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30多年重拾木材生意 他成了大足最早的万元户

合集下载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事迹优秀观后感范文精选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不知道大家看后有什么感受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时代楷模治沙造林六老汉事迹学习昔日沙赶着人跑,如今人顶着沙进。

38年,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接续加入治沙行列,在寸草不生的沙漠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长廊,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

21.7万亩,治沙造林面积不断扩大,绿色在八步沙延展。

“六老汉”三代人的坚守,在大漠深处开花结果,当地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沙丘向着村庄跑,每年逼近七八米,压田地,埋庄稼,‘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捋着花白胡须,向记者说起当年的八步沙,张润元脸上云淡风轻。

张润元乃“六老汉”之一。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治沙滩。

他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三代人苦干38年,至今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

1981年,在土门公社当过大队支书或生产队干部的6位农民,不甘心将世代生活的家园拱手相让,向沙漠挺进。

他们献了自身献子孙,一代接着一代干,被称为八步沙“六老汉”。

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

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我算一个”古浪县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

1981年,作为三北防护林前沿阵地,古浪县着手治理荒漠,对八步沙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拥有”政策。

治理寸草不生的沙漠谈何容易!即使政府有补贴,不知多少年后才会有“收益”。

政策出台后,应者寥寥。

“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

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

治沙,算我一个!”漪泉大队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了出来。

紧接着,同大队的贺发林,台子大队的郭朝明、张润元,和乐大队的程海,土门大队的罗元奎积极响应。

他们以联户承包的形式,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投身治沙造林。

小康路上带头人——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小康路上带头人——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小康路上带头人——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青山滴翠,龙潭如练。

XX,这个距县城30多公里,距镇政府6公里的小村落,历经多少年沉寂之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崛起了。

“小康”,这个千百万农民追求的目标,对于今天的XX 人来说,已不是梦想。

然而,在前不远的岁月里,XX还是一片荒凉。

过去的贝江村是个偏远的山区穷村,基础设施落后,村组道路破烂不堪,村里一穷二白,老百姓贫困落后。

XXX 刚上任时村里负债6万元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00多元。

“养女不嫁XX郎,日夜守着龙潭公,一年到头少米煮,十户人家九户穷。

”村民买油称盐还得仰赖“鸡屁股银行。

”如今,这片荒凉之地的村民已致富奔上了小康路。

帮助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就是他们的支部书记、XX市农业劳动模范——XXX,老百姓亲切称呼的“老牛。

”穷则思变,宏志满天创业路几乎从懂事时起,XXX面对着生养他的土地,常常沉思:龙家人世代生息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力没少出,汗没少流,苦没少吃,可就是穷,就是吃不饱、穿不暖,这是为什么?初中毕业无钱再续学业的他深深知道,等待他的是一条充满荆棘、十分艰辛的人生路。

为了有朝一日能彻底改变村里的旧貌,使村民奔上小康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凭着一股闯劲,一个宏伟目标,一片执着的进取之心,自1982年以来,依靠党的政策,依靠科学技术,依靠辛勤劳作,硬是发起来了,富起来了。

早在1982年,头脑灵活的他,靠山吃山,做起了木材生意。

几年来,他赚了8万元。

1988年,他借贷15万元,自己投资8万元,承包了县属中型水库——龙头水库,率先进行网箱养鱼和配套立体式养猪。

5年来,积攒下15万元资金。

自己成了10万元户,本可享清福了,但他“帮民致富奔小康”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他明白在“百舸争流”的年代里,要“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光有“宏伟目标”是不够的。

他的内心世界常有一种使命感在涌动。

因此,他暗下决心要创办一家像模像样的厂子,来加快帮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逆境中成长简短的名人事迹材料范文7篇1秘书

逆境中成长简短的名人事迹材料范文7篇1秘书

逆境中成长简短的名人事迹材料范文7篇逆境中成长简短的名人事迹材料篇1史蒂芬.霍金当代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

我找了很长时间,只能找到繁体字的,不过基本上也看得懂的。

史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於1942年1月8日生於牛津,那一天刚好是伽利略逝世三百年。

可能因为他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所以小时候对模型特别著迷。

他十几岁时不但喜欢做模型飞机和轮船,还和学友制作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战争游戏,反映出他研究和操控事物的渴望。

这种渴望驱使他攻读博士学位,并在黑洞和宇宙论的研究上获得重大成就。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

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

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

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病。

由於医生对此病束手无策,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但后来病情恶化的速度减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万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地面对这次的不幸,继续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在1988年共同获得沃尔夫物理奖。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时间减少。

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和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为辐射而变小,但温度却会升高,最终会发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论。

这时他的行动已经出现问题,后来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气管手术,使他从此再不能说话。

现在他全身瘫痪,要靠电动轮椅代替双脚,不但说话和写字要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帮忙,连阅读也要别人替他把每页纸摊平在桌上,让他驱动著轮椅逐页去看。

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

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

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从泥砖匠到身家几十亿 蔡家泽靠实干谱写出创业神话
30 年 的 辛 勤 打 拼 ,到 现 在 ,其 所 建 集 团 公司资产达到 20 亿元。这个泥砖匠是怎么 办 到 的 呢 ? 温 煦 而 敦 厚 的 他 ,漫 步 在 茶 花 步 道上,讲起自己打拼路上的点滴。
14 岁打泥砖强过大人
蔡家泽的老家,就在石笋山下。儿时没钱 买煤,常进山打柴烧。家中三兄妹中,他排行老 大,也最乖巧懂事。上学时成绩好,还是个班 长。
“辛苦干完一年,总要发工资回家过年吧!” 蔡家泽说。他用凑来的钱,为工人发了部分工 资,手里仅剩下 5000 元钱。考虑到春节后,工 人来复工要吃喝,还需大笔开销,他没有回家。 “当时利息也高,身上背的压力很大。”
尽 管 已 发 不 起 工 资 ,但 没 人 离 蔡 家 泽 而 去。杨均印跟他打工时,还是个黄花大闺女,现 在儿女已 20 多岁。在她的眼中,蔡以前是小老 板,但不像个老板,现在成大老板了“,还是低调 得很。”
他,花 20 元挤上绿皮火车,疲惫地奔向广西。 没买到座位,他拿了张报纸垫地上,在厕所门口 时坐时蹲,熬了好几天才到柳州。
在这里他尝到打工的滋味。当时是修铁 路,打砖的特长又用不上,只有干些杂活,要么 去搅拌混凝土,要么干些挑扛小工。工地上经 常赶工,加上水泥沾水易凝固,必须赶时间上 工。
“那时工地少,找个活都要靠熟人关系,干 活都很老实。”在蔡家泽的记忆里,那时加班加 点是常事,工人也巴不得多干,反正每小时按 3 元算“。很多时候一趟要忙 20 多个小时。”
“夏天赶工累了,即使光膀子不穿衣服,一 躺在铁轨边的石子上,立马就能睡着。”蔡家泽 这样形容加班的苦累。
曾借高利贷发工资
他说,一开始是死干,不知道巧干。他和同 乡拉起施工队,挂靠到老家一建筑公司。慢慢 地,蔡家泽尝到甜头,因为他干活实在,很多工 地都信他。

