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分析报告 (2)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南斯拉夫英雄
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瓦尔特
这是一部曾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影片,1977年在中国上映时曾引起巨大轰动。
1944年的德国在战场节节败退,贝尔格莱德已经失守。
德军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以做困兽之斗。
中途,他们的坦克燃料需在萨拉热窝的油库补给。
于是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被从挪威派遣到萨拉热窝,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
该行动最大的障碍是以一个绰号“瓦尔特”的领导活跃在萨拉热窝的游击队,而且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
为了扫清这一障碍,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在游击队里的叛徒肖特的帮助下,以瓦尔特的身份打入抵抗运动组织内部,多次造成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的重大损失,并几乎抓捕到了真正的瓦尔特。
游击队的皮劳特和战友们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
最后皮劳特的助手告诉一直想见到瓦尔特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皮劳特就是瓦尔特。
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走。
临走时他对继任者说:“Sehen Sie diese Stadt? Das ist Walter!(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
实际上,影片中“瓦尔特”的原型是瓦尔特?佩里奇(1919-1945年),他是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
他有经济学学位,在1940年之前他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一直到1942年从事地下工作;1942年转移到解放区,作了营长;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
1945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的故事,这是一部揭示战争残酷与人性力量的作品。
电影以纳粹德国占领的波兰城市萨拉热窝为背景,通过瓦尔特和其他抵抗军的努力,向我们展示了人们在极端困境下的意志和勇气。
整部影片以灰蒙蒙的色调为基调,直观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和萨拉热窝城市的苦难。
在这个世界末日般的环境中,人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和亲人。
电影用细腻的画面和真实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惨状,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可怕。
而瓦尔特这个角色的出现给了我们一种希望,他代表了一种无私和坚定的信念。
影片中,瓦尔特担负起保护萨拉热窝居民的责任,与同伴们一起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逃亡和抵抗行动。
他不畏困难,不退缩,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一个普通人身上蕴含的巨大力量。
他的勇敢和无私精神在影片中渗透着希望的光芒,给人们带来了勇气和力量。
影片中不乏一些令人难以启齿的场景,比如战争引发的食物短缺和饥荒。
面对这些困境,瓦尔特和他的团队采取了积极的行动。
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一家德国酒吧,通过接触那些德国士兵,他们获取了大量粮食和其他生活物资,为萨拉热窝居民提供了急需的帮助。
这一举动揭示了一种奇妙的力量,即善良和同情心能够战胜战争和仇恨。
与此同时,影片还展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极大困扰。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德军对萨拉热窝居民的镇压和残杀,这些场景让人心痛。
瓦尔特和他的团队虽然想尽办法保护人民,但他们也没能逃脱战争的残酷现实。
这一切呈现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画面,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伤害。
总的来说,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它通过展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力量,引发观众对于战争与人性的思考。
在战乱中,人们的善良和勇气能否战胜邪恶,这是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瓦尔特这样一个普通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无尽的可能性。
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够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用善良的行动去改变世界。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感想 (自动保存的)
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想到的祁县职业高级中学闫永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老电影,以前就看过。
这次在听完李小平院长的课之后,又看了一遍。
从前看的时候忘记什么感觉了,但这次却生发出新的感触,表现就是多了几分专业的眼光分析了电影的表现手法。
例如:啥时候会留有悬念、影片的前后呼应等。
悬念让观众看起来很跌宕起伏,首尾呼应让人们恍然大悟。
影片利用了开头纪录片的片段,数百德国轰炸机投下数万枚炸弹,轰向萨拉热窝,房屋化为废墟,城市沦为焦土。
从天空俯拍过去,一片狼藉的地表千疮百孔,烽烟四起。
虽然从天空下去看不到一个人,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其中人民的哀痛与呼号。
人,在这里显得渺小,但交待了主题的沉重。
影片中两位德国军官交待了对瓦尔特这个主人公的评价是:“瓦尔特简直是个幽灵,我开始怀疑他是不是真的存在……。
一个英雄,也是幽灵,是时代的幽灵。
瓦尔特可以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闲庭信步;瓦尔特可以在间谍的争锋相对中保持冷静;当敌人开始胸有成竹收紧绞索的时候,却发现套住的不过是瓦尔特的影子;影片中处处设有悬念,观众为之揪心之际时,却又能巧妙地化险为夷。
片之中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不断地制造情节陡转之外,还常常在不经意之间,令观众获得一种一时难以说清的审美认识或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撞击。
