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次仲的介绍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
书法历史知识书法的历史介绍第一章先秦书法秦代书法一、知识点:1、甲骨文:商周时期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用于记录占卜或祭祀活动内容的文字。
1899年由王懿荣发现与河南安阳小屯村,又称为“殷墟文字”2、金文:先秦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边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3、盟书:又称“载书” 古代记载盟誓各方缔约内容的文书材料,多为玉石薄片制成,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于盟府,一份埋入地下或沉入河里,以取信于神鬼。
4、侯马盟书:1965年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了大量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共5000余件。
5、《石鼓文》:又称“猎碣文”发现于唐代,西周时期刻在十个像鼓形柱子上边的文字,主要记录王公贵族们出去游猎、行乐四言的诗。
6、小篆:《说文解字叙》云:秦始皇帝初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字和者。
李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获取省改,所谓“小篆”也。
7、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8、裘锡圭著作:《文字学概要》9、我国石器文字系统中最早的代表作《安阳殷墟妇好墓》10、金文的代表作:《利簋》《大盂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虢yu季子白盘》《墙盘》11、许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慎著《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传为宋代徐铉校订本。
12、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3、秦汉时期,汉字完成了由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化。
14、秦代通行文字的主要书体是:小篆标准官体文字大篆战国遗存文字隶书民间通行文字三体15、秦小篆代表作:《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泰山刻石》16、秦代隶书墨迹为标本,当首推1975年出土于湖北的1100余枚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7、永字八法:侧:点勒:横啄:挑磔:捺努:竖趯:钩策:提掠:撇18、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二章两汉书法一、知识点:1、章草:这种与隶书同步发展,带有隶书式的波挑用笔的草书,被后人称为“章草”2、隶变:汉字由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
楷 书
楷书楷书的起源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由王次仲首创。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
东汉书法家。
(一说秦书法家。
)东汉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
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现代没有谁的临摹版比较出名或是自成一派的。
现在出版的楷书字帖绝大多数都是唐人的,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
楷书的发展历史上任何一种字体从萌生到成熟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楷书也如是经过了几个历程:萌生期的东汉楷书、发展期的魏晋南北朝楷书、成熟期的隋唐楷书、以后的楷书。
萌生期的东汉楷书东汉是隶书大兴的时代,就在隶书普遍使用的时候,在一些存世的竹简上,已经可以看到楷书的折笔。
东汉熹平元年,陶瓮上的文字用我们今天的眼光可以看作行楷,另外出土的大量的简牍和文书墨迹中,皆可证明楷书在东汉末年已经萌生了。
发展期的魏晋南北朝楷书传世的三国魏钟繇的楷书字迹如《宣示表》、《荐季直表》、《贺克捷表》等字中,皆出现了楷书的雏形。
(虽然隶意很浓,带有隶书的波磔。
)后来又经过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发展。
这种所谓的“八分楷法”才逐渐成熟。
楷书的基本点画也大体确立了它的体势。
二王的代表书作如《乐毅论》、《黄庭经》、《洛神赋十三行》等,成为后人效法、效仿的小楷杰出代表作。
东晋时代楷书法度的基本完备,使得这种年轻的字体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变钟繇的“古质”楷书为更加“流媚”的楷书。
【名人故事】东汉王良简介
【名人故事】东汉王良简介王良个人资料本名:王良别称:字仲子性别:男民族:汉族国籍:东汉所处时代:东汉初期出生地:东海兰陵人(今兰陵、古邵一代)出生日期:无考去世时间:无考职业:官员职位:小司徒王良简介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今兰陵、和古邵一代),官拜小司徒。
年少时嗜好自学,专攻《大夏侯尚书》。
王莽时代,却说存有病不敢仕官,在家教授学生一千多人。
建武二年(26年),大司马吴汉征召王良,王良没有答应。
建武三年(27年),叛入朝授光禄大夫,多次向光武帝刘秀入忠言,一举一动都合乎礼仪,朝廷大臣都敬重他。
