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
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
⼈⽂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中,创新思想是评价的核⼼指标,研究规范是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则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前,这些基本上已经在我国学界取得了⼀定共识,因为,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基本上可以代表研究成果评价的三个维度。
但是,具体到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与价值性及其间关系的准确判断,则是⼀个⾮常复杂的处理过程。
⼀、研究规范是科研成果科学性的基础 我国有关研究规范的讨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陈平原说:“在某种意义上,学术研究就像闻⼀多设想的新格律诗⼀样,也是⼀种‘戴着脚镣舞蹈’。
‘脚镣’就是学术规则,它使得⼀个时代的绝⼤部分学者,遵循社会认可并被前⼈证明⾏之有效的学术思路,在此范围内发挥⾃⼰的才情和知识。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2004年8⽉制定并颁布了《⾼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提出了有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引⽂、成果、评价和批评的底线要求,被称为“中国学术界第⼀部学术宪章”。
另外,多项类似的学术研究规范也相继出台,如浙江⼤学的国内⾼校⾸部《研究⽣学术规范》等。
关于讲究规范的讨论持续⼗年有余⾄今不衰,说明它确实是⼀个真问题。
规范化的有限努⼒固然⽆⼒阻⽌学术垃圾的产⽣,但却可以提供评定何为垃圾、何为⾮垃圾的标准。
研究成果评价或评奖则在⼀定程度上是评定何为创新精品、何为⾮精品的相对标准与⼿段。
⽬前来看,⼈们对研究规范问题的讨论往往聚焦在学术道德与学术⾃律⽅⾯的学术规范。
实际上,学术规范不仅包括学术道德与学术⾃律,其核⼼应该是指研究过程与研究⽅法的科学完备性,包括研究资料的详实性与准确性、研究⽅法的规范性、研究逻辑的⾃洽性、论证的充分性、结构的严谨性、表述的精炼性等,它体现出所谓研究成果是对前⼈已有知识的充分吸收及在此基础上的再创造。
虽然科学不等于真理,但科学研究却是⼀个向真理不断逼近的过程。
只有严格遵循⼀定的研究⽅法的研究才称得上是科学研究,没有⼀定⽂献基础与知识积累的研究只能叫“主观想象”或“⾃说⾃话”。
关于创新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的思考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作者:任全娥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年第05期摘要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目标的细化与操作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科学性、操作性与关联性,评价指标构成要素包括创新程度、完备程度、价值含量(包括学术价值含量与社会价值含量)与研究投入四个方面,其中前三项是成果质量评价指标,只有结合研究投入进行综合分值合成,才是对研究成果的最终价值评价。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1评价指标体系概述1,1评价指标的概念与特点任何一种评价工作都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目标,这是进行评价的基础。
只有确定科学的评价目标,才有可能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评价。
成果评价目标,是指成果评价本身要达到的境地,是衡量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尺度与价值标准。
指标是将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的评价目标,逐级分解,使之最终成为具体的、行为化和可测的诸分目标,这些经分解后可测的分目标,我们称之为指标。
或者是,指标就是具体化了的目标。
目标和指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目标可能是比它大的管理系统目标的一个指标;一个指标也可能是它所包含的子系统的一个目标。
从目标到指标,必须经过逐层分解,先由总目标到不同层次的分级指标,再由最后一层分级指标到末级可测指标。
这种由总目标向末级可测指标转化的过程,就是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
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实际上也是人们价值认识取得一致的过程。
人们提出一些指标并给予相应的权重,本质上就是把人们的价值认识客观化,使人们的价值认识凝集在指标和相应的权重之中。
有了一致的价值认识才有可能获得一致的评价结论。
1,2评价指标体系的形式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者一般假定指标体系具有层次结构。
我们分解这些层次结构时,将指标系统分解成串联形式或并联形式。
串联是一个指标作为另一个指标产生意义的必要条件的两个指标间的联系方式。
在串联形式中,指标是按照严格的序关系排列的,任何不按照既定指标排列顺序排列指标的结果,相对于既定的评价标准来说,都是无意义的。
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综述——以文献计量为分析视角
影 响。赵振宇教授是在 19 96年起发表相关论文 ,主 要探讨社科成 果评价 中存在 的问题 以及应 对措施 。 邱 均平 教 授 则 是 在 国 内外 社 会 科 学 成 果 评 价 比较 、 评价方法等方面作 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 。在其他核 心 作者中,有 的从 8 O年代就开始着手研究社会科学成 果 评价 ,如 曹增 友 ,涉 足 时 间 非 常早 。有 的是 直 接 从事科研管理工作 ,如邓 毅、杨力、卢花等人 ,对 成果评价的认识更具体 , 研究更加结合实际。
9 6
3
情报资料工作 、山西高等学 校社会 科学学报 、齐鲁学 刊 、浙江社
会科学 、社会 科学研究、科 学经济 社会 、沧 桑、华 南师 范大学学 分别为 2
报 ( 社科版 ) 、科学 管理研 究、科学学 与科学技术管理 、学术界
( :未标明作者的 5篇论 文不在 表 1中显示 ) 注
l 论 文数量 分析
: 。。.。。一-.ll 。_-・。___I・ f . 山.-_.J-J. 。. . . L
.
