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梁

合集下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题: 第一段,提出全文的论题:
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与少年人不 第二段,以人喻国,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同性格的对比,说明了国家的强弱。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 第三段,展望中国的美好前途,号召少年们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担当起振兴祖国的责任。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近代思想家 别号饮冰室主人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康有为的学生,提倡维新变法,时人合称“康梁”。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饮冰室 ),字卓如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主人、自由斋主人等,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 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 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十七岁中举,后随其师康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 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在当地创办《新小说》杂志,并与孙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 年后, 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 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一生完成一千二百万字以 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 饮冰室合集》 年林志钧所编之《 上,涉及社会科学所有领域,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 完备。有关其生平的资料则以丁文江、赵丰编订的《梁启超年谱长编》最为 丰富。 丰富。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 1899年起提倡的文 梁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坛上影响最大的一个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 学革命开辟了近代文学理论探索和文学创作的新局面。而他本人的创作虽然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成就并不很高,但却是自己理论的实践者,为新文学的真正发展开拓了道路。

康梁碑帖思想之比较

康梁碑帖思想之比较

康梁碑帖思想之比较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是明末清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

不仅因戊戌变法而蜚声海内外,而且在书法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书法理论中关于碑帖的看法,他们虽然是师徒,但是对于碑帖的态度有着各自的见解。

康有为特别倡导“尊碑抑帖”,而梁启超尊碑但不贬帖,反对“北碑南帖”之争。

标签:北碑南帖;尊碑;碑帖跋自从嘉庆道光以来,中国书法史出现了“北碑南帖”之争,各执一端,难分轩轾。

阮元提出了碑学的见解,开辟了新的道路,但他自己的书法却是帖派,实践仍是很薄弱的。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对碑学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大批人加入碑派,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则较为全面,他不仅倡导理论而且身体力行。

康有为与吴昌硕、沈增植并称为清末民初书画“三大家”。

在《广艺舟双楫》中,他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

他精通书法,早年临习王羲之《乐毅论》与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并遍临《虞恭公碑》、《玄秘塔碑》、《颜家庙碑》等,尤得力于《石门铭》和《经石峪》,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世称“康体”。

康有为撰写《广艺舟双楫》的时候年仅三十一二岁,他的书法和书法理论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晚清碑学再度兴起及其对近百年来的碑帖学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对近现代中国书法的影响和发展相当深远。

康有为的“尊碑抑帖”思想在早年的时候是十分强烈的。

在《广艺舟双楫·尊碑第二》中提到“流败既甚,师帖者绝不见工。

物极必反,天理固然。

”[1]对于帖康有为认为现如今看到的帖大都是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虽然是羲献之帖,但是已经面目全非,精神有所懈怠。

梁启超作为康有为的学生,并没有完全复制老师的书学理论,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写道:“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

自纵流之运河既通,两流域之形势,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趋于统一;而唐代君主上下,复努力以联贯之。

”[2]这里说明书法自唐代再分南北,实属勉强。

梁启超人物考

梁启超人物考

文检报告一、论题梁启超人物考二、人物简历据《中国历史人物大辞典》(黄河出版社)第682 页可查到梁启超(1873~1929)维新派文学家思想家。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沦江,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早年从师康有为。

1895年从康在北京参加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

次年去上海主编《时务报》,创办大同译书局。

1897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

次年返回北京,参与百日维新,并以六品衔专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时为康有为得力助手,人称“康梁”。

反对封建专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

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宣传改良思想和介绍西方民主与科学知识。

1907年在东京组织政闻社,主张君主立宪。

1913年初回国,出任共和党党魁。

旋组建进步党,任北洋军阀政府司法总长。

劝阻袁世凯称帝,不听。

遂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1917年通电反对张勋复辟。

后组织研究系,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

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白话文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赞同民主与科学,反对马克思主义。

后在清华学校讲学。

1929年1月19日病逝。

著述丰富,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各方面。

有《饮冰室合集》。

三.补充人物简历1.据《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第650 页可补充梁1896年在上海编辑《西政丛书》。

逃往日本时,曾一度代表康有为一派谋以孙中山联合,未成。

新文化运动时期,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2.据《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第 1165页可补充梁又字卓儒。

1899年作《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歌词有:“亚洲大陆有一士,自名任公其姓梁”,有《梁任公近著》。

