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是唯一的出路(上)——李宗仁关于焦土抗战论的抵抗理念
论李宗仁“焦土抗战”新哲理及其作用
质 。他指 出 : “ 依赖 论 ” 和“ 机会 论 ” 的错 误 是强 调 “ 隐
忍 自重 以期待 国 际机会 之 到来” , 期待 日本 侵 略“ 一俟 欲望 满 足 , 中 日关 系 即可 调 整 ” , 而 看不 到“ 国际联 盟
李 宗 仁具 有 朴 素 的唯 物 主义 世界 观 和 辩 证 法 军 事 思 想 , 其 哲 理 性 具 有 新 世 界 观 萌 芽 的性 质 。这 些 新 哲 理 为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战 争 的 中 国 战场 提 供 先进 思 想 武 器 , 并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
[ 关键词] 李宗仁 ; 焦土抗战论 ; 新哲理
[ 收稿 日期 ] 2 0 l 5 —0 1 —1 0 [ 作 者 简 介] 曾 晓芳 ( 1 9 7 1 一 ) . 女, 湖南祁东人, 李宗仁文物管理处副研究馆员, 主 要研 究 方 向 : 李 宗 仁思 想 研 究 。
在 认识 方 法 上 根 本 对 立 的 体 现 。李 宗 仁 “ 焦 土 抗 战
论” 考 察和分 析 中 日战争 的性 质和 特点 不是 主观 片面
的就事 论事 , 而 是着 眼于 从世 界观 与方 法论 相统 一的
高 度去 提 出问题 、 认识 问题 和解 决 问题 。 首先 , “ 焦土 抗 战论 ” 新哲 理全 面客 观地 考察 了抗 战中产 生 的 各 种 问 题 , 提出了“ 焦 土抗战” 的 战 略 主
2 0 1 5年 4月
Apr . 2 0l 5
桂 林 师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u i l i n No r ma l Co l l e g e
李宗仁将军回忆录 纵使全国焦土也要抗战到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宗仁将军回忆录纵使全国焦土也要抗战到底!
导语:李宗仁在其回忆录里,提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华的严酷现实,他总结了自中国军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以来的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思考和
李宗仁在其回忆录里,提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华的严酷现实,他总结了自中国军队进行抗日武装斗争以来的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提出了“焦土抗战论”。
李宗仁将“焦土抗战论”的内容概括如下:
与其听任敌人蚕食而亡国,毋宁奋起而全面抗战以图存。
我们虽是一个落后国家,工业建设和交通设备尚未现代化,从战略方面说,若日本侵略者实行堂堂正正的阵地战,则彼强我弱,胜负之数,不待蓍龟。
故敌人利在速战速决,以迫我作城下之盟。
但吾人必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
到敌人被诱深入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使敌人无法利用我们的人力和物资,并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破坏敌人后方交通,使敌人疲于奔命,顾此失彼,陷入泥沼之中,积年累月,则暴日必败无疑。
按照其回忆录的记载,李宗仁于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草拟了一篇讨论抗日战略计划的论文,名之曰《焦土抗战论》。
文成之后,李宗仁还送给胡汉民,希望用他的名义发表,以引起国内外的重视。
胡汉民虽然承认李宗仁的看法完全正确,不过,他认为还是由作为武将的李宗仁自己发表为佳。
李宗仁遂自己署名,送交报馆和通讯社发表。
“全国各报竞相转载,成为当时舆论研讨最热烈的题目之一”,“焦土抗战”四字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引用。
但有学者考证,李宗仁在1933年时并没有写《焦土抗战论》这样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
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政治家和将领,他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提出了“焦土抗战”论,对于中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深入浅出地分析李宗仁“焦土抗战”
论的思想价值。
一、“焦土抗战”思想的内涵
“焦土抗战”是指在战争局势不利的情况下,采取对敌方领土进行毁灭性攻击和摧毁,以达到挫败敌方的战争策略。
在中日战争中,李宗仁认为中方如果采取仅仅防御的方式去
对抗日军,会导致长期而不必要的消耗。
因此,他主张采取焦土抗战的策略,以破坏敌人
的根据地、城市等重要战略目标,从而实现最终的战争胜利。
一方面,中方空军在初期失去了优势,日军依靠空优势空降增援,中方的防御根本无
法抵挡这样的攻击。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基数较大,资源短缺问题也比较突出。
因此,
李宗仁主张采取“百城万乡变成坚固的坑道和堡垒”,以歼灭日军为目标,以时间换空间,迫使日军承受长期的物力和人力消耗。
李宗仁“焦土抗战”思想的社会价值在于,它意味着中国人民在战斗中要保持强烈的
意志和决心,和敌人进行血腥的战斗。
这样可以切实增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的实力和战斗
技巧,加速中国士兵手中的武器的升级换代,推动中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而且,“焦土
抗战”也表明了中国人民进行战斗的顽强精神和牺牲精神。
总的来说,李宗仁“焦土抗战”思想的价值在于,激励中国人民面对任何挑战都不退缩,牺牲精神也能体现出中国人民的集体和维度,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抵抗毅力,在抗战过程中也显示出的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人教版(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国共两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有过合作的是()A.辛亥革命、黄埔军校 B.黄埔军校、抗日战争C.黄埔军校、解放战争 D.辛亥革命、抗日战争2.1935年,日本不断制造一系列分离华北的活动,为此北平学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游行示威活动。
这次运动是 ( )A.五四运动 B.八,一三运动C.一二·九运动 D.一二·六运动3.有首歌唱道:“你手持汉阳造血染台儿庄,我手握大刀片喋血平型关,在战壕中你我分享着一口干粮……”歌词反映的史实发生于( )A.抗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国共十年内战时期4.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战争取得胜利的法宝。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都建立了统一战线,并取得重大的革命成果。
下列关于统一战线名称、建立标志和成果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大革命胜利B.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召开北伐战争胜利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战争胜利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胜利5.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事件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南京大屠杀6.下图照片是一座图形独特的纪念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纪念的事件发生的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
