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十二章
初三物理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测试卷
九年级物理十二、十三章测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露水晶莹C.秋天,薄雾缥缈 D.冬天,瑞雪纷飞2、冬天的早晨,室外物体表面常有白色的霜。
霜的形成属于()A.凝固B.液化C.凝华D.升华3、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
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C.先凝华后升华D.先升华后凝华4、下列事例中.属于减少蒸发的措施是()A.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储存B.用扫帚把洒在地而上的水向周围扫开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5、运输食物时常用干冰给食品降温,防止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A、干冰熔化吸热B、干冰升华吸热C、干冰液化放热D、干冰凝华放热6、打开冰箱门,常常能看到冷藏室上有水珠,这些水珠主要是由食物中的水分经过下列哪些物态变化形成的()A.升华,凝华B.汽化、液化C.凝华,熔化D.汽化,熔化7、下列实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两手相互摩擦,手的温度升高B.用煤气炉给水加热,水的温度升高C.把蔬菜放进冰箱,蔬菜的温度降低D.在阳光照射下,公园里石凳的温度升高8、下列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白行车轮胎放气时.气门嘴处温度会降低B.放进冰箱冷冻室的水变成冰块C.在汽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的温度升高D.用手来回弯折铁丝,弯折处铁丝温度升高9、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比热容之比为2:1,升高的温度之比为3:4,那么吸收的热量之比是()A. 2:3B. 3:1C. 3:8D.3:210、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O。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11、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站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A.热量 B.质量 C.比热容 D.密度12、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B.物体的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C.把一块铁块分成两块,大的那块的比热容大D.物质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温度、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无关13、用铝壶在天然气灶上烧水的过程中()A.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B.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C.铝的比热容比水小,铝的吸热能力比水强D.天然气燃烧越充分,热值越大14 、单缸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冲程有()A.吸气、做功和排气冲程B.吸气、压缩和做功冲程C.压缩、做功和排气冲程D.吸气、压缩和排气冲程15、初温为20℃,质量为1Kg的水吸收5101.2 J热量后温度将升高到()A.80℃B.90℃C.60℃D.70℃二、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6、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小水珠这是水蒸气在瓶壁上遇冷形成的。
12 13第十二章、十三章设备与IO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I/O设备控制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3)。
提高I/O速度和设备利用率,在OS中主要依靠(6)功能。
使用户所编制的程序与实际使用的物理设备无关是由(7)功能实现的。
(1)提高资源利用率(2)提高系统吞吐量(3)减少主机对I/0控制的干预(4)提高cpu与I/O设备的并行操作程序。
(5)设备分配(6)缓冲管理(7)设备管理(8)设备独立性(9)虚拟设备2.操作系统中采用缓冲技术目的是为了增强系统(2)的能力;为了使多个进程能有效地同时处理输入和输出,最好使用(5)。
(1)串行操作(2)并行操作(3)控制操作(4)中断操作(5)缓冲池(6)单缓冲(7)双缓冲3.从下面关于设备独立性的论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1)设备独立性是指I/O设备具有独立执行I/O功能的一种特性(2)设备独立性是指用户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的一种特性(3)设备独立性是指能独立实现设备共享的一种特性(4)设备独立性是指设备驱动程序独立于具体使用的物理设备的一种特性4.从下列关于虚拟设备描述中选择出一条正确的论述(1)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使用比系统中具有的物理设备更多的设备(2)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以标准方式来使用物理设备(3)虚拟设备是指把一个物理设备变成多个对应的逻辑设备(4)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程序不必全部装入内存就可使用系统中的设备5.从下列论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论述(1)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只有I/O设备才是有效的中断源(2)在中断处理过程中,必须屏蔽中断(即禁止发生新的中断)(3)同一用户所使用的I/O设备也可以并行工作(4)spooling是脱机I/O系统6.从下列描述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论述(1)驱动程序与I/O设备的特性相关,因此为每一个I/O设备配备一个专门的驱动程序(2)驱动程序与I/O控制方式紧密相关,因此DMA方式应该以字节为单位去启动设备进行中断处理(3)由于驱动程序与I/O设备(硬件)紧密相关,故必须全部用汇编语言编写(4)对于一台多用户机,配置了相同的八个终端,此时可以只配置一个由多个终端共享的驱动程序。
