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国考申论1

合集下载

2011国考申论知识拓展系列一:历史上的黄河

2011国考申论知识拓展系列一:历史上的黄河

2011国考申论知识拓展系列一:历史上的黄河尚政公考整理黄河的形成与发育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到底是在什么年代形成的呢?为了查清楚黄河的出生年代,地学家和考古学家运用多种先进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得出最新的研究成果:黄河发育于150万年以前,由地壳运动和侵蚀、搬运、堆积等共同作用,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逐渐形成。

"沧桑巨变"是比喻人世间变化巨大,原意是说茫茫大海变成了农桑之田。

黄河从远古走到今天,虽然还不是沧海桑田,但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距今150万年以前,在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早更新世年代,那时,在现在的黄河流域内,有许多古湖盆。

大约距今150万年至110万年之间,在先前的那些古湖盆的西边,又出现了古扎陵湖、古鄂陵湖和若而盖湖;今天的渤海,在当时也是一个内陆湖盆。

这些湖盆都是当地河流的归宿,湖盆相互之间并不连通,只是形成各自独立的内陆水系,但它们的形成与发育,已经在孕育着伟大的黄河。

距今115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剧烈的地壳运动,湖盆之间的隆起带明显上升,河流急剧下切。

强烈的地质活动不但使早期古河道加深加宽,同时水流本身巨大的溯源侵蚀作用,使早有的断断续续的河道逐渐贯通。

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黄河流域内除个别古湖盆还单独存在外,其他的则由于黄河古水文网络的形成,河流纷纷归入大河,黄河基本贯通,黄河河道也基本上定型了。

可以说,黄河孕育于距今150万年以前,在距今50万年至10万年之间初具规模。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古代人不知道黄河的源头,也不知道黄河发育的历史渊源,认为这气势恢弘的大河来自主宰人类命运的上天,奔腾东去直到天之尽头的大海。

他们认为这一切自古如此。

实际上,黄河奔流入海的历史也是有据可查的。

在距今10万年至1万年之间,黄河流域内的大部分古湖盆都已消亡,逐步演变成为上下贯通的黄河。

同时古黄海西侵,在今天津以东形成了古渤海,从此,黄河自天津湖入渤海。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答案(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答案(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1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省部级(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申论真题及解析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定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

这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

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

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

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答案[1]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省级)答案[1]

2011年度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参考答案适用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职位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10分)要求:简明、完整。

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黄河自身规律主要体现在“三善”上。

“善淤”是指黄河河床经常受泥沙淤积,“善决”是指黄河河堤经常决口,“善徙”是指黄河河道经常改道。

“三善”是黄河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或者说是它的健康生命形式,正是因为黄河经常受泥沙淤积,才容易决口,也才容易改道,因此黄河河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积,单纯固堤防洪不可能从根本上使黄河得到治理。

办好黄河的事情必须尊重黄河自身的规律,以治理泥沙淤积为重点,及时放淤疏沙,同时加强河堤建设。

2.“给定资料5”中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主要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方面,王景治黄举措顺应了黄河的自身规律:王景所选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因此行河路线较优;王景所采放淤措施利于延长行河年限;王景所用修大堤治汴渠方法有效。

另一方面,王景治黄至隋代的500多年间黄河周围自然环境较好: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因而黄河输沙量较少;黄河中游大暴雨较少,下游有分支,两侧多湖泊洼地,因而下游河患相对较少。

二、“给定资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域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20分)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

美国政府颁布《清洁水法》、建设多座船闸大坝进行治理,并开始全面考虑航运、环境的整体规划;亚马逊河周边居民过度砍伐森林,使用肥料、农药,引发水质污染。

2011年国考申论经典——黄河精神范文

2011年国考申论经典——黄河精神范文

---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

黄河之水天上来,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途径九省,她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华夏文明,更给我们后世子孙留下经久不衰的黄河精神,领引我们不断开拓进取。

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为了使九州大地河清海晏,黄河两岸河图再现,实现华夏大地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我们这一代中华儿女历史的重任。

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振兴中华。

千百年来黄河儿女治黄用黄的过程中在不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发挥黄河儿女的才智,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按照黄河特有的自然规律治理改造黄河,实现大河与人的和谐共生,出现了大禹治水重在疏导、王景治水关键在于治沙等符合自然规律的科学利用改造自然的例子。