中国少年(见《选报》),少年中国之少年(见《新民丛报》),译十五小豪杰。

病逝于天津。

夫人李惠仙,弟启勋,启雄。

台湾,香港豪章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家彰,为启超之孙。

四.提纲(一)分项检索1.时代因梁为1873~1929年时代人物,所以可利用《民国人物绰号杂谈》(河南人民出版社)查梁启超的绰号由来。

康梁

康梁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

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做过江西补用知县。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1891年—1895年他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弟子有梁启超、陈千秋等人。

讲学的宗旨就是“以孔学、佛学,宋明学(陆王心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

”在这段时间内,他又结识了今文经学家廖季平,从廖的《知圣篇》、《辟列篇》等文中受到启迪,相继写出了《新学伪经考》及《孔子改制考》,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

次年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又进呈所著《日本明治变政考》、《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记》二书。

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

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失败,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杀,康有为逃往日本,后做起了保皇派《孔子改制考》,在书中康有为把孔子尊为“托古改制”的教主,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范本。

中国近代文学家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家简介

中国近代文学家简介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光绪举人。

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

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1895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

次年主讲长沙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

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1898年入京,以六品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戊戌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

其所介绍的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

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

1916年发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后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以为孔孟之道是社会主义“最精要的论据”。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作弘富,后人编为《饮冰室合集》。

黄节(1873--1935)近代诗人。

字晦闻,广东顺德人。

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为北京大学教授,政治态度趋于保守。

所著有《兼葭楼诗》、《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谢康乐诗注》等。

陈去病(1874--1933)近代诗人。

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

为南社创始人之一。

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

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

所著有《浩歌堂诗钞》。

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近代民主革命家。

字星台,号思黄。

湖南新化人。

1903 年留学日本,与邹容等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并与黄兴等从事反清革命活动。

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准备在长沙起义。

关于梁启超介绍

关于梁启超介绍

关于梁启超的介绍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简介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办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

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

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

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子、哀时客、
1、老年人看破一切,内心平静,少年人豪情万丈, 肝胆忠肠 老年人生命即将干涸,少年人的前途则四通八达 老年人已是日薄西山,少年人则生机初萌 2、排比 老年与少年性格
3、几组比喻意思有交叉重复的地方,而开头两组已 把握住了老年与少年最根本的区别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所以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全在我们少年人身上。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有才智国家就有才智,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强盛国家就强盛,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独立国家就独立,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胜于欧洲,国家就胜于欧洲,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少年在地球上称雄,国家就在地球上称雄。
写作背景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 少年中国说》 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1900年。当 一,写于百日维新失败后的 年 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 时,大清王朝处于被列强瓜分的惨境, 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年仅27岁的作 国家命运岌岌可危。当时年仅 岁的作 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 者在文中揭露了老朽当权者的昏庸误国, 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激励青年发 歌颂改良主义的政治理想, 愤图强。变革现实, 愤图强。变革现实,表现了作者挚诚热 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烈、乐观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
借助古汉语词典, 理解文意。 反复朗读课文,做 到传情达意。
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 欲 惟 皆 想要 只 都 故
这 已经过去 所以 一天天地更新 已经经历 没有经历 喜欢 瘦弱 本来 应该
既往 日新 已经 未经 好 瘠 固 宜

梁启超

梁启超

1913年 1916年
1918年
1929年
家庭成员
祖父
父亲 母亲 妻
梁维清, 秀才,掌管县文教事业。
梁宝瑛, 字莲涧,教授于乡里。 赵氏, 李惠仙, 出生于书香门第,聪颖贤惠。 清礼部尚书李端堂妹。

王桂荃,
侍婢。
子女
梁思顺(令娴)(1893—1966) 生于广东新会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学家,生于日本,院士。
梁启超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影响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的因素
(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观念
(二)西方的“天赋人权”学说 (三)西方进化论与社会有机体论 (四)日本民族运动的巨大潜力
(一)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族观念
在民族问题上,儒家学说的基本思路没有着重强调民族 与民族之间的差别,而是更加重视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 “合”、“和”交流,形成和谐民族关系。 越来越牢固的文化共识在民族间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 这就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观念提供了思想文化上的可能 性。传统儒家民族观念里特有的积极底蕴,成为梁启超民 族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
梁启超
名人评价
• 冯玉祥称他“才大如海”; • 王文儒誉他为“革命之元勋”,堪称“群 流模范,万古江河”; • 唐蟒说他“开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 (中山)黄(兴)后”。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1873年~1929 年),字卓如,一字任甫,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 民、自由斋主人,汉族,广 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 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 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 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 ”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 编为《饮冰室合集》。

