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

合集下载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为听而做:视听时代的电视媒介重塑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为听而做:视听时代的电视媒介重塑

真的 内涵 ,获得 了高收视 率和高满意度 的双赢 ,这 正是视 听时代 电视娱 乐节 目为听而做的典 范。该类节 目树立受众 至上和服务公 众的理念 ,运用不 同节 目元素的组合,创新节 目 运作机制 ,不仅体 现 了电视综艺娱乐节 目未来 的发展走 向,也将是节 目创新 的三
大关键。 关键词: 电视视 听元 素;歌 唱类选秀节 目; 中国好声音
究;柴巧 霞,女 ,华中科 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 院博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广播 电视传 播学研 究。

今 传媒
2 0 1 3 年第 7 期
传 媒大 讲坛
. 4 7 7 %,第二期播出后攀升至 电视是 一种 以影像和 声音为基本话语方式 的大众文化形 目第一期播出时收视率就达 到 1 . 7 1 7 %,总决赛 时收视率达 4 . 8 6 5 %,收官之作收视率更高达 式 ,但 事实上无论是在 电视节 目制作时 ,还是在 电视节 目接 2 . 2 3 4 %。从网络影响力看 , 《 中国好声音》也受到了追捧 , 受欣 赏中,听觉元素似乎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 视觉语言主 5 0 0万次 ,并在 导” 则成为 电视 媒体 的基本价值取 向。 随着 电视谈话节 目的 出 节 目首播当晚 ,新浪微博的转发量就突破 了 6 现 、新闻评论节 目的增多 、口述历史节 目的诞 生等,标志着 P P S网站 上取得 了 1 2 0 0 万 的点击率 , 成为当 日P P S 流 量之最。 电视正在突破“ 视觉 本位” 的桎梏,回归视听 的双 重本 质。在 节 目播 出 6期后,影响力大增 ,成 为新浪微博风云榜实时热 过 去的 2 0 1 2年里 , 歌 唱类选秀节 目纷 号, 《 中国好声音 5 5、 《 声动 亚洲 》等 节 目更抛弃 了以往选 第一 , 被 网友们盛赞为“ 2 0 0 5年 以来最值得期待的音乐盛事” 。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微影像”一词最早来源于微博平台,是指由用户通过移动设备拍摄、制作并分享的短视频,其时长一般在一分钟以内。

微影像通常以生活、旅行、美食等日常场景为拍摄对象,风格轻松活泼、快节奏、富有创意,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它不同于传统的电影和电视剧,更偏向于真实、生活化的内容,更加简短、直接,更符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时代的微影像得以快速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提高密不可分。

现在的智能手机配备了拍摄高清视频的功能,并且拥有各种视频剪辑、特效、滤镜等应用软件,让用户可以轻松地拍摄、制作并分享自己的微影像作品。

随着4G、5G网络的推广,用户可以快速上传、观看高清的微影像,有效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微影像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为微影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微影像的发展也正是因为用户对于快速、生活化内容的需求。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用户对于内容的获取越来越依赖于移动设备。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更加倾向于简短、直接的信息表达方式,微影像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可以迅速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同时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观看,非常适合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微影像还可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传达信息,使得用户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内容,让信息传达更加高效。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看,微影像也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

相比于传统的视频制作,微影像更注重于内容的即时性和个性化。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灵活地创作各种类型的微影像内容。

微影像的传播速度也非常快,用户可以快速地分享自己的作品,获取更多的曝光和关注。

这种开放式的内容创作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积极参与到微影像的创作和传播中,也为微影像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影像逐渐成为了人们记录生活、传播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

微影像,即微型影像,是指由智能手机或其他便携式设备拍摄的短时长影像,它以简短、轻巧、易传播的特点,成为了当代年轻人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微影像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影响三个方面对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进行浅析。

一、微影像的发展历程微影像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多重因素共同推动的产物。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移动通信技术开始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便携式设备日渐普及,人们拍摄、传播图像视频的方式也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为微影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传播渠道。

互联网视频网站的崛起,更是为微影像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创作和分享的机会。

二、微影像的特点1. 简短:微影像通常只有数十秒或数分钟时长,这种短时长的特点适合当代年轻人碎片化的生活方式,能够快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满足他们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需求。

2. 轻巧:微影像拍摄设备便携,使用方便,能够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点滴,不再受制于传统相机的重量和体积。

3. 易传播:微影像能够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观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和分享微影像,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递。

1. 影响生活方式:微影像改变了人们记录生活、传播信息的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通过微影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分享自己的心情、见闻,改变了传统的文字记录方式,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 影响传播方式:微影像的兴起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

传统的文字、图片传播方式逐渐被微影像所取代,微影像更加生动直观,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重视微影像在传播方面的作用,不少企业开始通过微影像来推广产品,提升品牌形象。