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十一章1.振动光谱——分子振动能级间的能量差比同一振动能级中转动能级之间能量差大100倍左右,他们大多在近红外区域内,因此称为红外光谱。
2.转动光谱——分子转动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很小,转动光谱位于电磁波谱中的远红外及微波区域内。
3.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分子振动的频率决定分子所吸收的红外光频率。
4.红外吸收光谱——分子吸收红外光引起的振动和转动能级跃迁产生的信号。
5.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当一定频率的红外光照射物质时,如果分子中某一基团的振动频率正好与其相同,物质就能吸收这一频率的红外光从低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产生红外吸收光谱。
6.叁键和累积双键区——2500~2000 cm-1各种叁键基团和累积双键的伸缩振动区域7.氢键区——4000~2500cm-1含氢基团的伸缩振动区。
8.双键区——2000~1500 cm-1各种双键基团包括共轭双键以及苯基伸缩振动区域。
9.特征吸收峰——用于鉴定官能团存在的吸收峰。
10.特征谱带区——氢键,双键,叁键区的特征性强,所以4000~1500 cm-1的区域称为官能团特征频率区。
11.核磁共振谱——记录原子核对射频区电磁波的吸收,简称NMR。
12.质子磁共振谱——氢原子核共振谱,简称PMR。
13.化学位移——由于化学环境所引起的核磁共振信号位置的变化。
14.自旋偶合——相邻碳上氢核的相互影响。
15.硝基化合物的还原——硝基苯在强酸介质中,用金属还原时,总是得到苯胺,用催化加氢也可得到同样的结果。
16.胺的碱性——胺与氨相似,氮原子上的未共用电子对能与质子结合,形成带正电的铵离子。
17.胺——可看作氨的衍生物,即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的产物。
18.胺的烃基化——与卤代烃(通常为伯卤代烃和具有活泼卤原子的芳卤化物),醇等烃基化试剂作用,胺基上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
19.胺的酰基化——伯胺和仲胺作为亲核试剂可与酰卤,酸酐等酰基化试剂反应,生成N-取代酰胺和N,N-二取代酰胺。
13第十二章森林演替
第十二章森林演替第一节森林演替的概念一、森林演替的基本概念1.森林演替的概念森林演替是在一定地段上,一个森林群落依次被另一个森林群落所替代,称为森林演替,或森林树种更替。
演替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但包括树种的变化,而且还有灌木、草本、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以及土壤和周围环境的一系列变化。
森林演替是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一般情况下被定义为:自然群落在物种组成方面的连续的、单方向的、系列变化。
按着演替的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1)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森林群落从结构较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群落)发展到结构更复杂、更稳定的阶段、后一阶段比前一阶段利用环境更充分,改造环境的作用风强烈。
(2)逆行演替:在干扰条件(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条件的改变或群落本身的原因),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较简单、稳定性较小的群落,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也相对较弱的群落。
演替这个术语可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相继定居的序列,例如弃耕农田经过百年之后可以观察到的那类变化;另一方面,它还可以指在一定时期内生物群落相互取代核物理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
当此术语表达后一意义时,演替的结果被称为演替序列(sere),即在某特定环境中,原生群落受到破坏或新的次生裸地形成后,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定居和相互更替的许多生物群落形成的特征序列。
在没有有机质且从未被有机体以任何方式改变的环境中开始的演替称为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
山崩后新裸露出的岩面,冰川消融后的冰渍保护层、坝堰构成的新湖泊以及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都可能会经历原生演替。
在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火有机体定居过一段时间并受到其改变的环境中发生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seco ndary successio n),森林采伐和火烧後在采伐基地和火烧及地上的延替就是次生演替。
根据开始演替时的环境开可以把演替分为旱生演替、水生演替和中生演替,同时,无论演替的起点环境特征如何,最终都会向着中生环境的方向发展,称此为中生性化。
00292-13第十二章 市政绩效与管理
第十二章 市政绩效与管理1.[识记]市政绩效的内涵是什么?[201104单选]市政绩效是衡量市政管理效能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1)市政绩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市政绩效应包含经济、效率和效益三个方面。