15289174_永康老锡匠:打磨那一点微光

15289174_永康老锡匠:打磨那一点微光

● 撰文雷虎● 图片阮传菊● 编辑刘芳在这个手工艺逐渐没落的时代,浙江永康市一个名叫芝英的小镇,却有人因为锡器这一古老而小众的手艺成为亿万富翁。

我们关注的并非小概率的财富传奇,而是与此相对应的更多普通手艺人的命运。

对手艺人来说,如何凭借自己的技艺过上体面的生活,才是最要紧的。

老锡匠章荣富坐在自家门前打磨着锡壶,让它绽放出应有的金属的光亮,他背后就是这个村子里最后的一家打锡作坊。

打磨那一点微光永康老锡匠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96的,最多请师傅在上面刻几行字或者敲几幅图锡铺!”1. 章荣富家还在使用老式锡酒壶盛酒。

2. 锡烛台。

3. 章荣富对自己的打锡手艺一直很自豪。

4. 打锡器时的原材料。

1234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0『五金之都』永康是全国闻名的『五金之都』,永康锡雕(本地俗称『打镴』)是永康十大传统五金手工技艺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永康锡雕始于五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20世纪80年代末,永康从事小五金手工技艺的有4万多人,以打铜、打铁、『打镴』的居多,锡雕产品达200余种,还出现了以芝英镇岘口村、小派溪村(芝英六村自然村)、练结村、方岩镇后浅村、古山镇寺下胡村为代表的永康锡雕专业村,锡雕技艺盛极一时。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01为了教章成打几款传统的永康锡器造型,章荣富把自己当年给妻子打的嫁妆搬到了作坊里。

父子俩拎着老锡器在小巷穿过,看到一户人家的墙壁上有一幅名为《插秧》的宣传画,章荣富觉得有点感伤:这里是农村,却早就不种田了,如今孩子们还要通过这些壁画来了解怎么插秧。

章荣富说,将来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孙子通过章吉画的那些设计图来了解打锡。

打锡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每天与噪音、粉尘、火焰相伴,从12岁开始,这样的生活章荣富已经过了40多年,但现在村里已经找不到几个年轻人愿意接这个班了。

“点石成金”的石雕艺人刘能风

“点石成金”的石雕艺人刘能风

“点石成金”的石雕艺人刘能风作者:李美坤黄小倩来源:《当代党员》2017年第24期2017年11月9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公布了首批“大国非遗工匠”名单。

重庆市大足区的石雕艺人刘能风榜上有名。

这不是刘能风首次斩获这样的殊荣。

从事石雕30多年,只要经过他的手,普通的石头就会变成精美的艺术品。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刘能风曾是一名杀猪匠。

结缘石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刘能风的家在大足区。

这是钟灵毓秀、物宝天华之地,拥有世界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在这样的地方成长,刘能风从小就和石刻打着交道:割草放牛在石刻区,上学读书在石刻边。

初中毕业后,为挣钱贴补家用,刘能风干起了杀猪卖肉的行当。

1980年4月的一天,刘能风跟往常一样进城卖肉,路过石刻景区时,看见一名村民正在卖石雕像。

“一个拳头大小的石雕像竟能卖四元钱,这可是我卖一头猪肉的价钱!”刘能风感到不可思议。

后来,他决定放下屠刀,改行雕刻石像。

没想到拿起雕刀的那一刻,他就一辈子迷上了这件事。

没有工具,他就在废铁堆里找来钢筋捶打;不懂构图和造型,他就自学琢磨,仔细观察别人的雕刻手法,反复研究古人留下的精美石刻。

刘能风一门心思“钻”到石雕里,家中收入却变少了。

妻子的埋怨不解,邻居的冷嘲热讽,他都当成了耳边风,最后干脆收起工具和干粮,躲到老屋旁的岩洞里“闭关修炼”。

经过大半年的刻苦摸索,颇有天分的刘能风已经较为熟练地掌握了石雕技术,也卖出了他的第一件作品。

“这件作品赚得了一位外宾的10元兑换券,相当于当时的18元人民币。

”激动的刘能风,看到了新希望。

巧遇“伯乐”上世纪80年代,来参观大足石刻的游客多了起来。

不过,旅游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一到淡季,石雕便不好卖了。

1984年7月,正值石雕销售的淡季,刘能风和两个老乡背着装满小石雕的背篼,怀揣90元钱,踏上了去杭州的火车。

到了杭州,三人背着背篼打了一周的“游击战”,但一件石雕都没卖出去。

两个老乡打算启程回家,刘能风不甘心,决定只身前往桂林。

入木三分是一生

入木三分是一生

入木三分是一生唐琦家的客厅里,最近又多了两把矮小的黑色木椅,这是他不久前才收的老物,搭配一张案几,准备装饰新家用。

“上午材料都堆到了客厅里,虽说刚收拾过,还是太乱。

”显然,唐琦对我们眼中已经十分整洁的家并不满意。

或许正是这份严苛,才成就了唐琦如今精湛的黄杨木雕技艺。

黄杨木坚韧光洁、纹理细腻,年代越久色泽越深,唐琦就是被古朴有趣的黄杨木雕吸引,在30岁出头时拿起了刻刀,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螳螂、壁虎、甲壳虫、蜜蜂、枯叶、竹节、莲蓬……唐琦刀下的造物题材丰富,无不栩栩如生,但他最爱的,还是蝉。