后来任沛郡太守。
走进蕲县,却说存有病不愿回去太守府,部属官员都至他的住地去,王良于是上奏说道病重,命令卸任,又被征入授太中大夫。
建武六年(30年),代替宣秉任大司徒司直。
在任上恭谨节俭,妻子儿女不进入官舍,盖布被用瓦器。
当时司徒史鲍恢有事到东海,经过王良的家并在他家等候,王良的妻子穿着布裙拖着柴草,从田里回来。
鲍恢对她说:“我是司徒史,特意来取书信,要见您家夫人。
”王妻说:“我就是。
苦于劳作,没有书信。
”鲍恢就下拜行礼,遗憾地回去了,听到这件事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王良的。
后来王良因病返乡。
一年后又被征召入伍,走进荣阳,病重无法继续前进,就至朋友家回去。
朋友不敢见到他,说道:“没忠言奇谋而获得高官,为什么来来往往不怕麻烦啊?”于是就婉拒招待王良。
王良很羞愧,自那以后相继受到征召入伍,王良总是托病不出来。
光武帝又下诏以尊荣的黑色币帛礼物去聘用他,王良就不再澄清。
后来光武帝驾幸兰陵,派遣使者反问王良的病情,王良无言以对。
光武帝诏令免去王良的子孙在乡邑中的劳役,后来王良病死家中。
关于邯郸淳的介绍
关于邯郸淳的介绍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
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官至给事中。
工书,诸体皆能。
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
并认为蔡邕善书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
”邯郸淳,善篆书,有名。
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
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
1简介邯郸淳(约132—221)【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
”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
魏文帝时,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
邯郸淳还为教曹娥写过一篇碑文,陈留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不夸,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特好,而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人物经历邯郸淳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县)人。
汉末文学家、书法家,邺下文人之一。
邯郸淳青年时期就具有超人的才华。
其书法艺术精湛有力,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
曹操久闻其名因而召见之。
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争宠,两人都想招揽邯郸淳做自己的僚属。
应操命他去见曹植,两人促膝纵谈至暮,相互表达了敬慕之情。
曹丕即位后,邯郸淳官封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为报知遇作《投壶赋》,洋洋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邯郸淳有文集二卷、《艺经》一卷,今仅存《投壶赋》、《孝女曹娥碑》等文。
王国维二子王仲闻之死及王国维寻死之谜
王国维二子王仲闻之死及王国维寻死之谜王国维几个子女中,最聪明、最用功、最调皮的是二子王仲闻。
高中时,王仲闻进了上海的教会学校格致中学。
每年圣诞学校放假庆祝,王仲闻和几个要好同学则要求孔子生日也放假庆祝,学校不予理睬。
孔子生日这天,王仲闻和两位同学就没去上课,第二天学校张贴布告,把三人开除了。
王国维没办法,只好让他去考邮局,寻个铁饭碗。
王仲闻和王国维一样没上过大学,全靠自学成才。
他在基层邮局工作出色,很快被调入邮政总局。
他靠听广播,学会了俄语,竟能看原版书。
1949年底,王仲闻调入邮电部任秘书处副处长。
1950年初将王国维的遗稿、遗物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其中不少文物已成“镇馆之宝”。
鉴于王仲闻以前参加过一个邮检部门的培训班,属中统管辖,1951年审干时被定为“特嫌”,遂调往地安门卖邮票。
这场转折并没让他灰心,反使他走进了国学研究的大门。
他把业余时间全部投入做学问,很快在词学研究、考据方面小有名气。
和唐圭璋、夏承焘、王利器等名家切磋书信不断;出版了《人间词话校释》、《南唐二主词校订》;《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栏几乎期期都有他的小文章。
1957年,王仲闻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几位朋友欲办同人刊物《艺文志》。
就在这时,有人在《报日人民》的“不平则鸣”专栏上发文章称,王仲闻在词学考据方面很有成就,南京师范学院欲调他去教书,可北京邮局不放,这是践踏人才。
正是火上加油,王仲闻就此打成右派,并开除公职。
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还在部队里的二子王庆同被划为右派,被下到广西林场改造;还在上大学的王庆山也成了右派,后被流放到新疆农场。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仲闻似乎忘了他是戴着两顶帽子的人,对国学研究依然痴心。
在爱才若渴的国务院古籍小组组长齐燕铭推荐下,得到中华书局总编辑金灿然的支持,王仲闻悄悄来到了书局文学组。
虽然此时他只能当一名没有名分的“临时工”,但他要的不是名分,而是学术工作。
后来有人统计过,在中华版文学类图书中,不少帙部和难度很大的书都经过王仲闻的加工。
界首市历史名人