(2)市政绩效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在横向层次上,市政绩效的内容包括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内部绩效主要是指衡量市政管理组织内部工作效果的标准,而外部绩效则是社会各界对市政管理组织工作实绩的整体评价;在纵向层次上,市政绩效的内容则包括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组织绩效是对市政管理组织工作业绩的整体评价,个人绩效则是对从事市政管理活动工作人员工作实绩作出的个体评价。
(3)市政绩效是一个动态化的概念市政绩效的动态化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不同的政府部门承担着不同的市政职能,其市政绩效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会有所不同;相同部门的市政绩效也会因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导致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变化;市政绩效的管理过程也是动态的,它包括目标确定、建构指标体系、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以及绩效评价等一整套程序。
(4)市政绩效是对市政职能实现程度和结果的客观评价确定市政职能的依据通常来自于市政管理的客观实际,但是具体的决策过程,却饱含着管理者和参与者的主观愿望,体现了他们共同的主观意志。
而市政职能能否顺利实现,并取得预期效果,则取决于市政职能客观的实现过程。
也就是说,市政职能虽有主观因素参与,但衡量市政职能的实现程度和结果,则必须是客观的,即通过城市政府的工作实绩和社会效果加以衡量和评价。
(5)市政绩效管理是市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市政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也包括一系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2.[领会]市政绩效的特点是什么?[参考样卷多选、201104单选](1)公共性市政管理活动的公共性决定了市政绩效的公共性。
(2)系统性市政管理是系统性的公共管理活动,包括多层次和多部门的管理工作,因此市政绩效也充分体现了系统性的特点。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培训(第12章数的开方 第13章整式的乘除 第14章勾股定理)
三、探究拓展:
已知有理数a满足
3 a a 4 a
,求a的值。
四、巩固提高
1、 9 的平方根是 ; 6.25 = 。 x 2 0.64 0,则x= 2.若 ; 若 2x 12 18 0 , 则x= . 4 3.将下列各数开平方:(1) 9 (2)0.36 (3) 2 16
问题4:求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开平方”有区别吗?求289的算术平方根。 (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
问题5:求下列各式的值:(1)
400 (2) 1.96 (3) 1
40 81
自探(二):阅读课本P4例3学习实践用计算器 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式:(1) 676 = (2) 27.8784 = (3) 4.225 = (4 ) 16.89= ; (精确到0.01); (精确到0.01)。 ;
52 122 (2) 4.求下列各式的值:(1) (3) 144 361 (4) 3 27
32
(2) 44 33 ; ;…仔细观察上面几道 。
2 2
5.借助计算器可以求出:(1)42 32 (3) 4442 3332 ;(4) 4444 3333 L L 题的计算结果,试猜想 1444424443 133424343 4 4
4、 a(a≥0)是 。 A.正数 B.零 C.负数 D.非负数
二、合作交流:
1、下列说法:(1)4是8的算术平方根; (2)-8是64的负的平方根; (3)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一定是正数; (4)100的算术平方根是10,记作 100 10 其中不正确的有 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一个数的平方根是它本身,这个数是 ,一个数的算术 平方根是它本身,这个数是 。 3、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是2m-1与-m+2,求m的值及这个正数。
考试范围(补充习题12章13章14章15章)
⑴
⑵
⑶用不超过四个碳的醇及其他必要试剂合成
①②
第七题,指出下列反应中每步反应的类型
第八题,某含C、H、O的酸性化合物A,与氢化铝锂反应得到的产物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生成一个气体烯烃B,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6,B臭氧化后得到一个醛和一个酮。请推断A和B的结构,并根据下图写出C、D、E、F的结构。
A,有红外羰基侧链峰;F,无分支的链状稳定化合物。
第十四章补充习题
第一题,下列各组化合物,按α-H的酸性由强到弱排序
第二题,写出下列化合物的互变异构体(标出平衡趋向于哪一个方向)
第三题,完成下列反应
第四题,按照条件合成
1、选择合适的原料制备
2、用不潮4个碳的有机物合成下列化合物
3、从乙酰乙酸乙酯或丙二酸二乙酯及其他必要试剂合成
4、用苯,4个碳以下有机物及必要无机试剂合成
第十二章补充习题
第一题命名
第二题,用苯及不超过三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和必要的有机、无机试剂合成下列化合物。
第三题,完成下列反应
第四题,
第五题,综合题
A和B的分子式均为C8H14O,A能发生碘仿反应,B不能,B能发生银镜反应,A不能,A、B分别经臭氧氧化分解后均得到2-丁酮和化合物C,C既能发生碘仿反应,又能发生银镜反应,试推测A、B、C的结构。写出有关反应式。
④⑤⑥
6、分离提纯下列化合物
①、乙胺,二乙胺,三乙胺的混合物
②、二乙胺中含有少量丙胺
③、N,N-二甲基苯胺中含有少量N-甲基苯胺
7、鉴别题
①
②
③
④
8、合成
①、以丁二酸酐为原料合成戊二酸二乙酯
②、从环己基甲酸合成环己基乙酸
③、以戊二酸酐为原料合成
13.第十二章 英美新批评文论
8
一、非个性与客观对应物
(三)客观对应物
1、为了做到“逃避感情”和“逃避个性”, 艾略特在《哈姆雷特》一文中,提到了著名 的“客观对应物”的观点,认为应该寻找客 观对应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借以成为诊治 浪漫主义情感放纵的药方。他认为《哈姆雷 特》因主要人物情绪失控而成为失败的戏剧。 2、客观对应物是指,诗人寻找到的把自身 情感外在转化后的某种媒介。
