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国内指南摘记摘记
消化系统疾病国内外共识、指南p
指南十分必要。
我国的胃癌患病率比西方高,遇有消化不良伴报警症 状时,应作进一步检查。要重视肿瘤家族史,年龄以40岁 以上作为参考,但应密切结合临床。对有明显情绪因素或 心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查,这对明确诊断和 解释病情更为有利。
如患者无上述情况且一般情况良好,或以往已接受
其实,世上最温暖的语言,“ 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所以懂得才是最美的相遇!只有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相互包容,相互懂得,才能走的更远。 相遇是缘,相守是爱。缘是多么的妙不可言,而懂得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否则就会错过一时,错过一世! 择一人深爱,陪一人到老。一路相扶相持,一路心手相牵,一路笑对风雨。在平凡的世界,不求爱的轰轰烈烈;不求誓 言多么美丽;唯愿简单的相处,真心地付出,平淡地相守,才不负最美的人生;不负善良的自己。 人海茫茫,不求人人都能刻骨铭心,但求对人对己问心无愧,无怨无悔足矣。大千世界,与万千人中遇见,只是相识的 开始,只有彼此真心付出,以心交心,以情换情,相知相惜,才能相伴美好的一生,一路同行。 然而,生活不仅是诗和远方,更要面对现实。如果曾经的拥有,不能天长地久,那么就要学会华丽地转身,学会忘记。 忘记该忘记的人,忘记该忘记的事儿,忘记苦乐年华的悲喜交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于离开的人,不必折磨自己脆弱的生命,虚度了美好的朝夕;不必让心灵痛苦不堪, 弄丢了快乐的自己。擦汗眼泪,告诉自己,日子还得继续,谁都不是谁的唯一,相信最美的风景一直在路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你路过我,我忘记你;你有情,他无意。谁都希望在正确的时间遇见对的人,然而事与愿违时, 你越渴望的东西,也许越是无情无义地弃你而去。所以美好的愿望,就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只能在错误的时间遇到错的人。 岁月匆匆像一阵风,有多少故事留下感动。愿曾经的相遇,无论是锦上添花,还是追悔莫及;无论是青涩年华的懵懂赏 识,还是成长岁月无法躲避的经历……愿曾经的过往,依然如花芬芳四溢,永远无悔岁月赐予的美好相遇。 其实,人生之路的每一段相遇,都是一笔财富,尤其亲情、友情和爱情。在漫长的旅途上,他们都会丰富你的生命,使 你的生命更充实,更真实;丰盈你的内心,使你的内心更慈悲,更善良。所以生活的美好,缘于一颗善良的心,愿我们都能 善待自己和他人。 一路走来,愿相亲相爱的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百年好合。愿有情有意的人,不离不弃,相惜相守,共度人生的每 一个朝夕……直到老得哪也去不了,依然是彼此手心里的宝,感恩一路有你!
