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 1教案 部编新课标版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3月29日,我在教研会上了一节以“三思课堂”为导向的公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精读课文,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是“感受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高尚品德。
”本节课的设计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为着手点,课堂上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以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伊始,我用“北京晨报刊登李大钊被害”的这一消息激情导入,教师的语言,教学课件的背景都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感情基调,把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吸引到了课堂上。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尽快进入到一种庄重、缅怀先烈的氛围中来。
学生被这样的教学环境所感染,教室变得安静极了,我看到了孩子们一双双充满童真又期待的眼神,感受到了孩子们迫切学习的心理。
本环节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探究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可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巧妙引读,以朗读带动学生1.抓住课文对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这一片段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李大钊的无私无畏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猜想“我”以前问了哪些幼稚可笑的问题?父亲是如何耐心回答的?追问:“有一天,我蹲在父亲身边,当我看到父亲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父亲时,父亲又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学生从角色体验中感知人物的心理,去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感受,感知语言表达,丰富语言内涵,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
3. 课文的背景知识介绍。
4.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以及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的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标记重点词汇和句子。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解疑。
3.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 思考与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解疑。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重点词汇和句子:在黑板上列出重点词汇和句子,并进行解释和举例。
3. 课文内容结构:用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课文内容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作业设计1. 课文阅读: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篇一该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是纪念自己的父亲被害之日所作的文章。
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
一、教学目标1、学写本课10个生字。
2、读读记记“书籍、抽屉、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瞪眼、魔鬼、苦刑、残暴、匪徒、拘留、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结合当时的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3、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以读代讲,借助资料理解文本,写法迁移运用。
四、教学准备1、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2、课件。
3、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父亲的那几件事?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
4、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条例,感悟人物品质和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单元导读”入手,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并划出本单元学习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导读内容,划出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求。
2、指名说说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目标。
3、(课件出示学习要求)齐读学习目标。
指出,课文的叙述顺序有哪些?强调要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体会课文的表达顺序,并学习运用。
二、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让我们首先一起走进《18.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强调“回忆”重读)2、“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李星华回忆了谁呢?(板书:李大钊)3、交流李大钊的资料。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精读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编者的启示下(通过“预习”和“思考·练习”),在老师的引导、合作下,与课文对话的过程,即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思想内容,体验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接受课文美的熏陶。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好,对课文的体验也就越深刻。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的提示,深入到课文中去,和作者一起感受李大钊的伟大人格,一起体验失去李大钊的巨大的悲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情况的了解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交流对李大钊生平的了解和对当时社会的了解,要求说得概括些,不必说得很具体。
2、学生如果了解不多,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介绍。
补充要点:(1)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设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
(2)1926年3月,盘踞在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加紧迫害革命人士。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阅读情况,结合生字正音教学。
(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要注意纠正。
)2、检查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课前已布置预习,预习重点要求之一是“想想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同志的几件事”。
课上,可要求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事,想想课文写那个时间里发生什么事。
只要能找到表示时间的词,对事情的概括也就不难。
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和那个时间里的事:(1)“那年春天”:李大钊坚持留在北京做革命工作。
(2)“4月6日的早晨”:李大钊被捕时十分镇静。
(3)“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表现非常沉着、机智。
(4)“28日”、“第2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消息,全家人十分悲痛。
三、深入理解重点词句(1)教师:在每件事的叙述中,都有值得深入体会,揣摩的句子。
这些句子,有的是写人物的神态、语言,有的强烈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一等奖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面试小学语文教师的 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接下来,我会从六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理想与信念”。
单元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篇课文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表达了对父亲为理想献身的精神的敬佩,对反动派残杀革命者的痛恨,以及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会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事2、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慨(重)3、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查找资料、了解革命先辈的事迹。
这是我教学的难点。
三、说学情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能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四、说教法学法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课教学中,我将努力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在学习中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塑造个性。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将采取“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读、思、议结合,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的反复朗读,对重点内容进行感悟,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用读来表达感受,交流感受。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分析并概括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总结和归纳,提高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教学难点: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文章中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1. 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主要人物:李大钊、李星华、李葆华等。
3. 主要事件:李大钊被捕、李星华照顾父亲、李葆华的成长等。
4. 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回忆录、第一人称叙述、细节描写等。
六、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革命先烈的短文,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庭的回忆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学期精品教案-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1课时
品质。
1.学习生字词,正确读写“军阀、避免、僻静”等词语。
教学目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品读直接描写李大钊被捕前的语言,感悟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品质。
一、直接揭题,引发思考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是一篇“回忆录”(板书)。
2.质疑:课文写的是谁回忆谁?