一个日本访问团为了反省战争罪恶要参观这座纪念馆,他们应去()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沈阳7.《松花江上》是20世纪30年代的歌曲,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亡国之痛和期盼光复故地的思乡之情。
它出现的背景是()A.七七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8.下面关于西安事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张学良和杨虎城夺取领导权 B.张学良和杨虎城逼蒋抗日C.通过武力解决地盘划分问题 D.导致国共两党长期对峙9.根据以下表格提供的信息,判断这一历史事件是()A.台儿庄战役 B.徐州会战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10.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豫湘桂战役11.1937年,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共产党将军队改编为A.中国工农红军 B.抗日义勇军C.八路军和新四军 D.人民解放军12.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指的是1937年的()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中学历史C.百团大战 D.南京战役13.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有所抬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顾国际舆论谴责频繁参拜靖国神社、疯狂扩充军备、制造“中国威胁论”……为此,中华儿女要牢记历史,警钟长鸣。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检测题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检测题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西校选择题:1.“劝蒋----扣蒋----释蒋”这一过程反应的历史事件是:()A.北伐战争B.西安事变C.重庆谈判D.南京解放2.“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生激”这一事件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局部抗战开始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全国性抗战开始D.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3.历史研究重在证据,我们要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下最有力的证据是()A.文学作品中的描写B.电影片段中的场景C.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的新闻照片D.日本的官方言论4.邓世昌,赵登禹,佟麟阁,杨靖宇这四位人物是()A.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B.北伐战争的杰出人物C.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英雄D.国民党的爱国将领5.《亮剑》中有台词:“我们要主动‘关照’日本鬼子,让他们尝尝被八路军打的滋味”能体现这一做法的军事行动是()A.卢沟桥事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6.李宗仁在《焦土抗战论》中表示“我要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他的决心体现在()A.血染卢沟桥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7.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本交涉,听候中央处理”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是指:()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8.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国共关系由分裂对峙走向再次合作的转折点()A.西安事变B.七七事变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9.74年前,国民党爱国将领李宗仁领导指挥的是:()A.西安事变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平型关大捷10.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曾经屡遭失败,这一局面彻底扭转的标志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胜利C.解放战争胜利D.抗美援朝胜利11.2009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会谈,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C.七七事变D.中共七大召开12.“晴天霹雳太行山,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等此役,意扶危局定神州”诗中的“此役”指的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淮海战役13.小明准备出一期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黑板报,下列选材不当的是()A.七七事变B.南京大屠杀C.南昌起义D.九一八事变14.四位同学在登录了“血铸中华,民族魂”网站后,分别在留言栏写下了如下内容,期中不符合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是:()A.牢记历史,勿忘国耻B.仇恨可以忘记,悲伤不能忘怀C.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D. 让所有日本人血债血偿15.西安事变时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主张是()A.停止内战,联共抗日B.攘外必先安内C.反对内战,全面抗日D.消极剿共,积极抗日列举题:1.列举近代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史实?2.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掀起了空前的全民族反侵略的战争。
持久抗战的真谛
持久抗战的真谛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较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持久抗战战略的成功实施。
持久抗战,这是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共同的战略主张,但是,持久抗战的真谛是什么?双方的立论基础与理论内容却不尽相同,典型地反映出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也导致了两个战场不同的抗日结局。
共产党的持久抗战理论早在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就指出“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
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
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
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说道,一旦中日爆发战争,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抗战争取胜利。