最全最新消化内科指南目录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共识意见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修订版)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消化性溃疡病诊断与治疗规范建议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肠道菌群失调诊断治疗建议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诊治建议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推荐方案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共识消化道静脉曲张及出血的内镜诊断和治疗规范试行方案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治推荐流程修改稿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丙型肝炎防治指南HBV/HCV相关性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建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肝衰竭诊治指南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共识意见(草案)中国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诊治规范(草案)肝胆管结石病诊断治疗指南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ERCP诊治指南(一)ERCP诊治指南(二)ERCP诊治指南(三)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一)中国结直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胃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炎症性肠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共识意见。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第一部分: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该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胸骨后或剑突下的灼烧感或疼痛、咽下疼痛或不畅、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等症状。
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等。
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最准确方法是胃镜检查,可以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以显示食管的炎症改变。
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等检查。
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避免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药物治疗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等。
维持治疗一般应维持用药4—12周。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食管瘢痕性狭窄、内科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长期服药及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可行胃底折叠术。
第二章:胃炎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药物性胃炎、化学性胃炎和放射性胃炎等。
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恶心、呕吐、饱胀感等。
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治疗胃炎的原则是根据病因治疗,如细菌感染性胃炎应用抗生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应用免疫抑制剂等。
一般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等。
第三章: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
其诊断主要依靠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原则是根据病因治疗,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物性溃疡应用质子泵抑制剂等。
一般治疗包括调节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等。
药物治疗包括抑酸药、胃粘膜保护剂等。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一、前言消化系统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之一,涉及到食物的消化吸收、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废物的排泄等重要生理过程。
消化内科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旨在规范消化内科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患者病史采集1.主要症状采集患者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腹胀、恶心、呕吐等。
2.既往病史询问患者既往病史,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肝炎、胆石症、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系统常见病史。
3.家族史询问患者家族史,了解患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是否有类似的消化系统疾病。
4.个人习惯询问患者个人习惯,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吸烟、喝酒等生活方式。
三、体格检查1.体温、脉搏、呼吸检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情况,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性。
2.皮肤、黏膜检查患者的皮肤黏膜,观察是否有黄疸、皮肤瘙痒、紫红色皮疹等异常表现。
3.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检查患者腹部,触诊肝、脾、肾脏、胃、肠等腹部器官,寻找肿块、压痛、包块等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1.血液生化检查了解患者的肝功能、胆道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情况。
2.尿液检查通过检查患者尿液,判断肾功能是否正常,排除泌尿系统疾病。
3.粪便检查检查患者的粪便样本,了解肠道炎症、寄生虫感染、潜血等情况。
4.影像学检查通过胃镜、肠镜、X线、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进行肠胃道等系统的检查和诊断。
五、诊断和治疗1.疾病诊断通过综合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疾病类型,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手术等治疗措施。