3. 影响审美欣赏:微影像成为了当代年轻人审美欣赏的一种方式。

微影像的短时长、高频次的特点,使得年轻人更容易接受和欣赏微影像中所展现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草根形 态和 民生本色,为 以叙事学理论基 本观点研 究 电视节 目创新开拓 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 词: 乡土叙事;草根 形态;节 目 创 新
中图分类号:G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4)0 5 — 0 0 0 8 — 0 3
2 0 1 3年 ,中 国电视领域 内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收视市场 入户 是观 众接 收到频道节 目的基本技 术前提,频道入户率越 格局不断发生新 的变化 ,央视索福瑞对全 国上 星频 道落地入 高,全 国能收到该频道观众规模越大 。以中央 电视台为例 , 户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最 新统计数据 ,可 以为业 内人士带来新的思考 。落地 C C T V - 1 ,2 0 1 2年入户率为 9 6 . 8 4 %,2 0 1 3年上升为 9 7 . 3 1 %,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3 1
作者简介 :王 甫,男 ,中央电视台音像 资料馆 副馆 长,中国传 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 闻理论和 电视批评专业
研究 。 8
今传 媒
2 0 1 4 年第5 期
传 媒大 讲坛
今 传媒 ・ 立新论 ・ 聚经典 ( 三篇 )
主持人 :雷 小毅
( 今传媒 杂志社社 长助理 ) 主持 人语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的内容 日 益丰富,尤其是在融 媒体发展 的今 天,传媒 产业的重整、优化 和创新 成为传媒 业发展 的一大优 势。新 闻报 道的真 实 性 、客观 性、平衡 性原 则是 大众传媒报 道 内容 的规 范与指 南。媒体 工作者 理应 坚守职 业操 守, 客观地揭 示新 闻原貌 ,报道 内容要 涉及社会各 阶层 、各群体 ,平衡报道 内容 。本期“ 传媒 大讲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今传媒 2018年第3期传媒大讲坛4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主持人:思涵(今传媒杂志社主任)主持人语:“多元无知效应”(Pluralistic ignorance)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术语,在1931年由丹尼尔·卡茨(Daniel Katz)和弗洛伊德奥尔波特(Floyd H. Allport)创造,多元无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其中心思想是:在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且周围形式不很清晰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

通常状况之下,对于一个突发事件的当局者来说,我们通常认为在场的人是越多越好,而这种想法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

随着传播的多元化发展,多元无知效应在传播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上很多现象可以说明多元无知效应的存在,如医患关系等。

本期“传媒大讲坛”刊文《多元无知效果理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认知偏差》,该文为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贺建平教授等首次在国内以多元无知效果为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检视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中市民态度的认知。

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紧张程度的认知判断高于市民;医护人员对于市民对医方负面态度的估计有偏差,出现了相对多元无知的认知效果,而这种偏差的产生与他们的敌意媒介感知和媒介推论相关。

该研究对探索医护人员医患关系的多元无知效应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对改善医患关系认知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栏目同时探讨广电体制改革及文化旅游相关议题。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陈相雨副教授撰文《新时代我国广电体制变革的现实动因和框架要求》,文章立足我国实际,分析了广电体制变革的动因和变革遵循的框架要求,提出广电体制改革必须要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刘路副教授等的文章《“互联网+”时代文博旅游业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剖析“互联网+”技术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及推动作用,该研究有望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走向“数字化”发挥理论借鉴作用,同时也能推动新媒体技术在旅游景区的基本社会职能和文化传承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中图分类号:G2 0 6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1 2 — 0 0 0 8 — 0 3

技术革新引发媒介生态变化
1 . 社会信息得到进 一步 开发和利用 。新媒 体拥 有去 中心 化 、互动性 、个性化 、及时性 、便捷性 、海量化等信息传播
( 陕西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摘 要 :以互联 网技术 为基础 的新媒介的 出现正在 改变着 中国传媒 生态环境 ,使得社会信息得到进 一步开发 和利用 ,多元 意 见 的表达和沟通成为可能,个人 主体 意识增强。环境的 改变使人们 对传 统媒介提 出 了 更高 的期望和要求。传统媒体若想 在新 一轮 的竞 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准确把握 变动中的媒介生态和 自身角色 。 关键词:技术革新;媒介 生态;传统媒体;角色困境

播 效果具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田龙过教授等则对跨媒体合作进行 了思考和研究 , 文章 以凤凰卫 视与新 浪 网合作 为例 ,剖析跨媒体合作 的优势 ,同时希望跨媒体合作能得到政府 的相 关政策 支 持 ,建议各媒体应 以市场为导向 ,合 理整合 资源,强强联合 ,以 实现共 同发展 。
蒋万胜 ,彭延 荣
媒介 并不是孤立存在 的,而是 处于社会环境 中,是整个 社会 系统 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其他子系统 ( 诸如政 治、经济 、 优势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 出现很快打破报纸 、广播 、电 文 化等 )存 在着 密 切 的 关 系 。 这种 关 系 的 总 和 即 是 媒 介 的 生 视等传统媒体对信息 的垄断地位 。伴随互联 网发展 出现 的商 态环境 。如果离开与其他 社会 系统的互动,我们 就不可能对 业 网站 、博客、微博 、电子杂志等 ,更使人类对信息 的开发 0 1 3年 4月 2 0日四川雅安发 媒介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1 ] 。以互联网为代表 的信 息的发展 , 和利用达到前所未有 的高度 。2 生七级地震, 很多人也是通过 网络手机媒体 了解这条新闻的 。 引发媒介生态环境发生 了巨大变化。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龙源期刊网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作者:艾涓来源:《今传媒》2016年第10期主持人语:互联网的日益普及,致使网络谣言现象随之不时出现,这引起了国内学者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研究。