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是什么

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是什么
之后袁世凯称帝的心思暴露,梁启超于是反对袁世凯称帝。1915年的时候蔡锷发动的护国战争爆发,梁启超积极参加反袁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也曾依附过段祺瑞,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之后,梁启超也出任了财政总长。到了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之后,段祺瑞被迫下台,梁启超也辞职退出政坛了。之后梁启超就娶了欧洲,到欧洲造访学习。回购后主张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重去世,享年56岁。
康有为梁启超的关系是什么
梁启超中国近代杰出的进步人士,而康有为是戊戌六君子之一,那么康有为梁启超关系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康有为梁启超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有为梁启超两个人都是近代与旧派作斗争的代表,他与自己的弟子梁启超一起合称为“康梁”。虽然年龄和身份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在思想上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为了变革。但是在后来事情的发展中,两人也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会见时,梁启超没有长揖也没有叩拜就昂然而入。张之洞看见梁启超小小年纪却颇有志气心中不免欢喜,于是打算考考梁启超的才学。于是做一上联,用天比喻成围棋盘,星辰比作棋子,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现开阔的胸襟。梁启超一听就有了下联,他将地比作琵琶,路比作琴弦,通过这种形式来展现博大的胸襟。
张之洞再出一联,梁启超对答如流。张之洞对梁启超咄咄逼人,但是他每机智应对,通过诗对答表现了自己就ຫໍສະໝຸດ 在大名人面前依然不畏惧,不卑不亢。
张之洞与梁启超关系张之洞和梁启超是两个立场上的人,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主张。张之洞是封建地主利益的代表人,梁启超是维新派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人,两人在政见上不一,但是在才华上确是不相上下的。这两人之间还有着一段小故事呢。
张之洞在湖北任总督,驻地武昌,在此期间兴利除弊,做了很多好事,于是名声在外,声名远播,其本人也成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一日,梁启超游历武昌,于是来拜见张之洞,递上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新会士子梁启超”,要求拜见张之洞。张之洞是科举出身的所以看见这名片心中大不悦。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简介

【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 H-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

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人称“康梁”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 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

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 支持五四运动。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解读历史人物-梁启超

解读历史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 学书目表》在分类、著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 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 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 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 目著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 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月旦》、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 《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 子略考释》等10余种。
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 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 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 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 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 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 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 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 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 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 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萧公权
张之洞等洋务派的温和改革不能有成效,梁认 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抓住根本, 全方面变法。梁认为李鸿章的温和改革失败说 明他们激进的改革本身没错,而失败的根因是 没有将其变法主张真正贯彻下去,具体:a:布 新不除旧b:变事而不变法,变法而不变人。 1989~1903年,梁的思想最为活跃,将关注的 焦点放在了中国的民族主义问题,多种因素综 合影响下,形成比较成熟的民族主义思想。
解读梁启超
梁启超(1873.2.23—1929.1.19),生 于广东新会,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 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 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 人,汉族广府人,广东新会人士,清光 绪举人

康梁变法的主要内容

康梁变法的主要内容

康梁变法的主要内容
1. 提倡学习西方啊!就像我们现在学习英语一样,要去了解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呀!那时候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呢,哎,如果早早这样做了,中国会不会发展得更快呀!
2. 鼓励发展工商业呢!你看现在的各种企业多繁荣,要是早点像这样重视工商业,那咱国家的经济不早就腾飞啦!这不就跟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一样嘛!
3. 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呀!以前的科举多死板呀,就好像只让你走一条固定的路。

康梁变法想要改变这种状况,让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出路,这多重要啊!
4. 强调创办新式学堂哟!这就好比给大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通往新知识的大门呀,让更多的人能接触到先进的思想和学问,太有意义啦!
5. 要训练新式军队呢!以前的军队模式可能不太行了,就像手机得不断升级一样,军队也要跟上时代呀,这样才能保卫国家呀!
6. 提倡言论自由啊!想想看,如果都不能自由表达,那该多压抑呀!让大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不是很好嘛,就跟让思想的花儿自由绽放一样!
7.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呢!这不就是想找一个更适合国家发展的制度嘛,就好像给国家找一件合身的衣服一样。

如果真的实现了,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我觉得康梁变法虽然最终没有完全成功,但它给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希望,是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一步啊!。