3.健康指导针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给予相关健康指导和建议,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六、医疗质量管理1.医疗流程规范规范医疗流程,严格按照诊疗指南操作规范,确保医疗质量和效率。
消化内科病症诊治指南
消化内科病症诊治指南一、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其表现主要为胃黏膜的炎症。
以下是胃炎的诊治指南:1. 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上腹不适、胃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2. 诊断方法: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胃炎。
3. 治疗方法:a.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
b. 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饮食应以清淡、软糯为主。
二、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消化道黏膜下层发生溃疡性损害的疾病。
以下是消化性溃疡的诊治指南:1. 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上腹疼痛,多在饭后出现,并可呈周期性。
2. 诊断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和呼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来确诊消化性溃疡。
3. 治疗方法:a. 高效抗酸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等。
b.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损害和炎症反应,形成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
以下是慢性胃炎的诊治指南:1.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上腹痛、消化不良、胃胀等症状。
2. 诊断方法:通过胃镜检查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来确诊慢性胃炎。
3. 治疗方法:a.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
b.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如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应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四、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壁的溃疡,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溃疡类型之一。
以下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诊治指南:1. 临床表现:患者常感到腹痛、饭后或夜间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
2. 诊断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和呼气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来确诊胃十二指肠溃疡。
3. 治疗方法:a. 药物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等。
b.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被排除后,患者仍出现经过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不良。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内科是以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任务的临床科室。
为了规范消化内科的诊疗行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了一系列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1.病史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程、症状、治疗经过等,包括过敏史、手术史、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消化系统的体格检查,如腹部检查、胃镜检查等。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等。
2.免疫学检查: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
3.病原学检查:如血、尿、粪便常规检查,病原体抗体检测等。
4.内镜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胃排空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超声检查:包括腹部超声、内镜超声等。
2.放射学检查:如X线检查、CT、MRI等。
四、特殊诊断方法:1.活体组织检查:如胃肠黏膜活体组织检查、肝活体检查等。
2.纳米探针技术:用于胃肠肿瘤早期诊断和微创手术导航。
五、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包括抗生素、抗酸药、止泻药等。
2.内镜治疗:如内镜下止血、肿瘤切除、异物取出等。
3.手术治疗:如胃、肠道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
4.介入治疗:如肝、胰腺穿刺、造影等。
六、并发症处理: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需要及时处理,可采取内镜止血、手术修复等方法。
七、患者随访和健康教育:1.患者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评估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生活方式等健康教育,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总之,消化内科在诊断和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需严格按照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同时,科室应定期更新和完善相关的指南和规范,保持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做到尽职尽责,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savary和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pH测定:pH降低至4.0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1.3kPa,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沙比利、多潘立酮(吗丁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质子泵阻滞剂:奥美拉唑(洛赛克)、兰索拉唑(达克普隆)。
消化内科需熟记内容
诊断要点:①排除病毒性、遗传性、代谢性、胆汁淤积性及药物性肝炎;②转氨酶显著升高;③免疫球蛋白G(>1.5)或γ球蛋白升高;④血清自身抗体阳性,ANA.SMA或LMKI 抗体滴度成人≥1:80;⑤肝组织学为界面性肝炎或汇管区坏死;⑥女性患者。