随着国家对网络谣言治理的逐步深入和网民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我国,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实效。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舆情态势总体平稳、积极向好,网民心态渐趋冷静理性,网络管理走向成熟。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把谣言定义为“是一般用口传的方式为主要媒介在人们之间流传以使人们相信,缺少详细具体的材料来证实谣言是确实存在的”。

所以科学地分析网络谣言、控制谣言泛滥,以及培养具有正能量的意见领袖,对谣言治理、规范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期“传媒大讲坛”重点对此现象进行探讨,为此特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堂发教授撰文《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15ZDB144)成果。

陈教授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互联网与表达权的法律边界研究”首席专家,在大众传播法领域研究颇深,本次将谣言治理话题延伸了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文章从“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承载特定价值”及“网络谣言追责应体现谦抑性”两方面展开对此问题的阐述,对网络谣言治理研究提供了较深的理论借鉴。

谣言治理中离不开对意见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谣言发酵。

《微信营销意见领袖培养现状研究》一文,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与调查,结合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营销者对朋友圈意见领袖培养方式公众平台意见领袖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其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开展网络谣言治理研究,在传播多元化的今天,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传播生态环境。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今传媒
・ 立新 论 ・ 聚经典 ( 三篇 )
主持人 :雷 小毅
( 今传媒 杂志社社长助理 )
主 持 人 语 : 十八 大以来 ,新 闻宣传 工作取 得新进展 ,媒体 融合 迈 出新 步伐 ,多媒 体 、全 媒体传播推进 了传播 的新形态 ,以契合 时代传媒 为主题 的“ 传媒 大讲坛” 栏 目,着眼于新型传播 格局和 多元化传播 环境 ,笔谈新媒体 时代报 刊传媒 的发展 新动向以及经典传播 理论 的新解读 , 以期 为我 国的新 闻传播研 究提供借鉴 。 本期“ 传媒 大讲坛” 首先特约北京 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陈汝 东撰 文 论我 国国家传播 范式的战略转型》 ,文章 以模 范人 物新 闻报 道 为分析点 ,综括 了新 中国的主要 新 闻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1 8
作者简介: 陈汝东 ,男,北京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教投,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修 辞学理论与应用、传 播学理论与应用研 究。

播及其 效果 。综括这种 宣传 范式,分析其表现形 态、成 因,探讨其利弊得 失以及 改善策略 ,对 改善 中国 的新 闻传播效率 ,十分必 要。 本 文以模 范人物新 闻报道为分析点,综括 了新中国的主要新闻宣传 范式, 提出了 在全球 网络传播环境 下的国家传播转型战略 。 本 文认为, 以政党和政府意志为先导 ,以党政权 势为说服 前提,采用“ 牺牲生命” 、“ 自我摧残” 、“ 抛 弃亲情” 、“ 过度情绪 化” 等极
端化叙 事方 式,构成 了我 国政治 宣传 范式的重要特 点。转变和 改善传播体制 ,建立 以公共信 息服务为指 向的国家媒体 ,建构新 的 传播秩序 ,培养具有 国际竞 争力 的传播 队伍 ,培育成 熟的传播 市场 ,实现 国家传播 范式从 宣传到传播 ,从传播到修辞 的转型 ,已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

和掌握 更深层次 的理论知识和前沿动 态,扶持 学术新 秀,鼓励 学术创新 。“ 传媒 大讲 坛” 是传媒 学术研 究的集合场 ,也是传媒 学者 的学术“ 讲 座” ,该“ 讲座” 巧妙地以 学术论 文的形式展 开阐释 与论证 ,用更加规范 、严谨的语 言文字准确地传达 了学者的学术思想和 学术观 点。 本期“ 传媒 大讲 坛” 栏 目特约 中国传媒 大学电视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曾祥敏撰文 < 爸爸 去哪儿> 的叙 事视 角与策略研究 ,文章 以热播 亲子 互动型 电视真人秀节 目 爸爸去哪 儿 为研 究蓝本 ,分析其叙 事视 角、叙 事策略 ,从 而总结 出该 节 目成功 因素 ,为真人 秀节 目的发展研 究 与实践提供 了一定 的理论 支持 。 李欣 、 欧 阳宏生教授撰文 广播 类型化 : 生产机 制与文化 意指 , 则从媒介文化分析的视 角反思广播类型化的模 式 。该期栏 目文章观 点独 特 , 研 究方法灵活,相 信 能为读者提供一场开拓 、启迪 学术研究思维的盛宴。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2 . 2 2 作者简介 :曾祥敏 ,男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播 学、广播 电视新 闻学研 究;王译佩 ,女 ,中国传媒
大学 电视学院媒体策划与运营艺术硕士研 究生,主要从事媒体 策划与运 营研 究,该节 目第一期首播当晚,收视率 1 . 1 %, 收视 份额 7 . 6 7 %,同时段排名第 1 E ” 。而 《 爸爸 去哪 儿》不仅