2
师:父亲的工作到底是什么?(生根据资料谈一谈,师相机补充) 师:在险恶的形势和危险的处境下,朋友和母亲都劝父亲离开,父亲是什么反 应?(指读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 点红:我哪能离开呢?师:这是一个反问句,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不能离开。 作者用反问句突出父亲坚持留在北京工作的坚决态度。 3.师:离开北京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 选择了什么? 4.师: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把革命工作看得 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在他的心里,革命事业高于一切!) 5.师:这就是忠于革命事业,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父亲!母亲几次劝他离开,父 亲总是坚决地对母亲说……。 6.升华情感: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的一言一行都烙 印在我的心中!时隔十六年,“我”仿佛又听到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学生齐读) “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 7.师:2-7 自然段中还有描写父亲的地方吗?这些地方又写出了怎样的父亲形 象? 8.生找内容,指答,交流感受。 出示第 4 自然段: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 什么!” 师:父亲平时都是很慈祥的,为什么当女儿问到烧东西的事情时竟这样含糊地 回答她?甚至还带有一些责备?指答交流。 师:如此含糊的回答,异常的表现,反映的却是他内心难以言说的无奈:一来 可能是由于形势严峻,情况危急,李大钊心里有点焦急,少了点往日的耐心;二来 是由于父亲从事的工作对于尚未成年的女儿来说,或许还不能理解,说了也不懂。 更重要的是,李大钊深知从事这项事业的危险性。在当时白色恐怖的年代里,家人 不懂、不知就是对家人最好的保护。 师生合作读四、五自然段。(师读第四自然段,生读第五自然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
时间顺序;
主要讲了四个时期的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
被捕时
法庭上
被害后
教学
反思
探
索
新
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3.自读课文,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4.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介绍了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巩固
练习
一、我能看拼音写汉字。
pì jìng yú lè kǒng bù mó guǐ fěi tú
( ) ( ) ( ) ( ) ( )
shū jí chōu tì jù liè mián páo jú shì
( ) ( ) ( ) ( ) ( )
二、我能比一比再组词。
刑( ) 娱( ) 绞( )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以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为纪念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了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赞美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第8~18自然段):写李大钊被捕的经过。
第四部分(第19~29自然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情形。
第五部分(第30~33自然段):讲李大钊被害后,全家人异常悲痛的情形。
总结
这是一篇李大钊女儿在李大钊英勇就义十六年后写的回忆录,也是一篇倒叙文。作者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被害后的情景,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
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
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
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
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
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时写的一篇回忆录。
课文主要讲的是作者回忆父亲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全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结构紧凑、环环相扣。
表达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不惜献身的崇高品质。
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结合当下疫情致敬英雄、清明祭奠先烈的重要素材。
二、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词,会写“阀、避”等15个生字。
辨析形近字“避”和“僻”,重点指导书写“靴”“魔”,正确读写“埋头”、“整理”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出文章的四件事。
3.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形象,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
4.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5.体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三、教学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李大钊对工作高度负责、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形象;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教学难点:学习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板块一:启学——祭拜先烈,切入课题今年的清明节,全国人民都在祭奠因抗击新冠肺炎而牺牲的烈士和同胞们。
他们用宝贵的生命换来了疫情的有效控制,他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永垂不朽,不可磨灭,他们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亦或是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平凡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忠贞不渝、不屈不挠的革命主义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时刻听从党的号召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学习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分析】: 这是⼀篇回忆录,是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钊同志遇难⼗六周年所以题⽬为《⼗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章是对学⽣进⾏⾰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章开头提出⼗六年前的1927年4⽉28⽇是⽗亲的被难⽇,结尾⼜强调母亲嘱咐⾃⼰要记住⽗亲被害的⽇⼦。
这样⾸尾呼应,充分显⽰了敌⼈的凶残和⾰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钊,部分学⽣有所了解。
学习本⽂,要引导学⽣认真阅读,理解课⽂,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深⼊体会李⼤钊同志忠于⾰命事业的伟⼤精神和在敌⼈⾯前坚贞不屈的⾼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思想内容,了解李⼤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作⽃争的事迹,受到⽣动的⾰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
教学重点: 1、深⼊领会描写李⼤钊同志⾰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体会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学习⽣字新词。
