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师者”,何为“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前言:一直以来老师被誉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可在各种环境的影响下有的教育者可能会存在不良之风,或者说根本没有体会“老师”含义,因此进行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关键词:老师学生道德传授解答回想起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我怀着崇高的理想,目标明确地一心要踏进这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经过自己的努力,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不知不觉已经有十几个年头。
还记得中学时代学过韩愈的《师说》里面很重要的一句话——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渐渐地,我在工作实践中慢慢体会到其中的真正意义和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老师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人,其实这只是很肤浅的理解。
韩愈的这句话让我们懂得,老师,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授以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解答疑问,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解决问题。
一、传道是授业的前提条件。
老师给学生传授书本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老师没有良好的师德,没有做到言传身教,学生没有良好的品质与态度,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也不会受益良多。
首先老师要有良好的师德,做到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充满正能量,老师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①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也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积极向上,做事麻利的老师,也会带出一班积极向上、充满阳光气息的学生。
老师的喜怒哀乐也会影响学生的心情。
如果老师经常板着脸对学生,这班学生的脸上也会缺乏笑容。
在我上课的时候,学生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我的表情变化而变化,当我和蔼可亲地对着他们微笑着讲课的时候,他们特别开心,畅所欲言,课堂效果特别好。
其次,老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
人类的生存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要生活在社会的群体之中,这就必须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从一年级接班起,我要教育我们班的孩子要懂礼貌、守规矩、要做一个诚实的、孝顺的孩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原文、赏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士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学⼠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佚名⽼师⼀词最初指年⽼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的⼈也称为 “⽼师”。
《师说》中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概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教育培养学⽣为职责的专业⼯作者!今天是九⽉⼗号,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在这⾥也祝把⼼⼒献给教育事业的各位⽼师们节⽇快乐。
教师尊称中国古代教师的称谓很多,其中尊称有以下五种:⽼师:原是宋元时代对地⽅⼩学教师的称谓。
⾦代⽂学家元好问《⽰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学,颖悟⾮凡貌。
属句有夙性,说字惊⽼师。
”后专指学⽣对教师的尊称,⼀直沿⽤⾄今。
西席、西宾:由来是这样的:汉明帝刘庄为太⼦时,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对桓荣仍⼗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
汉代席地⽽坐,室内坐次以靠西墙(西边),⾯向东⽅为尊。
汉明帝给桓荣安排坐西南⾯东的坐席,表⽰对启蒙⽼师的尊敬,从此,“西席”便成了对教师的尊称,也称西宾。
师长: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
《韩⾮⼦·五蠹(⾳度)》:“有不才之⼦……师长教之弗为为变。
”⼭长:源于《荆相近事》。
五代时,蒋维东隐居衡岳,以讲学为主,受业者众多,尊称蒋维东为“⼭长”。
此后,⼭中书院中的主讲教师亦称为“⼭长”。
久⽽久之,“⼭长”成为对教师的⼀种尊称。
先⽣:⽼师、对知识分⼦和有⼀定⾝份的⼈的尊称。
诗歌名⾔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之师,终⾝为⽗。
——元.关汉卿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君⼦隆师⽽亲友。
——《荀⼦·修⾝》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春秋·劝学》学之经,莫速乎好其⼈,隆礼次之。
——《荀⼦·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国将兴,⼼贵师⽽重傅。
——《荀⼦·⼤略》三⼈⾏,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论语》⽚⾔之赐,皆事师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序》师道既尊,学风⾃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佐乐米作文汪承鲲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
”这天底下,准确来说,是否真的有三百六十五行,一行不多,或一行不少,我不曾研究过,也觉得没有研究的必要。
重要的是,在如今社会形形色色的行业中,他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向“钱”看,向“厚”赚。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一种行业,都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
仿佛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了这一切,也觉得无可厚非。
的确,他们能够在各自的领域中,从其他的同仁中脱颖而出,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以作为回报,那也算他们的一种本事,我们也徒有自愧不如罢了。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职业,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从不是谋生的一种手段,那便是教师。
然而,让人感到可笑又可悲的是,许多身为“教师”的人,却把“教师”这一职业本末倒置。
据悉,原咸阳旭东英语学校韩城龙门分校负责人及代课老师“同老师”,出身农民,先前以经营饭堂为生。
后发了笔横财,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及专门培训的她,遂投身英语教育行业。
因经营不善,学校不景气,又辗转鞋业。
如今辅导机构层出不穷,鱼龙混杂,我相信有许多诸如“同老师”这样的人,把教育看成跟卖饭、卖鞋一样的商业活动,试图从中牟取暴利。
