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四则》课件

合集下载

《论语》前四则课件

《论语》前四则课件


以丛草为林……。 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被。 (wé i) 可以为师矣。 为,做。 知之为知之…… 为,是。 仁以为己任。 为,作为。
可 以 士不可以不弘毅。 可以:能够
可以为师矣。
可以:可以凭借。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 知:领悟,知道。 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 知:知道
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 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 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 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 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求知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天时不 如地 利……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你喜欢哪一则?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 如何学习的名言
孔子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 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一个问题是: 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 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 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这个事例证实了哪则格言?
理解: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四则

李 传 •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梅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 以为孝乎?”
《论语》四则
1、子夏问孝。子曰:(“
事,
; 有酒食,

?”)
。有 ,曾
2、孟武伯问孝。子曰:(“
”)
3、子曰:(“
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游问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 敬,何以别乎?”
16年间,她任劳任怨地侍奉身患 癌症的公公和双目失明又聋哑瘫痪的 婆婆。婆婆出门时,总能看到她悉心 陪伴的身影。公公卧病在床时,她总 是能保持愉悦的笑容,和他谈心聊天, 减轻病魔给公公带来的痛苦。老人耍 性子时,她总能像哄小孩那样耐心对 待。尽管生活贫困,但她对老人不离 不弃,就连到深圳打工,她也将婆婆 背在身上。来自重庆的农村姑娘李传 梅,用她的付出换来了一个贫寒农家 的幸福和谐,用她的人生故事诠释了 当今社会的大贤大孝。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四海之内,皆兄弟。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四则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 是以为孝乎?”
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 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 是以为孝乎?”
2、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 忧。”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论语四则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论语四则
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汉族。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 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 家学派的创始人,“仁”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 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华夏子孙称孔子为圣人,其下弟子 3000,其中较有位的有颜回,子路 等。孔子与弟子直接的授课谈话内 容,后由他的弟子整理成《论语》。 其中包含了学习、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道理,是一部很具哲 理、修身的书,也是孔子思想的精 华所在。
读言

三人行(xí ng)
学而不厌。
,必有我师焉(yān)。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 )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2、《论语》四则

22、《论语》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必:一定 择:选择 其善者:他们的优点
从:采纳,听从
改:改正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 女:同“汝”,你 知之:知道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知也:这是明智的。是,此。知,通“智”。
温:温习。 故:旧的。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感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为:作为,当作。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 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论语》四则
孔子的 简介:
孔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四书五经” 《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 《易经》《春秋》
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事情知道了吗?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好古:爱好古代文献。 敏:敏捷,迅速而灵敏。 求:探求。
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知识的人,只不过 是爱好古代文献,勤奋敏பைடு நூலகம்的去探求它罢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吉林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论语》四则》课件

吉林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论语》四则》课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 习乎?
时习:时常复习。 说:通“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
殆:有害。
吾日三省:我每天进行多次检查、反省。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随堂演练
一、看拼音,写生字。
军事家们经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dài( )。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句子品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 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 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 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句子品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 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而 不肯读书,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1.你知道“指鹿为马”现在常用来比喻什么吗?。 指公然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思考
读课文,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四则

《论语》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小红和小丽总是利用周末的时间去复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周学过的知识,你能用《论语》中的哪一 句来描述这个场景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一天,小刚回到家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 妈妈,今天我又交了好几个朋友,又学到了很 多知识和道理,真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为学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小组合作学习
采取的自学方法
小组合作自学第 则
小组学习收获
补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宋代 朱熹 《集注》:日省其身,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个人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情景模拟
你的同桌小明,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觉 得这道题比较难,就不想去思考了,此刻,身为 同桌的你,能用《论语》中的哪一句去劝诫他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自 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 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四则
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李跃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朋: 同门曰朋
友: 朋友

论语四则公开课(最全版)PTT文档

论语四则公开课(最全版)PTT文档

课堂检测
1 、本文中“子曰”的“子”指的是_____,名_____, 字_____,_____时期_____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学派的创始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知新:领会和理解新的知识。
2、理解、积累“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有 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 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拓展延伸
思考: 课文哪几则是谈学习态度的, 哪几则是谈学习方法的?
谈学习态度:
第一则: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虚心学习)
第二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实事求是)
谈学习方法:
第三则:敏以求之(勤奋刻苦)
第四则:温故求新(勤于思考)
同“汝”,你。知之:知道。应理解为 第二则: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本文中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 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能 前一个“之”:指前面所说的“善者”,好的方面,即优点。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确疏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论语四则》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学课件 《论语四则》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 义。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a
8
子曰:“不患。人忧之虑 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指人的学习态度)
a
9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 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因别人不了解 自己而忧虑,却应当担心自己不 了解别人。”
a
10
知子之曰为:知“之由,,不诲知。汝为知不教之导乎!
知,是知也。”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 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a
22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收集有关孔子的材料或 阅读有关书籍。
a
23
是一部记彔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乊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语文
论语四则 长春出版社 五年级下 胡秀芝
a
1
制作:苏密沟中心小学胡秀芝
a
2
作者
孔子(公元前
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
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开创
者。
a
3
背景链接: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
a
1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论语》四则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 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a
19
拓展: 《论语》
a
20
小练笔:
用几句话来写一写你 的读文感悟。
a
21
课堂检测:
谈谈你对“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 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 见
生字学习:
必有我师焉(yān)
择其善者而从之(shàn)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zhī)为不知
是知(zhì)也 敏以求之者也(mǐn)
“子曰”
为什么《论语》四则的每一则开
头都用“子曰”? 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
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
示对老师的尊敬。
内容解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虚数, 走 几个人 等于“于之” 他们的 在其中
善者 而 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优点 好的方面
顺从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虚心求教,取长 补短,改正不足。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不是 爱好古代文献
敏以求之者也。
敏捷,迅速而灵敏。 理解:好古、勤学是孔子成功的两条经验, 告诫我们一切知识都是勤奋、努力学习的 成果。
子曰:“温



新,
旧的(知识) 领悟


(之) 为

矣。”
语气词,了
可以 凭 (这一点)做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常复旧
课,领悟新知。
子曰:“由, 诲

知之乎?
认识事物 (的道理)吧
教导, 通“汝”你 教诲
知之 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是 也。”
代词,这 通“智” 聪明智慧 固定句式:“……也” 译作“……是……”
《论语》四则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汉族。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 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 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 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 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 人视为至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 要不懂装懂。
交流讨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 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 对此,有人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 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你怎样看 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两小儿辩日
春秋时期,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 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 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 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 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 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 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 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 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 “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