我们做教学也要将教学情节处理得峰回路转、悬念迭起、扣人心弦,得用强大的冲击力产生记忆性索引,用新思维作为新索引来调度思维观念,巧妙的设陷阱提供暗示再把思绪拉回来。
特别是在影视课件中,将内容复杂度降低,把内容移情提升。
利用镜头留下教学的思路和轨迹,如同黑板粉笔的痕迹一样。
从影视的角度记录人的心灵,观察人类的角度,用视听的观点解读世界,认识世界,这样也许可以激发我们这些学习习惯不是很好的中职学生的兴趣,用新的教学思维,用新的方法,来完成课程内容。
尽量要做到点点都精彩,整体有特色,以点带专业,既要注意重点,又要注重整体。
在做课件时老师要想得到还能做得到,激情的教学、鼓励性提问,教师要能设计多种场景,悬念挖陷阱式教法,用典型的实例让同学联想,允许同学借助手机搜索呼救,有刺激的形成性考核,以创意为评判点。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名奥地利士兵瓦尔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派往萨拉热窝执行任务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震撼,对战争、人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对战争的真实描绘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在电影中,萨拉热窝被战火烧毁,人们的生活被摧毁,无辜的平民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瓦尔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他深受感动,决心要保护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战争不仅仅是军队之间的对抗,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摧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电影中的场景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对和平有了更加珍视的态度。
其次,电影中对人性的描绘让我思考了人在战争中的选择和行为。
在战争中,人们往往会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投降,有的选择反抗。
瓦尔特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但是他在面对战争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正义感。
他不顾一切地保护着萨拉热窝的人民,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这片土地。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了人在面对生死存亡时的选择和行为,也让我对勇气和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电影中对勇气的赞颂让我对勇气有了新的认识。
在战争中,勇气是非常宝贵的品质,它能够让人们在最危险的时刻展现出非凡的力量。
瓦尔特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险,但是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
他的勇气感染了周围的人,也振奋了人们的士气。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勇气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它能够让人们在逆境中坚强地站立,也能够激励人们迎接挑战。
总的来说,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我深受感动和震撼。
它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让我思考了人在战争中的选择和行为,更让我对勇气有了新的认识。
这部电影让我对战争、人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让我对和平有了更加珍视的态度。
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够让更多的人思考战争的意义,珍爱和平,也能够让人们对勇气有更深刻的认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由导演本杰明·古斯塔夫松执导,于2021年上映的荣获第一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奖最佳国际影片奖的电影。
该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热爱和平的瓦尔特在战乱中保护家人及众多人们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触动,下面我将从影片的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以及电影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观后感的分享。
故事情节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真实事件为背景,以主人公瓦尔特的行动为线索,展现了瓦尔特在战乱中与他人一起保卫萨拉热窝的艰辛历程。
影片通过多个故事线交织的手法,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温暖并存展现。
影片一开始就给观众带来了紧张而惊险的氛围。
瓦尔特作为保护家人的男人,冒险离开萨拉热窝进入战区,为的是帮助妻子和孩子逃离危险。
然而,当他们逃离的过程中,战火已经烧到了他们的身边。
瓦尔特和他的家人被迫躲藏起来,寻找一线生机。
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观众可以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生存的残酷。
街头的尸体,建筑物的倒塌,枪炮声不绝于耳。
人们面对战争的生活,无论是居住条件恶劣还是食物短缺,都感受到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尽痛苦。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中的一些个体仍然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充满爱心和正义感的孕妇科萨拉成为了瓦尔特的重要伙伴。
他们一起面对种种困难和敌人的袭击,互相帮助,不离不弃。
演员的表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演员们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演谢尔盖·拜申常通过自己敏锐的表演,刻画了主人公瓦尔特坚毅的性格,为保护家人而不惜一切牺牲的决心以及对人性善良的追求。
而女演员塔莉娅·博伊科饰演的孕妇科萨拉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以坚毅和勇敢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孕妇在战乱中的不畏艰险和自我超越。
除了主演之外,配角们的出色表演也是该电影的亮点之一。
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表演经验,将每个角色的心境、状态以及与主线剧情的相关性都刻画得非常到位。
