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单位的动态性
论翻译单位的选择及其动态性
落到语篇划分 的不 同观点 , 将语 言 的某一 层级 作为基 本 的
翻译单位 。如有的主张 翻译单 位 应该是 小句 , 有人则 认 为
应 以 句 子 为 单 位 ; 有 提 出 将 句 子 以 上层 次 ( 括 旬 群 、 还 包 段
V 1 9N . 0. o5 2
2 0. 0 01 1
论 翻 译 单位 的 选择 及其 动 态性
唐 文 丽
( 南 师范 学 院 , 西 渭 陕
摘
渭南
740 ) 10 0
要: 文章以动 态观 为视 角研 究翻 译单位 问题 。文章认 为 , 文文本是 一个立体的语言组织形 态, 原 由多重层
例 ( ) T eyu gso eR cyMonan ,h e nR neia 1 :h on et fh ok u t s te t ag t i To s
s e t c lr sg t n a c d b l c e s e p c n o s n wfed ,a p c a u a ih .E h n e y g a i r ,d e a y n ,s o i l s nd
翻译单位 三种 不同的界定 。而这些不 同实 质上反 映了翻译
研究 的几 次转 向, 翻译研 究者 对于 翻译本 质看 法演 变 的 是 折射 பைடு நூலகம்然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 即见不足之 处 : 言学派对 语 翻译单位 只是静态 的划 分 , 缺少对 社会 文化 语境 和翻译 目 的等非语 言因素的观照 ; 功能 学派 和文化 学 派则过 分强 而 调非 文本 因素 , 把功能 和文化 作为相应 的翻译 单位 , 过于抽 象, 缺乏可操作性 。因此 , 翻译单位 的确定 还应建立在 语言 本 身的基 础上 , 同时要考 虑到 其他 的主 客观 因素 。本 文试 图以动态观为视角来研 究 翻译 单位 问题 , 析影 响 译者选 分 择 翻 译单 位 的 因 素 及 其 选 择 过 程 , 以期 对 翻 译 实 践 有 所 帮
奈达翻译理论奈达翻译标准Dynamic Equivalence译成“动态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对等 ’的翻译标 准;2 .把 现代语 言学的最新研 译文对译文的接受者 。同一信息 ,用两套不同的 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 中来 ;3 .在翻译 史上第 语 言 ,接 受 者 不 同 ,却 要 产 生 出基 本 相 同 的效 这就是等效翻译的主要原则 。 2 ”[ 1 个把 社会 效 益 ( 读者 反 应 )原 则纳入 翻 译标 准 果 , 令 人 十分 遗憾 的是 ,奈 达提 出 的翻译 标 准是 之 中。 ”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一举打破 中
一
收稿 日期 :2 1—1- 1 0 0 0 2
作者简介 :李 田心 (9 6 ) 14 一 ,男,湖 南衡 阳人 ,广 东外语 外贸大学南国商 学院教授 ,韩 山师范学院教授 。
・
7 ・ 4
D nmiE uvl c ,不是 “ 态 对 等 ” ya c qi e e an 动 。将 D — y
i e ms o h e r e t n tr ft e d g e o whih t e e tr ft e c he r c p o s o h me s g n t er c p o n ua er s n oi i u s a ei h e e t rl g g e po d t t n s b- a sa tal t e a ma n r a t e e e t r i t e t n ily h s me n e s h r c p o s n h s u c a g a e o r e ln u g .Thi e p n e c n n v rbe i e t- s r s o s a e e d n i c l frt ec lu a n itrc ls ti g r o f a , o h u t r la d h so ia etn sa et odi-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_许钧
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南京大学 许 钧 提要:本文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出发,考察翻译活动的动态过程,认为翻译活动是翻译主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通过具体的语言转换而进行的一种目的十分明确的实践活动,它涉及众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文章从翻译的意愿、现实和道德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翻译活动的多种因素,认为“要怎么译”、“能怎么译”和“该怎么译”是翻译活动中所必然面临的问题。
它们分属三个不同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在进行翻译或翻译研究时应对之加以全面的观照与审视,辩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 翻译,就其含义而言,有静态意义和动态意义之分,前者指翻译活动的结果,后者指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
对翻译的理论研究,自然应包括上述两个方面。
在以往的探讨中,我们看到,无论是对翻译结果的评论,还是对翻译过程的剖析,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众多牵制、影响乃至决定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或外部因素。
在《翻译层次论》中,笔者曾着力探索与分析翻译活动的内部要素,指出翻译在思维、语义与审美三个层次有着相对独立的活动内容、表现形式和规律,这些要素自身的特征与活动规律及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了翻译层次存在的客观性,进而揭示出任何翻译从本质上看都是一致的,但不同类型、不同目的的翻译具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并要受到不同层次的活动规律的约束(许钧,1992: 15)。
本文试图从意愿、现实与道德三个层面,对翻译活动中影响翻译主体的诸多因素进行宏观的考察与具体的分析,以有助于翻译主体在翻译中清醒地认识、把握好可能面对的各种关系与因素,克服顾此失彼的片面倾向,减少翻译活动的盲目性。
一、要怎么译——翻译的意愿层面翻译是人类的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它试图跨越不同话语传统,使各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得以沟通与交流。
从某种角度说,翻译这项实践活动,是因人类思想与文化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一开始便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为着满足某种意愿或需要而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翻译活动的目的对“翻译什么”与“为谁翻译”以及“为什么翻译”有着直接的影响,对翻译立场、翻译方法也有制约,通过对翻译目的与结果的对比分析或考察,往往可揭示出在翻译活动中客观上存在着译者难以自主的一些因素。
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