免疫抑制剂用药指征:①转氨酶>10ULN;②转氨酶>5ULN或γ-球蛋白>2倍;③组织学见桥接坏死或多小叶坏死。
3.考虑消化道活动性出血:①反复呕血、黑便,肠鸣音亢进;②补液、输血后循环状态为明显改善;③血色素、红细胞计数下降,网织红升高;④补液与尿量足够的情况下血尿酸素氮持续升高。
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消化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局部消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第二章胃炎第三章消化性溃疡第四章肝硬化第五章肝性脑病第六章急性胆囊炎第七章溃疡性结肠炎第八章急性胰腺炎第九章上消化道出血第二局部技术操作规第一章上消化道镜检查第二章电子结肠镜检查第三章腹腔穿刺术第一局部消化科诊疗指南第一章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系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容物反流入食管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症。
【诊断要点】一、病症与体征1.反流病症为主: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
2.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的病症:胸骨后或剑突下灼烧感或疼痛。
3.咽下疼痛或不畅:早期为间歇性,后期或病变重时为持续性。
4.食管以外的刺激病症:咳嗽、咽部异物感、棉团感或堵塞感。
偶见夜间呛咳、吸入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5.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Barrett’s食管。
二、辅助检查1.胃镜检查:诊断本病最准确的方法,可判断疾病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
2.食管吞钡X线检查:食管呈炎症改变。
3.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行食管滴酸试验、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三、鉴别诊断1.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者应与消化性溃疡、胆囊疾病相鉴别。
2.以胸痛为主者应与心源性疼痛相鉴别。
3.有吞咽困难者应与食管癌和贲门失缓和症相鉴别。
【治疗原那么】一、治疗目的控制病症,减少复发和防止并发症。
二、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包括抬高床头15—20cm,降低腹压,防止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饮食,戒烟、酒。
2.药物治疗〔1〕促胃肠动力药:多利酮每次10mg,每日3次或莫沙比利每次5—10mg,每日3次,疗程8—12周。
〔2〕抑酸药①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法莫替丁20mg每日2次。
②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1—2次;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1—2次;雷贝拉唑10mg每日1—2次。
〔3〕制酸药及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复方谷氨酰胺颗粒、次枸橼酸铋等。
消化内科药物治疗指南
消化内科药物治疗指南引言:消化内科药物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扩大,药物治疗在消化内科领域越来越重要。
本指南将重点介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及其药物治疗方案。
一、胃酸过多胃酸过多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胃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中常见到。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 H2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是抑制胃酸分泌的常用药物。
它们通过与胃黏膜上的H2受体结合,阻断组织胺的作用,从而减少胃酸的分泌。
在胃酸过多的患者中,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时间。
2.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是目前抑制胃酸分泌最有效的药物。
它们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胃突状细胞上的质子泵,进一步降低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较好,但长期使用应注意其对钙、镁等元素的影响。
3. 抗酸药物联合应用针对胃酸过多的患者,有时需要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抗酸药物。
例如,同时使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加快疗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炎的一种疾病,常见的类型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以下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当急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时,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首选。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使用时应注意剂量和疗程的选择。
2. 胃黏膜保护剂胃黏膜保护剂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减轻胃炎症状。
常见的胃黏膜保护剂包括枸橼酸铋钾、胃复安等。
3. 抗酸药物抗酸药物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可以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有助于胃炎的治疗。
三、胃溃疡胃溃疡是指胃黏膜发生溃疡的疾病,造成剧烈的疼痛和消化道出血。
以下是胃溃疡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1. 抗生素类似于胃炎,当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时,使用抗生素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2. 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是治疗胃溃疡的常见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的愈合。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
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消化系统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之一,负责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以及遗传因素等原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本文将为您介绍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常见疾病。
