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苏俄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018年第07期老年人史林一叶1848年,年轻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划时代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1899年,一个外国传教士在上海的《万国公报》上,首次提到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这个名字。

之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梁启超和革命派的朱执信,都对马克思的学说做过零星的介绍。

但是,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既没有得到正确的阐释,也未为人们所重视,即使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少数知识分子,也仅将之作为西方的一个学术派别来看待。

1915年9月,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新时期,各种学说一时间涌入中国,这里面就有马克思主义。

正是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这是后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一种通俗说法。

从总体上讲,这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

中国的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良策,并由此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确实是十月革命之后的事情。

但这并不是说,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就是一无所知,也不是说,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是从苏俄直接传入的。

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最早渠道是日本。

20世纪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人很多。

留学人员出国的动机并不完全相同,有的是为谋生计,有的则是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理。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成员中,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董必武、李汉俊、陈望道等,都曾去日本留过学,在那里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

法国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第二条渠道。

赴法勤工俭学是当时的一股潮流,1919年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达到1600人,他们中包括周恩来、蔡和老年人2018年第07期史林一叶1917年11月7日,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油画)森、蔡畅、向警予、陈毅、邓小平、李立三、王若飞、李维汉等。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是产生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一个过程。

在如何实践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当中,大体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态度,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的态度是一切问题按照书本、理论去执行,思想僵硬,不会变通,不从事物基础情况出发去解决问题。

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一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寻事物的内在联系,利用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去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也正是我党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而这种实践正是运用、充实和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形成,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

英、法、德3国是其发源地。

因为当时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产业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

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一百多年来它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取得了一步步的胜利。

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的发展,而这种发展也促进了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科学的不断进步。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它是一个发展的理论,不是一种教条和僵化的理论,什么时候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就发展,科学就进步,可以说这是中国几十年来社会经验的结晶。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纵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纵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中国的内在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国内因素马克思主义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的,从五四运动时期开始广泛传播并被中国先进分子所接受所信仰,从此成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五四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1.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对中国封建主义发动了空前猛烈的进攻。

新文化运动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的封建专制,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的纲常礼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封建主义,砸碎了禁锢人们的精神枷锁,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2.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二十年代初,中国的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一战以后西方各国受到很大的创伤,给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机会,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黄金时代”。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外国在华企业的增加,到五四时期,中国的产业工人已有约200万人。

虽然中国的产业工人总数还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女工和童工,但中国的无产阶级有其独特的优点:第一,因受三重压迫,已经积蓄了很强的反抗力量。

第二,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大城市及一些行业,便于组织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俄罗斯道路

俄罗斯道路

俄罗斯道路王康2006年4月7王康应香港凤凰卫视之邀,赴北京大学“四季演讲庁”,以“俄罗斯道路”为题,就俄罗斯地理、政治、历史、宗教、文学和民族性等话题发表演说。

凤凰卫视在内陆、香港两度易地审稿,谨慎权衡删减后,于6月24日,在“世纪大讲堂”栏目对大陆和全球播出。

演讲虽然作了大量删减,播出后仍然引起强烈反响。

这里首次以文字形式发表的,是王康在北大演讲的原初版本。

本篇文字内容已经作者本人略微充实。

文内大小标题均为编者所加。

为方便阅读,文字分“演讲”与“问答”两部分刊出。

前者是演讲内容,作为正文刊出;后者是演讲前后,电视主持人及听众与演讲者的问答,以《王康“俄罗斯道路”演讲答主持、听众问》为标题,以附录形式,在正文后刊出。

重新解读俄罗斯的近代史与现实,还原半个世纪以来在大陆遭到误读、误导、误入的俄罗斯道路,探究苏联解体、苏共下台的深层原因,了解真正的俄罗斯精神与思想特征,对于中国不言而喻意义重大。

大陆翻译出版界近十年来为此做了大量的努力。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一介布衣王康先生的这次演讲,可以看作是中国民间思想界探究俄罗斯启示的一次非凡尝试。