论戏剧翻译的动态表演性原则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戏剧翻译中的动态表演性原则,分析其在戏剧翻译中的重要性及应用。
戏剧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它需要在保留原剧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舞台表演的特点,使得翻译后的剧本在舞台上能够得到生动的呈现。
动态表演性原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强调翻译者在进行戏剧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到舞台表演的动态性、表演者的身体语言、观众的接受心理等因素,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本文首先对戏剧翻译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进行简要介绍,明确戏剧翻译的独特性。
接着,文章将详细阐述动态表演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戏剧翻译中的应用,包括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句式的调整、修辞的运用等手段,使翻译后的剧本更好地适应舞台表演的需要。
文章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戏剧翻译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以及其对提高翻译质量、增强观众接受度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加深对戏剧翻译动态表演性原则的理解,为戏剧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戏剧翻译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戏剧翻译的基本特点戏剧翻译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翻译形式,它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原作的文本内容,更要兼顾其在舞台上的表演性。
这一特性决定了戏剧翻译在处理语言时,必须考虑到戏剧的四个基本要素:演员、观众、舞台和剧本。
戏剧翻译的语言必须适合舞台表演。
这意味着翻译的语言要具有口语化、生动性和节奏感,以便演员能够自然流畅地表达,同时也方便观众理解和接受。
翻译还需要考虑到舞台上的动作和表情,以确保语言与表演相互协调,共同营造出戏剧的整体效果。
戏剧翻译需要关注原作的文化背景。
由于戏剧往往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作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
这包括处理原作中的成语、俚语、习俗等特定文化元素,以及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和冲突。
再次,戏剧翻译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
翻译单位的动态性研究
发表 了一 篇题为 ( ( 论 翻译 单位 的文章 。此 后 ,有 关翻译 单位 的论 述屡 见 不鲜 ,但对 翻译单 位 的认识 并不统 一 。主 要分 为 以下几 大类 :一 是 以词 、词组 、 小 句为 翻译 单位 ( 罗选 民等 ) 。 二 是 以句子 为 主要 翻 译 单位 ( 袁 晓 宁等 ) 。 三是 以句群 为 翻译 单位 ( 吕俊 、 葛 校琴 、石 淑芳 、 方 梦之 等 ) 。四是 以段 落 为翻译 单
译 的过 程 中 ,人们 还是 运用 到翻译 单位 。正如 叶子 南 ( 2 0 0 1 )所讲 ,“ 任 何一 个从 事翻译 工作 的 人都知 道 ,在 翻译 的过程 中 ,译 者 并不会 想到 翻译 单位这 个概 念 。但在决 定 翻译方 法 的过程 中这个 概念 实 际
上 已不 知不 觉地 被运用 了。 ”如对 T h e l o s t mo n e y
践也有 重 要 的指 导作 用 。
对 于这 个 问题 ,国 内外 译界 看法 不一 。前 苏联 著名 语 言学 派翻译 理 论 家 巴尔 胡达 罗夫 在 语 言与 翻译 》一 书 中将 翻译 单位 定义 为:“ 在译 文 中能 够找 到对 应物 的原文单 位 ,但 它 的组成 成分 单独 的在 译 文 中并没 有对 应物 。换 言之 ,翻译 单位 就是 源语 在 译语 中具 备对 应物 的最小 的语言 单位 ” , 他把 翻译 单 位划 分为 6 个 层 次 ,分 别 为 :音 位层 、词素 层 、词 汇层 、词 组层 、句 子层 和话 语层 。纽 马克认 为 ,翻
尽 管人 们对 翻译 单位 的认识 不一 ,但是 ,在 翻
的语 言成 分 ” 。 B r i a n Ha r r i s 主 张词组 、 小 句 和句 子 是翻译 单 位 。Ko l l e r 认为 翻译 单位 可 以是词 组 ,可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动态对等理论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它提出了一种新的翻译方法,对于文学
翻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依据源语意义和风格,并根据目标
语读者的习惯和接受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保持对等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
的应用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境和风格,使目标语读者能够体验到与源语读者
相似的阅读感受。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意境和风格。
文学作品
不仅仅表达了文字之间的意义关系,更包含了诗意、意象、情感等多层次的表达方式。
传
统的对等翻译方法常常只局限于语义的准确传达,而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文学元素。
相比之下,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对文学作品意境的重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只是简单替换词语,更要注意如何将原著中的意象和诗意传达给目标语读者。
通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比
如转换、增补、删节、补足,译者可以更好地还原原著的意境和风格。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可以增加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体验。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不
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特色,针对不同的目标语读者,传统的字对字翻译可能存在一些语言
和文化障碍,使得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原著的意义和表达。
而动态对等理论强调翻译应该
