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角度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

合集下载

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研究述评与展望
题。这些问题因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受到学
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笔者将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
冲击下,正经历着形式多样、程度不一的社会文化变
一系列空间问题而广受研究者关注。学者们逐步意
识到,旅游参与后,旅游地的空间功能、关系、文化等
都在发生重构 [3]。旅游地不同权力主体在空间上演
着一场场空间冲突 与 斗 争,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当 地 原 有
从发文情况来 看,我 国 旅 游 地 空 间 生 产 研 究 经
历了 3 个 阶 段:在 起 步 阶 段 (
2009—2011 年),少 量
学者关注,发 文 量 少;在 低 速 发 展 阶 段 (
2012—2015
年),更多学者参与研究,发文量突破两位数;在中速
发展阶段(
2016—至今),发文量明显提升,但截至目
6.
29
社会科学 Ⅱ 辑
5.
03
8
5.
3
郭文
郭凌
7
5
5.
3
孙九霞
3.
8
收稿日期:
2022-12-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充 市 社 科 研 究 “十 四 五 ”规 划 项 目 “传 承 与 重 构:旅 游 社 区 的 ‘家 空 间 ’生 产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NC22C211)阶段性研究成果;南充文化旅 游 职 业 学 院 2022 年 度 校 级 项 目 “旅 游 背 景 下 古 村 落 空 间 变 迁 研 究 ”
良性发展;景观效应包括人居环境、景观特征的变化
究成果对 我 国 旅 游 地 存 在 的 空 间 问 题 进 行 实 证 研
复、生态营造等对自 然 景 观 空 间 意 象 性 修 复 重 塑 当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 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旅游成为一项非常热门的行业。

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迅猛,每年的出入境旅游人数,国内外旅游人数以及旅游收入都在稳步上涨,旅游业现已成为影响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术堂收集了155个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旅游扶贫地空间分布格局及成因 2、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APP的持续性使用意愿研究 3、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4、高铁网络化下中国城市旅游场强空间格局及演化 5、中国低碳旅游发展效率、减排潜力及减排路径 6、信息化视角下的全域旅游 7、旅游目的地品牌象征性意义对到访意向的影响研究 8、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文明旅游路径依赖 9、论旅游的边界与层次 10、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旅游目的地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基于对四川泸沽湖景区的案例分析 11、旅游信息微博传播网络结构及时空特征 12、区域间旅游需求溢出测度的缺口模型及其验证 13、基于生活美学的旅游审美探析--从观光到休闲 14、“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东北地区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研究 15、中国城镇化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 16、红色旅游价值观内化的网络文本研究--兼论国民幸福感的生成机制 17、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18、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博物馆文化授权研究 19、我国旅游季节性的区域差异与开发策略研究 20、海南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21、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异关系 22、山西煤炭经济替代产业探索--兼论重点旅游景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之路径 23、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 24、旅游卫星账户对我国现行旅游统计的影响和意义 25、现象学体验学说及其对旅游体验研究的启示 26、知识论视角审视下的旅游管理研究命题 27、“互联网+”背景下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研究 28、文旅融合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研究--以广东林寨古村落为例 29、基于生态标签制度的海洋生态产品生态补偿标准区域差异化研究 30、大都市传统工业区休闲旅游转型发展研究综述 31、大数据背景下旅游系统模型的重构 32、泛珠三角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33、武陵山片区旅游业与交通协同发展研究 34、西藏入境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35、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36、云南省旅游线路网络与空间结构特征 37、中国主要入境旅游城市交通通达性对比研究 38、跨境游客往来便利化的制度分析及对策研究 39、旅游网站的粘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双系统认知理论 40、城市旅游休闲公共空间组织及其管治研究 41、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 42、中国旅游年主题特征及其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分析 43、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 44、近30年浙江省入境旅游周期波动特征及影响机制 45、中部崛起背景下江西旅游景区发展问题与提升路径 46、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 47、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 48、我国旅游市场秩序的演变、评价及对策研究 49、高铁网络下的长三角旅游交通格局及联系研究 50、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创新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二: 51、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族裔经济现象及其形成机理--以浙江德清地区为例 52、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 53、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旅游扶贫效应研究方法 54、武陵山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与空间分异 55、城市居民雾霾天气认知及其对城市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影响 56、在线信息搜索对目的地感知形象演化影响研究 57、桐乡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58、基于文化生态旅游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后沟古村为例 59、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效率测度及其时空演化 60、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61、基于TAM的旅游App下载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62、浙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的多尺度研究 63、中国旅游城市形象感知特征与分异 64、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以周庄为例 65、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研究 66、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67、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 68、旅游地文化空间及其演化机理 69、广东省旅游业依赖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态势 70、武汉城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演化 71、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动态变化 72、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73、中国旅游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与战略选择 74、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76、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 77、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78、高铁驱动下大尺度区域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以京沪高铁为例 79、以新常态思维谋划“十三五”旅游发展思路 80、中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 81、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模式的影响机理--以云南省为例 82、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83、新常态下国内旅游创业的智慧取向及多种模式 84、旅游安全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85、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国家森林公园资源和管理属性经济价值评价 86、中国省际旅游发展的多指标综合相似性及时空聚类特征 87、旅游情境下公众低碳旅游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三亚游客为例 88、基于游客视角的历史街区旅游发展模式影响机理及创新--以苏州平江路为例 89、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及空间结构构建 90、低碳经济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演化博弈 91、基于负面IPA的入境游客对华环境风险感知研究 92、旅游时间序列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以城市入境旅游为例 93、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格局与国际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94、南京城市内部景点间游客流动特征分析 95、中原经济区县域碳收支空间分异及碳平衡分区 96、江苏省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测度及其因素分解 97、池州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98、目的地网络界面对旅游者体验及品牌形象的影响 99、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 100、中原经济区城市间相互作用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三: 101、中国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102、中国旅游产业结构变迁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103、高速铁路影响下的全国旅游景点可达性研究 104、中国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变化及影响因素 105、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空间格局动态演化及其驱动机制 106、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 107、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 108、旅游信息服务视阈下的智慧旅游概念探讨 109、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110、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自驾游客满意度研究 111、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112、安徽省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113、旅游目的地品牌差异化定位研究--基于品牌个性视角 114、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15、村落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发展态度的影响因素 116、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117、旅游企业诚信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118、旅游经济增长及其溢出效应的空间面板计量经济分析 119、旅游电子商务成熟度对在线旅游预订意向的影响--以携程旅行网为例 120、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机制研究 121、基于空间集聚的中国入境旅游区域经济效应分析 122、京沪高铁对主要站点旅游流时空分布影响 123、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 124、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125、山岳型景区低碳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黄山风景区为例 126、地质遗产区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探析--以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127、中国入境旅游服务质量时空态势演变与区域影响因素 128、民俗旅游产品创新中的顾客价值需求研究--以湘西自治州为例 129、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 130、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结构的计量地理分析 131、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132、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133、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34、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135、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北京旅游业与农业融合研究 136、城际高速铁路对城市旅游客流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137、城市化推动我国国内旅游发展的时空动态分析 138、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 139、旅游地国内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 140、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141、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展望 142、乡村旅游业与大农业耦合的动力效应及发展趋向 143、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144、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经济增长关系的空间计量分析 145、杭州城市旅游品牌的演化机理及优化 146、河南省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47、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148、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149、中国城市入境旅游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150、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151、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152、世博建设期上海市旅游住宿产业空间格局演化 15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 154、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贡献的演变 155、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摘要: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准确把握和量化测度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由此,建议将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的着力点放在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运转效率、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严密防范经济运行风险上。