21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一)张力 1、“张力”是新批评用来进行文本意义结构分析的一 个概念,由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提出,用来 概括诗的突出性质和考察、评价诗的意义创造。 2、推特所说的张力是逻辑术语,是逻辑术语的外延和 内涵去掉前缀形成的,外延和内涵原本分别指概念的 适用范围和在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在退 特的引申中,外延指的是诗的一项之间概念上的联系 ,内涵指的是诗歌的感情色彩或联想意义等。
一、本体论批评
(二)“构架-肌质”理论 1、所谓“构架”,是指逻辑意义,如房子的 梁和四壁的墙。是诗篇结构或者逻辑核心。 2、所谓“肌质”,是诗的本体论部分,如房 子四壁的墙皮上的装饰和点缀,这是诗的本质 与精华,是诗之所以为诗的部分。 3、构架与肌质的关系是对立的,或更确切的 说,兰色姆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互相干扰的。
29
二、张力、反讽和悖论
(二)感受谬误 2、回顾(感受说)的历史和分类 (1)唯情感论,即以读者受感染的程度衡量诗的价值; (2)唯想象论,即以作品产生的各种快感、生动逼真和 感染力所激发的读者想象、思想的启迪以及灵魂的震 颤来评判诗歌; (3)生理学类型,即以引发身体反应的阅读感受来评判 诗歌,如经常被引用的“起鸡皮疙瘩”的体验、“掀 去天灵盖”、“沿着脊椎骨一阵寒颤”的感受;
13第十二章 公务员辞职辞退和退休制度
离职从业限制: 公务员法》 102条 离职从业限制:《公务员法》第102条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 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 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 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 离职两年内, 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 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 的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 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辞退是机关在人事管理中的一项法定职权 辞退是机关的单方面行为 辞退是一种任用行为, 辞退是一种任用行为,不是惩戒行为
辞 退
开 除
辞职与辞退的区别: 辞职与辞退的区别: 辞职
公务员依据法律、 公务员依据法律、 概念不同 法规, 法规,申请终止 其与国家机关的 或者效果不同 任用关系
辞退
国家机关依照法律、 国家机关依照法律、 法规, 法规,解除其与公 务员的任用关系
1.公务员身份消失。 公务员身份消失。 2.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 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 辞退费 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 3.被辞退后,五年内不准重新录用到国家机关 被辞退后,五年内不准重新录用到国家机关 工作。 工作。
据人事部统计资料, 1996年实行辞职 据人事部统计资料,从1996年实行辞职 辞退制度以来, 2003年的 年间, 年的8 辞退制度以来,到2003年的8年间,全国共有 1.6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 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 1.6万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平均每年不到 2500人。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 2500人 如果按照全国近500万公务员计算, 500万公务员计算 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 左右。 0.05% 每年辞退的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0.05%左右。 加上3万多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的人, 加上3万多主动辞去公务员职位的人,粗略估 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 左右。 1.25% 算,公务员的流动率在1.25%左右。而企业人 才流动率达10 10% 才流动率达10%。
长征12到15章概括玉树
长征12到15章概括玉树回答:第十二章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第十三章喜极之泪————1935年6月四川达维: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
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第十四章黑暗时刻————1935年8月松潘草地: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渡过松潘草地所遇到的困难难以想象,饥饿、寒冷,以及布满鲜花的泥沼,它超越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极限。
第十五章北斗高悬————1935年九月陕南与甘南:红一方面军率领8000人脱离张国涛秘密北上。
同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的永坪镇,次日同红军第26、第27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结束长征。
拓展:第一章突出重围————1934年10月,闽浙赣苏区:围剿已经进行了四年,在王明错误指挥下,这个时候敌人也步步紧逼。
广昌、万年亭、驿前、石城都失守了,这个时候敌人已经逼近了红色心脏——瑞金。
第二章绚丽之梦————1930年8月,江西瑞金: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开辟以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
第三章十送红军————1934年10月,江西瑞金:因为红军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8.6万人被迫长征。