亲子 类真 人秀发展历程
真人 秀是指在 规定情 境下 ,由特 定的人物角色 ,在预 定
开辟 了新 的题材 ,同时使 中国真 人秀节 目迈 出室外 ,在室外 的规 则下进行游戏 ,为 了某个 目标做 出行动 ,并被记录 下来

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

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

微影像:新媒体语境下的影像新形态作者:黎风来源:《今传媒》2015年第11期摘; 要:以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不仅创新了影像传播的平台,更催生了影像创作的新形式。

微电影、迷你剧、微纪录片、恶搞短片、自拍秀等新的影像形式为新媒体而生,为新媒体而传,篇幅上不仅更短小精悍,在创作上和传播中也显现出与传统影像作品不同的特质,这种新的影像形式,都可以称为微影像。

微影像是新媒体语境之下的影像新形式,是微时代的影像新产物,它们以多样的形态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构成了后现代视觉文化的新景观。

关键词:新媒体;微影像;微电影;形态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1-0004-04一、新媒体语境与微影像(一)全新的影像表达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人类社会的影像表达和传播都与媒介生态和技术变革息息相关。

当人类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当新媒体成为影像传播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其交互性、个体化、碎片化等诸多特征促生了新的影像表达形式,微电影、迷你剧、微纪录片、恶搞短片、自拍秀甚至动态图片都成为与新媒体相生相伴的新的影像表达形式,它们诞生于相同的媒介生态中,它们成长于新媒体语境之下,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传播中它们都区别于传统的影像形态。

它们是新媒体语境下影像创作与表达进入“微”时代的表征,作为新的影像表达与传播方式,我们统称它们为“微影像”。

微影像是微时代的产物。

“微时代是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信技术,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多种方式,通过新型的、移动便携的显示终端,进行以实时、互动、高效为主要特点的传播活动的新传播时代”[1]。

这个新的传播时代的重要传播形式和内容便是微影像,微影像既是微时代的产物又是构成微时代的重要传播内容。

微影像是新媒体的产物。

所有关于微电影、迷你剧、微纪录片等的界定都建立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微影像是与新媒体无法切割的概念,微影像是在新媒体语境之下,基于新媒体数字技术,从内容、创作到一系列的完成,都高度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包括整个叙事的风格都区别于传统的影像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像表达,它也是微电影、迷你剧、恶搞短片、微纪录片、自拍秀、微广告、微动漫等诸多新的影像表达形式的统称。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简析《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两篇)——媒体定位与灾难新闻的报道视角——简析《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
认 造 成 4 1 死亡 ,80 3 4人 66人 失 踪 , 2 2 负 伤 。 伤 28 人 死
地 震灾 区捐款 1 0万元 》 中华儿慈会 向 日本灾区提供 、《 食 品救助》 南航向 日本新渴运送 救灾物 资》等新闻。 、《
表 l 《 民 1报 》2 1年 3月 1 人 3 01 2日~2 3日对 日本 大地震
南京晓庄学院新 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松 明教授的文章 ( ( 媒体新闻人从政现象浅析 关注到近年 来 不少新 闻人 到地 方党政 机 关或部 门挂 ( )职 ,这 个现 象 引起 公 众和媒 体 的关 注及 热议 ,甚至 一 任 度成 为媒 体争相 报 道 的焦点 。从 侧 面反 映 了党和政府 在 创建 和谐 社会 ,坚持科 学发展 观 思 想的指 导 下用人制度的发展和变化 。其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使新 闻从政人 了解 自己所肩 负的责任和使命 , 同时能够 为其他 从政 人 员带 来一 些经验 和借 鉴 。
今 传媒
21年第6 01 期
传 媒大讲 坛
今传媒 ・ 新论 ・ 经典 ( 篇 ) 立 聚 两
主持人 :王 静
( 今传媒 杂志社 总编 )
主 持 人 语 :现今 ,中国传媒 市场发生着 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受众接触传媒的 习惯发生了变
化,另一方面, 传媒市场的结构与规模也发 生了演变。面对一个变革的时代,在竞争中成长起来的 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市场定位 的不断调整 。 传媒定位是传媒竞争的产物, 它标志着传媒竞争由原始的、 无意识的竞争状态向有序的、有意识的状态发展 ,这是传媒市场发展进步的标志。 本期传 媒 大讲坛 中暨 南大 学媒 介批 评研 究 中心 主任 , 闻与传播 学院常 务副 院长董 天策教 授选 新 择 人 民 日报 》和 南方都 市报 》对 日本地 震 灾难 的新 闻报 道作 为 分析 文 本 , 人 民 日报 》 的 灾难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饰分析及对策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饰分析及对策

