风貌,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都是无可比拟的。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个性,而且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因此,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这种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

第三个构成要素是社会与文化意义。

文化遗产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象征。

文化遗产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加强各国之间的友谊和合作。

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我们可以加强社会综合力量,培养文化素质,提高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第四个构成要素是经济价值。

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

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增长,促进就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此外,文化遗产也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当代社会中,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

然而,对于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

有些国家重点强调历史与文化价值,而有些国家则更加注重美学、经济和社会意义。

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社会背景,也显示出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化与经济的基点和内涵
1.文化与经济学的含义
文化,广义地说,一般是指在人类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物质文明,包括日常用品、交通工具、装饰品等,是具体的客观物质。

制度文化是指生活规则、家庭组织方式和社会制度等等。

精神文化是指文学、政治学、哲学、历史学、伦理学等等,它们都深刻影响着人类思想和文明。

在个体层面上,文化一词具有合宜性。

例如某个人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言谈举止优雅,并在某些社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都合乎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甚至是社会价值观所认可并崇尚的对象,所以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受到尊重。

在群体层面上,文化是指在不同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

因此,文化具有物质的属性,也具有精神的属性,二者互相依存,相互创造和发展。

经济,广义地说,是指人类为满足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狭义上说,经济是指物质的生产、流通和分配,也形成了一门学科叫经济学。

经济包含了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文化也有着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叫做文化经济学。

国际上权威文化经济学刊物《文化经济学》杂志将文化经济学定义为:文化经济学是一门将经济学分析方法应用于一切公共及私有的创作艺术、表演艺术、文化遗产及文化产业的学问。

它着重研究文化部门的经济组织以及与文化相关的生产者、消费者、政府部门的行为,它的研究主题涵盖了很广泛的范围,包括主流的及新兴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政策及制度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的产生,标志着文化与经济学的融合和发展。

文化经济学一般包括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文化产品的价值;文化资本的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分析;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消费。

2.文化产品的经济基础
文化在整体性上表现为对满足人类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要的产品,这种文化产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流通,表现为商品化。

文化产品具有社会实践的性质,脱离了社会现实意义的产品也终将会被淘汰。

人们在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都普遍凝结着文化因子,这种文化因子的普遍性正是文化产品进行流通的基础。

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之下,人们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建立完善一套相应的社会文化制度。

人类整个的生产系统就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意图的领域。

也即,所谓自然,并非一种完全脱离于人的独立客体,而是由人的存在赋予了一定意义的、用精神的线予以贯穿起来的一种社会存在。

这种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决定了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肌饿不同于用手、指甲
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人类的经济发展过程,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既是真实存在,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因此,物质的生产一方面具有客观实践性,也同时打上了文化含义的烙印;文化范畴一方面具有抽象和自制的性质,也同时拥有其物质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文化事业的高度发展,市场中的企业不再单纯是生产的基地,而且也是不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地方。

企业内的文化氛围,更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和人关系和谐的功能,这超越了仅仅是提供商品生产的功能。

在消费领域,传统的物质消费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开始转向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需求。

在市场营销中,不仅宣传产品的经济价值,也宣传其产品的文化功能和价值,从而使得市场营销开始提升文化层面的评价,最终使得文化产品快速地商品化了。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础性关系
1.文化与经济的共生
一般的说,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决定文化的发展;文化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支配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从文化和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来看,两者具有共生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作为人的本质存在的一种体现,无论是文化还是经济,它们都是人作为自然界本身的一部分,为维持和繁衍自己的生命存在而生产人所必需的消费品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人类活动具有自我意识和主动性,具有非常直接的目的。

这种目的反过来使得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也使得活动过程本身也具有意义和价值。

生产作为人类活动最普遍的一种行为,也具有了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既体现了经济性质,也体现了文化性质。

因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具有文化的性质,都具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而文化本身也蕴含着经济的性质。

文化与经济是既有其独立性,又有其共生性。

文化和经济体现了人类的发展进程,二者也体现了生命的延续,统一地指向一个对象。

彼此交融,形成了一种文化经济共同体,也即文化经济一体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在物质生活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时,文化开始逐渐繁荣起来,为了适应人类对文化的需求,文化和经济开始互相结合起来,并成为一种互动双方,不能离开彼此。

真正自觉的、合目的的、现代意义上的以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为主体特征的文化经济活动,则是在人类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即在人类自觉地发现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于经济之外的一种财富之源,以及成为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后才出现的。

2.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人类的经济行为首先是为了生存,此后才是发展。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了文化的含义,其行为也就有了文化的属性。

每一次经济的革新,都代表了人类文化有了一次质的提高。

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正是揭示了经过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价值,也说明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与该民族的社会进程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也说明了文化与经济逐渐交融,形成一个强大的
力量,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系统的全面升级,其内容包括了人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等体系,也即文化和经济逐渐统一起来。

文化有其结构,经济也有其结构,二者在共生的基础上走向了一体化。

例如,农耕式的文化与自然经济相对应,工业文化与工业经济相对应。

每一次经济结构的质的革新,必然伴随着文化结构的革新。

同样,人类文化思想的每一次提升和解放,必然推动经济结构的改变,二者一一对应。

历史文化推动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改变文化,二者共生,并彼此交相影响,逐渐融合为一体。

现代社会,商品体现了以人为本,并附加了更多的文化象征和价值,形成了文化商品的产业链,也形成了工程学、美学等学科的融合。

当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实现了对于物质消费需求的本体性超越,使得一切关于知识和美的精神文化创造获得了财产和财富的价值认同,以文化的经济价值为追求目标的产业—文化产业应运而生,从而在全新的意义和层面上形成了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

三、文化与经济学的学科关系
文化经济学一方面以文化行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市场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文化行业、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另一方面以文化的视觉解读经济行为,二者互相结合,互相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