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语文 阅读案004s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一编现代文阅读专题四微案五特色透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2024·成都七中零诊)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远山张世勤莽莽苍苍,四面青山。
孤独的牛车,远远望去像一个小黑点,在大山深处移动。
父亲刚逝,他的心情低沉而愁闷。
今日天气放晴,他该出山,但他只能一个人驾着牛车出山了。
他和父亲在这深山里已经二十多年,习惯了每天植树、护林、砍柴、卖柴这一套步调,从未感觉到日子有丝毫的单调,现在,父亲不在了,从今日起先他得习惯一个人出山。
山路坎坷,又是一个转弯,转过弯去就是一个长长的缓坡,然后再转弯。
这条山路他早已烂熟于心,每到一处转弯,他都要提示父亲:爹,转弯了。
可他再也听不见父亲的回答,父亲的确是不在了!不知什么时候,车竟然停下了,停在了一个转弯处。
这种状况从前还未有过,他说,咱们赶路吧,牛却仍旧未动。
他抚着牛,竟看到牛眼里闪着迷惘。
这头牛,当年是父亲接生的,莫非它还记着父亲对它的好?他也再次想起父亲,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唉,爹,转弯了。
没想到,这一说,牛迈开步伐,娴熟地转过弯去。
他最终明白,牛跟他一样,都习惯了父亲坐在车上,习惯了每到转弯处的提示,现在到了转弯处,他不说话,牛就有些慌,不知该怎么办。
或许,他和牛都须要一个转弯的过程。
明白过来之后,接下来的路就顺畅得多了。
到转弯处,他还是像平常一样,给父亲说一声:爹,转弯了。
这么喊,又像是喊牛。
望着老成持重的牛,他突然觉得把它看作父辈,好像也没什么错。
父亲和牛的秉性是一样的。
过了些日子,他再次从山外回来的时候,牛车上不再那么空荡荡的了,而是坐着一个年轻的女人。
年轻的女人穿着红红的上衣,充溢着对大山的新颖。
过去,出山进山,远远看去都是一个小黑点,而现在却是一抹鲜红。
这抹红,在青山绿水之间,想掩映都掩映不住。
年轻的女人是他在山外相识的。
每次木柴装车后,他都要带上一种小山果,红红的,是他打柴时顺手摘下的,不为卖钱,只供人品尝。
半品半尝之间,木柴也就卖出去了。
后来年轻的女人就来了,问他,卖的?他说,不是,随意让人吃的。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刘海燕方志山耿联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正远在三大洋执行测控任务的我国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四艘“远望号”测量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远望号”测量船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科学延伸的触角专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时,其射程仅为几百公里,一部雷达就可完成对它的全程跟踪测量。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及卫星相继问世,它们飞行时间长、航程远。
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
于是,活跃在占地球71%的海洋上的机动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之下,20世纪70年代末,“远望”一号、“远望”二号测量船相继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95年,我国又建成了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它的诞生使我国跨进了自行建造现代远洋测量船队的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1998年,又一劲旅“远望”四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了。
据介绍,“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游弋大洋的“眼睛”我国的四艘“远望号”测量船设备完善、功能齐全。
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
它们担负着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等任务。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测量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等海上测控任务。
外测,能测量确定出飞船等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飞行轨道。
高一(上)语文 阅读案003s
黎阳中学阅读学案 高一语文阅读学案000 编制:王梦梦 审核:赵树杰 2019-12-25 阅读学案 课本中的苏轼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是两个极其辉煌的时期。
诗词两种文学样式在这一时期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并取得了名曰“唐诗、宋词”辉煌的成就。
散文方面更有唐宋八大家高屋建瓴。
而苏轼作为宋朝文坛继欧阳修之后的第二位领袖,则代表了宋朝文学总体成就的最高水平,在诗、词、文三个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
因而,苏轼不但受到后世文人的广泛喜爱,更多次被选入各阶段语文课本。
现在,我将从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苏文、苏诗、苏词四个方面,尽量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苏轼的作品,论述苏轼的文学成就。
进而走近苏轼,理解苏轼,为鉴赏诗词打好基础。
一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苏轼(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皆位列唐宋八大家,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苏轼自幼饱读诗书,也广读诗书。
在北宋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在北宋不仅以八股文为择才途径的科举制度下,苏轼不必像明清两代士人那样只着眼于儒家经典,一心只为写好八股文、为科举及第而纯功利性的读书。
他可以广泛的涉猎儒、释、道三家的传世名作。
其弟苏辙就曾记述他的读书过程为:“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谓然叹息曰:‘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吾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广泛涉猎儒、释、道三教思想,更加欣然接受。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这三种思想是相同的,进而将他们融汇贯通,皆为己用。
