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吉芬商品
对吉芬商品的认识
对吉芬商品的认识旅管一班李亚如吉芬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在西方经济学中,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它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
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这就是吉芬商品的独特之处,是19世纪英国经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研究的面包)。
还有一些商品比如带有投机性的证券和黄金交易的情况就是如此,城市住房,劳动力商品也呈现出吉芬现象。
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涨价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它的替代效应。
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原因。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一、到底什么是“吉芬商品”要讨论“吉芬商品”问题,我们就应该首先把“吉芬商品”的概念搞清楚,把“吉芬商品”与其它商品区分开来。
(一)“吉芬商品”概念的由来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而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低档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为“吉芬物品”或“吉芬商品”。
(二)“吉芬商品”产生的原因分析一般来说,由于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降低对它的采购和消费,而为什么1845年的爱尔兰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呢?原来,19世纪中叶爱尔兰还不是很发达,还有很多贫困的人,这些贫困家庭的收入没有节余,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在许多贫困家庭的食物消费中,土豆这种最低档次的食物占有较大比例。
当然,在贫困家庭中还有一部分钱用于购买比土豆高级的食物和用于其它消费。
由于灾荒,当年的土豆价格上升。
土豆价格上升后,如果要买同样的土豆就需要花更多的钱,而花了更多的钱后,原来用于购买其它食物的钱就变少了,能够购买到其它食物的量就会减少。
这样,当土豆价格上升后,如果还按照原来的食物比例来购买土豆,贫困家庭的食物将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消费。
怎么办呢?人们只好多买些土豆。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价格愈高需求量愈大的特殊现象。
(三)“吉芬商品”的界定从现象上说,“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是,并不是说凡是满足这种现象的商品都叫“吉芬商品”。
分析一下1845年爱尔兰的情况,如果土豆不是必须消费的商品,它涨价了人们当然可以不买;如果这种商品不是低档次的劣等品,如果它涨价后还有比它更低档次的商品可以买,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不会增多;如果消费者比较富裕,它涨价后人们仍然有钱买够其它更高档次的商品,那也可能不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确定某一商品是不是“吉芬商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这种商品是消费者的必须品。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又称为季棻财,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形式上说,如果假设商品i的需求函数为,其中为经济中的价格向量,w为消费者的收入。
则,如果消费者对于商品i的需求满足以下条件,则称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i为吉芬商品,我们知道,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的总和。
这里,商品i 的自我替代效应为非正,因此会减少需求,但是从结果得知这里的总效应为正(价格上升导致的需求为增加),因此,财富效应为正,并且大于替代效应。
这里的财富效应为正是指斯卢茨基方程右边第二项为正,这意味着,也就是说,财富的减少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由此看来吉芬商品是劣质商品。
综合上述说明,吉芬商品可以看成是财富效应非常大,以致大于替代效应的劣质商品。
吉芬商品存在吗?“吉芬商品”这个术语是每一个经济学人都熟习的词汇。
它现在的含义指得是一种需求量在价格上升时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的反常现象。
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将这个“吉芬现象”最先列入经济学的典籍,但是,就我手头的资料来看,吉芬现象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是“土豆”,一个说是“面包”。
单单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吉芬爵士这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吉芬现象也更像是一个“传说”而非科学事实。
或许经过一番考古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吉芬到底当时观察的是土豆还是面包的结论,但是,这个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是土豆还是面包我们都可以将之放在“商品”的地位来对待,单单从经济学对此案例的引用和经济学自身的理论来看,吉芬现象是不存在的。
为何出此奇谈怪论?看官不妨沉住气慢慢看下去。
为了解此谜团,我们不得不详细回顾一下经济学关于“需求量”的概念。
一本教科书上是这样讲解“需求量”概念的: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还有从价格和需求的一般关系进行描述的:一种商品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或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吉芬商品
关于吉芬商品存在与否的思考吉芬商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就被称做吉芬商品。
然而,自吉芬商品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吉芬商品的存在性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讨论话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得出确切结论。
下面我将以食盐抢购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2011 年3 月,随着日本核泄漏形势的日趋严峻,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抢盐热潮,并于3 月16 日达到高峰,波及内陆多省。
