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尘埃落定_与_喧哗与骚动_的文本比较分析
意识流小说《喧哗与躁动》赏析
2013.07霍舒缓威廉.福克纳(1897-1962)被称作南方文艺复兴的棋手和精神领袖,而且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
福克纳的小说主要是揭示了美国南方衰败颓废的精神状态,以及处于孤独、困惑和苦闷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他的创作具有美国南方文学的怪诞和恐怖的特征。
《喧哗与骚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各个家族成员的不幸遭遇和畸形颓废的精神状态,来诠释杰弗生镇没落贵族康普生家族的衰落的过程。
书名《喧哗与骚动》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是一个白痴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1《喧哗与骚动》作为福克纳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碎片与整体的统一。
一首先,破碎的人物心理都有着明确的中心指向性,故事中的人物的命运都与凯蒂有关并围绕着她。
例如在昆丁自杀的这天,他的意识流中闪现或者浮动的意识回忆都与凯蒂的过往有关系。
这些片段被穿插在他的意识活动中,并迅速地滑动闪现。
凯蒂离开家以后,班吉的意识活动也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滑向凯蒂,他们会杂乱地出现在他的思想中,无序支离破碎。
昆丁以及班吉的这些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对凯蒂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出现频率很高很密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凯蒂为中心的意识集合。
对于班吉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具有同一个价值,随着外界的刺激,他不健全的意识和联想自由地漂浮在各个时间层面上。
他比哥哥们更能历历在目地将过去嵌入现在,从而清晰地将凯蒂和整个家族的悲剧勾画出来。
通过班吉的简单、混乱的叙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凯蒂在性方面逐渐成熟和堕落的过程:她在14岁时,第一次使用香水,穿上成人衣服参加舞会;15岁第一次吻自己的男朋友;16岁时与一个男人打秋千;17岁失去童贞;18岁时被迫出嫁。
所有这些都是伴随着班吉的嚎啕大哭、乱喊乱叫发生的。
在这一章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各个片断也许毫无意义。
琐碎没有逻辑性,但拼在一起就构成了某种十字花刺绣的图案。
叙事的界限———重读《尘埃落定》
叙事的界限———重读《尘埃落定》作者:朱朋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朱朋[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阿来的《尘埃落定》甫经问世就获得众多好评。
诚然,时至今日,《尘埃落定》之经典价值已无需多言,但就小说中的逻辑硬伤、文化失真、自我重复等现象而言,这篇小说的缺憾依然存在。
以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与其说,这是这本小说存在的缺憾,不如说这是当下小说家创作中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
归根结底,这是“虚构与真实”“创新与继承”这些文学所必将面临的永恒矛盾。
关键词:《尘埃落定》叙事技巧文化表达题材利用《尘埃落定》是阿来的成名作,也是阿来的代表作。
在叙事学的意义上,它摆脱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成功地融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主体上运用第一人称外视角,并辅以视角越界,讲述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故事;在内容上,它书写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土司制度的消亡,展现了独特的藏地文化。
仅鉴于这两者的成就,在当代的文学版图上,《尘埃落定》都理应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将它奉作经典、交口称赞的同时,我们也理应看到,作为阿来的首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的叙事和内容也并非无懈可击。
一、叙事技巧的探索与局限(一)视角越界与逻辑硬伤魔幻现实主义流派的典型特征是既在作品中坚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原则,又在创作方法上运用欧美现代派的手法,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
通读阿来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神奇、怪诞的东西:通晓巫术的巫师、精准预言的僧人、四处游荡的魂灵、不可思议的视角越界……魔幻的风格体现出阿来对创作技法的重视和探索。
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也曾致力于摆脱传统叙事的窠臼,但大量实验性叙事的后果,是对小说意义层面的漠视和损伤。
90年代初的《尘埃落定》在做出这种探索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类似的问题。
就视角越界的现象而言,在阿来的很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根据申丹在《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一书中对叙述视角的划分,《尘埃落定》这部小说总体上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外视角,通过土司的傻儿子“我”的追忆来展现藏族土司制度土崩瓦解的历史。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研究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作者简介:谭凌霞(1978-),女,四川乐山人,西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研究谭凌霞(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0)摘要:阿来创作深受福克纳影响,《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都描述了社会的转型和旧制度的消亡。