电影的主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所讲述的故事背景虽然是战争,但其核心主题却是人性的善良与团结。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观后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由塔凯尔·穆萨华米德·穆岸创作并执导的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瓦尔特在二战期间勇救萨拉热窝孤儿的故事。
影片通过深入展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情节,让观众们对于战争残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瓦尔特这一角色,展现了在战争时期,人们可以表现出的无私和勇敢。
瓦尔特是一名波斯尼亚的军人,当战火蔓延到萨拉热窝孤儿院时,他决定保护这群无辜的孩子。
在战争中,他与其他志愿者一起,为孤儿们提供食物、医疗和庇护。
他们经历了枪林弹雨,承受了风吹雨打,但他们坚守着对孩子们的保护承诺。
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其真实性和情节的紧凑性,更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对于普通人的影响。
在电影中,观众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瓦尔特对于伴随战争而来的痛苦和死亡深感痛心,而这种情感会引发观众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反思。
影片也着重展示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变化。
在战争中,人们往往会面临生死考验,而这种考验也暴露了人性的复杂性。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瓦尔特和其他志愿者的无私和勇敢,他们为了保护这群孤儿不惜冒生命危险。
他们在这种极端环境中展现出了人性中最善良和高尚的一面。
另一方面,影片也揭示了一些人在战争环境中逐渐失去人性的过程。
在电影中,有一些反派角色因战争而改变,变得冷酷和残忍。
这让观众们反思人性的脆弱性和易受战争腐蚀的一面。
除了人性的探讨,电影也展示了战争给社会造成的毁灭。
在战争期间,无辜的人们受到了伤害,繁荣的城市化为废墟。
瓦尔特保护萨拉热窝孤儿院的故事正是对于这种毁灭性影响的一个缩影。
通过观看这样的电影,观众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反思战争的代价,进而反思人类是否应该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值得赞扬的是,影片并未将战争美化成一种英勇的冒险。
相反,它以真实的情节和视角还原了战争的荒谬和伤害。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前南斯拉夫的经典影片,作为上一代人的电影记忆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经过了30多年,它不仅没有被遗忘,还让当今看惯了大片的人们也将它奉为经典。
因为它相较于如今的一些大片,的确有更深刻的内涵。
影片背景是在二战接近尾声的1944年。
德国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阻击盟军。
但是装甲部队却需要大量燃料才能撤退。
于是德军实行“劳费尔计划”,经由萨拉热窝的燃料基地输送燃料。
然而城内的抵抗力量却让德国法西斯损失不小。
领导抵抗运动的是机智老练的游击队长瓦尔特。
为了逮捕瓦尔特,肃清城内抵抗力量,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被派往萨拉热窝负责这一计划。
他派间谍假冒瓦尔特打入抵抗力量内部,让抵抗力量蒙受严重损失。
真正的瓦尔特与众多游击队员一起成功扫除了间谍,挫败了敌人的阴谋。
影片中的瓦尔特真实身份是游击队的比劳特。
他机智老练,施计诱使组织内的间谍与变节者露出马脚;他英勇无畏,独自一人面对蜂拥而来的敌军仍然毫不畏惧,是个令人不由得心生敬佩的英雄。
不过与以前的国产战争片抑或是现在的大片相比,影片并不只是塑造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也有钟表匠这样的平民英雄。
他没有夸张的本领,也没有瓦尔特的足智多谋。
但是最让人感动的恰恰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存在。
在发现由于自己的疏忽导致瓦尔特将要面临灭顶之灾时,这位刚刚目睹了自己女儿惨死的父亲,义无反顾地选择代替瓦尔特赴死。
若是国产电影,此时多半会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
但是本片没有。
钟表匠只是告诉徒弟他还欠某某人几个金币,并且叮嘱他好好学手艺。
态度平静得像只是出个远门一样。
事实上,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平民英雄。
他们默默无闻,没有卓越的功勋,但就是他们让法西斯强盗心寒胆怯。
片中还有不少经典的台词让人津津乐道。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其实喻意人民反抗的怒火已经燃烧到了天空;“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狡猾阴险的党卫军上校最终低下了高昂的头颅,承认了失败。
他明白,法西斯能占领这座城市,却永远征服不了这里的人民。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主要演员结局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电影的结局?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主要演员结局是什么?你如何看待电影的结局?在欧洲有这样一个国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您没看错:这就是一个国家,可不是两个国家哟。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六大加盟共和国之一。
波黑的首都是萨拉热窝,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此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波刺杀身亡,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不过我们中国人了解这座城市可能更多是通过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这是一部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影片中的男主角瓦尔特的原型是二战中萨拉热窝抵抗运动领导人瓦尔特·佩里奇。
1940年之前拥有经济学学位的瓦尔特·佩里奇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这一时期的他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
纳粹入侵南斯拉夫后他一直从事地下工作到1942年,1942年他从敌占区转移到解放区并成为南斯拉夫游击队的一名营长,1943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
1945年4月6日他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为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
