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 历史 (word版)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上海卷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地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地,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在古代世界地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地建筑是A.长城 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地“鼎”与材料中地“鼎”含义相同地是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地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地裁判》 D.《荷马史诗》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这表明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5.①在公元前44年地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地头上,都遭到了人群地抗议.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地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地是A.① B.②C.③ D.④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地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地敌船地通行.”“这座城市”是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地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 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 D.北魏孝文帝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地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地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地中心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地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地中心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地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地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地“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 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 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10.右图中地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地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12.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地偶然巧合之一.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地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地地方是A.美洲 B.非洲C.亚洲 D.大洋洲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地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地传播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地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地需要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地增加14.受棉纺织厂管理改革地影响,曼彻斯特一家别针工场也对其生产模式进行改革,将原本由一名工人单独完成地制作工艺分成二十余道工序,致使别针地产量增长.类似地工艺改革普遍发生在A.16世纪中叶 B.17世纪中叶C.18世纪中叶 D.19世纪中叶15.下图是明人绘制地《南都繁会图卷》,图中传自西方地事物是A.老者地眼镜B.门前地店幌C.兴盛地商铺D.商人地衣着1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地幸福”和“我们自身地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地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地实践成果是A.参与第一国际地创立 B.出版《资本论》C.声援巴黎公社地斗争 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17.19世纪80年代地上海诞生了一批由民族资本家创办地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 A .石油化工业 B .冶金采矿业 C .机器制造业D .轻工纺织业18.在1900年地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地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地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地是 A .电力与蒸汽 B .电力与钢铁 C .蒸汽与煤炭 D .煤炭与钢铁 19.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地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 .国库白银储备 B .领水外轮吨位 C .铁路里程数 D .茶叶出口额20.右侧是一幅题为“俾斯麦牌香 肠”地漫画,它讽喻了俾斯麦地 A .武力统一政策 B .全球扩张政策 C .社会保障政策 D .欧洲均势政策21.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地 问题,其措施是A .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地临时政府B .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 .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 .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地人民委员会22.“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地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 .戊戌变法时期 B .清末新政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23.从右侧地书目看,严复地翻译主要涉及哪一领域? A .宗教文化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理论 D .文学艺术24.“本宣言签字国政府正对力图征服世界地野蛮和残暴地力量从事共同地斗争,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地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宣言中“野蛮和残暴地力量”指地是 A .德、日、苏 B .德、意、日 C .德、苏、奥 D .德、意、奥25.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故伎重演,在侵略华北地同时,把战火烧到华东地区,国守军坚决予以反击,爆发了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26.右图是一张黄埔军校地毕业证书,它颁发于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27.“这条线以西地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地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地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地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地欧洲国家地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地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 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 D.