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体系为根本,辅之以佛、道两家思想的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同时,作为文学家的苏轼还将这种“儒、释、道三家,三位一体”的哲学观念尽情至性的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2022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2022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文学类阅读-单文本(2022·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的气味①拿破仑曾经说过,哪怕蒙上他的眼睛,凭借着嗅觉,他也可以回到他的故乡科西嘉岛。
因为科西嘉岛上有一种植物,风里有这种植物的独特的气味。
②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在他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特别发达的嗅觉。
他描写了顿河河水的气味,他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当然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
他在小说的卷首语里说:“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克草原的气味,其实就是他故乡的气味。
③出生在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在大海深处长成大鱼,在它们进入产卵期时,能够洄游万里,冲破重重险阻,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繁殖后代。
对鱼类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我们曾经不得其解。
近年来,鱼类学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鱼类尽管没有我们这样的突出的鼻子,但有十分发达的嗅觉和对于气味的记忆能力。
就是凭借着这种能力,凭借着对它们出生的母河的气味的记忆,它们才能战胜大海的惊涛骇浪,逆流而上,不怕牺牲,沿途减员,剩下的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它们的故乡。
母河的气味,不但为它们指引了方向,也是它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④从某种意义上说,大马哈鱼的一生,与作家的一生很是相似。
作家的创作,其实也是一个凭借着对故乡气味的回忆寻找故乡的过程。
⑤在有了录音机、录像机、互联网的今天,小说状物写景、描图画色的功能,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你的文笔无论如何优美准确,也写不过摄像机的镜头了。
但唯有气味,摄像机还没法子表现出来。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小说家最后的领地,但我估计好景不长,因为用不了多久,那些可怕的科学家就会把录味机发明出来。
能够散发出气味的电影和电视也用不了多久就会问世。
趁着这些机器还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我们应该赶快地写出洋溢着丰富气味的小说。
⑥我喜欢阅读那些有气味的小说。
我认为有气味的小说是好的小说,有自己独特气味的小说是最好的小说。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阅读《故都的秋》,完成小题。
故都的秋郁达夫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待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chuán)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bì)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大连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40诗歌鉴赏题专项训练word含答案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莎衣①(宋)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紫绶金章贵③,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
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
③直饶:犹纵使,即使。
绶:系印纽的丝带。
金章:金质的官印。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轻”“柔”点明质地轻柔。
B.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
C.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
D.颈联写到渔人醉酒之后及晚晴之时脱掉蓑衣,渔舍也因无暇整理而杂物乱堆,可见其洒脱豪放。
2)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宋]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一、古代诗歌阅读(2024北京西城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磑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①子瞻:苏轼的字。
苏轼当时正得重新起用,任翰林院学士。
①玉堂:宋代时翰林院的别称。
①云腴:指茶叶。
①落磑:把茶叶磨碎。
①五湖:太湖。
民间曾有范蠡最后归隐太湖的传说。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两句从苏轼所在的环境落笔,说翰林院有别于一般的处所,犹如天上殿阁。
B.第四句以“百斛”“泻”“明珠”等词来称道苏轼草拟的文字又多又快又好。
C.第五六两句写自己拿出好茶相赠,意在突出送茶的诚意以及朋友之情的可贵。
D.最后一句诗用春秋时期范蠡退隐太湖的典故,意蕴深长,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诗歌最后两句反映出诗人对苏轼抱有怎样一种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024北京昌平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其十一)陶渊明我行【1】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鹍【2】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