电视娱 乐节 目不同程 度地出现了过度娱乐化甚至是低俗化的
现象 ,这是我们应当警醒的 。作为社会主义主流媒体及其工 作者,应当时刻 牢记 社会责任 ,治理 电视节 目低俗化 。


电视娱乐节 目低俗化现状分析
大地透支 了观众们的热情 。在节 目后期 ,选手争议 、炒作 黑 要 了 解 电 视 娱 乐 节 目低 俗 化 ,首先 要 理 解 “ 低俗” 的含 义 。 幕 、广告过多、决赛超时 、投票造假 、合约质疑等等 负面新 在 《 新华词典》中,对“ 低俗” 的解释 是:“ 低 级且庸俗 ,与‘ 高 闻接踵而至 ,甚至爆 出节 目组和执法人 员的冲突等足 以登 上 雅’ 相对 ,用来形容低级 、粗俗 、不文 明的现象或事物 。” 所 社会新 闻版面 的消息 ,使节 目本 身备受 争议 。紧随其 后,该 谓“ 低俗 化” ,是指文化艺术或社会表征趋于低 级粗 俗,挑战 节 目又将选手接 受导师指 导的 内容制 作成“ 导师 培训音乐 课 道德及心 理承受力底线 的趋势 。纵观世界各 国对“ 低俗” 的界 堂” ,出售给 网络视频 网站播 出,总时长达上百小时,极尽所 定,认定 一个 实物 或是现象 低俗 与否,都要 以社会多数成员 能地榨取 品牌价值 , 更加重 了广大观 众本 已产 生的审美疲劳 。 的普遍判 断作 为参照,其中有三个标准是得到普遍认可 的,
是 当前媒体工作者亟待重视 的问题 。 关键词: 电视娱乐节 目;低俗 化;社 会责任 ;传媒 素养 中图分类号:I 2 3 5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0 2 . 0 0 0 9 — 0 3
2 0 1 2年 1 1月 8日, 中共 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中共第十 尚、教育人 民、服务 社会 、推动发展 的作用 。要积极培 育社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我国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演变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我国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演变
众对 广播 的认 识和 理解 。为 了进 一 步促 进 广播 电视 在社 会发展 中发 挥 积极 的 、更 重要 的作用 ,本 期
“ 传媒 大讲坛” 着重刊发广播 电视相 关方面文章 , 首先特邀 中国传媒 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 师
隋岩教授等撰文,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广播 电视的社会功能演变过程, 分析 了广播 电视 不断弱化 的 功能和不断凸显的功能。南阳师范学院新 闻与传播 学院副院长李鹏教授撰丈 ( 《 “ 说新 闻” 出现 的背景
成的原 因以及解决对策 本刊“ 传媒大讲坛” 栏 目一直本着促进传媒发展的宗 旨,力求刊发传媒业经
典学术研 究之作 , 各 学者观点鞭辟入里, 论述严谨缜密, 这都将对传媒业的发展有着较 大推动作用 。
我 国广播 电视 社套 功 能 的演 变
隋 岩 , 吴 娟 2
( 1 . 中国传 媒大学 电视与新 闻学 院,北京 1 0 0 0 2 4 ;2 . 中央 电视台 经济频道 ,北京 1 0 0 8 5 9 )
络时代受众心理 、主流媒体报道方式不断变革 , 主持风格和节 目形式力求独特 、活泼 , 信息传播方
式以及媒体报道方式灵活 、 生动等等,这些都将促使我国广播 电视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强大。广播
电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也在极力转变观念和思路,不断探寻更有价值 的、更适合受众 口味的播报 方式,广播不在是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 的播报方式,视频直播 、广播和网络等媒体之间融合联动 、 受众之 间深度互动等方式已经逐渐普及, 这些看似与传统广播媒介 大相径庭 的收听体验将会改变大
及个性特 色 ,则是探讨 了在新媒体 激烈竞争条件下由“ 播” 而转为“ 说” , 以探寻迎合大众的心里 需
求 的新 闻播报 方 式 。最后 一篇 是教 育部 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 项 目:“ 新 闻报 道歧 视 现 象研 究”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我国电视媒体健康传播视角下的抑郁症
今传 媒源自2 0 1 5 年第 3 期
传 媒大 讲坛
素 。 本 文 以健 康 传 播 的 视 角 ,探 究抑 郁 症 在 我 国 当代 电视 媒 届 中 国健 康 传 播 论 坛 ” 在清华大学举行 , 会 议 首 先 肯 定 了媒 体 体 中的传播状况 。 在传播卫生健康信 息上的作用 ,同时强调媒体要加大对健康
概 念 。到 1 9 7 1 年 ,美 国著 名 的“ 斯 坦 福 心脏 病 预 防 计 划” 的出 正确 的态度接 纳抑 郁症 , 能否在报道中揭去其污名化的标 签,
现 ,则是标志着健康传播研 究的开端【 2 】 。上世纪 8 0年代 ,以 已经成为 公众 认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的重要影 响因素 。 因而, 预防艾滋病 为主 的健康传播 活动,推动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 借助健康传播 研究 的视角 ,探究大众媒体 中,尤其是 电视媒
今传 媒
2 0 1 5 年第 3 期
传媒 大讲 坛
今传媒・ 立新论・ 聚经典 ( 四篇 )
主持 人 :艾 涓
( 今 传 媒 编 辑部 主任 )
主持人语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美国学者R o g e r s ,E v e r e t t M认为,健康传播是以
传播 为主轴 ,籍 由四 个不 同的传 递层 次将健 康相 关的 内容 发散 出去 的行 为 。这 四个层 次依 次 为: 自