图 1 社会 科学成 果评价论 文篇数
一
发表时间分布图 (9 9— 0 0 17 2 1 )
我们选择 C K 数据库 (99— 00年) NI 17 2 1 ,选取 主题 词 “ 社会 评选 ”、 “ 成果” ,进行 主题字段检 索 ,经过 反复筛选 去重 , 共检 出 15 0 篇文献。( :本文只统计专题研究 “ 注 社
收稿 日期 :2 1 0 0 1— 4—1 。修回 日期 :2 1 0 0 1 0 1— 6— 7 基金项 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 目 “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 价体 系研究” ( 8K 4 ) 0 J 18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
附件1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实施办法为规范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工作, 增强评奖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根据《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奖励办法》(教社科[2009]1号), 结合历届评奖工作情况, 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奖励范围和奖项设置第一条【学科范围】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2009)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发展需要, 本届评奖的学科范围包括: (1)马克思主义;(2)思想政治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管理学;(14)政治学;(15)法学;(16)社会学;(17)民族学与文化学;(18)新闻学与传播学;(19)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20)教育学;(21)心理学;(22)体育学;(23)统计学;(24)港澳台问题研究;(25)国际问题研究;(26)交叉学科。
第二条【成果类型】本届评奖包括以下类型成果: (1)著作(含专著、编著、译著、工具书、古籍整理作品等);(2)学术论文;(3)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4)普及读物。
第三条【奖项设置】本届评奖的奖项分四类:著作奖、论文奖、研究报告奖、成果普及奖。
除成果普及奖不分等级外, 其他奖项分设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按照确保质量的要求, 允许各学科各个等级的奖项有空缺。
第四条【奖励名额】本届评奖的奖励名额总计900项左右, 其中一等奖60项, 二等奖260项, 三等奖560项, 普及奖20项;特等奖根据参评成果的质量情况决定是否授予。
各学科的奖励名额依据该学科申报数占所有学科申报总数的比例进行分配, 适当向交叉学科和申报数较少学科倾斜。
第二章评审机构第五条【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各学部召集人和其他知名专家、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008年第4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M anage m ent R esearch2008N o 14收稿日期:2007-05-30,修回日期:2007-08-29文章编号:1000-7695(2008)04-0082-02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王 瑜(深圳大学科学研究处,广东深圳 518060)摘要:介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实践情况,分析评价过程中有待提高的几个方面,提出我国人文社科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首先要发展理论研究,进而以理论为依据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系统。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中共中央5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6的发布,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突出矛盾是,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不平衡,成果与效益不平衡,成果数量多,质量高的不多。
如何公平、公正地评价研究成果,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环节。
1 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评价实践人文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产品是不同于工业流程中的文化产品,它是人类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自身、社会及自然的理性思考,它使用科学的方法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运作、社会变革、人的精神现象等为研究对象,其研究成果多是以对诸多社会现象、社会规律、社会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和评价的形式而存在,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评价,表现出其内在的广泛性、复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成果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11 同行专家评议法目前我国高校对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方面的评价,主要通过专家组进行同行评议。
这种专家评议法又有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两种方法。
通讯评审就是将需要评价的研究成果及评价表寄给国内外同行专家(一般情况下选3-5名),专家签署评审意见后再寄回给管理机构。
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刍议
理念 , 励创新和 重视原创性 作为一种 将鼓
2 坚持 社 会 效 益 和 经济 效 益 相 结 . 合 的原 则。文社会 科 学研究 成 果评 价 的 最 终 目的 是要 实现 成 果 的社 会化 , 让社
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刍议 内在的精神 贯 穿于整 个社会科 学研 究成
果 的评价 体系 之中 这样 才能促进 整 个学 王若 颖 张 卓 南京航 空航 天 大 学 术研 究沿着 创新的正确 方向前进, 能真 才 正 体现人文社 会科学成 果评 价的意义 。 摘 要: 文在 阐述 现 行评 价 方法存在 问题的基 础上 ,结合人 文社会 科 学研 究的特 本
和科研水平提高成为 内涵建设的重点。 而 果 的消 极判 断 。 未能 起 到激 励教 师科 研 生 直 接的 经济 效益 ; 也可 以通 过对 生产
工作和 关注 教师动态发 展的作用。
2量 化评 价指 标 过 度 。 . 量化 评价在
