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动物心理学第三讲
第三讲:人性假说
教育领域:——
家庭:—— 工具人的假设是千百年来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客观存在,并经常地表 现在管理之中(原始的、野蛮的管理)。
二、五种“人性”假设
第二种假设:经济人 最早提出“经济人”假设的是经济学家大卫· 李 嘉图。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 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 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老板是为了获得最高的利润, 工人们卖力干活是为了得到最高的工资。人的一切 行为都受金钱和利益的驱使。
中国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有钱能使鬼推磨”。
二、五种“人性”假设
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基于“经济人” 的假设提出了 “X理论”。(理论是假设的发展和理性认识)
X理论体现在管理上的特点: 该理论认为: ①“人之初,性本惰”,在管理措施上强调立足于管。用强制、惩罚的办法, 迫使工人完成生产任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生产效率上,而对人的社会 需求则置之不顾。 ②把管理看成是少数管理者的事情,广大工人只要听管理者的话,埋头苦干 就行,用不着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 ③人的工作动机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管理者可以以金钱来收买员工效力和 让他们服从,即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罗制就是基于X理论的典型。
二、五种“人性”假设
第三种假设:社会人
社会人的假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来的。他认为, 人不是机械的动物,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人的行为不 仅受到经济利益所驱使,更为重要的是受到心理的、社会的因 素影响。 主要观点(对人性的看法)如下: ① 人最重视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际关系是形成人的身 份感的基本因素; ② 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机械、单调,使工人丧失了对劳动 意义的体验,人们只能从劳动的交往中找到人的价值和人存在 的意义;
人类与动物动物学知识点
人类与动物动物学知识点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非常密切。
无论是作为人类的伴侣、食物来源还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动物学作为研究动物的科学学科,为我们揭示了关于动物的许多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动物学的知识点,以加深我们对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一、动物分类动物学中最基本的知识点之一是动物的分类。
按照生物分类学的规定,动物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而脊椎动物则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
每一类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对于研究动物的生态学、行为学等学科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动物生态与行为动物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动物的生态与行为。
动物生态学关注动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动物的食物链、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我们可以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则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学习和记忆等方面,揭示了动物在与同类或外界进行交互时的行为规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还能提供有关动物行为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与参考。
三、动物进化与遗传动物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动物进化与遗传学。
进化论认为,动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化是由基因组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所驱动的。
通过研究动物的基因组、遗传变异以及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种群的起源、分化和适应性演化等。
同时,了解动物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有助于人类对遗传疾病和基因工程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应用。
四、动物保护与人类责任最后一个重要的动物学知识点是动物保护与人类责任。
众所周知,许多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一部分是人类活动的结果。
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破坏以及非法狩猎等因素对动物种群带来了严重影响。
作为高智慧的物种,人类有责任保护和维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动物学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动物的重要性和脆弱性,激发了人们对动物保护的关注和行动。
复合情绪
完全没有----1
有 些----2
中等程度----3
非常明显----4
复合情绪
1. 我感到心情平静 2. 我感到安全 3. 我是紧张的 4. 我感到紧张束缚 5. 我感到安逸 6. 我感到烦乱 7. 我现在正烦恼,感到这种烦恼超过了可能的不幸 8. 我感到满意 9. 我感到害怕 10. 我感到舒适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二)爱的进化和发展
2.婴儿的爱—依恋
A型(回避型20%) B型(安全型70%) C型(反抗型10 %)
复合情绪
两岁“小冤家”复合情绪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二)爱的进化和发展
2.婴儿的爱—依恋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婴儿与母亲 之间的亲密接触以及依恋的经验, 对他在未来生活中爱的能力以及与 他人的亲近的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复合情绪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二)爱的进化和发展
2.婴儿的爱—依恋
哈罗的实验—接触安慰
复合情绪
哈罗的依恋实验 复合情绪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二)爱的进化和发展
3.成人的爱
艾里克森:成人相爱而形成密切亲昵关系 的能力是个体适应性与正常程度的标志。
艾莱恩.沃尔斯特:特定情境中,能感受强 烈生理唤醒反应的特定状态的标记。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复合情绪
一.爱
(一)含义
第四讲 复合情绪
爱:是我们对于自己所珍视的人或事物 的情感反应.