根据目标语读者的习惯和接受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翻译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
惯和阅读体验。
通过对词语的选择、句法结构的调整以及文化意象的转换,译者可以更好
地让目标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感受,增加译作的可读性和魅力。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与发现,一直是语言学家最关注的课题,尤其是新的翻译理论的出现,使翻译学研究者们更加有趣、变化多样。
本文将重点介绍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并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奈达翻译理论是由西班牙翻译学家José Ortega y Gasset于1953年提出的。
奈达翻译理论是一种相对论,它认为,原文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对对等关系,而翻译者的任务是要使译文尽可能地与原文保持着这种相对对等关系。
奈达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译者的意识,认为翻译本不是一种乏味的文本抄写工作,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活动,翻译者必须对原文有很深的理解,并有客观的态度向原文进行相对对等,以做到“自在”、“诚实”、“合理”的翻译。
在奈达翻译理论中,动态对等是指翻译者在文化、社会、时代的改变中,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其在译文中体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以达到发挥原文的最大作用的一种翻译方式。
动态对等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的译者,可以在原文的意思基础上,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有效地、有创造性地进行相对对等,从而实现最佳译文效果。
在实践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动态对等这种方式,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和语言能力,利用丰富的符号,表达出翻译者的审美情趣,使翻译的语句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增强其译文的文化魅力和读者的读解体验。
此外,动态对等还能够让翻译者更加深入地钻研原文,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把翻译的文化叙事移植到译文中,更好地让本文化的读者接受原文信息。
总之,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简单抄写与死记硬背的传统翻译方式,引导翻译者积极体验原文,以更活泼活跃、更有创见的方式去理解原文的文化,将其信息传达到译文中。
有效地掌握动态对等,深入地钻研原文,经过翻译者的聪明才智,才能将原作有效地传达给读者,从而实现翻译的意义。
以上就是本文关于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的介绍,从概念介绍到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所带来的实质性增长,全文均经过详细、深入的讨论,旨在使翻译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有效地运用动态对等原则,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指将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强调在翻译中保留源语文化和语言的元素,同时考虑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因素,从而实现最佳的对等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首先,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保留源文学作品的文化特色。
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财富的体现,文化的内涵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
在翻译过程中,动态对等理论通过运用对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将源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在目标语中重新塑造出来。
例如,《红楼梦》的翻译在不同时期均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和特点,在运用动态对等理论时,可以避免翻译中的语言表现形式不合适或语陈旧的现象,从而更好地保留源文学作品的文化特色。
其次,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风格都反映了一个社会或国家的风貌,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其语言和词语的使用方式也有所差异。
通过使用动态对等理论,可以结合目标读者的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更好地实现目标语的流畅性和通俗性,达到让读者接受并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目的。
最后,动态对等理论能够更好地同时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效果。
在文学翻译中,对等是指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相似性程度,越高的对等程度意味着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越高。
通过运用动态对等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原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在编写目标语翻译时更好地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从而实现最佳的对等效果。
总之,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更好地保留原作品的文化内涵,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实现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对等效果。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动态对等”是“文化对等”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奈达于1987年提出,它强调“跨文化翻译的联系和影响是双向的,相互之间具有动态平衡”。