健康传播和抑郁症传播在我 国的发展
观念 和健康价值观的传播 。
“ 健 康 传 播 是 一 种 将 医 学 研 究 成 果 转 化 为 大 众 的 健 康 知
二 、我 国 电视 媒体在抑郁症传播 中存在 的
问题
识 ,并通过态度和行 为的改变 ,以降低疾病 的患病率和死亡 率 、有 效提高一个社 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 健康 水准为 目的的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微博新闻标题的特点与使用分析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微博新闻标题的特点与使用分析
今 传媒
2 0 1 4 年第9 期
传 媒大 讲坛
今传媒 ・ 立新 论 ・ 聚 经 典 (四篇 )
主持 人 : 艾 涓
( 今 传 媒 编辑 部 主任 )
主持人语 :2 0 1 4年 8月 1 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了 关
于推 动传 统媒体 和新兴媒体 融合发展 的指导 意见 , 意 见 的通 过对新 闻传播 业以及新 闻传播 从业人 员意义重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的融合使得主流媒体可 以应用新媒体技 术 , 加 强信 息的 生产和传播 能力; 而新媒体也可 以借鉴传统媒体 的报道 经验 与专业能力, 满足受众 的信 息需求 。
关键词:微博;标题;新闻传 播 中图分类号:G2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4 )0 9 . 0 0 0 4 . 0 3
微 博 是基 于社 交 关 系 的传 播 和 分 享 信 息 的 网络 媒 介 和 平 台 。用户 通 过WE B 、WA P 等各 种 客户 端 服 务组 建 个
传播研 究既要 重视 凯瑞的传播仪 式观 ,又要 明确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 的差异与联 系, 进 而推
动仪 式传播研 究活动的有序 进行 。本期“ 传媒 大讲 坛” 重点刊 出 微 博新 闻标题 的特 点与使 用分 析》 仪 式传播研 究:概念 、现状与 问题》 探 析全媒 体 时代 的记者 变迁》( ( 浅析媒 介素养在秘 书工作 中的重要 性 四篇 文章 ,对 进一步开展媒介 融合 以及构 建现代传播体 系意义颇深 。
徽 博新 闻标题 的特 点与使 用分析
邓圻妍 ,郝 丽婷
( 中国传媒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 0 0 0 2 4 )

今传媒_立新论_聚经典

今传媒_立新论_聚经典

今传媒 2013年第2期 传媒大讲坛9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三篇)主持人:雷小毅(今传媒杂志社社长助理)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新闻媒介已逐步走入市场,特别是2012年在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下,中国传媒行业开启了以“传媒转型”与“社会化媒体”为特点的集团化发展之路,中国传媒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由于一些新闻媒介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自己定位还不是很准确,给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因此,广泛树立传媒工作者的正确舆论导向意识和责任意识已迫在眉睫。

本期“传媒大讲坛”栏目特约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建伟教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颖以及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金艳博士撰文。

李建伟教授认为由于大众文化审读的多元化,以及电视文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使丑闻劣迹者屡屡登上主流文化舞台,不仅降低了电视文化水准,更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因此李教授真切呼吁新闻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感,治理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蒋颖博导审视了新兴媒体“微博”在澳洲政客中的影响,通过对详实资料的分析,展示了国外政客对新兴媒体的积极态度以及新媒体对国外政客信息的有效传递,相信澳洲政客使用微博的经验对于中国官民的有效沟通必有其借鉴意义。

金艳副教授的文章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华中农业大学自主科技创新基金):“大众传播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2010RW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金艳副教授探讨了网络媒体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话语权等问题,呼吁在网络媒体时代给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位置。

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的分析及对策李建伟,李梦龙(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部分节目“低俗化”现象十分严重。

由于大众文化审读的多元化,以及电视文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愈演愈烈,使丑闻劣迹者屡屡登上主流文化舞台,不仅降低了电视文化水准,更不利于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微影像的发展作者:王艺洁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在当今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顺应网络受众而生的微影像得到快速发展,转眼成为在文字、图片之后又一种最常使用的信息承载方式。

本文将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微影像发展的原因、自身优势以及未来趋势这三个角度进行浅析。

关键词:新媒体;微影像;发展一、新媒体时代下微影像的发展缘由(一)技术的革新微影像的快速发展最先得益于技术手段的革新,这一硬性条件的升级为微影像市场提供了不竭的源动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