《马歇尔计划》28.档案资料显示,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每年增长都在千万以上.可是1960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减少了1000万.影响这一变化地政治因素是A.三大改造 B.中苏关系C.文化大革命D.“三面红旗”29.右图中地农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是因为他即将A.加入人民公社B.分得土地C.承包土地D.加入合作社30.“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地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地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地国家建立和平合作地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地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地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地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地讲话’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地分值可能为O、l、1、3分.选出量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A.针对先秦地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地政治主张B.认为自然界地存在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地尊崇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地32.以下哪一情景最贴切地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确立地君主立宪制地特征?A.国王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由议会就税收问题展开辩论B.议会起草有关税收地法律文本,提请国王裁决C.议长宣布议会开会,并主持讨论本年度国家税收D.国王每年盛装莅临议会,宣布本年度议会开幕与闭幕33.托克维尔《论美国地民主》指出,“联邦政府被授予媾和、宣战、缔结商约、征集军队和筹建舰队地专权.……加入联邦地各州虽然有权修改或改订自己地立法,但不准制定追究既往地法律,不得在本州内组织贵族集团.”对这段话理解最为准确地是A.联邦政府权力不受制约 B.中央政府与地方分权而治C.中央政府权威得到保障 D.各州政府有较大地自主权3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地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地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地是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地重要性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地方法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D.傅斯年重史学地客观性而不重史家地主观取向35.《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到1999年1月1日,即可开始实施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最迟要在1998年7月1日建立独立于各国政府之外地欧洲中央银行,英国和丹麦不受这一时间表地限制.这表明欧元A.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地结果B.是入约各国经济主权让渡地结果C.尚未成为欧盟所有成员国地统一货币D.加强了各国以货币政策干预经济地能力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梭伦地大盾(12分>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对梭伦改革做了如下描述:当梭伦完成上面所述地宪法时,平民时常来找他,并且为着他地法律而使他感到烦恼,批评这些,问问那些;他既不愿变更法律条文,又不愿居留而受谤,所以旅行埃及,以经商和游览该地为目地,声明十年之内,将不回来,因为他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地法律条款.而且这时他地境遇也很不顺适.……因为平民期待他制订法律,重新分配一切财产,而贵族则希望他或恢复以前地制度,或只是略加变更;但梭伦双方都不讨好,尽管他如果随意袒护一方,就有成为僭主地可能,他却宁愿遭受双方仇视,而采取曾是最优良地立法,拯救国家.对于上述情形,不但大家地看法都一致,而且梭伦自己在诗中也这样说:“……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问题:(1>为何梭伦认为自己可以离开城邦十年不回?(3分>(2>梭伦为何不向平民和贵族任何一方解释法律?(3分>(3>根据材料,你认为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地因素有哪些?(6分>37.开国议政(14分>假设你是宋初地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地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虑地因素如下:(1>请你在文本框内地A、B 两处填上恰当地文字.(8分>(2>综合以上因素,你会做出怎样地决策?理由是什么?(6分>3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地.”试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39.妇女与教育(12分>材料二:1914年,教育总长汤化龙发表他对当时女子教育地看法:“民国以来,颇有一派人士宣导一种新说,主张开放女子之界限,其结果致使幽娴女子提倡种种议论,或主张男女同权,或宣导女子参政.……盖谓该校在今日,不但毫无利益,而反有巨害.”问题: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国初年社会地认识.40.伏尔泰眼中地中国(25分>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地是专制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地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地绝对主宰,他一人地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地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地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地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地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地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地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地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地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地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他们地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地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地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地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地宗教,就是先贤地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世界上曾有过地最幸福、最可敬地时代,就是奉行孔子地律法地时代.——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问题:(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地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地理由.(4分>(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地中国形象.(6分>(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地解读?