清末民初的康梁新政与民主潮流

清末民初的康梁新政与民主潮流

清末民初的康梁新政与民主潮流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康有为和梁启超两位思想家的新政思想与民主潮流相互交织,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梁新政是指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清朝末年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

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与不幸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而要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革新。

在政治方面,康梁新政主张建立宪政制度,实行君主立宪,限制君主权力,确立宪法和民主选举制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宪政才能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和民主决策的实施,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方面,康梁新政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加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产业结构,才能摆脱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和落后状态,实现国家的繁荣。

在社会方面,康梁新政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普及和提升人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康梁新政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许多知识分子和革命者都积极响应康梁新政的呼声,加入到了民主潮流中。

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如创办报纸、组织团体等,积极宣传康梁新政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然而,康梁新政的实施并不顺利。

尽管康梁新政提出了许多积极的改革方案,但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条件的限制,这些改革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清朝政府对康梁新政持保守态度,不愿意放弃封建专制的统治,从而使得康梁新政的推行受到了阻碍。

此外,康梁新政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一些人认为,康梁新政过于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难以实现。

另外,康梁新政的思想也受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抵制,他们认为康梁新政的实施会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破坏社会的稳定。

尽管康梁新政没有得到充分的实施,但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梁新政的思想为后来的民主运动和革命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指明了方向。

晚清时期的改革派康梁变法与清末动荡

晚清时期的改革派康梁变法与清末动荡

晚清时期的改革派康梁变法与清末动荡晚清时期的改革派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与清末动荡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载着国家命运的关键时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成为当时的突出问题。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晚清时期的重要改革派,以其思想和改革措施在这个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变法方案,旨在振兴国家和启发民智,但最终未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

本文将分析晚清时期的改革派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实践,并探究其对清末动荡的影响。

一、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与实践1. 变法目标康有为主张变法以挽救国家危亡,维护国家尊严。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与弱小主要源于顽固保守的封建制度,因此变法应以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为目标。

2. 变法内容(1)政治改革:康有为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提出了“大同宪法”的构想,主张君主与民主相结合,实现君主与国民的互惠合作。

(2)经济改革:康有为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根源在于封建经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他主张推行自由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方案,如废除行会制度、发展工商业、鼓励国际贸易等。

(3)军事改革:康有为认为,清朝的军事制度落后阻碍了国家的强盛,他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方案,主张加强武备、改革兵制、提高军纪等。

3. 变法实践康有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与梁启超合作成立“光学会”,并出版了一些刊物,如《湖南通志》、《民报》等,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

此外,康有为还曾入阁任职,但因与政府上层存在分歧而辞职。

二、梁启超的变法思想与实践1. 变法目标梁启超主张变法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为目标。

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与挫折主要源于外国列强的侵略,因此变法应以反对列强剥削、争取国家独立为目标。

2. 变法内容(1)政治改革:梁启超主张引进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推行宪政,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2)教育改革: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振兴的基础,他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3)经济改革:梁启超主张发展工商业、培育自主产业,推动经济现代化,提高国家的独立经济实力。

光绪新政与康梁变法

光绪新政与康梁变法

光绪新政与康梁变法中国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个时期,光绪新政与康梁变法成为了两次有力的改革尝试,对于晚清政治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光绪新政是指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废位后,光绪帝个人统治下的政权。

这段时期,光绪帝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政治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措施等。

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国家的实力,提高国民素质,并通过吸收西方文明来使中国更加强大。

光绪新政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是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光绪帝的亲自领导下,废除了"内阁议政"的官制,建立了类似现代内阁的政府机构。

这一改革使得政策制定更加高效和科学化,同时也提高了政治透明度和责任制度。

此外,光绪新政还通过建立军事学院、兴办实业、推动科技进步等措施来提升国家实力。

这些改革的推行,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提速奠定了基础。

然而,光绪新政并没有取得持久的成功。

在改革初期,虽然有一定的进展,但由于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以及内忧外患的困扰,新政的改革努力很快就被打断了。

同时,光绪政权缺乏足够的权力和自主性,被迫受到强大的保守势力的制约。

最终,在光绪帝个人的政治不稳定以及1898年庚子拳起义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光绪新政宣告破产。

尽管如此,光绪新政仍然被视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光绪新政相对应的是康梁变法。

这是丁丑年(1894)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导的一次改革尝试。

康梁变法的目标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通过彻底改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状来实现。

