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2.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2.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掌握整除、余数的概念及运用。
3.能够灵活运用竖式除法计算简单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除法的概念。
2.掌握竖式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竖式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确定余数的意义及具体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下册。
2.板书、黑板。
3.教具:计算器、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除法的重要性,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除法?为什么需要除法?2.讲解整除、余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在数学计算中的作用。
3. 竖式除法演练1.讲解竖式除法计算步骤。
2.给学生多个例题进行练习,引导他们掌握竖式除法的运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竖式除法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掌握的知识点,强化对除法概念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竖式除法练习题。
(不少于5道)2.小组合作,讨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解决并写出解题过程。
七、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望同学们认真跟随课堂教学,掌握除法的初步认识及应用。
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谢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篇Teaching plan of the second grade mathemati cs volume II "preliminary understanding of di vision"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篇章2: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章1: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第三课时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课本p18页,例4,练习四第1、2、3题。
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14页相关内容。
二、教学思路首先从孩子喜欢的场景入手,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写一写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三、教学目标1. 认识平均分。
2.理解除法的第一层含义,进一步感知乘法口诀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通过活动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4. 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第一层含义,进一步感知乘法口诀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通过活动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第一层含义,知道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五、教学策略实践操作、谈话交流,在课堂中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交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讲述自己的想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二(1)班的同学明天要去春游,现在他们正在分食物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师:哇,他们准备的食物真丰富啊,有……请学生接着回答,生:有糖果、蛋糕、橘子、香肠……。
师:仔细看图,观察他们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言,发现“每份同样多”,初步感知“平均分”。
【设计意图】:从孩子喜欢的场景入手,分东西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孩子的分物体的兴趣,发现“每份同样多”,初步感知“平均分”。
(二)新授1.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平均分”。
师:你们也能像他们一样,把6棵白菜分给3只小猪,使每只小猪得到的白菜同样多吗?谁能到讲台上来分一分?指明同学上台操作,同时对台下的同学提出要求:请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xx同学是怎么做到“使每只小猪得到的白菜同样多”的。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使学生学会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4个苹果,提问:如果要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回答:每个小朋友能分到2个苹果。
2.学习除法算式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2=2”,并解释:这个算式表示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教师引导学生读算式:4除以2等于2。
教师再出示几个类似的例子,如8÷4=2,12÷6=2,让学生尝试读算式并解释。
3.动手操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些小物品(如小石子、小玩具等)。
教师提出任务:请每组用你们手中的物品,演示一个除法算式,并解释其含义。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挑选几个小组进行展示。
4.练习巩固教师出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抢答答案。
教师提问:谁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下面的情景?(如:6个橘子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橘子?)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10个糖果,他想平均分给4个好朋友,每个好朋友能分到几个糖果?学生尝试用除法算式解答,教师引导并给出答案。
教师再出示几个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7.课后作业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除法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学习除法算式、动手操作、练习巩固等环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概念,掌握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学生在动手操作环节积极参与,提高了合作交流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环节,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答,但还需加强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4.教师在课后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一、探索导入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探索新知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4、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5、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学会进行整除和带余除法计算;3.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1.整除概念;2.带余除法的概念;3.通过练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现在篮子里有12个苹果,如果想要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均分的概念。
2.学习整除教师出示一个有12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2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2除以2等于6、教师再出示一个有12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2除以4等于3、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整除的概念。
3.学习带余除法教师出示一个有11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1除以3等于3余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余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么几个问题:11不能被3整除,所以有余数;余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时候除不尽?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有时候物品不能均分,就会出现余数。
这就是带余除法。
4.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36颗糖果,他想要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几颗?”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此题的方法,然后学生上台解答。
五、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或计算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巩固和拓展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确保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和运算方法有所了解。
八、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整除:12÷2=612÷4=3带余除法:11÷3=3余2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了整除和带余除法的概念。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因此,我以第一人称,详细描述了《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数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运算方法。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以及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除法算式的构成,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并能够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于除法概念的理解,以及除法运算的掌握。