细读文本,会发现两部作品在叙事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在“傻子”视角叙事和女性叙事方面。
关键词:尘埃落定;喧哗与骚动;叙事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016-01《尘埃落定》(下文简称《尘》)是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讲述了麦其土司一家的兴衰灭亡。
《喧哗与骚动》(下文简称《喧》)是作家福克纳的作品,讲述了内战后南方社会的一家人。
两部小说都试图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衰败反映旧制度的消亡及旧传统的没落。
阿来的写作深受福克纳影响。
“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美国文学。
我主要关注美国文学的三个领域:第一是黑人文学……第二个影响是犹太文学……第三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当然是福克纳。
”①细读文本,会发现两部作品中叙事手法相似之处。
一、《尘》与《喧》的“傻子”叙事比较研究《喧》中三兄弟班吉是一个心理年龄只有3岁的傻子,完全没有逻辑思考能力,只如摄像机般呈现一些凌乱的事实碎片。
《尘》中土司家二少爷虽以“傻子”冠名,但并不是真傻,而是以不同的思考角度去看身边发生的一切。
因其不同常人的举止和想法,使其成为他人眼中的“傻子”。
其实,他身上呈现出的人性和大智慧使其在每个重大事件中,如种罂粟还是种粮食、开放边境市场......,都做出了明智的决定。
小说中二少爷的“傻子”叙事不是杂乱无章,而是非常清晰。
《尘》中傻子是唯一的叙事者,娓娓道给读者整个土司家族的兴衰。
而《喧》则有四个叙述者。
因班吉的叙述杂乱无章,若仅凭其一人视角,读者必陷入一团迷雾,他的称述仅是事情真相的一块拼图,需借助其他补充才完整。
痴人呓语——析读小说《喧哗与骚动》
痴⼈呓语——析读⼩说《喧哗与骚动》《喧哗与骚动》是⼀部颇为难读的⼩说,它的难读⼀⽅⾯由于福克纳⾏⽂的艰深,另⼀⽅⾯与我们在古典主义作品的熏陶下所养成的欣赏习惯也不⽆关系。
⽂学趣味的培养与⽂学视野的⼴阔与否有很⼤的关联,因此,我们在福克纳的众多作品中选取了这部只有在读完之后才会拍案称道的⼩说加以介绍和分析,以收拋砖引⽟之效。
莎⼠⽐亚的名剧《麦克⽩》中有⼀段著名的台词:“⼈⽣不过是⼀个⾏⾛的影⼦,⼀个在舞台上指⼿划脚的拙劣的伶⼈,登场⽚刻,便在⽆声⽆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个愚⼈所讲的故事,充满了喧哗与骚动,然⽽却找不到⼀点意义。
”⽆疑,这段台词深深地启发了福克纳。
他不仅把《喧哗与骚动》定为这部⼩说的名字,⽽且还把“愚⼈所讲的故事”定为⼩说的第⼀章。
这个愚⼈就是年已30⽽智⼒只相当于⼀个三岁孩⼦的⽩痴班吉。
这样⼀个不会说话、不会思考的⽩痴所讲的故事当然不能像我们通常所习惯的那样有逻辑,它只是班吉对外在世界的模糊反映的⼀个个⽚断的组合。
这种接合在我们看来是⽆机的,因⽽对“故事”的时空跳跃和每⼀⽚断的不完整也就感到难以理解。
不过,如果我们从班吉⾃⾝的⾓度来看待他的“故事”,就会从中找到这些⽚断组合起来的有机性。
这种有机性就是福克纳的完全不同于我们所习见的传统的叙述逻辑——班吉乃⾄全书前三章的故事都是以讲述者的意识流动为线索的。
从作品的形式上看,这种叙述⼿法是对传统⼩说叙述⼿段的背叛。
⽽从作品的内容上说,它⼜把⼩说的触⾓深⼊到⽩痴、精神变态者和有⼼理残疾的⼈物的内在世界,这就在更⼤的程度上背离了西⽅以英雄为主要⼈物的古典⼩说传统。
从形式到内容两⽅⾯与传统的背离,正是福克纳的⼩说的现代性之所在。
《喧哗与骚动》的第⼆章是昆丁的部分,记述的是他在⾃杀那天的意识流动。
昆丁虽然不像班吉那样是⼀个⽩痴,但任何⼀个即将⾃杀的⼈,其精神状态⽐起正常时刻的精神状态来,都会呈现出巨⼤的起伏和⾼度的⾮理性,这也就为作者对其意识流的捕捉提供了更加⼴阔的想象空间。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读后感《尘埃落定》读后感2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尘埃落定》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尘埃落定》读后感1一口气读完了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自己仿佛也变成了藏族土司的傻儿子,很长时间都痴痴呆呆地沉浸在小说史诗一般的浪漫神秘的诡异情调之中,被小说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人类和宗教情感所震撼,被小说所包含的深沉厚重的藏族文化底蕴所折服,于是便有了以下的文字……我·傻子“血慢慢在地板上变成了黑夜的颜色”关于我的文字在我的死亡中戛然而止,就像曾经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当一切都相对静止之时,也要叹息一般地坠落、平息、消失。
合上书,那道出现在书中见证与伴随了我成长,友谊,战争,爱情,死亡的高原阳光直射出来,把世界照得一片光明。
强烈的射线穿透了一切不可能,相隔时空的对视,心中竟然生出相恋般的感觉。
我,一个世人公认的傻子,如神明附体一般地为自己的民众,为自己的家族做出一系列的连聪明人也没有做到的,智慧而伟大事情。
可我仍然是不不折不扣的傻子,每当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傻子的时候,往往就是我最傻的时候。
我那么地爱我的妻子塔娜,就像爱着我脑内偶尔灵光突闪智慧。
塔娜跟我的智慧一样,我越想抓紧,她就溜得越快。
塔娜的美丽就是她一再背叛的资本,遗传自茸贡土司的狭隘与自作聪明,让她如阳光中不安的尘埃一般,飞舞落定,再飞舞再落定。
每一次的飞舞都是那么地光彩照人,每一次的落定那是那么地苍白悲哀。
我一思考,脸上就是一副傻子模样。
许多时候,我更愿意用眼睛与我的书记官——没有舌头的翁波意西——交流。
没有仇恨,也没有怜惜,因为我和书记官的交流更加自如了。
眼睛,就是彼此的灵魂。
灵魂升空的那一刻,塔娜的悲痛让我始料未及。
我把生前的问题带到了死后,可是又在死后的那一瞬间把问题丢失。
我的灵魂应该是像祖先的经书中说得那样,到达了一个没有阴影的天堂。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
作 品 中 运 用 了 第 一 人 称 叙 事 手 借 印象 和 感 觉 进 行 叙 述 ,没 有 任 尔 西 是 康 普 生 家 族 的 支柱 ,她 真
法 ,从 不 同 视 角 对 故 事 进 行 了 重 何 平 路 的语 言 。并 且 ,班 吉 的 叙 述 心 挨 着 小 昆 丁 和 班 吉 ,让 他 们 感
关键词 :《尘埃落定》 《喧哗与骚动》 叙事手法 比较
《喧 哗 与 骚 动 》是 20世 纪 美 国 岁 了 ,但是 却只有 三岁 的之 上 ,没 实 、善 良与之前j 章病态 的第一
著名作家威 廉 ·福克纳 的代表 作 , 有思 维能力 和判断能 力 ,只能凭 人 称 人 物 形 成 了鲜 明 的对 比 。迪
《尘埃 落 定 》中 ,虽 然作 者 一