今天,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抉择面前,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时代发展的规律,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于发展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繁衍不断发展,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

发源于河洛平原的《易经》开篇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每当有外敌入侵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黄河母亲咆哮,看见的是风云儿女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用自己血肉筑起的钢铁长城。

今天,回首历史,更放眼未来,时代的呼唤,民族振兴的要求,我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

把自强进取精神同生活在河南济源的老者 -愚公精神相结合,纳于言而敏与行,心怀凌云之志,脚踏实地,用辛劳、汗水一笔一划的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铭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

2011年国考申论范文

2011年国考申论范文

2011年国考申论范⽂2011年国考申论范⽂1 新时期,中国经济⾯临新常态,旅游市场却⽣机勃勃,活⼒四射,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第⼀⼤出境旅游市场,出境⼈数增速居世界⾸位。

然⽽,令⼈瞠⽬结⾆,⼤跌眼镜的是,在有关旅游调查中,中国在“全球最差游客”的榜单中名列前茅。

这实在是每⼀个国⼈都⽆法接受的结果,狠狠戳痛了民众的泪点,引起全民对旅游不⽂明⾏产⽣热议。

因此,带着⽂明上路,需打造综合⼯程,⼴泛动员各⽅参与,推进旅游⽂明建设,⽅才符合我泱泱⼤国的形象。

⽂明旅游,需抓好法律⽜⿐⼦。

《韩⾮⼦.有度》云: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当前,我国缺少⼀部完善的旅游⽂明素质的法律法规,⽆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

纵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论是远邦美国,还是近邻韩国,对公民旅游⾏为对做了充分指导和规定,因此,政府需要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办法,确保民众⾏为有依据和规范。

同时,需严格执法⼒度,加⼤对不⽂明⾏为的处罚⼒度,重拳出击,帮助形成良好的习惯。

唯有如此,⽅能为⽂明出现予以保障,让各⽅明⽩不⽂明⾏为带来的违法成本,减少此类现象的发⽣。

⽂明旅游,需抓好管理⽜⿐⼦。

当前,部分旅游市场⼗分紊乱,尤其是在假⽇期间,⼀些导游未能对游客进⾏提醒告知的义务,甚⾄胁迫民众消费拿提成;⼀些景区周边物价极不稳定,对游客进⾏坑蒙拐骗,令⼈防不慎防;还有,⼀⾯临放假,景区不仅乱涨价,更经常⼈满为患,摩肩接踵成为常态,旅游质量直线下降。

凡此总总,⼀定程度上于游客不⽂明⾏为息息相关。

因此,政府需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景区的引导⼒度,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树⽴⽂明提⽰标志,做到以游客⽂本,服务游客。

同时,需加⼤旅游社和周边地区乱象的整治⼒度,净化旅游市场,可以设⽴监督举报电话,⼀经核实予以重罚。

⽂明旅游,需抓好教育⽜⿐⼦。

游客素质不⾼,最好的利器就是通过教化来提升游客的素养。

导致中国式旅游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个短板就是政府在宣传教育上有⽋缺。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行测与申论)第一部分常识判断(共25题,参考时限10分钟)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请开始答题:1.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下列各项不属于社会建设范畴的是:A.在学校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B.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C.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D.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2.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突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的出口贸易额在“金砖四国”中位居第二B.我国目前是二十国集团中唯一的亚洲发展中国家C.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单位GDP碳减排的量化目标D.我国已与周边所有的邻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3.我国的能源条件可以概括为:A.缺煤、富油、少气B.富煤、缺油、少气C.缺煤、缺油、多气D.富煤、富油、多气5.关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其标准时点是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B.所取得的数据不得作为对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C.所需经费由中央政府完全负担,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D.采用按户口所在地登记的原则7.下列关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1953年通过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B.1979年修订的选举法规定,自治州、县、自治县人大代表中,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4倍于镇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省、自治区人大为5:1,全国人大为8:1 C.1995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省、自治区和全国人大代表中,农村每一代表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为4:1,自治州、县、自治县仍是4:1D.2010年修改的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2:1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8.根据我国国防动员法的有关规定,在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遭受威胁时,决定全国总动员或局部动员和发布动员令的分别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总理B.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家主席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家主席14.关于我国的军衔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士兵军衔肩章版面底色有棕绿色、天蓝色、黑色三种B.一般分为帅、将、校、尉、士五个等级C.刘伯承、陈毅、粟裕等人曾被授予元帅军衔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是在1949年16.2010年新成立的我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是:A.上海浦东B.新疆喀什C.重庆两江D.天津滨海17.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指:A.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B.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C.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D.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18.下列对地震的表述,不正确的:A.震源的深度越浅,地震破坏力越大,波及范围也越广B.我国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台湾西南、西北、华北、东南沿海C.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D.2008汶州地震是我国自1949以来破坏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25.下列有关生活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夏天不易穿深色衣服,深色衣服比浅色衣服更易吸收辐射热B.驱肠虫药若饭后服用,不易达到最好的驱虫效果C.按照建筑采光要求,相同高度的住宅群,昆明的楼房间距应该比哈尔滨的楼房间距大D.在汽车玻璃清洗液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酒精,可使其抗冻效果更好第二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共40题,参考时限30分钟)本部分包括表达与理解两方面的内容。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二、给定资料【材料1】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色列国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