但是地方部队1.6万人,留在苏区!这个时候苏区百姓依依不舍,都来送别红军。
第四章路在何方————1934年11月粤北与湘南:在长征前夕,粤系军阀陈济棠命令军队放开防线,红军突破粤军封锁线,长征开始!第五章山河都苍茫了————1934年12月湘西与豫西。
第六章橘子也红了————1934年11月湘南。
第七章血漫湘江————1934年11月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检测题 (13)(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检测题 (13)一、单选题1.如图,△ABC≌△BAD,点A和点B,点C和点D是对应点,如果AB=6cm,BD=5cm,AD=4cm,那么AC的长是( )A.4cm B.5cm C.6cm D.无法确定2.如图所示,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1m,一个微型机器人由A点开始按ABCDBEA 的顺序沿等边三角形的边循环运动,行走2018m停下,则这个微型机器人停在()A.点A处B.点B处C.点C处D.点E处3.下列图中,与左图中的图案完全一致的是()A.B.C.D .4.已知锐角,那么的补角与的余角的差是: A . B . C .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用一张相纸冲洗出来的10张1寸相片是全等形;②我国国旗上的4颗小五角星是全等形;③所有的正方形是全等形;④全等形的面积一定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6.如图,大树AB 与大树CD 相距13m ,小华从点B 沿BC 走向点C ,行走一段时间后他到达点E ,此时他仰望两棵大树的顶点A 和D ,两条视线的夹角正好为90°,且EA=ED .已知大树AB 的高为5m ,小华行走的速度为1m/s ,小华行走到点E 的时间是( )A .13sB .8sC .6sD .5s7.满足下列哪种条件时,能判定△ABC 与△DEF 全等的是 ( )A .AB DE =,BC EF =,AD ∠=∠B .A D ∠=∠,C F ∠=∠,AC EF =C .AD ∠=∠,BE ∠=∠,CF ∠=∠D .AB DE =,BC EF =,△ABC 的周长= △DEF 的周长8.如图,O 是正ABC 内一点,3OA =,4OB =,5OC =,将线段BO 以点B 为旋转中心逆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BO ',连接AO ',下列结论:①BO A '△可以由BOC 绕点B 逆时针旋转60°得到:②点O 与O '的距离为4;③150AOB ∠=︒;④S 四边形643AOBO ;⑤9634AOC AOB S S +=+△△.其中正确的结论是( )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⑤C .①②④⑤D .①②③④⑤9.如图,已知ABC ∆中,点O 是CAB ∠、ACB ∠角平分线的交点,点O 到边AB 的距离为3,且ABC ∆的面积为6,则ABC ∆的周长为( )A .6B .4C .3D .无法确定10.如图,AB AD =,12∠=∠,请你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ABC ADE △≌△,请问添加下列哪个条件不能判断ABC ADE △≌△的是( )A .BC DE =B .AC AE = C .BD ∠=∠ D .CE ∠=∠ 11.下列各条件中,不能判定出全等三角形的是( )A .已知两边和夹角B .已知两角和夹边C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D .已知三边 12.如图,已知EB FC =,EBA FCD ∠=∠,下列哪个条件不能判定ABE ≌(DCF )A .∠E=∠FB .∠A=∠DC .AE=DBD .AC=DB二、填空题13.如图,任意画一个∠BAC =60°的△ABC ,再分别作△ABC 的两条角平分线BE 和CD ,BE 和CD 相交于点P ,连接AP ,有以下结论:①∠BPC =120°;②AP 平分∠BAC ;③AD =AE ;④PD =PE ;⑤BD +CE =BC ;其中正确的结论为_____.(填写序号)14.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为 AC边上一点,以BD为边作等边△BDE,连接CE.若CD=1,CE=3,则BC=_____.∠=∠,要使⊿≌⊿,只需增加的一个条件是.15.如图,已知ACB DBC16.如图,在△ABC中,AD=AE,BD=EC,∠ADB=∠AEC=105°,∠B=40°,则∠CAE= .17.如图,ΔABC和ΔDCB中,AB=DC,要使ΔABC≌ΔDCB,应补充条件_________ .(填写一个你认为合适的条件即可).18.如图,已知△ABC中,AB=AC,AD平分∠BAC,请补充完整过程,说明△ABD≌△ACD 的理由.∵AD平分∠BAC∴∠=∠(角平分线的定义)在△ABD和△ACD中∴△ABD≌△ACD.三、解答题19.如图,AB ∥CD ,∠BEC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F ,若∠MEB=52°,求∠EFC 的度数.20.计算:(1)48°39′+67°41′; (2)90°-78°19′40″;(3)11°23′26″×3; (4)176°52′÷3.21.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 和DBE 按图()1方式摆放,其中90ACB DEB ∠∠==,30A D ∠∠==,点E 落在AB 上,DE 所在直线交AC 所在直线于点F .()1求证:CF EF =;()2若将图()1中的DBE 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a ,且060a <<,其他条件不变,如图()2.请你直接写出AF EF +与DE 的大小关系:AF EF +______.(DE 填“>”或“=”或“<”)()3若将图()1中DBE 的绕点B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角β,且60180β<<,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请你写出此时AF 、EF 与DE 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明.22.我们曾学过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其逆命题也是成立的,即“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该直角边所对的角为30”.如图,在Rt ABC ∆中,90C ∠=︒,如果12AC AB =,那么30B ∠=︒.请你根据上述命题,解决下面的问题:(1)如图1,A ,B 为格点,以A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 于点C ,则∠=CAB ______︒;(2)如图2,D 、F 为格点,按要求在网格中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西游记第十二章故事梗概20字左右
