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平善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中的整体系统思维
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炎症可 以诱发冠心病等 其他 的并发症 ,甚至会导致患者的
5 O 例患者,选取患者的黄芪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于肿瘤患者、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心 力衰竭 患者使用 中药黄 芪进行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中药黄芪的临床 治疗效果极 其的显著 ,具有 临床价值 意义,可, 临床应 用分析 [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h a r ma c o l o g i c a l a c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a d i x a s t r a g a l i . Me t h o d s : 5 0 c a s e s i n o u r
张 晓 霞
(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河 南 郑 州,4 5 0 0 0 0 )
中图分 类号 :R9 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7 8 6 0( 2 01 4 )2 7 — 01 2 2 — 0 2 证 型 :GA
【 摘
要 l 目的:试论 中药黄 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 2 0 1 2年 1月 ~2 0 1 3 年1 2月在我 院接受 治疗 的
h o s p i t a l f r o m J a n u a r y , 2 0 1 2 t o De c e mb e r , 2 0 1 3 i n o u r h o s p i t a l we r e s e l e c t e d ,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p a t i e n t s wi t h As t r a g a l u s we r e c o mp a r e d , t h e c l i n i c a l e f e c t i n a l l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o b s e r v e d .Re s u l t s : Ra d i x As t r a g a l i h a d o b v i o u s c u r a t i v e e fe c t o n p a t i e n t s wi h t t u mo r s ,v i r a l my o c rd a i t i s a n d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 na a l y z e he t 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s , wh i c h i s wo r t h y o f p r o mo t i o n .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并且在临床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芪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如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等,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芪丰富的药理活性。
黄芪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疾病的重要防线,而黄芪能够促进免疫细胞的生成和活性。
它可以增加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对于那些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或感染的人群,黄芪常常能发挥良好的调节作用。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黄芪也表现出色。
它能够调节血压,对于高血压患者,黄芪有一定的降压作用;而对于低血压患者,又能适当升高血压,起到双向调节的效果。
同时,黄芪还能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黄芪对血液系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它能够促进造血功能,增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成,对于贫血、白细胞减少等病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此外,黄芪还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同时,黄芪还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维持体内激素的平衡,对于改善身体的整体机能和延缓衰老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的用途十分广泛。
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黄芪常常被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
它能够增强呼吸道的抵抗力,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咳嗽、咳痰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消化系统方面,黄芪对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它可以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强胃肠道的屏障功能,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泌尿系统疾病中,黄芪对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具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减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在肿瘤治疗方面,黄芪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又名黄精、黄草,是一种中草药,常被用于中医药学中。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黄芪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上的应用。
一、黄芪的药理作用1. 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黄酮类、多糖、黄酰基烷基胺等。
这些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黄芪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增强,增加血清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细胞生成和功能。
此外,黄芪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抑制过激的免疫反应。
2. 抗氧化作用黄芪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中和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的损害。
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能抑制脂质过氧化和氧自由基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害。
这种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肝脏病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3. 抗炎作用黄芪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组织损伤、抑制炎症细胞浸润。
此外,黄芪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降低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
4. 抗肿瘤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
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能够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力。
此外,黄芪还可以增强化疗和放疗对肿瘤的疗效,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二、黄芪的临床应用1. 免疫调节黄芪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常用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在临床上,黄芪可以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疾病,如反复感冒、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此外,黄芪还可以增加机体对化疗和放疗的耐受性,减轻毒副作用。