界首市历史名人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淮北市西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
史名人。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伟大的贡献,成为了界首市的骄傲。
以下将介绍几位
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
贺知章
贺知章,字道南,界首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
彩的一笔。
作为一位政治家,贺知章主持修筑了京杭大运河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交通
发展;作为一位文学家,他的诗文优美动人,被誉为北宋文坛的璀璨明珠。
李时中
李时中,界首人,明代著名医学家。
他精通医术,潜心研究医药,开创了许多医
学理论,对中医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时中所著《本草纲目》被誉为医学宝典,被后人奉为圭臬,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王永明
王永明,界首人,清代著名军事家。
他在清朝军事界拥有极高声望,多次征战立
下赫赫战功。
王永明善于用兵,深谋远虑,被誉为清朝军事奇才。
他对界首市的安全
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人敬仰不已。
这些历史名人为界首市增添了光彩,他们的事迹和贡献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关于王学仲的介绍
关于王学仲的介绍王学仲(1925-2013),1925年生于山东滕州。
书画家、教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津书法家协会主席。
1953年起在天津大学任教,创立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院及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艺术研究所荣誉所长,中国文联第八届、九届全委会荣誉委员,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画家。
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精通书法、绘画、文学、哲学;是一位宏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家,创立“黾学”学派。
一代大家王学仲先生于2013年10月8日晨7:17在天津武警总医院病逝,享年88周岁。
1人物概述王学仲, 1925年10月生于山东省滕州市鲍沟镇宁家村,原名王黾,字黾子,笔名夜泊,号滕固词人,晚号黾翁,室名泼墨斋。
1942年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曾师从邱石冥、吴镜汀、容庚,1945年毕业后由北平国立艺专墨画科转入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年画及油画,同时也接受齐白石、黄宾虹、张伯英、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指导,书法功底深厚,诸体皆善,尤长于行草书,豪放雄健,跌宕多姿,绘画则以山水为主,精于书画理论,著述甚丰,1953年在天津大学任美术课教师。
1978年入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创作。
1985年天津大学建成“王学仲艺术研究所”,任该所所长。
1989年获天津市鲁迅文艺大奖,出版有:《书法举要》、《中国画学谱》、《王学仲美术论》、《王学仲书法论》、《王学仲书画诗文集》、《夜泊画集》等。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当代中国书画网艺术顾问、天津大学研究生院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日本国立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中国炎黄画院副院长、天津画院特聘画师等职。
1987年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曲阜王学仲画馆相继建成,八、九十年代不辞年高多病多次深入大西北,完成了西北系列巨作:《汉家陵阙》、《西夏王陵》、《腾格里沙海》等作品。
张姓的历史名人简介事迹
张姓的历史名人简介事迹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子仲,一名仲文,汉族,祖籍陇西户
籍在汉中,历史上称为“大夫仲文”。
他是古代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气象学家、官吏、诗人和书法家。
他曾在汉武帝时期任职为护国
大夫,后于昭帝时期担任户部尚书。
张衡是汉代科学家,发展了两种
新的数学方法:双直角三角形测量地理位置,以及称作“竖式算术”
的算法,用以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他的算术方法为现代数学奠定了
重要基础。
张衡在天文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中国传统的记录占
星仪式运用到天文观测中,建立了中国古代精确的分尺度天文学系统,并用以发现短周期变星Sheliak和变频变星U Camelopardalis,他的
研究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张衡也是古代著名的气象学家,
他曾研究有关大气温度、水汽度和气压的测量方法,提出了“望见七相,遥测百度”的气象观测方法,在气象预报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此外,张衡也是著名的官吏、诗人和书法家,他把《汉书》补充完善,又撰写了《衡阳集》,他还担任诗选讲解官,成为贵族文化的弘扬者,他的诗歌深受贵族文人的赏识,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