在食盐抢购这一事件中,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现象,可认为此时的食盐是吉芬商品。
日本核泄漏引发国内谣言,导致民众恐慌程度上升、食盐销售速率增加、库存量减少,在期望库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库存偏差增大、订货速率增加,但是炒作者的食盐供给量是固定的(短期),使得销售商得不到足以弥补库存偏差的食盐量,造成库存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得不提高价格、缩小库存偏差。
同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商所订购的食盐(根据上一期消费需求订货)远远低于当期需求者的需求量,这又进一步导致食盐库存量不足、价格继续上涨,带来新一轮的社会恐慌程度增强、食盐销售速率增加,产生食盐抢购“热潮”。
抢购又一次带来价格上升、社会恐慌,进而是销售速率的增加、抢购的加剧,如此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内,由于“恶性循环”导致食盐价格不断上涨,库存供不应求,销售商会调整期望库存量,增加供给以赚取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严厉打击炒作行为,强令生产者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做宣传教育,使民众认识到没必要“抢盐”。
此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者不能立即感应到需求降低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个过程,即生产者生产增加,销售商订货增加,消费者购买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是销售商库存量大幅增加,进而降价出售。
由此可见,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即形成吉芬商品,必须借助于一个中间变量———恐慌程度。
而引起同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销售速率增加、价格上升、恐慌程度加强,销售速率又加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造成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假象。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
西方经济学重点术语整理一、吉芬物品什么是吉芬物品吉芬物品是指某种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吉芬物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第二,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
二、萨伊法则萨伊法则(Say's Law),或称萨伊定律、赛伊法则的意思是说,每个生产者之所以愿意从事生产活动,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对该产品的消费欲望,就是为了想将其所生产的物品与他人换取物品或服务。
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eanBaptisteSay)否定生产过剩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供给能够创造其本身的需求"(Supplycreatesitsowndemand)的观点,即所谓的"萨伊定律"(Say'sLaw)。
萨伊认为商品买卖实质上是商品交换,货币只在刹那间起媒介作用。
产品总是用产品来购买,买者同时也就是卖者,买卖是完全统一的。
因此,商品的供给会为自己创造出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必定是相等的。
局部供求不一致也会因价格机制的调节而达到均衡。
三、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是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基础概念,他们很多政策建议,都从这个概念引申而来。
菜单成本指调整价格时所花费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确定新价格的成本、重新编印价目表的成本、通知销售点更换价格标签的成本等。
有些机会成本也叫做菜单成本。
菜单成本的存在使得名义价格水平有了粘性。
餐厅的菜单得花钱印刷,印好了就不会天天换。
大多数企业并不每天改变他们产品的价格。
相反,企业往往宣布价格,并使价格在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不变。
关于吉芬商品的争论
关于吉芬商品的争论吉芬商品,是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摘要吉芬商品 (Giffen Goods),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一些学者认为天下不存在“吉芬商品”。
我认为存在“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但不认为它违背了需求定律。
汪丁丁、黄有光等先生将“事实”当成了“理论”;张五常等先生将“定律”当成了“公理”,并否认事实。
主要内容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
至今,这场争端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
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认为存在“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
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现实世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学者们研究问题越深入,浅显的问题越难把握。
实际上,上述双方乃至中外所有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容易——他们在处理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从教科书上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表示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
论吉芬商品存在的可能性
论吉芬商品和吉芬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吉芬现象指出,“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大量的家庭因此陷入贫困,土豆这样的仅能维持生活和生命的低档品,无疑会在大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支出中占一个较大比重,土豆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
于是,土豆价格的上涨导致贫困家庭的反而增加对土豆的消费量。