其内容之弥旧返新、意义之薏味深长,毋庸赘言,读者阅后自明。

一、苏俄近代状况略述1.俄罗斯的世界地位:冷战时期唯一与美国叫板的国家1844年,俄国和美国,还有20年时间才能废除奴隶制,法国的思想家托克维尔就预言说,将来有两大民族,美利坚民族和俄罗斯民族,它们的出发点不一样,道路各异,但是好像受到天意的密令指派,最终它们要分别地主宰人类的一半。

20世纪以罕见的历史规模和清晰的世界图景验证了这一非凡的预言。

俄国和美国在20世纪,它们确实(各自)主宰了人类的一半。

俄罗斯比美利坚更富有戏剧性,更使世界震惊,更值得咱们中国来关注它。

俄国一直是人类的希望,在20世纪,尤其后半叶。

俄国的历史成就,举世皆知,它打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它把一种新的人类拯救的意识带给世界,它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两百年的工业化过程,它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它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50次,它的国家元首可以在联合国的大厅把皮鞋脱下来,敲打桌面,和美国叫板,它可以把导弹直接运到美国的后院——古巴,它的医疗保险,它的退休养老,它的国民教育,它的奥运金牌,它的芭蕾舞,它的电影,让整个西方黯然失色。

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 中师范大学 文学 院 ,湖北 武汉 华 摘 407 3 0 9)
要 :中国形 态的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评是在俄 苏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直接影响 下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
它与俄 苏马克 思主 义文学批评 的关 系大致经历 了三个阶段 。 0 2 世纪 2 、3 年代到 5 年代是 第一个阶段 , 0 0 0 主
第3 卷 第5 2 期
2 1年9 0 1 月
湖 南 城 市 学 院 学 报
J 0URNAL OF HUNAN CI TY UNI RS TY VE I
v 13 . o . 2 No5
S p .2 1 e t 01
苏俄对 中国马克 思主义文学批评 的影 响
张 玉 能
先进分 子 ,用无产 阶级 的宇 宙观作为 观察 国家命运 的工
具 ,重新 考虑 自己的问题 。走俄 国人 的路——这 就是结
论。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的形成也应该是
夫等俄 国早期 马克思 主义文论 , 也有十月社会 主义 革命 后
的马克思 主义文学批 评 , 还有列 宁 、 大林 、 斯 卢那察 尔斯
收 稿 日期 :2 1-62 0 1 .8 0
评” 。正统 马克 思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是所谓列宁主义文学 批 评 , 中包括斯大林 的文学批评 , 其 也包 括卢那察尔斯基 、 高尔基 、沃隆斯基 、 波格丹诺夫 、日丹诺夫等人的文学批 评 实践 和理论。正统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 内容有 :
列 宁主义 的旗帜下 形成 了所 谓 “ 正统 马克思主义文 学批
方法及其理论 , 0 4 年代末 、5 年代初苏联意识形 态领 导 O
人 日丹诺夫 主义 等人 的讲 话 、 批示 和联 共 ( ) 中央的 布 党 文件等 。 这些文学理论批评 直接影响 了中国现代文学 的指 导思想 、 基本格局 和发展走 向。这种 “ 影响”本身是复杂 、 全面 、深广 的,因此其 历史结果同样是复杂 的、全 面 、深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俄为

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以俄为

通过了《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现 经济上: 土地国有化,分配给劳动者使用。改变生产资料 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军事上: 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对苏维埃的进攻。
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 “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 外交上: 平”。随后,苏俄政府,结束同德奥集团的交战状 态,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重难点:
1、重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十月革 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巩固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
俄国十月革命
自学指导一: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偶然还 是必然呢?请结合教材88页内容以及相关 资料,分析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国家,而是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俄国,这主要是由 俄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2、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3、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
4、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 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
二、十月革命的进程
自学指导二:
1、二月革命是一场什么性质的革命?其结果如何? 2、列宁提出《四月提纲》的背景是什么?指出革命 任务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的事件是什么?夺 权方式有什么变化? 4、十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结果如何? 5、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采取哪些措施巩固?有什 么作用?
探究: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
名称 领导者 二月革命
自发斗争 “要面包、停止战争” 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
目标 指导纲领
性质 革命任务 结果
建立社会主义
《四月提纲》