2. 心血管保护黄芪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黄芪可以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心肌缺血损伤,对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肝脏保护黄芪可以调节肝脏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病。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141黄董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研究尹洪萍(天津市宁河区芦台医院天津301500)摘要目的:研究黄竄的药理作用及中医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0例主用黄英复方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联合黄竄治疗)与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结果:通过对比,在脑血栓、慢性乙型肝炎、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II型糖尿病治疗方面,实验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临床治疗中,黄竄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感染、改善血液系统、调节心血管系统等作用,药理作用丰富,应用广泛,在多种疾病治疗中效果较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黄英;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B 黄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属多年生的豆科草本植物,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中药学著作中均有记载。
黄英具有益气升阳、固本止汗之效果,可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叫通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英还具有抗菌、提高免疫力、利尿、降压、降血糖、抗肿瘤、保肝等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黄英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将黄英做成单位药、复方制剂等多种药物类型,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叫本文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300例主用黄英复方制剂进行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常规治疗联合黄茂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参与对比研究的患者共300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
其中,实验组女性74例,男性76例;年龄16-64岁,平均年龄(49.9±1.2)岁;脑血栓、慢性乙型肝炎、n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心力衰竭各30例。
中药黄芪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黄芪可以通过调节基因表达、信号转导等途径,诱导肿瘤细 胞凋亡,从而消除肿瘤组织。
免疫调节作用机制
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
黄芪可以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促进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活 化、增殖和分化,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调节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黄芪可以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增强巨噬细胞、NK细胞的活性 ,促进干扰素的产生,从而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
选择优质种子和适宜的土地进行种植,提高黄 芪的产量和品质。
整地施肥
进行深翻整地,施足基肥,为黄芪的生长创造 良好的土壤环境。
3
种植技术
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如膜下滴灌、覆膜种植 等,提高黄芪的抗逆性和产量。
黄芪的药用部位与活性成分的关系
根部活性成分
黄芪根部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等,具有 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不同药用部位的比较
比较黄芪不同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 提供参考。
黄芪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制定
质量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控制黄芪的种植、采收、加工和储存等 环节,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标准制定
研究和制定黄芪的质量标准、炮制规范等,明确其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范围 ,为中药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详细描述
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等多种 药理作用,对于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有显著 的治疗作用。
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效果评估
总结词
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心功能、调节血脂和 抗动脉粥样硬化。
详细描述
黄芪具有正性肌力、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于高血压、 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黄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科学名称为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也被称为北黄耆、太阳参等。
黄芪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将详细介绍。
药理作用:1. 免疫调节作用: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可以增加淋巴细胞数量和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2. 抗氧化作用:黄芪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损伤,保护器官和组织的健康。
3. 抗肿瘤作用:黄芪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阻止肿瘤的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研究发现,黄芪与化疗药物联用可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
4. 抗炎作用:黄芪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黄芪对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炎症相关性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5. 保护心脑血管作用:黄芪可以提高心脏和脑血管的供氧能力,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血液黏稠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压,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应用:1. 免疫功能低下:黄芪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抵抗力。
因此,适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癌症患者、免疫功能障碍、反复感染等。
2. 慢性疲劳综合征:黄芪可以提供能量,改善疲劳感,增强体力。
因此,适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使其恢复体力,改善生活质量。