一、消化内科疾病概述消化内科疾病是指发生在消化系统内的各种疾病,包括食管疾病、胃病、肠道疾病、肝病、胆病、胰腺疾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消化功能,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贫血等相关并发症。
二、消化内科疾病的常见症状不同的消化内科疾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这些症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针对不同的消化内科疾病,医生通常会采用一系列的检查手段来确诊,包括胃镜、肠镜、超声、血液检查、肝功能监测等。
这些检查方法旨在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四、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生活习惯、改善饮食结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来制定,以期取得最佳疗效。
五、常见消化内科疾病的临床实践指南1. 食管疾病:包括食管炎、食管溃疡、食管癌等。
对于食管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包括规范的饮食、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建议。
2. 胃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等。
临床实践指南关注的重点是改善饮食结构、根除幽门螺杆菌、维持胃黏膜完整性等方面的建议。
3. 肠道疾病:包括肠炎、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对于肠道疾病,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包括规范饮食、使用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的治疗方案。
4. 肝病:包括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临床实践指南关注的重点是干预生活方式、进行抗病毒治疗、肿瘤切除等方面的建议。
5. 胆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等。
对于胆病,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包括规范饮食、保持胆道通畅、进行手术治疗等的建议。
消化内科临床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目录第一章消化道出血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1)第三章消化性溃疡 (16)第四章溃疡性结肠炎 (20)第五章急性胰腺炎 (23)第六章肝硬化 (35)第七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8)第八章原发性肝癌 (41)第九章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 (43)第十章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47)第一章消化道出血第一节上消化道出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道和胰腺的出血。
在我国普通人群中,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以消化性溃疡占首位,其次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急性胃粘膜病变和肿瘤等。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出血已日见增多。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和出血部位的诊断,依靠病史和体检对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是困难的。
近年来如内镜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既可以准确确定出血部位,同时又可以进行某些治疗。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一、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eeal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包括胰管或胆管的出血和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附近疾患引起的出血,年发病率为(50~150)/10万,病死率为6%一10%[2-3]。
二、ANVUGIB的诊断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在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 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消化内科诊疗的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 (7)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消化内科常见病指南汇编临床部分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诊疗规范一、概述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一直是消化内科的热点问题,各国指南层出不穷。
2017年,中国终于再次更新自己的指南,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重磅来袭。
在中国新指南背景下,我们要统一认识,精确诊断,规范根除,强化管理,合理评估。
现对新共识热点问题作如下解读。
2015年幽门螺杆菌京都全球共识报告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胃炎是一种感染(传染)性疾病。
中国共识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因为Hp感染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因果关系完美地符合了柯赫氏法则。
京都共识还指出,因Hp感染后难以自愈,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应给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权衡方面的考虑。
这似乎是在告诉大家,Hp的根除不再需要指征,要“格杀勿论”。
但结合中国的国情,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极为残酷:①我国人群中Hp感染仍很高(40%-60%),Hp感染的人口基数庞大;②抗生素滥用显著,Hp耐药率高,根除率下降或显著下降;③共同进餐的饮食方式,让再感染率提高;④不正规使用抗生素根除Hp治疗问题突出。
基于上述原因,在中国,Hp的根除依然需要指征。
二、幽门螺杆菌根除指征表1.Hp根除指征补充1.消化不良处理中实施Hp“检测和治疗”策略在消化内科门诊中,因消化不良就诊患者占据半壁江山。
消化不良的初始处理三阶梯策略包括:短期经验治疗、Hp“检测和治疗”以及内镜检查三种策略。
Hp“检测和治疗”策略对未经调查消化不良处理是适当的。
我国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内镜检查费用低,内镜检查在总体上应是消化不良处理的主要策略。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胃癌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恐惧内镜检查不在少数。
新指南提出排除有报警症状、胃癌家族史者,将年龄阈值降低至35岁以下,在胃癌低发区实施“检测和治疗”策略可显著降低漏检胃癌的风险。
补充2.Hp相关性消化不良属器质性消化不良Hp胃炎可在部分患者中引起消化不良症状,在做出可靠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前,必须排除Hp相关消化不良。