教学重点则是学生能够理解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我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引入除法概念,然后通过讲解和例题,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随堂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我设计了简洁直观的板书,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我设计了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作业题目包括: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2.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果有一块巧克力,你想平均分给三个朋友,你会怎么做?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认为学生对于除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在下一节课中,我会更加注重对于除法概念的讲解和实际应用的演示。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拓展延伸,例如,尝试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进行计算。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我选择了数学二年级下册的《除法的初步认识》作为教学内容。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 了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学会使用竖式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使用竖式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学难点:1. 学会理解并运用除法的概念和方法。
2. 学生如何在解决问题时运用除法运算。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具(数学器材、小石子或玻璃珠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有10颗糖果,可以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糖果?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10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2颗糖果,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引出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用来确定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了几次,即分成了几份。
2. 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则:被除数÷除数 = 商,余数。
3. 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并熟练运用竖式除法的方法。
三、示范与练习(15分钟)1. 教师通过数学器材或教具,向学生演示几个简单的除法运算,并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
2. 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竖式除法方法。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的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妈妈买了24个饼干,要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饼干?2. 让学生互相出题,完成一些简单的除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并思考一个与除法相关的问题。
小结:(2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强调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引入问题、演示与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课堂氛围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但还需在巩固练习上加强,提高学生对除法的理解和熟练运用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概念,认识到除法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如用4、5、6等简单的数字进行平均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内容1.除法的基本概念。
2.用实物进行平均分配。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配。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除法的概念与用算式表示平均分配。
•难点:理解除法的实际意义,掌握简单的除法运算。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
2.投影仪(展示PPT)。
3.教学软件(数字游戏、练习题等)。
4.教学卡片(学生用的除法练习卡)。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之前学过的平均分配的概念。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游戏。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进行实物分配,互相检查答案。
教学过程1.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小朋友分糖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解释除法的概念,用投影仪展示简单的除法运算。
3.巩固练习:分小组,每组分发一定数量的实物(如糖果、小玩具等),让学生进行平均分配,并用算式表示。
4.归纳小结:总结除法的概念和简单运算方法,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为学生提供反馈:点评每个小组的分配结果,指导学生如何纠正错误。
作业布置1.家中找物品,进行平均分配练习,并记录算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3.与家长一起复习除法的概念。
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在讲解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需要在后续教学中进一步强化。
下次可以尝试用更多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并掌握除法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体验除法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能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如“一个蛋糕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引发学生思考。
2. 讲授新课(20分钟)(1) 解释除法的概念,让学生明白除法是将一组物品平均分配的过程。
(2) 通过实物演示或图片展示,讲解除法的运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带领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除法计算,如10÷5=2,12÷3=4等。
3. 练习巩固(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除法运算,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4. 小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作业布置:设计一些除法题目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复习和巩固。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理解除法的意义,而不是单纯地记忆公式。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_0729文档
2020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2_0729文档
EDUCATION WORD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_0729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8篇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
(课件出示竹笋)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
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全班一起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二、新授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
小学二年级除法初步认识课程教案
小学二年级除法初步认识课程教案:
1、认识除法、掌握小学二年级除法概念。
2、能较准确地完成小学二年级除法题目。
二、教学重点:
1、学生掌握小学二年级除法的概念。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除法进行运算。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比较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以便学生能够较快地解决小学二年级除法题目。
2、让学生熟练掌握除法运算步骤,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四、教学课程:
第一节:除法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1、什么是除法?
2、如何使用除法运算符号进行数学运算?
3、了解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的认识
1、让学生了解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的定义及相关规定。
2、训练学生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进行运算。
第三节:小学二年级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及策略
1、如何有效地处理除法运算中的数字?
2、如何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运算的基本步骤及策略?