1937年7月,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也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
洛川会议以后,刘少奇、张闻天、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纷纷发表文章,阐述持久抗战的观点与方法。
1938年,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共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主要内容有:第一,中国能够并且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依据。
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别的任何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
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在这场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存在着四个基本特点。
一方面,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
另一方面,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加上中国已经有了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在政治上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解放区和人民军队。
因此,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
专题征稿
文史圈WENSHIQUAN李月然(四川读者):贵刊2019年第1期(上)《抗战时期国民党敌后破袭战》一文中提到了“焦土抗战”的战略思想。
“焦土抗战”政策一旦实施便可预见其结果将会何等惨烈,为什么还能达成共识?编辑部:从相关资料记载中我们可知,“焦土政策”是一种军事战略,历史上著名的焦土抗战的案例有俄法1812年战争: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最先提出“焦土抗战”口号,是为反对不抵抗和消极抵抗而生.之所以能达成当时国人的共识,也是因为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对比种种主张与策略,迫于无奈之下所采取的一种最悲壮、最能激发民族志气、彰显民族精神的口号。
尽管蒋介石对“焦土抗战”的理解与执行与李宗仁和汪精卫等的主张有所偏差,但在当时抗战的紧迫形势下,“焦土政策”是一种必要选择,且在鼓舞民心士气、消耗日军战力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虽然文中提到的长沙焦土抗战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需要反思,但“焦土 抗战”政策整体上还是成功的。
常德会战中的“焦土抗战”则是值得肯定的,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达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目的,并且提振了军民士气,加强了全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陈鹏(河北读者):贵刊2019年第1期(下)《张宗昌与他的白俄军》一文中,白俄军作为外国人组成的军队为什么会对张宗昌死心塌地,拥有无敌金刚“铁甲车队”的白俄军何至如此惨败?编辑部:白俄军加入张宗昌麾下,除了解决当时其自身面临的艰难境况外,还是有自己企图的。
当时,白俄军为张宗昌建立了飞机队、兵工厂和军校等,而军校则是培养“反苏、反共、复国”军官的基地,由米罗夫兼任校长。
米洛夫对学员的讲话中曾讲道:“我们办这个学校不只是为在中国打仗。
现在我们是帮助奉军作战,有一天我们要回国与苏维埃政权作战,那时,张宗昌就将率领奉军的弟兄们去帮助我们打败布尔什维克。
”对于白俄军的惨败,1925年末张宗昌在与孙传芳争夺安徽时,就曾被头脑灵活的孙传芳挫败过。
当时打头阵的铁甲车队冲至固镇车站以后,就遭到埋设地雷的重击,随即枪声四起,后面的铁路也被孙军破坏。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6届高三文综下学期二诊模拟试题
重庆南开中学高2016级高三(下)二诊模拟考试试题文科综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2题,共300分。
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区域1月平均气温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最大温差可能为A.4℃ B.6℃ C.8℃ D.10℃2.导致M处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海陆位置 C.纬度 D.洋流3.6月22日,①、②、③、④四地中A.白昼时间最长的是①地 B.日落西南方的是②地C.日出时间最早的是③地 D.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④地读下图回答4-5题。
4.该产品选择在墨西哥组装的最主要目的是A.降低关税成本B.减少土地租金C.接近消费市场D.利用当地原料5.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最可能是A.大型客机 B.智能手机C.化工产品 D.高级时装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地质构造,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读下图回答6-7题。
6.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
根据该地层剖面顺序,判断C层所处的海陆环境A.深海 B.浅海 C.陆地 D.无法判断7.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过程是A.一直上升 B.一直下降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读“我国某城市市区各主要功能用地2005年面积分布图与2005年~2015年变化幅度分布图”,完成8-9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第六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密电中“沈阳日军行动”是指 ( ) A.西安事变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南京大屠杀2.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大学生传唱的许多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主题应是 ( )A.歌颂中国B.追求理想C.抨击时弊D.抗日救亡3.“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这表明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是为了 ( )A.增强国力B.地方自治C.拥蒋反共D.逼蒋抗日4.右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该事件的历史要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②目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③地点:陕西西安④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激”描述了中国守军与侵华日军激战的情形,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C.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D.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6.今天在北京有两条马路分别叫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其命名的原因是( )A.他们都是出生于北京的名人B.这两条路是由他们设计的C.他们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D.他们为解放北京立下了战功7.小林宽澄在2019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曾是一名侵华日本兵,被俘后在延安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加入中国抗日军队,他参加的军队是 ( ) A.北伐军B.红军C.八路军D.解放军8.“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这段文字反映了( )A.东北三省的完全沦陷B.南京大屠杀惨案C.抗日将士血染卢沟桥D.重庆大轰炸惨案9.李宗仁在《焦土抗战论》中表示:“我要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作者:周孜来源:《大经贸》 2019年第6期周孜【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著名武将李宗仁所持的“焦土抗战”论曾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