注释:【1】行:行役。
元兴三年春,陶渊明东下任镇军参军。
【2】鹍(kūn):一种像鹤的鸟。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行”两句写自己离家不远,回顾过往经历如惨风般悲凉。
B.“春燕”两句写燕子应着节拍起舞,高飞拂起了屋梁上的灰尘。
C.“边雁”两句写迁徙途中的大雁居无定所,随季节之变回归北方。
D.诗的最后两句写春夜漫长,诗人的愁思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4.“愁人难为辞,遥遥春夜长”两句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愁,下列诗句中的“愁”所表达的情感与此句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B.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文一】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文二】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024_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单元群文阅读·精忠报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限时15分钟)魏晋南北朝之时,侠客的书写起先出现在诗歌中。
魏晋诗歌中的男侠大多是边塞的少年侠客。
他们的特质,总是自恋、爱美、傲岸、挥霍无度、重友情而轻金钱和死生,甚至可以为友人或知遇者牺牲生命,然而魏晋南北朝的边塞诗大多是诗人的想象之作。
到了唐朝,这种书写传统有了很大的变更,促成了侠客诗风的发展高峰。
唐朝诗歌的侠客传统,主要出现在边塞诗中。
唐朝边塞诗所描写的侠客,大多是胸怀大志的少年侠客,有些是住在西北边疆、生活浪荡、喜爱逞凶斗狠的游侠儿,有些则是在长安、洛阳犯案之后逃到边塞的侠客。
然而,当他们眼见西北外族入侵而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体内的另一种侠客情怀——爱国之情随之兴起,因而毅然从军报国。
唐朝边塞诗中,就有很多的作品是描写侠客的从军报国。
然而对很多诗人侠客而言,从军只是纯粹的爱国表现。
很多诗人与侠客甚至是反战的。
从汉末到唐初,长期以来始终是斗争频仍的乱世。
到了盛唐,又因拓展疆域的政策而长年征战。
到了中晚唐,更因为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内战不断。
侠客与诗人,甚至是平民百姓早已厌倦且胆怯斗争。
在唐朝边塞诗中,很多作品深刻反映了诗人与侠客的厌战与反战的心态。
特殊是晚唐,除了内战之外,还有外族入侵。
由于藩镇割据与内战的长期消耗,士兵与百姓,不管是在实质的体力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无法反抗外族的入侵,因此有很多作品不仅主见反战,甚至大胆直言以倒戈的方式来争取和平。
报恩与报仇是侠客最显著的特质。
报恩,尤其是报知遇之恩,从《史记》的《刺客列传》就已是侠客特质的标签。
而这个特质,对诗人侠客也不例外。
高适报答哥舒翰即是典型的例子。
侠客报仇,不管是为知遇者、友人、国家、正义或是为自己报仇,始终是古典文学所称颂的侠客精神。
侠客报仇,并不是文学所虚构出来的。
从史料得知,从春秋战国、汉魏六朝,甚至到了唐朝,报仇风气在社会上始终都特别盛行。
虽然报仇是侠客用来呈现侠义精神的重要行为,但男性侠客与女性侠客在报仇上,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4北京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材料二】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通常所说的意境,是包含主观情意的画面。
画面主要指自然景象,也包括人物活动,如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无我之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人物活动。
主观情意主要指喜怒哀乐、思念、愿望,也包括体验到的美感、感悟到的哲理等。
这些主观情意就包含在画面之中,很多画面中的主观情意,无须作者特意说明,读者就能感受到。
【材料三】意境是怎样构成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是:如果几句或一句诗词,或整篇诗词,构成了一幅图景,而这幅图景包含了主观情意,那么,这就构成了意境。
不过,这样的回答只是重复了意境的界定,并没有使我们对意境的认识前进一步。
所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这样的图景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这样构成的图景会包含主观情意。
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大概是:这样的图景是由意象构成的。
因为意境和意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交融的产物,只不过范围有大小而已。
由意象构成这样的图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但若看看诗词的实例,会发现问题不是那么简单。
确实,意象对意境的构成起重要的作用。
很多有意境的句子,用的不是普通的词语,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意象。
比如,一般不会只用一个“日”,而会用“旭日”“落日”“淡日”等。
但一个意象不能构成意境,往往要几个意象配合起来,才构成一个画面,具有意境。
有时候,几个意象可以直接组合或拼合成一个包含主观情意的图景。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但并非所有的意境构成都是如此,像这样构成意境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高一上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高一上语文阅读理解答案高一上学期的语文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还考察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及其解题策略:1. 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首先要快速浏览全文,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
这通常可以通过阅读文章的标题、首段和尾段来实现。
文章的主旨大意往往在这些部分有所体现。
理解了主旨大意后,再细读全文,对文章的每个部分进行深入理解。