标题:西游记第十二章:孙悟空大闹天宫第一、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西游记的第十二章中,描写了孙悟空因觉得被贬职不公而大闹天宫的故事。
在这一章中,孙悟空身负宝莲灯和如意金箍棒,横扫天宫,与天兵天将厮杀,一时间神仙们寝食不安,紧张非常。
第二、角色出场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白金星等天宫诸神的出场。
他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神通变化、法术等能力,还在孙悟空的大闹中显露出了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第三、孙悟空的动机和冲突孙悟空之所以大闹天宫,并非毫无原因。
他认为自己在天宫任职被贬不公,心有不甘,因此动了大闹的念头。
这一种情节呈现了角色的内心冲突和动机,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丰富性。
第四、故事的发展和高潮随着孙悟空的大闹持续展开,天宫中一片混乱,各种神仙被悟空打得灰头土脸。
他的力量、智慧和义愤使得天宫诸神束手无策,久久不能平息。
这一段情节达到了故事的高潮,也对主题进行了引人深思的探讨。
第五、故事情节的展开和结局在这一章的结尾,孙悟空的大闹终于被镇压下去,他也被玉帝拘禁在火焰山。
天宫诸神都松了一口气,但也意识到了孙悟空的力量和固执。
整个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呈现了一个起伏跌宕的发展过程,在结局中也留下了悬念和思考的空间。
结论:通过这一章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孙悟空的个性和坚定,也触及到了诸多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的行为呈现了一种对不公和不合理的反抗,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这一章的故事内容生动有趣,同时也是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一种隐喻和探讨。
个人观点:我认为,西游记第十二章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一段极具象征意义和社会批判性的故事。
通过孙悟空的行为和天宫诸神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和官僚体制的不满和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种故事立意高远,深刻而丰富,令人感慨万千。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探讨,欢迎和我交流。
西游记第十二章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所呈现出的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同时也蕴含着对于人性、社会和权力的思考和探讨。
童年11,12,13主要内容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检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西游记第十二章之主题分析
西游记第十二章之主题分析第十二章是《西游记》中一个重要的章节,也是整个故事情节重大的转折点之一。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整个故事的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将分析主题,并阐述作者如何通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发展来呈现这些主题。
主题分析道与法的关系是本章的主要主题。
道是指佛教中所说的正道,而法则是指它所反对的邪教。
在《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一直追求着佛教的正道,并要击败所有的妖魔鬼怪,这是道的代表。
而妖魔鬼怪则代表着邪教,是道的对立面。
在故事的前几章中,唐僧几乎被妖魔鬼怪们阻挠和拦截半途,他们试图阻止唐僧实现他的宗教使命。
但是,在第十二章,唐僧终于发现了一种打败妖魔鬼怪的方法,那就是通过“人心齐,泰山移”的传统理念,齐心协力地用正道来对抗邪教的势力,达到了取得真经的目的。
作者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来表达道与法这样的主题。
在故事的一开始,我们看到了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的努力。
他们以一种相对慢但却执着的方式,跋涉了很长一段路程,为的就是能找到那本远古佛经。
他们在寻找佛经上遇到了各种困难和危险,但是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们心中的信仰。
无论是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有多么严峻,他们依然在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一种关于坚持的价值观,这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唐僧的徒弟们在寻找佛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群妖魔鬼怪。
这些妖魔鬼怪常常以各种形式出现,阻碍他们的道路。
在过去的章节中,唐僧几乎没有什么能力去对抗这些妖魔鬼怪。
但在本章中,唐僧通过团结他的徒弟们,打败了那些邪教的分子,完成了自己的宗教任务。
作者通过这个情节,给读者传达了一种“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即如果一个团队齐心协力,那么他们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也揭示了“道”的本质,它是通过齐心协力取得的。
唐僧和他的徒弟们并不是被妖魔鬼怪们逐渐打垮的,而是他们齐心协力将妖魔鬼怪们打垮的。
这种道就像是一个大集体的例子,他们都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一个人任务。