他们抓住的正是家长“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心理,觉得孩子的钱好赚,都来想分一杯羹。
这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更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亵渎。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教师”呢?唐代诗人韩愈《诗说》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现下社会,虽然打着冠冕堂皇的“素质教育”旗号,其实质却还是以“应试教育”体制为主。
“高分者居能”,而不是“能者居之”,是眼前教育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鲜花、掌声和荣誉,都只是学习优秀的同学的专属,学困生注定与之擦肩无缘。
隐约记得高中上学时,就连打扫卫生打扫得最好的“优秀劳动奖”,学困生都得让给那些学习差不多的同学,班主任给他们的理由是,你们连专科都考不上,要这些奖项也没什么用处,不如让给别人,填到他们档案里,或许对他们升学还有帮助。
师者三问
师者三问小时候听到“人民教师”的时候,感觉这是一个很崇高的职业,也是许多人曾经梦想的职业,“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人民教师”的评价,社会给予的更多的是溢美之词。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外来思想的冲击,人们思想的多元化,人们对教师的看法也在发生着改变,甚至一些教师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疑惑。
对此,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我们有必要在工作之余,追问自己:为什么,凭什么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当注定要与万千生命相遇时,如何让彼此的生命更加美丽?一问:何为师者?韩愈《师说》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教之为人处事;授业,是令人安身立命;解惑,是答其疑难病症。
现代外界羡慕教师的“寒暑假”,业内却抱怨“鸡叫做到鬼叫”。
现实并非海晏河清,但为人师者已无抱怨资格。
因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教师之于学生,是先行者,探路者,指点者。
有人说,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大的希望在于教育,而教育最大的希望则在于教师。
教师的素养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育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培养,也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
而作为大学的老师,面对的是具有独立思想的成年人,大学生能够对教师的行为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好的而教师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一生,言传身教,远胜过课堂上的说教。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就是一面旗帜,学生在这面旗帜中看到人生真善美丑的标向;这样的教师本身就远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在学生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导向、道德导向和价值导向作用。
二问:师者何为?《礼记》中言道:“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口头的说教是无力的,“行”方为学生之范,那么作为大学的老师,在人类知识的殿堂里,面对着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大学生,如何才能算是真正的言传身教呢?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意思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意思“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字面上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人、培养人才,都是通过言行来实现的;只要能够帮助别人明白事理,消除疑问和困惑,就算是最大的成功了。
不仅在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老师,而且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贤早已经开始重视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认为“孺子可教也”,值得赞叹与敬佩。
中国古代的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叫做孔丘,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应该选择他好的地方向他学习,看见他不好的地方,自己就要注意并加以改正。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因此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向他学习,把它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孔子提倡虚心学习,谦逊待人,不耻下问,这种学习态度非常好。
特别是在工作生活中,很多时候,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回避或者无法克服的困难,但是,如果缺乏学习精神,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会让你束手无策,难以处理。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练毛笔字,刚写完第二页,便想起来去找墨水,拿出纸笔后却怎么也找不着墨水瓶,原来是装在茶叶盒里忘记取出来了。
怎么办呢?还好爸爸及时赶回来,看到这种情况,便毫不犹豫地用手指蘸着茶水在桌子上画圈,等干了之后,墨水瓶也被带了出来。
由此可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这样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迈向成功。
我们知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政爱民,提倡“克己复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维护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希望恢复周礼乐制度,这虽然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那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不懈地进行宣传和推广,而且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合理内容,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影响深远。
直至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
“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引导学生成长。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成长。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来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幸福。