经 营做 出正 确 决策 , 而产 生间接 的经 从
做 到完 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实 属不 易 , 并不 科 学。 也
据个 体 的经验与学 识水平对 评价对 象的 学术价值 、 水平给 出直 接的判断。 量评 定 价是找 到衡量 差别 的可操作 性定量 指标 来体现 原来难 于量化 的 “ 量的差 别” 在 , 人文 社会 科 学研 究成 果 的评 价 中, 定 一
济效 益。
很 多高校 采 用的评 价体系 中占据 着主导
3 坚持 定性评 价与定量 评 价相 结合 .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刍议
黧
蕈鬻
高校 人 文社 会 科 学科 研成 果评价 制度 刍议
安 雪 飞
( 北京联合 大学 师 范学院 , 北京 1 0 0 0 1 1 ) 摘 要 : 科 学、 系统、 客观 、 公正 的人 文社会科 学类科研 成果评价 制度 是产 出高水平科研成 果的重要保 障与动 力。然而 , 目前我 国人 文社科成 果的评价制 度存在诸 多问题 , 从 而影 响到 了人 文学科的健康发展 。 本 文即分析 当前 人文社科 类科研成果 评 价制度 的优 势及存 在的 问题 , 并针 对性 地提 出在评 价政 策制定 中排 除“ 私心 ” , 克服 浮躁 心态 , 避 免急 功近利 思想 , 采 用定量 与定性相结合 的成果评 价方 法, 方能 完善 科研 成 果评 价制度 , 从 而引导产 出高水平科研 成果 。 关键 词 : 人 文学科 成 果评价制度 存在 问题 完善 制度
科学、 系统 、 客观 、 公 正 的人 文社 会 科 学类 科研 成 果评
评价 指标 , 对 不 同级别 的论 文 、 著作 、 项 目标定 不 同 的权 重
价制 度是产 出高水 平科研 成果 的重要 保 障 。是推 动高 校人
文社 会科学 研究前 进的根 本动 力 。制 定社科 类科 研成 果评 价制 度 的根 本 目的在于 客观 、公 正地 评价人 文社 科科 研成
在论文成 果评价方 面 。 通常分 为普 通期 刊论 、 论文集 论
文、 北大 中文核 心期 刊论 文 、 I S S H P( 社 会科 学与人 文科学 会 议索 引 ) 、 中 国人 文 社会 科学 核 心期 刊论 文 、 C S S C I ( 中国社 会科学 引文索 引)期刊论 文 、 《 国外人 文社 会科学 核心期 刊 总览 》 期刊 论文 、 本校认 定 的权威 学术期 刊 、 S S C I ( 社 会科 学
试论高校社科成果评价的“三结合”
即时评价与延时评 价的结合 ,指 评价高校 的社科研 究成 果 ,要根据成果价值的当时性或历史性进行相 应的评价。即 时评价 ,是一种实时性 评价 ,它能及 时揭 示成果的价 值和意 义 ,对社科研究成果 中具有 显性价值的成果 ,在推广和应用 方面具有 “ 助推 器 ”作用 。延时 评价 ,是 一种 滞后 性 的评 价 ,一般 在 成果 产 生 3至 5年 或 更 长 一 段 时 间 后 ,再 对 成 果 进 行 评价 。它 能更 准 确 地 揭 示 一 些 基 础 理 论 研 究 成 果 的 潜 在 价值 。因为 “ 时间是人 文社 会 科学 成果 价 值判 断 的重要 参 数 ,人 文 社会 科 学 以 人 、人 化 的 自然 和社 会 为研 究 对 象 ,其 研究成果的价 值是在 时间 和历 史的检验 中逐 渐彰 显的 ” , J 尤其是基础理论成果 ,更需要延时评价 。
觉 ” 。 [
刚 性 评 价 与 柔 性 评 价 的 结 合 ,指 评 价 高 校 的 社 科 研 究 成 果 ,要 根 据 不 同 的 人 采 取 不 同 的 评 价 方 式 。 刚 性 评 价 , 指 科 研 管 理 部 门 按 照 学 校 的 科 研 目标 ,设 计 出 评 价 的 指 标 体系 ,再按 预定 的 时间 要求 、期 刊级别 、奖励 范 围 ,对 社 科 研 究成 果 进 行 的 评 价 。 刚 性 评 价 强 化 了 管 理 的 原 则 性 和 规 范性 ,是 “ 中才 定 规 则 ” 。柔 性 评 价 不 以 数 量 作 为 评 为 … 价成果 的唯一依 据 ,而更 注重 对质 的评 价 ;不 以整齐 划一 作 为评价标 准 ,而 更注 重对 差异性 、特殊性 的关 注 ;不 以 非 此 即彼 来 评 价 成 果 质 量 , 而 更 注 重 成 果 的 多 样 性 和 丰 富 性 。柔 性 评 价 是 一 种 富 有 弹 性 、重 视 灵 活 性 的 评 价 方 式 , 是 “ 天才 留空 间 ” 。 对 …
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成果评价方法的新思维
第一 , 看 出本 学 科 的 发 展 水 平 , 服 同 一 学 科 的 不 同 可 克
地 域 科 研 人 员 的 重 复 劳 动 。第 二 , 平 台 是 一 个 学 术 交 流 的 本
平 台 , 学 科 研 人 员 聚 集 , 行 讨 论 、 论 , 行 主 要 观 点 的 教 进 辩 进 碰 撞 , 行 前 沿 理 论 的 传 播 。 第 三 , 以 抵 制 一 些 “ 术 期 进 可 学 刊” 的 正 当行 为 。第 四 , 以 作 为 各 级 机 构 批 准科 研 立 项 可 课题的依据, 圉家在 重大课题 攻关时选 配人才 提供依据 。 为 第 五 , 最 大 限 度 内抵 制 了学 术 腐 败 。第 六 , 这 一 公 平 、 在 在 公 正 、 放 透 明 的平 台上 , 激发 各 级 学 者 的 学 术创 新 能 力 。 开 能 建 立 全 国 高 校 统 一 的 学 术 评 价 平 台 的 可行 性 在 于 有 三 种途 径 解 决 覆 盖 全 同 的 网 络 问 题 : 一 种 途 径 是 把 现 有 的 第
各省分网站用于收集本 省学术 成果 、 员信息 更新 、 人 评
・ 2 3 ・
的真 实 度 , 同时 又 足 教 育 部 总 网 站 的 分 布 式 处 理 网 站 , 轻 减
总 网 站 的运 算 压 力 。各 高 校 ^ 作 站 主 要 是 管 理 本 校 的 人 员 T 信 息 、 术 成 果 信息 等 , 省 级 网 站 和 教 育 部 网 站 提 供 可 靠 学 给 的人 员 信 息 、 果 信 息 , 杜 绝 弄 虚 作 假 的第 一 道 关 卡 。 成 是
一
职 称 晋 升 等 问题 上 , 性 量 化 学 术 成 果 。 ( ) 表 面 形 式 不 硬 2重 重 实 质 内容 。首 先 , 部 分 高 校 只 注重 申请 到 的 课 题 是 国 家 大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评审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1. 背景介绍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是指教育部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评选、认定和奖励的一项重要活动。
近年来,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和提高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深度评估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需要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进行深度评估,包括对成果的学术水平、创新性、实用性、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评审过程应该注重从多个角度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全面了解成果的价值和意义。
在评审的过程中,需要考察成果的研究视角是否新颖独特,是否有理论创新,对当前学术领域是否有重大贡献以及是否能够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