13-第十二章 《中国经济史》 马工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1953年9月,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 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计划管理机构的建立
•1952年11月,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 •1953年2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建立计划机构的通知》。 •1954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与充实各级计划机构 的指示》。 •1957年,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计划委员会(西 藏为计划局),132个省属市有126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全 国191个专署有153个成立了计划委员会,2311个县或相当于 县的行政单位有1835个设置了计划委员会。
• 政府财政汲取能力的提升使新中国突破了原本无 法解决的资金瓶颈,为此后很快开始的大规模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 工业化战略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改造 三、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工业化战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 苏联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 中国薄弱的重工业基础。 • “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 • 会议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上来。
•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 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中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tm )cf 为冷 、 热流体进 、出口温度相同情况下逆流时 为冷、 热流体进、
′′ ′ t2 t2 P= ′ t1′ t2 t '1 t1′′ R= ′′ ′ t2 t2
1壳程,2、4、6、8 … 管程的 ψ 值 壳程,
21
m
m cf
(2)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平均温差法: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公式: 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公式:
′′ ′ Φ = qm 2 c p 2 ( t 2 t 2 )
3个方程有8个独立变量,只要知道其中5个变量, 个方程有8个独立变量,只要知道其中5个变量, 可求其它3 可求其它3个。 1)设计计算: 设计计算: 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 给定冷、 根据生产任务的要求 , 给定冷 、 热流体的质量流 个进出口温度中的3 量 qm1、qm 2 和4个进出口温度中的3个,需确定换热器 的型式、结构, 的型式、结构,计算传热系数k及换热面积A。
β = A2 A1 称为肋化系数。 称为肋化系数 肋化系数。
10
1 ′ 而加肋前为 Rh2 = , Rh2 / Rh2 = βη A1h2
′ 加肋后, 加肋后,肋侧的对流换热热阻是 Rh2 =
1 A2η h2
,
合理选择肋化系数β。
工程上, 工程上 , 通常采用以肋侧表面积 A2为基准的传热 系数k2来计算
求出未知的进、出口温度, 求出未知的进、出口温度,并求出换热量Φ ; (c)由4个进、出口温度及流动型式求平均温差 (c)由 个进、
′′ ′ Φ = qm 2 c p 2 ( t 2 t 2 )
Φ = qm1c p1 ( t1′ t1′′)
tm
;
(d) 由式 Φ = kAtm求出所需的换热面积A ;
i =1 n
tf1 tf 2 = n di +1 1 1 1 +∑ ln + π d1lh1 i =1 2πλi l di π d n +1lh2
6
4. 通过肋壁的传热过程
对于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传热过程, 对于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传热过程 , 在 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壁面上加肋(扩大换热面积) 表面传热系数较小的一侧壁面上加肋 ( 扩大换热面积 ) 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措施。假设: 是强化传热的有效措施。假设:
hr =
A ( t w tf )
Φr
h = hc + hr
Φ = Φc + Φr = ( hc + hr ) A ( tw tf ) = hA ( tw tf )
12
1212-2
1. 换热器的分类
换热器
换热器: 换热器 : 用来实现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 装置。 装置。 按照换热器的工作原理, 按照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可分为 混合式: 换热器内冷、 热流体直接接触、 混合式 : 换热器内冷 、 热流体直接接触 、 互相混 合来实现热量交换。 合来实现热量交换。 蓄热式: 蓄热式 : 冷 、 热两种流体依次交替地流过换热器 的同一换热面(蓄热体)实现非稳态的热量交换。 的同一换热面(蓄热体)实现非稳态的热量交换。 间壁式: 换热器内冷、 热流体由壁面隔开, 间壁式 : 换热器内冷 、 热流体由壁面隔开 , 热量 由热流体到冷流体传递过程是由热流体与壁面间的对 流换热、壁的导热、 流换热 、 壁的导热 、 壁面与冷流体间的对流换热三个 环节组成的传热过程。 环节组成的传热过程。
第十二章 传热过程与换热器