他也是当时最优秀的书法家之一,曾受王允之命书写《汉实录》,他
的书法以“整洁、简练、细腻”而著称,对后世书法绘画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趣谈:宋朝宋神宗赵顼的生平简介
历史趣谈:宋朝宋神宗赵顼的生平简介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宋朝宋神宗赵顼的生平简介导语:神宗名顼,原名仲鍼,英宗长子,生母为高皇后。
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英宗死后继位。
在位19年,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
神宗神宗名顼,原名仲鍼,英宗长子,生母为高皇后。
治平三年(1066)十二月立为皇太子。
英宗死后继位。
在位19年,终年38岁,葬于永裕陵。
神宗继位之时,宋朝统治将近百年。
宋初制定的许多政策,其弊端已经渐渐显露出来,官场腐败盛行,财政危机日趋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辽、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
面对这种情形,神宗对太祖、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
年轻的神宗有理想,勇于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惟一办法。
在王安石的辅助下,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对赵宋王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神宗进行变法并非一时冲动,早在少年时代,神宗就已经心怀壮志,希望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在成长的过程中,神宗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直接决定了他当政之后务实、创新的治国理念。
富国强兵:神宗与王安石的理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庆历二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历任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地方官。
在任期间,他体察民间疾苦,对基层社会情况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这为他此后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王安石文学造诣也十分深厚,与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
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赞叹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意思是后来人是无法超越王安石的文学成就的,评价之高,不难。
王次仲弱冠创
王次仲弱冠创"八分书"
王次仲,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人,秦代书法家。
他小時候聪明伶俐,志气很高,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独立思考。
他十多岁时,学识已达到成熟的阶段。
当时,人們普遍使用结构修长,笔画之间空距非常匀均的秦篆。
这种字体既繁复又难写,不必说民间使用,单是官府书吏就为公文山积、批覆缓慢而叹苦。
年近弱冠的王次仲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就把各种钟鼎器皿以及诏版文字广泛搜集在一起,勾摹出來,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排列在一起,然后互相比较,反覆琢磨,度过了数百个不眠之夜,终于创制出一套笔带波折,並向左右分分的"八分书"。
王次仲将这些文字上奏朝廷。
秦始皇見了后,认为"简便,赶急疾之用",十分赞同。
便征召王次仲到京城咸阳做官。
书写篇章和法令。
但王次仲性品清高,三拒诏书,因而触怒了秦始皇。
秦始皇认为他对己大不敬,就派人用监车押送赴京。
王次仲自知抗旨性命难保,便乘狱吏不备,投河自尽。
可是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却蔚为风行,造福子孙。
【诗人大全】王慎中简介_王慎中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王慎中简介_王慎中的资料介绍王慎中 (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
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
汉族,晋江(今属福建)人。
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王慎中,字道思,晋江人。
四岁能诵诗,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
时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楞、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辈咸在部曹,慎中与之讲习,学大进。
十二年,诏简部郎为翰林,众首拟慎中。
大学士张孚敬欲一见,辞不赴,乃稍移吏部,为考功员外郎,进验封郎中。
忌者谗之孚敬,因覆议真人张衍庆请封疏,谪常州通判。