关键词: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发展指数一、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一)指标体系维度选择(1)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一方面要改善当前创新绩效,另一方面还要培育创新潜力与动力,而后者主要依靠科研投入的增加、智力资本的投入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创新”维度,包含创新成果与效率、创新潜力与动力两项二级指标;对于创新动力,又具体从科研投入、智力资本、高等教育三方面进行刻画。

(2)协调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就是要统筹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其发展协调性。

就城乡发展而言,要避免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导致农村空心化;就区域发展而言,要促进东西部协调均衡发展。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协调”维度,包含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两项二级指标,各自分别从经济运行、社会发展和居民收支三方面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协调性。

(3)绿色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实现绿色发展,需要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水、土、大气污染状况,加强环境治理和动植物保护。

基于此,本文所建指标体系中的“绿色”维度,包含能耗与污染、环境状况与生态治理两项二级指标,具体从能源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水土大气现状、动植物保护和环境治理五方面刻画绿色发展水平。

(4)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了当前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文章构建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并探索了具体实践和案例分析。

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了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本研究旨在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行业发展的推动。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现状分析、比较、关键要素、具体实践、案例分析、总结分析、优势、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旅游业是当前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专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对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背景的分析,可以为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的阐述,将为本文后续内容的深入展开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旅游专业是当前高职院校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而如何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计。

通过探索有效的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研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还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上海都市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评价分析