视 角 ,并 采 用 全 知 叙 事 和 客 观 叙 了 妹 妹 失 贞 、家 族 衰 落 之 后 而 绝 直 运 用 第 一 人 称 叙 述 的 手 法 ,但
事 的 手法 对 故 事 进 行 了叙 述 。《尘 望 自杀 。在 这 种 环 境 下 ,昆 丁处 于 是 ,也 在 叙 述 过 程 中 穿 插 了全 知
手 法 比较 不 仅 能 够 加 强 我 们 队 文 普 生 太 太 的 做 作 、迪 尔 西 的 勤 劳 官 寨 出事 了 ,作 者 借 人 们 的 查 证
学 创 作 的 了解 ,而 且 对 文 学 发 展 以及 杰 生 自己 的 刻 薄 。而 《尘 埃 落 证 实 了麦 琪 土 司 i 太 太 孩 子 天 折
复 叙 述 ,然 后 用 第 人 称 将 整 个 杂 乱 无 章 , 十分 符 合 班 吉 的 人 物 受 到 了温 暖 。 并 且 ,在 最 后 一 章 ,
《尘埃落定》导读(三)
《尘埃落定》导读(三)(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院王妍)三、《尘埃落定》的“白痴/傻子叙述”《尘埃落定》中,阿来采取了“白痴叙述”的视角,不止一位评论家把《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联系起来。
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的开篇由一个先天性白痴班吉的视角展开。
班吉三十三岁了,智力却不如一个三岁的孩子,他分不清现在与过去,脑子里只有一片模糊的感觉和想象,显然,这种描写大大扩展了小说的意义空间。
虽然,阿来和福克纳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叙述方式,但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对傻子视角的选取是阿来阅读积淀和自由选择的结果,傻子少爷正是阿来在二十世纪以来质疑、颠覆、消解的西方哲学和文学思潮下的产物。
不仅如此,《尘埃落定》中大量的神秘力量的书写,关于鬼魂、诅咒、大地的摇晃等的书写都散发着一种超越了庸常生活的想象力和幻想性的力量。
“幻想性与想象力不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基本能力,在现实主义大师的作品中,想象力更多体现在根据人物的逻辑或生活的逻辑来虚构故事的走向,而幻想性是现代艺术的基本元素,它解决了理性和非理性、真实和虚假、现实和超现实等一列与艺术创作休戚相关的命题。
”阿来正是借助于这个幻想性的翅膀,使得他的书写自由地飞翔于现实、历史的缝隙之间,而幻想、寓言、象征和阿来的特殊的民族背景碰撞、融合,使得他的叙述呈现出一种极其鲜活而灵动的世界。
一般说来,叙事模式中的“傻子”,是源于对现存表达的不满,是对现代理性“镜像”的反拨。
巴赫金在论及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小说中的骗子、小丑、傻瓜形象时说:“他们有着独具的特点和权力,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作外人,不同这个世界上任何一种相应的人生处境发生联系,人和人生处境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看出了每一处境的反面和虚伪。
”1因为“我”是傻子,所以“我”的叙述就具有不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没人会计较傻子的话语的逻辑,正是因为傻子逻辑的超常规使得我们可以如此合理而轻易地超越了现实逻辑,领略到生活弯曲变形后更为丰富的侧面,从而扩展了叙述空间。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作者:张萍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3期内容摘要:本文从第一人称叙述手法、全知叙事、客观叙事、叙事视角、意识流等方面对《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进行了比较,探析了《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中叙事手法的异同。
关键词:《尘埃落定》《喧哗与骚动》叙事手法比较《喧哗与骚动》是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作品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手法,从不同视角对故事进行了重复叙述,然后用第三人称将整个故事呈现了出来。
这种具有独创性的叙事手法成为各国文学创作者的模仿对象,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作家阿来深受福克纳的影响,其成名作《尘埃落定》也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并采用全知叙事和客观叙事的手法对故事进行了叙述。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有很多相似性,都是讲述家乡故事。
因此,在比较文学下,《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相似性使得叙事手法的比较成为了可能。
研究《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手法比较不仅能够加强我们队文学创作的了解,而且对文学发展意义深刻。
一.第一人称叙事手法《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都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
《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在前三章让班吉、昆丁、杰生来充当叙事主体,让不同人物作为第一人称进行叙事,强调不同人物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
《尘埃落定》也运用了第一人称,以麦琪土司的傻儿子的视角叙述了土司家族的兴衰变化。
然而,《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第一人称叙述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喧哗与骚动》中的前三章虽然使用了第一人称“我”但是,这个“我”却不是同一人物。
第一章的第一人称“我”指班吉,是康普生家中的孩子,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了,但是却只有三岁的之上,没有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凭借印象和感觉进行叙述,没有任何平路的语言。
并且,班吉的叙述杂乱无章,十分符合班吉的人物形象。