教师的职责还包括解答学生的疑惑。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耐心地听取学生的问题,然后给予学生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师的职责还包括传授知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科、学习能力等因素来制定教学计划,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知识。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
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解答学生的疑惑,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成长,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只有
这样,教师才能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成为学生的知识导师,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对“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理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作为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而且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勇于质疑等可贵的品质。
“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一定道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
对于学生来说,他影响到学生们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记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之中那么他就学会……”这个很有独特意义的见解。
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在平时的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同学。
试想:一个老师,说话、讲课时毫无激情,又怎能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准求、对道理的探究的激情。
老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老师与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要求老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采用恰当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吸收与利用。
如果所讲的内容有点枯燥,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任务更好的进行下去。
“解惑”,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
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地解决方案。
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也要注意观察,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使他们很好的走出困惑。
在解惑的同时也要意识到,虽然帮助学生教师的天职,但帮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并使他们自己掌握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帮助的时候要留有空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靠补课捞外快,在阜南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 2019年前,当地还只是个别老师趁暑假偷偷补课,然后 逐渐发展到在外租房办班,在家里办补课班,甚至投资几 十万元,专门买上一套商品房当作补课基地。
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饮食条件十分差。为了让孩子 们多吃点肉,刘寅用业余时间做音乐,录专辑,放在丽江 的酒吧里卖钱,一年多赚了1000多块。但这些远远不够, 刘寅是靠着自己的积蓄和朋友的资助艰难度日。尽管日子 难过,但和孩子们在一起,刘寅觉得“快乐多过痛苦”。
小学的孩子也十分喜欢远道而来的刘寅,称刘寅为 “菜刀老师”,因为跟着刘老师有肉吃。刘寅支教的烂泥 菁乡大拉坝完全小学也有了“菜刀学校”的别称。 刘寅称自己以前桀骜不驯,2009年穿越罗布泊差点没有 出来。穿越后许下诺言:去大山里教5年书,做点有意义 的事。虽然还有4年时间才完成计划,刘寅表示一定会坚 持下去。
……
但是
教师将学生扔下四楼致死
“不识老师真面目,只缘生在教室中”
• 近日,有一段女老师上课过程中动手 狂扇女学生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女 老师边喊“我给你脸了”边把女生从 座位上拉出来。在该段长达4分40秒 的视频中,女老师对学生的打骂、推 搡、扇巴掌几乎没有停过。
• 对此,我们不禁疑惑,现在的师德怎 么了?从视频的画质上来看,这段视 频应该是当时在场上课的某位同学, 用手机录下来并上传到网上的。打人 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是现代教育的何 种问题?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老师打学生犯法吗?
•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严禁体罚学 生”;《教师法》第37条明文规定:“体罚学生, 经教育不改的,要给予教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 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
《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
下面,为大家分享《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出处或作者: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
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人之模范也”,出于西汉著名学者扬雄的《法言》首篇《学行》:“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务学不如务求师。
师者,人之模范也。
”大意为,教师是能够让未萌之人祛邪向善、安身立命的根本。
尽力为学,不如尽力求师,教师是人们的模范。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唐代韩愈也在《师说》一文中开篇见义: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9月10日,教师节。
在这一天,中国城轨交通行业向行业先锋人物致敬,也就有了浓厚的师德情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国地铁起步伊始,尤其印证了这一点。
整理那段峥嵘岁月时,好几位老先生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不懂什么是地铁”,尤其是前苏联援助的专家撤离后,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地铁要建,可怎么建?时不我待,面对这样的难题,行业老前辈们并没有时间唏嘘、惆怅,他们从所有能汲取到相关知识的书籍、资料上找经验,从其他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中找办法,从地铁工程实际需求中找出路,可以说,中国地铁是无师自通;更要看到,中国地铁是触类旁通。
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地铁人的坚持与智慧。
不盲从,更不茫然,中国地铁这条“钢铁巨龙”的昂首,洽洽是中国地铁人俯下身子劳心劳力地付出所促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行业前辈们的坚守是可敬的。
