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农,“土地哲学”保仓实心安

合集下载

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

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

传统中国乡村的契约精神在学者笔下,传统中国乡村的形象并不“稳定”。

1930年代费孝通撰写《江村经济》时,开弦弓村给人的印象是灵活的手工业与金融借贷,但同时存在着产业凋敝的危机。

由开弦弓村所代表的那种商业与小农经济灵活结合的传统乡村形象,在1950年代之后相当程度地被淡化了。

“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在很多时候成为史学界的一个标准论述,甚至到今天还颇有影响。

海内外对这套论述的质疑很早就开始。

厦门大学的傅衣凌教授很早就注意到明末江南高度发达的经营农业。

1960年代,日本的社会经济史学者也在江南文献中爬梳农业经营卷入贸易流动的实态。

其中著名的案例,如明代常熟的谭晓: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

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

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

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

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

……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某匦果,入盈乃发之。

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

(《常昭合志稿》卷四十八)谭晓能够雇用乡民百余人,利用价格波动购置土地,还设计合理的种植结构,这样的农民无论怎么看也绝无法称之为“封建小农”。

谭晓如何购置这些土地,文献中只是一笔带过,事实上,明清以来乡村中的地权结构,最令历史学者头痛。

西方法律传统中,产权是一种排他性的独占权利。

而中国乡村中,“一田两主”是普遍现象,即一份产业有两个甚至多个权利享有者。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辑录了不少南方各省的情况:大买、小买、田面、田底、粪土、顶首……光是描述地权交易内容的称谓就纷繁复杂,眼花缭乱。

与“封建小农”并行于世的另一种标准论述是“土地兼并”与“地权分化”。

翻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各种涉及乡村地权问题的著作,不论支持或反对,土地兼并、地权分化等描述都显著地占据关键位置。

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三才理论

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三才理论

中国古代农业中的三才理论三才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唯物论的源头。

这里所谓的三才农学理论,就是以三才哲学思想作为工具来阐述古代农学原理的理论。

它的中心内容是论述有关农业生产三要素一一天、地、人以农作物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处半封闭大陆性地域的中国,自然条件适应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耕要顺应天地自然,使得人们必须直接面对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提出三才论,讲天人合一,构成中华社会文化寄宗法伦理的基础。

古人“畏天”、“敬天”,讲天人合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们就有了太阳崇拜,体现了原始的“天人关系”。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这是天人沟通的政治表现,也是对自然现象不可抗拒的一种敬畏心理,企图不违背自然行事。

殷周易代,统治阶级从变革中意识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把天当作有意志能赏罚的人格神。

而靠天吃饭的民众,由于一旦遇上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就会遭到致命打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敬畏天命,安于命运的心态。

同时,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得到较好的收成,以达到足食温饱,就必须关注自然物候,如《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昏参中,旦尾中……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把农作物生长与季节对应起来,由人实行调控也就是说,先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客观规律必须被尊重,而人也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于是形成《易传·文言》中所提的“与天地合其德”的天人合一思想。

它标志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问题的思考上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观念。

再说到“地”。

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求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所以“重实际而黜玄想”。

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养成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要安土乐天就必须重农、尚农。

战国中期的商鞅就把“尚农”作为富国强兵的基础。

成书于战国的《管子》更认为农为“本”,工商为“末”,反复劝诫统治者要“重本而抑末”,此为历代王朝推行不悖。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感悟200字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感悟200字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感悟200字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gǎn wù,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感悟是一个汉语词语,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感悟200字内容(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感悟200字我是来自乡村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份感情或许就是《乡土中国》中描述的,由那份乡土本色灌溉浇筑而成的吧。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费老从普通乡下人的“土气”入笔,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得精当,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依靠的正是土地。

也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

乡土社会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这种“土气”。

此等的精辟见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抒发出来。

《乡土中国》所透露的正是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或者说是对传统文化的社会学层面的解析。

《乡土中国》谈论了民族历史、文化对个人根深蒂固的影响。

差序格局更为深远的影响仍然是对中国人行为方式、道德观念的传统导向,“公私不分”、“私人道德”盛行,在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能说是完全消解。

而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转型,无疑是起着消极的作用。

根据自身的理解,本书的第一篇介绍的是背景,描述了中国的乡土本色,也就是中国的特殊性。

何为乡土中国,它的特殊性是什么?本篇写得非常透彻。

比如,作者说中国乡下人多,“土”就是他们的特性,没读过本书的人或许以为这土气是贬义词,但是,其实正是因为靠土地谋生的理想使乡土社会是那么的稳定,即使战乱迁移的也不是社会的主流。

费先生也顺便比较乡土中国和美国的不同,指出我们是聚村而居,并且保持自己的生活隔离,结果就形成了地方性,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同时,村落里面大家都是特别熟悉,就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权分置”改革的与时俱进