3. 心脑血管疾病:黄芪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的供氧能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因此,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辅助治疗。
4. 慢性肾脏疾病:黄芪可以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减少肾损害。
因此,适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帮助其恢复肾功能。
5. 癌症辅助治疗:黄芪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因此,适用于癌症患者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
6. 肝脏疾病:黄芪可以保护肝细胞,促进肝脏再生,改善肝功能。
黄芪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现代药理及临床应用黄芪,学名为参,是国内常见的中草药之一,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
黄芪已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多糖和苷类等,具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
首先,黄芪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黄芪可增强人体机能,促进免疫系统的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力。
研究表明,黄芪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氧化损伤。
同时,黄芪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提高免疫细胞的抗病能力。
其次,黄芪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黄芪中的多糖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减少胆固醇的积存,调节血脂代谢。
此外,黄芪还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液流变性,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还表明,黄芪具有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护心肌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另外,黄芪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可以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扩散。
黄芪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的营养供应。
此外,黄芪还能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黄芪还可用于改善免疫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黄芪可以增强体力和耐力,减少疲劳感,促进身体康复。
此外,黄芪还具有抗炎、抗过敏、抗病毒等多种作用,对炎症和过敏反应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而在临床应用方面,黄芪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发挥最佳的疗效。
黄芪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包括感冒、肺炎、支气管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体质虚弱的患者,黄芪可以作为辅助药物使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此外,黄芪还可以作为肿瘤的辅助治疗药物,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黄芪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广泛的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主要具有免疫调节、心脑血管保护、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但是,使用黄芪时需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遵医嘱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主要分析黄芪的免疫药理、抑菌剂抑制病毒、内分泌调节、抗衰老、抗疲劳、抑瘤方面药理作用,并且对黄芪在在循环系统(心肌炎、心衰、肺心病)、消化系统(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泌尿系统(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的应用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黄芪;现代药理;临床应用黄芪是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干燥的根,味甘,性微温,是中药益气药。
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之功效[1]。
通过现代药理学的研究,黄芪含有黄芪皂苷、黄酮、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保护心肌细胞,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
临床中使用的黄芪注射剂是中药黄芪提取物制成的针剂,具有健脾利湿、通脉养心的作用,比黄芪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临床中经常用于肝硬化、病毒性心肌炎等肺心疾病。
本文作者主要分析黄芪的现代药理及其临床应用。
1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含有黄芪皂苷、黄酮、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对细胞的代谢功能、核酸代谢、细菌及病毒感染的治疗有显著地作用,并且对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广泛的影响。
1.1免疫药理研究1.1.1体液的免疫作用黄芪对正常集体的抗生成功能有显著促进作用[2]。
在临床中应用黄芪及黄芪为主的复方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对于脾虚患者的IgG水平会升高,对慢性肝炎患者的IgG水平可以恢复正常,并且对于感冒易感患者的鼻腔分泌液型免疫球蛋白含量升高。
同时黄芪水提液对肝炎患者的应用,可以使其总补体和各补体含量升高,排除糖、蛋白大分子、氨基酸、生物碱均有积极促进抗体生产作用。
1.1.2篱笆细胞的作用黄芪对淋巴细胞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煎服黄芪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引起的局部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如果进行黄芪局部注射,可以明显提高部分支气管病人的E-花结形成。
1.1.3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作用黄芪煎服可以增加腹腔内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功能。
通过小鼠腹腔注射黄芪制剂,小鼠腹腔内的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吞噬功能明显提高,表明其活性提升。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和丰富的营养成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综合分析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表现,以期为临床医学提供参考。
一、黄芪的营养成分黄芪主要营养成分包括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氨基酸、挥发油和微量元素等。
1.多糖类黄芪中多糖类最为丰富,其主要成分是糖类分子,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等。
多糖是一类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如免疫调节、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
2.黄酮类黄芪中黄酮类主要成分有黄芪苷、芍药苷等。
这些化合物都是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扩张血管、抗炎等作用。
3.皂苷类黄芪中皂苷类主要成分为当归皂苷和元宝皂苷等。
皂苷是一类复杂的二萜化合物,具有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降血脂等作用。