我们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下,中国地铁事业几经起伏,期间甚至经历过长时间停滞,由此也导致人员流失情况的出现。
然而,更多坚守下来的地铁人,潜心于技术研究和拓展视野,考察学习、开展实验等多措并举,把这一份份对行业的热爱和专心,转化为继续前行的能力储备。
他们的坚守是值得的。
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
老一辈中国地铁人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共同铸就了挥发着芳香的属于本刊记者/王博38中国地铁从业者的灵魂魅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者:孙怡明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3年第10期去年底,原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顾老师针对平时听课、评课和指导上课时发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让我真正领悟到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到底该如何去“传道、授业、解惑”?顾老师在这堂阅读课中作了充分的展示。
一、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每一位教师都期待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养,促进精神成长。
但我们要明确的是,我们要传道,传的是做人之道,传的是做语文人之道。
什么是语文人?我们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适当地调整一下叙述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语文人的标准: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等),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备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能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有民族文化认同感,有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如何有效地传好语文之道,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做一个真正的语文人?1.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做一个真正语文人的基础。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我们实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关键,是培养真正语文人的基础。
顾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提出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仔细听,认真想,大胆说”;二是提出了这次语文学习的目标:上完课以后,反思一下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及更丰富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勤思乐学,上课时的积极参与,在于一堂堂语文课上的学习与交流。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
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韩愈所处的唐朝中后期,儒学的师道观已逐渐淡化,世人不以相师为荣,反以求师为耻,特别是知识分子更是耻于学师。
为了扭转这种轻师道的风气,韩愈以《师说》为宣言挺身而出,敢于为师。
《师说》中所包含的教育思想很广,本文只对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教师的任务文章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
“传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进行思想品德和某某某治思想教育,这里当然指封建社会的封建道德和为封建统治阶级某某某治服务的某某某治思想教育,也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根本。
所谓“授业”就是指传授什么内容,既传授儒家的经典。
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知识,必然教给学生读写算的能力,也就是使学生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
“解惑”是指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事,教师的任务就是解答学生在传道和受业方面的疑惑。
以上三方面不是并行的,而是以传道为主。
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第一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
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或者解答疑难,都是以传道为教育目的的。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古文典籍和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一定的读写和生存常识,并通过不断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在“道”与“业”方面的疑惑,达到使学生领悟“道”的内涵,最终使儒家道统代代相传的目的。
韩愈指出教师最终传授给学生不是“业”,更不是“惑”,而是“道”。
韩愈认为教学目的与任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是文化知识教育,最终达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
在现代教育中,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仍没有脱离这三方面,只是由于时代不同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韩愈对教师任务的论述同样可以为我们所用,用它来说明智育和德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合理的。
2教师的重要性《师说》中第一句话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必有师呢?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既然不是“生而知之”,就会有疑惑不解之事,就需要有人为之解惑。
最新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意思及出处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意思是什么传播道理教授课业和解答疑惑。
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出处出自唐代韩愈《师说》“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师说的创作背景《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
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论师者“传道”之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论师者“传道”之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对师者之职之司见解颇深,其教育思想在当今依然具有其权威性和现实性。
师者虽对其推崇倍至,然偏于授业、解惑而轻传道者有之,与其真意大相径庭。
笔者从事教育工作20载,对师者“传道”之重有以下的感悟与思考。
一“传道”之重在于“道”乃做人、行事之本道家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其中之“道”与“传道”之“道”,均为道理、法则、规律之意。