本章讨论通过平壁、 本章讨论通过平壁 、 圆管壁和肋壁等 几种工业上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过程 及强化或者削弱传热过程的方法, 及强化或者削弱传热过程的方法,介绍一些 工业上常见的换热器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工业上常见的换热器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并重点讨论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 并重点讨论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方法。
15
(3) 板式换热器 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板叠加而成, 由若干片压制成型的波纹状金属板叠加而成 , 传 热系数高、阻力相对较小、 热系数高、阻力相对较小、结构紧凑 。
16
(4) 板翅式换热器 由金属板和波纹板形翅 片层叠、交错焊接而成, 片层叠、交错焊接而成,结 构紧凑。 构紧凑。
(5)螺旋板式换热器 由两块平行金属板 卷制而成,工艺简单、 价格低廉 , 流通阻力小 。
22
Φ = kAtm Φ = qm1c p1 ( t1′ t1′′)
设计计算步骤:
(a) 根据给定的换热条件,如流体性质、温度和压 根据给定的换热条件,如流体性质、 力范围等, 选择换热器类型, 布置换热面, 力范围等 , 选择换热器类型 , 布置换热面 , 计算换热 面两侧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 h1、h2 及传热系数k; (b) 根据给定条件,由式 根据给定条件,
h1 > > h 2
7
tf1 t w1 Φ = A1h1 ( tf1 tw1 ) = 1 tw1 t w2 A1h1 Φ= δ A1λ ′ ′ ′′ ′′ Φ = A2 h2 ( tw 2 tf 2 ) + A2 h2 ( tw 2 tf 2 )
8
根据肋片效率的定义
′′ ′′ A2 h2 ( tw 2 tf 2 ) tw 2 tf 2 ′′ ηf = = ′′ ′ ′ A2 h2 ( tw 2 tf 2 ) t w 2 tf 2
4
t w 2 tf 2 t w 2 tf 2 Φ = π d 2lh2 ( tw 2 tf 2 ) = = 1 Rh2 π d 2lh2 在稳态情况下, 是相同的, 在稳态情况下,上面三式中的Φ 是相同的,于是可得 t f 1 tf 2 tf 1 tf 2 Φ= = 1 1 1 d2 Rh1 + Rλ + Rh2 + ln + π d1lh1 2πλl d1 π d 2lh2
18
2.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分为两种类型: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分为两种类型: 设计计算:根据换热条件和要求, 设计计算 : 根据换热条件和要求 , 设计一台新换热 为此需要确定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及换热面积。 器,为此需要确定换热器的类型、结构及换热面积。 校核计算:核算已有换热器能否满足换热要求, 校核计算 : 核算已有换热器能否满足换热要求 , 一 般需要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量及流动阻力等。 般需要计算流体的出口温度、换热量及流动阻力等。 换热器计算的两种方法:平均温差法和效能换热器计算的两种方法:平均温差法和效能-传热 单元数法。 单元数法。 平均温差法: 平均温差法: (1)换热器的传热平均温差: 换热器的传热平均温差: 传热过程的计算公式: 传热过程的计算公式: Φ = kAt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tf2
2
通过多层平壁的传热过程
Φ=
tf 1 tf 2 Rh1 + ∑ Rλi + Rh 2
i =1 n
= Ak ( tf 1 tf 2 ) = Ak t
1 1 n δi 1 +∑ + h1 i =1 λi h2
k=
3
2. 通过圆管壁的传热过程 tf 1 tw1 tf 1 t w1 Φ = π d1lh1 ( tf 1 tw1 ) = = 1 Rh1 π d1lh1 tw1 tw 2 tw1 tw 2 Φ= = 1 d2 Rλ ln 2πλ l d1
24
12-3 传热的强化与削弱 12传热工程技术是根据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的 传热工程技术 是根据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的 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工程技术, 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科学与工程技术 , 其主要任务是按 照工业生产和科学实践的要求来控制和优化热量传递 过程。 过程。 传热工程技术的两个方向: 强化传热技术与 传热工程技术的两个方向 : 强化传热技术 与 削弱 传热技术(又称隔热保温技术 隔热保温技术) 传热技术(又称隔热保温技术)。
13
按照结构间壁式换热器可分为 (1) 管壳式换热器 由管子和外壳构成的换热装置
套管式换热器示意图
14
(2) 肋片管式换热器 由带肋片的管束构成的换热装置, 由带肋片的管束构成的换热装置 , 适用于管内液 体和管外气体之间的换热, 体和管外气体之间的换热 , 且两侧表面传热系数相差 较大的场合。 较大的场合。
≈ ηf 。
9
联立以上各式, 联立以上各式,可得
Φ=
δ 1 1 + + A1h1 A1λ A2η h2
tf 1 t f 2
= A1k1 ( tf 1 tf 2 ) = A1k1t
k1称为以光壁表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表达式为 称为以光壁表面积为基准的传热系数,
k1 = 1 δ 1 + + h1 λ βη h2 1
Φ = kAtm
19
对数平均温差:tm = tmax tmin 对数平均温差:
tmax ln tmin
tmax + tmin tm ≈ 2
20
tmax tmin ≤ 2 时:
对于其它流动型式, 对于其它流动型式 , 平均传热温差可以采用下式 计算: 计算: t = ψ ( t ) 的对数平均温差; 为小于1的修正系数, 的对数平均温差 ;ψ为小于1的修正系数 ,其数值可查 阅换热器设计手册的线算图。 阅换热器设计手册的线算图。如:
上式可以写成
Φ = π d 2lko ( tf1 tf2 ) = π d 2lko t
ko = 1 d2 1 d2 d2 1 + ln + d1 h1 2λ d1 h2
以圆管外壁面积为基 准计算的传热系数
5
通过n 通过n层圆管的稳态传热过程
Φ=
tf1 tf 2 Rh1 + ∑ Rλi + Rh2
1
12-1 传热过程
1. 通过平壁的传热过程 tf1 tf 2 Φ= Rh1 + Rλ + R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