第四节:小学二年级除法实战演练
1、讲解小学二年级除法的实例。
2、训练学生应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进行运算。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1、以生动的故事引出除法概念。
2、用有趣的方法来让孩子理解除法公式的定义和相关规定。
3、采取以案例分析为上课方式,同时让学生活学活用。
4、结合个案分析、游戏比赛等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六、教学要求:
1、让学生能够理解如何使用除法运算符号进行数学运算。
2、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使用小学二年级除法公式进行运算。
3、让学生能根据题目的意思,灵活地运用小学二年级除法进行运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的过程,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含义,尤其是余数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分苹果、分糖果等情境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 介绍除法的定义: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除法。
(2) 讲解除法的运算法则:被除数÷除数=商,如果不能整除,则有余数。
(3) 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和解释,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的运算法则。
3. 实践操作:(1) 设计一些简单的除法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来巩固他们对除法的理解和应用。
(2)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除法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除法的运算规则。
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除法的重要性和应用。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和作业反馈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除法的理解程度和运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除法的基础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2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
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
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
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设计(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
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
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
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
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
”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
”(二)教学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
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并说说它的含义。 B、过了一会,有个小羊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喜羊羊把 18个积木平均分给 3 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 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
式,并说含义。 C、好玩的积木游戏又吸引来了 3 只小羊。 喜羊羊把 18个积木平均分给 6 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动手摆一摆, 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 读一读算
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
说说你列出的算式,并说说每个数在题中是什么意思。
结束语:知识就是力量,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战胜
了灰太狼,救出了懒羊羊。
三、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
12
÷4=3
20
÷4
=5
除号 数商
读作: 12 除以 4 等于 3。
被除数 除
四、 磨课过程及反思
在操作活动中, 让学生感悟并建立 “平均分” 的概念。“平 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再“初步认识除法”,从“平
1
均分”的实例中引出除法,认识除号、各部分的名称,并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异:对于平均分的结果,两种版本的教材侧重点不尽相同。人 教版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 得出平均分的结果。苏教版侧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喜欢 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得出平均分的结果,思维能 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反推出平均分的结果。我 想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个内 容,因此,基础部分先不让大家大步走。而苏教版,让不 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案, 尊重人教版的教材设计, 确定教学 目标 :1 、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除号、被除数、除数、 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 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 单的实际问题。 确定教学内容 : 1、 例 4 的教学。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操作中 掌握除法算式的意义, 2、 例 5 的教学。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 练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
教 学 重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点
题。
教 学 难 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点
教 学 准 教师准备:(课件)数学故事: “除号”的来历、 12 个磁性苹果
3
备
教具。
学生准备: 18 个小圆片、作业纸。
一、新授。
教
1、教学例 4:(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了
5
9÷3=3 30 ÷5=6 学生读算式,说名称。师说名称,生说数。 第二关(练习四第 2 题):“小帮手”。
独立看图,说说是要分什么,怎么分。 学生填写算式, 同桌互相说说每个数在题中的意思, 然后指 名汇报。 第三关(练习四第 3 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都要记录算式,三次操作没有连续,在脑海中,份
数和每份数区别没有留下明显的对比。二、有的学
生拿着学具操作后注意力转移到了学具上,并没有
用心思考。
3、在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习惯的意识还不够强。
8
在学习了例 4、例 5 的后,没有引导学生思考、 比较、
发现两个例题的异同。 比较是个很重要的数学方法,
学生只有去比较,才能很好地提炼本节课所学习的