选择马克思主义

选择马克思主义

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
吾国又何能免?‛(周恩来:《欧战后之欧洲危机》)
李大钊论西方文明
• ‘此次战争,使
欧洲文明之权威 大生疑念。欧人 自己亦对于其文 明之真价不得不 加以反省。’
陈独秀论西方文明
“自竞争人权之说 兴,机械资本之用 广,其害遂演而日 深:政治之不平等, 一变而为社会之不 平等;君主贵族之 压制,一变而为资 本家之压制。此近 世文明之缺点,无 容讳言者也。”
“我国政治经济状况,完全和俄国一样, 同是农业立国,十月以前,同是压服在君 主专制之下。他们的社会主义,两年来已 强半成功了,我们只要抱定这种决心,谋 社会主义的实行,也是一定可以在短期内 成的。” ——林修海
“中国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 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故俄之过 激主义可以行于中国。” ——彭璜 (荫柏)
‚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 者,即大战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 及其显著不安之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 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
……吾人未出国前,虽屡震夫欧战影响巨
大之论,然终以为欧洲物质文明发达甚盛, 数年来之摧残,特不过数部分耳,何能碍 及全体之发展。比以实验证之,方知昔日 之理想乃等诸梦呓。‛ ‚然使欧洲危机终不
意 凡 我 臣 民 其 各 惩 前
名 并 表 朕 旌 善 恶 恶 之
地 方 敕 建 石 坊 以 彰 令
害 朕 甚 悼 焉 特 与 死 事
臣 于 是 月 二 十 四 日 遇
年 五 月 拳 匪 作 乱 该 使
甚 倚 任 迺 光 绪 二 十 六
驻 华 以 来 办 理 交 涉 朕
德 国 使 臣 男 爵 克 林 德
他认为,民国是由清廷禅授而来,并非清并 不能战,是不忍涂炭,只要民国这样的共和 政体能够让民安,提倡正义,注重民生,渐 渐向好处做去,世道有人补救,不至于黑暗 灭绝,则为千古美谈,他或可不死。“无奈 民国以来,专尚诡谋,不由正义,自上而下 ,全国风行,将使天理民彝丧失净尽”“南 北因争战而大局分崩,民生因负担而困穷憔 悴,民德因倡导而堕落卑污,全与逊让之本 心相反”。 他说,“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 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也 。”“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见唤起新 也。唤新国之人尚正义而贱诡谋,然后旧国 性保存一二。”

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

高三历史复习学案第五单元制定人:时伦香第五单元[单元概述]线索一: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线索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1)1919~1924年,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1924~1927年,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3)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中共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开始调整政策,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1945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5)1945~1949年,抗战结束后,中国面临两种前途、两种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必修一18、19课)【复习目标】:1.简述《共产党宣言》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3、记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和革命过程各个事件及相互关系并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知识梳理】(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1.历史条件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暴露,经济危机不断爆发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发生,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理论来源:19世纪三大思想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④个人努力:马克思、恩格斯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拓展知识】A空想社会主义:(1)他们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公有制和比较公正、平均的分配,即未来的美好的“社会主义”。

(2)他们认为私有制、竞争是导致社会灾难的根源,在不同程度上主张实行公有制和比较公正、平均分配,即未来美好“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论析张 小 平提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涉及历史分期、队伍组成、传播途径和方式、传播内容、传播特点等方面。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与中国的国情及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一开始就带有中国化的特色,这个特色表现出思想上的创新性,这个特色也恰恰符合马克思学说的精髓即实践唯物主义,而不带有教条主义的僵化特征。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回顾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作者张小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北京 10073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打开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和早期形态。

回顾和反思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今天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于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均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分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分期,至今未有统一认识。