在第一章中,班吉是康普家族的播报者,他向读者播报了家族的人物、环境等信息。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家族悲剧比较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家族悲剧比较施文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阿来和福克纳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这就决定在他们的作?中存在着社会混乱下人性的缺失所带给他们的思考。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两部家族叙事长篇小说,在庞大家族的兴衰中,两者有很多的异同,如叙事视角的转变、通过家族所折射出社会变革,不可逆转的时代进步等。
因而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阿来和福克纳的家族叙事,比较其家族悲剧以及变迁过后的融合,从而比较两部小说的家族悲剧以及背后的文化反思。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尘埃落定》家族悲剧《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一出版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尤其是《尘埃落定》中独特的视角、诗化的语言以及特殊的叙事背景,自始至终都备受关注,引起了广大评论者对有着藏族特色叙事形式的研究%小说甚至还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是藏族作家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其影响力和艺术性可见一斑。
而《喧哗与骚动》更是其作者&的第一作,中着法以及多变的叙述视角,由于其先的写作技巧与思想,这出版得大的可,是着的,引起了评界及文学界的关注,获得了1949文学奖。
文的是者家族叙事式的与,对家族落甚至的中出的,以及可的中的文化反思。
一、家族小说的悲剧类型比较《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一个是关于藏族的麦其土司的家族落的过程,一个是关于落的家族的,是家族的和,是与的盾。
作的是动的中,荣而大的家族家族与、与自的矛盾中一,现了作家对处的混乱的做出的应和考。
1.个人的悲剧家族的往往会在个人身上先生发出来,因此个人的是家族的缩影。
对的探索中,找与家族,与的密可的关系以及造的原因。
《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中,都有关于对性的探索,凯蒂的贞导致昆丁的忧郁;其与央宗加制的欲望,后导致的地震等,都了作家对天性的加制,害怕释放天性而导致的天灾祸。
《尘埃落定》中,二少爷本身就是一个“傻子”,因I 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做的事,说他想说的话,对于人性的释放可以说是甚于常人,但是,释放天性以后,他要面对的却是亲人的远离、妻子的背叛、最后被仇人杀死的命运%至高无的其,靠着罂粟获得财力、物力之后,抢夺他人妻子,杀害其首领,后,地震、大儿子死亡、小儿子的强大,使得对自己的老以及最后被夺去土地的痛苦。
论《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中的疯子式人物
关键词 :“疯子” 先知 叙述结构
阿 来 的 《尘 埃 落 定 》以 一 个 傻 子 的 视 角 展 开 叙 述 ,美 国 作 家 威 廉 ·福 克 纳在 《喧 哗 与骚 动 》中有 一 个 33岁但 智 力 始 终 停 留 在 3岁 、不 能 说 话 的 白痴 —— 班 吉 的 回 忆 路 线 ,可 以 说 这 两个 异 样 的人 物 正是 传 统 “疯 子 ”式 人 物 的 一 种 延 续 和 发 展 。傻 子 和 白痴 ,在 两 部 不 同 的 作 品 中有 着相 类 似 的 功能 和地 位 , 在 曲 同工 之 妙 。
学 教 育
论《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中的疯子式人物
圃 杜 券
内容摘要 :《尘埃落定》中的二少爷是傻子 ,《喧哗 与骚动》中的班吉是 白痴 ,这 两个带有先天缺陷的人物,在 小说 中却能 占据着不可或缺 的特殊地位 ,他们 既是 一位 复杂的小说形象 ,又是一种创新 的叙述方 式,他们是作 者 智 慧 的 结 晶 ,是 现代 小说 艺术 的一 面 新 旗 帜 。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
以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喧哗与骚动》吴悦摘要:《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取得成功的第一部代表作。
小说四个部分分别以四位不同的叙述者视角进行叙述,描述了曾经古老而华贵的贵族康普生家族衰落的过程。
本文将以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对小说展开解读。
福克纳创作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分析中心。
将伦理重新纳入文学批评的视野,有助于现代人走出虚无主义的困境。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福克纳;文学伦理学批评;南方道德伦理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南部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多部作品均以他的故乡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奥克斯福镇作为其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如果对作者及他所写的作品进行研究,无法绕开的主题一定就是有关他所写的南方文学、南方社会及南方的腐朽衰败。
时至今日,中外文学评论家们对该小说的研究热点为:多角度叙事视角、意识流手法、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在精神分析等跨学科领域进行广泛的探索。
本文将以另一视角试图对其作品《喧哗与骚动》进行解读。
在福克纳创作这部体现其实验性写作方法和“现代主义”思想的离经叛道的“一部近乎是里程碑似的作品”之前,他一度想放弃写作。
当他感到写作谋不了生、且自己内心失去快乐之时,“福克纳决心把自己与一切出版社与书目隔绝了,于是他对自己说:此刻,我可以写了”。
[1]小说分别以四个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进行叙述,作者所使用这种强烈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不解之谜。
2011年10月,美国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就当今的西方文论现状及未来走向做了清晰的描述。
其中,文学的伦理学转向越来越受到广大评论家的注意。
现当今谈到文学批评,就会不可避免地涉及文学作品在文化上的道德与政治层面的冲突与争论。