2. 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在阅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开头是如何引出主题的,主体部分是如何展开论述的,结尾部分又是如何总结全文的。
把握文章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理解文中关键词句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往往是理解文章的重要线索。
关键词句可能包括专业术语、作者的观点、文章的论点等。
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作者观点和态度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以及他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
这可以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论据、例证和修辞手法来实现。
5. 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作者用来增强文章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技巧。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是如何服务于文章主旨的。
6. 回答具体问题在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要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信息点。
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条理性,尽量使用文章中的原词原句。
7. 总结和归纳在完成阅读理解后,要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性。
总之,高一上语文阅读理解的解答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和分析能力。
吉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40阅读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曰,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颜,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出给……看B.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逆:违背,触犯C.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引:执持D.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威信:威望与信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曰羝乳乃.得归B.相如因.持璧却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C.秦贪,负其.强阉竖恐终为其.患D.传之美人,以.戏弄臣恐前语发,以.状语武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章台宫是秦国最重要的宫殿,是接见各国使臣、举行国宴、处理重大政务的地方。
B.斋戒包括斋和戒两方面,通常指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C.有司是古代朝廷中专司职事的各级各部门官吏的泛称,“司”有掌管、职掌之意。
-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 --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跛子老四就坐在火边上割烟。他的面前就放着一块被烟汁染绿的木垫板、几柄形状不同的烟刀。身侧还放了一个录音机、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他就像没有看见有人在旁边蹲下来一样。
年喜在看他割烟:一个又高又大的烟棵放到垫板上,接着被一只大手按住,另一只手伸下刀来,“哧哧”地割起来。
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在这样的世界中生活下去,多一个真实的同伴,便多一分力量,我们的责任还不只于打开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指示光明,而还是创造光明和美丽;人的灵魂假如只能拘泥于个体的褊狭之中,便只能陶醉于自我的小小成就。我们要使所有的人都能有崇高的享受,和为这享受而做出伟大牺牲。
9.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对情节、对人物、对主旨的三方面来考虑。全篇围绕“烟叶”展开,根据文本“田野上到处都是‘嚓嚓’的声音,那不知有多少割烟刀正从烟秸上划过。年喜割着烟,老打哈欠”“嘿嘿,是唱‘烟叶’的!四叔你听……”年喜可听明白了,叫着。跛子老四笑着说:“她要不是唱烟叶,咱还听么”可见小说中开头割烟叶、中间和四叔谈烟叶、最后四叔每天都放歌,唱烟叶等情节都是围绕“烟叶”展开,使得情节紧凑、集中,所以“烟叶”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人物的角度分析:主人公跛子老四用心地种烟叶,例如“这一辈子都得在这烟地里做活了。你多想想这是一辈子的事,你就不会马虎了。你就会想想办法,把日子过得有意思些”,可见他把种烟叶当成一辈子的事情,刻画了他朴实敦厚、认真负责,技艺高超的人物形象;从主旨的角度分析:通过描绘农人晚上收割烟叶的怡然自得的诗意生活,构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生存状态。展现了乡土生活的美好和作者对于乡土生活的热爱。
高一上学期语文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
高一上学期语文专项训练:文学类文本之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覆车小记郁达夫槟城三宿之后,五日夜渡北海,刚巧是旧历的十五晚上,月光照耀海空,凉风绝似水晶帘底吹来。
挥手与送别诸君分袂的时候,心里只觉得快活,何曾有一点恻恻吞声之感?当然依旧是“到处论交齐管鲍,天涯何地不家乡”的故态。
我们平稳地渡过了海峡,按号数走进了联邦铁路的卧车房;火车也准时间开,我们也很有规则地倒下了床。
倦意频催,张口连打了几个呵欠,是睡乡带信来了,迷迷糊糊地不知怎么一来,终便失去了知觉。
这一睡醒来,可真不是诸葛武侯的隆中大梦之相仿!火车跳了三五下,玻璃窗变成了乐器;车箱里的马来小孩子,印度贵妇人,齐声哭了起来,我的身上,忽而滚来了许多行李和衣裳,一二分钟后,喀单当的一声大震。
事情却定了局,车子已经横卧在轨道外的桥头草地里了,我们原是买了卧车票来的,而车子似乎也去买了一张,我们睡在它的怀里,它也循环相报地睡入了草地,以后便是旅客们的混乱。
关先生赤了脚,掳了一件雨衣,七横八竖,先出去打开了车门。