“多年前受师傅指点,说雕刻者需要一个独特的符号。

”那时正值盛夏,在郊外闲庭信步的唐琦一直思考何物才能辨识自己,但漫天的知了声有些扰人“清梦”。

忽然瞥见树底的蝉蜕,薄而透明,一捏即毁。

唐琦大悟,蝉蛹在地底静待两三年,甚至十几年,只为破土羽化后用短暂的3个月生命去尽情歌唱,实为大器晚成、纯洁永生的象征。

自此,蝉,便成了唐琦的印记。

一只长约5厘米的蝉,从选料、下料、打坯、精雕、打磨到初步养色,短则10天,长时需20多日,除了轻薄的蝉翼,用肉1/ 5眼还能看见蝉腿上的细毛。

“这尤其考验细心和耐心,比起以往,我的眼睛差多了。

现在几乎白天打大坯,待晚上11点后周遭静下来,才能进入精雕细琢的状态,一埋头就忘了时间。

”唐琦嘴上说着,手里握着一根木雕竹节不停地把玩,是在养色。

这根竹节由黄杨木雕刻而成,藏家喜欢仿真,于是蝉采用了红木,它的头部已被玩得发红发亮。

“我本是找藏家借回展览所用,却发现因为对方不懂把玩,竟然抹上了猪油,我便帮他养些时日。

”唐琦点燃一支烟,顺势靠在沙发上,手指依然在提供“售后服务”,儒雅中带有一丝爽气,总觉得是个有故事的人。

羽化出壳“我初中时的美术老师叫刘云鹤,他对美术有独到的见解,对国外大家的画能信手点评;文革时没人敢画毛主席像,但他敢,罗中立也是他的学生。

”那时起,唐琦就从国画转到了西洋画,打下坚实的艺术基础。

三峡移民精神2

三峡移民精神2

三峡移民精神第一章家国情怀英雄壮举三峡移民精神的形成背景早在1920年,孙中山先生用英文写下了振兴中华的著名论著《建国方略》。

在《建国方略》的第二部分“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提出了在长江三峡建造水闸提升水位以改善川江航道和水力发电的宏伟设想。

1924年,孙中山应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邀发表演说,对开发长江三峡水力资源作了更加抒情的描述:同学们,中国是穷,没有在不列颠一样满地跑的火车,也没有美利坚一样横贯东西的铁路大通道,但我们有长江,有长江三峡那样取之不尽的水力资源!仅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资源,就可以发生3000余万匹马力的电力!这样的电力,可以比现在世界各国所发生的电力还要大得多!那时我们不但可以供应全国的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而且可以用来制造农民用的化肥!到那时,我中华民族哪有不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道理乎?同学们被孙中山先生的慷慨演说感动了,他们从孙中山先生那炯炯有神的目光中仿佛看到了“三峡大坝”矗立的那一幕!这一幕到来之时,必定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日。

中国人对“三峡梦”的情有独钟从此开始。

1956年夏,毛泽东畅游长江后,以特有的雄才大略和诗人气质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的这首词为国人描绘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画卷。

随后,党中央、国务院组织了多次考察和调研工作。

1958年,周恩来同志带领100多位专家到长江三峡实地考察。

1969年,刘少奇同志亲自到三峡大坝坝址三斗坪中堡岛视察工作。

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长江三峡时提出,国务院要着手前期准备工作。

兴建三峡工程、根治长江水患,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强国理想。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历史性决议,三峡工程这个让中国人“梦想了70年、论证了40年、争论了30年”的跨世纪宏伟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作终于正式动工。

高一议论文成功=努力+坚持+实力

高一议论文成功=努力+坚持+实力

成功=努力+坚持+实力
在人生中,我们都希望做任何事都向着成功出发,却往往不能如愿。

所以这些都是每个人都经历的,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即使有,也不会有成功和失败的对比,从而不能有那种前强烈的胜利感。

就拿体育竞技的例子,每届奥运会都出现新一代冠军,记录也在时刻刷新着,所有运动员都努力都付出了汗水。

俗话说得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他们一路走来,坚持训练,最终把实力全部释放在比赛中,那么结果怎样才算是成功呢?
小翠每天踏着凳子做饭,独自送弟弟妹妹上学,独自去承受打拼,面对城市的繁忙和忙碌,她感到迷茫,但她知道要评本事吃饭,要靠力气挣钱。

后来接下了第一单生意,凭着淳朴与坚强,她在这个行业中坚持了下来,从一家小职员,变成了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并且带领万余人走出了大山,帮助了几千人考取了家政服务员,如今成为了省人大代表。

努力才能为成功打下基础,如果没有努力,训练怎么可以上赛场,如果没有努力,怎么可以获得好成绩,如果没有努力,怎么继续前行。

在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努力。

1993年夏天丹麦青年李希萌开始在上海陶金,但这位复旦大学的留学生,折腾了大半年一无所获,他开始反思自己商场失败的原因,他想起刚毕业,曾经到非洲采访过一个很有名的木材商。

他说非洲的木材不比北欧的差,但非洲的木材就是卖不出去。

为此,很多人有了反馈。

然后他又打了电话给上海几乎所有的木材厂,终于落实了一笔合
同,一个月后生意成功了,他赚了第一桶金。

实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就像博尔特,如果没有实力,怎么会获得闪电的称号。

现在看来,过程才是成功,把过程走好,相信自己已经做的最棒了。

成功等于努力加坚持加实力。

石上生辉

石上生辉
藏 品

j /王耘 农
刘能 风
走 足人
重庆市 十大 杰出技 术能手
工 艺羡 术 走师 、 高级 工 艺 差术 师. 瑚杰 出 农 奎 村 实用 人 才 联 合 国教 抖 文国际 虎问 艺术 组 织 . 较 予 “ 问工 艺是术 家” R
位于 重庆西部的大 足县 , 一个侬山 是
傍水、景色秀丽的地方。大约1 0 年前, 30 一
佛像 雕塑是刘能风 最广为人知的 雕 刻中, 本无生命的石 头被他赋予灵性和 精神 , 些怫像没有 充满历史沧桑的凝重 B
伴, 那是深入骨髓的亲近和眷恋。自上世纪 符号, 如媚态观音、 日月观音、文殊菩萨等,
八十年代开始学习石雕 , 便再未放下手中的 他以这些 大足石刻的精品珍宝为蓝本 . 进 之感, 而结人以柔和亲切, 一种精神馈赠。 雕 刀。 他时常临摹 E 山石窟造像 , 专 统 行微缩雕 刻, 运用平雕、浮雕 、 圆雕 、 镂空 谈起创作 , 刘能风 笑得很谈, 他说 , 髋
千 手观 音
融石 8 8x6 8x1 c 8 m