(15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5分>1.C 2.D 3.D 4.C 5.D 6.A 7.D 8.A9.C 10.C11.B 12.C 13.A 14.C 15.A 16.D 17.D 18.B 19.B 20.A21.B 22.D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B 30.A3分 1分 1分 O分31.C B D A32.A C D B33.B C D A34.D A B C35.B A C D二、非选择题(共75分>说明:下列答案按层次由高到低、依次递减地原则进行排列和赋分.“水平1”为最高层次地答案,“其他答案”为不符合题意地答案.圆点符号后地内容为参照性示例.36(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重要地信息,并进行合理解释.·因为梭伦认为他留下地法律制度是根本地保障,他个人地去留无关紧要.·因为梭伦认为法律至上,个别政治人物地作为改变不了法律制度.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就事论事. 、·梭伦认为他没有义务留下来解释法律·梭伦对自己制定地法律高度自信·梭伦不愿意变更法律其他答案:没有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梭伦离开是为了经商和游览36(2>水平1:能根据材料做出合理解释·因为平民和贵族都有各自地利益,梭伦要保持已制定法律地公正、严肃性.水平2:仅罗列了材料中地相关信息·梭伦认为大家应该遵从他所写地法律条款·梭伦不愿意偏袒任何一方而成为僭主其他答案:不合理地解释36(3>水平l:能根据材料做出全面地提炼总结·贵族与平民利益之间地博弈;良好法制地建立;杰出政治人物地作用.·公民守法精神;良好法制地建立;杰出政治人物地作用.水平2:能对材料做出部分地提炼总结其他答案.37(1>A水平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大力推行科举制可以提拔众多文官担任朝廷官职,形成一个以士大夫为主体地文官政府,防止武将专权.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防范武将专权,削夺武将地权力.其他答案.B水平l:根据历史情境进行合理推论·造成冗官、冗员,导致财政困难.·造成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水平2:推论与历史情境之间缺乏有效关联·积贫积弱其他答案37(2>水平l:能全面权衡科举制对中央集权带来地利弊,对决策作出合理解释.·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科举制地推广可以说利弊互见,但是对王朝地稳固来说是利大于弊.它使得政权向士大夫开放,不但能以文官制约武官,更能增强士大夫对政权地认同感,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地稳固.虽然由此可能带来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等弊端,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官员地监督考核加以改善,澄清吏治.·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大力推行科举制虽则可以选拔大量人才组成一个文官政府,以防范武将专权,但同时也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困难等难题,而且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地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治理国家,对于中央集权体制地巩固其弊远大于利.限制武将专权可以通过军事制度改革予以解决,不必以扩大文官队伍来解决.过度重文轻武会削弱国家地军事实力.水平2:虽能合理说明自己地决策,但只注意到大力推行科举制利或弊地一面.·我赞同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样有利于选拨文官进入政府,利用文官对武将进行牵制,强化中央集权,防范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地局面.增强文人士大夫对政权地认同感,巩固王朝统治.·我反对大力推行科举制.因为这会造成官僚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引发财政困难;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地人才可能缺乏行政经验,不善于治理国家.其他答案.观点与证据不一致;决策与理由不一致.38史实水平l:能围绕与问题相关性较强地核心知识进行回答·19世纪是西方向全球进行殖民扩张地年代,殖民势力已经渗透到亚洲.在西方国家中,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争夺原料产地和市场,亟需打开中国地大门.此时地中国,在经历了康乾盛世地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实行闭关锁国地政策.西方主导地国际关系秩序与中国地朝贡体系产生了剧烈冲突.围绕着鸦片贸易,中英矛盾不断升级.可见,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及全球地扩张,体现了近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业文明地碰撞,在这样地大势下,鸦片战争无可避免地爆发了.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地边缘知识进行回答·中英贸易冲突、林则徐禁烟等具体内容.其他答案组织水平l: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较连贯水平3:罗列史实39水平l: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地社会历史因素.·民国初年处于近代中国社会地重要转型时期,妇女权利地变化正是这一时期社会变迁地缩影.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肯定了人地基本权利,倡导男女平等.妇女得以从传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公民权利地社会成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不但教授她们适应社会地各类知识、技能,而且还以培养妇女参政为宗旨.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社会上对新式女子教育出现了异议,尤其是在袁世凯执政时期,教育总长汤化龙地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观念地冲突.水平2:能在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地政令,促成了社会习俗广泛而深刻地变革,倡导女权就是重要地一方面.北京、上海等地女子学校地兴办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地.这些学校致力于提高妇女地知识水平和参政意识,提高了妇女地地位.对于这一新事物,也出现了异议,教育总长汤化龙地言论即为一例.这体现了当时新旧教育理念地冲突.水平3:只能就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展开讨论水平4:没有基于材料回答问题40(1>水平l:基于有效地证据进行准确推断·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地.其他答案:错误地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40(2>水平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中国地君主和政府很开明,有完备地官僚选拔体制;中国有完善地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地: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地信息不充分其他答案40(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地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水平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地对象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地解读是对文化他者地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地理想与信念投射于他者地结果.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地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文化地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地思考水平3:就文本本身地内容提出观点·伏尔泰对中国地描绘有夸大和误解地成分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评分项二:史实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地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地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水平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地信息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地信息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评分项三:论述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地论述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评分项四:组织水平1:叙述成结构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完整word版)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在古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中,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 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 D.帕特农神庙2.《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