1972年11月30日由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出品,由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映。
197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将该片引入我国,然而在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未能面向全国观众公开上映,直到1977年我国才正式上映该片。
当时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精神娱乐活动更是相当匮乏。
片中主人公瓦尔特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在当时整整一代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片中男主角瓦尔特的扮演者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是当时中国人相当熟悉的一名外国演员,除了《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之外,由他主演的另一部电影《桥》也曾在中国引起巨大轰动。
1933年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出生于塞尔维亚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此前从未走出过村子的他来到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求学,不过他在就读电影学院10年后竟还没拿到毕业证。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要剧情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1977 彩色片 130分钟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哈路丁一西巴克尔瓦瓦奇编剧:乔莱博维奇摄影:米迪科萨夫列维奇主要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饰瓦尔特《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7 彩色片 130分钟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哈路丁一西巴·克尔瓦瓦奇编剧:乔·莱博维奇摄影:米·迪科萨夫列维奇主要演员:巴·日沃伊诺维奇(饰瓦尔特)拉·马尔科维奇(饰谢德) 留·萨马尔季奇(饰吉斯)【剧情简介】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末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观后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战争电影,该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95年波黑内战中瓦尔特和他的小队如何顽强抵抗敌人,成功保卫了萨拉热窝的故事。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其影响,不禁产生了许多观后感。
首先,该片展示了瓦尔特和他的小队在战争年代中所展现的勇气和坚毅。
在战乱时期,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民众不得不身处为了生存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边缘。
但是,瓦尔特和他的小队并没有放弃,他们保护着自己的家园,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搏斗。
他们拼尽全力,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最终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萨拉热窝的安全。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其次,在电影中,瓦尔特与其他队员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团结和友谊。
他们不仅是战友,更是亲如家人。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面对战争的种种困难。
他们一起打仗、一起生活,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纽带。
这种团结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克服困难,并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这个情节使我深思:在逆境中,团结和友谊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
另外,电影中展现了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牺牲。
无辜的民众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家庭被撕裂,生命被蹂躏。
电影中有许多令人唏嘘的场景,让我不禁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人性的扭曲。
战争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伤痛。
观看这些场景,我不禁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毁灭性,对和平的渴望更加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技术也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大量的特技镜头和逼真的表演,让观众仿佛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惊心动魄和残酷。
镜头的运用和剪辑的处理更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观影的真实感。
在电影中,每一个细节都被处理得非常精致,这使得影片更加生动和具有冲击力。
最后,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反思战争的作品。
通过讲述这段真实的历史,电影告诉我们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让我们深思和反思。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观后感
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观后感电影一开场,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就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纳粹的铁蹄踏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压抑和不安。
可就在这黑暗中,瓦尔特就像一道光,悄咪咪地隐藏在人群里,却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