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权分置”改革的与时俱进

探索·经验交流栏目编辑:卞瑞鹤投稿邮箱:hexiesannong@乡村振兴背景下“三权分置”改革的与时俱进徐琪峰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伟大主题,农村土地改革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这个主题做好“三权分置”这篇大文章,以十九大精神助力新时代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解决好农村、农业及农民问题,是新时代富民强国的头等大事。

农村安稳则社会安全,农业丰收则基础牢固,农民富有则国家兴盛。

乡村振兴首先就要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牢牢抓住“三权分置”这个牛鼻子。

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年初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审定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2016年10月,中央办公厅联合国务院办公厅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审定情况颁布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与经营权,拉开了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序幕,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进行的又一次制度创新。

2017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等,这意味着再次给土地承包户及土地经营主体吃了一颗“长效的定心丸”。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创新了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新时代有效实现的方式,丰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度的内涵,是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完善与创新,实现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并行,是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时代赋予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是新时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分析

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分析

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分析作者:夏柱智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摘|菀猐农民高度分化背景下,理解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民面貌是一项基础工作,“半工半耕”是一个核心概念,可从历史形成、内部结构及制度基础三个维度进行阐释。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期,农民普遍形成半工半耕的收入结构。

在农民家庭仍然保持伦理经济的基础上,半工半耕的社会基础是农民家庭代际分工。

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基础秩序,为半工半耕稳定再生产提供制度基础。

半工半耕概括了转型期农民的阶层处境及行动方式,是具有潜力的学术概念。

[关键词]农民;半工半耕;阶层分化;城乡二元结构[中图分类号] F3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7)06-0101-06一、当代农民的阶层分析从经验和逻辑角度界定转型期农民的阶层特征是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

在当代中国学术界,农民形象是高度分化的,黄宗智曾综述农民研究的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传统,认为其分别对应于不同的阶层位置[1](PP1~4),这是一种抽象的分类。

这种分类造成当前农民阶层研究中的多种概念界定:农业经济学重视农民作为农业生产者的身份,而社会学则重视农民经济嵌入其小农村社及村庄互惠网络,政治学则汲取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冲突思想强调农民作为新兴城市资本及身份体制双重压迫下的底层弱势群体[2](PP1~10)。

各种农民概念在价值上并无高低,不同的研究问题决定了农民概念的取舍,研究者只需保持理论上的自觉即可。

本文不从特定学科的“农民”定义出发,而是侧重从阶层地位角度描述和解释当代农民的处境,注意找出农民区别于其它社会阶层的本质差别,准确地回答转型期中国“谁是农民”的问题。

按照富永健一的说法,阶层是由一定的界限所划定的人们的集合。

阶层内的成员具有相似的经济社会状况,区别于其它阶层[3](P73)。

转型期中国,农民仍是占中国大多数的社会阶层。

改革以来变化最大的是传统意义的农民。

寸土心田五谷盛_凿饮耕食太平春——耕地保护十题

寸土心田五谷盛_凿饮耕食太平春——耕地保护十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

我国是人口大国,保障14亿人口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耕地保护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

文/ 郧文聚——耕地保护十题作者简介 郧文聚,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曾担任《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技术组组长,“十二五”“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技术组组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耕地质量等级组组长,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自然资源部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

04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2024年第2期我国耕地格局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载体。

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68%,耕地总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四位,而人均耕地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其中水田4.709亿亩、水浇地4.817亿亩、旱地9.653亿亩。

我国耕地资源分布不均匀,64%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

从耕地类型看,93%的水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85%的旱地和水浇>田连阡陌 视觉中国/供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

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吉林、新疆5个省份(自治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显示,质量好的一等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的41.33%,二等耕地面积占34.55%,三等耕地面积占20.47%,还有3.65%为不宜农业耕作的耕地。

整体来看,我国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此外,还有山间盆地和广阔的丘陵地区,这部分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90%以上。

东部地区是中国耕地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主要包括山东、江苏、浙江等省份,这些地区耕地集中连片,地形平坦、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土地肥沃;中部地区为大型平原和河流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具有很高的耕作能力,包括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西部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产能力不高,包括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省份和自治区。

20条三农类名言警句,基层笔杆子值得收藏借鉴!

20条三农类名言警句,基层笔杆子值得收藏借鉴!