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纽带
复合情绪
一.爱
第四讲 复合情绪
作家史考特.佩克:爱是一种意志力,通过它, 我们让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灵获得成长。
人与动物的关系ppt课件
19
亚瑟·叔本华 (1799-1860)
基本态度: 1)人类必须杀食动物才能存活 2)应该让动物的死亡“尽量不痛苦”
理论依据: 1)动物有感知能力,但是没有抽象思 维,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2)同情是道德的唯一的基础
人与动物的关系
——启蒙运动及之后时期
1
支持动物权利
18世纪
大卫·休谟 让·雅克·卢梭 亚历山大·蒲柏 伏尔泰
威廉·裴利 杰里米·边沁
19世纪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亚瑟·叔本华
赛尔特
19世纪末与20世纪 伊文思
摩尔
反对动物权利
伊曼努尔·康德
阿道司·赫胥黎 马丁·海德格尔 列维纳斯首先,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会感受到痛苦,有资格受 到某种考虑。但还没有人认为动物有权利可言,同时人 类的利益当然要比动物的利益优先。 其次,人们发现了“自然”。 最后,反教会的情绪对动物的地位有利。
基本态度: 1)动物拥有权利 2)人类可以随意食用动物。
理论依据:功利主义原则 1)动物的痛苦与人类的痛苦并无本质差异 2)只要制造出痛苦,便是不道德的 3)食肉对我们有利,对动物却无害
15
杰里米·边沁 (1748-1832 )
• 功利主义学说的两个基本原理: ①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人们一切行为 的准则取决于是增进幸福抑或减少幸福的倾向。 社会全体的幸福是由组成此社会的个人的幸福 的总和。)
理论依据: 1)人类中心论
24
列维纳斯 (1906-1995 )
基本态度: 动物是人类的工具、享乐的对象、审美的 客体,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的在场。
第3讲现代学习理论(行为主义v3.1)资料
第7页
第二节、研究学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早期实验➢除了认识论取向外,还有一种实验取向的学习的
研究遗产,这为现代的学习研究者所利用。
➢艾宾浩斯的言语学习实验是后来人之研究的基础;
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工作为斯金纳的基金的行为 主义奠定了基础。
一、艾宾浩斯的工作联想主义解释学习
➢联想主义告诉我们:越
人的努力结果。他们能够使前人的研究达到顶点 或者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一、伊凡·谢切诺夫俄国的客观心理学发起者
➢1、研究大脑的抑制机制《脑的反射》(1863)
韦伯的试验:刺激青蛙的迷走神经,其心跳就会减慢。 设计试验。将盐植入青蛙大脑,能一只青蛙的反射;将 盐冲干净后,青蛙的反射功能就恢复了。 经验事实:我们有时候可以抑制打喷嚏或咳嗽的冲动。
➢他把饿得发慌的猫关进被称为迷笼的笼子,笼外放 (1874—1949)
着食物,笼门用活动的门闩关着。被放进笼时的猫在
桑代克
笼子里躁动不安在乱碰乱抓的过程中,偶然碰到那个 (Edward.Thorndik
活动的门闩,门被打开了,猫吃到了食物。如此反复,e心1理87学4家—,19动49物)美心国
猫从笼中出来吃到食物的时间会越来越少。实验表明,理学的开创者,心
理学联结主义的建
所有的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 立者和教育心理学
不断地改进的。
体系的创始人。
➢由此,桑代克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猫的学
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 根成据达的尔联文的结物所种构连续成性的原。理,用动物来研究学习。
第11页
2、桑代克的推论(1898年)
人类的心灵与动物的本性
人类的心灵与动物的本性人类作为地球上的进化产物,既具有高度发达的智慧和感知能力,又有着与动物相似的本性。
人类的心灵与动物的本性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无论是从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关系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本性都是一种基因和环境共同塑造的行为特征。
然而,人类的思维能力与动物相比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心灵。
人类拥有高级意识,能够进行逻辑思考、情感表达和创造力的发挥。
这些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然而,正是由于人类的心灵能力,我们才更加需要探索自己与动物的联系。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相似的基因结构和生理机能。
比如,人类与动物共同拥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循环等生理系统。
这些系统在动物中的运作方式与人类类似,说明着我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与动物的本性密不可分。
同时,人类与动物的基因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使得我们有着与动物共同的起源和演化历程。
除了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学也探讨了人类的心灵与动物的本性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都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
比如,人类和动物都具有情感体验,可以感受到喜、怒、哀、乐等情绪。
我们都有求生欲望和繁衍欲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
而在社会行为方面,人类和一些高级动物如猿猴、海豚等都具有社会认知和群体合作的能力,这说明我们生活在群体中的需要与动物本性有着巨大的关联。
社会学研究也证实了人类与动物的本性之间的联系。
人类的社会行为和动物的社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之处。
比如,人类的社会结构和动物的族群结构类似,都有着家庭和群体层级的组织。
我们都需要与他人合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同时,人类和动物都有着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在特定环境中有着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这些社会行为与动物的本性紧密相关,说明了我们与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
然而,与动物相比,人类的心灵更加复杂多样。
我们具有虚构的想象力、道德判断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与动物的本性之间的差异。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人类作为一种高度进化的物种,在行为特征和心理机制方面与其他动物存在着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心理学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框架,并通过比较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我们研究和比较不同物种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讨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行为的重要性动物行为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动物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动等方面。
通过研究动物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与环境的交互关系,揭示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以及动物与其他物种的互动。