文 化
承、 创新。 为传承 人, 做 刘能风 深知, 民匣 艺术若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市场 需求 。 也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19年 . 9 3 刘能风偶然得知有一种产于 贵州铜 仁地区的珍稀材质紫袍 玉。 太自然 将它 藏在深闺, 他却 慧眼识 ‘ 材 . 多方尝
灵的功用。尤其是从事佛 像雕刻 。 既能感 受古老石刻技艺的瞌力 , 朝夕临窜砺刻. 还
能领悟千年佛法的真谛 , 看到一种执著、达 观的人生态度。 正如刘能 风所言: 生不能等待 只 人 日 月观音 *像 &自 6 X 6 2 c 8 3 6m X
日 0 文 化 藏品 己 h i G ! I

赵朝兴:最想搞个农家乐

赵朝兴:最想搞个农家乐

在 家 乡创业 ,这 样不 仅家 人 能天天在 起 ,更 重要 的是 ,对他 来说 ,无论 走到 哪儿 ,他都 是开 县人 ,他喜 眺 望着远 处 的群 山,赵朝 兴 的 目 光 突 然一 亮 ,他 指着 附近 的 山告诉 我 们 , 那 里 是 开 县 的 森 林 公 园 ,旅 游 的 人 很 多 。 “ 0 笼 兔 子 目标 实 现 之 80 后 ,他想 在森 林公 园附近挖 个鱼 塘 , 搞个 “ 闲垂 钓” 的农 家乐 供游 客来 休 玩 , 充 分 利 用 当地 的 自然 资 源 与旅 游 资源。 快 ,利润更大。 从 卖 中 药 材 到 养 鸡 ,从 养 兔 、 养 不 过 ,赵 朝 兴 创 业 很 谨 慎 ,这 次 鱼 到 搞 “ 家 乐 ” , 赵 朝 兴 正 在 一 条 农 他 只 买 了1 只种 兔 回来 试 养 ,现在这 不平坦 但 又坚 实 的农 民工 创 业道 路 上 5 些 种兔 已经 繁殖 到近 两百只 ,估计 能 以一只9 元 的价 格 卖 出 ,这 是一 笔 不 O 小 的收 入 ,也让赵 朝 兴的胆 子 大 了起
来。
现 在 , 他 一 边 参加 县 扶 贫 办 举 办 的 养 兔 培 训 办 增 强 养 殖 技 能 , 一边 利 用 “ 地 流 转 ” 政 策 向 村 委 会 租 借 了6 土 亩地 ,每亩租金5 0 ,租 期十年 ,主 0元 要 用途 是建 免 圈、 种免 子 吃的草 ,以 实现他 的 “ 0 笼兔子 的 目标 。事 养80
3 5

实上 , 当天 我们在 赵朝 兴 的家 里看 到 了 他 自 己砌 的 兔 圈 , 虽 然 不 多 , 但 已 初具 规模 ,预 示着赵 朝 兴离 他 的 目标
越来越近。
对 赵 朝 兴 来 说 ,实 现 这 样 的 目 标 也 不 容 易 , 因 为 至 少 还 需 要 投 入 十 来万 的 资金 ,而 他的手上 没 有这 么多 钱 。 现 在 他 准 备 申请 政 府 针 对 返 乡 刨 业 农 民工推 出的贴 息贷款 ,对此 他有 些担 心 ,因为 需要 找到 一个公 职 人 员 作 担 保 , 而 且 对 贷 款 人 的 资 产 也 有 一 定 要 求。赵 朝兴 说 ,打过 工 的人 有困 难 不 怕 ,如 果 资金 能到位 ,他 更愿 意

张果喜: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张果喜: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亿万富翁

张果喜: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亿万富翁作者:来源:《小康》2008年第07期破译樟木箱的财富密码走进果喜集团总部,便见一座汉白玉石雕牌楼矗立在鲜花绿树丛中。

在牌楼上雕刻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8个大字旁边,镌刻着22名创始人的名字。

“果子熟了,大家都喜欢!”,浓眉大眼,喜欢吸烟的张果喜,如此解释了自己的名字。

1952年出生于余江县的张果喜,15岁到镇办的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了学徒。

他每天的活计就是把小山一样的原木锯成制作犁耙、独轮木车等农具的部件。

一心向上的他经常光着膀子没日没夜地锯,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便血了,可他咬牙坚持了5年。

5年的“血尿”,赢得了5张奖状和工友们的敬佩,他当上了车间主任。

不过还没等主任的板凳坐热,经营不善的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濒临倒闭。

企业的活路就是必须找到赚钱的门路,于是,他揣上筹措的200元钱,带着3名职工去闯大上海。

害怕遭贼手,张果喜把钱分开,自己负责保管100元,另外两人各50元,他们躲进厕所把钱藏在贴身内衣里。

来到上海雕刻艺术厂参观学习,他看到样品室有一只樟木雕花套箱,面刻“龙凤呈祥”图案,枣红油漆漆制,精美绝伦,他问管理员套箱的价格,回答是260元。

260元!张果喜惊呆了。

他把眼睛一眯测出箱长是28寸,家乡的樟木箱价钱都是以寸来计算的,一寸最高一元,28寸最多也就是28元啊。

260元!天价啊!而且管理员还告诉他:这种箱子已经脱销了。

“脱销了,我为何不试试?”回到余江,他要成立雕刻厂。

在100多人的修造社职工大会上,他把手一挥,高声喊道:“要吃饭的跟我来!”,随即就有21名工人自愿放弃铁饭碗跟他一起办厂。

那时张果喜年仅20岁。

他三下浙江东阳,终于把一位老师傅请到余江;套箱需要上等的樟木余江找不到,他带领职工到远离县城的金溪山里去采购,饿了吃5分钱一个的发面饼,渴了趴在沟里喝几口凉水。

为了省钱,他们把木材顺河往下漂,装车需要往上捞时,身有老肾病的张果喜,第一个脱掉衣裤,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

大足区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大足区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大足区九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2023-2024学年重庆市大足区九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与运用(30分)1.(9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①语文课本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②在书里,我们邂逅了很多人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见异思迁的白求恩;凭一己之力把一片荒漠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植树的牧羊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努力攀爬月台的朱自清的父亲;一生勤劳不辍、认劳认怨的朱德的母亲。

在书里,我们领略了泰戈尔笔下匿笑着的金色花;感受了在仓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的海燕,欣赏了枝丫绝不旁逸斜出的白杨树以及重峦叠嶂的苏州园林……③这些形象如同璀璨的星辰,发出明亮的光芒,时时在我们的脑海与心间回响。