稍迁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并在南京。
久之,擢山东提学佥事,改江西参议,进河南参政。
侍郎王杲奉命振荒以其事委慎中,还朝,荐慎中可重用。
会二十年大计,吏部讠主慎中不及。
而大学士夏言先尝为礼部尚书,慎中其属吏也,与相忤,遂内批不谨,落其职。
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
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
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
家居,问业者踵至。
年五十一而终。
李攀龙、王世贞后起,力排之,卒不能掩。
攀龙,慎中提学山东时所赏拔者也。
文学成就王慎中为文,初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认为“文必秦汉,汉后散文无可取之处”;后读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大为钦佩:“世人卑宋而尊班、马,不知善学马者莫如欧,善学班者莫如曾。
欧、曾之文,原本经传,由史汉之豪而变为粹。
”遂乃尽焚旧作,一意效仿。
他认为为文最重“义法”两字,并指出文学法度规矩要不背于古,而文义却要取前人之所未发。
提倡文章要“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以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复古主义的要害就在于“病于法之难入,困于义之难精”。
国学:王次仲发明楷书(汉字故事)
国学:王次仲发明楷书(汉字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王次仲发明楷书(汉字故事)汉代上郡(今陕西榆林)人王次仲,从小倾心于认字,志向不一般。
楷书的创造者——王次仲
楷书的创造者——王次仲
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据历代多数书家认为创始人是王次仲。
王次仲,东汉(一说秦代)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从小聪明过人,志气高远,博览群书又善于研究思考。
年仅二十岁的王次仲面对字体繁复难写的秦篆,深知文字改革的必要,搜集各种钟鼎器皿及诏版文字,按文字相同、形体不同进行排列比较。
反复琢磨,将方广不够统一、规范的“古书”笔画平直规整,使字形结构的方广程度以“八分”为标准,即字的高、宽比例大约取十分之八为宜,整理创造出一套笔带波折,并向左右分开的“八分”书。
这种字体既有艺术价值,又非常适用,与当时通行的大篆小篆相比,书写起来方便很多。
王次仲对书体的改造,有史料记载。
东汉末年蔡瑁在《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
《晋书·卫恒传》书:“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 宋《宣和书谱》记载:“字法之变,至隶极矣。
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公元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由此可见,王次仲所创造的“八分书”用楷法书写就是最早的楷书。
也有记载说王次仲是秦代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请王次仲到秦国做官被拒。
虽然王次仲确切年代说法不一致,但为中国文字和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历史故事-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简介 王慎中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嘉靖八才子之首王慎中简介王慎中怎么死的?王慎中,出生于公元1509年,去世于公元1559年,是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为嘉靖八大才子之首,对当时的文坛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王慎中字道思,因为早些年的死后曾经在清源山中峰遵岩读书,所以又称遵岩居士,后来改号南江。
王慎中籍贯晋江安平镇,父亲叫王元纪,母亲李氏,家中有兄弟五人,王慎中在其中排行老二,所以又有王仲子的叫法。
王慎中自幼就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据说他四岁的时候就能背诗,有人拿问题考校他也能对答如流。
因为这样,他家人对他期望很高,想方设法让他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十一岁的时候,王慎中拜陈让为师,跟随陈让读书。
十四岁的时候,又拜当时著名理学家易时钟为师。
易时钟本人对徒弟十分严格,然而对王慎中却十分器重和赏识。
甚至于说当初王慎中刚开始向易时钟行拜师礼的时候,易时钟竟然避开了,而且还说出了王慎中不在他弟子之列的话语。
当然这不是说不想收王慎中为徒,而是易时钟认为王慎中日后的成就远高于他。
接受良好的教育长大的王慎中,在嘉靖四年中举,五年进士及第,同年成亲。
婚假满后归朝,授户部主事的职位。
后往通州监督钱兑,尽忠职守,革除吏弊,体会民生疾苦。
嘉靖八年的时候,王慎中改任礼部祠祭司。
明世宗举行郊祀的时候,是王慎中写下大祀诗八章,此后文声大振。
嘉靖十年,王慎中担任广东主考官,主持乡试。
批改试卷之时所作卷面评语,因为准确精练,文辞雅丽,人争传诵。
当然他通过此次考试,选拔了不少的良才,次年的状元就是经他提拔的。
嘉靖十二年,王慎中转主客司员外。
当时朝廷有心想要从这些员外郎之中选些良才充入翰林院,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张孚敬有心想笼络他。
但是王慎中正直而傲慢,所以对此视而不见,最终馆职落选。
后来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被贬常州通判。