这一时期的变法主要集中在宪政改革、教育改革和经济改革等方面。

康梁变法强调了全盘西化和国家主义,主张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明成果。

其中,宪政改革成为变法的核心。

康梁变法宣布颁行宪法,强调了人权和思想自由的重要性。

他们试图建立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宪法体系,以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和保护公民权利。

此外,康梁变法还着力于推动教育改革,培养具有现代知识和科技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康梁时期的南北王朝与南方政权的兴起》

《康梁时期的南北王朝与南方政权的兴起》

康梁时期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康梁时期的外 交政策:以和 平为主,积极 与周边国家建
立友好关系
国际地位:康 梁时期的中国 在国际上享有 较高的地位, 被视为东方文
明的代表
对外关系:康 梁时期与周边 国家如日本、 朝鲜等建立了 友好关系,促 进了文化交流
和经济合作
外交成就:康 梁时期的外交 政策取得了显 著成就,为中 国赢得了国际
05
康梁时期的文化繁荣
康梁时期的文化特色与成就
康梁时期的文化繁荣: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繁荣发展
康梁时期的文学成就: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文学大师,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 的文学作品
康梁时期的艺术成就:绘画、书法、雕塑等领域的繁荣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 艺术家
康梁时期的哲学成就:以梁启超、康有为等为代表的哲学家,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 哲学思想
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民族 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与繁荣
03
康梁时期的政治变革
康梁的崛起与政治地位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崛起:在晚清时期,他们通过宣传变法思想,逐渐成为政治舞台上的 重要人物。
康梁的政治地位:他们主张变法维新,主张君主立宪,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康梁的变法思想: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推行新政,以挽救国家危亡。
康梁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
康梁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 背景
康梁时期文学艺术的代表 人物和作品
康梁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和影响
康梁时期文学艺术对后世 的影响和启示
康梁时期的科技发明与学术思想
科技发明:指南 针、火药、造纸 术、印刷术等
学术思想:儒家、 道家、佛家等思 想流派的发展与 融合
文化繁荣:诗词 歌赋、书画艺术、 戏曲音乐等文化 艺术形式的繁荣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

戊戌变法读后感回顾戊戌变法这段历史,我对康梁两人在变法中的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深感敬佩。

面对当时危机四伏的政治局势,他们不畏艰辛,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谋划改革。

他们提出的改革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尤其是涉及到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方面,他们主张君主立宪,设立议会,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行现代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在经济方面,他们主张改革土地制度,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工商业;在军事方面,他们主张改革军队制度,提升国家的国防实力。

尽管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但是他们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首先,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涉及了庞大的利益集团,包括地方官僚、军队、地主阶级等等,这些利益集团对改革采取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其次,从康梁两人的角度,对国家现代化的追求超越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条件,特别是国内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并不完善,无法支撑起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

再次,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当时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入侵,康梁两人的改革在外部环境的制约下难以实现。

戊戌变法的失败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改革时应该正视历史和现实的复杂性,不能轻易将改革方案简单地套用到现实中。

康梁两人在改革中未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他们过于理想化地看待改革,而忽视了改革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其次,改革不能忽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不能只顾着解决一些突出的问题而忽视整个社会的利益和发展。

康梁两人的改革方案虽然涉及了政治、教育、经济、军事等方面,但是他们未能很好地平衡各个方面的利益和矛盾,未能解决整个社会的问题。

再次,改革需要有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支持。

康梁两人在变法中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是康梁两人的个人失败,也不是整个改革运动的失败,而是中国当时社会的整体失败。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面临着政治和制度的混乱和腐败。

九上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笔记

九上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笔记

九上第七课敬业与乐业笔记
一、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 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思想家、学者。

他是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康
有为并称“康梁”。

二、文章主题
这篇演讲词针对听众的实际情况,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
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三、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第 1 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敬业与乐业。

2. 分析问题(第 2-8 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

3. 解决问题(第 9 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四、写作特色
1. 论证条理清晰,论据生动有力。

2. 语言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

五、重点问题
1. 作者在文中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三个问题。

“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是最高境界。

2.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如在论述“有业之必要”时,作者举了百丈禅师的例子;在论述“敬业”时,引用了朱子的话等。