要 ] 本文在结合前人对都市旅游发展 潜力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构建 了都 市旅游发展 潜力的
综合评价指标体 系。该指标体 系主要 包括社会经济潜在 支持力、旅游发展保 障力、旅游 自身发展 能力三
大一级指标共 2 4个三级指标 。并根据所构建 的综合评价模型,选取 了国内2 4个都 市旅 游发展 比较好的 城 市进行 了实证 研 究 ,并据 此 对 上海 都 市 旅 游 的发 展 潜力 进行 了细致 的分 析 。 [ 关键词] 都市旅游 发展潜力 熵权 法 综合评价
[ 中图分类号]F9 . [ 527 文献标 识码 ]A
都市作 为先进 生产力和高 度文明的聚集地 ,因其巨 大的集聚效应 和服务功能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 长极 , 是旅游需求产生 最为广泛 的客源输出地 ,也是 吸收 、接 待 国内外旅游者 的旅 游 目的地 ,都市旅 游的出现很好 地
国内对 旅 游 发 展 潜 力 的研 究 与 国外 相 比 ,起 步较 晚 。
产业在发展过程 中所 体现 出的潜 在的、在一定要素 的刺 激下能够发 挥 出来并能 促进旅 游产业 持续发 展 的能力 ,
是衡量旅游 产业发展前景的一种综合测度。
上海作 为中国经济 、金融 、贸 易和航运 中心 ,具 有 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 ,自 19 年上海市明确 了都市旅游 97 的发展定位 以来 ,经过 多年的发展 ,上海旅 游业 已经形 成了相 当的产业规模 ,产 业地位有 了明显的提 高;客 源 市场不断稳定 ,市场发育 日趋成熟 ;旅游产品 日益丰富 , 都 市旅游发展布局基本形 成。都市旅游业逐 渐发展成为 上海国民经济产业 中重要 的组成部 分。为 了更 好地研究 上海都市旅游未来 的发展前景 ,有必要对上 海都市旅游 的发展潜力予 以评价分析 。

我国文旅融合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的探讨

我国文旅融合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的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文旅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与迅速。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设立,从宏观组织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进程,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旅深度融合新阶段。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十四五”是实现2035年我国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阶段。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一直是采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分开发展的策略,因而当前我国文旅深度融合事实上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三者的融合。

那么当前我国公我国文旅融合水平测度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的探讨○彭雷霆康宇萌(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我国文旅融合事实包含了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三者的融合发展,而这三者的良性耦合协调是促进我国文旅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通过构建三者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15-2019年间31个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量化测度。

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系统具有高度耦合性,但三者间协调度较低;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域协调发展水平存在“东中西梯度差异”;从协调发展类型看,超过一半的省份为旅游业超前—文化产业滞后型,近三分之一的省份为公共文化服务超前—文化产业滞后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是阻碍三者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此,要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应完善顶层设计,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采取分类推进各省域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策略,并以个体文旅消费为链接纽带,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融合,从而加快我国文旅深度融合的实践进程。

[关键词]文旅融合;耦合协调;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23)06-0047-13[收稿日期]2022-09-16[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高质量发展视野下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研究”(编号:21BH166)的阶段成果。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

创新论坛248DOI:10.16660/ki.1674-098X.2007-1016-3735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郑新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5)摘 要: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较大的旅游客源国与接待国,在2010年,“智慧旅游”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数字城市建设浪潮的兴起以及物联网、AI、云计算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智慧旅游,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也有助于旅游业的产业化发展。

本文基于此,针对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慧旅游时代 旅游产业化 发展路径 研究中图分类号:F5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0(a)-0248-03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inthe Era of Smart TourismZHENG Xinhong(Hunan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005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ourism industry has shown a vigorous development trend.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source of tourists and host countries. In 2010, "smart tourism" entered the people's vision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wave of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I, and cloud computing have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tourism. In this context,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tourism can not only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ourist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era of smart tourism.Key Words: The era of smart tourism; Tourism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Research在2010年,“智慧旅游”首次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数字城市建设浪潮的兴起以及物联网、AI、云计算的发展,智慧旅游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

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建构及实证检验作者:胡俊杰陈有娣黄茂勇来源:《老区建设》2024年第01期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跨界融合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重构及实施路径研究”(21YJC880029);广东省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人工智能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技能型人才评价体系建构研究”(2021WQNCX05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学科共建项目“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及创新潜力评价研究”(GD23XJY07)。

作者简介:胡俊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讲师;陈有娣,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学生;黄茂勇,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

摘要:乡村旅游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而人才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阐释人工智能时代赋予乡村旅游人才的新要求,对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整理、归类出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构成要素,并构建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和权重系数,结果表明该体系与实际情况匹配度较好。

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量化指南和有效工具,未来应结合评价体系,通过设立职业资格、制定行业标准、调整培养方案等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旅游人才;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592;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1-0005-11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春节前夕视频慰问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村村干部时指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

”[1]乡村旅游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动力,而其发展离不开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预测,2025年乡村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人次将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超过1.2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3.8%,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预测目标的基础支撑。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旅游业研究【范本模板】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我国旅游业研究【范本模板】

基于因子和聚类的我国各省旅游业发展分析研究专业:物流工程与管理姓名:学号:张新民 09120742宋宇 09120740徐洪超 09120741韦如镇 09120761夏国伟 09120762郭健 09120766基于因子和聚类的我国各省旅游业发展分析研究1 全国旅游业概况1。

1 我国旅游业发展介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不减,世界各国之间争夺客源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中国的旅游业自70年代末起步,一直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行业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由于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国际间经贸往来增加,外国人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了解越来越多,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旅游。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原来的旅游热点东部沿海外,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西部旅游业迎来新的机遇,也给了垂涎西部旅游业的投资者们出手的良机。