越来越智能性的手机被大范围普及,为微影像的发展带来了便利的条件。

而且4G的普及,5G的即将到来,必定会使宽带资费不断降低,也为微影像带来更多底层基础和市场空间。

(二)网生代群体的增多微影像作为一种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媒体形态,其受众用户大部分集中在“90后”和“00”后,这一代新生主力网民因为自出生就处在有互联网的环境中,海量的信息与网络的快捷便利性,使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交际思维和网络依赖性心理,也开始衍生出习惯接受碎片化信息的行为模式。

这一心理与行为加快了微影像的发展脚步,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用户群体。

二、微影像发展的自身优势(一)生产制作成本低传统影像作品往往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较大的投资与较为专业的设备、技术作为辅助,一般的非媒体从业者不易上手,限制了大量的影像作品产生。

然而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微影像创作不再受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约束,制作成本与门槛较低。

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录制1080P的视频,一个简单操作的应用程序就可以实现视频制作的剪辑、配乐等基本功能。

无需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就可以实现微影像的创作多样化。

(二)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当今社会,大众对一件事情越来越难以保持专注,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偏向于“碎片化”,人们已经习惯在零散的时间中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这种行为源于都市人群快节奏的生活状态。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今传媒 2017年第12期传媒大讲坛4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主持人:艾涓(今传媒编辑部副主任)主持人语:十九大召开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学习十九大精神最根本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推动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

十九大报告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更应该坚守理想与信念,牢记职责与使命,努力做好新闻舆论宣传工作。

十九大的召开,势必更进一步推动我国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这在构建新的媒体发展新生态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

本刊“传媒大讲坛”栏目开办以来,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了栏目当中,深度挖掘思想文化内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极大地发挥了价值引领作用;栏目不断创新创优,理论结合实践,积极开展传媒业学术实践和研究,以积极的姿态不断推动我国社科事业的发展。

本期栏目刊发《浅谈时间艺术以及贾科梅蒂》《我国养成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等文章,一是为读者带来一些理论参考,更重要的是给人们传递一种积极的思想,弘扬正能量传播,这也是将十九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理论、路线和新时期基本方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展现出来的自信和中国的雄心令人瞩目,作为实际工作者,我们要严格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学习和实践,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浅谈时间艺术以及贾科梅蒂潘璋敏,刘璐(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上海201800)摘要:在当代艺术中,艺术家脱离了基于客观事物的刻画,相反更加注重了艺术内涵的表达。

其中,不少优秀的艺术家试图将时间观念融入在整个作品当中。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2010传媒盘点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2010传媒盘点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2010传媒盘点
王静(主持人);范以锦;常仙鹤
【期刊名称】《今传媒》
【年(卷),期】2011()1
【摘要】主持人语:2010年在国家三网融合的政策鼓舞下,传媒产业步入了上行轨道,同时,在金融危机中沉寂许久的新媒体再度掀起吸金狂潮,融资规模已经远超前年。

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了诸如“微博”这一带来“自媒体”时代的新的传播手段。

而“第五媒体”的兴起,更是带来传媒产业新的气象。

【总页数】7页(P11-17)
【关键词】传媒产业;市场改革;技术融合;盘点;资本;对接;转型;“第五媒体”
【作者】王静(主持人);范以锦;常仙鹤
【作者单位】今传媒杂志社;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0
【相关文献】
1.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J], 艾涓
2.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J], 艾涓
3.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J], 艾涓
4.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J], 思涵
5.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五篇) [J], 艾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断 出现 , 人 类进入全新 的“ 微 时代” , “ 微 时代” 的 出现催 生 了民间舆论场 的新 时代 。 微影像是在“ 微 时代”
的大背景之 下,顺应 网络受众表达 、接 收信 息“ 短 、小、精” 的特点,借助 网络 自媒体平 台发展 并受追捧
的影像新 形态。凭借微 平 台的技 术支持 ,迎合微 文化 的时代精神和 市场需求 ,在 竞争激烈 的电影 市场异
收 稿 日期 : 2 0 l 5 一 O 5 — 1 0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 金项 目:“ 图像文化时代 的影像诗 学研 究”( 1 0 B Z W0 2 1 ) 。
作者简介 : 黎风,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 院教授 , 影视艺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批评和影视艺术 与传播研 究。
时代微影像在新媒体上表现 出的不同形 态,着重分析微时代下微影像 的典型文本和特征 ,阐述 了微影像
为新媒 体而生、为新媒 体 而传 的本质 特点,力求为我 国的微 影像研 究提供理论借鉴 。上海大学影视 艺术
技术学院赵士林教授 等撰 写的文章 基于 梵・ 迪克理论解读 网络暴 力的生成特征—— 以“ 成都女 司机被打”
事件 为例 从 网络话语暴 力所 引发的 不良后果 出发 , 运用 梵・ 迪克 的话语理论 ,从话 语层面解读 网络暴 力
的生成特征 ,指 出规避 网络暴 力的有效方法 ,以期 引导受众辩证 的思维 ,营造公平正 义、和谐共 融的社
会环境 。( ( 自媒体环境 下的民间舆论 场研 究》则以两个舆论 场之一的 民间舆论场为研究重点 ,对 自媒体
今 传媒
2 0 1 5 年第 1 1 期
传 媒 大讲 坛
今 传媒 ・ 立新论・ 聚经典 ( 四篇 )
主持 人 : 艾 涓
( 今传媒编辑部主任 ) 主持 人语 : 自 从李克强总理在2 0 1 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互联网+ ” 行动计划后,各行各业已经
适应 并陆续进入 互联 网化的新 常态。互联 网和新媒体技 术的飞速发展 ,以移动终端 为代表的新传播 平 台
环境下的 民间舆论场的特点、作用 、影响进行研 究,深刻剖析 民间舆论 场的作用 ,同时对 如何构 建民间 舆论场提 出 了些许建议 和思考,以使 民间舆论 场更好地发挥 自身的独特作用
微善像 舞媒体谣境下
黎 风
( 四 川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学 院 ,四 川 成 都 6 1 0 0 6 4 )