瓦尔特这哥们儿,那叫一个酷。
他就像一个神秘的大侠,每次出现都神出鬼没的。
你看他在大街小巷穿梭,那些纳粹士兵想抓住他,简直比登天还难。
他对萨拉热窝的大街小巷熟悉得就像自己家的后院一样,随便找个角落一躲,或者从一个不起眼的通道溜走,把那些傻愣愣的纳粹耍得团团转。
而且他还特别聪明,就像个老狐狸。
那些纳粹的阴谋诡计,在他眼里就跟小孩子过家家似的。
比如说,纳粹想用假情报来引出瓦尔特,可他一下子就看穿了,还反过来利用这个机会给纳粹沉重的打击。
他就像个下棋高手,每一步都算得死死的,纳粹只能按照他的节奏走,最后被揍得鼻青脸肿。
再说说电影里的那些配角,每一个都特别鲜活。
有勇敢的反抗者,他们虽然知道跟纳粹对着干是很危险的事情,但为了自己的城市,为了自由,毫不犹豫地就冲上去了。
就像那个钟表匠,他的牺牲真的让我特别感动。
他本来可以装傻充愣,躲过一劫的,可是当纳粹侮辱他的城市,侮辱他的尊严的时候,他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萨拉热窝的荣誉。
这种精神真的太震撼了,感觉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热血。
还有那些普通的老百姓,他们也在默默地支持着瓦尔特和反抗组织。
虽然他们可能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比如传递情报、提供掩护,为保卫萨拉热窝出了一份力。
这让我觉得,一个城市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大家团结起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从这部电影里,我还看到了战争的残酷。
纳粹的残暴统治,让萨拉热窝变得千疮百孔。
到处都是废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吃饭、看电影,不用担心突然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一群坏蛋。
而这和平,是多少像瓦尔特这样的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啊。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分析报告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分析报告通过学习李小平院长的《基于网络影视课件理论》这门课,我们知道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论是集第四代电影,第九艺术,影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编导,云环境下的数据编导于一体,创造于全新的,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新颖教学模式和思维,开创了教育技术学科新的发展方向。
这是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前南斯拉夫经典战争影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全中国几乎只有八个样板戏电影的时代,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故事片能够引进放映。
南斯拉夫是其中之一,另外几个国家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朝鲜。
而一般中国百姓只能从这几个国家的电影中,稍稍领略到一点点异国情调,这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便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候,这部影片曾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片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
影片详细地讲述了1942年冬天,发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场英勇感人的国家保卫战。
德军从欧洲东面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纳粹高层为了得到南斯拉夫的控制权,动用了近一百万的兵力、一千多辆坦克和大炮入侵南斯拉夫,本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南斯拉夫,却意外遭到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顽强抵抗,还为盟军拖住了德军东面战线的主力部队。
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这场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击队员们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地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瓦尔特是游击队的领导人物,当老游击队员谢特的女儿被德军枪杀,残暴的德军把尸体抛在大街上时,谢特悲愤交加,毅然迎着敌人的枪口向躺在血泊中的女儿走去,瓦尔特为了掩护谢特,毅然决然地带领着游击队也走上了街头。
战争结束时,瓦尔特以及他所带领的游击队的勇敢使德军上校无奈地感叹:“唉,我总算知道了,这座城市就叫瓦尔特!”在这部影片中,究竟用了什么手法?用了多少种悬念?在什么地方用的信息缺失?任务是如何设置的?我的理解如下:采用了表现蒙太奇,不单单是为了叙事,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逻辑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镜头队列组接,来暗示或者说创造一种寓意,抒发某种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达到审美的领悟。
变成失意政客的“瓦尔特”,再也无法保卫萨拉热窝
变成失意政客的“瓦尔特”,再也无法保卫萨拉热窝撰文〡叶克飞2016年5月22日,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去世,至今已有四年。
上世纪70年代,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相继在中国上映,引起轰动。
前者的瓦尔特形象深入人心,后者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传唱至今。
这是南斯拉夫电影的辉煌,也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80后如我,虽未能躬逢其盛,只能后知后觉,但也仍可感受到它们与《地道战》、《地雷战》的大不相同。
尽管同属那个时代的东方阵营,即使电影乃至文艺仍需为政治服务,即使也隐含着个人崇拜(尽管25岁便牺牲的萨拉热窝抵抗运动领导人瓦尔特确有其人,但片中角色身上有许多铁托的影子,以至于许多人以讹传讹,认为瓦尔特的原型就是铁托),即使也是游击队和反间谍的老题材,但南斯拉夫电影仍然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趣味,并由此呈现艺术性。
瓦尔特之类的英雄形象固然以高大全深入人心,但民众并未因此沦为陪衬,所以才会有“请看这座城市,她就是瓦尔特”这样的台词。
南斯拉夫电影的辉煌,本质是南斯拉夫的辉煌。
南斯拉夫电影的与众不同,本质上也是南斯拉夫在东欧乃至整个东方阵营里的特立独行,意识形态的自由使得电影能够摆脱桎梏,不落俗套。
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的一生伴随着巴尔干半岛的跌宕。