4.氨基酸黄芪中富含氨基酸,包括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组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对肝脏、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5.挥发油黄芪中挥发油的种类较多,包括挥发性酮、挥发性萜类等。
这些挥发油具有调节血管张力、镇静作用等。
6.微量元素黄芪中富含钾、钙、镁等微量元素,对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上成分构成了黄芪的营养基础,也为其药理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二、黄芪的药理作用1.免疫调节作用黄芪中的多糖类成分是免疫调节的重要物质,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多糖类可与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激活免疫细胞,提高其活性,促进吞噬作用,增强人体抵抗力。
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可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2.抗氧化作用黄芪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黄酮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不受氧化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研究表明,黄芪苷和芍药苷是黄芪中的两种主要黄酮类成分,对有氧代谢及氧化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3.抗疲劳作用黄芪中的多糖类成分可以调节人体能量代谢,提高肝糖原的含量,增加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从而发挥抗疲劳的作用。
中药黄芪的药理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黄芪中的多种成分具有降压作用,可辅助治疗高血压。
04
黄芪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症介质
黄芪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 素(IL)等,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调控信号转导
黄芪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如抑制核因子-κB(NF-κB)或丝裂原活化 蛋白激酶(MAPK)等,达到抗炎作用。
详细描述
通过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回顾性研究的评估,发现黄芪能够显著改 善慢性胃炎、胃溃疡和结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包括缓解胃痛、胃胀 、胃酸过多、腹泻和便秘等。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效果评估
总结词
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黄芪具有改善脑部供血、减轻脑水肿及促进神经细胞修 复的作用。
详细描述
通过对相关临床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发现黄芪对于治疗脑梗塞、脑出血和神经衰 弱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积极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和 运动能力。
03
黄芪的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
黄芪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减轻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 和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黄芪可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量,延缓肺功能恶化,提高生活质量 。
消化系统疾病
胃溃疡
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溃疡愈合。
研究意义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而且可以为中药黄芪的开发 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
02
黄芪的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
总结词
黄芪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黄芪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通过 抑制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活性,黄芪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对多种炎症疾病具有 治疗作用。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黄芪,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黄芪的药理研究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也日益广泛。
黄芪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芪多糖、黄芪皂苷、黄酮类化合物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黄芪多种药理作用。
在免疫调节方面,黄芪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能显著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的水平,促进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的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感染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芪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细胞的损伤。
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对于延缓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黄芪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它可以调节血压,对高血压患者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同时对于低血压状态又能起到一定的升压调节效果。
黄芪还能够改善心肌缺血,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此外,黄芪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风险。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心肌梗死等具有重要意义。
黄芪在肾脏保护方面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它能够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改善肾小球的滤过功能,降低尿蛋白的排泄,对于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黄芪的用途广泛。
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黄芪常与其他中药配伍使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黄芪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
它能够促进胃肠黏膜的修复,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状。
在肿瘤治疗中,黄芪可以作为辅助治疗药物,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提高生活质量。
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展有针对性的诊治,可以较好减少病死亡概率,改善预后。
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就是机械通气,究其原因是机械通气致肾脏血流量不充足,降低肾功能,提升胸腔内压力,减少心脏前负荷,心输出量出现下降,从而诱发出现液体反应性休克与低血压,患者的死亡概率也就大大增加[7]。
要维持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的血压,就需要大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而使用越多血管活性药物,就代表患者病情更为严重,有着更高的病死亡概率。
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肾小球滤过率与APACHEⅡ评分。
