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3)剖析
《逍遥游》3
(1-6):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
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 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 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 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 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鹏鸟、蜩 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不一 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 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南飞,实在 可笑。
(1-5):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 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 如?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一下子起飞,碰
到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 在地上罢了。哪里用得着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 南飞呢?”到郊外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 来时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 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 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o 蜩蝉( tiá ) 舂粮( chōng) 蟪蛄( huìgū) 大椿( chūn ) n 斥鴳( chìyà ) ng 泠然 ( lí ) n 万仞( rè ) 蓬蒿( hāo )
3-2、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字: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
(1-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 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 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南海就是 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的 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几千 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 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 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 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对《逍遥游》一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蓝山二中欧阳思源
对《逍遥游》一文几个问题的思考和解答蓝山二中欧阳思源蓝山二中欧阳思源因为对《逍遥游》的畏惧,主要是不愿意去花时间钻研,到目前为止,我对此文仍然一知半解。
顶多停留在将它翻译过去的最浅层次,顶多是讲讲一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至于文意的理解和文脉的疏通,几个难点的理解,偶尔几次的自我理解尝试失败后,我放弃了。
现在想来,我这个样子,固步自封,畏惧不前,知难不进,怎么配教书?怎么配教高中?怎么配教好班?就算教普通班,我怎么配得上老师这一称号?今天,打算把它彻底弄清楚。
一、我的几个问题:(一)《逍遥游》一文几个细处的逻辑1、“天之苍苍,其正色也邪?其远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以若是则已矣”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第二段:为什么重复鲲鹏之事?而且还要写那么详细?(二)第三段有几个问题:1丶宋荣子做得那么好了,为什么还有“未树者”?“未树者”是什么?2、“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而游于无穷者”是什么人?怎么样才做得到?3丶“至人”“神人”“圣人”的排序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排?宋荣子、列子属不属于其中某种人?二、对《逍遥游》的解读:(一)《逍遥游》的主旨《逍遥游》的主旨所在,人们应当“透破功、名、利、权对人们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即达到“无待”的精神状态。
《逍遥游》最高的“逍遥境界”是为“无待”,其表现为“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即顺应天地自然之规律,达到万物与我合一之境,也就是树大樗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的状态。
(二)《逍遥游》的逻辑:1、全文结构: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道理。
第三段:由对自然界万物的泛论转入对人类社会中的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理想人格,点明全文主旨。
2、内在逻辑:要达到“无待”这一精神状态需要一个过程。
《逍遥游》全文及赏析
背景介绍《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北冥有鱼【作者】庄周【朝代】先秦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
逍遥游解读与探究摘要:1.逍遥游的概述2.逍遥游的主题思想3.逍遥游的文学价值4.逍遥游的现实意义正文:一、逍遥游的概述《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的第一篇,是道家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大鹏展翅高飞、蝉和小鸟的对话等寓言故事,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超脱的人生态度。
全文行文优美、哲理深刻,堪称古代散文的瑰宝。
二、逍遥游的主题思想《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生活方式。
文章中,庄子通过对大鹏、蝉、小鸟等生物的描绘,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的人生观。
文章中,“逍遥”一词,意味着不受外界拘束、自由自在。
在庄子看来,只有内心不受名利、地位等外在因素影响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
三、逍遥游的文学价值《逍遥游》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首先,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作者通过一系列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讲述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在欣赏文学的同时,感受到道家哲学的魅力。
其次,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堪称古代散文的佳作。
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才华横溢的写作风格。
四、逍遥游的现实意义虽然《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源于道家哲学,但是其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困扰,很多时候会感到迷茫和无助。
这时候,我们可以从《逍遥游》中汲取智慧,学会放下内心的束缚,追求心灵的自由。
同时,文章中强调的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对我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逍遥游》是一篇具有深刻哲学内涵和极高文学价值的古代散文。
人教版语文高二必修5第6课逍遥游赏析3
写作特点:(1)寓言与重言兼具。寓言即意在此而言寄于彼,藉由虚拟的人、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意思。重言即陆德明《庄子音义》所说“为人所重者之言”,假借往圣先贤、前辈宿学之口,替自己说话。在《庄子》书中,寓言占十分之九,重言占十分之七,因此寓言和重言有很大一部份重迭。本文的鲲鹏之变、鹏飞九霄、蜩鸠嘲笑等等,均属寓言;它们奇幻无比,形象逼真,而且穷形尽相,煞有介事,因此不仅能够深深吸引、打动读者,更能成为论说事理的有力手段。《齐谐》为莫须有的古书,汤、棘讲莫须有的古话,虽然为假托,却能大增信度与效度:鲲鹏即使虚幻,却亦可能实存,尤因从不同角度重复提及,形象也便更为雄壮。(2)笔法大开大合。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与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本文的笔法即具“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3)想象汪洋恣肆。这种想象不仅体现于具体形象的描写,而且体现于整体文章的构思。譬如“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鸟的雄伟,“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椿树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而当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至人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则更为神奇、殊胜,远在寻常想象之外。(4)思想直指终极。庄子极写鹏之大、椿之寿,表面可以造成一种声势、一种氛围,以期引人入胜,实则在于形成一种对比、一种暗示——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寿暗示人生之短暂:大鹏能够乘风而飞,尚且“有所待”,人生当然更不自由;人在层层重负之下,立言、立功、立名并无意义,争名夺利更无价值;出路只有一条,即是无为、无己,直接体察人体、生命与天地的根本,方可径往永恒自在的神圣境界升华。