德国的许多城市供水,亦主要依靠地下水。

法国的地下水开采量,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1/3左右。

像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根据统计,1979年黄河流域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48.6%,海、滦河流域更高达87.4%。

1988年全国270多万眼机井的实际抽水量为529.2×108立方米,机井的开采能力则超过800×108立方米。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材料2】2009年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资助的《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另外,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高分作文)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高分作文)

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一)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发源,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可用,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有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

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2011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4月24日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

仔细阅读题干可知,本题实际包括两小问:一是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作答本题是应分两部分作答。

第一问难度较大,有的需要通过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反推,第二问根据意义的要点,可以按照制定政策、保障民生、社会管理、经济发展这些方面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人口普查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结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第一,在制定政策方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

第二,在保障民生方面,有利于保证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者等人群的一系列权利,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公平共享,保障与改善民生。

第三,在社会管理方面,对城市的布局、规划、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进行户口整顿,弥补户口管理的缺陷,及时准确了解人口状况,掌握性别、年龄等信息比例,防止男女比例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结构问题;有利于获取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儿童妇女和失踪被拐儿童、被拐妇女的信息。

第四,在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

二、“给定材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5分)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

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对策类试题,考查了考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审题可知,题目涉及的主体是出现于给定材料5中的“某市”,而阅读给定资料发现,涉及此市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只有给定材料5,所以答案应出自这一则材料。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

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

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

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考试的时候也是和大家一样买各种资料、报各种培训班,在这些准备的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最有帮助的要数我三十多块钱买的那个训练软件了,那个软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我用的时间对了吧,我是在考试前3个月用的,那会我已经看了很多公务员的相关资料,也上了培训班,对公务员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只是我没有很系统的去总结,脑海里的那些知识点乱七八糟的,正好这个软件是一个系统的复习软件,它通过题库的方式帮你把知识串联起来,让你在脑海里对考试的各个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记忆。

2011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国考申论--市地级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市(地)以下二、给定资料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

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

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即使是这样的学校也数量有限,仍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能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

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

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

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到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

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

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

”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

”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

”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

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的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

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

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

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

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

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

2011国考申论真题

2011国考申论真题

2011国考(省部级)一1.“给定材料4”写到:“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10分)不超过2 00字这句话从黄河自身方面说明了黄河健康的标准,它的生命活力在于善于淤积泥沙,善于决口,善于迁徙。

它的健康对人类也有积极意义—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大平原就是几亿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因此人类在开发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这个规律,其次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会后患无穷。

(129)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 0分)不超过200字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是治黄工程方面:王景所选定的东汉故道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利用沿河大泽放淤;二是水文植被方面:黄河下游河患相对较少,中下游大暴雨少,且下游有分支,两侧有较多湖泊洼地;黄土高原人口减少,植被得到恢复,黄河输沙量减少。

王景治黄对我们现代也有借鉴意义,应借鉴其有益经验。

(147)二、“给定材料3”介绍了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等流于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

请对这些材料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20分)不超过300字材料3中出现的生态危机主要有:河流周边生态破坏严重,湿地减少,水质污染严重,河道泥沙淤积。

各国政府采取的治理举措有:修建治理工程,制定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建立人工湿地,对水质加强治理。