文学伦理学批评结合了文学作品及伦理学说的理论,强调了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教诲。
聂珍钊教授在书中谈道:“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阅读、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方法……分析伦理选择的不同动机,剖析伦理选择的过程,揭示不同选择给我们带来得到的启示,发现供可效仿的道德榜样,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经验和教诲。
“尘埃落定”读后感
“尘埃落定”读后感“尘埃落定”读后感1这本书看到一半的时候,就情不自禁的要看看电视剧当中的角色是谁扮演有点失望,和想象的不一样,这本书我很喜欢,什么是傻,什么是聪明,生活中太多的聪明人办啥事不是么~ 对于这个怪诞甚至有些夸张的人物,大家褒贬不一。
二少爷,有人认为他的行为神乎其神,与现实的轨道脱离得太远了,有人则认为,正是他的天马行空,才让这部基于现实的魔幻主义小说有了开合自如的气度。
在我看来,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傻少爷,一个感人的、成功的形象的,有一些感觉是这样的,是说不出来的,是需要去感受的!“尘埃落定”读后感2昨天开始看的,白天没咋看,失眠的夜晚匆匆看完。
读着读着,有种自己看过《尘埃落定》故事梗概的幻觉。
并不是说《尘埃落定》不好,只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说民族风情吧,会想起暑假读的《芙蓉镇》。
定位在那样的地方,又让我想起王明珂的那几本书。
主角,麦其土司的傻儿子,慢慢成长甚至变得不傻,让麦其土司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
外部环境最初是模模糊糊的,后来清晰了些,最终土司制度土崩瓦解,终于尘埃落定。
他没有投降,也没有西逃去西藏,而选了死亡。
他是能让我们有些许共鸣的人物,却有时候显得特别遥远,他有时傻里傻气,有时聪明,至始至终也能看到他如何驾驭“下人”。
如果当爱情小说看,傻子绝不是理想中的爱人,他原谅背叛,不在意处女这种问题,也会为爱情昏了头,但爱情还是像昙花一现。
卓玛,塔娜,以及无数没有名字的女人,血缘和地位给了他太多。
土司的世界跟我们熟悉的世界也迥然不同。
读完小说,感觉了解了一点儿另一个世界。
命运不能解释,塑造面对命运的无助也许哼感人吧“尘埃落定”读后感3对当代文学,我接触的时间很晚。
在其他同学读完了当代所有作家的作品时,我还像个六年级的小学生那样,惊喜地徘徊在当代文学的书架间。
当代作家写下的作品,其数量与古代作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旗鼓相当,这时我才知道有当代作家作品的存在这回事。
这一点也不奇怪,我出生于一个闭塞的小山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村子里一户相对富裕的人家才买进了第一台电视机。
《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比较研究
作者: 孙怡冰
作者机构: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00089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71-7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喧哗与骚动》;《尘埃落定》比较
摘要:阿来的创作深受福克纳的影响,《尘埃落定》在内容和写作技巧上和《喧哗与骚动》有诸多相似之处,均书写当时的社会转型,表达对故乡世界的追思与缅怀,都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都强调了时间在传统文化的衰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都借用“傻子”的视角来讲故事,打破所谓“常态世界”的规则和秩序,将读者带入混沌、驳杂的“非常态世界”。
存在与时间:从约克纳帕塔法到马尔康——对《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比较解读
On Comparative Reading of Chen Ai Luo Ding and
The Sound And Fury
作者: 张彩虹
作者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1-425页
主题词: 神话;寓言;存在与时间
摘要: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近年来文坛上倍受关注的一部文学作品.2000年荣获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这次获奖使它的影响扩展至海外.小说的主题和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宗教哲学意识以及独特的叙事手法,都让人不能不想起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曾荣获194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这两部小说在主题、背景和神话、寓言的内在结构形式上都有着许多相近之处.同时,基于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两部作品在对存在与时间的哲学理解上又有着迥然的差异.正是这些相似与差异构成了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
《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家族叙事之比较
《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家族叙事之比较
秦东方
【期刊名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年(卷),期】2018(034)002
【摘要】威廉·福克纳与阿来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作家,《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这两部著作既有诸多相似之处,又各具特色.两部著作都运用了"傻子"视角,具有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两位作家对情欲主题作了不同表达,最终都通过一个家族不
可阻挡的败落反映时代的风吹云散,成为文学经典.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叙述视角、人物设置、宗教因素、情欲主题、故乡背景等角度进行比较,解析两部作品如何运
用这些因素营构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的庞大家族故事,可以看出福克纳对阿来创作
产生的影响.