”这样的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吉芬商品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商品?我们先假设吉芬所说的土豆等低劣物品是一种吉芬商品,并且满足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的规律。
如果这个规律成立的话,那么应该会出现下面的情况,不管在什么条件下,土豆都应该是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那作为生产者假如也知道这个规律的话,理应努力提高土豆的价格,这样消费量反而会增长,从而总的收入会增长。
而如果说土豆只是因为在天灾的条件下,价格越高,消费量越大,则说明用吉芬商品来定义是不严密的,至少它不是一直是吉芬商品,那只是因为在天灾条件下才成为吉芬商品,所以充其量这只是一种现象,而不是其属性。
根据以上分析,吉芬商品并不存在,吉芬现象有可能存在,下面再来分析这种现象。
产生一种现象可以有诸多原因,而描述现象本身也会带来误差。
吉芬现象说的是因为饥荒,土豆价格上涨,但消费量却大增,于是吉芬认为这不符合经济学的需求规律,是一种反常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的描述是什么模糊的。
首先,饥荒的时候,除了土豆,其他的商品价格有没有上涨?相比土豆的涨幅,上涨的幅度又如何?假如其他的商品也上涨了,那么后面对需求规律的反常分析本身就没什么意义。
其次,消费量大增是一种整体的现象还是单个消费单元的现象?(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消费量=需求,否则更无法得到人们真正的需求)消费土豆的群体会不会因为饥荒而增加?会不会因为上面第一个原因,其他商品的上涨导致了原本不以土豆为主食的人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量。
再者,经济上的消费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消费是一种连续平滑的过程,消费都是瞬间完成的,而且不存在储存功能。
论吉芬商品存在的可能性
论吉芬商品存在的可能性论吉芬商品和吉芬现象存在的可能性吉芬现象指出,“爱尔兰1845年饥荒使得⼤量的家庭因此陷⼊贫困,⼟⾖这样的仅能维持⽣活和⽣命的低档品,⽆疑会在⼤多数贫困家庭的消费⽀出中占⼀个较⼤⽐重,⼟⾖价格的上升更会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平⼤幅度下降。
于是,⼟⾖价格的上涨导致贫困家庭的反⽽增加对⼟⾖的消费量。
”这样的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吉芬商品是⼀种现象还是⼀种商品?我们先假设吉芬所说的⼟⾖等低劣物品是⼀种吉芬商品,并且满⾜价格越⾼,消费量越⼤的规律。
如果这个规律成⽴的话,那么应该会出现下⾯的情况,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应该是价格越⾼,消费量越⼤那作为⽣产者假如也知道这个规律的话,理应努⼒提⾼⼟⾖的价格,这样消费量反⽽会增长,从⽽总的收⼊会增长。
⽽如果说⼟⾖只是因为在天灾的条件下,价格越⾼,消费量越⼤,则说明⽤吉芬商品来定义是不严密的,⾄少它不是⼀直是吉芬商品,那只是因为在天灾条件下才成为吉芬商品,所以充其量这只是⼀种现象,⽽不是其属性。
根据以上分析,吉芬商品并不存在,吉芬现象有可能存在,下⾯再来分析这种现象。
产⽣⼀种现象可以有诸多原因,⽽描述现象本⾝也会带来误差。
吉芬现象说的是因为饥荒,⼟⾖价格上涨,但消费量却⼤增,于是吉芬认为这不符合经济学的需求规律,是⼀种反常现象。
但是这种现象的描述是什么模糊的。
⾸先,饥荒的时候,除了⼟⾖,其他的商品价格有没有上涨?相⽐⼟⾖的涨幅,上涨的幅度⼜如何?假如其他的商品也上涨了,那么后⾯对需求规律的反常分析本⾝就没什么意义。
其次,消费量⼤增是⼀种整体的现象还是单个消费单元的现象?(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假设消费量=需求,否则更⽆法得到⼈们真正的需求)消费⼟⾖的群体会不会因为饥荒⽽增加?会不会因为上⾯第⼀个原因,其他商品的上涨导致了原本不以⼟⾖为主⾷的⼈增加了对⼟⾖的消费量。
再者,经济上的消费并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消费是⼀种连续平滑的过程,消费都是瞬间完成的,⽽且不存在储存功能。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现象日益凸显,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吉芬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吉芬化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当前国际经济下行情况下我国商品吉芬化问题提供参考。
一、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的概念商品吉芬化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的价格涨幅高于进口商品的价格涨幅,从而使得贸易顺差增加,但商品结构却倾向于低附加值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而导致我国商品出口价格低,进口价格高,形成了商品吉芬化现象。
商品吉芬化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国内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依然面临较大的阻力,而且我国产业的价值链也尚未完善。
这就导致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出口商品价格低、进口商品价格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三)外部环境变化与政策制约国际贸易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国的政策也会对我国商品吉芬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等,都会对我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的对策(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得到提升,促进了商品吉芬化现象的缓解。
(二)优化贸易结构,拓展出口市场应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力度,拓展出口市场,适当放宽出口政策限制,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三)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应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国际市场准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减少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应提高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出口和进口手续,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吉芬反论(Giffen Paradox)是经济学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指的是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多该商品,而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少该商品的现象。