文言文《逍遥游》赏析
文言文《逍遥游》赏析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平!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剖析
第二段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 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 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译文: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木, 它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年当作秋; 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树,它把八千年当作 春,把八千年当作秋,这些都是长寿的。
第二段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 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第一段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 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译文:这只鹏鸟啊,它在大海上运行,将 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 大海。《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 的书。
第一段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 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第一段
鲲 、鹏
大
对比 野马、尘埃 小
海运将徙 以息相吹
万物皆 “有所待”
大舟深水 芥草杯水 蜩与学鸠
比喻
强调
嘲笑大鹏
适莽苍者
反驳
适百里者 (比喻)行路备粮
适千里者
第二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 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
译文: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 比不上寿命长的。根据什么知道它这样 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月时间的 变化,春生夏死的寒蝉也不会懂得什么 是四季,这就是寿命短的。
第一段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万物都有所待; 都没有绝对自由。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 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 是不自由的。(万物皆“有所待”)
《逍遥游》课文详解
《逍遥游》课文详解《逍遥游》课文内容详解北冥(冥,通“溟”,大海。
)有鱼,其名为鲲(鲲传说中的大鱼之名。
)。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传说中的一种大鸟。
)。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子叫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怒,奋发。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双翅就像天边垂下的云。
是(是:此,这。
)鸟也,海运(海运:海动。
)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这只鹏鸟,海动风起就将迁往南海,——那南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海《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 《齐谐》上记载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振翼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
”【《齐谐》:书名。
志怪:记怪异之事物。
志,记载。
水击:在水面上振翼拍水。
击,拍打。
抟:盘旋往上飞。
扶摇:旋风。
九:表虚数。
不是实指。
六月息:六月的大风。
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其: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远而无所至极邪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野马:流动的雾气,春天山林沼泽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所以叫“野马”。
以:用。
吹:吹拂。
】其(其:指代鹏。
)视下也,亦若是(是:这样。
)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坳堂:堂上低洼之处。
)堂之上,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况且水蓄积得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把一杯水倒在堂上的低洼之处,则芥(芥:小草。
逍遥游解读
《逍遥游》中的“逍遥”就是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意思,“游”就是遨游于自然界之间。
《逍遥游》原本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与惠施辩论。
在文中庄子针对惠施的“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的命题和“执一不化”的观点,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与惠施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从文中可以看出来,庄子所追求的绝对的精神自由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小大无别”是相对的,“无名、无功、无已”是达到“无待”的唯一手段和途径,反映了庄子的“利已主义”。
1、巨大的怪鸟北海有一条鲲鱼,他的身子有几千里那么大。
有一天,他突然变成了一只大鹏。
这只大鹏的背,就有几千里之广。
他的翅膀张开来,像是天边垂下来的两黑云。
《齐谐》这本故事书上说:当北海上的巨风来临的时候,海水混濁就像是沸腾了一样。
这时,大鹏不能住了,便张开翅膀,激起三千里的浪花,然后籍着旋风往天空冲去,一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飞了六个月才到达南海,在那里休息。
南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
当大鹏在九万里的高空,低头向下一望,只见野马般的游气,和生物气息吹动的浮尘,浑濛濛的一片,地面上所有的山河城屋,都消失不见了。
大鹏又抬头向上一望,只见天色苍茫无际。
天地和他浑然混合为一了。
解读:(1)庄子的大鹏一起飞,在九万里高空的浑然苍茫境界,便是打破了一切人为的“相对价值”的世界。
(2)大鹏要凭借巨风才能高飞。
如果他心中忘了巨风,自然而然,自由自在,这就叫做“没有依赖的逍遥”。
用庄子的术语来说就是“无待的逍遥”。
这就像姑射山上的神女乘云气,御飞龙一样了。
(有关“姑射山上的神女”的故事在下面写出)2、小麻雀的自鸣得意大鹏飞在九万里高空的时候,小麻雀讥笑他说:“那家伙花这么大的力气,飞这那高干什么啊?我在地上想飞就飞。
有时候,我一飞就到了榆树上。
有时候,我一飞,飞不到树上,我就落回地面上罢了。
像我这样自来自去,在草地树林里穿棱,也可以说是飞的绝技了。
”解读:(1)小麻雀的飞行,小麻雀的知识,小麻雀的境界,都和大鹏不一样。
《逍遥游(三)》教学设计
《逍遥游(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探讨《逍遥游》中“逍遥”的境界及实现途径。
2.分析文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道家文化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深入理解“逍遥”的内涵及哲学思考。
2.难点:将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探讨其启示。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文本分析法、拓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回顾《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引出对“逍遥”的进一步探讨。
2.“逍遥”境界分析
(1)分析文中对“逍遥”境界的描述,如“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
(2)引导学生思考“逍遥”境界的具体表现和特征。
3.实现途径探讨
(1)结合文本,探讨实现“逍遥”的途径,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等。
(2)分析这些途径在现代生活中的可行性和意义。
4.现代启示讨论
(1)组织学生讨论《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生的启示。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心态调整、人生追求等方面。
5.课堂讨论
(1)你认为“逍遥”在现代社会是否可能实现?为什么?