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HFY8gmdA23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3.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A.《希腊史》(格罗特著> B.影片《特洛伊》C.油画《帕里斯的裁判》D.《荷马史诗》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HFY8gmdA23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5.①在公元前44年的罗马牧神节上,执政官安东尼两次把王冠戴在恺撒的头上,都遭到了人群的抗议。
②于是恺撒取下王冠,把它存放在朱庇特神庙。
③在那一天,他没有获得皇帝称号。
④事实上自公元前49年起,恺撒己成为罗马的最高统治者,共和制名存实亡。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HFY8gmdA23A.① B.② C.③D.④HFY8gmdA236.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
”“这座城市”是HFY8gmdA23A.君士坦丁堡 B.雅典 C.威尼斯 D.麦加HFY8gmdA237.“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A.东周平王B.东汉光武帝C.曹魏文帝D.北魏孝文帝8.下图为初建于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政厅,它是A.市民通过行会组成的政治中心 B.市民与教会共同施政的中心C.市民与庄园主共同施政的中心 D.市民与骑士联合执政的中心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
2017年上海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第1—30题每小题2分,第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历史文献记载:殷人上下“率肆于酒”。
下列与之可以相互印证的文物是2.在古代世界的众多文明成果中,能够被视为王权象征和灵魂安息之所的建筑是A.长城B.二里头宫殿C.金字塔D.帕特农神庙3.《千字文》中“九州禹迹,百郡秦并”的历史现象发生于A.公元前二世纪初B.公元前二世纪晚C.公元前三世纪初D.公元前三世纪晚4.“晋楚更霸,赵魏困横。
假途灭虢,践土会盟。
”直接反映了A.实力竞争 B.社会变革C.诸侯争霸D.百家争鸣5.古代某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只能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低押。
其目的是A.区别不同的种姓B.维护高等的种姓C.维护债权人利益D.强调法律的权威6.某历史文章中描述“其版图西起不列颠,东至幼发拉底河,南起埃及和撒哈拉沙漠以北,北至莱茵、多瑙河一线,统治的人口可能多达6千万,常备军队不过区区25万人左右。
”文中指的是A.罗马帝国B.阿拉伯帝国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帝国7.丝绸之路的重镇敦煌出土了大量文献,其中包含一批唐代长安宫廷写经(抄经)。
右图是敦博第55号《妙法莲华经》卷六卷尾文字,对此解读最正确的是A.写经可作为唐代中外交流的证明B.详细罗列了唐代宫廷抄经的流程C.反映了唐代宫廷热衷佛教的史实D.唐代宫廷抄经有严密的制度保障8.观察左图,其中建立政权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④③①②9.中国历史上有众多的制度创新。
下列制度中创设意图与众不同的是A.刺史制度B.内外朝制C.内阁制度D.金瓶掣签制10.直接反映我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是A.日本派遣唐使B.火药技术的西传C.传教士的东来D.《几何原本》的翻译11.探险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的大洋顺序依次是A.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B.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12.“教皇和宗教会议的权力不是神授的,是人为的,都会犯错误。
2017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等级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A.神话传说B.考古遗存C.实物资料D.文字实录2.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A.姜寨遗址B.崧泽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7世纪前期B.公元前7世纪后期C.公元前8世纪前期D.公元前8世纪后期4.战国时期,孟子将儒家“仁”的观念升华为“仁政”学说,提出A.重义轻利B.民贵君轻C.天人感应D.正心诚意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6.刘知几认为史家著史必须不加隐讳,如是撰写,意思就是A.秉笔直书B.知往鉴来C.经世致用D.祥今略古7.“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
”其中“我朝”是指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8.历史学家使用“原始积累”“君主专制”“人文主义”等词汇来描述A.西欧社会的演变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C.工业社会的来临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A.手工工场建立B.城市化进程开始C.垄断组织产生D.资本全球扩张10.太自鸣钟设置于工部局,“报时报刻,远近咸闻”。
这种情景最先出现在A.汉口B.上海C.天津D.重庆11.开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格局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独立战争B.法国大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D.俄国十月革命1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中,“西学为用”意为采用西方军事科技,“中学为体”是指A.以中国文化为本位B.以中国文化为辅助C.以中国文化为手段D.以中国文化为形式13.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各个国家路径不同。
其中以军事力量完成统一,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的国家是A.法国B.日本C.德国D.俄国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15.“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称。
2017届高三高考冲刺押题卷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高考冲刺押题卷文科综合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25.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26.“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三教在互补中呈现融合C.儒学具有与时俱进精神D.儒学发展一度出现困境27.明中叶,《华亭县志》记载:“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闲。