他坚持“纵使全国化焦土也要抗战到底”,这是他总结了自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经验和教训,历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得出的。
本文针对该论调进行浅析,并挖掘其内在的思想价值。
【关键词】抗日战争“焦土抗战”论李宗仁思想价值在李宗仁的回忆录里,他回忆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1936年4月17日,在一次与记者谈话的过程中,他发表了《我的主张——焦土抗战》,1937年,他发表《民族复兴与焦土抗战》详细阐述其主张,对当时被“恐日症”“不抵抗论”笼罩的中国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
一、“焦土抗战”论产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中国民族的救亡问题。
在整个民族的自由平等、领土主权完整受到最严重的侵犯下,要想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必须下定决心发动整个民族团结起来,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宁愿全国化为焦土,决不屈服。
只有大刀阔斧地全民族反抗,以中华民族自存自立的伟大能力和精神,支撑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才能保留华夏民族的火种,才有生存与和平的希望。
李宗仁认为,中日战争一经爆发,日本意欲速战,而中国可凭持久战困之;日本倾向主力战,中国则可用游击战扰乱它;日本想率先攻陷沿海重要城市,中国可借内陆的坚壁清野让其陷入苦战。
加上中国交通并不发达,资源尚待开发,经济不够集中,我军民若团结一体,凭险抵抗,步步为营,一定会使日军疲于奔命,延长战局,彼时战争拖得越久,日本国内及国际关系上的矛盾愈加激化,最终我军将迎来最终胜利。
当时社会上充斥着“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等论调,弥漫着恐日妥协的气息。
为了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两广地区爆发了“六·一”运动,要求中央坚决以“焦土抗战”为国策,并强化民族统一救亡力量,贯彻实践,以推翻日本帝国主义。
此后,中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全民抗日情绪达到空前高涨,政府的对日外交也日趋强硬。
焦土抗战四重意涵之考释
On Meanings of "Anti-Japanese War on Burnt Ground": a Literature Survey 作者: 陈家磊[1];桂运奇[1]
作者机构: [1]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六安237000
出版物刊名: 宜春学院学报
页码: 62-66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抗日战争;焦土抗战;焦土政策
摘要:"焦土抗战"一词,最初是由李宗仁提出,随着抗战的不断发展,该词的含义不断丰富.站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从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审视,"焦土抗战"一词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为表抗战决心,宣言全国变成焦土亦在所不惜;第二,由于军事需要,将可能资敌的物资或设施化为焦土;第三,因抗战激烈,人或物化为焦土;第四,经济上对敌反封锁,实行贸易焦土.探析"焦土抗战"的含义,对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浅论李宗仁与焦土抗战
浅论李宗仁与焦土抗战摘要:李宗仁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国民党地方派桂系领袖,在抗日抗战期间,他提出的焦土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日战争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本文分析了李宗仁焦土抗战思想形成的背景和过程,详细论述了焦土抗战思想的内容和实施,并概括了他的焦土抗战思想对中国抗战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李宗仁焦土抗战意义一、李宗仁焦土抗战思想形成的背景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武力强占我东北三省,“九一八”事变,给中国的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来“怎么办”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民众,团结统一,一致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则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外妥协退让,采取不抵抗政策;对红军进行围剿,实行白色恐怖政策。
蒋介石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民众和国民党党内一些有识之士的严正谴责。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华北事变,进一步侵略我国的领土。
中华民族又面临着更深的危机,民族存亡迫在眉睫。
此时,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随后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停止内战,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主张。
这些主张,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
但是蒋介石仍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目睹着蒋介石的妥协退让政策给国家造成如此严重后果,李宗仁再三反省,回顾历史教训,在1936年4月17日在广州针对中日问题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最迫切需要的就是:“为整个民族救亡问题,以争取中华民族自由平等,保卫中华民国领土主权之完整,必须发动整个民族解放战争。
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表现中华民族自存自立之伟大能力与精神,然后中国始有生存的可能”,首倡“焦土抗战”。
此后,李宗仁又在1937年元旦,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焦土抗战与民族复兴》一文,同年10月1日在战时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上作《焦土抗战的主张与实践》的演讲,进一步阐述“焦土抗战”的主张。
抗日战争之焦土抗战
对 ” 焦 土 抗 战 ” 的 评 价
.
参考文献:腾讯历史-今日话题
2013-04-17 第147期 该不该痛批“焦土抗战”?