对我国的启示有: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发展方式与环境保护相适应;加强对黄河周边农业和工业的技术资金投入,淘汰落后高耗的设备;对黄河的治理要先调查,制定出全面合理的治理方案;严格按照治理方案执行,杜绝出现半拉子工程;制定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提高全面的法律意识,对违法者要追究责任;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引入市场机制;相关部门要全力配合,积极协作。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1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

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

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

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

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

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

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

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

”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

”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

”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

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

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

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

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

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

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解析(解析全)-地市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解析(解析全)-地市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评分标准:要点如下:应用文写作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采分点。

注意格式不扣分。

采分点为寄宿制教育的优势,要与走读教育对比,主要以下四个方面,未对比只给一半分数。

1、布局合理、条件完善、效益提高。

2、解决交通问题,入学方便。

3、联村办学规模大、生源多。

4、发放补贴,封闭管理,学生安全。

参考答案公办学校:1、门槛高、收费高,获取学校信息途径不畅;2、易受不公平待遇,无法参加高考,学习统编教材,受歧视。

民办学校:1、数量少,环境恶劣,硬件差;2、师资队伍不稳定,无合法地位和政府支持。

家庭方面:1、贫穷导致频繁失学和转学;2、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时间辅导孩子孩子方面:学习成绩差,心理边缘化,孤独自卑。

(二)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0分)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评分标准:要点如下:1、困境是指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2分)2、具体是指上学难、教育成本高、失学率高、就业危机等(2分)3、农民的希望是通过教育使孩子“向上流动”获得好生活(2分)4、不绝是因为“孤注一掷”,缺少改变命运的途径。

(2分)5、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危机可以实现希望(2分)参考答案一、困境是指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

具体表现是指上学难、教育成本高、失学率高、就业危机等。

二、不绝希望:农民的希望是通过教育使孩子“向上流动”获得好生活;不绝是因为“孤注一掷”,缺少改变命运的途径。

三、基于此,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危机可以实现希望。

(三)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2011国考申论作文 农村失根危机

2011国考申论作文 农村失根危机

一、失根现象乡村文化的衰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担忧和焦虑,而且这些学者有不少出身于农村,他们有着自己的乡村记忆,和对现实乡村的直接观察和体验,因此,他们的忧虑就特别值得注意。

这样的忧虑主要有三个层面。

首先是“故乡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我的童年生活,正在消亡与崩溃”(陈壁生《我的故乡在渐渐沦落》)。

这里既有传统的以民间节日、宗教仪式、戏曲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我的故乡在渐渐沦落》);也包括曾经相当活跃的,与集体生产相伴随的农村公共生活形式(如夜校、识字班、电影放映队、青年演出队)的瓦解(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更有在纯净的大自然中劳作和以家庭、家族、邻里亲密接触、和睦相处为特点的农村日常生活形态解体的征兆和趋向:生态环境的恶化,家庭邻里关系的淡漠和紧张,社会安全感的丧失:“乡村生活已逐渐失去了自己独到的文化精神的内涵”,人们经常提到的“赌博、买码、暴力犯罪,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乡村社会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

于是,就有了更深层面的焦虑:“传统乡间伦理价值秩序早已解体,法律根本难以进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价值秩序又远没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钱与利益。

”(《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如论者所说,“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完全趋于利益化,钱成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农村社会的主宰性的意识形态,它对生活以及人生意义的设定已经主宰了许多农民尤其是农村里的年轻人的头脑”(《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带来的问题自然是十分严重的。

于是就有了“作为文化——生命内涵的乡村已经终结”这一根本性的忧虑。

而“乡村作为文化存在的虚化,直接导致乡村少年成长中本土资源的缺失”,“乡间已经逐渐地不再像逝去的时代那样,成为人们童年的乐土”。

如今的乡村少年他们生活在乡村,却根本上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合力,归依感,那已经是一个陌生的存在,而城市文化更对他们十分遥远,这样,他们“生命存在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成了“在文化精神上无根的存在”(《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乡村文化的危机和乡村教育的危机,就是这样相互纠结着。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虽然联考大军队伍浩浩荡荡,材料主题一致,但是也存在一些细微差距。

首先,不同省份申论材料的给定顺序存在差异。

其次,在题量方面,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申论考试仅包含三道题目,而剩余省份均为四道。