”《松江府志》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这说明明代()A.松江垄断了全国棉纺织业B.棉纺织业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D.江南地区农业的衰落28.洪仁玕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舌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上海市黄浦区2017届高三第一学期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黄浦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历史试卷2017年1月(完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1.右图为河南郑州一处古代人工冶铁的遗址。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类似的遗址年份不应该早于且最接近的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晚期2.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的年代,折成世纪计算正确的是:A.公元前一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C.公元前三世纪D.公元前四世纪3.观察右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最早形成于A.西汉时期B.东汉时期C.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4.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的“三种机械发明”不包括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5.中国古代民族迁移有两个大的流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入江南。
这两大迁移最主要的后果是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剧了民族矛盾③促进了民族融合④使人口分布趋于平衡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6.下列人物中,主张向西方学习并最早付诸实践的是A.魏源B.林则徐C.曾国藩D.康有为7.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获得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任何好处,纷纷要求清政府在同本国签订的条约中加上一条A.领事裁判权B.“最惠国”待遇C.门户开放D.协定关税8.“窃闻与日本议和……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此材料应出自以下哪一事件A.甲午海战B.公车上书C.戊戌变法D.瓜分狂潮9.从1916年起,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论战在中国文化界展开。
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
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试卷共7页,答题纸正反面。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题。
(5分)(1)《兰亭集序》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语句化用了《_________·述而》篇中的“乐以忘忧,__________”。
(2)白居易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他在《琵琶行》中以比喻手法描摹粗弦、细弦弹奏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
(5分)(1)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是()(2分)A.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B.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C.乐道安贫音容宛在,因材施教手泽犹存D.执掌教坛垂七十载,栽培桃李满三千株(2)下列各种表述中,语言得体的一句是()(3分)A.某校学生会的科普小报征稿启事中说:“由于我们的思想水平有限,本报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恳切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某饮料广告将在广播里播放,其文字稿中这样写道:“……该饮料(系成人饮品)中含有致癌物质,可以调节人体循环。
特向全国诚招经销商,欢饮垂询。
”C.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主持人赵保乐说:“最后,感谢嘉宾黄格选和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也祝贺他荣幸地加入我们综艺之友俱乐部。
”D.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参加香港一寺庙大佛开光典礼时,面对媒体的提问荣幸地说:“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回头是岸,善哉!善哉!阿弥陀佛!”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8题(16分)谈谈数字化书写刘皓明①书写方式在文学乃至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2017届高考文科综合压轴卷(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7全国卷Ⅰ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某日某时晨昏线分布图,完成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不可能是A.零时40分B.12时40分C.3时40分D.15时20分2.下图示意四条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曲线,其中有两条曲线与甲乙丙丁四地中两地相符,这两条曲线是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读某地等高线(单位:m)分布图,完成3—5题。
3.ab段河流流向是A.由东向西B.由北向南C.由西南向东北D.由东南向西北4.野外宿营一般不选择①处的主要原因是A.处于阴坡,光照条件差B.离河流较远,取水不方便C.位于山脊,风力太大D.处于河谷、靠近陡坡,易受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胁5.②处修建了水泥厂,其原料主要来自③处采石场。
为了运输原料,计划修建一条公路,比较合理的线路是A.甲B.乙C.丙D.丁从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至此,实施了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布终结。
下图是我国某省建国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
据此完成6—7题。
6.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现实背景不包括A.人口老龄化问题B.独生子女问题与“失独”问题C.男女比例失衡问题D.人口总数减少问题7.关于该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拐点的出现导致独生子女政策的提出B.乙拐点的出现导致全面二孩政策的提出C.①时段经济发展水平高D.③时段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徐闻县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农业人口近80%。
2017届上海市高三考试研究测试历史试题(word版)
2017 年考试研究试测历史 A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以下材料中能印证商朝历史是信史的是A.《封神演义》B.殷墟甲骨卜辞C.剧本《妇好》D.《商史与商代文明》2、公元前509 年,罗马进入共和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A.公元前 5 世纪初B.公元前 5 世纪末C.公元前 6 世纪初D.公元前 6 世纪末3、“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出自A.儒家B.道家C.法家D.佛教4、右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该王朝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唐朝5、“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卷首的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A.天命史观B.循环史观C.英雄史观D.进步史观6、右图喻指的政治现象出现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7、体现“汉化风气下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事件是A.澶渊之盟B.清军入关C.唐蕃联姻D.孝文帝改革8、从制度名称上讲,先进日本、韩国中央部门中的“省”源自于中国A.两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 明清时期9、符合“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南北战争D.德意志统一10、导致右图中数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业1 工商业其他职业A.圈地运动B.光荣革命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11、“重商主义”、“君主专制”、“人文主义”这些概念反映了西欧哪一时期的特征?A.6-8 世纪B.11-12 世纪C.15-16 世纪D.17-18 世纪12、日本从“中国的学生”一跃成为“东方的强国”的历史转折点是A.遣使赴唐B.闭关锁国C.明治维新D.七七事变13、“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