此外,对于人类而言,研究动物行为也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些与人类心理和行为相关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行为研究主要关注人类的心理和认知过程。
心理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来揭示人类的感知、思维、情感和行动等方面的规律。
通过心理学视角,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行为等领域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三、比较心理学的方法比较心理学是一种跨物种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关注不同物种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比较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动物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这种跨物种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动物和人类在某些心理过程上的共性和差异。
四、人类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在心理学视角下,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行为比较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
例如,通过比较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社会行为,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认知能力,我们可以揭示出人类独特的思维特点和智力水平。
此外,通过比较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情感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的情感体验和人类的情感表达。
五、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动物行为和比较心理学对于很多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讲 学习心理(学习理论)
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心理、行为比较持久和
稳定的变化。
(二)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
人类学习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 的、积极主动的掌握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
人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内容上看,人类学习比动物学习广阔得多。 第二,从方式上看,动物学习是一个直接经验的过程,
间隔时间、呈现顺序
2.泛华与分化 相似刺激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如杯弓蛇影)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学习律
1. 习得(acquisition)律
2. 消退(extinction)律 3. 泛化(generalization)律 4. 分化(discrimination)律 5. 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
而人类学习是通过社会传递,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
第三,从性质上看,动物的学习是一个自发的适应过 程,而人类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地过程。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类学习有共 同之处,又有其特点: 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
在某一反应水平的刺激是强化物;利用强化物使某 一操作反应概率增加的过程就叫强化。 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 该刺激的作用称为正强化。撤销某一刺激后,有机
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是负强化。
负强化举例---闹钟的作用 如果你早上醒来时发现比闹钟设定的时间早几 秒钟,你往往会先去关闭闹钟,以防止它闹起 来。在闹钟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实际上就是负强 化作用的影响。 在这个例子中,[闹钟]是负强化物,[醒来]是 正性行为。你是在以前的经验中学会了在闹钟 响起来之前就醒来,因为你不喜欢闹铃声,[醒 来]是为了避免听到闹铃声。
第三讲 机能主义心理学-完整
一系列简单的事实,一些漫谈和意见上的 争吵,在简单描述水平上做一些归类和概 括,但是没有一条规律足以够得上物理学 括,但是没有一条规律足以够得上物理学 意义上的规律。这不是科学,这只是科学 意义上的规律。这不是科学,这只是科学 的希望。目前心理学处于加里略以前物理 学的状态,处于拉瓦锡以前的化学状态。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思考
詹姆斯和冯特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的 理解有何区别? 理解有何区别?
(二)意识流学说
詹姆斯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 的做法。 的做法 。 他虽然承认分析是必要的科学 方法, 方法 , 但是他认为把心理现象人为的分 析为若干元素, 析为若干元素 , 反过来又认为心理仅仅 是这些元素的集合, 是这些元素的集合,这是 “心理学家的 谬误” 谬误” 。
第三讲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
p68-p92 p68-
阅读
P68: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P68: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詹姆斯与实用主义心理学
美国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总 是与詹姆斯的名字紧密联系 在一起。
(1842(1842-1910)
一、詹姆斯生平
18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著名的富豪之 184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著名的富豪之 家。思维活跃、能言善辩、为人豁达、社 会经验丰富。 1861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1861年,进入哈佛大学医学院学习。 1867年,因神经症(疑似)赴德国修养,期 1867年,因神经症(疑似)赴德国修养,期 间跟随赫尔姆霍茨学习,熟悉冯特的“ 间跟随赫尔姆霍茨学习,熟悉冯特的“新 心理学” 心理学”。 1869年,在哈佛大学获医学博士。 1869年,在哈佛大学获医学博士。 1872年,在哈佛大学任生理学讲师。 1872年,在哈佛大学任生理学讲师。
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
一、随意活动 二、意志的因果关系 三、个体与普遍意志的关系 四、意志的终极原因——性格
一、结束语;不朽的问题 二、心身平行论原理 三、旧的和新的颅相学 四、心身平行论原理的经验主义意义 五、心理的本质
精彩摘录
这是《人类与动物心理学讲义》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感谢观看
一、观念的时间历程 二、天文学家的个体差异;眼耳法 三、登记的方法 四、反应时 五、心理过程的时间确定
一、观念的质变 二、观念的联想;同时联想;复合 三、同化 四、同时联想理论
一、相继联想 二、相似联想和接近联想;认识与再认是联想的简单形式 三、相继联想的理论 四、间接联想