主讲人:
小组成员:
资料收集: PPT制作: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们小组准备讲解一个著名的抗日战争 中的战术———焦土抗战。
焦土抗战
注释: 放火烧掉任何可资敌用 的财物、设备和房屋, 达到以空间换时间的目 的。
焦土抗战实施的意义
“焦土抗战”最能激发民族志 气、彰显民族精神。因此在国 人先后在常德以及长沙采用实 施之前,世界历史上就存在这 样一个鲜活的例子:1812年, 拿破仑入侵俄国时,俄国人为 抗击侵略而火烧莫斯科。 而在抗战时期的中国, “焦土 抗战”之所以会成当时国人的 共识,实在是因为当时敌强我 弱之际,此战术最能彰显中国 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 大精神。
战略实施背景
全面抗战开始后,面对华北、 淞沪战场的惨痛损失和日军 气势汹汹的进攻锋芒,李宗 仁所描述的几种“不抵抗 “(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 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 来答复侵略者„„举国一致, 痛下决心,不惜流尽最后一 滴血,更不惜化全国为焦土, 以与侵略者做一殊死之抗 战。)观点又开始活跃。而 此时,在诸种抗战主张中, 唯有“焦土抗战”论最为坚 决底气最足,也最具感召力, 同时其具体的策略主张也最 能适应抗战时局。亟需鼓舞 军民士气的蒋介石开始接受 并倡导“焦土抗战”的主张
两个重要实施地点—常德、长沙
1、设置障碍,切断交通,破坏公路。当时,常德有三条公路线,共计 百余公里,规定每隔30公尺,在公路横断面上挖成10公尺宽,5公尺深 的深坑。由县政府征集民工进行破坏。全县32乡镇按人口数分派任务, 每乡镇大概分担3-5公里,约有几千上万的土方。这对日寇犯常虽然起 到一些减缓作用。但也给自己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因素,如从长沙增援的 国民党部队由于不能走公路,无法及时赶到,致使常德终于沦陷。 2、破坏乡村要道。将乡村各交通要道,每隔几十公尺挖掘丈余宽人多 深的地道,平时在上面铺盖木板,便于人们通行,敌人来犯时,便将木 板拆掉。 3、有计划地实行全城大疏散。从抗战初期常德被敌机轰炸起,一些大 商富户为了避免敌机的轰炸,早已将自己的财物疏散到农村,老幼妇孺 亦已陆续迁居乡间。会战前夕,留在城市的是些机关职员、贫民与小商 小贩。为了使市民迅速离开城市,五十七师还派出士兵帮助老弱市民搬 送物资出城,不取分文报酬。在渡河的船上派兵维持秩序,每船一兵, 不许船户贪载,不许勒索多收渡资。因此,渡河秩序并然,截至11月10 日,城内已经空无一人。”
新桂系“焦土抗战”论述评
作者: 曹光哲
出版物刊名: 广西社会科学
页码: 133-147页
主题词: 新桂系;抗战期间;中国人民;抗战爆发;李宗仁;焦土;蒋介石;促进作用;抗日战争;白崇禧
摘要: <正> “焦土抗战”的口号最早是由李宗仁提出来的,并经过李宗仁、白崇禧等多方面的阐述,发展成为新桂系的抗日主张。
“‘焦土抗战’四字后来在抗战期间曾被广泛引用,成为一项最悲壮的抗战口号”。
人们说它是“行动的旗帜”,是“当前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最高哲理”,而李宗仁则被称为“焦土抗战的祖宗”。
我们党也曾表示“欢迎”、“拥护”“李宗仁先。
李宗仁的军事才能_李宗仁军事能力的故事
李宗仁的军事才能_李宗仁军事能力的故事九·一八事变后,宁、粤合流。
在1931年11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2年,任(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32年-1935年)、(国民政府)中央政府驻沪办事处常务委员。
1932年4月,李宗仁任南宁绥靖公署主任,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维持广西的半独立局面。
1935年4月,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一级上将军衔。
1935年11月,李宗仁继续当选为国民党五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35年12月,任湘桂黔边区剿匪总司令。
1936年,李宗仁任广西绥靖公署主任,并发表《焦土抗战论》,指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到敌人被诱深入我国广大无边原野时,我即实行坚壁清野,发动敌后区域游击战”。
1936年6月,李宗仁、陈济棠发动反蒋事变,成立抗日救国军第一军团,李宗仁任副总司令(总司令陈济棠),出兵湖南,要求北上抗日。
1936年7月,桂系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为第五路军,李宗仁被任命为第五路军总指挥。
1937年2月-1937年8月,任第五路军总司令。
1937年10月,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8月-1938年),驻节徐州。
1938年1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8年2月至5月,指挥徐州会战。
其中3月至4月的台儿庄战役,取得歼灭日军二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1938年2月,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1938年2月-1938年9月)、保安司令。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率部入鄂,在桐柏山、大洪山创立游击基地,坚持抗战。
1938年6月10日,率部参加武汉会战。
1939年4月至5月参加随枣会战。
1941年1月至2月参加豫南会战。
1943年9月调离第五战区,升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等三个战区。
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战争史上那些细思极恐的事件,抗战时期的“焦土政策”
战争史上那些细思极恐的事件,抗战时期的“焦土政策”抗战时期的“焦土政策”这一悲壮口号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正是李宗仁将军,七七事变爆发前,李宗仁在一次关于中日问题的谈话中,就阐述了焦土抗战的必要和意义,表现出了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也不屈服于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抗战全面爆发后这一政策得到了蒋介石的支持。