3.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敬业”和“乐业”的理解。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乐业”就是从工作中找到趣味,享受工作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敬业乐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史》学科期末论文题目浅析康有为和梁启超性格及政治思想的差异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专业历史学年级 2006级学号 222006313011082姓名陈敏键教师陈一容成绩2009年 11月15日浅析康有为和梁启超性格及政治思想的差异康有为、梁启超以他们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杰出表演,民国以后的种种活动,成为清末维新变法思潮及民初思想、学术界的代表。

他们的著作代表了清末民初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

康有为成为了经今文学的终结者,也成为了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三百年学术的殿军,而梁启超则成为清末民初传统学术思想的继承者,又是西方先进学术思想的吸收者、传播者。

二者为师徒关系,思想上有相同之处却并不是完全相同。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

让我们且看下康梁二者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如何。

(一)康梁思想性格的差异1、康有为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且主观臆断,过于自信梁启超勤奋好学,求进思变,亦公允客观,实事求是康氏自言“吾学三十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

”如果说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体系以《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为标志,的确成于一岁这十来年,适应了晚清中国社会维新变法的需要,是康有为对国家民族社会作出的伟大贡献,那是对的。

“不复有进”,如果客观评价其以后的所作所为,也算实话,但“不必求进”则大谬,时代变化了,国情变化了,社会发展了,仍然死保光绪,死保孔教,甚至在辛亥革命推翻后,还演复辟闹剧,可谓利令智昏,不识时务。

而梁启超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求进思变,“尝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日在旁皇求索中”正是在这种永不满足之中,他不断学习,勤于思索,吸取新思想,研究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在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军事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各个方面的均有所涉猎,有所建树。

一汽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停止。

2、康有为严厉、刻板,家长制作风甚浓,缺少人情味梁启超和善、平易、待人接物一团和气和蔼可亲康有为青少年时期性情便有些乖庆。

在万木草堂讲学时,他还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也还安排学生外出游历,或师生同出,或不期而遇,还能“与民同乐”。

而“公车上书”以后,康有为俨然成了“职业革命家”,组织学会、开办报纸,奔走帝党、清流之问,争取盟友,不遗余力“百日维新”,踌躇满志,新政措施迭出,改革上谕不断,这也是康有为一生中最为意气风发、扬眉吐气的时候。

但好景不长,戊戌政变以后,十几年的海外流亡生活,使康有为的家长制作风日甚严重。

他本是改良派的领袖,也是梁启超他们的老师。

但他表现出的却像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

他只对“光绪”一个人忠心,因此他也希望门人弟子只对他一人忠诚。

康梁的分歧,主要起源于对孙中山革命派的态度。

刚到日本,孙中山主动提出与康有为会晤。

康有为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辞,拒绝合作。

梁启超则对与孙中山合作一事倍感兴趣,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对于梁启超与革命派的合作意图,康有为大加挞伐,对于梁启超的排满共和,也多次去信严加斥责。

后张勋复辟失败,康有为逃出北京,事后写诗恶毒咒骂梁启超是忘恩负义、禽兽不如之人,并从此完全与梁启超断绝关系,从中国政治舞台上消失。

对此,梁启超十分坦然,“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师生个人情谊。

梁启超不是那种薄情寡义之人。

他的好友唐才常因幻年自立军起义而牺牲,从那时起,梁启超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月接济唐家元,连续付了十多年,直到唐才常的儿女长大成人才停止支付。

甚为感人。

概言之,康有为之人格魅力,犹如一严厉刻板的家长,不苟言笑,不准门人弟子越雷池半步,故令人生畏,反映在其著作、文论中,康有为为文斩钉截铁,底气十足,论证不足,邃下断语,主观臆断。

治学方法上,仍宗经今文学家法,发掘微言大义,就连语言风格也一如既往,尤其在流亡海外以后,他变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文如其人,其文也逐渐失去了感人的力量。

梁启超之人格魅力,则如一和善平易的兄长,谈笑风生,宽怀大度,故令人亲近。

梁启超的文笔,悠唯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南汉月,血滞神销,以带情感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之则摄魂忘疲,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天纵之文豪也。

比较康梁在文化上的异同,康有为是经今文学的终结者,明末清初到清末民初近三百年学术之殿军,而梁启超则是跨世纪的思想家、政治家,他将传统思想文化与现代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成为本世纪最有成就的思想者。