我则一点儿经验毫无,只在卧铺底下收拾衣箱,更换衣服;穿上衣服之后,还在打领带的结。
关先生是有过经验的,仓皇在门口叫着说:“这时候还带什么领带!快出来!快出来!”我却先把行李递了给他,行李取齐,一脚高来一脚低的爬出了车箱后,关先生才告诉我说:“你真不晓事,万一电线走电,车箱里出了烟,我们就无生望了;火车出轨,最怕的是这一着!”爬出车箱一看,五辆车子,东倒一辆、西睡一辆地横冲在轨道两旁的草地里;铁轨断了,飞了,腐朽的枕木,被截作了火柴干那么的细枝;碎石上,草地上,尽是些四散的行李与衣裳,和一群群的人,还有几声叫痛的声音。
天也有点白茫茫地曙了,拿出表来用香烟火一照,正是午前四点四十分钟的样子;以时间来计路程,则去丹绒马林只有一二十分钟,吉隆坡只有两个钟头不足了。
我们除了在荒地的碎石子上坐以待旦而外,另外也一点儿法子都没有。
因为火车出轨之处,正是一个上不在天,下不在田的中间地带,四旁没有村落,没有人夫,连打一个长途电话的便利都得不到,并且我们又不会讲马来话,不识东西南北的方向,万一有老虎出来,或雷雨直下的时候,我们便只有一条出路了,就是“长揖见阎君”而已。
淄博市名校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40阅读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初定,徙韩王信于代,都马邑。
匈奴大攻围马邑,韩信①降匈奴。
匈奴得信,因引兵南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
高帝自将兵往善之。
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②阳敗走,诱汉兵。
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
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
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
且汉主有神,单于察之。
”冒顿与韩信将王黄、起利期,而兵久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开围一角。
于是高皇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得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去。
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
是后,韩信为匈奴将,及赵利、王黄等数背约,侵盗代、雁门、云中。
居无几何..,陈豨反,击代。
汉使樊哙往击之。
是时,匈奴以汉将数率众往降,故冒顿常往来侵盗戎边。
于是高祖患之,岁奉匈奴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后燕王卢绾复反,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
孝文即位,复修和亲。
其三年夏,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为寇,于是文帝下诏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无侵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
今右贤王离其国,往来入塞,捕杀吏卒,驱侵上郡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
遣丞相灌婴将击右贤王。
”右贤王走出塞。
其明年单于遗汉书议击与和亲孰便公卿皆曰单于新破月氏乘胜不可击也且得匈奴地泽卤非可居也和亲甚便汉许之后,冒顿死,子稽粥立,号曰老上单于。
(节选自《汉书•匈奴列传》)[注]①韩信:秦末汉初将领,分封为韩王,故称韩王信,以与同名的汉初名将韩信区分。
②冒顿:匈奴单于名,读mò d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乡”中的“乡”通“向”,这里的意思是指士兵们弯弓搭箭,向外发射。
B.“几何”是个古今异义词,古汉语中表示数量有多少,本文中的意思指长时间。
安徽省芜湖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文言文40阅读题狂刷集锦word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诵诗赋。
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年九岁,能属文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
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
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奇之,除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
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
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
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
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
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
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
”固后以母丧去官。
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
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
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
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
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B.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C.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D.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坚,是班固的字,如同“子卿”是苏武的字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阳中学阅读学案 高一语文阅读学案000 编制:王梦梦 审核:赵树杰 2019-12-25 阅读学案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
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初期极尽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间,是一种通俗的艺术形式,五代时期的《花间集》就很明显地展露了词美丽绚烂的文采,但是这期间的词题材还仅限于描写闺情花柳、笙歌饮宴等方面,可以说还显得很“小气”。