Hp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根除 Hp后可使部分患者的症状获得长期缓解,是优选选择。
消化医院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doc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一节反流性食管炎【病史采集】1.病因:食管裂孔疝、胃手术后、大量腹水、反复呕吐、长期放置胃管、三腔管。
2.诱因:粗糙食物、饮酒或咖啡。
3.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疼痛放射胸背肩部。
一般卧位,前屈时疼痛明显,食酸性食物症状加重,有夜间反酸,间歇吞咽困难,出血。
口服抑制胃酸药可减轻。
【检查】1.内镜检查:根据 savary 和 miller分极标准,反流性食管炎的炎症改变内镜下可分四级。
一级为单个或几个非融合性病变,表现为红斑或浅表糜烂;二级为融合性病变,但未弥漫或环周;三级病变弥漫环周,有糜烂但无狭窄;四级表现为溃疡狭窄纤维化,食管缩短及Barrett食管。
2.食管吞钡X线检查:X线可见食管蠕动变弱,粘膜皱壁粗乱。
阳性率约 50%。
3.食管滴酸试验:滴酸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为阳性反应。
4.食管内 pH测定: pH降低至 4.0 以下提示胃液反流。
5.食管压力测定: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若小于 1.3kPa ,胃液易反流。
6.胃—食管核素显像,有助于诊断。
【诊断要点】1.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躯体前屈或仰卧时加重,站立时则缓解,应考虑本病。
2.内镜或活组织检查可了解食管粘膜病变。
3.食管内 pH测定、压力测定及食管滴酸试验可协助诊断。
【鉴别诊断】1.心绞痛:胸骨后疼痛,心电图ST-T 改变,食管滴酸试验阴性,口服硝酸甘油疼痛缓解。
2.食管癌:有吞咽困难,内镜和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3.消化性溃疡: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疼痛、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确诊。
【治疗原则】1.一般治疗:包括床头垫高15cm,减少反流;少食多餐,低脂肪饮食,睡前不进食,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避免用抗胆碱能药物及烟、酒、咖啡。
2.药物治疗选择:(1)促进胃动力药物:选用: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西xx、多潘立酮(吗xx 啉)。
(2)组胺H2受体拮抗剂选用:甲氰咪呱、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第一节急性腹痛 (1)第二节慢性腹泻 (5)第三节上消化道出血……………………7 第四节下消化道出血 (11)第五节胃食管反流病 (13)第六节急性胃炎 (17)第七节慢性胃炎 (21)第八节消化性溃疡 (26)第九节功能性消化不良 (31)第十节溃疡性结肠炎 (34)第十一节克罗恩病 (40)笫十二节肠易激综合征 (43)第十三节自身免疫性肝炎 (47)第十四节肝硬化 (49)第十五节肝性脑病 (56)第十六节原发性肝癌 (60)第十七节急性胰腺炎 (68)第十八节慢性胰腺炎 (75)第二篇消化内科常用操作规范第一节鼻饲术 (81)第二节胃肠减压术 (85)第三节插管洗胃术 (88)第四节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术 (91)第五节肛管排气法 (94)第六节腹腔穿刺术 (95)第七节内镜下食道狭窄的扩张术 (100)第八节胃镜检查 (103)第九节肠镜检查 (107)第十节超声内镜检查 (109)第十一节胃肠息肉摘除术 (112)第十二节食管支架置入术 (114)第十三节粘膜切除术(EMR) (115)第十四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17第十五节ERCP检查 (119)第十六节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121)第十七节内镜下鼻胆引流管置入 (123)第十八节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 (125)第十九节上消化道异物取出 (126)第二十节消化内镜 (128)第二十一节食管扩张术 (135)第一篇消化内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急性腹痛【诊断要点】(一)病史采集1.病史:对腹痛的诊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所以应仔细询问腹痛的经过、部位、强度、特征、诱发或缓解因素、伴随症状及其他病史。
2病史中需注意:腹痛与年龄、性别、职业的关系腹痛的起病情况:注意起病的缓急和患者就诊距起病的时间。
既往史:过去的病史可能有助于急腹症的诊断。
(二)体格检查全身情况: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可反映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十分重要的,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是否需紧急处置。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
消化内科诊疗指南【病因】1.环境因素、饮食因素:长期进食含高浓度硝酸盐的薰烤、腌制、霉变食品。
2.遗传因素。
3.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1)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息肉,多发性息肉或腺瘤型息肉>2cm;3)残胃,术后>10年者;4)胃溃疡>2.5cm者;5)恶性贫血胃体明显萎缩者,包括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6)HP感染。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早期无症状或有消化不良症状;病情发展后有上腹痛、饱胀不适,服抗酸药症状可暂时缓解;后期疼痛明显且持续,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乏力、贫血,恶心呕吐,腹块、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受累脏器症状体征。
2.辅助检查 1)贫血、大便隐血持续阳性。
2)胃镜及病理活检。
3)X线钡餐。
3.鉴别诊断良性胃溃疡【治疗】1.手术治疗。
2.内镜下治疗(部分早癌)。
3.化学治疗。
4.其他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FD)【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中上腹部不适或腹痛,常有早饱、上腹胀、恶心、嗳气或食欲减退,时轻时重,部分伴有精神心理因素。
(二)辅助检查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腹部B超检查必要行ERCP等检查,常不能显示有异常或不能解释患者的临床表现。
(三)诊断1.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Ⅱ的诊断标准如下:1)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2)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证据;3)症状和排便无关;4)在近一年内症状至少达3个月的时间(不一定持续)2.FD的三个亚型:1)溃疡样型消化不良;2)动力障碍样型消化不良;3)非特异性消化不良。
(四)鉴别诊断与器质性的消化不良(如溃疡病、胃癌、糜烂性胃炎、胰腺胆道和肝病等)。