它也被认为是翻译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广泛应用于跨文化翻译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奈达关于动态对等的概念。
奈达认为,动态对等的概念是建立在“文化对等”和“文化相对化”基础上的,它提出“在跨文化翻译本身过程中,只有在源语言文化与目的语言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这两种文化才能够和谐的穿梭于彼此之间”。
也就是说,两种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是相互的,它们必须发挥出动态的关系才能获得最好的翻译效果。
因此,翻译家在进行跨文化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对等性,也就是采用动态对等理论,来确保翻译内容的准确性。
其次,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翻译家需要充分考虑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强调源语文化的特色。
另一方面,翻译家还需要考虑目的语文化的特点,对翻译的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其达到最佳效果。
此外,翻译家还应该注意保留源语文化中的概念特色和语言符号,同时考虑目标语文化的特点,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为此,翻译家需要根据不同文化的不同特征,运用多种适当的翻译方法,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从而使翻译作品保持最大的有效性。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动态对等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首先,很多时候,语言文化的差异和翻译家的翻译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翻译者可能无法完全权衡到这些因素,有可能出现翻译不当的情况。
此外,动态对等理论所涵盖的范围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它仅可为翻译家提供有限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实用性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译家在使用这一理论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通过采用动态对等理论,跨文化翻译得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最终促进文化交流与整合。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文化转换理论。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相似的功能,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应。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重视翻译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利自然。
三、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种延伸。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注重解释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面对应。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创造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
四、文化转换理论文化转换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文化之间的转换。
文化转换理论指出,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
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对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论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中传达意义和实现功能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提倡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文化转换理论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动态性探析——以亚瑟·威利对《道德经》中“道”的翻译为例
(9 WC 1 ; 1 年度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 “ 知隐喻观 与语法 隐喻理论 的系 统性对 比研究 ” 2 1J2 1 的阶段性 0X 0 )2 0 0 认 (00K 3 )
成果
作 者简介 : 朱文静 ( 9 5 ) 女 , 18 ~ , 河南安 阳人 , 西安外 国语大学英文学 院 2 0 09级研究生。
概念整合理论产生于上世纪 9 0年代 , 是在心理 译《 道德经》 中的“ 时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认知思 道” 空 间 ( na S ae 理论 的基 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一种 重 维过程 , Metl pc ) 以期进一步求证概念整合理论对典籍翻译的 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综观 国内学者对该理论的专 可解读性 , 并充分地论证概念整合理论视阈下翻译过 题论述 , 有些是对概念整合理论本身的认知力阐述与 程 的动态 特性 。 研究 … , 些论 述 了概 念 整 合 理 论对 隐 喻 的 阐 释 有 力 。将概念整合理论 用于翻译理论与实践探析 的
2 1 年 6月 01
延安 大学 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un l f at nvri Sc l cec ) o ra o n U i sy( oi ine Y m e t aS
J n,0 1 u 2 1
V0. 3 13 No 3 .
第3 3卷第 3期
・
语言 ・ 文化 ・
句子 、 段落及整个篇章 , 涉及语法与词汇 组合(o psi ) cm oi n 指将 两输 入空间的投射直接 包含的词语 、 t o 文化 涵 养 、 活 经 生 组合 , 经组合后的投射形成各个输入空间以前均不存 层 面及原 文作 者个 人 的知识 结 构 、
eei sae1中包 含 c 在的新关 系。完善 (o p t n 即借 助背景框 架知 历及 社会 经 验 等 。其 上 方 的 G nr pc cm li ) eo n t p n t 是译 p 识、 认知和文化模式 , 在合成空 间中使所激 活的模式 I u 1中的成分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 。I u 2 其 接受 ( ae ) ptr 不断完善。由于心理空间与我们长时 图式 者心理空间 , 中包含 了译者掌握的百科知识、 tn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尼达姆和基尼斯特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翻译理论,是新颖的翻译方法和思想。