【总页数】4页(P138-141)
【作者】秦东方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喧哗与骚动》和《丰乳肥臀》的家族叙事比较研究 [J], 赵鑫
2.《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家族叙事之比较 [J], 秦东方;
3.社会转型期人类的精神困境——《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之人物比较 [J],
屈文静
4.《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中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 [J], 范卉婷
5.《尘埃落定》和《喧哗与骚动》的家族悲剧比较 [J], 施文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 中国矿业大学银 川学 院 人 文社科 系 ,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摘 要 : 超 文本文 学是 一种 以电脑 、 网络 为载体 , 以超文本技 术为支撑 的新型文 学。节点、 链接 、 网络是 超文本 结构 的三 要 素。由于超 文本 文 学作 品为读者提供 不 同的情 节走向 , 为读者 带来“ 蒙太奇” 、 “ 非线性 ” 、 “ 迷 宫” 、 “ 无 中心” 等 阅读感受 , 因此
需 要创作者 , 而是说要 使文本和读 者摆 脱作者 的控制 。相应
地. 在超 文本 文学 中 , 读 者从受 制于作 者和文 本 的地 位转变
指 向不 同的文本 。在每个 文本 中分布数 量不等 的超链 接 , 它
为文本 的积极创作 者 , 不再被 动地 接受 与欣赏 。 而是 积极地 参 与创作 。当 鼠标握在 读者 的手 中 。 读者 的每一 次点击都是 在参与创 作 。读者 阅读 超文本 版 的《 喧哗 与骚动 》 时 能够充
分发 挥主 观能 动性 , 自由、 随意地 选择 阅读 的 入 口和 出 口、
们 又指 向其他文本 。在 电脑 和互联 网的共 同协作下 , 无论读
者 身在何处 。 只要 具备上 面提 到的必备 的硬 件设施 。 就 能 阅 读 超文本版 《 喧哗与骚 动》 。另外 , 超 文本版《 喧哗与骚 动》 里 增 加 了由福克纳 在1 9 3 3 年对 该小 说 的介 绍 .并 在该文 本所 在 页面 的侧栏里还 附有辅助 性 阅读索 引 .它们 或指 向与此
者 已经失去对 文本 和读 者的控制 。此外 , 大量文字游 戏 的使
用. 也与后 现代主义小 说家进行 的语言文字 游戏相契合 。
首先 . 载体 的超文本性 。载体的超文 本性指超 文本文学 的写作载体 由纸 张变 为计算机 的存储 器 。写作 的直接 媒介 是 由微 电子所 构成 的 、 可供计算 机读 取 的、 以“ 比特” ( b i t ) 为 单 位 的电子字符 构成 的“ 字词 ” 。超文 本作 品 以电子 的形式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重点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从精神分析角度解读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Unscrambling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from a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作者】王晓燕;【导师】张京生;【作者基本信息】山东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8,硕士【摘要】威廉·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谈起他,人们总是联想到美国南方。
作家在美国南方他故乡那片“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几十年,奉献出一部又一部饮誉世界的传世佳作。
这些作品扎根于美国南方,并探索了美国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命运。
《喧哗与骚动》就是其中的一部。
小说聚焦于美国南方一个大户人家康普生家族,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分别由一个不同人物在不同的一天进行讲述。
前三部分由康普生三兄弟分别自述,最后一部分是作家的第三人称叙述。
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康普生三兄弟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
作为讲述者,他们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康普生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
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们的存在、性格以至心理和精神状态都反映出这个家族、乃至整个美国南方的衰落。
本文主要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原型意象,逐步解析福克纳创作的心理动势及小说主人公的精神状态,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这部小说的深层心理学本质,并进一步指出,荣格的原型意象及其理论和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代表了一条面向心灵的解析之路。
第一章总揽精神分析学及其广泛的影响。
围绕精神分析学的毁誉、论争和变异正是精神分析学本身内在矛盾和精神活力的集中表现。
首先是在古典精神分析学内部就产生了意见分歧,出现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性心理学等变体。
精神分析学创立之初,就宿命地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弗洛伊德影响了文学,文学也以同样的力量影响了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股强大的国际思潮,已深深地渗透到西方文化的血液之中,“如果没有弗洛伊德思想的渗入,西方思想就不可想象”,这可以看作是对精神分析学的最高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10 No. 2 Journal of Kangding Nationality Teachers College June. 2000藏族作家阿来以一部优秀小说《尘埃落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阿来在谈到他的创作时曾经说,他对拉美文学作过一些研究,也研究过欧洲文学,但更喜欢美国文学。