一、概念和判断 二、智力过程的区分标志 三、智力机能的发展 四、精神错乱
一、恰好能觉察的感觉 二、韦伯定律的上限和下限 三、韦伯定律的心理学解释
一、感觉的特性;关于压力、温度、味觉和嗅觉的一般论述 二、单调感觉;节拍 三、音色;同时发生的乐音 四、噪音 五、单调感觉差别的测量;音阶及其与韦伯定律的关系
一、光觉;色觉和明度觉;色彩的分解和混合 二、三种原始色彩 三、达·芬奇的四种基本色彩 四、光觉理论
第二十三讲 第二十四讲
01
第二十五讲
02
第二十六讲
03
第二十七讲
04
第二十八讲
06
位生理学家的朴素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哲学期望 二、唯灵论和唯物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辅助手段
一、心理过程的分析 二、观念的感觉 三、感觉的强度和特性 四、感觉强度的测量
一、感觉强度的估计 二、感觉强度定律的数学表达 三、负感觉值的意义;刺激单位和感觉单位
读书笔记
系统性的讲述了心理学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当做心理学史去看,并没有创造性的理论。 感觉里的倾向,需求。祝福心理美好。
心理学视角: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视角: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在很多方面相似,这种相似性源于进化的共同基础,但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是人类具有高度的智力和文化。
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行为联系,对于探索人类行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提供动物行为的参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
首先,人类与动物的行为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就像动物一样,人类也有遗传性格特征,例如表现出的情绪和行为习惯。
这些遗传特征可以影响人类的行为方式,使其与某些动物行为相似。
例如,一些人可能有进取心和竞争意识,就像一些不同物种的动物在争夺领地和资源上的行为一样。
其次,人类与动物在基本的生存需求上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对食物、水源、庇护和社交互动等方面有共同的需求。
这种需求驱使着人类和动物在寻找资源、建立社会关系和维护生存中展现出相似的行为。
例如,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会努力工作、竞争和建立有益的社会关系,这与动物寻找食物、建立领地和社群类似。
同时,人类和动物在情绪和行为模式上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愤怒、害怕、快乐和渴望等情绪在人类和动物中都能够显现。
这些情绪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使其表现出与一些动物行为类似的反应。
此外,如同动物一样,人类也有一套天生的本能行为模式,例如母性、求偶和繁殖行为。
这些本能行为对于人类的个体和群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人类与动物的相似性并不意味着两者在行为上完全一致。
人类是高度智能的生物,在行为上比动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人类能够通过语言、工具和符号等文化方式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
这种智能使得人类的行为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与动物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总之,人类与动物行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联系来源于共同的进化基础和遗传因素,并体现在行为的需求、情绪模式和社交互动等方面。
然而,由于人类具有高度智能和文化,其行为与动物行为存在着一些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类不仅与宠物建立情感纽带,还对野生动物表达出同情、喜爱和保护之情。
心理学通过提供对人与动物之间情感联系的科学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特殊的关系。
首先,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可归因于亲社会性。
亲社会性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的情感投资和关怀。
人类天生具有亲社会性,这使得我们寻求情感关联并对动物产生情感联系。
研究发现,人们对动物的亲善行为能够激发心理上的奖励机制,使我们感到愉悦和满足。
比如,与宠物互动会释放出催产素和氧合血红蛋白,这两种化学物质能够提高我们的幸福感和亲和力。
其次,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归因于情感转移的机制。
情感转移是指个体在与一个对象建立情感联系后,该对象所产生的情感将会在其他情景中转移。
研究表明,人们在与动物互动时常常会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比如快乐、放松和安心。
这些正面的情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会转移到与其他人交流的情景中,从而促进社交互动和情感交流。
因此,我们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可以将正面情感扩展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中。
此外,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还涉及到共情的过程。
共情是指个体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并对此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人与动物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和无条件的情感共鸣环境。
研究发现,与动物互动可以促进我们的共情能力,使我们更加敏感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这与心理学中的“动物辅助疗法”有关,通过与动物的互动,帮助人们减轻焦虑、恐惧和社交障碍等情绪问题。
进一步分析,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可以通过认知过程来解释。
人类具有与动物进行相互认同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与动物的特征联系起来。
研究发现,人们对动物的喜好与其自我认同相关。
比如,一个人若认为自己具有独立、勇敢的特质,他可能会对狮子产生强烈的亲近感。
此外,人们对具有亲疏关系的动物也表现出不同的认同程度。
比如,个体会更容易与宠物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因为宠物通常被视为家庭成员,与我们存在更加亲密的互动。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作者介绍
爱德华·托尔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年4月14日-1959年11月19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 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目的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以研究行为心理学著称,其 代表作为《动物与人的目的性行为》。
精彩摘录
这是《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心理学
行为主义
动物
变量
性质
动物
老鼠
目的性
行为
目的性 目的
学说
行为
期望
空间
内容摘要
《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的理论体系以行为主义为基础,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行为公式,表明行为随情境变 量和其他前因变量而变化。其中,中介变量的思想和实验结果对现代认知心理学产生过重要影响。《动物和人的 目的性行为》是心理学的经典文献之一。