这一现象与一般理性消费者的行为相悖,因此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而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上升。
这种关系被称为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它符合一般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理性选择原则。
吉芬反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认识,为经济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要解释吉芬反论,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入手。
我们来看一下供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的供求曲线,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这是由于价格上升能够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同时也能够促使消费者减少购买;而价格下降则会减少生产者的供给,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购买。
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商品上是成立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可能出现吉芬反论。
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会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化的消费选择。
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购买的数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不符合一般的理性预期,也就是出现了吉芬反论。
一个经典的解释吉芬反论的案例是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马铃薯例子。
当时,英国的穷人主要以马铃薯为主食,而面包是次要食物。
面包价格上涨会导致穷人的购买力下降,而他们会转而购买更多的便宜的马铃薯,从而导致了吉芬反论的现象。
这一案例揭示了吉芬反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对价格效应(Price Effect)的影响。
收入效应是指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而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和价格效应相互作用,使得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入效应的影响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从而导致吉芬反论的出现。
关于“吉芬商品”之谜的几点思考
关于“吉芬商品”之谜的几点思考本文针对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爆发灾荒时所引发的土豆需求与价格的同向变化关系现象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当时这一有悖于需求规律的事件难题,最终提出了吉芬商品仍然符合市场价值需求规律,并非需求定律中特例的几点理由。
标签:吉芬商品;需求定律;市场价值一、吉芬商品现象的提出根据需求价值规律,由于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通常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其市场的需求量随之减少,即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这一理论长期以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理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恒定规律。
但是自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在研究1845年爱尔兰灾荒时的土豆价格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时,发现土豆这种劣等品在当时的条件下价格提高,然而需求量也相应地攀升,即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比。
这一发现有悖于普遍接受的需求价值规律,所以业界将此现象称为“吉芬之谜”。
二、吉芬现象的经济学解释经过多年来,随着经济学界对于吉芬商品研究的深入,对其怪异现象的解释也趋向于更为统一的认识。
目前主要把价格与需求的同向变化关系归咎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即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使商品的相对需求量产生改变。
而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消费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构成了总效应,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做出不同的选择。
吉芬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同向变化关系具体可见图1。
横轴X1代表吉芬商品的数量,纵轴X2表示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a点为无差异曲线U1与预算线AB的切点,也是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X1’’数量的吉芬物品。
然而当其他条件不变,仅吉芬物品X1价格下降时,预算线AB将移至AB’的位置,则会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b点,形成新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由此所对应的吉芬物品数量为X1’。
什么是吉芬商品
什么是吉芬商品简介吉芬商品是指由吉芬(Giffen)效应影响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不同之处在于,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反而会增加,而价格下降时需求会减少。
吉芬商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理论上对传统供需理论提出了挑战。
起源吉芬商品的概念最早由苏格兰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Robert Giffen)在19世纪提出。
他观察到,在苏格兰爱尔兰土豆饥荒期间,土豆的价格急剧上涨,但贫穷的农民仍然购买了更多的土豆,而非替代品。
吉芬将这种现象称为吉芬效应,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吉芬效应的经济学解释吉芬效应的经济学解释可以用需求曲线的交叉点来说明。
在传统的需求曲线中,价格的上升会导致需求的减少,这被称为“负向斜率”。