实际上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福克纳对阿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对阿来创作《尘埃落,定》应该说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试着从两位作家的两部代表作的文本比较分析中深入对福克纳和阿来的研究。
一、相同的叙事手法两位作家在各自的小说中都从白痴的角度描写故事。
首先是福克纳对巴尔扎克式的古典主义小说做出了反叛,特别是对传统小说中常用的全能视角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我们知道小说发展到了,现代,读者的想象力已经被越俎代庖的作家用以全能视角剥夺得一干二净而有限制的人物视角,既可,能把作家的主观性夹带进来,也会使文字的张力受到限制。
要想做到真正的客观,就得另辟蹊径,于是白痴视角出现了。
白痴视角调动的是人的眼耳口鼻,而不是充满算计的思想,因为白痴的感觉比常人敏锐(在福克纳笔下,白痴有时候可以用孩子和病人代替),而敏锐的感觉可以把读者从冰冷麻木的理性、结构、技巧、主题和“中产阶级趣味”里解放出来,紧拉着读者的手,渐入艺术佳境。
另外,白痴视角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对充满拜金主义和科技主义的现代人进行反讽。
在金钱拜物教下跪拜不起,却忘了爱与同情的现代人跟白痴又有多大区别呢?在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里,福克纳的文本一开篇就用一个先天性白痴班吉的视角展开。
班吉33岁了,但他的智力还不如个三岁的孩子,他没有思维,没有理智,脑子里只有一片模糊的感觉和想象,他分不清现在与过去,当他的白痴大脑活动时,过去经历过的事情和现在发生的事情一起在脑海里走马灯似地闪现,每当本能的痛苦袭上心头,他就闹着向家人要他姐姐的拖鞋。
只有闻到那位败坏门庭的姐姐凯蒂的拖鞋的味道,他那白痴的忧伤才能得到安慰。
评论家们一般都把书中班吉的部分称为“一个白痴讲的故事”。
《尘埃落定》与《喧哗与骚动》的文本比较分析李晓云1 康亮芳2(1,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南充 637002) (2,康定民族师专 中文系,四川康定 626001)【摘 要】 对藏族作家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有着相同的叙事手法,题材均以故乡为蓝本,地方色彩浓郁,时空模糊,都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而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阿来诗化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关键词】 阿来;《尘埃落定》;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 比较分析【中图分类】 I207.4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5076(2001)02-0066-04《尘埃落定》也是以一个傻子的视角看纷纷扰扰的世界的。
一幕幕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精彩情节,都在傻子超然物外的目光审视下展开。
读者也跟着有了“傻子视角”。
从飘荡着浪漫神秘的藏族风情中,从淌着灵性、激情和幽默的笔墨中,我们逐渐品味到命运原始的滋味。
土司一次醉酒后与汉族太太有了一个傻瓜儿子,“除了亲生母亲,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现在这样子。
”因为,如果“我”聪明的话,哥哥怕有人跟他争当未来的土司,一定想方设法加害于“我”;父亲会因为在骨肉间难以取舍,而陷入苦恼……。
做个傻子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有时“我”也对一些事发表看法,错了,就等于没有说过;对了,大家就对“我”另眼看待。
比如:麦其家因种了几年罂粟发了财,周围的土司也学着种罂粟时,哥哥还要继续种罂粟,“我”却提出种粮食,事实证明这样的反常思维恰恰是对的,最后麦其家变得更加富裕强大了。
由于会偶尔出出风头,所以“我”招来哥哥的嫉妒,骂“我”装傻,抽了“我”一个耳光,可是他带着仇恨竟然打不痛“我”,让“我”非常纳闷,于是“我”就到处找人打我,以证明我没有痛觉。
找了一天,也没有人肯打我。
这样,“我在证明了有时也很聪明时重新成了众人的笑柄。
”因为有了傻子的思维和举止,所以《尘埃落定》里常常有近乎荒诞的情节出现,而作者也正是通过不可理喻、大智若愚、出乎意料的表现手法,让我们看到曾经辉煌显赫的土司们,曾经被美女簇拥的英雄们,是怎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
唯有每天早晨醒来,总要自我确认“我是谁?”“我在哪里?”的傻子,却因为不以常理出牌,而开辟了康巴地区第一个边贸集市,并且娶到了连风流成性的哥哥也垂诞三尺的美貌妻子。
麦其家的仇人要雪恨,已经将剑架在“我”的脖子上,却放“我”一马,走了,因为杀手认为傻子不会成为土司的继承人,况且杀傻子会为天下人所耻笑。
于是,杀手的剑就刺到了即将要成为新土司的哥哥身上,结果“我”倒真的成了土司的唯一继承人。
书中傻子的幸运,真要让聪明人跌破眼镜,却意味深长。
二、以故乡为蓝本福克纳从第三部小说《沙多里斯》(1929)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题材与风格,即不断地写“家乡的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他所虚构的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这个县的中心是杰弗生镇。
福克纳后来的作品,除了少数几部之外,都以这个县和杰弗生镇为背""景。
福克纳的这套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由十五部长篇和几十个短篇小说组成。