”上述现象反映了A.现代工厂的诞生B.垄断组织的出现C.世界市场的形成D.殖民体系的建立14、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2017届高考历史压轴大题
2017年高考历史压轴大题压轴一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建设题型综述民主政治建设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
这一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罗马法、近代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政治、近代中国人民的民主政治道路的探索、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等知识点。
复习建议:重视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视角,把握中外各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活动,结合各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主思想的发展综合分析这些活动对本国及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比较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区别,认识其发展规律和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典例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古雅典将军)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3分)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
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6分)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Ⅲ卷)解析版
2017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历史部分)(新课标Ⅲ卷)一、选择题(共12题;共24分)1. ( 2分) (2017·新课标Ⅲ)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文字的频繁使用B. 书写材料的不同C. 各国变法的实施D. “书同文”的推行【答案】A【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解析】【分析】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国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
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
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
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2. ( 2分) (2017·新课标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且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
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各行业的人通过努力和智慧而致富,体现了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C项。
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3. ( 2分) (2017·新课标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分析】均田制条件下一般的自耕农授田是20亩,一家有几个男丁露田与桑田加在一起应当超过20亩,20—130亩占的比重较大,这部分应该是自耕农,故答案选A。
2017年高考押题卷文综历史(一)含解析
历史(一)★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下表反映出西周社会的本质特征是A.贵族生活腐化B.血缘色彩浓厚C.音乐发展迅速D.社会等级森严【解析】注意题干设问的限定词“本质特征”,据材料信息,不同的身份,使用乐器和乐舞的规模不同,透过现象看社会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等级森严。
D项符合题意要求;A项与题意差距较大,可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可排除;C项与题意无关,可排除。
正确答案选择D项。
【答案】D25.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通之处是A.强调法治B.强调德性修养C.重视教育D.人性本善【解析】从材料看,二者都强调德性修养,这是共通的地方,B项符合题意;A 项与题意无关;C项指向不明,与材料信息不吻合;材料信息没有反映D项内容。
正确答案选择B。
【答案】B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消灭异端学说D.繁荣学术文化【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项说法与题意有关,但不完全符合,可排除;C、D项与题意较远,可排除。
2017届全国卷Ⅱ高考押轴卷 文科综合历史(解析版)
绝密★启封前2017全国卷Ⅱ高考压轴卷文科综合第Ⅰ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24.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
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
对此不合理的推论是A.鼓励垦荒、减税,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B.大量垦荒,可能加速人口的增长C.禁止官吏勒索,保证了清朝政治的清廉D.过度垦荒,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25.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逐渐降低的趋势26.淸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毎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毎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
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
”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
据此可推知()A.官员腐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B.货币按税己取代了实物斌税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D.为强化集权充扣地方的军费27.《金台纪闻》载:“近日(明弘治末至正德年间)毗陵人用铜、铅为活字,视版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
”清人著《壹是纪始》记述:“今又用铜、铅为活字。
”这说明A.活字最初一般为金属材质 B.铜、铅活字印刷已比较流行C.铜、铅活字比较适宜于印刷 D.中国印刷术继续领先于世界28.鸦片战争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现了“穷乡僻壤,未有不用洋货者”的现象;光绪中叶后,贵州新城布依族生活区“廉价而又适用的孟买棉纱完全排挤了用本地棉花的手纺纱”。
这种情况表明A. 少数民族生活实现国际化 B.经济落后地区更易于融入世界市场C.内地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D.西南自然经济破坏程度不逊于沿海29.梁启超认为:“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
上海市2017年高考压轴试卷(含解析)