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依据是:一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如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者如马军武、朱执信,还有小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如刘师培,以及海外的留学生,都曾在这一时期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上限,应该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之所以这样认为的依据是:虽然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已经通过翻译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引进、介绍和传入中国,比如朱执信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等,但这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都是作为国外思潮的一种,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潮没有区分开,也没有把它和中国革命联系起来,更没有与中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分析各位同学:大家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纵观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由众多因素促成的:既有多方面的国内条件,又有多种有利的国际因素,还有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

纵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际大气候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而中国的内在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分析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状况和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

一、十月革命前的中国革命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一度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直到义和团运动, 可以说是前仆后继的, 但都未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的悲惨境地。

1911 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但却又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也没有受到削弱; 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自救、资产阶级革命,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国内的政治依旧黑暗。

知识分子们急切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出路,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理论作指导。

二.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1)保持了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正如俄共1995年1月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中指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政治和经济崩溃,领土被肢解,执政的资产阶级和地主联盟完全丧失能力的情况下保存民族国家唯一现实的机会。

(2)实现了社会公正、平等。

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

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

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摘要:《传播》一书既将历史学和传播学进行了有力地融合,也是一项将历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相结合而进行著书立说的新尝试。

深入、系统地研究该课题,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近代中国思想史、近代东北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乃至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研究都具有显著意义。

关键词:历史学;传播学;马克思主义;东北传播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04-02自从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被片段、枝节性地介绍到中国,到20世纪中叶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马克思主义逐步被确定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前后不过80余年。

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竟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巨大鸿沟,在短短几十年内被中国人所接受,并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几乎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前提便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大潮中不可或缺的一条河流;同时,作为一个与苏俄(苏联)相毗邻的边疆地区,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具有与在沿海、内陆地区的传播不同的内涵和特点。

2012年5月,黄进华博士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东北的传播:1900—1931》(简称《传播》)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基于历史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20世纪前期(即1900—1931年)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进行深入、系统的探究。

本书的撰写历时三载,记录了作者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方向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在结构上,《传播》一书共分为导论和4章。

本书打破清代和民国的界限,采用中时段的研究方法,选取1900—1931年前后大约30年作为研究时段,并将研究区域限定在东北,即今天的黑、吉、辽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市)、兴安盟、哲里木盟(今通辽市)和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等4个盟(市)。

俄国苏俄苏联时期的国家领导人

俄国苏俄苏联时期的国家领导人
• 1973年从越南南方撤军; • 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 在欧洲地区
欧 洲
戈尔巴乔夫时代的美苏争霸8 0 年 代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态度强硬Βιβλιοθήκη 裁减军备苏 全面收缩

力不从心
戈尔巴乔夫(1985—1991年执政)
1、改革时间:1985年 2、内容和问题:
内容
问题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
立国家,最终归属于苏联。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也被苏 1联苏9用练30武便年力 发代德动威斯国了胁大发入的动林侵手战在争芬段党兰吞内的并开冬了始季,进战芬行争兰的。在称上威为述胁肃扩面反张前运行不动动肯的常低大被头,
清说成洗苏活联动时需给免要后于这人两些留线作领下土了来极防其御深纳刻粹的德印国象的。突19然34袭年击大,权但 在队遭是表-发--握的到当示时---后清战要并重这, 洗 争 放 没大就战顾苏先斯 导 已 弃 有损 是,之联遭大 致 结 对 起二失解忧避到林 军 束 所 到战的除,免德发队、占作期原了同了军后时首的动素德据用间因了质国领。苏之一大被土联一系降彻的建。列是底控立的击制苏的清败。联东洗以红方运后军战动 ,在线肃 斯苏,反 大德苏运 林战德动 并争战对 没初争军 有期爆
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
参与推翻赫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
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
事、经济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
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
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
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最高
苏维埃主席。
1979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2020/4/7
13
列宁逝世的权力斗争
1924.1.24 列宁逝世,有7名政治局委员:斯大林、 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布哈林、李 可夫和托姆斯基。
1924.5 俄共十三大召开,斯大林宣读“列宁遗 嘱”,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猛烈攻击托洛茨基, 斯大林留任总书记
1924.9 托洛茨基出版《十月的教训》,攻击列宁、 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 展及挫折
2020/4/7
1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原姓 朱加什维利,原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 主要领导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 斯大林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 称苏联)的缔造者之一,对二十世纪的世 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4/7
2
斯大林于1879年出生在高加索格鲁吉亚
2020/4/7
11
第二次大战结束后,苏 联势力扩展到了大半个东欧, 斯大林利用这个机会在整个 占领区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变成苏联的卫星国。从此铁 幕落下,美国和苏联开始四 十余年的冷战。
2020/4/7
12
1946年3月,斯大林担任了 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 他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 和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 斯大林因脑溢血逝世,享年73岁。 他的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被保存在 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1961 年,斯大林的遗体被迁出列宁墓, 掩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
★不是长久存在的,其中大多数在一定历史时期发生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发现、利用经济规律有着阶级背景
第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 关系
2020/4/7
25
(2)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一,基本经济规律的界定