④它们无声地滋养着我们的生命,指引我们追求真、善、美;教导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无动于衷;引导我们在抑扬顿挫的人生旅途中,始终怀揣一颗感恩和敬畏的心。

(1)下列词语书写或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热忱(chén)勤劳不辍(zuò)B.匿笑(nì)重峦叠嶂(zhàng)C.蹒跚认劳认怨D.仓茫无动于衷(2)上文画横线的词语运用无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见异思迁B.不毛之地C.旁逸斜出D.抑扬顿挫(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A.①B.②C.③D.④2.(4分)2023年央视春晚的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以中国传统五色红、黄、青、白、黑作为节目的五大色系,再从这五大色系中挑选出桃红、缃叶、群青等作为主色,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

请你参考示例,从下面三个色彩中任选一种色彩进行解读。

示例:缃叶——缃叶是大地的颜色,生机勃勃,一如荷塘边的纸伞,有时典雅别致,有时灵秀婉约,承载着生命中最为欣欣向荣的意蕴。

选择色彩:月白、桃红、群青3.(3分)下列关于《西游记》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邓钣金”的传奇人生

“邓钣金”的传奇人生

“邓钣金”的传奇人生作者:辛静来源:《百姓生活》2009年第09期“邓钣金”的真名叫邓震发,他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

改革开放前,他渴望靠一技之长改变贫困。

却被以私自雇工的罪名关进拘留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凭一手修车绝活,领取了哈尔滨市南岗区第一本个体营业执照。

他曾为多位著名电影演员修过车,李仁堂为他书写了“白手起家”的条幅,许还山为他题写了“邓钣金”3个大字。

几年前,他“手工作坊式”的汽配厂被市场淘汰。

面对商海沉浮和人生起落,他把一切都看得很开……从钣金学徒工到第一个领到个体营业执照,他的人生命运见证了时代变迁1954年冬天,15岁的邓震发和弟弟妹妹跟随母亲,从老家山东莱州风尘仆仆地来到哈尔滨,投奔在此立脚的父亲。

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道里区一间只有10平方米、四面透风的板夹泥房子里,靠父亲微薄的工资,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贫苦的生活让少年邓震发萌生了赚钱养家的念头。

然而,他在山东老家只念过5年小学,文化程度低,在哈尔滨又人生地不熟,加之年龄小,找工作到处碰壁,只得去离家不远的一条坡路拉小套(在道路上坡处专门帮人力车夫拉车的活)。

别人拉一趟能挣4分钱,他拉一趟人家只给2分钱。

钱虽然少,但毕竟可以帮助父母分担一些生活重荷啊。

两年后的一天,邓震发路过中央大街时,忽然发现一家商店的橱窗上贴着一则某汽修厂招工启事。

他不由得一阵兴奋,按着地址找到汽修厂报了名,幸运地成为该厂的一名钣金学徒工,邓震发在工作中肯吃苦,悟性好,别人需要三四年才能学会的技术,他一年多就掌握得非常娴熟了。

但邓震发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在汽修厂于了两年,他就嫌每月30元的工资太少。

到了第三年,他便离开了汽修厂,一个人带着修车工具,跑到道里区一家汽车配件商店门前蹲着,看见有人进进出出购买汽车零配件,便凑过去搭讪:“师傅,要修车吗?我钣金活儿好,修车又快又省钱。

”听邓震发这么说,有人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他给修车。

邓震发不敢怠慢,修起车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小毛病一会儿就能修好,大毛病也只需一两天的时间就能修理利索了,车主都夸他手艺好。

金丝楠木“变现”不是梦

金丝楠木“变现”不是梦

金丝楠木“变现”不是梦文/铁 铮 陈金焕 张金峰金丝楠木,不少人耳熟能详、略知一二。

今年6月的最后一天,在重庆酉阳县楠木湾召开了一个专家评审会,使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了一棵棵高大古老的楠木古树上。

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如何让金丝楠木“变现”,成了又一个新时代之问。

“楠木”六十年才能长满金丝人们常说的金丝楠木,其实是樟科楠属所有乔木树种中一类木材的总称。

因该类木材在阳光下金光闪烁而得名。

细叶楠,又名小叶桢楠,是金丝楠木中认可度较高的代表性树种,是中国特有珍贵树种之一。

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第15号公告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细叶楠为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

细叶楠,大乔木,树高可达25米,树皮暗灰色,平滑。

新、老枝均纤细。

叶椭圆形、椭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

细叶楠为阴性树种,深根性,野生树种多分布于阴湿山谷、山洼和河沟边,可忍受间歇性短期水淹。

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冲积土或砂壤土上生长良好。

其初期生长慢,六七十年后生长旺盛;主根明显,侧根发达。

种子繁殖有“大小年”之分,It is not a Dream to Turn Gold Phoebe into Money提升至60%。

种子出苗后,要勤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勤除草,以免影响幼苗生长。

冬季,细叶楠能忍耐的极端最低气温为-6℃,如遇-10℃以下的持续低温天气就会冻死。

楠木小苗的共性是“筷子”形,细长孱弱,较难养护,要细致管理。

三五年后,树干笔直、粗壮,根系纵横交错,生命力随之变强。

细叶楠根系发达,11年生主根达2米以上,根幅蔓延6平方米,比冠幅大1倍。

细叶楠是防治水土流失良好的树种。

枝叶繁茂,树冠广阔,树干通直圆满,绿荫效果良好,宜作庭院观赏树、庭荫树和行道树。

细叶楠的木材价值高。

木材稳定性好,不易开裂和翘曲。

细叶楠木材适用于实木家具用材、装饰单板、饰面门板等。

作为家具及室内装饰用材具有易加工,变形小等优点。

材质坚实耐腐,纹理致密美观,尺寸稳定性好。

南康木匠——“木客”,修建阿房宫的伐木人

南康木匠——“木客”,修建阿房宫的伐木人

南康⽊匠——“⽊客”,修建阿房宫的伐⽊⼈⽊客是⼈类⽊器⽂明最优秀、最顽强的传承者和守望者。

⼈类⽂明进程中的⽯器时代,其本质实际就是⽊器时代。

当⼈类进⼊青铜⽂明甚⾄铁器时代后,⽊客先民仍以伐⽊、作器作为本民族的主要经济⽅式和⽣活⽅式,直⾄唐宋时期,⽊客才开始渐渐成为⼀个农耕稻作为主的⼭地民族。

秦始皇统⼀全国后,国⼒⽇益强盛,国都咸阳⼈增多。

始皇三⼗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开始营造朝宫,即阿房宫。

由于⼯程浩⼤,始皇在位时只建成⼀座前殿。

史载:“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丈,上可以坐万⼈,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殿下直抵南⼭,表南⼭之巅以为阙,为复道,⾃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其规模之⼤,劳民伤财之巨,可以想见。