(2)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追求一种类似“逍遥”的状态?
6.课堂小结
总结《逍遥游》中“逍遥”的境界、实现途径及现代启示。
7.作业布置
(1)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逍遥”的理解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2)阅读其他道家经典,加深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难点剖析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难点剖析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难点剖析内容感知这篇文章写得挥洒自如、想象丰富,足以称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篇。
文章先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难点剖析一、疑难妙句1。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剖析: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乘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数万里的高空,要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抟〔tu án〕:环绕而上。
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
扶摇:又名叫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九:泛指多,非实指.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以六月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
鹏鸟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等待的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作者在前面夸张地描写大鹏的气势,正是为“去以六月息〞蓄势,告诉人们:即使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要凭借外物。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智言睿语ZHIYANRUIYU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剖析: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的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能力又能使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像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效:功效,这里含有“胜任〞的意思。
官:官职.行〔xìnɡ〕:品行.比:合.而:通“耐〞,能力.征:取信。
这里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
《逍遥游》3
1、第一.二、三段作者写了世间万 物的哪些事物?它们“有所待”具体表 现在哪?
鲲鹏——六月巨风 尘埃、野马——以息相吹 大舟——水 蜩、学鸠——抢榆枋
思考
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界万物,大至鹏鸟,小至 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
《逍遥游》(用此)剖析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 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 万物既然都有所待,有人为地以小比大, 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承接上 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 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 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 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 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译文: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疾速地起飞, z着落榆枋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 落下到地上就是了。为何要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 往南飞呢?”去郊外去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 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 上就要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 几个月来储积粮食。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是不自由的。
疏通、翻译课文第二部分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 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 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 解寿命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见了太阳 就死的“朝菌”,不知道一月的时间变化;春生夏 死,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 就是寿命短的。楚国的南边有冥灵这种树,以五百 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远古时代有一 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 季,(这就是寿命长的)。可是彭祖如今独自以长寿 闻名于世,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译文:汤问政于棘这种情况。在那草木不生 的北方,有一个深海,那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那 里边有一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 道它有多么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只鸟,它的 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像天边的 云,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 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 将要到南海去。
逍遥游赏析
逍遥游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古代散文中的一道异观——《庄子·逍遥游》赏析《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
《逍遥游》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
这里入选的并非《逍遥游》全篇,只是节录了开头的一部分,但这部分已经可以反映全篇的风格和成就。
这段选文共有三个段落,下面逐段讲解(此文的分段与课文的分段有出入——编者注)。
开头一段,从“北冥有鱼”起至“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作者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
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令人惊奇的了,而它竟又变化为一只大鹏,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是人们绝对不曾见过的,但想像力丰富的庄子却偏要让你相信世间有此二物,特意对它们进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写。
描写的重点是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
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
接着,作者又假借所谓《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
《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
起飞之后,历时六月,方才止息。
”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逍遥游》详解
《逍遥游》详解《逍遥游》详解北冥.(海色深黑有鱼,其.(它的)名曰鲲.(传说中的大鱼)。
鲲之.(助词取独)大,不知其.(它,代鲲)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字叫做鲲。
鲲的巨大,不知道它几千里也.(表肯定语气);化而.(表示承接)为鸟,其.(它的)名为鹏.(传说中的大鸟)。