还需要评估成果的实用性,是否能够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是否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潜力。
3. 广度评估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需要对各个学科领域的成果进行广度评估,这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种学科领域。
需要兼顾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和需求,注重发现和奖励各个学科领域中的优秀成果,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良态势。
在广度评估中,需要关注不同领域间的交叉与融合,注重跨学科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且鼓励跨学科成果的产生。
这有助于推动学科间的融合发展,提高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
4. 文章观点与理解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在推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提高研究成果的整体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评审的过程中,需要兼顾深度评估与广度评估,注重学术水平与社会意义的结合,注重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兼具。
总结回顾来看,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客观的原则,注重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提高与优化,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实际撰写文章时,需要多次提及"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审"和相关的关键词,以突出重点和紧扣主题。
202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202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概述陕西省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直是陕西省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
在过去一年,陕西省各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诸多优秀成果。
下面就2023年度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述。
二、文学与艺术研究陕西高校在文学与艺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出成果。
1. 陕西师范大学发表的《大唐渭水诗歌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大唐时期渭水地区的诗歌创作,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和历史意义,为大唐诗歌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视角。
2. 西安美术学院的研究团队在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创作融合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相关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对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与考古研究陕西省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与考古研究一直是该地区的学术重点之一。
在2023年度,陕西高校的历史与考古研究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果。
1. 西北大学的历史研究团队在《西北地区汉代墓葬与社会文化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并对汉代西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2. 西安交通大学的考古学研究团队在秦始皇陵及其配套墓葬的保护与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细致的工作,为该重要历史遗迹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四、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陕西高校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1. 西安交通大学的哲学研究团队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治理"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乡村振兴路径和社会治理方法,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西北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团队在"网络空间治理与法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法律政策建议,为当前网络空间治理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持。
五、总结与展望2023年度,陕西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多项优秀成果,涵盖了文学与艺术、历史与考古、哲学与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分类标准(试行)一、为了促进和繁荣我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客观记录、合理评价我校人文社科工作者的劳动成果,特制定本办法。
二、凡以高校名义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类成果全部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范围。
三、本办法根据研究成果出版发表的刊物类型、出版机构的学术影响力、采纳机构的级别,将研究成果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并根据发布机构公布的期刊目录适时调整,实行动态管理。
四、成果分类标准:A类成果:1、《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ISSHP)收录的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均简称:CSSCI)收录期刊中按学科分类排名在前20%的期刊和CSSCI收录期刊中排名在前10%的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3、教育部名刊工程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4、《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2以上(或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教材、软件);6、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以上、省部级人文社科二等奖以上奖励的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的成果。