0 5
第六章手 段—目的— 关系的期望
第八章空间方向和空 间层次
第九章记忆、知觉、 推论——符号—格式
塔—期望
第十章学习和延迟反 应
第十一章推论——手 段—目的—场
第十三章自觉觉知 和观念作用
第十二章手段—目 的—能力
第十四章创造性观 念
第十六章感觉和意 象
第十五章言语和内 省
第十七章情感和情 绪
读书笔记
行为经济学基础性理论支持探讨,也是心理学和哲学研究基础,值得一读。
目录分析
第一部分行为主义——原因和种 类
人与动物的情感
人与动物的情感人类和动物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特殊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纽带可以是亲密的友谊、深深的爱恋,也可以是相互依赖和保护。
无论是宠物还是野生动物,它们的存在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欢乐和慰藉,更是诠释了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特殊的情感纽带。
第一章人类与宠物的情感人类与宠物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宠物往往作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而存在。
不同于人类之间的语言交流,人类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交流主要体现在身体接触、表情交流和行为举止之中。
例如,当人们摸着自己的宠物时所感受到的亲切和温暖,宠物在主人面前摇尾巴或是发出咕噜声所表达的喜悦,都是人与宠物之间情感纽带的体现。
不仅如此,宠物也能够给人类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安慰。
宠物的存在能够减轻人类的孤独感,为生活增添活力和乐趣。
当主人遇到困难或悲伤时,宠物会在一旁陪伴,用它们特别的方式传递着默默的支持和安慰。
就像是主人与宠物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和情感共鸣,无论面对什么困难,人类都能感受到宠物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第二章动物的智慧与情感并非只有人类才拥有情感,动物也有着丰富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某些动物能够通过声音、表情和行为来传达情感,它们可以像人类一样愤怒、快乐、惊恐或悲伤。
此外,一些动物还会展现出对同伴和幼崽的关爱和保护,这些都是它们真实情感的体现。
动物的智慧也不容小觑,许多动物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智商和学习能力。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猩猩能够使用工具,鸟类能够学会语言和解决问题,狗能够理解主人的指令和表情等等。
这些智慧活动都表明了动物世界存在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智慧,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因此更加丰富。
第三章人类保护动物的意义与价值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不仅体现在宠物身上,也体现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照顾。
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珍贵财富,它们对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不仅是人类的责任,更是对地球家园的负责。
通过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划定和保护措施的执行,人类努力构建起了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情感纽带。
一个关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一个关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多样化,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理解和沟通不同类型的动物。
这种沟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动物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保护和提高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友好关系。
本文将探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方式、沟通效果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人与动物之间的理解。
第一节:语言和声音的沟通方式语言和声音是人类最主要的沟通方式,然而,动物之间也有自己的语言和声音沟通方式。
鸟类通过复杂的鸣叫和鸟语传递信息,大象通过低频喉音进行沟通,而狗通过吠叫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人类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动物的语音和声音,逐渐理解它们的意图和情感。
第二节:肢体语言的沟通方式除了语言和声音之外,动物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图。
例如,猫会摆动尾巴和姿势来表示自己的情绪,狗会用眼神和身体姿态来传递信息。
人类可以通过观察和学习动物的肢体语言来理解它们的需求和情感状态。
第三节:化学信号的沟通方式动物之间还存在一种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
例如,蚂蚁会释放出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用于标记路径和警告其他蚂蚁。
人类通过研究和模拟这些化学信号,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之间的交流机制。
第四节:情感交流的沟通方式除了简单的信息传递,动物和人类之间还存在情感交流。
人类与宠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宠物可以通过眼神、动作和声音表达快乐、悲伤或需求。
人类通过与宠物的密切互动,逐渐理解它们的情感需求,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
第五节:现代技术在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改善人与动物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例如,动物研究人员使用远程传感器和摄像机来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的行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习性和环境需求。
此外,一些科学家还研究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来解读动物的语言和行为。
结论: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一个复杂而长远的过程。
心理学课件3
Zhao et al. 2010
CAI
睡眠剥夺
失眠
• 失眠:人无法自主睡眠。
– 睡眠时经常出现α波 – 30%的成年人自述有失眠经历
大脑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晚睡(部分剥 夺睡眠)
• 起始性失眠(难以入睡) • 维持性失眠(容易惊醒,时睡时醒等) • 终止性失眠(醒后无法再入睡)
CAI
• 脑机能整体说
– 脑机能与大脑的特定部位无关,而与大脑皮层 的整体性有关
• 脑机能系统说
– 大脑皮层机能具有代偿作用
• 脑机能模块说
CAI
“脑间共振”
几种意识状态:
睡眠、梦、催眠
CAI
CAI
2
14-3-21
睡眠
• 睡眠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半意识状态。
CAI
CAI
3
14-3-21
人需要午休吗?