三农类名言警句1. 民以食为天2. 农耕文明3. 乡村振兴,永续可持续4. 水利工程,富民兴邦5. 五谷丰登,百业兴旺6. 天下兴旺,必需农兴7. 农业是第一产业8. 乡村振兴,全面小康9. 百姓农业,国家富强10. 园丁国家,国之栋梁11. 流水不腐,住户不败12. 农业兴则国家兴13. 改革农业,振兴农村14. 耕耘者,国家栋梁15. 粮食安全,国之重器16. 春耕夏种,丰收在望17. 绿水青山,金山银山18. 经济强省,农业富民19. 种粮养民,富国强民20. 农村振兴,全面小康目标基层笔杆子值得收藏借鉴!近年来,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提高,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许多智者、领袖和学者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名言警句,这些言语不仅鼓舞着广大的农村人民,也给了农村工作者们无尽的启示和借鉴。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20条三农类名言警句,探讨农村振兴的道路,寻找基层笔杆子的借鉴之处。

1.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来自于《论语》中的一段对话。

它告诉我们,粮食是人们的生存之本,也是国家的根本。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保障了粮食的安全,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2. 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石。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我们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技术和农耕文化,这为我们的农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

我们要继承发扬农耕文明,传承农耕文化,从中寻找到农村振兴的动力和动力。

3. 乡村振兴,永续可持续实现乡村振兴,需要策略长期持续地推动。

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效果才会持久,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我们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效果,而应该更多地考虑长远发展,要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注重永续性发展。

4. 水利工程,富民兴邦投资水利工程,保障农业用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

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蕴涵的哲学道理

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蕴涵的哲学道理

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蕴涵的哲学道理曹铭泉2000年,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在写给国务院领导的信中说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话,深深触动了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同志的心,并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自那以后,三农问题成了党的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2004年、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

2006年中央再次关注三农,主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

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道理。

一、体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据统计,1950年,农业税占当时我国财政收入的39%,是我国财政的重要支柱;1979年,这一7比例降至5.5%;200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降低至1%;到2005年,全国免征农业税的省份达到28个,河北、山东、云南三省也有相当比例的县(市)免征农业税,全部剩下的农业税及附加只有约15亿元,只占全国财政总收入3万亿元的0.05%。

由此可以看出,取消农业税对我国财政减收的影响微乎其微。

2005年12月29日,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草案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表决通过。

2006年,中国农民告别了上缴皇粮国税的历史。

由此可以看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和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明显增强。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制定的新的一号文件,做出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重农补农的决策。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央抓住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依据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农业是农村的重要产业,农村是农民和农业的载体的原理,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乡土中国》课件

《乡土中国》课件

境里,走同一道路,哪里用得着文字?时间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只有在中国社会乡土 性的基层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4.《差序格局》 外国的团体界限非常明显,而中国的团体界限模糊。“家庭”一词的成员都是不确定的。 外国的格局像一捆捆的柴,我们的格局像把石头丢到水里激起的波纹。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 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 这种伸缩能力。所谓“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 差序。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13.《名实的分离》 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之外,提出基于社会变迁的“时势权力”。产生于新 旧交替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同意他的人称为追随他的人,从而产生权力。这种权力在 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所谓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很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 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或是两代之间, 不致发生冲突,传统自身慢慢改变,还是可以保
特点使乡土社会的生活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
2.《文字下乡》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对于乡下人来说没有那么重要,他们 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必求助于文字;而且 文字传达的情意是不完全的,有其限制性。所以乡人不识字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只能盲目地经过错误与实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社会变动得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 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 造下的动机。于是产生了一个新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 发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 来的权力是我们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 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通用8篇)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通用8篇)

读书笔记《乡土中国》(通用8篇)读书笔记《乡土中国》篇1第一章是“乡土本色”。

作者开篇就说“从基层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中国社会虽然有很多阶层,但是他们都是从乡村社会分离出去的,在行为方式社会习惯方面还带有很多乡土社会同样的痕迹(虽然他们自己是很不愿意承认的,因为“土气”毫无疑问是一个十足的贬义词。

),所以要研究“中国性”,就不得不从根基出发,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乡土社会。

另一层意思是说现在这个乡土性只局限于基层,就是说虽然地主、知识分子、工人、资本家等社会阶层都是从乡土社会分化出去的,但是由于长时间的发展,已经与乡土社会有了很大不同,所以那些城里人对乡下人冠以“乡巴佬”的称呼,因为他们对于乡土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认同感。

至于这些阶层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怎样具有着乡土社会的文化的根,后面会有详细的分析。

在第一章里,作者从“土气”切入,分析中国人的农业本性。

“远在西伯里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因为农业的固定性,才有了“土气”,所以说这个词很贴切的描述了中国的农业本性。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因此“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由于生活的固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

许多中国社会的特征都是由此而来。

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早在战国就有墨家提出法制社会的观念,但是两千年了中国为什么还是人制社会?就是因为这种人际关系的局限性和邻里的熟悉性。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行了,还用的着多说么?”这种生活背景下显然没有法律和合同之类东西存在的必要,因为那都是对付陌生人的,只有整天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现代人才需要。