而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则呈现出“正向斜率”,即价格的上升导致需求的增加。
吉芬商品的特点之一是缺乏替代品。
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无法找到更便宜的替代品,因此只能继续购买吉芬商品。
另一个特点是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对需求的影响。
在吉芬商品中,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反而可能导致需求的增加。
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为了购买更多的吉芬商品,不得不削减其他支出。
实例除了吉芬效应最早的土豆示例外,还有其他的实例可以用来说明吉芬商品。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吉芬商品示例:天然资源某些天然资源,如石油和黄金,在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更多。
这是因为这些商品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并且在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进行抢购。
奢侈品奢侈品也可以成为吉芬商品的一个例子。
当奢侈品的价格上涨时,购买这些商品的人数可能会增加。
这是因为人们经常将奢侈品作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因此他们愿意为了购买这些商品而付出更高的代价。
稀缺商品稀缺商品也可能成为吉芬商品。
当某种商品数量有限,且需求超过供给时,价格上涨可能导致消费者购买更多。
这是因为消费者害怕失去机会,所以会在价格上涨时进行囤积。
吉芬商品的影响吉芬商品的存在对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分。
吉芬商品与劣质商品是有区别的。
所谓劣质商品是指当人们的实际收人提高后对该商品的需求反而减少的商品,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即对该商品的需求的收人弹性是负数。
但是,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替代效应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如果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的增加量超过了收人效应引起的需求的减少.劣等品和吉芬商品以至对该商品需求的净结果仍然反映为价格下降、实际上的购买全仍然是增加的。
这种商品与正常商品相区别.称为劣质商品。
而占芬商品是指价格下降后,劣等品和吉芬商品负数位的收人效应大于正数价的替代效应.因而净结果是价格下跌后.实际上购买的数旦反而减少。
因此,古芬商品日买的数量反而减少。
因此.吉芬商品一定是劣质商品.但是劣质商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28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
28.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现用图3—20说明吉芬商品的价格效用变化。
图中的横轴OX 1和纵轴OX 2仍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商品。
商品1的价格P 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 点和b 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11X X ''',这就是总效应。
通过补偿预算线FG 可得:11X X '''''为替代效用,它是一个正值;''''X X 11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
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 X 1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11X X '''''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11X X '''为负值。
在图中,a 点必定落在b 、c 两点之间。
图 3—20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存在的可能性探析
吉芬物品存在的可能性探析中南大学商学院 尹 华一、需求规律的内涵西方经济学将需求量定义为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一定条件是指影响一种商品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一般可以列举为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关产品(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广告费用、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季节因素等等。
人们从大量经验数据中发现,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给定不变的条件下,每种商品的需求量随着该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减少,随着该商品的价格下降而增加,即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反向变化。
实际上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将这种需求量与价格的负相关关系称为需求规律(Law of De2 mand)。
表现为需求曲线是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西方经济学将总效应定义为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的总变动,并认为总效应是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部分。
所谓收入效应,是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于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所谓替代效应,是指假定实际收入不变,仅仅由于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
希克斯(J.R.Hicks)认为实际收入不变指消费者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即消费者可以维持原有的无差异曲线;作一条与新的预算线平行且与原来的均衡无差异曲线相切的补偿预算线,得到切点所示的需求量,与原有的需求量的差额即为替代效应。
“吉芬难题”的传统解释二、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obert G iffen)发现,在1845年爱尔兰灾荒中,土豆价格急剧上涨,爱尔兰的农民反而增加了土豆的消费。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后来部分国内外西方经济学教材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商品称为“吉芬物品”,并认为这类物品是特殊的低档物品,不符合需求规律。