睡眠的功能
• 生理上,消除疲劳,补充体力,排除体内 毒素和代谢物,促进人体生长 • 心理上,过滤白天获得信息,调整和巩固 白天记忆的内容 • REM:心理创伤的恢复,神经发育 • Non-REM:恢复体力、机体生长
CAI
CAI
CAI
• 快速眼动睡眠:前四个睡眠阶段之后进入 的一个阶段。此时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 变,△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 出现,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 相似。眼球移动,伴随梦境。 • 第一次持续5-10分钟,相隔90分钟后,第 二次快速眼动睡眠,时间长于第一次。周 期性循环中,三、四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 失。
14-3-21
第三讲 意识与意识状态
- - - -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意识 睡眠与梦 注意
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30单元人类和动物的互动 - ANIMAL MOSAIC
第30单元:人类与动物的互动 《动物福利概念》 © 2013
影响人类对待动物态度的因素
• 心理因素:认知失调、态度、个性、经历、同理 心、情绪(Hemsworth & Coleman, 2019)
• 双赢策略 • 改善设施 • 改善工作条件。例如:工资 • 标准和审查 (Grandin, 2019) • 培训和监督
• 不仅是知识——还有态度,等 • 例如:澳大利亚“猪的专业处置”培训项目
• 工作人员的筛选
第30单元:人类与动物的互动 《动物福利概念》 © 2013
休闲用马匹(1)
(Hausberger et al., 2019)
• 所有者因为陪伴的感情/纽带的力量,对他们的狗的健康产生偏见 (Schneider et al., 2019)
• 对于短吻品种,缺乏对呼吸困难的认知 (Packer et al., 2019)
第30单元:人类与动物的互动 《动物福利概念》 © 2013
动物辅助治疗
(Serpell et al., 2019)
休闲用马匹(2)
• 积极互动留下长期记忆,并可以延伸到其他的管理者 (Sankey et al., 2019) • 对比实验:食物奖励 vs. 没有奖励 • 训练根据口令保持静止不动:每天训练5分钟,每周训 练5天 • 食物奖励
- 学得更快 (~ 3.7小时 同动物形成某种程度的情感联系
• 因认知失调而改变
• 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影响我们同动物的互动, 以及动物的福利
• 消极的 vs. 积极的关系影响它们的感觉、生理功能 和行为
人类心灵与动物本能的对立
人类心灵与动物本能的对立人类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生物,拥有思维、情感和创造力。
然而,我们内心的驱动力并不完全是由理性和意志力所主导,实际上,我们的行为也受到了动物本能的影响。
在人类心灵与动物本能的对立中,我们经常发现自己陷入一种无法抑制的内心斗争。
人类的心灵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领域,它饱含着无尽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判断和决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制定出我们所认为最理智、最明智的选择。
然而,在这个高度发达的智慧的背后,我们也有着像动物一样的本能。
动物本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直觉和本能反应。
它们是多年进化的产物,使我们能够在不经过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
这些本能可以是生存的本能,如对潜在威胁的警觉和逃离危险的能力;也可以是繁衍的本能,如寻找伴侣和保护后代的冲动。
这些本能起到了保护和延续我们物种的作用,但同时也会与我们理性思维产生冲突。
当人们在面临抉择时,心灵与本能之间的对立常常变得尤为明显。
想象一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你走进一个散发着甜蜜香气的冰淇淋店。
你的大脑迅速开始计算热量和糖分,告诉你不要吃那些会破坏你的健康的雪糕。
然而,你的嘴巴在看到那些令人垂涎的冰淇淋时开始流口水,你的动物本能开始主导你的行为。
你不受控制地购买了一份冰淇淋,并每一口都品尝到了甜蜜的滋味。
在这个例子中,人类心灵与本能的对立就充分展示出来了。
即使在更为重大的决定中,人类心灵与本能的对立也常常存在。
比如,在爱情中,我们的理性告诉我们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伴侣,并建立稳定的关系。
然而,我们的动物本能却驱使我们追求那些能激发我们激情和欲望的人。
我们可能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摇摆不定,陷入内心的斗争。
人类心灵与动物本能的对立也在道德决策中表现出来。
面对困境,我们的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然而,我们内心深处的本能可能会诱使我们采取与道德标准相悖的行为。