它强调翻译不仅是从词语层面的音译和意译,更要考虑到目的语文化环境和译者自己的认知背景,是一种兼顾传达源语信息和充分符合目的语文化的翻译方法。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下文从准确传达原文、保留原文风格、符合目的语文化背景等方面详细阐述。
首先,动态对等理论可以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准确传达原文。
准确传达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信息和意义,并让读者感受到翻译作品代表的是原文,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对等理论提倡以自然而然的方式来传达原文含义,要清楚表达原作家的意思并将其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中。
此项完成之后便能够实现文学翻译的伟大内在价值:传达不同国家文化的影响。
其次动态对等理论可以在文学翻译中保持原文风格。
文学作品中,除了内容之外,还有诸如句型、用词、闪回等等,这些元素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动态对等理论提倡在翻译中妥善地对这些因素进行处理,通过对语言和文化层面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细致地分析,将原文的语言风格进行传递,让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原作品的风格以及特点。
最后,动态对等理论可以保证文学翻译符合目的语文化背景。
文学翻译不仅要求翻译准确与原文风格一致,更要求翻译符合目的语文化。
文化背景是影响一部文学作品风格元素的关键因素之一。
翻译时需要全面了解目的语言文化背景,了解其文学翻译特点,确保读者能够全面理解翻译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并在阅读中感受到同原作品一样的文化气氛和情感。
综上所述,动态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通过该理论的应用,方可顺利传达原文的信息和意义,保证翻译作品与原作品风格一致,以及符合目的语言文化背景。
动态对等理论的引入,使得文学翻译不再仅限于单一的翻译方法,而是从多方面角度来分析、研究,从而实现了文化的广泛传递和交流,为世界文学的翻译与传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英汉静态与动态研究综述——兼论翻译中静态与动态的转换
词, 汉语语法则重在名词。 【他不仅 多次 申明这 一观点 , ”2 而 且针对多数学者英语 以名词为重点 、 以动词为重点的看 汉语 法 , 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在《 中专辟 出“ 汉语语法 不以动词为
重点论” 一小节讨论这一问题 j 。 申小龙 比较 了上述 两人 的观点 , 认为之所 以 出现矛盾 , 是 因为二人谈论 的是汉语 的两种不 同的句子类 型 , 同济谈 林
---— —
1 40 ・— - - —
是指在语 法理论研 究层 面上 。而英 汉对 比时 所谈 的英语 的
名词优势与汉语的动词优势 都是指 两种 语言 文本 中使用 名
谓语 、 宾语 、 表语 、 补语 、 定于 和状语 , 形态不变 ; ) 2 汉语 动词
英汉静态与动态研究综述 —兼 译中 — 论翻 静态与动 转换 态的
张 坤 坤
( 山东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济南 2 00 ) 5 10
摘
要: 英语和 汉语相 比较 而言, 英语名词使 用频率高 , 具有静态优 势 , 而汉语动词使 用频率高, 具有动态优 势。
通过英汉互译文本的对 比分析 , 可以在 一定程度上验证英语 的静 态优势及汉语 的动 态优 势, 而认识 到这一规律可以
率动词 占优势 ; 英语语法 以动词为重点 , 运用频率名词 ( 介 + 词) 占优势 。[粥‘ ” 】 蛳 综上所 述 , 我们认为 , 主张汉语重在名词 , 英语重在动词
现为英语的名词优势和汉语的动词优势。较早提出这种论
点的是林 同济 ,汉语的特点是动词优势 , “ 英语的特点可说 是
基础都是汉语 的全部句子 , 并不只是一部分句子 ”更重要 的 ;
态优势主要体现在较多使用动词上。我们说“ 较多” 使用 ,
从译本对比看翻译标准动态性论文
从译本对比看翻译标准的动态性摘要:本文通过对同一原著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各种原因。
在此基础上,对“忠实、通顺”这一翻译标准进行了反思,得出“忠实、通顺”分为不同层次,只要不是过分,各种层次的“忠实、通顺”都有其价值的结论。
评定译文优劣,除语言层面外,还要考虑其他各种非语言因素。
关键词:译本翻译标准动态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严肃的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译文忠实、通顺。
按理说,一部文学作品,在态度认真、汉外水平都合格的译家笔下,其译文应该不会相差太大。
但比较同一原著的各译本,就会发现情况并非如此,这似乎不合常理。
如何准确、公正地评论这些译作就成为一个难题。
本文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看待“忠实、通顺”这一标准,希望以此加深对这一翻译标准的认识,以便更为准确、公正地评价译作。
一不同的理解巴赫金认为,任何话语都只能发生在同他人话语的交往中,离开这种交往对话关系,任何话语无由产生也无由存在。
翻译是译者与原作的对话,这一对话必然涉及译者这一特殊读者的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价值观、思维方式,乃至译书时的心境。
由于这些因素因人而异,对于同一原作,就可能出现不同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译文。
上述因素相差越大,其译文差异也就越大。
接受美学也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并非把所有信息都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存在许多空白,而这些空白要靠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填充,这样作品便在读者的理解中丰富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
如泰戈尔的stray birds有周策纵译本和郑振铎译本,两位译者将其分别译为《失群的鸟》和《迷途的鸟》。
周策纵之所以用“失群”,是由于翻译该书时他处于丧父的悲哀中,读到stray birds 后,心情得到沉重的共鸣,译文自然选用了能够表达这种心境的“失群”。
心境的影响在该书第六首诗翻译中也可看出:if you shed tears when you miss the sun,you also miss the stars。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指一种翻译策略,旨在实现原始文本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最大化等效性。