其解释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利图2中,Y商品的价格不变,X商品价格下跌,消费者预算约束线由AB变为AB’,FG为补偿预算线。
经济学科普:需求定理特例
需求定理特例吉芬物品吉芬物品(Giffen Good)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没有特殊的定义那个是吉芬物品。
没人要的一般都是吉芬物品,比如我国什么供过于求,那这个应该就是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Inferior good),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所以吉芬物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
吉芬物品来源以经济学家吉芬的名字命名的一种特殊商品,随着价格的上升,市场对他的需求量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
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吉芬发现的这种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买越贵。
而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的价格增长得更快。
单就一种现象而言,天底下到处都有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
很多北漂的人们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但是那里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
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乡结合部,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城乡结合部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
其实在股票市场上也存在吉芬现象,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
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
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
人们越高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吉芬现象还常常被商家利用。
比如在非典时期,个别商家就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哄抬物价。
而为了迎合部分高消费群体的需求,商家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高价礼品,价格越高,越能够显出对送礼对象的高度重视。
于是中秋节出现上万元一盒的月饼,饭店里出现数十万一桌的饭菜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是需求规律中的例外,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人们无法回避的。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吉芬现象总是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在当年的爱尔兰,人们越高越买是在贫困中为了维持生存的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在非常灾难时期,人们越高越买是出于一种恐慌心理,害怕以后价格会涨得更高。
而一些首饰、服装、礼品等,人们越高越买则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提起“吉芬商品现象”,人们马上会联想到,近年来,房价越来越高,而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却有增无减。
那么,城市住房是“吉芬商品现象”吗?
对于人们打着雨伞挤在一起排队等待领取楼盘销售放号的不正常现象,已经有人质疑其合理性,或认为那是开发商采取的请“托”策略,但是大量出现这类现象的根源又是什么?
有人认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住房需求上,存在着房价上涨导致需求增加的实际状况,即所谓类似于“吉芬商品”的低档品的需求曲线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增加,城市住房需求与住房价格的变动恰恰与“吉芬商品”的不正常行为相吻合。
同时,城市住房又的确表现出了“吉芬商品”的众多特性。
比如,特质商品的特殊性。
土豆在饥荒发生时成为人们生存需求的根本之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必然”;经济繁荣时期的城市住房作为大件商品,是人们吃饱穿暖之后的另一种“必然”追求,二者的表现没有根本差别。
又如,追高、从众、恐慌心理的制约。
饥荒时人们预期土豆价格还会再涨,于是对土豆存在着饥渴性的追求,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构成了“吉芬商品现象”。
而经济繁荣时期,无论房价怎样上涨,人们在唯恐更高的心理支配下,一味追求住房的“拥有”,致使住房需求与“吉芬商品现象”相似。
再如,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无形中发挥着“劫贫济富”的负面作用。
开发商相对于购房者就是资源的掌控者,在市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正是他的主导性导致了资源更集中于开发商等人手中,“劫贫济富”的效应发生了,财富集中到了经营商或开发商手中,这样的表现让城市住房与“吉芬商品”在资源控制上如出一辙。
如果说,城市住房和“吉芬商品”需求都是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最低层级,不过一个是吃,一个是住而已。
正如“吉芬商品”的“优先原则”一样,因为购房者并不存在生存的压力,于是,住房追求与
饥荒年代的生存追求有异曲同工之感。
“吉芬商品”是一种需求弹性为负数的特殊商品,专指那些价格上涨而消费者对其需求量不减反增的商品。
吉芬商品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有两个:其一,这种商品是必需品;其二,不存在更廉价的替代选择。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
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从教科书上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表示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没有特殊的定义那个是吉芬物品。
没人要的一般都是吉芬物品,比如我国什么供过于求,那这个应该就是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首先必须是劣等物品,并且是可以被替代的,在静态的价格需求曲线上,随
着价格和需求同升同降的商品。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所以吉芬物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