对中国人来说,分得太清楚未免伤了感情。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大概也从这里来。

第二和第三章讲当时一些人提倡的“文字下乡”。

很多人认为乡下人“愚”,但是费老认为不应该这么说,乡下人不是智力上笨,只是知识上不足,更确切的说是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的知识足以应付他们的生活,而对于城市的文明生活当然不甚了了了。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

社会互构论视角下“半工半耕”的微观机制作者:王海娟来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1期[摘|菀猐当前“半工半耕”成为农民最普遍的家庭经济模式。

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分析农民家庭经济行为和社会文化结构的互构关系,探讨形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的微观机制。

在家本位的伦理价值影响下,农民家庭经济行为目标是兼顾务工和务农收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农民调整家庭结构形成“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

农民家庭的“半工半耕”经济行为反过来型构了新型社会文化结构——新“三代家庭”,其具有名实分离的特征。

[关键词]半工半耕;社会互构论;新“三代家庭”;家庭文化结构[中图分类号] D66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6)01-0110-07一、问题与进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交通通讯便利程度提高以及农业轻简便技术的推广,农民家庭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

即年轻子女进城务工经商获得工资性收入,中老年父母留家耕种土地并辅以家庭副业获得粮禽蛋奶等农产品和部分现金收入,一个农民家庭同时获得务工和务农两份收入。

这一家计模式自1980年代在全国农村出现,到现在已占农民家庭的大约80%,这个比例一直稳定上升,并且这一比例可能还要维持20年甚至更长时期。

“半工半耕”家庭经济模式既涉及到微观层面的农民生活,也涉及到城市化发展及农村政策选择,研究其形成机制及其合理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既有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讨论“半工半耕”的形成,一是从宏观的土地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讨论“半工半耕”的形成原因。

贺雪峰认为农民能够自由进入城市务工,与此同时,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城市资本和城市人口迁入农村占有土地,以及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证了所有村社成员都稳定地占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从而形成了“半工半耕”中国式小农经济[1]。

黄宗智认为制度化了“半工半耕”,主要是因为中国土地制度安排和国家强制性地实行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这两个制度化因素,使过密型小规模、低报酬的农业制度和恶性的临时工制度紧紧地卷在一起[2]。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

《乡土中国》ppt课件54张
3.文字传情达意还需要注意文法, 不够随意便捷
面对面的 社群不需
要文字
亲密社群有很多特殊语言 有时,不用语言就可传情达意
乡土社会中,语言也不是传达 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内容提要及思维导图:
第三章
作者对文字下乡是什 么观点?
再论文字下乡
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 安定社会,从时间角度看 可以不需要文字。
15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问题探究:
2.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种菜?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种地是 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 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 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 白泥土的可贵。”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社会变迁,面临挑战
基本概况 内容框架 各章精要 要点归纳 检测运用
阅读检测:
第一章
1.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
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村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形成了各自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专题
阅读目标
学术著作阅读之课标要求
梳理全书纲目及其关联,做出内容提要 理解大意,把握重要观点 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探究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乡土中国》阅读目标
1.了解《乡土中国》全书概况、内容框架,写出内容提要。 2.了解乡土社会特点,理解关键概念,能总结出作者在各章 的主要观点。 3.能运用书中理论与方法,探究现实问题。

老百姓也需要哲学

老百姓也需要哲学

老百姓也需要哲学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3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刘维兴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力,需要往非农领域转移。

过去那种“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到了强烈冲击。

我是个“失地”农民,种田没有地,生活没来源,迫切需要找点活干。

听说温州经济发达,就下决心去看看,拿了点路费就上路了。

到了温州后,人家说苍南个体经济最发达,又来到了苍南。

都说江南风景好,但我哪有心思看风景,一家人还等着吃饭呢!一到苍南,我看花了眼。

家家都是工厂,特别是生产短棉绒、纺土纱的,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小孩子都能熟练操作。

看到这些,我非常兴奋,认为找到了致富的门路。

我的家乡呼和浩特市有许多服装厂,下脚料非常多,根本没有人利用。

如果我买一台机器回去,把这些下脚料利用起来,肯定能赚钱。

再加上当地人的劝说,我把脚一跺、心一横,就花一万多元买了开花机和纺纱机,还请了一个苍南的师傅。

可回来一试,一盆凉水从头上浇了下来,不行。

机器是南方的,师傅是南方的,短棉绒做不出,土纱纺不出。

一万多元就此打了水漂。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一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