西部地区依靠其天然的自然资源获得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国内外投资者开始关注西部旅游业.但是,由于西部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发展西部旅游业相对海南、深圳等沿海地区而言难度要大得多。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有这样几组数字可供大家参考,一是从2002年—2007年过境旅游人数从3680万人次将增长到5360万人次,年均增长7.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二是旅游外汇收入从204亿美元将增长到370亿美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两个百分点。

三是国内旅游人数从8。

8亿人次将增长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11。

3%。

国内旅游收入从3878亿元将增长到6820亿元,年均增长12%。

第四个数字就是旅游总收入从5566亿元将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

4%,还有一个数字就是中国公民处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从20个增加到132个,处境旅游人数从1660万人次将增长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9。

“两创”视域下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研究

“两创”视域下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研究

“两创”视域下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研究
李晟;樊亚东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24()11
【摘要】旅游商品是衡量目的地产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内容和重要指标。

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既要关注旅游商品表现形式和基础功能,更要重视其创意展示和文化体验,逐渐实现了从“土特产”到“新潮物”的转变。

当前我国旅游商品可分为头部引领型、中部跟进型、尾部滞后型三类,存在创意不足与多元需求、效益至上与普惠发展两类矛盾。

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为体、旅游为用的资源转化逻辑,也需要和合共赢、互惠共利的利益分配逻辑,需要跨界融合拓展旅游商品价值、数字赋能丰富旅游商品体验、人才保障培育旅游商品动能。

【总页数】4页(P40-43)
【作者】李晟;樊亚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昆山新动力科技创新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6
【相关文献】
1.新发展格局视域下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2.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影视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3.文化“两创”视域下旅游商品高质量发展研究——兼析民族地区实现旅游商品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4.基于旅游数字化发展下的文创产业对经济高质
量发展水平的研究5.文旅融合视域下宁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以A乡村果园“微度假”旅游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SWOT分析的L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L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23-24期乡村振兴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S202214223108);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地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23GZGXRWJD223);贵州省高等学校数字乡村创新团队(黔教技[2023]076);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成果[2023]重大006)。

作者简介彭智慧(2000—),女,贵州毕节人,本科生,从事地学旅游研究。

*通信作者收稿日期2023-10-16基于SWOT 分析的L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彭智慧1李松涛1,2,3周光红1,2,3*周永菊4王丽莎1王树林1金富淳1(1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师范学院贵州省流域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18;3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山地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4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贵州毕节551700)摘要本文采用SWOT 分析法,系统研究L 旅游地学文化村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结果表明,该地具有地质遗迹资源、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优势,同时具有地学旅游资源整合、地学资源科学内涵挖掘、旅游服务设施和知名度方面的劣势,面临地学旅游需求、地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机遇和邻近景区竞争、地质遗迹保护意识和行业专业人才方面的威胁。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地质资源科学内涵研究、旅游资源整合、旅游服务设施配置和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以促进L 旅游地学文化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地学文化村;SWOT 分析;地学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23-24-0175-05近年来,L 旅游地以地学旅游资源为核心,结合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成为集地学旅游、民族风情和生态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1-2]。

该地区高质量发展对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生态和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3-4]。

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浙江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
侯洁
【期刊名称】《中国商论》
【年(卷),期】2024()7
【摘要】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本文运用CRITIC权重法,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合理利用文化与旅游产业中的17个指标,分析2011—2021年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度及综合发展水平态势并进行评价。

研究表明: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综合发展水平从整体来看呈现上升趋势。

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不高,处于中级协调,距离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

从两大产业发展态势情况来看,文化产业整体上滞后数量较多,旅游产业发展明显强于文化产业发展。

结果建议:厘清现有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并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能够使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三大产业的联动发展,有效推动浙江省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为其他省市提供实践经验。

【总页数】5页(P143-147)
【作者】侯洁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F592
【相关文献】
1.海口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评价
2.基于耦合模型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态势测度与评价\r——以浙江省衢州市为例
3.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测度与评价——以重庆市为例
4.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测度与评价——基于我国新一线城市的实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测度与评价邵利;唐仲霞
【期刊名称】《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年(卷),期】2024()5
【摘要】作为一种由旅游产业资源逐渐积累而成的一种潜在能力,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为未来旅游产业发展和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决定着未来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文章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从经济、社会、产业和生态4个维度出发,对青海省2009—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在旅游产业发展潜力中,生态环境支撑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支撑、经济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辅之以次要地位;(2)10年间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综合指数增长最快,经济支撑、社会支撑和产业基础支撑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环境支撑经历了“平缓—急速上升—急速下降”3个阶段;(3)10年间青海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日渐增强,其发展经历了“下降—稳步上升—急速上升—急速下降”4个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低水平潜力”“中级潜
力”“高水平潜力”3个阶段类型。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估对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7页(P67-73)
【作者】邵利;唐仲霞
【作者单位】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青海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7;F244
【相关文献】
1.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质量测度与评价
2.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环太湖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测度与评价
3.基于信息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以浙江省11地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西部省域旅游资源开发禀赋