【治疗】1.一般治疗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及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2.对腹痛为主者(尤其空腹时)可用抗酸药或抑酸药。
3.对腹胀不适者(尤其餐后时)可用促动力药。
4.对伴有HP感染者,以上治疗效果不佳时,可抗HP治疗。
5.有明显焦虑和抑郁状态,可用抗焦虑抑郁药,心理治疗。
消化性溃疡【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1.上腹慢性、节律性钝痛、灼痛2.发作期上腹局限性压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1.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2.2016年成人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实施与评价指南解读3.2016 ACG 临床指南:成人急性腹泻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摘译4.2015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5.2015日本胃肠病学会肝硬化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摘译6.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7.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8.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治指南(2010版)1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11.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15年,南昌)12.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13.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14.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2012年版)15.自身免疫性肝炎诊断和治疗共识( 2015)16.2017 EASL临床实践指南:慢性乙型肝炎的管理17.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15)18.我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共识意见(草案 2012,上海)19.2016年国际胰腺病学协会《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20.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21.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 2013,武汉)22.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3.慢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24.中国肝性脑病诊治共识意见(2013 年,重庆)25.中国肠易激综合征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26.中国消化道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共识(2016版)一、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1.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损伤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平衡有关。
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NSAID和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是引起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损伤因素,胃酸和(或)胃蛋白酶引起黏膜自身消化亦是导致溃疡形成的损伤因素。
2.不同部位的HP感染引起溃疡的机制有所不同。
在以胃窦部感染为主的患者中,HP通过抑制D细胞活性,导致高促胃液素血症,引起胃酸分泌增加。
同时,HP也可直接作用于肠嗜铬样细胞(ECL细胞),后者释放组织胺引起壁细胞泌酸增加。
这种胃窦部的高酸分泌状态易诱发十二指肠溃疡。
在以胃体部感染为主的患者中,HP直接作用于壁细胞并引起炎性反应、萎缩,导致胃酸分泌减少,以及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从而造成溃疡。
HP染者中仅15%发生消化性溃疡,说明除了细菌毒力,遗传易感性也有一定作用。
研究发现,一些细胞因子的遗传多态性与HP 感染引发的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3.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服用NSAID和阿司匹林的人群中,15%~30%会患消化性溃疡。
NSAID和阿司匹林使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性增加4-6倍,而老年人中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约25%与NSAID和阿司匹林有关。
NSAID和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损伤的机制包括局部和系统两方面作用。
局部作用为NSAID和阿司匹林透过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膜进入胞体,电离出大量氢离子,从而造成线粒体损伤,对胃肠道黏膜产生毒性,使黏膜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被破坏,上皮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从而激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促使上皮糜烂、溃疡形成;系统作用主要是NSAID和阿司匹林抑制COX-1,减少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进而引起胃黏膜血供减少,上皮细胞屏障功能减弱,氢离子反向弥散增多,进一步损伤黏膜上皮,导致糜烂、溃疡形成。
4.胃酸对消化道黏膜的损伤作用一般只有在正常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遭受破坏时才发生。
5.其他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部分抗肿瘤药物和抗凝药的广泛使用也可诱发消化性溃疡,亦是上消化道出血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尤其应重视目前已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其亦能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如噻吩吡啶类药物氯吡格雷等。
6.胃溃疡的腹痛多发生于餐后0.5-1h,而十二指肠溃疡的腹痛则常发生于空腹时。
由于抗酸剂和抑酸剂等的广泛使用,症状不典型的患者日益增多。
由于NSAID和阿司匹林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临床上NSAID-溃疡以无症状者居多,部分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或表现为恶心、厌食、纳差、腹胀等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
7.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等,而胃溃疡是否会发生癌变则尚无定论。
至于消化性溃疡与胃癌的关系,国际上争议仍较多。