当时我死的心思都有。

平静下来后,我开始寻找失败的原因。

一切都是我亲眼所见,也没有上当受骗。

为什么会失败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我二返苍南。

一切还是照旧。

我问当地人,他们说我技术不行,叫我再交几千元学技术。

我已有了经验,不能再乱花钱了。

回家后,我下定决心非闹清楚它不行。

到内蒙古图书馆办了个借书证,借了些有关纺纱的书一看,终于明白了。

由于南方和北方的空气湿度、温度、风力不同,这种行业在北方不适宜。

一万多元交了学费,虽然暂时造成了生活紧张,但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吸取了教训。

过去,我们不重视学习。

总认为什么哲学呀、辩证法呀、科学呀,是文化人和领导学的,跟我们这些种地的农民根本没关系。

现在明白了:时代不同了,农民也要学习,特别是要学哲学和科学。

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

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

制度化了的“半工半耕”过密型农业今日的中国乡村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近二十多年来农村收入有相当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和城市差距越拉越大。

一方面,农村出现了不少新兴富户;另一方面,贫穷的困难户比比皆是。

一方面,部分地区许多村庄显示出可观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许多村庄经济反而倒退,同时人际关系、社区共同体又明显衰败。

一方面,产业化了的农业企业其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停滞。

一方面,部分地区乡村工业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乡村工业增长率又明显降低,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

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威信(在全世界注目的国民经济发展成绩上)显著上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威信普遍下降。

诸如此类的矛盾现象使大家感到困惑,无论从现存什么理论观点来观察,都会感到与实际若即若离。

高等院校里在读的农村子弟,正因为熟知其中的多重多层复杂矛盾,更加深深感到困惑和忧虑。

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就当前的乡村问题做出一些分析,重点在经济,兼及社会与国家政权。

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今日该怎样理解数个世纪以来的农业过密化问题。

从当前的根本事实出发这样的收入水平乃是离土离乡农民工外流到城市打工的最基本动因。

出外打工的收入虽然不高,但是要比在家庭农场或乡镇企业工作高出好几倍(当然,花费也相对高)。

反过来说,低收入的种植劳动(和低工资的乡镇企业)也是离土离乡农民工工资相对低的基本原因,因为农村充满了更多愿意为这种相对低的报酬而出外打工的劳动力。

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今日的离土离乡农民工的工资被压到推、拉交叉的最低点。

历史回顾和经济分析劳均土地当然不能完全解释今日的小规模经营,因为它有它的制度性因素。

在全国农业非集体化的过程中,本来具有其他的制度性可能。

一个可能是从计划经济下的强制性的集体制度转向市场经济下的自愿性的合作经营,籍此建立规模经营。

另一个可能是从集体所有制转向完全的私有制,任由人们自由买卖土地,由此形成一部分的规模经营(以及伴之而来的农业雇工和贫富不均)。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花了二十来天才看完这本《乡土中国》,而也是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反思。

今天这次写读后感,可能更多地却在对自己读书上的反思了。

无论怎样,还是先得说正题。

《乡土中国》这本书是值得并且需要读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

我习惯读一本书的时候先了解作者作这本书的年代和时代背景,我认为,无论什么样的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其背景对其影响一定是很重要的,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根据自己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的期刊报纸上的小__所综合的,时代背景是处于极度艰难的抗战时期。

而也恰巧是研究之艰难,信息流通之不便,也使得费孝通先生的研究结果具有很鲜明的个人特点和创新的视角。

费孝通先生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社会,他所著《乡土中国》,估计中国已经没有什么时候能够比起那个时代更乡土的了。

《乡土中国》一书还是比较全面的讲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的。

费孝通先生言之“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总结,加之后面的各项阐述,很具有总结性。

不仅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现在,所谓的现代化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了,我认为,中国社会乡土性的烙印还是很深的,现在的内陆地带,现在的农村,还是有很多保持着一贯的乡土性。

而中国人的很多性格也是乡土性而造成的。

人制与法制,究竟哪种更适合?社会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觉得该依靠法制,但是对于主要依靠道德还是依靠法律这一点上肯定会有很多争辩。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无讼”的社会。

比之于西洋几乎可以用诉讼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社会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诉讼,而中国人却往往只会在其他所有办法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会去打官司。

因为,在西洋人看来,打官司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式,而为被告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为被告的不一定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

中国就不一样了,即便是在现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会给人以坏形象的印象,很多时候都会受到很多谴责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运,人们也可能会说“破大点事就打官司,难道没有别的解决方式了吗?”。

关于学习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用活经营权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

关于学习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用活经营权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

关于学习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用活经营权心得体会范文怎么写
学习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用活经营权,是我们作为农民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看来,这是保障农户利益、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农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

首先,坚持所有权是维护农民权益的基础。

农民土地所有权不仅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民切身感受到的权益。

只有坚持农民土地所有权,才能够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其次,保障承包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承包地改革的实施,使得农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得到明确和保护,农民土地承包关系得到稳定。