虽然被外放贬职,但是王慎中却没有怨天尤人。
虽然外放贬职不是好事,但是等他到任之后,依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的整饬吏治。
因此受到当时江西巡抚郭宗臬的赏识,调任江阴,后因功升任南京户部主事和礼部员外郎。
黾翁的“四我”精神
黾翁的“四我”精神
孙列
【期刊名称】《天津政协公报》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正>艺术简介王学仲(1925~2013),男,父为其命名"黾",谱名学仲,表字黾子,别号夜泊(呼延夜泊),晚年又号黾翁。
天津大学教授,兼任南开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和日本国立筑波大学客座教授。
曾任国家文化部国画创作组成员、中国文联主席团成员、联合国世界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等。
出版有《夜泊画集》《王学仲画集》《王学仲书艺》《中国画学谱》《书法举要》,散文集《墨海四记》《黾勉集》《王学仲散文集》,诗歌集《三只眼睛看世界》《王学仲短诗选》《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王学仲诗词选》和长篇小说《吼哈》,以及有关美术、书法、文艺的论文集等。
获鲁迅文艺奖、世界和平文化奖、第二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孙列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72
【相关文献】
1.黾明市呈贡大学城在校研究生对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的认识的调查报告——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J], 高珍辉;
2.发扬主人翁精神为合资企业的发展铺路架桥——提高三资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的探索 [J], 张小鼎
3.师德之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主人翁精神 [J], 林智玄
4.水黾研究(四)——谁给水黾下了“毒”? [J], 张溪典
5.艺术是在孤寂中酿成的——怀念黾翁王学仲先生 [J], 侯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王次仲创“隶书”“八分”及生年考
王次仲创“隶书”“八分”及生年考
丁少帅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22()4
【摘要】一、王次仲创“隶书”“八分”考述学界对王次仲所在朝代难以辨明,有三种说法:秦人说、汉章帝时说、汉灵帝时说。
古代在对于“隶书”“八分书”称呼混乱情况下,导致混淆可以理解。
关于王次仲,《太平广记》内《仙传拾遗》中记载,说他是道教神话人物,长年居住于大夏小夏山,行迹飘忽不定。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丁少帅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兰亭书法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王鉴生年考
2.八分隶书楷书关系辨正
3.王鉴生年考
4.王通生年考
5.王梵志生地生年考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欧体毛笔楷书字帖简介介绍以及作品欣赏
欧体⽑笔楷书字帖简介介绍以及作品欣赏欧体⽑笔楷书字帖简介介绍以及作品欣赏
时间: 2014-
10-27标签:欧体,⽑笔,楷书字帖
欧体⽑笔楷书字帖,是⽥英章编著,由上海交通⼤学出版的书籍。
定价28.00元,2006年12⽉1⽇由上海交通⼤学出版社出版。
由⼩编为您介绍下欧体⽑笔楷书字帖这本书的内容简介
传统的说法是由东汉时期的王次仲⾸创楷书,《宣和书谱》中说:“上⾕王次仲始以⾪字作楷法,所谓‘楷书’即今之正书也”。
王次仲,东汉时期书法家,今河北怀来⼈,⾸将⾪法作楷法,字⽅⼋分,称为“⼋分书”。
严格讲,王次仲当时的楷书有很多⾪书的成分,是介于⾪书和楷书之间的体势。
从体势上
讲,和我们今天的楷书并不完全⼀样。
我们今天所⽤的楷书叫“今楷”,确切地说,今楷是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的,因此也叫“唐楷”。
⾄于说王次仲创造了楷书,这⼀说法可能有失于公允,我们很难想像,仅凭⼀个⼈的⼒量怎
么可以完成⼀种书体的创造,并被后⼈所公认,为历史所流传呢?这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事。
但有⼀点是可以肯定的,在由⾪书向楷书演变的过程中,王次仲肯定是做了突出的贡献的,他应是
⼀位杰出的代表。
可以说,东汉末年楷书的基本特征已经形成。
东汉以后,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批杰出的书法⼤家,如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他
们将楷书推到了⼀个⾼峰,以⾄于到了隋唐时期楷书基本上没有质的变化,仅有的变化也就是法度的严谨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已。
以上内容就是对欧体⽑笔楷书字帖这本书的详细介绍,希望您可以喜欢。
⼩编为您再献上欧
体⽑笔楷书字帖作品供您欣赏,希望您喜欢。
书法字体各具特长介绍
书法字体各具特长介绍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这五大类书法字体都是各具特长的,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书法字体各具特长介绍,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字体欣赏书法字体各具特长介绍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书法字体】书法字体有哪些书法字体介绍书法字体,就是书法风格的分类。