第三,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省份要求作答的字数和所占分数也有所差别。

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1.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本次人口普查的调查表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一些项目,如“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和“本户住房间数”。

国家统计局表示,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取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将持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代售率,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

2.许多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某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50.18万人,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流动人口的增长,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该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市的人口密度居全省前列,已达501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的2.28倍,其中某市辖区为4467人/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5倍。

“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时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

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概括题——【2011国考省部级】第一题2.“给定资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不超过200字。

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黄河输沙量减少。

由于黄土高原人口减少,草原植被得到一定恢复,入黄泥沙减少。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王景修汴渠治黄河。

修建了自荥阳至千乘的黄河大堤,治理河身较短、地势较低、行河路线较优的东汉故道使河行新道。

第三,利用沿河大泽放淤。

第四,黄河下游水患相对较少。

中游地区大暴雨较少,下游有分支,两侧有湖泊洼地。

【2010国考地市级】第一题1.《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有多方面的原因。

请依据“给定资料1”分别进行概括。

(10分)要求:准确、全面。

不超过200字。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渤海为内海,海水封闭性强,自我更新周期长。

第二,我国绝大多数入海排污口分布在渤海沿岸,海域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

第三,涉海部门众多,多头管理,权责分离,缺乏综合化治理。

第四,沿海省市众多,利益多元,各地治理积极性不高,效率低下。

第五,《计划》不具法律效应,执行中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难以实现体系对接。

【2011年国考地市级】“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材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民办学校:数量有限,没有许可证,经费少,条件差,师资和生源都不稳定。

公立学校:门槛高,收费高,教材不统一,必须回乡参加高考。

随迁子女:一部分务工子女无学可上,父母流动性强,转学频繁,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居住地户口,不能享受当地义务教育、参加当地升学考试,感觉受歧视,孤独,自卑,有心理“边缘化”倾向,成绩不好。

家长:家庭困难,付不起学费,没时间辅导孩子,信息渠道少。

【2010年国考省部级】“给定资料1”提到,权威部门指出,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渤海将在十几年后变成“死海”。

201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联考申论参考答案给定材料(材料大意及作用):1.介绍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背景以及新要求、新变化。

2.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介绍了国内一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给城市的发展和管理带来的巨大压力。

3.人口普查作为我国人口状况的基本信息,对于性别比例失衡的控制和及时掌握人口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4.人口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必要性。

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人口普查的情况,可以为我国人口普查提供借鉴参考。

5.我国在人口普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某市为了做好人口普查工作推出的一些举措。

(本则材料是作答第二题的基本依据。

)6.材料中涉及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谈到了老龄人口抚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7.援引了报纸上的两则报道。

一个是80后夫妻的窘境,一个是社区护工的典型做法,直面了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问题,也提供了解决老龄人口抚养的一种途径。

8.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摘录。

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介绍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可以采取的一些做法。

(是作答第三题的重要依据。

)作答要求: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

仔细阅读题干可知,本题实际包括两小问:一是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作答本题时应分两部分作答。

第一问难度相对较大,有的需要通过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反推,第二问根据意义的要点,可以按照制定政策、保障民生、社会管理、经济发展这些方面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关于人口普查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结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掌握以上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第一,在制定政策方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黄河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黄河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副省级)参考答案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定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