2、读课⽂,初知全⽂内容。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课题 ⽑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数⾰命者⾝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个,为了⾰命,他不谓艰险,⾯对敌⼈,他⼤义凛然,表现了⾰命者⽆所畏惧的崇⾼品德。
本课是⾰命先驱李⼤钊烈⼠的⼥⼉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钊烈⼠牺牲于1927年,所以⽂章题⽬叫《⼗六年前的回忆》。
李⼤钊的⼥⼉李星华同志,在⽗亲遇难⼗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的年代。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2、简介李大钊。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李大钊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阀、娱乐、僻静、、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阀()娱()僻()怖()宪()伐()误()避()布()选()胖()刑()押()舅()绞()伴()形()胛()臼()较()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传统教育。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投影出示上节课归纳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找中心句。
(教师可设计一个问题:李大钊在敌人面前英勇无畏,将生死置之度外,是什么样的力量占据着他的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是对事业的信心。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1《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词语:同乡、钢琴、旁边、十分、开心、自然2.能初步理解文章大意,能用简短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进行初步分析,能够感受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3.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启发学生反思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关爱亲人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节和中心思想。
2.发现家乡、家人以及自然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小华找回钢琴时的心情变化。
2.通过故事叙述体会所读文字的内涵。
教学具体内容:一、教学前导1.呈现学生准备预习的词语,由学生读出,了解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2.导入话题,讲述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并表达想法感受。
二、教学过程1.细读文章(1)分段阅读,大体理解文章结构;(2)阅读第一段,了解作者的小学时光和同乡小华的故事;(3)阅读第二、三段,了解小华和钢琴的故事;(4)阅读第四段,了解小华对探亲和儿时的感受;(5)阅读第五段,了解小华找到钢琴时的心情变化;(6)总结故事情节,找出中心思想。
2.学习词语学生跟读、默读、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3.表述故事情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感想。
4.探究中心思想(1)引导学生回忆小华的心情变化,并分析钢琴对小华的意义;(2)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叙述与家乡、亲人、自然的关系,体验相关情感。
2.让学生在家长或亲友的陪伴下,走访家乡、欣赏自然美景,感受家乡、家人和自然环境带给自己的影响。
教学方式:1.教师讲述法2.小组讨论法3.小组分享法教学媒体:1.习题集2.多媒体课件3.活动手册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1《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十六年前的回忆》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作者回忆的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文章,使学生感受到回忆的美好,培养学生珍惜当下,感恩生活的情感态度。
教学内容1. 文章主题: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回忆表达情感。
2. 回忆技巧:分析文章中作者运用的回忆技巧,如对比、象征等,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表达: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回忆的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回忆技巧,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用于展示文章内容、回忆技巧等。
2. 学具: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重点内容;彩色笔,用于标记文章中的回忆技巧。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忆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章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主题,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回忆技巧,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回忆表达情感。
4. 课堂讲解:对文章的主题、回忆技巧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回忆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主题:十六年前的回忆2. 回忆技巧:对比、象征等3. 情感表达:通过回忆表达情感作业设计1. 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回忆技巧,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回忆的文章。
2. 思考题:思考回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当下,感恩生活。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掌握回忆的技巧,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11.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案设计(4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4篇教学设计11.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阀、避”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掌握按时间顺序表达的写法。
3、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从言行体会他对亲人的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教学难点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1、2】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
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师:【出示课件4】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设计意图:借用毛诗赞颂顽强不屈的精神,从而引出文中主角李大钊同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
⑵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5】埋头、军阀、避免、皮靴、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啃窝头、绞刑、捡起。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12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沉痛。