书法字体,传统讲共有行书字体、草书字体、隶书字体、篆书字体和楷书字体五种,也就是五个大类。
在每一大类中又细分若干小的门类,如篆书又分大篆、小篆,楷书又有魏碑、唐楷之分,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篆书字体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
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
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
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
因此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
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
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
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
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
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
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
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遵岩居士王慎中的简介
遵岩居士王慎中的简介王慎中,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慎中是著名的古文学家,著有《遵岩集》二十五卷、《玩芳堂摘稿》等行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遵岩居士王慎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遵岩居士王慎中的简介王慎中(1509~1559) 、散文家。
字道思,号遵岩居士。
晋江(今属福建)人。
慎中是次子,所以人称王仲子。
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
18岁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
不久,改礼部祠祭司。
他和当时的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等一起讲习,学业大进。
后又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河南参政等职。
因触忤大学士夏言而落职。
归家后,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
王慎中为文,初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认为汉后散文无可取之处;后读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大为钦佩。
乃尽焚旧作,一意效仿。
因反对拟古,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直书胸臆,与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成为明代文学中的一个流派,称唐宋派。
王慎中卓然成家,与唐顺之齐名,被称为"王唐"。
两人实际上是唐宋派首领。
李贽评论王慎中文章说:"其为文也,恒以构意为难,每一篇,必先反复沉思。
意定而辞立就。
细观之,铺叙详明,部伍整密,语华赡而意深长。
"散文代表作有《海上平寇记》、《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金溪游记》、《游清源山记》、《朱碧潭诗序》等。
诗体初宗艳丽,归田以后,颓然自放。
清代沈德潜称赞他的五言古诗说:"然五言古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滑语"。
诗歌代表作有《登金山口绝顶》、《游白鹿洞》、《游麻姑山》等。
遵岩居士王慎中的文学贡献自永乐以后,“ 台阁体”长期统治文坛,致内容贫乏,篇章冗赘,文风萎弱,给文学带来严重危机。
为了矫正这种流弊,弘治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七人,结成一个文学集团,打起“复古”旗号,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风气所促,竟至于“物不古不灵,人不古不名,文不古不行,诗不古不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王次仲的介绍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代书法家)。
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今隶书。
1人物简介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
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东汉上谷郡沮阳县(今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仓颉旧文为八分。
秦始皇时官务繁多,行文山积,以次仲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
然次仲三徵而辄不至。
始皇怒其不恭之至,令槛车送之,竟于道上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然而去。