7、学校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研究认为达到A类成果水平的其他研究成果。
B类成果:1、CSSCI收录期刊中按学科分类排名在21-50%的期刊和CSSCI 收录期刊中排名在11-30%的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字数超过3000字以上);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4、《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部分摘编的学术论文;5、国家“百佳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含译著、教材、软件)。
浅谈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
浅谈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摘要: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要看到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对策来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成果转化;问题;对策1. 前言近几年,随着高校社科类科研成果的增多,对我国社会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人文社科研究成果转化之后会成为智力支持或者精神动力,会带给人们更多积极方面的影响,最终也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社科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受到社会上的普遍重视。
我国高校承担了国家一半的科研任务,其中自然科学类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人文社科类的科研成果转化却不如自然科学类成果转化顺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面对。
2.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转化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的主要问题就是大量的成果仍然只是在书面上,转化的效果比较低。
出现转化少,并且转化困难的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国家重视度不够我国人文社科类成果的转化工作,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来看,国家的重视度都不如自然科学类。
宏观方面来看,我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非常重视科技的进步,并积极推进自然科学类的成果转化,但是我国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依然定位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等自然科学的领域之内[1]。
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却没有如此的重视,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重视度是落后于自然科学类的。
忽视了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对社会精神层面的推动作用,对社会产生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
就高校而言,学校里开展的大型科研所,大部分展示的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缺席现象严重。
从微观层面来看,其中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团体等对成果的需求不够,不能对人文社科类科研投入更多的关注;高校的人文社科类科研人员只是专注于自己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成果不能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
人文社科类项目结项评语
人文社科类项目结项评语评价一:该项目在完整性和研究深度上做得非常出色。
项目组在收集资料和进行分析时,采用了权威的数据来源和科学的方法,这使得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获得了良好的评价和认可。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也值得称赞,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此外,项目的成果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具有实际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
该项目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在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上都做得非常扎实。
特别是在调查研究环节,以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上,该团队充分掌握了严谨的思维方式,准确地捕捉到了调查数据反映的社会现象。
同时,项目成果所提供的政策建议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参考依据。
该项目深入挖掘了一个具有重要学术和社会意义的课题,从宏观视角去考察问题,结合具体实例进行深入分析。
在备选研究方法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实证研究、文献回顾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完备。
另外,该团队在工作过程中高效配合,完成了项目的研究、分析和撰写,项目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同时,从政策层面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对有关部门和领导有很实际的参考价值。
该项目研究取证材料的鲜明特征和创造性成果突显。
在立项之初便提出了新的视角和课题的探讨点,研究团队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规划,精心设计了研究方案和问卷,保证了数据质量。