秦始皇死后,秦⼆世胡亥继续修建。

唐代诗⼈杜牧的《阿房宫赋》写道:“覆压三百余⾥,隔离天⽇。

骊⼭北构⽽西折,直⾛咸阳。

⼆川溶溶,流⼊宫墙。

五步⼀楼,⼗步⼀阁;廊腰缦回,檐⽛⾼啄;各抱地势,钩⼼⽃⾓。

”可见阿房宫确为当时⾮常宏⼤的建筑群。

秦末起义军项⽻率部进⼊咸阳,项⽻的部下“烧秦宫室,⽕三⽉不灭”,朝宫化为⼀⽚焦⼟。

赣南属于东南丘陵地形,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候下的湿热⼭地,森林资源丰富⽽耕地及可耕地稀少。

典籍载,(古南康、虔州)境内森林繁富,⾃六朝以⾄唐宋都是如此。

《太平寰宇记》卷⼀百⼋载赣县⽵管峒“丛篁万顷,三⼗余⾥⽆杂殖”;载赣县空⼭“多材⽊果实,……所出物,百倍于他⼭”;载安远县归美⼭⼭顶“有杉枋数百⽚”、欣⼭则多桔树、异⽵;载于都县梓潭⼭,梓树、樟树众多,⽽宵⼭则“多杉松,下有莞笋”。

有杉树、樟树、枫树、松树、楠⽊、板栗树、南酸枣、杜仲、乌桕等树种1000余种。

秦始皇派50万降卒到赣州伐⽊,称为“⽊客”。

这些伐⽊的军⼠,不熟悉地理,不熟悉材质,不熟悉砍伐和搬运的技艺,他们就拜南康师傅为师。

南康师傅与他们⼀起砍好⽊头,运下⼭,⼜⼀同沿赣江,转长江、汉⽔,⼀直运到京城西安。

祥泰木行历史事迹

祥泰木行历史事迹

祥泰木行的历史事迹:
1.创立与发展:祥泰木行创立于188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
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木材加工厂之一。

2.垄断市场:在祥泰木行的全盛时期,它不仅在上海的木材
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还在全国16个重要城市设立了分行,垄断了中国各地的木材市场。

3.推动行业进步:祥泰木行在木材加工技术方面不断进行创
新和改进,推动了整个木材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4.参与城市建设:祥泰木行积极参与中国的城市建设,为许
多重要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供了优质的木材。

5.遭遇困境:在抗日战争时期,祥泰木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业务一度停滞。

然而,在战后重建中,祥泰木行迅速恢复了元气,并继续发展壮大。

从小锁匠到建材大亨

从小锁匠到建材大亨

从小锁匠到建材大亨彭根发,这位在商场上驰骋多年的企业家,在建材经营方面已经是硕果累累,如今在进军高科技领域时也捷报频传。

记者采访彭根发时,他刚从美国谈回贸易业务回来。

此时,永利集团的主打产品“小厨仙”无油烟锅的“仙踪”遍布世界各地的厨房中……曾是摆摊能工巧匠彭根发祖籍江西赣州,出生在江西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贫苦的家庭生活造就了他刚毅的性格和勤俭刻苦的作风。

1969年初中毕业时,他被安排到宁化县泉上公社泉上大队桥背街生产队插队劳动。

此时,年轻的彭根发一心一意只想学手艺,会补锅、修钥匙、打小铁、做小秤,深得农民朋友的喜欢。

1989年彭根发作为回城知青,被组织上安排在明溪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

他没去上班,照样干他的手艺活———修补锅底、修配钥匙。

在众多的同行摊位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来,让别人刮目相看。

他每天赶早摸黑,勤学苦练,不论寒冬酷暑,天天照常营业。

当年,知青回城摆摊,自谋职业,受到县里的特别保护。

农忙季节,别人都赶去“支农”,城里唯一可以摆摊的就是他。

彭根发越干越有劲,他配钥匙的技术全县第一,顾客到摊位上来找他修锁,他接过一看,立等可取,2分钟就修好了。

顾客在吃惊之余,问他有什么绝招时,彭根发笑着回答:“其实没什么绝招,平时发现新锁,闲时就喜欢拆开,研究一番,功到自然成嘛!”他曾记得,一次发高烧,单身一人摸着墙,扶着栏杆到卫生院打了一针,又坚持用同样的方法回到了自己的摊位,继续营业,正是以这样拼命的精神,他硬是练就出了一套独特的修锅、修钥匙的方法。

渐渐地,他的摊位受到了顾客的青睐。

他还干过电焊、补轮胎等行当,样样都干得十分出色。

声名鹊起利来滚滚虽然艰辛,但是彭根发看到了希望,逐渐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已有一定经商经验的彭根发,瞅准了这一大好时机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创业。

他当起了小老板,找上几位好朋友,在明溪县场面租了一间店面,干起了管道安装业务。

凭着几年经营的功底,他努力学习新的业务技能,提高服务水平,严把工程质量关,使他的8个工程安装队声名鹊起,生意开始红火起来,并有较大盈利。

逆转!广州土生巨富的“豪宅”大败局!

逆转!广州土生巨富的“豪宅”大败局!