我国西部省域旅游资源开发禀赋

我国西部省域旅游资源开发禀赋作者:杨颖李丽娟来源:《度假旅游》2018年第07期摘要:笔者采用2005-2016年间的样本数据,结合熵值法和超效率CCR模型确定各省域间旅游资源禀赋和开发效率,并建立一个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来探析一个差异化的省域旅游产业创新合作开发模式。

关键词:旅游资源;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517(2018)07-0123-02西部地区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但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淀积使其赋存了丰厚的旅游资源,为西部建设生态旅游文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近年来,加快区域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支线,西部地区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各省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开发效率明显差距,与其拥有的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极不相称。

本文结合西部12个省(市)旅游资源禀赋分析,对各省(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剖析西部旅游供给的禀赋——效率二维组合位势及组合类型,进而为统筹西部省域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调控决策提供可借鉴策略支持。

1 本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目前关于区域旅游资源禀赋评价的方法多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即依据旅游资源供给禀赋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其主要有两种:一是主观综合评价法。

如郭来喜(2000)通过构建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设计了一套适合于专家打分、实行权重分配情况下的模糊量化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1],程道品(2001)等人通过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权重,采取模糊綜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2];二是客观综合评价法,如敖荣军(2006)等人采用系统的数据和计量模型方法,以世界遗产、旅游区(点)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基本指标,综合评价了我国旅游资源供给丰度的区域差异[3]。

关于区域旅游开发效率分析的研究多以定量研究为主,从效率的分解入手,基于规模效率、利用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构成旅游效率的机理,从系统内部对效率的形成原因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解释,以寻求推动区域旅游持续高效发展的有效途径。

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视角下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

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视角下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
项 目( 9 WZ 0 ) 0R DZ.
展 的能力 。
力、 以旅 游市 场影 响 为 外 推力 。因 此 , 新 的旅 游 发 在 展 阶段 下 , 更加 有必 要对 代 表区域 旅游 发展 质量 和前 景 的旅游 发展 力这 一综合 指标 进行 测度 研 究 。
就 目前 的研 究来 看 , 多 学者 把 目光集 中在 区域 很
发 展 力 相 对 较 弱 , 游 发 展 多 数 属 于“ 旅 潜力 拉 动 型” 旅 游 发 展 创 新 力不 足 ; 部 地 区 部 分 省 区旅 游 发 展 力 较 强 , 游 发 展 属 , 西 旅
于“ 力 拉 动 型 ” 但 大 部 分 省 区旅 游发 展 力较 弱 , 于旅 游 发 展 潜 力 和 旅 游 发 展 创新 力 的“ 同 步 区” 潜 。 属 弱 。
以 中 国大 陆 3 1个省 、 自治 区 、 辖 市 为例 直
李 锋
( 河南 大学 旅 游 科 学
[ 摘 要 ] 域 旅 游 发 展 力 是 旅 游 发 展 潜 力 和旅 游 发 展 创 新 力 综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以 旅 游 发 展 潜 力 为 基础 , 旅 游 发 展 创 新 力 区 以 为引 领 . 过 构 建 区 域 旅 游 发 展 力 评 价 指标 体 系 , 用 因子 分 析 法 , 中 国 3 通 运 对 1个 省 、 、 旅 游 业 发展 力 的 差 异 进 行 了综 合 市 区
因此 , 某 种意 义上 讲 , 旅游 发展 力研究 , 能 从 对 更 有 助 于 了解 全 国旅游 发展 格局 和发 展趋 势 , 明晰各 地 旅 游发 展 的制约 因素 , 定符合 省域 实 际的旅 游发 展 制
战略 和旅游 政策 , 更具 有 现实 意义 和理论 意 义 。而 纵 观 相关研 究 文 献 , 旅 游 发 展 力 的 系 统 研 究 还 比较 对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恢复力分析——以北京市Q镇旅游业灾后重建为例

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恢复力分析——以北京市Q镇旅游业灾后重建为例

第1期(总第409期)2024年1月农业技术与装备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QUIPMENTNo.1韧性理论视角下乡村旅游业恢复力分析——以北京市Q 镇旅游业灾后重建为例李泽朔(中国农业大学农业与农村法制研究中心调查团队,北京100083)摘要以2023年7月31日北京市特大洪灾后Q 镇乡村旅游业灾后重建行为为研究对象,总结了Q 镇涉及旅游业的村庄灾后重建中的不同行为措施,分析了影响不同主体经营的旅游业恢复力差异的因素,包括主体间的利益联结影响主体救灾意愿,产业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影响主体救灾意愿,主体救灾能力影响灾后重建速度。

并站在韧性理论的视角,提出要提高乡村旅游产业韧性,需要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同救灾的体制机制,合理分配利益,加强村企合作等建议。