1918年苏俄宪法历史背景

1918年苏俄宪法历史背景

1918年苏俄宪法历史背景1917 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但随后形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然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与帝国主义战争,无视国内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迫切需求,这使得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

同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在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甘心失败,企图复辟,他们煽动叛乱,破坏生产,暗杀革命者。

在国际上,协约国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苏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实行土地改革,将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银行和大企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等。

在政治方面,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1918 年苏俄宪法的制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这部宪法旨在确立苏维埃政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明确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当时,苏俄的政治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需要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对国家的领导,确保革命的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参与到国家的管理和建设中来。

经济上,苏俄遭受了战争的严重破坏,生产停滞,物资匮乏。

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对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等。

然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农民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宪法保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调整经济政策,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社会方面,苏俄人民在长期的战争和动荡中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迫切希望过上和平、稳定、幸福的生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苏俄报纸免费发行和恢复订阅制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苏俄报纸免费发行和恢复订阅制的问题
规定个人 、 社会 团体 、 公 共 机 构 以及 国 家 机 关 和 企 业 毫 无 例 外 地 需 要 支 付 报 刊 订 阅 费 。 根 据 列 宁 的 建 议 ,法 令 委

点 .只 有 他 签 署 的 1 9 2 1年 1 1 月 的
新决 定 . 从 侧 面 反 映 了 他 认 识 发 生 了 变化 。当时 , 俄 国开始实行 “ 新 经 济 政 策” , 这 也是一个新 的背景 。” ( 陈 力 丹 《 马克思 主义新 闻观思想 体 系》 第4 3 6
运作 视 为是 资本 主义 , 订 阅 制 以 承 认
目标 。 由于分 配权 归属 于机关 单位 ,
加 之对 权力 监督 的缺失 。 新 的 法 令 没 有 改 变 行 政 部 门 占有 大 量 报 刊 的 状 况。 同时 , 货 币 结 算 的取 消 使 本 来 就 资
金紧张 的报社 、 出版社更为 雪上加霜 。
当时 苏俄 国 内战争 刚刚 结束 , 政
府 财政 紧张 、 国内 经济 低 迷 。 农 民 抗
议、 工 人 罢 工 不 时 出现 , 甚 至 发 生 士 兵
起 义 。 苏 维 埃 政 权 面 临 严 重 的 经 济 危
机 和政 治 危 机 。列 宁 在 思 考 报 刊告 业务 , 但
马 克思主 义新闻观
F h e Ma r x i s t Vi e w o f J o u n l a l i s r n
细 则 由教 育 人 民 委 员 部 、财 政 人 民 委 员 部 和 工 农 检 查 人 民委 员 部 颁 布 。 报
央委员会 机关报《 消息报》 公布 。法令
毛 泽 东 为 数 十 种 党 报 题 写 过 报 名 . 唯一 在报 头上 留有 “ 毛泽 东题 ” 落