体现肾小球毛细血管功能的指标就是肾小球滤过率,引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包括任何致肾小球滤过膜出现阻塞或引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出现降低的因素[8]。
出现感染性休克时,炎症介质会损害肾脏毛细血管,引发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所以,针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应当尽早排除病因,防止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从而减少急性肾损伤出现的概率[9]。
APACHEⅡ评分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病情越重。
就感染性休克患者来说,APACHEⅡ评分越高代表患者感染程度越高,在心脑血供得到确保前提下,肾脏血流量出现降低,致急性肾损伤产生[10]。
本次研究证明,对比两组APACHEⅡ评分、脏器受损数量、机械通气例数、首次应用抗菌药物时间中位数、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出现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借助机械通气、脏器受损数量、平均动脉压,而急性肾损伤分期级别上升会带动ICU天数中位数、住院天数中位数、28d致死率的升高(<0.05)。
综上所述,治疗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患者应当严密观测APACHEⅡ评分与各项指标,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跟踪记录相关数据,定时检测患者生化指标,以利于适时调整血压,减少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出现概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1]孙中学.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7):57-59.[2]陈东娇,麦叶.感染性休克患者伴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与预后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7):2112-2115.[3]郑春,周发春.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2):228-231.[4]谢逢春,刘凤鸣,黄彬,等.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5,26(1):98-100. [5]李林,涂铭.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预后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4):496-498.[6]戴良成,宋斐,茹晃耀,等.应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7):581-584.[7]陈宏斌,张彦,李世芳,等.APACHEⅡ/Ⅲ评分系统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病情预后评估作用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0):115-119.[8]殷俊,俞凤.感染性休克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药,2015,19(8):1499-1502.[9]申凤彩,解迪,韩钱鹏,等.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特征及混合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医学,2015,27(9):718-723.[10]马四清,何宗钊,李欣慧,等.感染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改变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及舌下微循环变化的影响[J].高原医学杂志,2015,25(3):4-9.(收稿日期:2018-11-12)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分析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杨璐琪【摘要】目的探讨总结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并评价分析黄芪的临床应用效果。
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临床价值体会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9期189投稿邮箱:zuixinyixue@·中西医结合·中药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临床价值体会徐德娟(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药剂科,河北 河间 062450)0 引言黄芪是一种治疗范围广,应用价值较高的良药。
《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芪是益气补气,抗氧化,托脓排毒且补气固表的良药,性微温,味甘能与其他药材配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肾病等多种常见疾病。
为证明黄芪的疗效本文结合我院40例患者展开研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随机选择我院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性质分组,其中20例采取常规治疗(对照组),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0-77)岁,平均(65.7±4.6)岁,疾病类型:糖尿病6例,缺血性心脏病6例,高血压8例,平均病程(2.1±0.4)岁。
剩余20例采取常规治疗+黄芪制剂(研究组),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62-76)岁,平均(66.7±3.1)岁,疾病类型:糖尿病5例,缺血性心脏病7例,高血压8例,平均病程(2.4±0.6)岁。
排除:依从性较差的患者,阴虚阳亢,食积停滞,下焦虚寒的患者。
纳入:气虚乏力,虚不受补,表里亏损,抵抗力较差的患者。
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疾病类型选择相应的西药治疗。
本文糖尿病患者给予格列吡嗪片(国药准字H44021593 生产厂家:广东彼迪药业有限公司)1片/次,3次/d,缺血性心脏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 生产厂家: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1-2片/次,2次/d.高血压给予酒石酸美托洛尔(国药准字H44022678 生产厂家: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1片/次,2次/d 。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辅助治疗,糖尿病(0.9%/250 mL 氯化钠+黄芪注射液30 mL ),缺血性心脏病(5%葡萄糖+30 mL 黄芪注射液),高血压(将黄芪30 g ,女贞子,桑寄生各25 g ,牡蛎30 g ,钩藤,牛膝各8 g )文火慢煎,取350 mL 的药液分早晚两次服用,7 d/疗程。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关键词黄芪;药品鉴别;药性特点;临床配伍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干燥根。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1]。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谓:“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李时珍谓:“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可见黄芪应用亦久。
本文对黄芪性状鉴别、药性基本特点及在临床中的配伍应用、药理作用、不同炮制规格的应用等作了概述,供临床参考。
1 黄芪的主要性状黄芪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支,上端较粗,长30~90 cm,直径1~3.5 cm。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性纹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成空洞。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2]。
2 黄芪的功效黄芪味甘,性微温。
归肺、脾经。
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生肌功效。
主治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黄芪亦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主产于中国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