虽然艺术成就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层次还不够。
宋代初期的词一开始也是沿袭这种词风,追求华丽词藻和对细腻情感的描写。
像曾因写过“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连于歌坊青楼之间,给歌妓们写写词。
所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当时的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做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宋朝的艳妓之多,水平之高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们和宋朝的才子们一起共同推动了词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但是,随着词在宋代的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词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提高。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奠定了边塞词在宋词中的地位,使只闻歌筵酒席、宫廷豪门、都市风情、脂粉相思之类的世人一新耳目。
到苏轼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词彻底跳出了歌舞艳情的巢窠,升华为一种代表了时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装 订 线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等。
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竹石图》;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也是他的作品。
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土,眉山人,有“东坡集”、“后集”、“续集”。
他一向被推为宋代最伟大的文人,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
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
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
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可是同时候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沙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彷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在中国散文家里,苏轼所喜欢的庄周和韩愈就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槔”、“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这一点,韩愈的“送石处士序”连用“河决下流”、“驷马驾轻车就熟路”、“烛照”、“数计”、“龟卜”五个比喻来表示议论和识见的明快这一点。
在中国诗歌里,“诗经”每每有这种写法,像“国风”的“柏舟”连用镜、石、席三个形象来跟心情参照,“小雅”的“斯干”连说“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翠斯飞”来形容建筑物线条的整齐挺耸。
唐代算韩愈的诗里这类比喻最多,例如“送无本师”先有“蛟龙弄角牙”等八句四个比喻来讲诗胆的泼辣,又有“蜂蝉碎锦缬”等四句四个比喻来讲诗才的秀拔,或像“峋嵝山”里“科斗拳身薤倒披”等两句四个比喻来讲字体的奇怪。
但是我们试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衬得“诗经”和韩愈的例子都呆板滞钝了。
其他像“石鼓歌”里用六种形象来讲“时得一二遗八九”,“读孟郊诗”第一首里用四种形象来讲“佳处时一遭”,都是例证。
词里像贺铸“青玉案”的有名结句把“烟草”、“风絮”、“黄梅雨”三者来比“闲愁”,就是“博喻】的佳例,最突出的是嫁名谢逸的“花心动·闺情”用“风里杨花”等九物来比好事不成(“全宋词”六百五十二页)。
上古理论家早已著重诗歌语言的形象化,很注意比喻;在这一点上,苏轼充分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苏轼的主要毛病是在诗里铺排古典成语,所以批评家嫌他“用事博”、“见学矣然似绝无才”、“事障”、“如积薪”、“窒、积、芜”、“獭祭”,而袒护他的人就赞他对“故实小说”和“街谈巷语”,都能够“入手便用,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
他批评过孟浩然的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这句话恰恰透露出他自己的偏向和弱点。
同时,这种批评,正像李清照对秦观的词的批评:“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在那种创作风气里古典成语的比重。
不用说,笺注家纷纷给这种诗吸引。
在北宋早有赵次公等五家注的苏诗,南宋到清又陆续添了十多家的注本,王文诰的夸大噜囌而绝少新见的“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在清代中叶做了些总结工作;其他像沈钦韩的“苏诗查注补正”和张道的“苏亭诗话”卷五都算得规模比较大的增补。
最可惜的是陆游没有肯替苏轼的诗集作注,这跟杜甫和李白的“樽酒细论文”没有记录一样,是文学史上的大憾事。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代文豪,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在诗、词、散文里表现出的豪迈气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他在词境扩大,词风变革等方面,开创了词创作的新阶段,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从而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首先,苏轼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开创了词的新境界。
苏轼之前,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弥漫一时,词作为一种“歌词”专写儿女恋情供歌馆楼台或民间市井谱曲演唱,柳永的浮艳之词也好,晏殊的儒雅之词也好,都没有跳出女性题材的范围,在意境上没有高远的立意,没有清新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