通过数据分析和阅读相关文献的积极探讨,研究团队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形成了严谨周密的研究报告,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该项目研究着眼于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的深入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研和分析,发现了问题的本质所在,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此次研究的严密性和权威性,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同时,项目成果所包含的政策建议,也能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和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在项目的实施期间,研究团队精心协作,高度负责,展现了极高的团队协作和职业精神,确保了研究顺利进行。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的反思与构造
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的反思与构造随着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迅速发展,如何评价和衡量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质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在过去,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主要以发表文章数量、期刊影响因子和获得科研项目等为主要考量指标,这些指标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过于强调发表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容易导致“发表论文即成果”的思想,使研究人员在追求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同时忽视了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其次,纯粹以科研项目的获得情况来衡量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的方法也存在问题。
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由于没有成功获得科研项目,反而被视为不足的研究者,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因此,我们需要反思过去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并探索新的评价方法。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1.注重研究的深度和质量。
评价一个研究人员的工作成果时,应该从研究论题的挖掘、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2.加强对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评价。
除了考虑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研究人员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评价,这样有助于激励研究人员更加注重研究的质量和创新。
3.平衡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
科研项目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研究人员的科研实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没有成功获得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所取得的优秀学术成果。
因此,我们需要平衡考虑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的重要性。
在建设新的评价机制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的研究人员之间的差异,并予以准确评估。
当然,要确定一套完整的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并不容易,这需要政策制定者、高校领导、学术界代表等各方合作,共同打造高质量、公正公平的人文社科研究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起到更好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是指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的形式多样,包括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教材、专利等。
这些成果反映了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思维,对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为各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创新的思考,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丰富了我们对人类社会、文化和思想的理解。
其次,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对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它们为政策制定、社会管理、文化传承等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高校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参与学术研究和交流,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推动了知识的进步,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培养了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人文社科类项目结项评语
人文社科类项目结项评语
1. 本项目在人文社科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2. 项目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问题本质,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和建议。
3. 项目研究方法科学、严谨,数据来源可靠,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4. 项目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对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5. 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6. 项目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团队协作和交流,形成了良好的研究氛围和合作机制。