2017年上海市高考历史压轴试卷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其源头是()A.宗法制B.君主制C.分封制D.郡县制2.“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从该对联的思想看,作者崇尚()A.道B.法C.儒D.释3.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A.殷商社会 B.春秋战国 C.秦汉帝国 D.宋元时期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的对外贸易活动是()A.朝贡贸易 B.全球贸易 C.边境贸易 D.民间贸易5.适合如图的主题是( )A.佛教东传 B.丝绸之路 C.郑和远航 D.玄奘西行6.下令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尊孔教、以孝治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A.汉武帝B.孝文帝C.松赞干布 D.皇太极7.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 A.地主与资本家 B.农民与工人C.工人与资本家 D.农民与资本家8.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
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9.符合“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国光荣革命 B.法国大革命C.美国南北战争 D.德意志统一10.“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2017年高考押题卷文综历史(二)含解析
历史(二)★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24.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
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
皇帝有病称“不豫”。
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之印称“玺”。
材料反映出A.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B.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C.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D.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皇帝的专称其他人不能僭越,这说明皇权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故A项符合题意;皇帝这些称呼只是一种称呼,不能说明皇帝制度是否顺应时代潮流,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显示其权力是否被强化,C项错在对材料信息的无中生有;皇帝专称与对皇权限制的减少不构成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
【答案】A25.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在西南很多地区都出现了铁制生产工具,这表明铁器在西南地区逐步推广,故C项符合题意;铁农具是实现农业精耕细作的一个方面,但不能说明有铁农具能逐步实现农业的精耕细作,排除A项;铁器在西南地区的推广不能说明它是否已成为西南的主要劳动工具,排除B项;西南地区所使用的铁器是从外地引进,还是本土所产,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因而不能判断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已大大提高。
完整word版,2017高考历史全国卷一41题范例
2017 高考历史全国卷41 题典范答案典范一:主题: 14-17 世纪新航路开拓影响中西方社会发展。
论证 : ①政治: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下闭关锁国,开始受到西方侵略;西方以英国为代表的新秀国家开始在亚洲、美洲展开殖民活动,成立殖民统治;②经济:中国仍以传统农产饮茶叶赚取美洲白银,说明仍以封建自然经济为主体;西方向外扩充追求手工业品市场、原料与资本,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③国际交往:中国主要只与邻国交往,郑和远航最远抵达非洲,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方国家开放远航世界,增强与世界各地域进行全方向交往;总结:新航路开拓,促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社会改革进步;而封建的中国成为西方侵略对象,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渐渐拉大。
答案典范二:主题: 14-17 世纪中西方都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论证:① 中国: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表现女主突破封建礼教约束,追求爱情自由;明末李贽抨击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明清之际三先生剧烈抨击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倡议经世致用;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一部反封建的现实主义作品等,这些均表现出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② 西方:这期间正处于文艺中兴运动期间,产生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如薄加丘《十天谈》颂扬本能的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颂扬文雅的人,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冲击宗教控制的地心日等,他们都以人为中心,一定人的作用,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总结:这期间中西方的文学作品及思想家的主张都表示当时跟着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而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对封建专制提出了挑战。
(可是因为中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而产生不一样成效,在中国未形成思想解放运动,而在西方形成思想解放运动,并表示财产阶级文化出生。
)答案典范三:答案典范四:答案典范五:论题: 14-17 世纪中外沟通及影响(2分)阐述: 14-15 世纪,郑和下西洋促使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善来往。
哥伦布抵达美洲,促使了新航路的开拓,文明开始集合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封前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历史(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生注意:1.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
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3.答题前,务必用黑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作答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卡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
其源头是A.宗法制B.君主制C.分封制D.郡县制2. “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
从该对联的思想看,作者崇尚A.道B. 法C. 儒D. 释3.具有“社会动荡中的大变革”“思想活跃的多元文化”特征的时代是A.殷商社会 B.春秋战国C.秦汉帝国 D.宋元时期4.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怀柔远人和展示天朝威仪的对外贸易活动是A.朝贡贸易 B.全球贸易C.边境贸易 D.民间贸易5.适合下图的主题是A.佛教东传 B.丝绸之路C.郑和远航 D.玄奘西行6. 下令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尊孔教、以孝治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是大马士革A.汉武帝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皇太极7.《共产党宣言》写道: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文中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A.地主与资本家 B.农民与工人 C.工人与资本家 D.农民与资本家8.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移民禁令再度被冻结。