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
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
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固表,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3 黄芪的常用方剂及配伍中的作用3. 1 补中益气汤黄芪与炙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配伍应用组成。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主治脾胃气虚证及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等,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为君,其性甘温入脾肺经,而补中气、固表气,且升阳举陷[3,4]。
黄芪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理作用分析
黄芪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理作用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中药黄芪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理作用。
方法对我院2012.1~2014.1之间应用黄芪治疗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疗效进行统计。
结果本组237例患者中包括49例脑卒中,51例冠心病,50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17例恶性肿瘤,27例慢性心力衰竭,总有效率为87.76%(208/237),在治疗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上效果显著。
结论中药黄芪具有抗感染、抗辐射以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药材黄芪临床疗效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79-02黄芪是一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中药材,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中药学》中将其功能概括为: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属于理气药。
黄芪最早记载于《五十二病方》,古方中多用于脾虚泄泻、内伤劳倦、肺虚咳嗽、胞宫脱垂、崩漏、自汗盗汗、痈疽难溃、血痹水肿等气虚血亏之证的治疗。
随着近年来对中药材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黄芪的作用,在单药应用、复方制剂方面都有着较好的表现。
笔者就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应用黄芪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黄芪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12.1~2014.1之间应用黄芪治疗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49例脑卒中,51例冠心病,50例糖尿病,43例高血压,17例恶性肿瘤,27例慢性心力衰竭。
1.2 药理作用1.2.1 增强免疫黄芪能够改善机体网状内皮的吞噬功能,有效提高多核白细胞和血清白细胞数量,促进巨噬细胞功能,达到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
在张建庭等人的试验中发现[1],健康人服用黄芪后血浆内的IgE和IgM含量有明显增加,全草应用的效果最好。
黄芪能够帮助形成血清溶血素,从而达到增强空斑形成细胞的溶血能力,起到碳粒廓清作用,除了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外,黄芪还具有一定的双向调节能力。
殷平善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中的整体系统思维
殷平善: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中的整体系统思维黄芪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20 世纪80 年代,有人将中、日、朝三国的中医处方用计算机处理,黄芪的使用频率居于第11 位。
它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上品。
《伤寒杂病论》中有了处对黄芪的具体应用。
黄芪原名黄耆,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蓍者,非也。
王孙者,贵族也,黄芪位尊,故以得名”。
历代医家对黄芪的应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它的药用价值多有论述。
今天,人们运用现代科技多种手段研究黄芪的药理及其功效,已达到分子水平,然而,对黄芪治病效能真相的揭示,与中医药学术语言的描述两相对应,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两套操作术语之间相距甚远,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找到连接的条件。
它促使我们对中医药传统理论不能不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1关于黄芪的产地中药药材的临床应用十分讲究道地。
古代黄芪人药品种各异,产地也不太稳定。
晋代的本草著作《别录》载:黄芪“生蜀郡(四川)山谷,白水、汉中(陕西)。
”南北朝陶宏景《本草经集注》:“第一出陇西、叼阳(甘肃)”。
唐代《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用之”。
可见唐代以前,黄芪先产于四川、陕西,尔后则以甘肃产者为道地。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谓:“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非谓其柔韧如绵也。
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即绵上,地相邻耳。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黄芪则以山西产者为良。
直至今天,一些老中医开处方仍习惯写作“绵黄芪”。
黄芪因根长形如箭杆,故又称箭芪。
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说: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
”此后,除山西之外,又加内蒙古的黄芪为道地药材。
由于黄芪主产于北方,现代中医处方,常常写为“北芪”。
1999 年出版的《中华本草》认为:“古代黄芪的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的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
中药黄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分析发表时间:2016-06-16T10:07:23.23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作者:赵维娟[导读] 探讨中药黄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
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西地满族乡卫生院 067114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黄芪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药黄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黄芪应用在临床治疗当中,能够有效治疗各种临床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中药黄芪主要是取草本植物黄芪的根部,其是一种上品良药,其属于温性的补气药物,味甘、温性、归脾,黄芪具有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升阳补气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半身不遂、气虚津亏的患者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1]。