从临床统计学角度来看,普遍认为十二指肠溃疡并不增加胃癌的发生,甚至两者呈负相关,而胃溃疡与胃癌尤其是非贲门部位的胃癌则呈正相关,但从病理组织学角度而言,胃溃疡是否会发生恶变尚无定论。
8.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性溃疡最主要的方法。
NSAID溃疡以胃部多见,可分布在胃窦、胃体、胃角等不同部位,溃疡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常呈多发、浅表性溃。
9.应用抗菌药物、铋剂和某些有抗菌作用的中药者,应在停药至少4周后进行检测;应用抑酸剂者应在停药至少2周后进行检测。
10.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严重萎缩性胃炎、胃恶性肿瘤可能会导致尿素酶依赖的试验呈假阴性。
11.消化性溃疡还需与胃癌、淋巴瘤、克罗恩病、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继发的上消化道溃疡相鉴别。
12.抑酸治疗是缓解消化性溃疡症状、愈合溃疡的最主要措施。
PPI是首选药物。
13.如果用药物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内PH值升高≥3,每天维持18-20h,则可使大多数十二指肠溃疡在4周内愈合。
消化性溃疡治疗通常采用标准剂量PPI,每日1次,早餐前0.5h服药。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为4-6周,胃溃疡为6-8周,通常胃镜下溃疡愈合率均>90%。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和巨大溃疡患者,建议适当延长疗程。
14.对于胃泌素瘤的治疗,通常应用双倍标准剂量的PPI,分为每日2次用药。
若BAO>10mmol/h,则还需增加剂量,以达到理想的抑酸效果。
对于行胃泌素瘤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由于术前患者长期处于高促胃液素血症状态,所以术后仍需继续采用抑酸治疗,维持一段时期。
15.根除HP应成为HP-阳性消化性溃疡的基本治疗,是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的有效防治措施。
16.《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推荐铋剂+PPI +2种抗菌药物组成的四联疗法。
我国HP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克拉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已经达到了限制其经验性使用的阈值,原则上不可重复应用;甲硝唑的耐药率也很高,治疗时应予足够剂量和疗程。
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低,治疗失败后不易产生耐药,可作为我国HP根除治疗方案中的优先选择药物,必要时可重复应用。
经2次正规方案治疗失败时,应评估根除治疗的风险获益比,对于根除治疗后可有明确获益的患者,建议由有经验的医师在全面评估已用药物、分析可能失败原因的基础上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建议至少间隔3~6个月,如有条件,可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但作用可能有限。
17.推荐所有患者均应在根除治疗后进行复查,HP感染根除治疗后的判断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
复查最好采用非侵入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和粪便HP抗原试验。
残胃者用呼气试验检HP的结果并不可靠,推荐至少采用两种检测方法来验证。
18.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
对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建议在抑酸、抗HP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
19.PPI是治疗NSNID溃疡药物治疗的首选。
对于NSNID溃疡的治疗,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首选停用NSNID。
除此之外,药物治疗应首选PPI,其能高效抑制胃酸分泌,显著改善患者的胃肠道症状,预防消化道出血,并能促进溃疡愈合。
20.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增加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对NSNID-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1.NSNID-溃疡伴HP感染患者行HP根除治疗仍有争议。
HP感染会增加NSNID和阿司匹林相关的消化道并发症的风险,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在接受长期NSNID和阿司匹林治疗前应检查并根除NSNID,这对患者有益。
更有研究认为,根治HP可显著降低NSNID-溃疡患者再出血的风险,因此,一旦发现HP感染,应及时根除。
而2015年发表的日本消化性溃疡诊治指南则提出,对于已在使用NSNID的患者,其使用PPI类药物预防溃疡发生的效果优于根除HP治疗,并且认为根除HP并不能加速NSNID-溃疡的愈合,因而对于该类患者并不推荐行HP根除治疗。
22.我国最新指南建议,对于胃镜下止血治疗后的高危患者,如Forrest 分级Ia至Ⅱb的溃疡、胃镜下止血困难或胃镜下止血效果不确定者、合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或NSNID者,给予静脉大剂量PPI72h,并适当延长大剂量PPI的疗程,然后改为标准剂量PPI静脉输注,每日2次,使用3~5d,此后口服标准剂量PPI直至溃疡愈合。
23.不论是ESGE还是我国的最新指南,均推荐对Forrest分级Ia至Ⅱb 的出血病变行胃镜下止血治疗。
而对于严重大出血或急性活动性出血患者,在行胃镜检查前30-120min可予静脉注射红霉素(单剂量为250mg),可以改善这部分患者在胃镜下的视野,降低再次行胃镜的可能,并可减少住院天数。
24.对于溃疡出血患者,建议早期行HP检查,根除治疗应在出血停止后尽早开始。
由于胃内出血和PPI的使用,可使急性期患者HP组织学检测的假阴性率升高,故而对于急性期检测HP阴性的溃疡出血患者,建议出血停止4周后重复行HP检测,而根除治疗结束后应注意随访评估根除的效果。
25.对于接受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用于心血管二级预防的患者,在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时,ESGE推荐对胃镜评估为再次出血风险低的患者(Forrest分级Ⅱc和Ⅲ)行胃镜检查后,可即刻恢复阿司匹林治疗;而对于胃镜评估为高风险溃疡的患者(Forrest分级Ia、Ib、IIa、IIb),在充分止血3d后,亦可恢复阿司匹林治疗。
而我国的专家共识(2012更新版)中提出,发生消化道损伤后是否停用抗血小板药物需平衡患者血栓和出血的风险,出血控制稳定后尽早恢复抗血小板治疗,但尚未给出恢复治疗的具体时间,仍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26.从药理机制上讲,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可避免NSAID 和阿司匹林对环氧合酶的非选择性抑制,减少消化道黏膜损伤的发生,但研究表明,仍有1%~3%的高危人群使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后发生溃疡,因此对此类患者仍建议同时使用PPI维持治疗。
27.氯吡格雷与PPI联用利大于弊。
关于氯吡格雷是否可与PPI联用仍是目前争议的热点。
该研究提出对接受抗凝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议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情况,适当使用PPI以降低消化道溃疡的发生风险,而无需过分担心心血管不良反应和缺血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