这种方法不仅要求翻译者充分理解原始文本的含义,还要求他们在目标语言中使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和风格来再现原始文本。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比其他类型的翻译更多的努力和理解。
因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质,如诗歌、隐喻和象征主义等,使其更具挑战性。
而动态对等理论的适用性正好能够满足这些挑战。
第一,动态对等理论有助于实现原始文本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最佳等效性。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者的任务不仅是将原始文本的字面含义传达到目标语言中,而且还需要重新表达原始文本的情感和文化背景。
这需要翻译者对原始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并在目标语言中使用正确的语言技巧来传达情感和文化含义。
动态对等理论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框架,帮助翻译者实现最佳等效性。
第二,动态对等理论有助于翻译者保持文学作品的原文本风格。
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和文字风格方面常常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并在其本身的语言背景中具有文化和历史的特征。
将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保留在翻译中是关键之一。
动态对等理论通过重视原始文本的风格和语言能力,从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保持了原文本中的风格和个性。
第三,动态对等理论有助于翻译者从文学作品中传达意义和情感。
文学作品不仅包含简单的事实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通过动态对等理论,翻译者可以忠实地再现原始文本中的情感和意义,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学作品是要影响读者的情感和心理。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
论奈达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20世纪80年代后,翻译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理论家以新视角研究翻译,以寻求翻译问题的原因并解决它们。
在所有新视角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强调翻译的文化方面。
本文的目的是从文化视角分析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探讨它如何影响文化翻译问题的解决。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核心观念,它阐述表示翻译应该尝试达到对等的状态。
一般而言,对等是指翻译任务中发出者(译者)和接收者(读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关系,它涉及语言、文化和文本特性之间的某种平衡。
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为译者试图在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模仿原文语言的文化精神,以便创造更加可信的译文。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了文化相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译文应适应其受众的文化背景。
换句话说,译文应与翻译中包含的文化信息相一致,以此予以接受。
为了做到这一点,译者需要理解原文中涉及的文化信息,并将其转化成跨文化语境中的理解。
以上是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基本概念,那么它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传输有什么影响呢?首先,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中考虑文化差异。
比如,中国和西方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译者在译文中需要将这些差异转化为一致,以便其接收者可以正确理解。
此外,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媒体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翻译任务被认为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但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看来,翻译任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必须考虑媒介的影响,以便达到文化传输的最佳效果。
例如,如果原文的受众主要是中国人,译者应该考虑文化差异,而不是直接译文,而如果原文的受众主要是西方人,译者则应考虑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译文能受到正确的理解。
最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还强调了新媒体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文本翻译往往重视语言本身,但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可以在跨媒体环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译者在翻译中还需要考虑新媒体的文化角度,以便通过跨文化的新媒体环境达到最佳的文化传输效果。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指在翻译时,为了使译文与原文在交际功能上实现等效,翻译应该考虑目标语言(译文所用语言)的语法规则、语义特征、文化习俗及读者需求等因素,因此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重新表达和再创作。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典型应用和艺术的载体,它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独立于语言之外具有独特的表达形式。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静态的对等理论往往无法有效地传达原文的文学价值和意义,而动态对等理论将翻译与原文紧密结合,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艺术效果,实现对等的传达。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重视语法规则的转换。
语法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语言的结构、语序和词法等基本规则。