本文是回忆录。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回忆了父亲被害的全过程,内容真实可信,语言朴素自然,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
本组课文,既是对学生已有语文读写基本功的复习和巩固,又是今后各方面语文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基础,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结合导读的要求以及所选的课文可以看出,这组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语文基本功,来阅读、理解课文,学习作者有条理地叙事和表达感情的方法,并在提高理解、表达和观察能力的同时,受到热革命传统教育。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激发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二是引导学生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2、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含糊、尖锐、僻静、恐怖、粗暴、制服、宪兵、魔鬼、肥胖、苦刑、残暴、匪徒、拘留、窝头、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教学难点:对本课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二、说教法和学法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精选17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精选17篇)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精品教案篇1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14个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军阀、恐怖、宪兵、皮靴、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相关内容。
学法: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
(5分钟)一、单元整体目标把握 (3分钟)1. 自读单元导读,并思考:(1)本单元课文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志士∕深深地怀念∕怀念革命先辈……)(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 (1分钟)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一) 背景介绍(3分钟)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 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
(2分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 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个别指导:1.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文中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对家人深沉的爱。
3.感悟课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的行文特点。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1.说一说: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要点:“回忆”,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文章。
“十六年前”,可知作者叙述的事发生在十六年前,已经过去很久了;“十六年”这个确切的数字又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件往事的记忆清晰,难以忘怀。
2.读一读:阅读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李大钊。
3.理一理: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回忆了哪几件事。
提示:根据“被捕前(第1—7自然段)—被捕时(第8—18自然段)—庭审(第19—29自然段)—被害后(第30—33自然段)”的顺序划分课文段落。
4.议一议:你在预习的时候,对哪些词语或课文内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讨论。
提示:根据学生提出的疑惑分类处理:对阅读形成障碍的知识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涉及内容感悟的问题可以放在后续阅读中深入引导。
5.学习生字。
提示:指导书写“瞪”“魔”;比较“避”“僻”两个生字的形和义。
二、聚焦矛盾,品读细节1.想一想:默读课文,画出文章对父亲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想一想有哪些不同寻常之处。
2.读一读:(1)为什么一向对儿女慈祥耐心的父亲在火炉旁焚烧书和有字的纸片时,却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提示:整体阅读2—7自然段,抓住“待了一会儿”这个细节,体会当时形式之严峻,父亲对于工作情况需要保密,不能告诉家人,同时也是对家人的保护。
“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和平时“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常体现了父亲对革命事业,对家人的责任心。
(2)为什么屋外响起了“尖锐的枪声”“纷乱的喊叫”,父亲却对我说“没有什么,不要怕”?提示:父亲清楚即将面临的危险,对流血牺牲有充分的准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抽象的革命精神和历史背景。
教学准备: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材。
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李大钊的图片、相关历史事件的资料。
学生讨论用的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一个问题或讨论点。
角色扮演用的道具(如眼镜、帽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是谁吗?他有哪些事迹让你印象深刻?引导学生简单介绍李大钊的生平和贡献。
2. 观看视频:播放一段关于李大钊的纪录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二、初读课文1.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
2. 检查生字新词: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卡片,学生认读并解释词义。
例如:“慈祥”、“和蔼”、“慷慨激昂”等。
三、细读课文1. 分段阅读: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小组负责阅读并讨论。
例如: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4自然段)、第三段(56自然段)。
2. 理解重点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部分的重点句子,如“他的温和的眼睛总是含着深意的和蔼的光辉。
”讨论这些句子如何表现李大钊的精神。
3. 讨论与交流:每组学生讨论他们负责的部分,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的哪些行为或言语让你感动?四、深入理解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如李大钊、家人、朋友等),模拟他们之间的对话,展示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第【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会写“阀、避”等15个字。
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
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
(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 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
⑵分角色朗读。
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
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
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
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