他于1933年出生在贝尔格莱德附近的一个小镇,此时,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已存在四年。
南斯拉夫以当年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塞尔维亚王国为基础,经历两次巴尔干战争和一战后,形成多民族国家,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1929年步入独裁专制,改名南斯拉夫王国。
二战期间遭轴心国入侵,王国解体,南共成立反法西斯游击队奋起抵抗,于1945年底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与这个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一同成长的巴塔·日沃伊诺维奇,起初是话剧演员,1955年参演电影《库姆巴拉山上的歌声》,1959年凭借电影《没有时刻表的列车》走红。
【难忘的故事】电影记忆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难忘的故事】电影记忆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老电影中有许多难忘的记忆和故事,前南斯拉夫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其中的经典,以下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群英谱。
皮劳特真瓦尔特康德尔假瓦尔特故事主要围绕真假瓦尔特的斗争展开,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不亚于今天的《无间道》。
钟表匠地下党员谢德提到谢德,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那句接头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
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是在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台词之一。
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
还有当谢德意识到只有自己的死才能帮瓦尔特脱险时,他静静的把后事托付给徒弟。
我要走了,肯姆。
-----你要去哪?---去找我的归宿,天黑之前我还没回来,你就把这钥匙交给我弟弟。
----要我向他说什么吗?--不用,他会明白的。
---我能为你干点什么呢?---不用,你好好的干吧,要好好的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啊,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他在广场上和伪装成地下党的特务接头后,说的那句话:瓦尔特托我给你带个话,------什么话?对你我都是最后一次!谢德最后中弹斜倒在广场上白鸽纷飞的场面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后来怀疑吴宇森是受这个电影的启发而在自己的电影不厌其烦地用白鸽向《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致敬。
摄影师地下党员吉斯吉斯是个很搞笑的人物,很多笑料都是因吉斯而产生。
地下党与吉斯接头的暗语是: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
还有在被德军士兵被搜查出藏在烟筒里的冲锋枪后质问他时,吉斯答道:这是放大机。
还有当吉斯痛斥叛徒弥尔娜的同时,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打得弥尔娜灰头土脸,狼狈地蜷缩在墙角,我心里涌起的那种痛快淋漓感觉——那耳光,一记接一记,打得真是漂亮!还有一个感觉,我一直觉得这个松长得特象中国的郭凯敏。
老游记队员养路工奥布伦忠诚的游击队员布尔吉“阿------兹-------拉!!别过来!”布尔吉和谢德的女儿阿兹拉是对儿情侣,二人在夜袭中双双牺牲,同时还有其他地下党员也一并牺牲。
一部需要反思的戏 观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后的杂想
作者: 桂菡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上海戏剧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0期
主题词: 露天电影 戏剧作品 大幕 瓦尔特 戏中戏 哈里斯 应来 艺术风格 升华点 台上台下
摘要:据我爸妈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他们小时候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
一到傍晚,小镇空地上就会支起一块大幕,放露天电影。
在他们印象中,那时候的放映活动里十次有八次会选择放映这个片子,以至于到了现在他们还可以在散步时即兴背上几句台词。
时隔多年,一位亲历过战争的波黑导演哈里斯·帕索维克来到上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导演了同名话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电影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电影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电影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三十多年过去了,几乎什么样的电影都看过了,现可以肯定的说,没什么国内外文艺作品能像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下简称“瓦尔特”)那样,在中国产生那样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
甚至可以确定,“瓦尔特”是电影艺术难以逾越的高峰,国内外影视作品包括美国大片与其相比都相形见绌。
这样说的关键是,这部电影大大促进了中国人对欧洲文化的了解,甚至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英雄观,这部电影主要演职员最后的命运在令人扼腕的同时,也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
请看电影“瓦尔特”第一段台词多么经典,简短几句话就把整个故事背景甚至二战即将结束时的军事态势交代得清清楚楚。
德国将军这样表述:“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们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了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
贝尔格莱德的丢失,俄国军队从北方向我们推进,在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们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
现在我们只控制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
”能写出上述台词的编剧其深邃和眼界是非同寻常的。
再看人物性格的表现,这部电影塑造反面人物完全没有脸谱化,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力士、假瓦尔特康德尔等如果不是德国军官和盖世太保身份的话,你很难把它们看作是反面人物,他们的精明、干练和果敢以及风度,丝毫不亚于正面人物,相反,正面人物倒是沾了些“混混”味儿,可这些衣冠楚楚、温文尔雅的德国人做的事却能把你恨得咬牙切齿,那些有点“混混”味儿的游击队员如吉斯、苏里、马力士等则以其善良、勇气、智慧,特别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正义事业,显得那么可爱和感人。