就在武汉失守前,为了不使交通港口等设备沦为敌手,蒋介石曾命令陈诚在部队转移后实行“焦土政策”,由于走漏了风声遭到了各界人士的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日军占领武汉三重镇后,继续挥师南进,介于武汉和广州之间的湖南长沙原本作为抗战后方,一时间成为了日军的必攻之地,为了贯彻执行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蒋介石下令对长沙执行“焦土政策”。
但令蒋介石始料未及的是,一场“焦土”战略行动演变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由于行动计划考虑不周和实施不当,致使火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大量无辜百姓在毫不不知情的情况下,深受其害,而且城内90%以上的房屋被摧毁,千年古城长沙也毁于一旦。
这一令人细思极恐的“焦土政策”造成的损失已经无可估量,想想都令人后怕。
白崇禧也是非常赞成李宗仁的“焦土政策”,1939年秋的桂南会战爆发前,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曾对即将在广西登陆的日军做出了判断,并制定好了相应的作战计划。
其中,白崇禧给北海的守备部队下令了死命令,如果日军在北海登陆,北海的守备部队必须奋力抵抗日军,掩护城内百姓和机关安全撤退后,对北海实行“焦土政策”,任务完成之后向廉州转移。
桂南会战爆发前,白崇禧在广西境内可用的只有韦云淞的31军和何宣的46军。
其中,第31军驻防在桂平、平南、藤县一带;第46军军部驻扎南宁,驻守在北海的只有一个师,就是第175师,师长是冯璜,由于还在贵州陆大学习,暂由新组建的第19师副师长秦镇任代理师长。
1939年11月14日,驻扎在北海一线的175师524团团长巢威,发现了日军四十余艘军舰正在向北海前进,巢威立即给北海城区内的师长秦镇报告,请求立即转移市区人员并通知驻防在钦州的第19师部做好了应战日军的准备。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
浅析李宗仁“焦土抗战”论及其思想价值1. 引言1.1 介绍李宗仁焦土抗战论李宗仁的焦土抗战论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主张通过采取焦土战略来抵抗敌人的进攻。
李宗仁认为,在强敌入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毁坏敌人的资源和生产能力,以达到削弱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焦土抗战不仅是一种战术手段,更是一种全民抵抗的信念和策略思维。
李宗仁在其著作中指出,焦土抗战需要全体国民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的统一行动,才能有效地抵御侵略者的进攻。
这种强调全民抵抗和共同抗敌的理念,对中国人民在抗战历程中形成了一种紧密团结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士气。
在抗战时期,李宗仁的焦土抗战思想对中国国人的抗战情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阐述李宗仁的焦土抗战思想焦土抗战思想强调了全民抗战的重要性。
李宗仁认为,在抵御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全国人民都应当团结一致,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为国家的存亡而奋斗。
他主张实行全民动员,将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形成抗战的强大合力。
焦土抗战思想注重了国防建设和抗战准备。
李宗仁认为,国家安全是第一位的大事,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抗战准备水平。
他强调了军备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要建立坚强的国防力量,以确保国家安全。
焦土抗战思想提倡了抗战的持久性和韧性。
李宗仁认为,抗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和耐心,坚持不懈地进行抗战。
他主张要有强大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决地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李宗仁的焦土抗战思想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抗战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当时的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现代抗战思想和国防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启示和影响。
2. 正文2.1 李宗仁焦土抗战论的历史背景李宗仁焦土抗战论的提出,必须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来理解。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中国军队面对日寇的入侵,处于极度的劣势。
日本侵略者实力强大,而当时的中国军队装备落后,战略部署不够顽强,因此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很快就遭遇了重大挫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是唯一的出路(上)——李宗仁关于焦土抗战论的抵抗理念○[澳]粟明鲜1庞贝2(译)(1.悉尼科技大学中国澳洲关系研究所,澳大利亚悉尼NSW 2000;2.桂林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广西桂林541000)[定稿日期]2018-07-26[作者简介]1.粟明鲜(1958-),男,广西桂林人,悉尼科技大学澳大利亚中国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当前研究方向:桂系抗战;2.庞贝(1986-),男,广西桂林人,桂林国投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主管、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学、桂系抗战。