C 、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汇报。 教师用课件进行演示,能 放 5 盘。
D 、“ 20 个点心,每 4 个放一盘,能放几盘?”像这样的问
题我们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0
÷4=5
(个)
E 、说说这个算式的含义。说说每个数的含义。
F 、除法算式中的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 有谁知道? (请知
道的同学当小老师。)
第
1、 教学设计层次清晰。
一
层次清晰:①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的意义,
次
了解除号的由来;
上
②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③巩
课
固练习。一环扣一环,课堂紧凑,过渡自然。
2、 用有趣的情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提高了学
6
生的学习兴趣。
成 功 之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我引入了喜羊
处
羊这个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创设喜羊羊招待
小客人分水果、分玩具、大家合力闯关救懒羊羊的
有趣情景串,使课堂充满吸引力,让学生学得充实
又有乐趣。
3、 用各种方式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学生理解了除
法的意义。
除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通
过说一说、摆一摆、圈一圈,帮助学生的理解。说
一说:结合图,说出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再说说
同桌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吗 ? 生:“12”表示总共 12 个苹果, “4”表示平均分
成 4 盘,“ 3”表示每盘 3 个。 2、变式练习: 18 面“做一做”。 过渡语:吃过苹果,喜羊羊安排客人玩布娃娃。
A 、有的小羊休息去了,只留下 2 只小羊。 喜羊羊把 18 个积木平均分给 2 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
思考先于研读: 本内容是概念知识, 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 正确理解除法的意 义是以后会除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是基础,也 是关键。这节课还有一些概念的教学:除号、被除数、除数、 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学习、巩固概念的掌握。 对比两版教材: 同:分两个层次。先学习“平均分”,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
已有的一种“感觉” ,我想以例题为模型,用“这
改 进 设 样的问题‘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求每
想
盘放几个?’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引出除法。
2、用直观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感悟并发现规律。
将 18 个玩具分别分成 2 份、3 份、6 份,学生各自
摆一摆并记录算式后,再用课件连续演示三次平均
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
观的情景和实物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 教学设计(成品教案) :
项目
内容
教 学 目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标
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除号 认识除号(课件形式呈现) :1659 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
用除号“÷” ,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恰 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 使用 它是数学上的一大进步。 书写除号: 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 并且对齐。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 读算式 :跟我读这个算式: 12 除以 4 等于 3。学生齐读。 理解意义: 师: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 盘里,每盘放 3 个。
种分法。
1、语言不够严谨。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语言简洁、明确。在
新授部分,用这句话引入:“平均分”这样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仔细斟酌是不严谨的。如
不 足 之 “4 个人分苹果, 平均每人分得 4 个,一共有多少个
处
苹果。”这也是个有关“平均分”的问题,求总数,
显然,不是用除法计算。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老
式,同桌互相说含义。 观察比较这三个除法算式,你什么发现了规律: 18÷ 2=9
4
18
÷ 3=6
18
÷ 9=2
(1)分的人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 (2)分的人数和每份数相乘的积是 18。 3、教学例 5:(会求份数,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 过渡语:喜羊羊为客人们准备了 20 个点心。
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他准备怎么分吗? A、观察图片,怎么分点心?(每 4 个放一盘) 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放几盘?)
解除号的由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学
过渡语: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 羊羊从果园摘了 12 个最新鲜的苹果招待客人。
把 12 个苹果平均放在 4 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过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
程
先拿 4 个,每个盘放一个, 又拿出 4 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再拿出 4 个苹果,每个盘放一个。
可以理解包含除。将 12 个苹果平均分在 4 个盘里,
每次拿 4 个每盘放一个,拿 3 次,每盘放三个, 12
里面有 3 个 4,所以,每盘放 4 个;将 20 个苹果,
每 4 个一盘, 20 里面有 5 个 4,可以放 5 盘。学生
7
对于理解“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更容易,
这样整合教学,降低了学生的难度,不过份强调两
师准确的语言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思考。
2、思维训练没有到达目的。
在新授例 1 后的变式练习中,将 18 个玩具分别分成
2 份、 3 份、 6 份,学生动手操作并写出算式,让学
生观察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没有学生观察出:
分的人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分的人数和每份数
相乘的积是 18。究其原因有二:一、学生每次分后
C、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学生可能出现各种表示方法: 3Х4=12,12-4-4-4=0……这
些算式都有道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
理解起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有个数学家创造了一种
新的表示方法 ----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揭题)
12 ÷ 4 = 3 (个)
例 5 是告诉了每份是多少,求一共有多少份。
4、变式练习:第 19 面“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