人无论是做人还是行事均要法于道、法于自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必难以成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万物均有其产生、发展、衰亡的过程,而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必然受到其固有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充分尊重客观规律、依据客观规律。
而“道”是这些客观规律的总称,是更一般的、更抽象的规律。
教育是一个知识传承的重要过程。
受教育者所接受的如果只是各种具体的知识,而不懂做人行事之道,那么教育可能塑造出来“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却难以培养出“才高八斗”的有用之才。
虽然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必要的,但若培养出的学生都只会说、不会做,那么师者便难逃其咎了。
小学须传道,让孩子知道如何做好自己的事,“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勤奋学习的重要性;中学须传道,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理想、抱负,如何去实现它,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大学须传道,教学生如何面对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的关系,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如何自我充实,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应重在能力的培养,这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教师教给学生的应是方法、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对书本的解说。
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知识面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就不难应付将要面对的各种挑战。
爱因斯坦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思维方法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二“传道”之重在于“道”乃“业”之纲《师说》之所以将“传道”置于“授业”之前,就是因为“道”乃“业”之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师者”,何为“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尔今初为人师,一路平顺,上有前辈细心指导,时有同仁积极鼓励,下有学生求知眼神与切切崇拜。
个人价值感与荣誉感都随着这份职业在不断地得到提升与激励。
从教三年多,虽尚未取得“桃礼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但却也是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依然记忆犹新的是初上三尺讲台的犹豫与茫然,猝然间不知如何开口,望着孩子恳切地眼神,断然连说话的语气都变的哆嗦起来,所有的腹稿荡然无存,头脑一片空白,罢!罢!罢!与其张皇失措,倒不如坦然自若,放轻松和还是互相认识一下吧。
如此一来,少了忐忑,多了轻松;少了慌张,多了自信;少了犹豫,多了坦然。
心态转变,气场便不同,关系改变,倒也乐得轻松自在。
自此之后,便不再有第一次的张皇之举,与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亲切沟通,与孩子平等相处,让孩子热爱你,孩子也就爱屋及乌的热爱了你所要执教的学科。
对,这是小“心机”,却也是大“窍门”。
其实,所谓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你所要传授的知识涵盖面有多广、有多深,首先要学的是便是与孩子的相处之道,所谓“传道”,便也是建立在彼此深刻信任的基础上,有了媒介,才可传递,有了花粉,才可传播。
知识的浩瀚与远大任何人无法一夜之间传递,只能潜移默化,只能循序渐进。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印证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千山万水,而仅仅只是一步
之遥,而这就是要“为人师者”付出坦诚的心和平等的姿态,踏过一步路途,便可走入稚嫩单纯的世界,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信任,有了媒介,师者的使命“传道授业解惑也"才刚刚开始。
“传道”,即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小学老师更是孩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的榜样与楷模,小学生所处的年龄与阶段,尤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致使在特有的龄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又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已成系统的价值观等普遍心理特点。
而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模仿、特殊阶段的心里特点,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楷模。
“授业”,即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知识的海洋浩瀚无穷,光有知识的储备量也是不够的,如何将知识授之他人,仅仅是授之,接之?还是授之,会之?这一切都在考验着教师的个人素质和独特的教学方法。
古人亦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便是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
而坏的教学方法,教的受累,学得更是茫然不知所措,寻不着门道,找不着诀窍。
师累,学生更累。
故“授业”的目的也达不到,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它’却不在灯火阑珊处。
”望“生”兴叹亦哀,镜中空对之间亦哀。
“解惑”,即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主动提出他们的疑惑,教师则要善于有效地解决他们对于知识的困惑。
“解惑”不仅仅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答疑解惑的能力,更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
探究的的学习方法。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或许就是古人对解惑最好的回答。
对于学生就是要解惑的意识,当然更要有解惑的坚持与决心,否则则终身为惑也;而对于教师,师者本就是答疑解惑者也,解惑自然责无旁贷,而更多的则是在迷惑中寻求进步,在解惑中提高知识储备,在疑问与解答中与学生共同迈向“学无止境”的知识之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身上肩负的是与身俱来的责任与使命。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亦是漫漫教学旅途上的职业标杆,唯有坚持拥有一颗平等之心、关爱之心才能用如此职业标杆勾画出宏伟蓝图,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教学亦是点点滴滴的经验累积与积攒。
无教学,便无从教育,无教育,便无民族祖国之未来。
甘于平淡,甘于落寞,甘于孜孜不倦,甘于诲人不倦,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标杆,而在这漫漫旅途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更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立根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