这样,农民就能够在相对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下,积极开发土地资源,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最后,用活经营权则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关键。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必须学会利用农业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值和效益。

这样,农村的经济发展才有机会得到提升,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才有可能得以解决。

总的来说,学习坚持所有权、保障承包权和用活经营权,可以为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作出积极的贡献,也可以实现农民切实利益。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相关制度和政策,掌握相关技能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贡献一份力量。

农学思想

农学思想
农学思想
中国哲学思想“天地人物相统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01 简介
03 土壤论 05 树艺论
目录
02 时气论 04 物性论 06 畜牧论
07 耕道论
09 水利论 011 灾害论
目录
08 粪壤论 010 农器论
农学思想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天地人物相统一”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和应用,具体体现是“十论”。包括 “时气论”、“土壤论”、“物性论”、“树艺论”、“畜牧论”、“水利论”、“农器论”,乃至“灾害论” 等。
粪壤论
在“粪壤论”中,阐述了“粪壤”的深刻寓义。汉代的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最早提出“粪壤”一词, 所谓“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可见,“粪壤”一词的深刻寓义,就在于“勉致人功,以 助地力”。这是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的根本区别。元代的王祯《农书·粪壤篇》专论“粪壤理论”:“田有良薄, 土有肥硗,耕农之事,粪壤为急。粪壤者,所以变薄田为良田,化硗石为肥土也”,“所有之田,岁岁种之,土 蔽气衰,生物不遂,为农者必储粪朽以粪之,则地力常新而收获不减。”王祯所阐述的“粪壤”理论,可以归纳 为以下三点:(1)农田土壤有良薄肥硗的区别,农民必须将厚加粪壤,培肥地力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抓;(2) 厚加粪壤的目的,就是“变薄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3)即使是肥田沃壤,在“岁岁种之”的条件下,也 会出现“土蔽气衰,生物不遂”的问题。因此,必须多积粪肥,厚加粪壤,以保证“地力常新壮而收获不减。” 清代的《知本提纲》在粪壤论方面,提出了“余气相培”理论。这个“余气相培”理论,同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物 能循环理论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包含着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土壤培肥这三个“车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观察之精细,其论证之精辟,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粪壤论”中的“垫底接力论”,作为中国古代的 施肥理论,同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所谓“垫底”,指的是基肥;而所谓“接力”则指的是“追肥”。 明代的《宝坻劝农书》和清代的《农丹》对“垫底接力”的施肥理论都有论述。中国古代先人认为,粪田主要是 为了“化土”,地力盛了,就会“草木畅茂”,“地力盛者出谷多”。要“化土”就要以“垫底”为主。而“接 力”则是为了“滋苗”,接力使用不当还会有“枝叶畅茂而实不繁”的后果。因此,古代在施肥上遵循“底肥为 主,追肥为辅”的原则是稳妥的。清代的《知本提纲》又从“胎肥祖气”的角度,论证了底粪的重要。

打造“股份农民”的“三变”改革之欧阳语创编

打造“股份农民”的“三变”改革之欧阳语创编

打造“股份农民”的“三变”改革中央农办调研组近期我们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就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调研组先后到了钟山区月照养生谷、大河镇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区、玉舍镇海坪彝寨易地扶贫搬迁点,同各级领导、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企业经营者进行了交流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总的感受是: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核心是打造“股份农民”,通过集体资源调动政府资源、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的“双轮驱动”,有效活化了要素资源,实现了欧阳语创编“产业连体”“股权连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具有典型的制度创新意义。

一、穷则思变,“五难”孕育“三变”六盘水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腹地,喀斯特地貌突出,山高沟深,耕地零碎,生态脆弱,农业条件恶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在“四化同步”进程中怎么补齐农业短板,在西部贫困山区用什么路径推进精准扶贫,在喀斯特山地条件下怎么发展现代农业,在经济社会转型中怎样构建激发弱势群体潜能和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制度体系,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怎么构建先富带后富的制度机制,这五个现实问题,成为摆在六盘水面前的时代难题。

穷则思变。

围绕着这“五难”,六盘水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

其总体思路是:发挥政府主欧阳语创编导作用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产业发展平台;通过股份制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以股权为纽带整合农村、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要素注入产业发展平台,形成推进产业发展强大聚力合力,提高组织程度,发挥规模优势,既壮大集体经济,更促进农民增收。

具体而言,资源变资产,就是村集体将集体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资源要素,通过入股等方式加以盘活。

资金变股金,就是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类、扶持类资金等,量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投入各类经营主体,享有股份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工半农,“土地哲学”保仓实心安
作者:梁金朋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5年第3期
地不丢,自己就可以储存下粮食,而且这种半工半农方式一年里的收益,比把土地都流转
出去单靠打工挣钱要保险要稳定
文、图本刊记者梁金朋
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南的叶县是“中国岩盐之都”,这里虽以盐业闻名,其农业生产也占
到较大比重。