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俄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八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开展
普列汉诺夫生平简介:格奥尔吉·瓦连京 诺维奇·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第二国 际著名的理论家和活动家。俄国第一个马克思 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的创立者。出身于俄国 唐伯夫省一个地主家庭。19世纪70年代参加民 粹主此义处运添加动标。题曾俩次被捕。1880年被迫侨居瑞 士,逐步承受了马克思主义,脱离民粹主义。
第六页,共16页。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开展
从19世纪末解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俄走过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征程。其开展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七页,共16页。
层级关系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后到1905年俄国革命是时期,是
第九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1882年翻译俄文版共产主义宣言,1883年创立解放社〔与 查苏里奇〕,1889年出席巴黎第二国际代表大会并发表关于俄国工人运动 的演说,同年赴伦敦会见恩格斯。1900——1903年同列宁一起主编火星报 和曙光杂志。1905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反对列宁道路。后成为俄国孟 什维克的指导人。1883——1903年,普列汉诺夫写下了大量阐述马克思主 义根本理论的代表著作。如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我们的意见分歧,论一 元论历史观之开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等,这些著作全面阐述马 克思主义思想,为反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做出了 奉献。
第十一页,共16页。
第十二页,共16页。
普列汉诺夫研究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提醒了马
1
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做出科学说明的唯一理论,他使 人们可能把人类历史当作有其自身规律的过程来理解。
普列汉诺夫对马 克思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的论述
2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

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创立15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

由于马克思主义集中地反映了时代的本质特点,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很快超越了其创立时期的狭隘地域和民族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世界化进程中,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纷纷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又不断地民族化,出现了苏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现代西方的马克思主义。

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更为深刻的世界化过程,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前提,但比马克思主义的那种单纯的传播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因为它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在世界上的一些民族中生根、开花和结果,并因此而深刻地改变了这些民族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世界化和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不仅面临着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诘难和挑战,而且还要解决其内部出现的诸多问题,克服自身发展过程中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种种困境和理论迷雾。

正是在回答这些诘难和挑战、克服这些问题和困境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实现着历史性的发展及理论内容和思维方法上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一、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不同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民族化、时代化。

任何一种革命理论都必然表现出它所产生时的历史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马恩面对的是欧洲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关系和发展进程,回答的是当时的经济、社会、历史发展和阶级斗争提出的重大问题,制定的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他们的理论学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苏发展
1.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2.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3.国际工人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财富。

下列文献按时间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共产党宣言》②《资本论》③《四月提纲》④《人民宪章》A.③①②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②③
4.“新的力量和新的学说已经兴起,向19世纪正统的自由主义挑战。

乌托邦式的以及其他的社会主义者已经发射了若干小排炮,现在轮到大炮开火了。

”“大炮”是()
A.启蒙思想B.生物进化论C.空想社会主义D.科学社会主义5.《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6.在中学毕业作文中,马克思以“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目标,并倾注了毕生精力实践上述理想。

他在19世纪40年代取得的实践成果是()A.参与第一国际的创立B.出版《资本论》
C.声援巴黎公社的斗争D.创立科学社会主义
7.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

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巴黎公社期间
8.《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

”这表明列宁()A.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B.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D.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9.1917年7月,俄国临时政府下令向德军发起进攻,结果俄军损失惨重。

同年9月,俄军最高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反政府叛乱,派兵进逼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下,首都几万名工人武装起来保卫首都并最终瓦解了叛乱军队。

这些历史事件产生的共同结果是()
A.催生了工兵代表苏维埃B.临时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C.为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创造条件D.推动民主革命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10.十月革命期间,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及时解决了俄国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其措施是()
A.宣布推翻资产阶级掌权的临时政府B.通过《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C.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选举产生列宁为主席的人民委员会1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

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2.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3.“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
14.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15.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16.表1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表1
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
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 7360 7290 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17.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
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材料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每点2分)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每点3分)(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每点2分)
(选择题:1-17:DDDDB,DDBBB,ADDAC,CD)
3题【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

①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②1867年③列宁发表于1917年④制定与183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