在翻译中,应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相应的转换,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逻辑。
只有在语法上的对等达到了,才能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意义。
动态对等理论充分考虑了目标语言的语义特征。
语义是语言表达的核心,它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多个层次。
在文学翻译中,应通过选择恰当的译词和翻译策略,来表达原文中的语义信息。
这就要求译者具备深厚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准确把握原文的语义特点,运用目标语言的语义能力进行恰当的翻译。
动态对等理论还注重文化背景和习俗的传达。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折射和传承,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的延伸。
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考虑到原文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因素,将这些因素与目标语言的文化环境相结合,使译文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
只有在文化上的对等达到了,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读者需求的满足。
在文学翻译中,读者是最终的接受者和评价者,他们的理解和感受至关重要。
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背景、需求和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只有在读者需求方面的对等达到了,读者才会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是翻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所面临的难题,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翻译策略。
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动态对等理论强调译者应尽可能地将源语言文本的意思传递到目标语言文本中,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字面意义进行翻译。
这对于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文化内涵的丢失和情感的偏差。
因此,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能够深入了解源语言文本的背景、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原作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实现动态对等翻译。
其次,动态对等理论还提出了“等效效应”和“等效转换”等概念。
等效效应指的是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所产生的意义应与原作在源文化中所产生的意义相同或相似,并且应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和期望。
等效转换则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翻译的一定是意义,而不是字面意义。
这两个概念对文学翻译非常重要。
因为文学作品通常涉及到人物、情节、背景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翻译需要尽量保证这些方面在译文中的呈现与原作一致或相似,才能让读者在文学作品中体验到相似的艺术享受。
最后,动态对等理论还提出了翻译中“自由翻译”和“忠实翻译”等概念。
其中,自由翻译指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读者和文学作品的需求和要求,对源语言文本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动,使得译文更好地适应目标读者和文学市场。
而忠实翻译则不改变原作的风格,语调和情感色彩,尽可能地保持与原作的一致性。
这两种方式对于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难以决定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选择。
综上所述,动态对等理论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
它能够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及其他要素,从而实现动态对等翻译。
同时,它也为译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得文学翻译能够更好地适应目标读者和市场需求。
因此,对于一名文学翻译来说,掌握动态对等理论是非常必要的。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在文学翻译中,动态对等理论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动态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翻译学家尼达姆(R. Nida) 提出的,主张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注重传达原作的意义、风格和表现方式,而不是字面翻译。
本文将从理论阐述、实际翻译和文学交流三个方面讨论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在翻译理论上的阐述。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应当注重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而不是对原文字面的机械翻译。
翻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应当根据原文的文化背景、语境和表达方式进行灵活的调整,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且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动态对等理论的提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帮助翻译者更好地把握原作的精髓,避免了对原文的误解和曲解。
动态对等理论在促进文学交流和传播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学作品是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交流和传播的重要桥梁,而文学翻译作为文学交流的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采用动态对等理论进行文学翻译可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使读者在跨文化的阅读中得到更为真实和深刻的感受。