例如,面对一次机会去欺骗他人获得自己的利益,我们的心灵将会告诉我们这不是正确的行为,但是动物本能可能会让我们因为个人利益而作出错误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一、感觉强度的估计二、感觉强度定律的数学表达三、负感觉值的意义;刺激单位和感觉单位一鉴于某些明显的原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即我们已经发现的定律是否对我们的感觉量值的定量估计(quantitative estimation of sensation-maggnitudes)有用,或者说它是否只具有一个十分有限的意义。
对此我们已经查明:刺激增强与恰好可以觉察到的感觉差别(sensation-difference)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
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这一比例关系的确定,只不过是确定一种更加普遍的依存关系的一个特例。
没有人会怀疑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一个十分小的感觉差别可以逐渐转化成一个十分大的感觉差别。
假设我们使一个感觉增加一个最小可觉量,并且我们让这第二个感觉再次增加一个最小可觉差,那么第一个感觉与第三个感觉之间的差别比第一个感觉与第二个感觉之间的差别更加明显。
如果我们用这种方式一直进行下去,每次总是增加一个最小可觉增量,最终我们将会达到一个感觉强度(sensation-dntensity),它非常之大,事实上远远超过我们最初设立的那个感觉强度。
而且,我们会相应地达到一个十分明显的刺激强度差异(difference of stimulus-intensity)。
如果我们直接从一个弱刺激转化到一个强刺激,因而也从一个弱感觉转化到一个强感觉,我们将不可能得到有关感觉依赖于刺激的任何一种确切信息。
采取这样一些从感觉到感觉的步骤,我们将不可能去确定感觉是否随着刺激以相同的比例增强。
如果我们试图在如此之大的感觉差别之间进行选择的话,我们将很难获得一个结果。
但是,如果我们逐渐增大刺激,从一个最小可觉感觉差恒定地过渡到另一个最小可觉感觉差,则我们就能获得一个结果。
若要估算一种感觉比另一种感觉强出多少,单单通过将它们直接进行比较是十分难以确定的,正如难以说出一垛小麦比另一垛小麦多出多少麦粒一样。
如果我们要想知道结果,我们必须去计算每一粒麦子。
相似地,如果我们希望知道第二种感觉比第一种感觉强出多少,最好的办法是把感觉分解成要素(elements),它们等于最小可觉差。
下面这种方法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把一种感觉与另一种感觉进行更多的比较。
但是,如果我们一俟建立了一种感觉单位(sensatio-unit),我们就很容易通过与之比较来决定任何一种其他感觉的量值。
让我们假设我们采用1克重量之压力所产生的感觉,以此作为皮肤压力感受性(pressure-sensibility)的单位。
我们发现,就压力感觉来说,感觉随着刺激的增加而增加的关系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
即如果要使压力感觉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增量,外部压力必须增加其强度的1/3。
因此,我们刚刚能够将1又1/3克与1克区分开来,而我们也只能分辨2%克与2克或者4克与3克等等。
如果现在我们把所有可以分辨的感觉增值视作同等的量值,那么很明显,由1克压力引起的最小可觉感觉增量,等于比如10克的压力所产生的最小可觉感觉增量。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强度引起的感觉增加是由或多或少最小可觉感觉增量组成的。
我们可以假定这些量值便是外界刺激情好引起一个感觉的量值。
现在,我们能够给出感觉强度的数量表达式,无论它是如何的大或是如何的小。
一个感觉强度是另一个感觉强度的2倍、3倍或4倍,那么它是由2倍、3倍或4倍这么大的相等感觉增值组成。
这个测量体系认为,我们的感觉是随着逐渐增加的量值而增加的。
但是,严格地说来,在所有的测量当中,它只是一个例证。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测量都是由一系列测量单位(measurement-units)组成。
我们为感觉测量而选择的单位就是最小可觉的增值。
如果一个感觉比之另一个感觉在单位上是后者4倍的数值,那么它的感觉就是另一个感觉的4倍;正如在一杆标尺上我们把每4英尺作为一个标志,则它的单位就是一个1英尺标尺单位的4倍。
如果我们仅仅根据长度来估算两个标尺的关系,这样的比较也许就不很精确。
一个精确的判断只有通过运用相同的测量单位才有可能。
对感觉来说也是如此。
然而这种以将最小可觉差相加来测量不同强度之感觉的方法是十分繁琐的。
一旦我们知道了感觉增加与刺激增加之关系的定律,我们就可以很容易而且十分迅速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个定律已经公式化,我们可以预计,刺激增加有多大,它所引起的感觉增加也有多大。
事实上,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定律。
韦伯定律告诉我们,如果相应的感觉增加要被觉察的话,那么刺激必须以一个相似的比例增加。
所以,为了这个特殊的目的,任何一个感觉测量问题现在可以用这样一种形式来表示:如果我们将刺激增加确定的几个单位,那么根据韦伯定律,一个给定的感觉会增加多少单位或多少相等的可觉量值?或者,逆向推论的话,为使一个感觉可以增加确定的几个感觉单位,必须使给定的刺激为多大?为了便于说明,让我们再次讨论一下压力感觉问题。
你们也许还记得,为使感觉增加一个单位,在1克重量上必须加上1/3克才能产生增加的感觉。
假定现在我们想知道为了使感觉增加6个单位,必须增强多少压力。
我们想象把感觉单位排列成一个坐标,在这个坐标的零点上,我们放上重量为1克的刺激,并在此画一垂直线,以任何一个长度来代表这个克数。