研究结论对其他乡村旅游业灾后重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灾后重建;乡村旅游业;韧性理论;恢复力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4.01.029Analysis of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Theory——Taking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Tourism Industryin Q Town of Beijing as an ExampleLi Zeshuo(Agricultural and Rural Legal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Taking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behavior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Q Town after the catastrophic flood in Bei ‐jing on July 31,2023as the research object,Summarized the different behavioral measures in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villages in Q Town involving tourism industry,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resilience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op ‐erated by different entities,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connections between entities on their willingness to provide disaster re ‐lief,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industrial investment affect the willingness of entities to provide disaster relief,while the ability of en ‐tities to provide disaster relief affects the speed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Fin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lience theory,it is proposed tha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silience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disaster relief,reasonably allocate benefits,and strengthen village 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research conclus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of other rural tourism industries.Key words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rural tourism industry;resilience theory;resilience1问题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基于AHP-TOPSIS方法的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

基于AHP-TOPSIS方法的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
1 33
二、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建构
(一)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智慧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包含了 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是智 慧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其中产业基础是智慧旅 游发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影响旅游高质量发展 的基础。① 基于此,本研究基于“TOE”框架构建 智慧旅游 发 展 水 平 测 度 的 逻 辑 框 架 (如 图 1)。 TOE(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是 由托纳茨基、弗莱舍尔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一书 中提出的,该 框 架 认 为 技 术、组 织 和 环 境 是 影 响 技术创新实施的三类因素;② 其中,技术是指能够 供组织所使用的技术,组织强调其对技术运用的 能力,环境则强调运作时的其他变量。结合现有 的研究③ 和智慧旅游发展实际,在 TOE框架的基 础上,将影响智慧旅游发展的技术概括为通信基 础设施;环境概括为影响智慧旅游发展的旅游产 业基础与 创 新 基 础,即 为 产 业 发 展 潜 力;组 织 概 括为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场景。具体指
标选择遵 循 原 则 为:科 学 性 原 则,指 标 选 择 科 学 集体,能够进行相关的量化处理;时效性原则,指 标选取能够反映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适 用性原则,所 选 指 标 具 有 代 表 性,能 够 反 映 智 慧 旅游各维度发展水平。
图 1 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测度框架图
(二)智慧旅游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来源 遵循指标构建原则,结合现有研究④ 与促进 智慧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见表 1),在 TOE框架基 础上建立了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见下页图 2)。
亟须对区域智慧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针 对性地提出区域智慧旅游发展对策,以促进智慧 旅游的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智慧旅 游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现实,结合“Technology-or 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构建了智慧 旅游发展 水 平 评 价 指 标 体 系;采 用 层 次 分 析 法 (AHP)和优劣解距离法(TOPSIS)对云南省 16个 州市智慧旅游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对典型代 表性州市 进 行 分 析;在 实 证 分 析 的 基 础 上,根 据 共性发展问题提出旅游智慧化发展的对策与建 议,以期通过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对区域智 慧旅游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2024天津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

2024天津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

2024天津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年为评价周期,对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评价,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

A.1B.5C.10D.152.《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

A.国情研修B.智库建设C.实地调研D.专家咨询3.()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

A.数据B.教育C.科技D.人才4.以下不属于专利法律关系的主体是?()A.发明人B.后申请人C.职务发明人D.专利权人5.物联网的()特征指的是: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A.整体感知B.可靠传输C.智能处理D.虚拟化6.八个“坚持”,二是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

A.历史使命B.终极目标C.战略地位D.战略部署7.工业产权中的专利权不涉及?()A.发明专利B.实用新型专利C.产品商标D.外观设计专利8.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

A.“一村一规”B.“多规合一”C.“一规多区”D.“多规多用”9.()认为人才聚集有五大推动力:即创造性工作的丰富性;企业家能力生产的可能性;容易识别知识的消费者;容易识别知识的供应者;未来提升空间。

A.佩鲁的增长极理论B.佩鲁的增长极理论C.戈特利布的舒适度人才界集理论D.凯恩斯的就业与经济增长理论10.著作权中的领接权不涉及?()A.表演者权者权B.录制者权C.广播者权D.著作财产权11.著作权的保护期规定自然人死后()年A.10.0B.30.0C.50.0D.100.012.维权流程呈现“两低一高”的趋势,其中“一高”是指()。

科研项目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与实证

科研项目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与实证

科研项目学术创新力评价方法与实证宋歌;孙建军【摘要】为进一步激发我国科研领域的原始创新力,提出科研项目评价应加强对其学术创新力的评价.以国际相关研究作为项目成果的评价参照系,将基于结构洞理论和媒介角色理论的创新潜力测度指标与现有的影响力测度指标相结合,实现科研项目学术创新力评价.通过实证研究总结评价方法与步骤,倡导排名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评价结果.%To further stimulat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our country,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evaluation on academic innovation power of the research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Taking the international related research as the evaluation frame of reference,combining the innovation potential indexes with the existing influence measure index,the paper achieved the academic quality evaluation of research projects led by innovation.The evaluation process and the procedure of the evaluation are summarized,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at combining of ranking and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is advocated.【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7(037)006【总页数】7页(P44-50)【关键词】科研项目评价;学术创新力评价;评价方法【作者】宋歌;孙建军【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图书馆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6;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311;F204在我国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处于核心地位,科研评价研究领域,应抓住时机,总结在科研评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深究原因,建立能够更好地培育、激发我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的评价体系与方法。