是时,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
次仲以楷字法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
按张怀瓘曰:“王愔云:次仲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
萧子良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
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
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
陶宗仪曰:次仲与程邈同时,增广隶书为八分。
或云:东汉末人。
又云:有二王次仲,皆非也。
”无书迹存世。
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
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
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
不过历代多数书家认为创始人是王次仲。
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王愔《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宋《宣和书谱》:“字法之变,至隶极矣。
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
可见,是王次仲把复杂费事的隶书改造成简便易行的楷书。
有的记载也说他是秦代人,是书法八分体的创始人。
无论哪一种说法,王次仲都为中国书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
但是我们对王次仲的生平却知之甚少,现存的文献是把他作为神仙看待的。
《太平广记》就这样记载: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
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第三次仍然如此。
这下可把秦始皇惹火了,派了一千精兵,赶上一辆囚车,杀气腾腾来到上谷,一进门就把王次仲锁了,打入囚车,然后翻箱倒柜把他平日写的书简全部抄走了。
临走,对他老父亲说:“到了咸阳,你儿子要给皇上效力还算罢了,如果不识抬举,就连你抓去一块杀了。
第二天,王次仲被押到居庸关,他想到秦始皇残暴无道,一股怒气,直达上苍,想到老父亲要因自己遭难,一阵哀思,直通地府。
他恨不得蹬碎囚车,肋生双翅,飞回家去。
说来也怪,这王次仲想什么来什么,立时觉得浑身上下有了无穷的力量,一晃肩膀,囚车散了,瞬息间,变成了一只大鹏,一展翅便冲上了天空,直向西北方向飞去。
飞到家乡,他想到秦兵还会再来抓老父亲,便拔下两根羽毛化作两座山峰,把他家挡在深山背后了。
这两座山峰就是今天赤城的海陀山。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还在山脚下修了座王次仲庙,每到节令就去祭祀一番。
传说虽然与史实距离不小,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只要对人民、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2野史逸闻
王次仲
王次仲者,古之神仙也。
当周末战国之时,合纵连衡之际,居大夏小夏山。
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
四海多事,笔扎所先。
乃变篆籀之体为隶书。
始皇既定天下,以其功利于人,征之入秦,不至。
复命使召之,敕使者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逆天子之命,若不起,当杀之,持其首来,以正风俗,无肆其悍慢也。
”诏使至山致命,次仲化为大鸟,振翼而飞。
使者惊拜曰:“无以复命,亦恐见杀,惟神人悯之。
”鸟徘徊空中,故堕三翮,使者得之以进。
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颇有悔恨。
今谓之落翮山,在幽州界,乡里祠之不绝。
(出《仙传拾遗》)
【译文】
王次仲是古时的神仙。
那时正是周朝末年战国时代,各国正互相纷争征伐,策士们到处游说“合纵连横”策略的时候,王次仲正住在大夏山小夏山中。
他认为当时通行的篆体字,写起来很费事而用处不广,而且人们很难在短时期内学会使用篆字。
天下纷乱,事情繁杂,文字的普及是很重要的。
王次仲就把篆体、籀体字变化成隶书,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为王次仲改革文字为统一大业立下了功勋,就请他到秦国来作官,但王次仲拒绝了。
秦始皇很生气,又派了使者去传诏让王次仲入秦,并对使者说:“我征服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天下,谁敢不臣服我!王次仲不过是一个书生,竟敢违抗天子的圣命,何等狂妄。
这次你去召他,他如果再不来,就杀掉他,提他的头来见我,以正法纪,让他这种人再不敢傲慢抗上!”使者到了山里见到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王次仲立刻变成一只大鸟振翅飞去。
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的磕头哀求说,“您这样作,叫我怎么回去向皇上交差啊,皇上非杀了我不可。
请大仙可怜可怜我吧!”那大鸟在空中盘旋了半天,故意落下三根翎毛,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
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的事,听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了神仙,挺悔恨的。
王次仲变大鸟的地方叫“落翮山”,河北(古幽州),老百姓一直在祭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