现在,为了表示感觉增加一个单位所对应的压力量值,我们必须延长垂直线,即在1处延长自0处而来的1/3垂直线。
类似地,在坐标2处延长自1处而来的1/3垂直线,在坐标3处延长自2处而来的1/3垂直线,等等。
由于垂直线是连续增加的,因此这些增加的部分也逐渐变大;根据我们的坐标,我们依次画出不断增加长度的坐标线。
很清楚,这些线中的每一条线的量值代表了自0点处以同样关系所画的垂直线的量值,而所谓同样的关系,是指坐标上标示的引起感觉增加的重量,是以最初的重量1克为基础的。
问题是必须有多重的重量用来产生一个相当于6个感觉单位的感觉差异,我们现在只要测量坐标6处的垂直线比坐标0处的垂直线长多少便可做到。
如果我们根据感觉坐标所代表的刺激量值把所画的垂直线的上端连接起来,我们就获得了一个曲线,即当我们由低至高趋近坐标的更高值时,它十分陡峭地上升。
很显然,这条曲线表明了我们测量的感觉强度对相应的刺激的依赖关系,不仅仅可以应用于1、2、3点上,而且也可以应用于处于这些点之间的所有点上,例如,应用于1又1/4、1又1/2等等。
如果我们希冀去发现处于两个单位值之间的某个特别的点的刺激强度是多少,那么我们只需利用这条代表着刺激变化的曲线,通过作垂直线就可以找到此点所需的刺激强度的量值,它可用这条垂直线的长度来表示。
当然,与坐标L两个单位值之间的一个点相对应的感觉差别不会被我们所觉知;但是,就此推断它根本不存在,那就十分错误了。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大量地累积许多难以分辨的差异来获得一个可以分辨的差异。
根据我们的阐释,这个最小可觉的感觉差异正巧落在l、2、3点之L,这仅仅是一种偶然。
如果我们把起始重量规定为l/2克或者3/4克,而不是1克,那么整个坐标将向左移动,而现在坐标上的数字点就会落在第二种坐标的两个数值之间。
但是,感觉随刺激强度而变化的规律仍像先前一样保持着。
我们在任何一个坐标上的测量都是不连续的,而坐标本身是连续的。
你们可以看到,我们无法从一个重量继续到另一个重量,以便通过所有可能的中间重量(intermediate weights);但是我们可以在2克之间插入1/10克、1%克、1‟克,甚至可以是万分之一克,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精确重量的话。
但是没有人会认为一个小于万分之一克的重量根本不是重量。
正是存在着运用天平也难以测出的重量差别,所以也就存在着我们难以觉察的感觉差别。
现在,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曾用来测量感觉的坐标并不特别适宜于该测量的目的。
我们从这个最简单的可能的刺激量值入手,即我们从1克所产生的压力单位入手,把我们坐标上的零点与该点相对应,从它开始向右填入我们的感觉单位。
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自己置于这样的境地,即为了获得一个确切的感觉单位的增加,我们除了必须在1克之上增加多少重量外,还可以得出其他什么结果;或者说,当我们受到一个更大量值的重量刺激时,在1克的压力感觉上已增加了多少感觉单位?至少,我们不知道由1克重量产生的感觉究竟有多大;也就是说,在一个坐标上从零点往左还有多少个感觉单位可以估算。
很显然,用以测定的一个方法是,我们从感觉单位着手,而不是从确切的刺激单位着手;据此,从感觉开始的那个点进行测量。
如果我们希望把我们的坐标变成一个自然坐标,我们将把这个感觉开始产生的点作为零点。
但是,该点并非同时是刺激的零点。
有些刺激如此之微弱,以至于它们根本无法被感觉到。
为了产生一个感觉,刺激必须达到某一确定的量值,在具体的情形中,它是由感觉器官的特性来决定的。
这里所述的情形与感觉差异相似。
只有当刺激差别达到一个确定的强度时,它们才能被觉察到。
同样,当刺激达到一个确定的量值时,一般说来感觉才能被觉察到。
也许,可以假设这两种情形不仅相似,而且是完全相同的,也即产生一个感觉所必需的刺激强度,等于使一个最小可觉的感觉差异得以产生的刺激差异强度。
但是,很容易看到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刺激差异的强度总是直接依赖于整个刺激强度,并且随着后者的减弱而减弱。
所以,如果刺激变得无限小时,我们必须去假设刺激差异也肯定变得无限小。
然而,这样做为实验条件所限制,实验条件告诉我们,每一种刺激若要产生一个感觉的话,它必须达到一个确定的量值。
因此,如果我们遵循我们前述的方法,用垂直线去表示与感觉系列相对应的刺激,那么我们必须在零点上画一条线,它的长度代表一个恰好产生可以分辨的感觉的刺激量值。
如果我们保持压力感觉,就会发现l/50克是该重量的量值,它足以产生一个恰好可以分辨的压力感觉。
我们将在零点处用垂直线表示这个重量。
在1处(它离开0点的距离等于一个最小可觉的感觉差异),根据感觉对刺激的依赖关系,代表刺激的垂直线将延长1/3。
也就是说,该刺激的起始量值是1/50或者3/150,在这儿等于4/150。
简而言之,我们在前面坐标的基础上获得了感觉随着刺激增加而增加的相互关系(见图3),所不同的是,现在位于0处的新垂直线代表的是1/50克,而不是1克。
为了回答来自感觉方面的所有这些问题,这样两种测量方法一般来说已经足够了:首先,是对感觉强度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恒常关系的测量;其次,是对这个最小可觉的感觉的测量。
第一种测量能使我们划分感觉坐标,凭借刺激的帮助,我们可以将它按相等的部分划线。
第二种测量为我们提供了零点,因此使得该坐标便于实际应用。
如果我们在压力领域已经发现常数比率(constant ratio)为 1/3,而且这个最小可觉的感觉由1/50克所产生,我们就可以免除所有进一步的测量,并且解决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任何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