电影“瓦尔特”反映的地下斗争残酷得使人震撼,情节也凶险得令人窒息。
凡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恐怕都忘不了那个血腥恐怖又万般无奈的情景:年轻的游击队员们被骗进盖世太保精心设计的圈套,结果像灯蛾扑火般全部死在德军密布的火网里;观众更难忘记那个阴森诡异的清晨,透过德军上尉毕肖夫皮靴的缝隙,可以看到头天晚上被打死的那些青年的尸体被横七竖八置于冰冷的水泥地面,那个阴森可怕的声音在空间回荡:“萨拉热窝公民们,最后一次向你们宣读公告,死者的父母或亲友快来认领尸体,再重复一遍,德军司令部向你们最后一次宣读公告……”老游击队员谢德看到了自己唯一的女儿阿孜拉的尸体,美丽女儿的惨死使他明知过去就会被德军用冲锋枪无情射击也还是走了过去……此情此景表现出的人性力量,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在敌我双方“斗智斗勇”方面,电影“瓦尔特”的表现堪称“叫绝”。
保卫萨拉热窝
保卫萨拉热窝保卫萨拉热窝波黑面积:51,129平方公里人口:399万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和塞尔维亚语行政区划:波黑分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与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双方各自统领一半的国土。
有自己的议会和领导人等。
位于波斯尼亚东北部的布尔奇科自治区,则直属于双方所组成的联合政府。
波黑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住于巴尔干半岛的西部,邻国有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以及黑山共和国。
境内主要为山地,西部有迪纳拉山脉。
萨瓦河(多瑙河的支流)为波黑北部与克罗地亚的边界,南部连接着亚得里亚海。
战争导火索公元前168年,现在的波黑被罗马帝国占领,公元455年东哥特人短暂地将它占为己有,但很快他们被东罗马帝国击败,随即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开始进入巴尔干半岛。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波黑多次被周边国家侵占,虽然他们于1377年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波斯尼亚王国,但好景不长,146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吞并。
土耳其人以武力奴役了当地的基督教教徒,还强迫占领区的儿童从小离家,接受集中的穆斯林教育,使之成为近卫军的兵源之一。
长时间的压迫生活使人民苦不堪言,1914年6月28日,他们的愤怒终于爆发了!随着皇室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族民族主义者枪杀,奥匈帝国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一战”后波黑成为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组成的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经历了残酷的“二战”之后,波黑加入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但一时的表面和谐并不能化解各民族间早已结下的仇恨。
1992年2月19日,不顾塞族人的抵制,波黑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全民公投;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缺席抗议的情况下宣布独立,致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4月6日,波黑境内的五个塞族自治区宣布成立塞族共和国;翌日,南斯拉夫人民军轰炸了克族武装力量的弹药库,冲突骤然升级,从首都萨拉热窝向外蔓延,内战全面爆发。
波斯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共同抵抗塞尔维亚人的攻击,穆斯林与克族的争斗,持续了近四年的战争造成了20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分析报告
通过学习李小平院长的《基于网络影视课件理论》这门课,我们知道了网络影视课程编导理论是集第四代电影,第九艺术,影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编导,云环境下的数据编导于一体,创造于全新的,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新颖教学模式和思维,开创了教育技术学科新的发展方向。
这是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前南斯拉夫经典战争影片。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全中国几乎只有八个样板戏电影的时代,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故事片能够引进放映。
南斯拉夫是其中之一,另外几个国家是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越南、朝鲜。
而一般中国百姓只能从这几个国家的电影中,稍稍领略到一点点异国情调,这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便是其中之一。
那个时候,这部影片曾让许多年轻人热血沸腾,“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片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台词。
影片详细地讲述了1942年冬天,发生在南斯拉夫土地上的一场英勇感人的国家保卫战。
德军从欧洲东面战场上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纳粹高层为了得到南斯拉夫的控制权,动用了近一百万的兵力、一千多辆坦克和大炮入侵南斯拉夫,本以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控制南斯拉夫,却意外遭到了南斯拉夫人民的顽强抵抗,还为盟军拖住了德军东面战线的主力部队。
南斯拉夫游击队在这场保卫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击队
员们出生入死、机智勇敢地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瓦尔特是游击队的领导人物,当老游击队员谢特的女儿被德军枪杀,残暴的德军把尸体抛在大街上时,谢特悲愤交加,毅然迎着敌人的枪口向躺在血泊中的女儿走去,瓦尔特为了掩护谢特,毅然决然地带领着游击队也走上了街头。
战争结束时,瓦尔特以及他所带领的游击队的勇敢使德军上校无奈地感叹:“唉,我总算知道了,这座城市就叫瓦尔特!”
在这部影片中,究竟用了什么手法?用了多少种悬念?在什么地方用的信息缺失?任务是如何设置的?我的理解如下:
采用了表现蒙太奇,不单单是为了叙事,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逻辑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镜头队列组接,来暗示或者说创造一种寓意,抒发某种情绪,激发观众的联想,达到审美的领悟。