通过翻译者的精心调整和传达,原作中的风格和情感能够在译文中得到充分的呈现,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原作的情感和思想。
动态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在翻译理论上的阐述、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以及在文学交流和传播中的推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未来的文学翻译实践中,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动态对等理论,并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以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义和情感,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的动态性及其社会文化渊源
On the Varying Nature of Translation and Its
Sociocultural Sources
作者: 李玉良;夏晓琼
作者机构: 济南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济南大学,校办,山东,济南,250022
出版物刊名: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2页
主题词: 翻译;动态性;社会文化;共时变化;历时变化
摘要:翻译不是恒一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这是因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必须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从而翻译活动本身的某些因素,包括翻译标准、方法,翻译过程等呈现出动态性.也就是说,以上因素随时间的变化和文化因子的变换而发生变化.翻译的动态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共时性变化和历时性变化.世界上没有从一而终的万能的翻译理论,所以运动的观点应是翻译研究的根本观点;翻译理论应该关注翻译动态性的研究,并努力适应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话: 本 领 的 用 处 主 要 在 于判 断 是 非 和 处 理 事 务 该
段 话 用 的是 排 比 的形 式 讲 述读 书 的好 处 培 根 所 说 的 读 书 的 好处 是获 得 乐 趣 、 文采 和 本 领 这 三 者 的 关 系 是 有一 定 的递 进 关 系 然 后 再分 别 讲 述 这 三 个 好 处 的
安 徽 文 学
ANH UI W ENXUE 语
}
{
谂翻 译单位 的动态. j 生
彭 丽梅
( 赣 南 师范学 院)
摘 要: 本 文从 中 英 句 法 结构 、 表达习惯的差异、 中英 i s a t e a c h e r . 以词为单位 可翻译为 : 她有两 个兄弟 , 一
在 翻译 时有 的喜 欢 把 词 作 为翻 译 的基 础 . 有 的 习
如: S h e i s a 惯以句子为单 位 . 有的把段落作为 翻译单位 . 更 有 人 个 简 单 句 用 词 为 单 位 的 翻译 来 进 行 翻 译 . p i g . 如 果 翻译 成 “ 她 是 一 头 猪 ” 这 显 然 就 是 不 对 的 而 习 惯把 篇章 作 为 翻译 单 位 由此 看 出 . 关 于 翻 译 单 位 她 像 猪 一 样 懒 简 单 的一 句 话 就 看 出 以词 为 的 界定 . 不 同 的 人 有 不 同 的 观 点 。 这 不 同 的 观 点并 没 可 译 成 : 换句话说 . 直 译 这 种 翻 译 有 正确 与否 的 区别 为 什 么翻 译 单 位 的界 定 会 有 如 此 单 位 的 翻译 法不 是 万 能 的 之 多 不 同 的答 案 呢 ? 主要 有 以下 几 点 原 因 : 第一. 两 种 不 同 语 言 之 间 的 差异 是造 成 翻 译 单 位 不 同 的 基 础 原 因 作 为 翻译 必 定 会 涉 及 两 种 语 言 以
翻译 从 严 复 的“ 信 达雅 ” 到鲁迅的“ 宁信 而不 顺 ” 都 给
我 们 翻译 提 供 了一 定 的翻 译 准 则 但 是 随 着译 者从 以
前 的仆 人 地 位 的解 脱 . 在 翻译 过 程 中更 加 注重 译 者 的 主体 性 . 并 发 展 到 后 面 的 译者 的 主体 间性 正 是 因 为
方 式 或 者让 步 等 从 句 如 果 用 了从 句 我 们 就 得 好 好 分 析 主从 句之 间 的关 系 是 什 么 然 后 进 行 翻 译 而 中国 人
一
般 对 这 种 主从 句 的 翻译 特 别 头 疼 . 首 先 因 为 这 种 表
达 方式 跟 我 们 的思 维 方 式 不 一 样 我 们 不 能 以 中国 人 的思 维 方 式 来 理 解 外 国人 思 维 所 写 的东 西 第 二 . 不
没有任何歧义 . 既 能 表 达 原 文 的 态性 译 者 主 体 性
翻 译 单 位 界 定 的模 糊 性 及 原 因
结构 . 符 合 翻 译 标 准 但 这 样 的句 子 都 是 简 单 句 . 一 般
一
、
不 会 涉 及 从 句 但 翻译 不 可 能 永 远 停 留 在 简 单句 上 . 因此 这 种 以 词 为单 位 的翻 译 方 法 有 其 局 限性 同样 一
同 的译 者具 有 不 同 的 翻译 习惯 虽 然 翻 译 具 有 一定 的
标 准. 任 何译 者 都 必须 遵 照 一定 的规 则 来 对 原 文进 行
j u d g m e n t a n d d i s p o s i t i o n o f b u s i n e s s . 有人 把它 翻 为 : 读 书 可 以得 到乐 趣 . 获 得 文采 . 学 会 本领 、 乐 趣 的主 要 用 处 在 于私 人 独 处 的生 活 : 文 采 的主 要 用 处 在 于 和 人
新 探
文 化 差异 、译 者 主体 性 及语 境 差 异 几 方 面 解释 翻 译单 个 是 医生 , 另 一 个 是 老 师 这样 的 翻译 没 有 任 何 问 题 .
位的动 态性 , 以期为译者提供 借鉴 。
是 按 照 词 原 来 的顺 序 逐 字 翻译 的 翻 泽 出来 的 泽文 也
语 法关 系或 者说 逻 辑 关 系 。以 培根 的《 论学习》 为例 :
S t u d i e s s e r v e f o r d e l i g h t , f o r o r n a me n t a n d f o r a b i l i t y . T h e i r c h i e f i r s e f o r d e l i g h t i s i n p r i v a t e n e s s a n d r e t i r i n g ; f o r o r n a me n t ,i s i n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f o r a b i l i t y 。i s i n t h e
上 。 以 中英 翻译 为例 . 中 国 人喜 欢 用 短小 的句 子 叠 加 到 一块 。 而英文习惯用从句 , 有表示时间 、 地点 、 原因、 方 法 也 是 有 局 限性 的 . 这也 为意 译 提 供 了 空 间
( 二) 以 句 为 翻译 单 位 句 子 是 能够 表达 意 思 的最 小 单 位 . 它 比词 更 具 延 伸性 . 并 且 句 子 具 有 独 立 的语 法 结 构 但 句 子 绝 对 不 是 简 单 的 词 的堆 积 这 当 中必 定 涉及 语 言 学 当 中的 句 法 句 子 是词 与词 之 间 根 据 一 定 的句 法 结 构 组 合 到 一 起 的 因 此我 们 在 翻译 句 子 时 不 能 忽 略词 与词 之 间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