书中的主线则是若干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也把目光聚在自己生长的土地上,阿来对这片乡土的情感就宛如福克纳对自己心中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尘埃落定》是借麦其土司家“傻瓜”儿子的独特视角,兼用写实与象征表意的手法轻巧而富有魅力地描写了藏族的一支——康巴人在土司制度下延续了多代的沉重生活。
阿来以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揭示出土司集团间、土司家族内部、土司与受他统治的人民以及土司与国民党军阀间错综的矛盾和斗争,并从对各类人物命运的关注中呈现了土司制度走向衰亡的必然性,肯定了人的尊严。
阿来的小说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系,但他在书中同样描写了几个土司家族的兴衰荣辱50和一个特定时代的大环境。
阿来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年代的藏区,小说没有原形,人物也是虚构抽象出来的,“故事当初也是较抽象的,只有一些朦朦胧胧的场景,脑海里形成一些较短的篇幅,隐隐50约约地有一些人物在这些场景上走动,当时我特别想写年代初西藏那段历史,于是我便开始查资料,地理的、建筑的、土司制度、民族政策等方面的资料。
我把原来的那些短的篇幅延伸,构筑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的背景是真实的地方、建筑、土司制度等。
”三、浓郁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的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两本书的情节虽然都聚焦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带有特殊风光与风俗的世界里,却又不止于此。
福克纳“绝不仅仅是一个描绘地方色彩的乡土作家。
他更关心的是祖先的罪恶给后代留下的历史负担问题,金钱文明对人性的摧残问题,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现代西方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难以沟通的问题,精神上的得救与净化问题。
他的作品象手术刀似的狠狠刺向南方的痼疾——不是政治、经济上的而是精神、心理状态上的痼疾。
”而阿来最终的目的,也不只是描写一片神秘的雪域高原,而是告诉人们种族与种族之间不是差别,而是共同。
他在《尘埃落定》中没有写藏汉历史渊源,也没写宗教信仰,他写了人生存最本质的东西:一片地域,一种气候,一次情欲与谋杀,一场权力更叠与文化渗透。
这是世界各地各民族人民剥去外表形式之后最本质最普遍的东西,这也是人类生存的共同点,生存的本质从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是时间反复验证过的。
而《尘埃落定》的深刻的另一原因,是在于它并不只限于土司与土司之间、土司家族成员之间、土司与奴隶之间爱恨情仇的演绎,其中,国民政府代表对土司的影响、红色汉人和白色汉人的战争,都有声有色地出现在关键时刻,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揭示了土司制度的彻底瓦解,是中国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的必然。
四、时空的模糊性两本书在时间与空间的模糊性上很相似,但造成这种模糊的原因却又并不相同。
在追溯起自己创90作的渊源时,阿来说:“在《尘埃落定》所描绘年代的藏族社会中%都是文盲,但他们要了解自己的过去并对今天的事情进行思考,于是就采用口头文学成体系地进行传达。
家庭的历史、村落的历史、部族的历史,每个人都在进行着想象、加工,没有严谨的编年史。
我们看到过西藏的壁画,它没有透视,都在一个平面上。
西藏的文学也如此,讲十年前的事情一下子就可推得很远,讲一千年前的事情又可以一下子拉得很近。
经过口头传说的加工,真实的东西会很虚幻,很虚幻的东西又有很强的真实感。
而这种真实感就是文学批评家们所说的艺术的真实。
”因此,阿来所有的将空间与时间模糊起来的能力是天生的,是大部分藏族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样。
福克纳是一个奇妙丰富的作家,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的东西,除了生命的痛的意义之外,还有隐藏不露的东西,譬如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
而这之于福克纳,可以说是一种写作技巧。
福克纳的写作技巧被一代一代的作家借鉴和模仿着,然而没有人能真正拿走他的技巧。
他的技巧是随他感觉而来的准确性和力量,而不是那些突然而来的漂亮句式和华丽词语。
福克纳曾说:“……需要精心地写,得反复修改才能写好。
”然而我们读他的作品,却看不出有什么修改的痕迹,他炉火纯青的描述技巧,已出神入化为血管里自然流淌的东西,那东西就来源于他的智慧和警觉。
五、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两本书都大量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
意识流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它们仿佛从人物头脑里涌流而出直接被作者记录下来,前面不冠以“他想”、“他自忖”之类的引导语,而且它们可以从一种思想活动跳到另一种思想活动,不必有逻辑,也不必顺时序;除了正常的思想活动之外,它们也包括潜意识、下意识这一类的意识活动。
在《喧哗与骚动》中,前三章就是用一个又一个的意识,来叙述故事与刻划人物的。
在叙述者的头脑里,从一个思绪跳到另一个思绪,有时作者变换字体以提醒读者,有时连字体也不变。
但是如果细心阅读,读者还是能辨别出来的,因为每一段里都包含着某种线索,另外,思绪的变换,也总有一些根据,如看到一样东西,听到一句话,闻到一种香味等等。
在《尘埃落定》中也是如此,傻子所看到的东西,以及由此所想到的,都是直接从作者的笔端""流露出来的,前面并没有加上傻子想之类的话,但这一切又不是无来由的,而是有背景提示的。
六、不同的叙述角度与语言运用如果说《喧哗与骚动》与《尘埃落定》两本书还有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但又非常不同的艺术特色的话,那就是福克纳的“多视角”描述方式和阿来的诗化的语言。
福克纳常常对人说,他把《喧哗与骚动》这个故事写了五遍。
“当然,这五个部分并不是重复、雷同的,即使有相重叠之处,也是有意的。
这五个部分像五片颜色、大小不同的玻璃,杂沓地放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由单色与复色拼成的绚烂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