羊年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叶县仙台镇马庄村已经有几个年轻人出发去南方
打工了。

然而,这样的现象似乎不是主流,大多数马庄村民在春节过后并不急于外出,他们要
先把地里的庄稼安排好,再盘算去哪里打工划得来。

“河南毕竟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像咱马庄就一直以农业种植为主,村民基本上是打工和
种地配合着来。

大概算一下,每年的夏收秋种等农忙季节也就是在家待上50 天左右,其他时
间都能出去打工。

地不丢,自己就可以储存下粮食,万一遇到灾害年景,至少保住肚子不受饿。

而且这种半工半农方式一年里的收益,比把土地都流转出去单靠打工挣钱要保险要稳定。

”马
庄村71岁老支书贾自学的这番“土地哲学”,很有代表性。

种地变得容易了
2 月27 日,一股冷空气突袭中原大地,尽管预报中的雪没有飘下来,风还是有些刺骨。

上午10 时许,马庄村北边百余亩连绵的麦地里难见到一个人影,绿油油的麦苗已长到20多厘
米高,正在分蘖。

气温低,使得按生长时段应该喷洒的农药无法施用,村民们也趁空再享受一
天年味儿。

由于年前就发现自家的7 亩多小麦有一半出现了黄叶,任联民这几天正在上网查阅资料,
还准备去县城的农药门市部咨询,看这种现象是属于营养不良还是麦种的问题,用啥药能治好。

“说起来的话现在种地比以前容易多了,犁地、播种、收割都用机器,天旱了需要浇水地头就
有机井,打药、追肥这些人工活也花不了多大功夫。

”任联民跟记者侃侃而谈。

今年46 岁的任联民初中毕业后回家务农,那时候他就是一边种地一边出去打零工,面粉厂、粮所都呆过,也下过煤窑。

因为跟着父亲学过机械维护维修,任联民这几年在叶县一家私
营面粉厂负责生产,年薪3万元。

厂子在叶县县城,离马庄村只有14 公里。

“为了照顾地,
其实我们村外出打工的都走不远,就是去了南方的广州深圳,如果农忙时候实在回不来,给家
里寄钱雇人干活也行。

主要是咱这周边没有啥大企业,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好,在外面打工收入
也不保准。

像我工作的面粉厂效益就在下滑,所以地不能丢,粮食必须有保证,家里什么时候
都得有吃的。

”任联民说。

任联民算过一笔账,现在的一亩地不管种小麦还是玉米,种子、化肥、农药、除草剂加上
浇水、收割的费用,总成本在270 元到300元之间,而国家给农民的土地直补费用每亩还有
140元。

“2014 年,小麦的收购价是每斤1.24 元,玉米每斤能卖到1.05 元,我家7 亩多地
一季就能收入7000 多元,卖粮的收入加上我和儿子出去打工的收入,算是不错了。

”说话间,那种满足感溢上了任联民的脸庞。

马庄村现有709 口人,人均可耕地1.3亩左右,贾自学在村里当了25 年的党支部书记。

据他回忆,早些年村里的小麦一亩地产量不到600斤,玉米每亩就没有超过1000 斤的,这几
年两者的亩产量一直在往高走,均在1200斤左右,一个是种子、化肥质量提高了,再一个就是水利配套设施很到位。

“俺这里如今是旱涝不怕,政府搞农业综合开发,我们村不到1000 亩地打了29 眼机井,灌溉方便,小麦玉米全保丰收!像咱中原地带,个别有经济实力的村,土地整体流转,效益是好,而且这几年国家的“三农”政策也鼓励农民走土地大面积流转、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


据我了解,现在的一些土地承包大户,不是为国家为老百姓保粮食,而是为赚钱改变了种植方式,存在不少风险。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不慌’,我们马庄本来地就不多,大家更愿意选择种
地打工两不误的方式,稳步向小康村发展。

”贾自学对记者说。

打工不丢地图个食安心安
与任联民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圪垱店村的张红军。

圪垱店村原属叶县保安镇,2006年7 月,因为燕山水库建设的需要,该村整体搬迁至城关乡辖区。

据城关乡副乡长郭中贤介绍,尽管目前叶县发展的规划重心放在城关乡,该乡12 个
行政村已纳入城市化管理,但仍有三分之二的村以农业为主,包括圪垱店这个移民村。

“村里
有1762 口人,以前地处丘陵山区,人均3 亩多地,搬过来以后全村仅有1600 亩耕地,人均
不到1 亩。

地少了,大家都很珍惜,加上老一辈人的观念,现在每家每户还都保留有麦囤,粮
食主产区不可能丢了种粮的根本。

一些青壮年劳力农忙过后外出打工的也不少,做化妆品生意,一个月赚几千元没一点问题。

”郭中贤说。

走进圪垱店村村民张红军的家,紧挨门洞的第一间房便是储藏室,室内两个铁皮制成的囤
子装得满满当当,全是小麦,总共4000斤,囤沿上“五谷丰登”的新春对联显得很喜庆。