本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5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0-55岁,平均年龄为(36.51±2.87)岁,肿瘤患者共5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6例,糖尿病患者共2例,肾病患者共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为(34.81±2.37)岁,肿瘤患者共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共1例,糖尿病患者共3例,肾病患者共3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药理作用黄芪在我国中药临床上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黄芪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其中包含蛋白质、叶酸、黄酮、氨基酸、钙、铁等等,其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①改善人体免疫系统机能,黄芪具有增强患者体液和细胞免疫力的能力,其能够有效地减轻部分患者因化疗而造成的身体伤害,并且其能够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和抗辐射能力,是肿瘤患者辅助治疗的最佳药物。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综述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
方法查阅近年来文献资料加以分析。
结果黄芪药理药理作用确切,对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结论黄芪值得深入研究,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黄芪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中药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温,入脾肺二经。
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
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1】。
多年来对黄芪的单味、复方及黄芪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黄芪在临床治疗疾病的药理作用是广泛的,疗效肯定且较为安全。
黄芪在中医辨证论治组方中与多种药物相配伍在人体内以多层面、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可治疗多种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补气之要药。
现简述如下。
1 药理作用:1.1 心血管系统1.1.1 心肌保护作用研究证明,黄芪对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感染病毒及药物中毒的心肌均有明显保护作用。
1.1.2 强心作用黄芪皂苷Ⅳ是黄芪正性肌力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不但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左室表现正性肌力作用,且对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作用,而不增加心肌耗氧量【2】。
1.1.3 对血压的影响黄芪对血压具有双相调节作用。
有资料表明,黄芪具有利尿降压,降低肺动脉压及右心前负荷,扩张周围阻力血管,降低动脉压,从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同时对冠状动脉有直接扩张作用。
黄芪能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量,降低尿蛋白,并通过强心增加心搏出量和扩张血管达到降血压或升血压的作用【3】。
1.2 免疫系统1.2.1对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有研究表明,4种黄芪多糖(APS)对刀豆素A刺激的T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2种APS对细菌脂多糖诱导的鸡外周血B淋巴细胞体外增殖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
1.2.2 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黄芪提取物可减轻氨甲蝶呤对RAW 264.7巨噬细胞系增值的抑制作用,诱导IL-α,IL-β及IL-6mRNA的表达【5】。
由黄芪引发的思考
由黄芪引发的思考
殷平善
【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40)7
【摘要】由黄芪的临床应用引发思考,认为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而中医整体论也存在不足之处。
在复杂性科学体系内,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有机结合,可能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总页数】2页(P77-78)
【关键词】黄芪;还原分析;整体论;复杂性科学
【作者】殷平善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7
【相关文献】
1.引发对黄芪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J], 何军;浦俊;王渭玲;高青鸽
2.黄芪种子引发及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J], 杨宗鹏;孙倩;朱荣;康建宏
3.黄芪注射液、血府逐瘀胶囊联合西药治疗脑外伤引发精神障碍48例 [J], 张翼鸿
4.感知≠认知——由“2/4现象”引发的思考——由“;现象”引发的思考 [J], 刘秀凤;
5.关于经营者违约、消费者维权引发的思考——深度解析遭遇“口角大战”而引发的思考及解决的途径及方法 [J], 宋玉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殷平善:黄芪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中的整体系统思维黄芪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有人将中、日、朝三国的中医处方用计算机处理,黄芪的使用频率居于第11位。
它最初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将其列为上品。
《伤寒杂病论》中有了处对黄芪的具体应用。
黄芪原名黄耆,李时珍说:“耆者,长也,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通作黄芪,或作蓍者,非也。
王孙者,贵族也,黄芪位尊,故以得名”。
历代医家对黄芪的应用可谓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对它的药用价值多有论述。
今天,人们运用现代科技多种手段研究黄芪的药理及其功效,已达到分子水平,然而,对黄芪治病效能真相的揭示,与中医药学术语言的描述两相对应,还未达到理想的程度。
两套操作术语之间相距甚远,至少在目前,还没有找到连接的条件。
它促使我们对中医药传统理论不能不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1关于黄芪的产地中药药材的临床应用十分讲究道地。
古代黄芪人药品种各异,产地也不太稳定。
晋代的本草著作《别录》载:黄芪“生蜀郡(四川)山谷,白水、汉中(陕西)。
”南北朝陶宏景《本草经集注》:“第一出陇西、叼阳(甘肃)”。
唐代《新修本草》云:“今出原州(宁夏固原)及华原(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用之”。
可见唐代以前,黄芪先产于四川、陕西,尔后则以甘肃产者为道地。
宋代陈承《本草别说》谓:“出绵上者为良,故名绵黄耆,非谓其柔韧如绵也。
今《图经》所绘宪州者,即绵上,地相邻耳。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荃》载:“绵耆出山西沁州绵上,此品极佳.”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黄芪则以山西产者为良。
直至今天,一些老中医开处方仍习惯写作“绵黄芪”。
黄芪因根长形如箭杆,故又称箭芪。
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说:黄芪“有数种,山西、蒙古产者佳。
”此后,除山西之外,又加内蒙古的黄芪为道地药材。
由于黄芪主产于北方,现代中医处方,常常写为“北芪”。
1999年出版的《中华本草》认为:“古代黄芪的正品原植物为豆科黄芪的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与现代黄芪药用情况吻合”。
黄芪的道地药材先后以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而移迁,由西南而西北、内蒙,是否与气候的变迁和水文地质的变化有关,也未可知。
这或许可以从物候学、气象学、地质学或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考察。
2 黄芪每起效于重疴和疑难病症黄芪的功效一般概括为四:益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
托毒生肌。
黄芪一药多能,用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脱肛,子宫下垂,吐血,便血,崩漏,自汗,盗汗,水肿,血痹,痈疽难溃或久溃不敛及一切气虚血亏之证,涉及内、外、妇、儿各科。
历代名医大都是巧用黄芪的高手。
1920年胡适先生患慢性肾炎,当时的西医没有好的对策,后来请沪上名中医陆仲安诊治,陆先生用黄芪分量特重,把胡适的病给治好了,一时名重上海。
胡适1921年3月著文《题陆仲安秋室研经图》记述了这件事:“陆先生有时也曾用过黄芪十两,党参六两,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好了。
”又说:北京大学教授马幼渔的弟弟马隅卿(也为北大教授)患水臌,肿至肚腹以上,西医无法治疗,陆仲安用黄芪、党参,逐渐增到各十两,“不多日,肿渐消灭,便溺里的蛋白质也没有了,不上百天,隅卿的病也好了。