逆转!广州土生巨富的“豪宅”大败局!来源:大江湖解局一1953年,黄文仔出生于广州番禺的一个农民家庭。

父母没什么文化,给他起了一个非常本土化的名字:文仔。

由于家里太穷,1971年,18岁的黄文仔没有继续读书,当上了番禺榄核镇供销社的职员。

据说当时黄文仔当时就展现了与众不同的商业天赋,同样是卖猪肉,黄文仔会把猪不同部位分开来卖,卖不一样的价格,有高有低。

现在菜市场都是这么卖猪肉,大家已经司空见惯。

不过,当时这在番禺是黄文仔首创。

黄文仔当上供销社副站长的时候,就他们站效益最好,因此员工们福利也是最好的。

这在当时还很敏感,有投机倒把的嫌疑。

为了这事,黄文仔还外出躲避过一段时间。

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富豪霍英东投入大量资金到番禺,回报建设家乡。

整个广州进入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之中。

黄文仔敏锐地发现,广州大搞建设,建筑材料需求量非常之大。

1983年,30岁的黄文仔,辞掉干了12年的供销社职务,成立了广州宏宇贸易,专门做建材批发和零售。

黄文仔抓住了大宗商品贸易的牛市,当时是卖方市场,只要手里有货,就一定能卖出去赚到钱。

仅仅两年时间,黄文仔就发了大财。

当时万元户才刚刚出现,黄文仔已经赚到了200万元。

那个时候,在番禺建一套别墅,只需要5000元,你就能知道建材生意有多暴利。

黄文仔成了广州第一批开大奔的老板,后来,黄文仔又成立了明宇木业,又增加了木材贸易。

黄文仔通过做建材、木材生意,完成了原始积累,已经赚到了一生都花不完的钱。

由于做建材生意,经常接触到地产商老板,比如碧桂园的杨国强,原来这些老板都不如他有钱。

转做木材生意之后,他发现这些地产商老板的财富都超过他了,这让他陷入了思考。

二1994年,做了11年建材生意的黄文仔,成立了广州宏宇集团,正式转行做房地产。

康波周期的信徒周金涛曾说:人的一生大概会有三次大机会,抓住一次,最少能成为个中产阶级。

黄文仔抓住了两次,第一次已经让他财富自由,第二次他抓住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生意逐渐做大,我发现除了扁挑,其实 人们对木材还有其他的需求,比如柏木也是上 好的棺材板。另外还有一些上好的木头,被用 来当做建房的梁与柱。就这样,我加入了贩卖 木材的行列,到贵州、四川夹江、马尔康等地去 搜罗上好的木材。
要说起来,那个时候木材生意还不错,我记 得一年赚的钱,相当于 40 亩田地的收入,在当
馆有 4 个,北街、东街都有,最好的算是南川饭 店。当时交通很不方便,去趟涪陵都要 4 个半 小时,所以出差的、做生意的、探亲的都要住 旅馆。当时是城里旅馆生意好,最好的算是 南川饭店,一般都是住干部,北街、东街的旅 馆住的主要是农民和做生意的。
那个时候南川属于涪陵地区。中和街是 南川最热闹的一条街,有卖糖果、绸布的,在 这条街上的都是做大生意的。那个时候南川 经济也不好,因为南川地盘小,城里人口不到 一万。
父亲名叫李金山,但当时大足人人都称他 为“李扁挑”。扁挑就是木制的挑棍,乡下城里 挑东西全靠这个。他是做扁挑的高手,也靠这 个生意,家里有了积累。父亲生了六个孩子,我 排行老三,后来在大足街面上,人家都叫我李三 爷。
家里几个兄弟都跟着父亲做扁挑,我也经 常挑着扁挑在大足叫卖。1944 年,父亲过世 了,我把家里的扁挑生意接了下来。那个时候, 制作扁挑的原材料是柏木,我还要经常去附近 大山里购买树木,大概 50 担谷子的价钱,可以 砍下 100 棵柏木。木料砍好了,就顺着化龙河 排放到下游。
我发现堆码的木料越来越多,就动了心思, 在自留地上盖起了房子,形成一个面积还算不 错的堆场。按照存放数量向木料贩子收取管理 费,一个晚上一截木料收 1 毛钱。我花了 27 元,修了 5 间屋子,可一个月管理费就能收 30 元。就这么做了几年,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 时候,木料市场火爆,我也靠做木料堆场创立了 龙岗木材经营部,成了大足当地较早的一批万 元户。
1960 年我就从南平到南川县工商联工作
了。在工商联担任副主任,那时候公私合营 不久,有些家属思想上还有点想不通,我就主 要做家属工作。方法主要是学习,一个月要 认 真 学 两 次 ,领 导 讲 国 家 的 发 展 ,讲 整 体 形 势,主要是开导他们的思想。
解放前南川有钱的商人很少,比较大的 主要有做绸缎生意的冷玉成,做糖果的彭顺 祥,还有一个专门搞染料的侯德长,另外还有 一个铁厂。
我因为射击成绩不错,被调入炮兵部队。 因为以前做木匠,对于测量还是有一点概念。 我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个53 年签订停火协议,朝鲜战争结束。两 年之后的 1955 年 11 月,我随志愿军队撤离朝 鲜。
干老本行成了万元户
回到家乡,经历了多年战火的我,做的第一 件事就是结婚。随后我被安排到大足木制社工 作。木制社当时的产品就是家具,后来木制社 改为了农业机械厂,这期间经历了三年自然灾 害,厂里也吃不饱饭。1962 年,我申请回家种 田。
当时内战刚结束,匪患不断,这支不足 70 人的连队还有剿匪的任务,为此需要在当地补 充兵力。我就是那个时候被司务长招募入伍 的。这一干就是 6 年。
1950 年整整一年,我们连队的主要任务就 是剿匪。年末,大足已经是一个独立营,有 900 多名士兵。
朝鲜战争爆发后,大足独立营的一大部分 士兵,也被作为志愿兵调入朝鲜,参加抗美援朝 的作战。我也是其中之一,入朝后我们被编入 第 12 军,就是后来因为上甘岭被大家所熟知的 那支军队。
我小的时候,父母开了一个日杂店,卖草 鞋 、香 烛 钱 纸 还 有 盐 巴 。 我 们 卖 的 盐 叫“ 花 盐”,是从南川盐业公司进的货,一般一次进 30 到 50 斤。香烛纸钱就是本地做的,我们就买来 卖。开杂货店的收入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
当时像我们这样的日杂商店在南川街上 还是很多。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飞机轰炸 南川县城,炸了很多房屋,我们的房子都炸没