1930年代,欧洲老牌强国的利益和地位受到德国和意大利的威胁,这两个国家的强大军力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危险。
趁着西方列强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欧洲的当口,日本加速了侵华步伐。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各大党派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如何应对日本的侵略?毫无疑问,大部分党派都宣称将全力抵抗,至少在表面上看起来如此。
然而由此产生了新的问题:中国将何时采取抵抗,又如何抵抗日本?对此,各大党派意见相左,在国民党内,桂系与蒋介石在此问题上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桂系因借机重新扩张并因其重建和群众动员方面的杰出成就在1930年代引起全国侧目。
与蒋介石不同的是,桂系的成就都源自抗日政策的基础。
更为关键的是,在国难中采取强有力的抗日政策为广西与邻省建立与发展协同关系提供了基础,并逐步加强自身在反蒋集团中的力量,同时这也使得桂系集团形成了重建广西计划的政治纲领,有别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纲领,为指导省内与国内动员群众积极抗日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李宗仁治下的广西在民兵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获得“模范省”称号,并受到广泛赞誉,特别是有效的抗日宣传和贯穿全省的抗日救亡宣传。
1934年,美国传教士Sherwood Eddy 在访问广西后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抗日情怀,对此大加赞誉,认为广西担当着实现民族复兴和中国解放的希望。
研究现代广西的历史学家们,如Di⁃ana Lary 、Eugene Levich 和Chu Hongyuan ,也对其重建和群众动员政策给与了高度评价。
“反蒋抗日”是上世纪30年代桂系集团一系列行动的核心。
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让我们得以考量桂系在实现国民党内部统一和在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扮演的角色。
证据表明,广西大规模动员抗日的政策,一直以李宗仁和桂系其他领导人的思想为核心。
Levich 和Chu 也指出,桂系以简明精要的寻求抵抗来建立自身的理论基础。
李在这方面的开创性思想是什么?桂系的这个政策具体是怎样的?是什么时候制定的?是如何服务于桂系军事和政治的双重性质的?1936年桂系在推行的政策与“6月1日运动”之间是否有相互联系?我们已经看到,李宗仁和桂系的政治策略和思想为广西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此外,他们进而把反蒋政策推动到关键点——“逼蒋抗日”[1]。
本章将分析桂系的抗日思想,侧重于李宗仁,也包括其他广西领导人,并探讨桂系政策因日本侵略而形成与演变的原因,同时阐述桂系抗日政策与通过群众运动和民族政治团结做好战备之间的关系。
“焦土抗战论”的背景和起源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冲突源自针对日本30年代侵[摘要]李宗仁治下的广西在民兵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获得“模范省”称号,并受到广泛赞誉,特别是有效的抗日宣传和贯穿全省的抗日救亡宣传。
李宗仁和桂系的政治策略和思想为广西的群众动员提供了推动作用,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
此外,他们进而把反蒋政策推动到关键点——“逼蒋抗日”。
李宗仁逐渐总结出著名的抗日思想“焦土抗战论”。
这种思想引导了桂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行动,并成为“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中的国策。
[关键词]李宗仁;桂系;焦土抗战论[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50(2018)03-0070-0570文史天地2018年9月略的应对政策: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李宗仁与广西领导人把抵抗视为反对蒋介石和日本侵略政策之基。
这一政策逐渐由1929-1931年间的“护党救国”转为“反蒋抗日”。
相对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李宗仁逐渐总结出著名的抗日思想——“焦土抗战论”。
据李宗仁自述,焦土抵抗是救国的唯一出路,我们必须坚决抵抗,宁可焦土遍地,也不能不战而降,并立刻发动解放全国的战争是我们应对侵略的唯一答复。
唯其如此,方显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图生存和自强。
“焦土抗战论”源自1812年的法俄之战。
当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军队入侵俄罗斯,俄罗斯人民用“焦土抵抗”这种理念将其击败,法军在前进之前俄罗斯人将即将入侵的区域燃烧并摧毁所有财产。
李宗仁及其下属指挥官都得到了良好的军事教育,并熟知世界历史上的著名战争。
此外,他的智囊团大部分去过莫斯科接受教育,他们无疑已经学会了俄罗斯对拿破仑的军队采取的行动:在1812年时烧毁莫斯科,让入侵者无法抵御寒冬。
当然,李宗仁的“焦土抗战”也包含燃烧庄稼、摧毁建筑物等有利于敌军侵占时可资利用的物资。
例如,在中日战争期间,当广西部队保卫桂林时,他们采用了这一手段。
但是,焦土的概念基本上是一种战术,并非战争期间的总方针;因此,“焦土抗战”只是李宗仁抗日政策的战略与战术的一部分。
在这里,李宗仁强调的是抵抗的决心,即中国有句俗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一论调最早在1936年4月17日的一篇文章上发表,随后,李宗仁在1936-1937年间通过一系列演讲和文章逐渐加以系统化。