”由此,胡适先生大发感慨:“黄芪的成分究竟是些什么?何以有这样的功效?如果化验的结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药学的真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胡适先生的弟子、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先生曾写过两篇文章:《名医陆仲安》《再记名医陆仲安》,文章转述了陆先生治病的原方原量。
这在当时是轰动社会的大事,胡适和罗尔纲都是比较严谨的学者,其记载一般不会有什么出入。
无独有偶,我国著名翻译家戈宝权先生于1942—1943年患严重肾病,周身浮肿,西医束手不治,后经邹云翔先生治愈,方剂中也是重用黄芪。
学西医出身的郭沫若先生对中医的阴阳五行原是持反对态度的,但他竟为此改变了对中医的看法,于1944年连续撰文<中医科学化的拟议》《申述关于中医科学化的问题》。
重用黄芪达250 g治疗各种虚性疮疡或创伤感染长期不愈,尤其对下肢慢性溃疡,疗效甚佳,屡有报道。
名老中医王文鼎先生曾以“甘温除大热”立论,重用黄芪治疗鹤膝风,原方是:生黄芪8两,远志4两,石斛4两,金银花、两,竟使多年沉疴顽疾获愈,令人称奇。
重症肌无力是世界医学难题之一,邓铁涛先生以脾主肌肉四肢,脾胃虚损立论,自拟强肌健力饮,主药黄芪用量一般为60 g以上,重剂可达240 g,甚或更多,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
他主持的“强肌健力饮治疗痿证开发应用研究”以及“脾虚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其科研成果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黄芪的使用频率为18次,是全书用药之最。
黄芪的用量有超大(8两),大(4两),中(1—2两),小(1两以下)。
他创制的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以“气虚血淤”立论,黄芪用量120 g,二十倍于当归。
此方用于中风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半身瘫痪、截瘫、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病,证属气虚血淤者,以本方加减治疗,多有获效。
脾胃派代表人物李东垣创制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升阳举陷,用治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重症,效果良好。
此方以“甘温除大热”立论,用治内伤发热,其疗效也为世人所瞩目。
黄芪的现代临床应用,其制剂剂型多种多样,诸如:饮片、丸剂、颗粒冲剂、浓缩片剂、膏剂、浸膏溶液、注射液、口服液等等。
它用于治疗慢性乙肝、慢性.肾炎、病毒性心肌炎、消化性溃疡、流行性出血热、晚期血吸虫病,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恢复等疑难病症。
重用黄芪治大病,其例举不胜举。
当然,黄芪用量的掌握,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
针对具体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正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基本特征。
3 历代医家对黄芪作用机理的评述黄芪有补三焦之功,能实卫气,固表止汗。
李东垣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必用黄芪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气而补三焦”(引自《本草纲目》)。
王好古进一步阐发: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即表皮之药,又治肤痛,则表药可知。
又治咯血,柔脾胃,是为中州之药也。
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
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汤液本草》)。
邹澍在《本经疏证》中指出:黄芪能内补中气,中行营气,下行卫气,“一源三派,浚三焦之根,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者也。
”倪朱谟云:“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而敛汗”(《本草汇言》)。
严洁《得配本草》说:“肌表之气,补宜黄芪”。
黄芪有补气生血的功能。
当归补血汤中黄芪与当归的比例是5:1,吴鹤皋解说:“黄芪补气者也,今黄芪多数倍而云补血者,以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
内经云:阳生阴长是之谓耳”(《名医方论》)。
张景岳云:黄芪“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
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曰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曰陷者举之”(《本草正》)。
张秉成认为:黄芪善达表益卫,使阳气和利,“自然生津生血,故为外科家圣药,以营卫气血太和,自无淤滞耳”(《本草便读》)。
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少,气旺则血充。
黄芪益气生血的理论解释是从临床实践归纳而来。
黄芪有升阳举陷的功能。
张山雷说: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凡中气不振,,脾土虚弱,清气下陷者最宜”(《本草正义》)。
中医教材《方剂学》对补中益气汤的方解是:本方以黄芪为君,综合全方配伍,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二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诸症可以自愈,中气不虚,则升举有力,凡下脱,下垂诸症可以自复其位。
张锡纯创制升陷汤,也是以黄芪为主,则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促急短,呼吸困难。
大气即宗气,“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曰大气。
”又说:“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升陷汤以黄芪为主者,重在大补肺气,使肺主一身之气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得以恢复正常。
可见黄芪升阳举陷的功能依据于临床疗效的推理和概括。
黄芪能托毒生肌。
《神农本草经》讲黄芪的功用:“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癩疾”。
贾所学云:“诸毒溃后,收口生肌,及痘疮贯脓,痈疽久不愈者,从骨托毒而出”(《药品化义》)。
张石顽说:黄芪“人脾而托已溃痈疡……用生者,以疏卫气之热”(《本经逢原》)。
倪朱谟指出:“痈疡之脓血内溃,阳气虚而不敛者,黄芪可以生肌肉,又阴疮不能起发,阳气虚而不溃者,黄芪可以托毒”(《本草汇言》)。
而托毒生肌主要还是基于益气的功效。
黄芪治疗水肿(包括慢性肾炎),其作用机理,与中医对水肿病理的认识密切相关。
水肿主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水液代谢失司所致,与肺脾肾等脏器紧密相连。
治疗水肿,张景岳认为:应以.肾为本,以肺为标,其制在脾。
脾虚是水肿病的共性,因此,调补脾气,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治疗水肿的最为关键环节。
所谓培土生金,补土制水,五行生克之意也。
而黄芪功在补脾肺之气,故重用黄芪,多有奇效。
中医医、药难分家,黄芪的临床应用就显示了这一特点。
不弄清中医的医理,药物的功用便无从诠释,更谈不上对它的灵活应用。
综上医家关于黄芪的种种评述,再结合《内经》关于饮食在体内代谢的经典论述,对黄芪临床应用的效能似乎会看得更为全面一些:“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人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于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很显然,这是一种整体的系统思维方法。
正是在这样的整体系统调节过程中,根据临床观察和疗效,黄芪的作用机制得以用中医的术语表达出来。
4 黄芪应用中的系统思维及其它黄芪的效能涉及到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方方面面,突显了中医药学整体观念的特征。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医药理论虽然以生物学为基础,但它显然又有别于其它自然科学,它使用的语言基本是自然语言,多为定性描述,几乎没有定量描述。
当然,我们“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要历史地看待这一情况。
不过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这种表述形式往往很难被国际社会与科学共同体所认同和接受,其科学内涵常常因此被遮蔽。
随着中医走向世界和中草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而广泛的开发利用,中医药学术的对外交流则将会因其表述形式受到严重影响,而中医药理论和学术则有可能被歪曲被肢解被异化或流于肤浅化,甚而有萎缩衰落的危险。
因此,中医药学术语言的现代表述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