像瓤形 态
要 :以互联 网和移动智能终端为代表 的新媒体 的发展不仅创新 了 影像传播的平 台,更催 生 了影像创作 的新形 式。微 电影、
迷你剧 、微纪 录片、恶搞短 片、自拍秀等新 的影像形式为新媒体 而生,为新媒体 而传 ,篇 幅上不仅更 短小精悍 ,在创作上和传播
中也显现出与传 统影像作 品不 同的特质 ,这种新的影像形 式,都 可 以称为微 影像 。微 影像是新媒体语境之下 的影像新形 式,是微 时代 的影像新产 物,它们 以多样的形态成为新媒体传 播的重要内容,构成 了 后现代视觉文化 的新景观。 关键 词:新媒体 ;微 影像 ;微 电影;形态 中图分类号:G 2 0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 . 8 1 2 2( 2 0 1 5 )l 1 - 0 0 0 4 . 0 4

பைடு நூலகம்
今 传媒

2 0 1 5 年第 1 1 期
传 媒 大讲坛
及后 期制 作软 件 的 日益 “ 傻 瓜化” ,打破 了影 像创 作 的技术
壁垒 , 人人 都 可 以成为 影像创 作 者 。 得 益于 新 的技术 背 景 ,

新媒体语境 与微影像
( 一 )全新 的 影像表 达
从默 片到 有声 ,从 黑 白到彩 色 ,人 类社 会 的影像 表达
和 传 播都 与媒 介 生态和 技术 变 革息 息相 关 。当人 类进 入 移
动 互 联时 代 ,当新 媒 体成 为影像 传 播 的新载 体和 新平 台 ,
其 交 互性 、个 体化 、碎片 化等 诸 多特 征促 生 了新 的影像 表 性 化 、 多元 化 的诸 多特 征 也构 成 了后现 代 主 义 的文 化语 境 。微 影像 基于 新媒 体而 存在 ,新 媒体 的后 现代 主义 精神 达 形 式 ,微 电影 、迷 你剧 、微 纪录 片 、恶 搞 短片 、 自拍 秀 气质 深深 影 响着 微影像 的创作 。某种 意 义上 ,微 电影 成 为 甚 至 动 态 图片 都 成 为 与新 媒 体 相 生相 伴 的新 的影 像 表 达 一些 微影 像 的创作 也具 形 式 ,它 们诞 生于 相 同 的媒介 生态 中 ,它们 成长 于 新媒 体 后现 代社 会 的一种 精神 梦境 补偿 , 有解 构理 性 、拒 绝宏 大和 崇 高 、零度 叙事 、合流 大众 文化 语 境之 下 , 不 论在 创 作上 还是 在传 播 中它们 都 区别 于传 统 满足 了现 代人 追求 精神 自由和互 动体 的影 像 形 态 。它 们 是 新媒 体 语 境 下 影 像创 作 与 表 达 进 入 等后 现代 主义 色 彩 , 验 交流 的感 性 诉求 。 在 后 现代 主 义 的文 化语 境 中 ,微 影 “ 微” 时代 的表 征 ,作 为 新 的影像 表达 与传 播 方式 ,我们 统 像 的 内容和 形式 、题材 及 创作 手法 都深 受其 影 响。 称 它 们为 “ 微 影像” 。
军突起 ,是“ 互联 网+ ” 背景下我 国影视 业融合 发展 、实现互联 网转型 的迫切要 求。 同时,研 究微影像对
建构“ 微 时代” 民间舆论场与舆论 引导也有相 当大的促进作 用。本期“ 传媒 大讲坛” 特邀四川 大学文学与新
闻学院博 士生导师黎风教授撰 丈 微影像 : 新媒体语境下 的影像新形态 , 此文是 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 图 像丈化时代的影像诗 学研 究”( 1 0 B Z W0 2 1 )的研究成果。文章从微 影像 产生的时代 背景 出发 ,从 互联 网
影像 创作 和传 播都 更加 大众 化 、私 人化 和 自主性 。新 媒体 的发 展伴 随着 新 的文化 语境 , 新媒 体 的发展 同时也塑 造着
新 的文化 语境 。一方 面新 媒体 让交 流和 传播 变 的更加 自由 和 民主 ,另一方 面 ,新媒 体传 播 中碎 片 化 、去 中心 化 、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