基于CiteSpace的露营旅游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露营旅游研究进展

基于CiteSpace的露营旅游研究进展
姚建波;何丽彩;陆朋;姚海芳
【期刊名称】《可持续发展》
【年(卷),期】2024(14)3
【摘要】露营旅游作为深受国民欢迎的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培育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激发旅游消费的强引擎。

本文基于2004~2022年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中有关露营旅游的600篇国内外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工具,从发文数量、作者与合作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数据可视化分析。

研究发现:1) 在发文数量方面,国外露营旅游研究发文量平稳增长,国内发文在2011年与2016年出现两个高峰点,2019年后发文逐渐减少;2) 在作者和合作机构方面,与国内合作相比,国外合作表现出更高的凝聚力,研究机构都以高校为主;3) 关键词分析表明,国外研究趋势侧重露营功能性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研究,国内研究处于露营地建设、服务规划等阶段。

结合国内露营发展现状,借助国外露营旅游发展经验,对高水平规划、建设我国露营地,培育壮大国内露营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3页(P639-651)
【作者】姚建波;何丽彩;陆朋;姚海芳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家政学院石家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我国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2.基于CiteSpace的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3.国内外旅游地品牌个性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
4.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5.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露营旅游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潜力-创新力”组合角度的旅游发展力测度研究*——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李锋(河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摘要:区域旅游发展力是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旅游业发展力的差异进行了量化研究。

研究表明,我国东部省区具有较强的旅游发展力,一部分属于“创新力拉动型”,一部分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叠加共振所形成的“双力拉动型”;中部地区旅游发展力相对较弱,旅游发展多数属于“潜力拉动型”,创新力不足;西部地区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强,旅游发展属于“潜力拉动型”,但大部分省区旅游发展力较弱,属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的“弱同步区”。

关键词:旅游发展潜力;旅游发展创新力;旅游发展力;因子分析法1 前言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都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旅游的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功能,旅游竞争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旅游产品的比拼,旅游发展的内涵也更为宽泛。

旅游发展力是指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发挥并体现出来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它以旅游环境为吸引力、以创新发展为加速力、以新型业态发展为内推力、以旅游市场影响为外推力。

因此,在新的旅游发展阶段下,更加有必要对代表区域旅游发展质量和前景的旅游发展力这一综合指标进行测度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多学者把目光集中在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上,包括对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概念、性质、结构层次的探讨以及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定量和定性分析[1-8]。

也有一些学者探讨了区域旅游开发和发展潜力等 [9-11]。

就研究内容来看,虽然是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系统进行研究,但分析其指标体系和研究过程,其旅游潜力测评和旅游竞争力测评研究其实是“名异实同”。

而目前旅游逐渐和其他产业融合,泛旅游、旅游综合体、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模糊化等现象的出现,传统的旅游潜力或竞争力已不能完全涵盖区域旅游发展现状或发展趋势。

旅游发展潜力代表着旅游发展的本底禀赋;旅游创新力代表着旅游发展的中引领和改造旅游发展环境和旅游产品的能力,其更能代表旅游发展的前景;旅游竞争力代表着区域旅游当下的相对优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旅游发展力代表着旅游地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在创新的基础上,保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旅游发展力研究,有助于了解全国旅游发展格局和发展趋势,明晰各地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制定符合实际的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政策,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纵观相关研究文献,对旅游发展力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各省区旅游产业发展力的比较研究还没有看到。

为此,本文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从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角度出发对我国31*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李锋(1972.7- ),男,河南商丘人,管理学博士,地理学博士后,河南大学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现致力于旅游产业安全研究。

E-mail:hedalifeng@。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旅游发展力的差异进行量化研究,以期为我国各省区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和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2.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旅游发展力是一个开放的、相互影响的综合概念,它涉及到旅游产业及支撑环境的方方面面。

因此,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力应全面考虑各个因素对其的影响和制约。

旅游发展力是以旅游发展潜力作为基础的,而旅游发展潜力主要是由当地旅游资源本底、旅游规模和区域经济支撑共同形成的,因此旅游发展潜力是构成旅游发展力的重要类项。

当前旅游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新业态大量出现,一是新技术和旅游的融合日益加速,而其中旅游发展创新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旅游现实出发,旅游发展创新力是旅游发展力构成的另外一重要类项。

为使选择的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区域旅游发展力,使结果更加客观和符合实际,根据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概括性原则,本文运用特尔菲法通过专家征询意见确定了区域旅游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共2方面31项指标(表1)。

2.2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2.2.1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到200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2-17]。

其中,旅游资源相关数据引自王凯的《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18],旅游乘数借鉴黎洁《旅游卫星账户与旅游统计制度研究》[19],旅游集聚度指数借用刘春济、高静的相关研究成果[20],也有部分数据是经过简单处理而得。