解放前我就嫁到了镇上的黄家当媳妇。 黄家有几个儿在海孔飞机制造厂上班,不过 这个厂也没搞出好大个名堂。黄家在南平的 字号叫“荣华旅馆”,那个时候在我们旅馆住 的主要是商人,最主要是做大木料生意的,这 都是大老板,南川的森林多,那些做木料生意
的人,都是雇农民上山砍树,商人把木料收起 来再运出去。木料有公路运输,也有水路运 输。当时木头主要是柏树、杉树。另外就是 做桐油生意,鸦片生意的,桐油、鸦片都是从 重庆运来的。
公私合营后,这些商人还是经营自己的 业务。其实当时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还是很 苦,要赶“牛牛场”,四处卖货。
隔30多年重拾木材生意 他成了大足最早的万元户
在大足区棠香街道一处楼房的二楼,91 岁 的李国全坐在沙发一角,一只眼睛有恙,腿脚也 不太灵便,但记忆尚清晰。过往岁月里除了战 争烽火,剩下的就是关于其经商的记忆。李国 全老人向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我 1924 年出生于大足龙岗镇。祖上是湖 广填四川时迁徙于此,我印象里,我的爷爷是一 个农民,但是到了父亲这一辈,他就开始做木 匠,然后开始经营木材生意。
了,我们还到乡下住了几年。 17 岁我就嫁人了。我丈夫叫李先荣,他
中西医都得行,在成都、涪陵都学过。 1956 年响应政府号召,家中日杂商店要
搞 合 营 ,我 们 就 参 加 了 南 川 盐 业 合 作 商 店 。 清资时,我们的资产才 30 块钱。
加入盐业合作商店后,我先是当货郎,担 起盐下乡去卖。1957 年,我被调到公私合营 商店。我在公私合营商店搞了接近 1 年时间, 就被调到了商业局的饮食合作公司,主要是 做统计、出纳,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当时南 川的饮食合作公司下属有四五家,比如米粉 店、抄手店,其中做得最好的是新华餐厅。旅
地来说也算殷实之家。我家里的房子就在当年 的 区 公 所 边 上 ,也 算 繁 华 地 段 ,这 也 让 我 在 1970 年代末有了重做木材生意的机会。
返乡路上被抓壮丁
抗 战 胜 利 后 ,接 下 来 又 是 内 战 ,人 心 惶 惶,人们对建房的意愿下降了,这直接影响到 我的生意,到 1949 年,我的木材生意彻底做 不 下 去 了 ,我 只 能 转 行 。 其 实 那 个 时 候 什 么 生意都不好做,转行也不好转,我听说重庆城 里 人 爱 吃 鸽 子 ,就 在 大 足 抓 野 鸽 子 到 重 庆 城 里 去 卖 。 可 这 个 选 择 ,就 让 我 后 来 的 人 生 发 生了很大的改变。
旅馆生意解放前还可以。当时我们开 旅 馆 还 要 卖 饭 ,住 宿 吃 饭 一 起 算 ,我 们 的 荣 华 旅 馆 有 十 五 六 张 床 ,在 南 平 镇 的 正 中 ,是 镇上最好的旅馆。那个时候包吃住,一晚上 才 4 毛钱。
到 1956 年公私合营的时候,我才参加工 作,最开始在南平镇上的饮食合作商店当主任, 当时参加合营的有三家,一家照相馆,一家开馆 子的,还有我们的旅馆,就是这三家在公私合营 的时候评得高一些,其他的就是小摊小贩。
60 多 年 前 的 南 川 ,川 湘 公 路 贯 穿 境 域 ,从 南 昌 迁 来 的 第 二 飞 机 制 造 厂(当 地 人俗称海孔飞机制造 厂)在 山 洞 中 不 分 昼 夜地为前线制造战 机 ,但 这 些 与 小 小 的 南川城关系不大—— 城里最富有的是开绸 缎 店 的 冷 玉 成、开 糖 果 店 的 彭 顺 祥 ,以 及 染 料 店 的 侯 德 长 ,生 意 还 是 老 式 ,产 品 也 是老货。但因为南川 森 林 多 ,往 来 南 川 城 的 有 钱 大 老 板 ,几 乎 都是做木料生意的。
我记得那是 1949 年 5 月,我从大足把鸽子 带到市中心的十八梯贩卖,拿到了钱,和几个同 乡高高兴兴往回赶。到了璧山的凉亭关就出事 了,这个地方是渝西的枢纽,要回大足只能走这 个方向。路上我们就听说前面有人在抓壮丁入 伍,可走到半道,也没法后退,只能硬着头皮继 续走。
果 然 凉 亭 关 这 个 地 方 在 设 卡 检 查 ,同 行 的七八个青壮年,包括我在内,都被一个军队 管 事 的 点 中 ,要 求 留 下 来 入 伍 。 我 旁 边 一 个 同 乡 顶 了 句 嘴 ,马 上 被 痛 揍 一 顿 。 我 只 好 乖 乖 跟 着 走 ,当 晚 被 关 在 璧 山 师 范 学 校 的 教 室 里,很快有人来指挥我们换上军装,然后发了 枪 ,立 即 开 拔 前 往 贵 州 桐 梓 。 那 个 时 候 已 是 内战末期,大家都知道国民党是强弩之末,到 处吃败仗,我们一路从桐梓转移到秀山,又转 移到武胜。
我在饮食公司以及合作商店一共做了 33 年时间。后来就是从饮食公司退休的。
李淑明 做有钱人的思想工作很拿手
李淑明,86 岁 解放前在南川经营旅馆
我是 1929 年生,今年 86 岁。我是南川南 平镇人,南平离南川城有 30 里路。当时南平 有几个大地主,街上就是小摊小贩多。
我娘家是做面生意的,“李家面馆”在南 平是出了名的,因为我们都是自己做的手工 面,传统的压面、切面这些在重庆估计都失传 了。我们主要是卖小面、炸酱面,还做包子。 解放前,小面一角钱一碗,用的法币,解放前 夕,屋头老人用银元去换新币,结果存的钱都 贬值,不值钱了。
1977 年邓小平上台后,我发现身边的情况
开始发生变化。之后随着一系列解放农村生产 力的政策出台,农村开始有了富余劳动力,大家 的生活开始向好之后,翻新住房的生意开始抬 头了。
这个时候,农村开始出现了拆旧房盖新房 的潮流,我就重新开始了木材生意。1982 年的 时候,因为我家地处大足中心区域,不少熟悉的 木材贩子都愿意把当天没有卖完的木料堆码在 我家。
50
主编 仇峥 责编 姚莉 视觉 张小驹 尹晶 王玲 责校 卫丹 2015 年 5 月 22 日 星期五
·视点
李国全 91 岁 解放前 在大足从事 木材生意。
寻找重庆最后的 “原工商业者”
重庆市工商联 重庆晨报
大足报道
重庆晨报记者 李璐 摄影报道
91 岁的李国全一生和木材生意有关,其父就是大足地区有 名的扁挑(木制扁担)匠人,他继承了这门手艺,还开辟了木料 贩运的新生意。后来因战乱造成木材需求锐减,他转行去重庆 主城时被抓了壮丁,后来逃脱,并在大足解放后加入解放军,除 了剿匪还当了四年炮兵。改革开放后,老人重新拾起木材生 意,成了当地头几个万元户之一。现在老人的五个孩子都陆续 接棒,在当地继续做木料生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