这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

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

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

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不超过200字。

解析: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类练习。我们说能力和知识没有直接的逻辑上的联系,但是对相关主题背景的了解对我们的答题会有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很多申论参考资料对申论考试的话题做了很多主题的分类,这是值得借鉴的。在做练习的时候,大家最好集中一段时间练习一个话题,不要今天练习的是农村问题,明天又变成了网络治理,后天又是环境污染。你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这一个星期都死盯住农村问题,所有和农村问题相关的背景材料、相关的文章、相关的练习题目和文件,新的旧的、中央的地方的、官方的民间的,你都收集起来,看到好的关键句子,你还可以摘抄下来,可以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它们进行加工。总之,那段时间就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或者把自己当做一个村长,甚至就是一个农业部长,切切实实地深入思考一下我们的农村问题到底应该如何解决,为什么要这样解决。你要通过移情,让自己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和农村考虑,做的和想的全是农村和农民,直到你晚上做梦都在为农民诉苦、为农民流泪、为农民愤怒,你就赢了,你就把这类问题撅入你深层记忆中了。如若考到相关的主题,这些深层的记忆就会潜移默化地对你产生作用。其他的主题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会想,这不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吗?但你如果想做公务员,这点时间都不愿意花,试问又怎么敢把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交给你?当然,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是想准备考试,集中精力和时间,一个星期攻克一个主题就差不多了,申论考试的中心主题并不多,就那么十多个。
上述内容是在解构申论,可能一些考生看了之后会产生困惑,甚至绝望。这也不要做,那也不要相信,我们到底应该相信什么呢?首先是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自己完全具备基本的判断和理解能力;其次是相信真题,相信申论的问题本身,相信材料,然后可以听听成功考生的经验和失败考生的教训;最后才是参考书和培训。所以大家复习申论的正确顺序是首先找到真题,然后根据真题提供的问题和材料去找答题的方法。
总的来说,申论的定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论的材料、问题、提问方式和答题方法,所以无论是看书还是备考,都不用在申论的定义上过多纠缠。
二、备考的误区
(一)将申论作为专业考试回答
申论考查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这是显而易见的,公务员考试招考面对所有专业的考生,如果过多地涉及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就会使考试变得不公平。如果题目需要涉及一些比较专业的知识,它会在材料里给出来,如2007年国考中的一道题目要求解释存量土地的含义,而其含义在原文中就有直接的表述。当然,这并不是说专业知识对考试完全没有用,比如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一些社会学科,对作答申论考试会起到潜在的作用,但是申论考试毕竟不是专业考试,如果将申论题目作为专业的题目来回答结果会比较糟糕。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2000年国考刚刚开考的时候,给定资料中给出了一段关于居民和工厂发生纠纷的材料,里面涉及法院的判决,很多学法学的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写判决书,还有2006年广东省考考查过垃圾短信治理的问题,一些学信息工程的考生就大谈特谈拦截网络和技术,结果考试的成绩可想而知。
第一章 把脉申论——命题趋势与动态
5.全真模拟练习。在经过了上述的打磨之后,全真模拟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前面练习的时候,都是不计时间,不计代价,而全真模拟练习就是找一个难度适中的模拟试卷或者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将题目做完。有的人会说,我们怎么知道什么题目是难度适中的?大家在练习的时候尽量去找各个地方的真题,如山东、北京、江苏的题目和国考难度比较接近;若是一些模拟练习题,就需要大家仔细辨别了。做题目的时候,计算时间和不计算时间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多考生答题的时候都会出现时间不够,导致写文章只有半个小时甚至更少,这就要求考生在全真练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尽最大努力节约时间,并且摸索出节约时间的方法。其中的一些方法我们将在本书中进行介绍。
4.有针对性地练习。每个考生的情况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的人写作功夫不错,但是阅读能力欠缺,在练习的时候要着重练习自己阅读材料的能力,否则答题的时候就容易偏离材料,使答题缺乏针对性。还有的考生想得很多,但是就是表达能力欠缺,这就需要多看官方的新闻报道和文章,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读一读、背一背。有的人概括能力很好,但是缺乏发散性思维,就要多看、多想,在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否则就会出现答题重复啰嗦,总是凑不够字数;有的答对策类试题答得很好,但是概括类题目很差,这就需要多练习自己的归纳能力;有的对策写得很宏观,但缺乏具体的内容,有的相反,对策写得过于具体,但缺乏概括性,就要多阅读一些宏观论述问题的公文。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奠定在前面的练习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你只有在前面的练习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主观地判断自己哪里不足。
三、备考指南