7. 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为相关政策和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8. 项目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对于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预见性和引领作用。
9. 项目团队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专
家进行交流和合作,形成了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合作网络。
10. 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相关领域的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和报道,为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宣传和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 教学模式进入课堂 使 粉笔 +书本 ” 统教学模 式受到了 “ 的传
挫伤 , 教师“ 吃粉笔末 ” 的日子 即将 成为历史 。使用多媒体这种 辅 助教学模式 , 不仅有利于提高 教学传递的效率 , 而且 由多媒 体计算机技术所构成的虚拟实验 , 使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 场 景及组装测量过程 。即可减 少仪器的损耗, 又保证仪器和学 生 自身的安全 ,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 四、 螬柬语 由于我 国职业 院校 的课程设 置和开发始终 是 以教育界为 主导的, 这就导致 内容设置与实际需求相脱节。课程的设计和
、
可操作 性原 则 一切从方便评 审专家为 出发 点, 能运 尽可
用简单 明了的术语作为指标 的参考 内容, 每一个指标必须 能够 根据其程度 、 级别 、 数量等 的差异列 出不 同层次等 级赋予定量
复杂性、 历史性和社会性。
,
使学生建立直观 的感性认识 , 只看到其表象 , 只用文字讲解
维普资讯
■ 彭 程
人文杜科研 究戚果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删
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 的主要 内容 , 对人文社 科学研 究成果的评价 是否客观、 公正 , 接影响到科 研管理 直
效益 。
一
、
设计合理 的成 果评价体系 是准确定量评价 人文社会 使得他们编制的课程难于反映先进 和主 流技术 , 更难于组 织和设计技术 培训课程, 使课程方案过 于陈 旧。 因此课程改革乃至讲授 内容 的改革 已经成为当前我 国职业 院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 不仅 是提 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 量 问题 , 而通过积极探索 , 建立符合我 国国情的、 以就业 为指导 的职业课程设置体系及探 索开发方法, 已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 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作者单位: 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
,
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两个 电路集电极上 串联的 电流表的变化
况, 随后用 电吹风对准三级管加热 , 察后 很容 易得 出结论: 观 度对基本放大 电路 的静态工作点有较大影 响, 而分压式偏置 路的静态 工作点几 乎不受温度影 响, 与理论相吻合 。使学生 掌握理论知识, 又促进实践操作, 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 条件 许 的话可分组实验 , 效果更佳。
发明与包薪 『
l恤 O m 0 ^ 0 N N V n
维普资讯
的含义 , 而把定性描述 转化为 定量 描述 , 从 使成 果评价易 于操
作。
容分为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 究和决策咨询研究 基础研究 旨在揭 示社会 的本 质和运行 规律 , 出新观 点、 提 新问题 , 宽新领域 , 拓 其效应是隐性的、 问接 的。应用研究则是基础研 究成果在社会 实践 中的具体应用 和延伸 , 是运用基础研 究 的新观 点、 新理论 去解释 、 判断 社会实践 中的新 问题 , 并使 基础研 究的理 论得 到 进一步 的补充和完善 , 其效应是 显性 的、 直接的。 决策咨询研究 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 究的成果, 为解 决社会转 型过程 中出 现 的问题而创新性地提 出切 实可行的建议或方案, 其效应 也是 显性 的。 无论 是基础研 究成 果, 还是应用研 究成果、 决策咨询研 究成 果, 是对既定社 会现象 的判 断和认识 , 都 基础研 究成果 是 学术理论价值的突破 ,应 用研 究成果是实践应用价值的突破 ,
教师精心设计而提出的问题 ,使 学生多方面类比考虑: 如 分压式偏置 电路的计算时, 可通过 比较分压式偏置 电路与基 放大 电路交流通路即可知道 电路 中 A 、 vR的计算 公式 ,最后 纳总结 , 学生加深 对理论的理解 , 使 并学以致用 。 ()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 , 多媒
研究成果的最重要 的环节 。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备如下几项
原则:
高校科研成 果是高等学校学术发展 水平 的物化形 态, 是高 学校 实施人才评价 、 衡量学校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和科技创 水平及能力的重要指标 。因此 , 建立规范有效 的高校科研成 评价体系和机制, 实、 真 准确地 反映科研成果的质量 和水平 , 促进学术规范、 学科建设和人才评价 , 健康、 有序发展 的 良好
到 的预期评价效果 。
人文社会科 学 以社会 结构、 会组织 、 社 社会运作 和社会变 等社会现象作 为研 究对 象, 其研 究成果本 身就是 以对诸 多社
现象 、 社会 规律 、 会实践的价值和 意义作 出判 断和评价 的 社
式存在 的, 比自然科学研 究成果 的评 价, 相 有其 内在 的广泛
径。
客观性原则 评 价指标必 须能够如实 反映科研成果 的质 量, 评价结果应能够准确地反 映出科研成果的真实水平 。 精确性原则 评 价指标必须 能够较为准确地 描述人文社 会科学研究成果某一方面 的特征 。 统一性原则 指标 的选择和确定 以及 内涵 、 延的解释都 外 是从评价体 系的实际 出发 , 相互之 间不会 自相矛盾 , 且都 能达
=、 人文杜科研究戚粜的评价愿则 科 擘性 原则 科研 成 果是对科学研 究理论性 与应用性 的 孵 化, 是科学理性 的一种 自我批 判, 因而科研成 果评价不 仅表 现为一种理 论探索活动 , 更是一种实践检验 活动 。一方面对成
开发者难 以摆脱 学科系统化的范型 , 不善于从职 业的角度 掌握
工作 原理。 如果将课堂设在 电子实验室, 结合器件的特性 , 通 实验结果来证 明, 同时培 养学生的观察 能力、 动手 能力 和逻 思维 能力 , 能大大提 高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达到 良好 的教学 果。例如用锗 管分 别构建 了基本放 大 电路 和分压式偏 置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