美国夏威夷州一名联邦法官裁定:“新移民禁令涉嫌宗教歧视违反宪法,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执行”。
据此反映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法律至上,法官有裁判权 B.权力分散,相互制约平衡C.相互扯皮,办事效率较低 D.政党体制,总统难有作为9.符合“一切革命当中最温和又最成功的”这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英国光荣革命B.法国大革命C.美国南北战争D.德意志统一10.“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中国被迫接受他们的“条件”后发生的变化有①中国开始丧失内河航运权②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权利③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④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在战争中联邦得到维护和改造,维护了合众国的存在”,材料中“战争”的领导者是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12.右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A.“四民平等”B.“文明开化”C.“废藩置县”D.“殖产兴业”13.右图宣传画寓指A.国际联盟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C.联合国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4.老舍名剧《茶馆》中人物李三:“哼,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
”材料中的“大改良”是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C.二次革命 D.新文化运动15. 整体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关键节点是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新航路开辟 D.“国联”成立16.下图是中国近代哪一场战争的形势图?A.1840年鸦片战争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C.1894年甲午战争D.1900年八国联军战争17.苏联解体后,关于十月革命期间攻打东宫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要厘清这段历史的真相,下列资料较为可信的是①前苏联的档案②电影《列宁在十月》③亲历者的日记④冬宫博物馆的导游词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18.下图反映了1929—1937年美国失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情况。
导致1933年后失业人数逐步回落的直接原因是A.以工代赈B.整顿金融C.复兴工业D.调整农业19.充分彰显中国顺应全球化潮流的外交成就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B.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20.二战后,建立美元的国际信誉、催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是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布雷顿森林体系二、综合分析题(共60分)(一)中央集权体制(14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线索表问题:21. 依据表格提示信息,将下列字母填入到表格中相对应的位置(12分)A.建行省B.设政事堂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设三公九卿E.设军机处F.设“内朝”22. 综合上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特征或趋势。
(2分)(二)上海历史的变迁(24分)鸦片战争前,上海是清帝国东南沿海一座小城,还处在地理、行政、文化边缘。
但历史给了上海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843年上海开埠,此后迅速崛起为现代化中国城市的象征。
材料一:图一:上海位置图图二:运河流经图材料二:明清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但它却仰慕苏州,追随杭州。
问题:(1)观察图一,指出上海得以兴起的地理优势。
(2分)观察图二,历史上,上海的交通优势何以不能得以显现?(4分)(2)时至明清,哪些因素促使了上海城的兴起?(4分)材料3: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南浔志·南浔丝市行》材料4:广州、上海贸易比较表(3)开埠后,上海的贸易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原因何在?(6分)(4)据此推断,商贸地位的变化对上海经济全面转型可能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4分)(三)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22分)19世纪的人类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各种新生事物——轮船、汽车、飞机……材料一:“每年都有几近荒诞不经的新颖事物出现”的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自1821年第一艘轮船在多佛尔和加来之间开始航行以来,行旅往来已经舒适得多了。
“即令遇到逆风,”只要风力不太强的话,渡海现在只需要三、四小时……从伦敦驶往荷兰的轮船,甚至驶往汉堡和哥德堡的轮船,在1828 年以来就已经把大部分邮件和客运吸取去了。
——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24. 从材料一看,这个“卓越不凡的国家”正经历着什么重大事件?期间出现了哪些“新颖事物”?(8分)材料二:“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充满了来自传声筒的噪声干扰。
——约翰·尤内夫《近代西方的崛起》 25.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哪些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26. 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8分)2017上海高考压轴卷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二、综合分析题(60分)(一)中央集权体制(14分)21. ① D ② F ③ B ④ A ⑤ C ⑥ E(12分)22. 发展特征或趋势: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逐渐被中央控制;相权日益削弱直至消亡,皇权日益强化。
(2分)(二)上海历史的变迁(24分)23.(1)上海据江瞰海,背依内河大陆,面向大洋世界。
(2分)或者,联系南北,是中国海岸线的中间。
交通优势不能显现的原因是:内陆漕运(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地,离上海较远)(必答,2分)以下点任答一点2分。
经济特点(农耕、自然、小农);对外交通(历史上陆路与海路文通线的出发点都不是上海);海禁政策(乾隆只准广州通商)(2)两宋经济中心南移;元明时代设县建城;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明朝后期开放海禁;康熙中期四口通商。
每点2 分,任2点即可。
(3)与苏杭相比,上海超苏杭成为江南的中心。
(2分)原因:上海在长三角的地理优势和口岸优势。
(2分)与广州相比,上海超广州,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
(2分)原因: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程度比较;五口通商与广州外贸垄断地位下降;据江瞰海,联系南北以及交通内外。
没点2分,三点任答2点即可。
(4)商贸中心——内河海上物资航运中心;商贸中心——资本、银行与金融中心;商贸中心——洋务、民企与工业中心;或者:晚清上海经济脱离了传统小农经济的运行轨道,实现城市整体经济格局的现代化转型;上海经济转型中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三)改变人类生活的革命(22分)24.(8分)英国工业革命。
(2分)轮船、火车、蒸汽机、工厂等。
(每项2分,总分不超过6分)25.(6分)交通工具的变化。
(材料一中出现了蒸汽船,材料二中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电的广泛使用。
(4分)26.(8分)科技进步使交通越来越便捷、快速,舒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人们的生活的环境,生活方式,但是这些交通工具的使用的煤、石油等燃料造成环境污染,城市生活空间局促,压力增大。
(从两个视角来看这些变化,每个视角3分,叙述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