因此,这篇4月17日发表的文章被视为“全中国系统阐述焦土抗战论的首次开腔”,李宗仁也被誉为这一论调的祖宗。
“焦土抗战论”的产生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它是几十年来中日冲突激化演变为最严重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是桂系长期与蒋介石抗争的结果。
1931年前,桂系已经与蒋介石抗争多年。
如前所述,抗争的内容并非只是为了中央集权,还包括1928年国民党统一全国后在内外事务上应当采取何种措施。
正如费正清所指出的,国难当头,头等大事必须由国内统治权的斗争让位于爱国志士对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中华的抵抗。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所宣扬的排除异己,消极抗日态度让救国的责任落在李宗仁肩上,为他和桂系赢得了先机。
国内的舆论倒向李宗仁,他早前在与蒋介石派系斗争中宣扬的“护党救国”论调迅速转变为“反蒋反日”。
在“九一八”事变后,桂系公开呼吁全国进行抵抗,并付诸行动。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发动局部战争仅仅2天后,李宗仁和西南派系其他领导人向南京中央政府请求大量派兵,以增援驻守在上海的广东部队即19路军。
第二日,李宗仁与孙科及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向南京政府的国防大臣何应钦发去电报,敦促他调动所有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对日军的地面部队进行打击。
“今天,上海一战关乎中华民族的存亡”。
白崇禧也代表广西军队,请战率领广西部队增援19路军[2]。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李宗仁对不能亲自参战抵抗心生愧疚。
作为抵抗力量的增援,1000名以上的广西士兵被送到上海。
同时,他对蒋介石不派兵增强19路军的抵抗力量而为内战保存实力的做法进行了抨击,并谴责蒋介石在5月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议。
第二年,日军侵略热河省并穿越长城攻打华北。
对此,李宗仁联手广东派系领袖陈济棠,以及在淞沪抗战后进驻福建的19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从粤桂闽招募了志愿兵组成联合队伍,由蔡廷锴带队于5月北上增援抗日力量[3]。
同月在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之后,为安抚日军,蒋介石中央政府叫停了已行进到湖南的队伍,将其解散并遣返原籍。
即便如此,李宗仁在两个月后向前西北军统帅和第二次北伐远征军统领“基督教将军”冯玉祥赞助了10000元大洋,为支援后者在察哈尔前线组织人民军队进行的抗日战斗,并以此宣示反对塘沽休战妥协政策。
冯玉祥称,桂系是当时唯一向他提供资金支持抗日的派系。
虽然冯玉祥的抗战在日军和蒋介石的中央军的夹击下很快溃败了,但李宗仁不但赞扬了冯玉祥的爱国情操,而且强烈谴责蒋介石镇压抗日的行为,并要求南京政府保留这支抗日军队,并由冯玉祥在察哈尔抗战中的两名高级将领方正武和吉鸿昌指挥。
除了对日本侵略采取抵抗态度,桂系也不得不采取反蒋政策。
桂系认为蒋介石是独裁者,并且是抗战的严重阻碍,这两条都被视为在国内民族解放战争冲突中共同的敌人。
同时,他们也奉行反共政策。
随着对中共亲俄政策的不满,特别是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后,其反共态度更甚。
1929-1931年,中共试图推翻桂系在广西的统治,使得桂系集团面临被中共红军和已渗入粤滇湘的蒋71介石中央军夹击的危急局面。
对此,桂系在1931年底和1932年初出台了“与邻省友善团结,联合抗日,镇压共党”的反共方针。
桂系修改方针始于1935年。
桂系从策略上放弃了反蒋政策:一方面,由于蒋介石成功地把中共从江西西北地区的基地驱逐,并试图对国民党内的对手奉行和解政策;另一方面,桂系通过巩固基础,迫切要求全民抗战,并意图使不同党派之间搁置纷争以作为抗战的先决条件,用以取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
也就是说,桂系的方针转向迫使蒋介石抵抗日本。
“焦土抗战”是所有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
事实上,“焦土”这个说法,首次出现在1933年日本侵略热河以及长城以南各省期间。
面对亡国灭种之危局,1933年5月15日,一位作家在《世界日报》发表文章呼吁京津地区进行“焦土抵抗”。
然而,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个提法由当时任何其他人加以传播扩散。
可能的原因是这篇文章只聚焦于京津地区,而不是在国家层面进行抗日动员。
此外,在热河及河北一带沿长城的中国守军很快被日军击溃,南京政府被迫在当月签署《塘沽停战协定》。
为表示向日绥靖,该协定要求南京政府对抗日运动予以镇压。
无论出于何因,“焦土抗战”这个说法曾一度消逝,直到三年后由李宗仁采纳并系统化阐述才得以重见公众视域,并最终成为抗战中著名的口号。
李宗仁的“焦土抗战”理念根据李宗仁和桂系的观点,“焦土抗战”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国家对日方针”,二是“抗日的战略及战术”。
(一)国家对日本的政策——焦土抗战1.焦土抗战的意义经过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深刻思考之后,李宗仁宣布桂系将坚持“焦土抗战”作为全国方针。
采取此方针的必要性源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第一,“坚持抗战才能实现国力恢复”。
这一思考基于中日双方之间冲突的情况。
1931后,日本不仅接连占东北、华北和东南地区,而且掠夺资源,并在华北地区走私大量日本商品摧毁中国经济。
日本的所作所为使得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李宗仁声明,每一个爱国人士,无论他或她属于哪个派系、信仰或支持哪种主义,都应积极应对危机,必须积极地反对日本侵华。
虽然广西远离抗战前线,但桂系对国难不能坐视不管,无动于衷。
他们意识到“侵华日军将得寸进尺,直至征服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