关于申论的备考,有经验的考生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方法是千差万别的,我并不想在这里说什么绝招,而是向大家阐述两个普遍的也是基本的方法:练习和阅读。
(一)练习的方法
再好的理论没有练习都是空谈。很多考生参加了很多次考试,行测的题目做得很多,但是申论却写得不多。许多考生总是觉得申论很麻烦,做一个题目用的时间多,并且觉得申论的东西“假、大、空”。有这样想法的人,必须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你一定要清楚,申论是写出来的,就好像学游泳是游出来的一样,只是站在岸上看,永远学不会游泳。练习有不同的方式,练习之前要做好规划。在练习中,我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二章 夯实基础——高效阅读
第一节 阅读辩难与解惑
第二节 有条不紊——科学的阅读顺序
第三章 常规题目的新方法之一——概括新论
第一节 概括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概括问题
第三节 概括对策
第四节 概括影响
第五节 综合类的概括——概括内容
第四章 常规题目的新方法之二——策论新解
(二)投机取巧,迷信猜题
很多考生喜欢猜考试的主题,这样的心态虽然可以理解,但却是不健康的。也有很多学生让我押题,我说我只能给一个大致的范围和方向,因为申论押题意义不大。首先不说命中的可能很小,就是命中了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申论和行测是很不一样的,它的主观性很强,题目也非常灵活。有的人说可以背范文。这样的方法不仅笨,而且用处往往并不大。因为一是很多范文本身就有问题,二是考试的问题是千差万别的,尤其是国家考试,背的很多范文根本不符合考试的要求。因此,最重要的不在于考试的主题,而在于阅读答题的方法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参加这个考试的人以后会成为国家公务员,作为国家秩序的维护者,大家参加这个考试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这样不仅有利于自己的考试,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不仅如此,这对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国家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1.要反复地练习。我这里说的反复练习,就是一个题目写一遍,改一遍,再改一遍……一直修改到你自己满意为止。在写之前不要去对什么参考答案,许多参考答案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参考答案都有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会在后面的章节中,根据不同的题目当中一些不恰当的参考答案一一说明,并给出历年国考和一些地方考试的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和批判。,写到你认为满意了,再去对应,你自然会发现问题。有些人因很多年都不写作了认为自己写得很差,简直惨不忍睹,根本就不想修改,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有勇气直面你惨淡的写作能力,并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好。我没有看到过不会写的,只看到过不愿写的。还有的人在做练习的时候很投入,一天就做一套题,十天做了十套题,每套题都是50分,最后加起来还是50分。如果十天都在做一套题,并且不停地修改,第一天是50分,最后一天可能修改到及格甚至更多,这样你不仅学会了做这套题目,还掌握了可以考到及格的方法。这正是《老子》中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就是通过一套或者几套题目作为申论写作的范式,然后你可以按照这样的范式去写各种不同的申论。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同样的道理。
2011年最新版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之申论
目录
来源:华图教育 作者:张小龙
绪 论
第一章 把脉申论——命题趋势与动态
第一节 分卷考试意味着什么——省直和地市卷的异同分析
第二节 考查对象分析——能力走向
第三节 话题特点分析
第四节 选材的原则与趋势
第五节 题型分析——题目设置走向
大家在做练习的时候首先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比如一个概括的题目,要你写300字以内,你就先写300字。写完了,修改到你自己比较满意了,你再想一下,如果要求你写200字怎么写,如果要写500字甚至更多,你又应该怎么添。因为在概括类试题中,既有3000多字的材料要求用200字以内来概括的(山东2006年),也有1000多字的材料用1000字来概括的(国家2004年),我们在练习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题目本身可能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语言表达,我们很多时候语言表达都千篇一律,也有很多所谓的语言表达的套话,我并不想过多的去评判套话,并不是套话就一定不好,即便是套话,它也会有很多种,所以学套话也要多学几套,不要总是那一套,这样你写作的时候就可以运用自如了。除了套话之外,还有些非套话,你可以试一下如果不用套话,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流畅地将题目写出来。再一个就是文章写作的时候,用了一个结构写,写了1000字,你可以再想想,可不可以换一种结构,写到1500字甚至更多。通过这样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
这是《四库全书》的编纂者对《诗经》的传的说明。就词的意思来说,这两处“申而论之”,与我们今天的申论一词意思基本相同,即通过对文本的进一步论述、说明,使事情更加清楚明白,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的申论考试,就国考而言,可以说2008年的考试最符合申论这个词的说法。在该年的考试中,考查了是否要兴建怒江水电站的问题,大家有争论,所以需要你申而论之;还有一些人的观点不清楚,需要你申而论之,比如材料里面G所长的那句话:“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由于这个人的观点不明确,题干就要求考生说明这句话表达了G所长怎样的观点。我们可以说,真正需要申论的东西有两类,一种是有争议的,另一种是不清晰的、模糊的。我们现在的பைடு நூலகம்试中,这样的题目越来越多,并且成为了申论考试的一种走向。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一一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