例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两个镜头:1.钟表店老板到教堂保卫瓦尔特时被德军打死在钟楼下。
2.一群鸽子在他的上空盘旋飞翔。
第二个镜头暗示第一个镜头:他是为争取自由而光荣牺牲的。
这就是表现蒙太奇。
在全景镜头中,智力活动的特点是综合。
特写镜头是感性的,而远景镜头是理性的。
移动镜头和景深镜头能够将特写镜头的感性特征和远景镜头的理性特征结合起来。
例如: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开头是整个城市的远景。
之后是中景,即德军炮兵阵地。
然后是近景,即两名德国军官。
最后是
德国党卫校上校冯.彼特利式的特写,説:“啊,多么美丽的城市啊!”讨论谁是瓦尔特,怀疑是个幽灵。
整个电影悬念就围绕着谁是瓦尔特展开,敌我双方展开了殊死的较量。
电影到了尾声,由于德军行动失败,冯.彼特利式上校被押送回国。
经过影片开始的炮兵阵地时,把特写再一次给他。
他对同行的人说:“我来就是寻找瓦尔特。
我现在该走了,才知道他是谁。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镜头从特写,近景士兵,中景炮兵阵地、远景整个城市,最后到天空,体现了特写镜头的用意,尤其是远景镜头的理性。
整体镜头的运用,体现了南斯拉夫人民的伟大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倭寇作战不屈不挠的精神。
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非常受人尊敬的修表店老板、地下交通站联络员谢德.格比丹若维奇。
在他为了保护瓦尔特牺牲后,给了他躺在教堂前地板上的一个特写。
随着钟声和音乐的响起,镜头由特写到近景教堂墙边,再到中景教堂全景,最后到远景教堂上空。
此时还飞起了鸽子,象征着老人为了保卫国家而死,为和平而死,死得其所。
电影情节的安排颇为巧妙:开场不久,瓦尔特便在战斗中亮相,与他的几个伙伴先炸毁桥梁,后遭遇德军巡逻队,黑暗之中发生激烈枪战后脱离险境。
可是刚脱离险境,瓦尔特却自投虎口跑到党卫军上校那里去了,原来这个瓦尔特并非真正的瓦尔特,而是一个老牌特务冒充的山寨版瓦尔特,为的是以假乱真获取游击队的信任掌握机密从而一举从内部瓦解游击队。
另一方面,真正的瓦尔特却一边领导游击队与敌人战斗一边神秘地隐瞒着真实身份。
他的大名敌我双方无人不
晓,却除了很少几个游击队骨干分子以外,没人知道瓦尔特究竟是谁,以至于德军甚至一度怀疑瓦尔特其人是否真实存在。
电影里的另一位主要角色游击队员吉斯是瓦尔特的超级粉丝,一直想要认识瓦尔特而难以如愿,直到电影结尾时,他与瓦尔特的得力助手苏里和另一位老练的游击队员彼尔德一起炸毁德军军用列车,完成粉碎敌人“劳佛尔行动计划”的艰巨任务后,他才如愿从苏里和彼尔德那里知道原来瓦尔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就是身边这个一直与他一同战斗的彼尔德。
再看人物性格的表现,这部电影塑造反面人物完全没有脸谱化,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力士、假瓦尔特康德尔等如果不是德国军官和盖世太保身份的话,你很难把它们看作是反面人物,他们的精明、干练和果敢以及风度,丝毫不亚于正面人物,相反,正面人物倒是沾了些“混混”味儿,可这些衣冠楚楚、温文尔雅的德国人做的事却能把你恨得咬牙切齿,那些有点“混混”味儿的游击队员如吉斯、苏里、马力士等则以其善良、勇气、智慧,特别是因为他们从事的正义事业,显得那么可爱和感人。
信息的缺失,使信息结构变得残缺,具有开放性,从而引发受众的疑问,引起受众更强烈的关注。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就是一大悬案。
地下党连连遭到破坏后。
开始怀疑地下党核心人员中有间谍和叛徒。
假瓦尔特一直混淆视听,制造许多假象,嫁祸于人。
剧情揭晓的时候,观众万万没有想到叛徒居然是可怜巴巴的女人米尔娜。
故事一开始就把她当年被德军被捕的事情给观众隐瞒了,造成巨大悬案和疑团,也为故事的展开做了整体
的铺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群进步青年在投奔解放区的途中被德军俘获并将马上被枪毙。
这时候混在其中的德国特工看势不妙,要求见德军指挥官。
镜头转向德军指挥官的背影和德国特工的正面。
指挥官要求特工将其他混在青年中的特工名字标记出来。
这个特工很自信地将名单标记好并将名单交付指挥官的正面。
原来指挥官是主人公—游击队长瓦尔特。
他是个假德军指挥官。
特工情不自禁地説:“干得真漂亮。
”这部分用镜头的埋伏产生信息缺失,并造成了剧情的悬念和惊喜。
所谓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如何迫切要求。
设置悬念是一个重要的手段。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最大的悬疑是:谁是瓦尔特?谁是假瓦尔特?德军劳费尔行动计划是什么?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受中国观众喜爱,更让观众记住了“瓦尔特”这个响亮名字。
剧中的经典台词,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
到今天仍是耳熟能详。
谢德钟表店,进来一个中等个头的男人,对谢德说出了联络暗语:“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谢德抬头,漫不经心的回答道:“是啊,暴风雨来了。
”
设置抓捕瓦尔特的陷阱张网以待,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走着,突然,门开了,警察局代号“乔斯特”的斯特利匆忙闯进来,他满头大汗地告诉谢德情况危急。
谢德心中凛然一惊!他仍不动声色的打发他离开,
然后,在木制挂钟的下面摸出一支转轮手枪。
语重心长的对徒弟再三叮嘱“要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
走在大街上的谢德,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来往的人们在不断的向他脱帽致敬,这位受到人们尊敬的老人迈着坚定稳健的步伐迎着死亡走去。
英雄的老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游击队的危急。
在钟表店里这一句非常有诗意的接头暗号,就连德军统帅冯?迪特里施也这么由衷地感慨:“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
瓦尔特和游击队员们成功的破坏了德军的“劳费尔计划”。
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
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走在高地上,边走边叹息:“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冯?迪特里施停下了脚步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
我们相信,他的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
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他或者说纳粹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
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
字,叫做萨拉热窝! 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
向抗击法西斯的英雄致敬!
向扞卫和平与正义的英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