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本原的物质性

一、物质

(一)物质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在哲学史上,所有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都主张万物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万物的共同本质。但是,他们对物质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对物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生产力和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凭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世界,这一点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猜测。

在近代,原子被称为物质基元,认为原子具有不可分、不可入、不可变和质量固定等属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特定结构,进而把哲学上的物质范畴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概念,反映了近代唯物主义突出的形而上学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提出“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其意义在于:以一定的科学实验材料为依据,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猜测性、直观性和幼稚性等缺陷,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实证,给神学创世说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本原论以沉重打击。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就是原子”的观点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缺乏辩证的理论思维;经不起自然科学的检验和唯心主义的攻击。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上发现电子和放射性现象,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原子质量不变、不可分割等观念。唯心主义攻击唯物论说:“物质消灭了”,“唯物主义被驳倒了”等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科学,特别是 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恩格斯把物质理解为“各种物的总和”。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范畴作了深刻的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选集》第2卷,第128页,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物质定义的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辩证的物质观,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综上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科学地说明了物质范畴,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物质的结构、形态、属性和功能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表现出来。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都是运动着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已为现代自然科学所充分证明。狭义相对论的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定律表明,运动速度越快,物体的质量增加越大。当加速器中的电子速度达到光速的98%时,它的质量就会等于静止质量的5倍。

根据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恩格斯将物质的运动划分为五种基本形式。

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运动形式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各种运动形式又是相互联系的:低级的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运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对于科学分类以及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但并不否认静止的存在。所谓静止,是指运动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静止有三种基本情形:一是指物体在局部范围内未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二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三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静止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对于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片面地夸大了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把相对静止加以绝对化,认为一切事物本质上是不变化的;相对主义则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相对静止,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变幻莫测和不可捉摸的。这种错误观点,最终导致诡辩论。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

第二,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空间的含义与特点。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其间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时间则表现为运动过程依次出现的先后顺序、间隔的长短和持续的久暂。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总是朝着从过去、现在到将来的方向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体现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积,占有一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形状,即每一个事物都和它周围的事物存在着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事物都有长、宽、高三个方面。现代科学依据时空不可分离的特性,把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结合起来,称之为四维时空。

2、时间、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时间、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与物质运动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运动着的物质。物质运动是时间、空间的内容,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离开内容的抽象的时间、空间是不存在的。同时,离开物质的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就无法测量,也无法认识。这是因为: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空间则是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

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质的差别,是区分各门具体科学和确定其研究对象的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在社会领域,“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同样,物质运动也总是与空间联系,任何物体的存在,都必然占有一定的位置,有一定的体积和形态,即使是微观粒子,人们也同样能测量出它的半径。这就表明离开时间、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是不可分离的。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时间与空间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们的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作为物质的存在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当然也具有客观实在性。

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是指它们的具体特性对物质与运动的依赖性。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依赖于物质与运动的具体特性,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时间与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是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限和无限的辩证关系: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无限存在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