2.2.2评价方法旅游发展力评价体系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从当前常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21]。

由于评价省区旅游业发展力的指标较多,为了消除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区旅游发展力进行评价。

另外,旅游发展力指标体系较大,对如此多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可能会造成因子含义不明显,对因子进行解释困难,因此,本文在力求选用综合性指标的前题下,尽量简化指标体系,分别对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发展创新力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两大类的综合得分值,计算出各个类的方差,进而得到各类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各类的综合得分值,从而得到各省区旅游发展力的综合分值。

具体步骤如下:(1)分别查取或计算旅游发展潜力、旅游发展创新力的原始数据,建立原始数据矩阵Z 1和Z 2;(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3)解特征方程0=-λR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的特征值λ和特征向量; (4)由各贡献率w i (i =1,2,…,p )计算累积贡献率,累计贡献率为∑∑==pk kik kww 11,遵照累积贡献率≥85%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个数。

(5)计算主成分载荷ij i i i e x z L λ=),((i ,j =1,2,…,p ) (1)(6)计算各主成分得分⎪⎪⎭⎪⎪⎬⎫⎪⎪⎩⎪⎪⎨⎧+⋅⋅⋅++=⋅⋅⋅⋅⋅⋅⋅⋅⋅⋅⋅⋅⋅⋅⋅⋅⋅⋅⋅⋅⋅⋅⋅⋅⋅⋅⋅⋅+⋅⋅⋅++=+⋅⋅⋅++=p mp m m m p p p p x l x l x l F x l x l x l F x l x l x l F 22112222121212121111 (2) (7)计算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创新力各自综合得分m m i F w F w F w S ++=2211 (3)S 1代表旅游发展潜力;S 2代表旅游发展创新力。

(8)计算旅游发展力综合得分根据两大类的综合得分值,计算出各个类的方差,进而得到各类方差占总方差的比重作为权重,加权两大类的综合得分值,从而得到各地区旅游发展力的综合分值。

2211S S S αα+= (4)S 为旅游发展力,1α为旅游发展潜力权重,2α为旅游发展创新力权重。

3 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力分类比较3.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潜力的差异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的FACTOR 模块,运用因子法对“旅游发展潜力”类指标进行处理,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从方差分析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可以看出(表2),15个原始指标中,提取前5个公因子之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6.302%,且5个公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因此提取前5个公因子作为主因子。

为简化结构,进一步降低各因子在主成分上载荷量值,以便能更好的解释主因子,选择对载荷矩阵做正交旋转,进而得到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表3)。

从正交旋转后的载荷矩阵(表3)知,第一个公因子在第7、8、9等三个变量即区位指数(p 7)、旅游资源密度(p 8)、旅游资源配合指数(p 9)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说明它主要反映这三个指标信息,这三个指标主要反映旅游资源配合的,可命名为“旅游资源配合潜力因子”;第二个因子在4、5两个变量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p 4)、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5)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可将该因子命名为“人文旅游资源潜力因子”;第三个公因子在第10、12两个变量即人口总量(p 10)、国民生产总值(p 12)上具有较高的载荷,这两个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实力状况,因此可命名为“经济实力潜力因子”;第四个公因子在第13、15两个变量即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p 13)、旅游总收入(p 15)上具有较高的载荷,可将其命名为“旅游规模潜力因子”;第五个公因子在第1、2、3等三个变量上即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p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2)、国家级森林公园(p 3)具有较高载荷,可将该因子命名为“自然旅游资源发展潜力”。

由正交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得出各公因子的得分,其公式如下:15211125.0139.060.0x x x F ++--= ;15212226.0115.0112.0x x x F +++= 15213139.0267.0117.0x x x F +++= ;15214288.0129.0102.0x x x F +++=15215162.0256.0424.0x x x F +++=由上述因子分析结果,利用回归法计算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主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得出我国各个省区旅游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值S 1,计算公式为:543211075.0089.0093.0162.0443.0F F F F F S ++++=式中S 1为旅游发展潜力得分,F 1、F 2、F 3、F 4、F 5分别为五个公因子的各自得分值。

把旅游发展潜力各主成分因子得分代入公式(3),得各省区的旅游发展潜力综合得分(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旅游发展潜力最大的为山东,排序居于前10位的东部有山东、浙江、江苏、辽宁、北京等五个省(市),中部有湖南、河南两个省区,西部有云南、四川、陕西等三个省区,显示了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具有较大潜力。

对比旅游发展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发现东部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同步,而和旅游资源丰度存在一致性;西部地区旅游发展潜力和旅游资源丰度及旅游资源配置指数比较一致。

3.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创新力的差异采用和旅游发展潜力相类似方法,对“旅游发展创新力”类指标进行处理,得出主因子的特征值和贡献率。

从方差分析表4可以看出,16个原始指标中,提取前4个公因子之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5.966%,且4个公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因此提取前4个公因子作为主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