张红军今年44 岁,有两个女儿,家里4 口人。

1989 年,高中毕业的张红军就开始在村子里当代课老师,后来政策变化导致下岗,到了移民新村,他便和几个同龄人一块做起了化妆品
生意。

“原来在老家有6 亩多地,一年靠种地收入3000元都算高的了。

现在只有3 亩6 分地,但比较肥沃,每年能收4000多斤粮食,基本上都存起来。

刚到这里的时候家庭消费一个月500 多元就够了,现在每个月消费得2000 元左右,涨了好几倍,今年光过年的红包就发出去1 万
多元,没办法,农闲了只好出去打工贴补家用。

我们基本上是七八个人一起,互相照应,每年
都是过了正月十五出发去上海订货,以洗化类产品为主,然后跑到全国其他城市做直销,主要
是卖给沿街的商户。

一般在6 月份收麦子的时候回来,麦收后在家休息几天,又出去了。

在外
面跑是辛苦,可收入高,一年能挣4 万多元。

你看,2013 年我还花6 万多买了一辆五菱宏光
汽车呢!”张红军一边聊着自己的经历,一边用手指向自家的车库,脸上的笑意掩饰不住。

坚持打工不丢地的张红军有着一套独特的“粮食经”,他说:“我家里的地什么时候都不
能放手。

因为现在的人都很重视食品安全,好多病全是吃出来的,只有吃自己种的粮食才会觉
得放心,再者有粮食在那儿放着,心里踏实,就是我出去打工不挣一分钱,家里最少有吃的。

俗话说‘米面夫妻,酒肉朋友’,家里有吃的,家庭才能和谐稳定,日子才能够过好。

而且我
出去的时候,妻子一个人在家边带孩子边干点零碎的农活,除草啥的用人工,很多都是机械了,她也不会很累,平时村里有文化活动她还可以参加,比我还潇洒。


承包大户有期待
在圪垱店村,年近六旬、老实巴交的张德算是有点名气的,他的出名是因为他是村里为数
不多的土地承包大户之一,包括自家的耕地在内,有45亩。

“别人觉得出去打工挣钱,我觉得在家种地也能挣钱!在老家时我就承包过20 多亩地,
山区的地产量不高,但养活一家人没一点问题!”张德开门见山的话语里透着一股子豪爽。

圪垱店村的现有耕地原系叶县原种场所有,是试验田,地肥又平整,便于机械耕种,水利
配套设施也齐全,与老家的散块沙土地相比,每亩地的收成最少提高了3 成。

张德在搬到新村
的当年就以每亩100 多元的价格承包了原种场工人的自留土地40 亩,一年种两季庄稼,粮食
产量在9 万斤左右,尽管现在每亩地的承包价格涨到了300 元,张德靠卖粮收入也足够让一家5 口人生活过得滋润。

张德27 岁的二儿子张民在接受采访时就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我初
中毕业后也出去打过工,给别人开车,建筑工地也干过,好的时候每个月能领3000 多元的工资,可减去花销,也不落个啥,还不如回家种地有保障。

现在我给父亲做帮手,犁地播种都是
用自己购买的小型拖拉机,收小麦收玉米的时候才租用人家的大型收割机。

家里开了个小门市部,平常由我照顾着。

这两样活一年的收入也不比村里其他人家差。


张德也遇到过烦心事,那就是为卖粮发愁。

像2014年,天气干旱,一亩玉米要浇3遍水,光浇地费就比往年增加了100多元。

成本高,自然希望粮食能卖个好价钱弥补过来。

结果9 月
份玉米就收割晾晒好了,价格却一直低迷,拖到12 月份,眼看天气转凉,又没有好的储存条件,张德不得不以每斤0.95 元的价格出手,4 万多斤玉米比2013 年少收入1万元左右,差点赔本!
“遇到这种粮价不稳定的情况,希望政府能根据当年的农业自然环境变化出台个粮食保护价,让我们种地的心里有底,有个保障。

如果有农业保险更好,我也愿意投保,保险费用合适、赔偿多一点更好。

有条件的话我想扩大规模,再多个200 亩地我也敢承包,那时候希望政府在
贷款上给予支持,让我能自己买得起大型农机,实现机械化操作,像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
都得有。

我想,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在土地上也能刨出金子来!”谈起新一年的打算,张
德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说得头头是道,激情飞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