(二)康梁政治思想的差异之处1、反满、反专制的不一致。

在反满问题上,康梁的观点有差异。

康有为认为,清朝统治是“古今至仁之政,满汉一家,保皇就是一切”。

而梁启超则认为反满革命是合理的,他认为“反满是救国之要著,满洲政府如同朽木不能生华,雄鸡不能育卵”,并发表了《自由书》倡导革命的言行。

在反对封建专制问题上,康梁的观点也不一致。

康有为认为圣主用专制之权以变法,是救中国,而主张自由、民主、共和是亡国之言。

梁启超的见解截然不同,他一方面主张彻底破坏专制政体及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热情宣传民权、自由,向往民主共和。

他说:“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已之私产而设”,对国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救国之路径不一致。

变法之前,康梁都主张通过变法改良来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政治变革的近期目标是英、日式的君主立宪制度,终极目标是“大同”社会。

戊戌变法后,康有为始终认为历史必须沿着据乱、升平向太平盛世演进,相应的政体只能是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

而梁启超到日本后,一度与孙中山接近,倾向革命。

同时他阅读了孟德斯鸠、卢梭、吉田松阴、穆勒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大量著作,思想激荡,卢梭的《民约论》对他影响尤大,认为是最适合医疗中国之病的良药。

他抛开了维新变法理论,转而主张“破坏主义”,革命排满等激进思想。

3、政治理论风格不一致。

康有为的政治理论风格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梁启超的政治理论风格具有理性而务实的气息。

在理论的创制方法上,康有为是先立论后找证据。

事实上,康有为言重于行,议政多于参政,他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而不是一个实干家。

而梁启超继承中国先秦学术的主流,即理性主义精神,同时又注重务实。

他的理性务实主要倾向于尊重客观事实,不虚美,不隐恶,持论公允。

梁启超言行并重,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又是实干家。

他直接参政时间多于康有为,又践行自己的主张,如策划唐才常起义,组建政党,讨袁复辟等。

4、宪政模式不一致。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显著特色是“托古改制”,而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则是更多呈现出“善变”、“易变”或曰“流变”的特征,曾一度主张民主革命。

康有为宪政思想的出发点是改良、渐进,他始终坚信依靠君权变法是当时中国最佳的变法模式。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依然坚持“托古改制”,尊孔复古,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和“虚君共和”。

而梁启超在宪政路径的选择上,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革命—改良的转变过程,一度主张民主革命,走出了改良的藩篱。

梁启超宪政思想的形成虽晚于康有为,但就总体的政治诉求和价值取向看,却比康有为要激进得多,更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大变之后,康有为仍然痴迷于复辟帝制,并在1917年策划了张勋复辟,从而,由曾站在时代最前列的人倒退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人。

与康有为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到日本期间,梁启超积极吸纳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不断地进行思想上的自我扬弃,宪政思想日趋成熟。

5、尊孔保教不一致。

康有为一贯提倡的尊孔保教论,康有为把孔子学说拔高到宗教的地位,尊为“孔教”。

前期,作为康的门生,梁启超是积极主张和提倡尊孔保教的。

在《变法通议》文中,梁将“保教”与“保国”和“保种”一道看作是变法所要实现的目标,指出“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

但1902年梁启超发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认为“教不必保,也不可保,……自今以往所当努力者,惟保国而已”,公开反对“孔教”。

梁启超认为孔子学说不是宗教,孔子本人也不是宗教家,孔子学说讲求伦理道德,治国安邦,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学说,是入世,而不是出世。

思想性格上的差异是康梁二者政治思想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个人的阅历不同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不论二者差异如何,我们都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康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英,思想界的代表,他们为救亡图存而发起的变法维新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代表。

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等身的著作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坐标,有着值得我们学习的许多过人之处。

参考文献:[1] 齐春风. 论戊戌变法后的康有为与梁启超[J]. 社会科学辑刊 , 1997,(06)[2] 陈鹏鸣. 梁启超对康有为的师从与叛逆[J]. 河北学刊 , 2000,(06)[3] 张家康.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J]. 世纪行 , 2003,(03)[4] 吴士雄. “善变”的梁启超[J]. 中学生百科 , 2006,(06)[5] 董方奎. 关于梁启超的定位[J]. 历史教学 , 2004,(09)[6] 朱维铮. 重评《新学伪经考》[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2,(02[7] 万平. 试论康梁思想性格差异及其影响[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1999,(04)[8] 欧济霖. 梁启超传略[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3,(01)[9] 沈世锋. 梁启超与孔教[J]. 学术界 , 199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