鹏之.(助词,的)背,有几千里;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其.(它,代鹏)几千里也.(表肯定语气);怒.(奋起的样子)而.(表修饰)飞,其.(它的)翼若.(像)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而飞,它的双翅就像垂.(天边,“陲垂,同,边际)天之.(助词,的)云。
是.(此,这)鸟也.(助词,表停顿),海运则(连词,就)将徙于.(介词,到)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的波涛迁徙到南冥。
南冥者.(助词,表停顿),天池..(自然形成造化的水池)也.(表判断)。
南海。
南海,是自然造化形成的水池。
齐谐者.(助词,表停顿),志.(记载)怪者也..(表判断)。
《谐》之.(助词,的)言曰:“鹏之.(助词取独)《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
《齐谐》中的话说:“当鹏徙于.(介词,到)南冥也.(助词,表停顿),水击三千里,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而.(表修饰)上者(助词,表停顿)飞往南海时,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回旋而上九.(表虚数非实指)万里,去以.(介词凭借)六月息.(大风)者也..(表肯定语气)。
” 野.马.(游气)也.(助词,表停顿),九万里高空,凭借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
山野中的雾气,游气,尘埃也.(助词,表停顿),生物之.(助词取独)以(介词,用)息相.(偏指一方)吹也.(表肯定语气)。
天之.(助词取独)尘埃,都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用气息吹拂所致。
天色苍苍,其.(抑,或许)正色邪(同“耶”)?其.(抑,或许)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茫茫,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其.(代鹏)视下也,亦若.是.(像这样)则已..(而已)矣。
庄子《逍遥游》原文内容与主题简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内容与主题简析
庄子《逍遥游》原文内容与主题简析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课文解读
《逍遥游》课文解读角①而上者九万里,绝②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那里有只鸟,它的名称叫鹏,鹏的背宽大像泰山,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鹏乘着旋风环旋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然后打算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①羊角: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与“扶摇”同义反复。
②绝:横渡、穿越。
)[ 这段话应当还是商汤问夏棘的话。
《列子·汤问》:“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
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
”]斥鴳①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②而下,翱翔蓬蒿③之间,此亦飞之至④也。
而彼且奚适也?”(斥鴳嘲笑它说:“它将要到哪里去?我跳跃着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中飞来飞去,这也就是飞的最高境界了,而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①斥鴳:鴳雀,一种小鸟。
鴳,yàn,也写作“鷃”。
②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③蓬蒿:两种草名。
蓬,飞蓬;蒿,蒿子。
④至:极点。
)此小大之辩①也。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
①辩:通“辨”,辨别、区分的意思。
) [文章至此已经不避重复地三次引述大鹏、两次引述斥鴳(包括“蜩与学鸠”)的寓言故事。
开篇叙大鹏,创设一种逍遥的境界。
后引《齐谐》,说明大鹏南飞要有凭借,叙蜩与学鸠笑鹏,是说明不仅大的事物需要凭借,小的事物也需要凭借。
文章写到这里,为什么再次引用《列子》里的说法呢?我们看这段文字,写鲲鹏只是突出其逍遥,写斥鴳表现其“飞之至”,也是逍遥。
斥鴳笑大鹏,意思是说,我这样不是很逍遥吗?大鹏还要到哪里去寻找逍遥呢?庄子认为斥鴳只是小的逍遥,而鹏则是大的逍遥,斥鴳不知道逍遥之外还有逍遥,无极之外复无极。
所以庄子说“此小大之辩也”,要区别大小两种不同境界的逍遥。
]第二段说明的中心,也是全篇的中心是“无极之外复无极”,即文中所说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高二语文逍遥游3
高二语文逍遥游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理解: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
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 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 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 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也 就是说这三种情况所“待”的有大小之别,那么鹏 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凭借的风力也就 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异和自 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 而后才南飞,作者说“之二虫又何知?”是对他们 浅薄,孤陋的嘲讽.
(1-3):
天之苍苍,其正色也?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
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 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 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 翼也无力。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 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 过这样一来罢了。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 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 地方,那么就只能用小草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 就贴地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 果不大,那么它承载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本文主旨
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 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 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自由。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 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 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 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课文节选部分是《逍遥游》 的主体,文章从对比许多 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 要想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 境界,必须“无己”、 “无功”、“无名”。
3、 背景材料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 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这是当时社会真实的写 照.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 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 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 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 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今人鲍鹏山写了一 篇文章《庄子:在无路可走的时候》,其中就含蓄的告诉我们: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学学庄子那么学庄子什么呢?我 们这一课就来回答这个问题.
三.预习检测: 1、注意下列蓝色字的注音:
蜩蝉( tiá o ) 北冥( míng ) xiŬ chōng 宿舂粮 ( ) 鲲鹏( kūn ) 蟪蛄( huì gū ) 抟 ( tuá n ) 大椿( chūn ) 迁徙( Xǐ ) 斥鴳(chì yà n ) 坳堂( à o ) 泠然( líng ) 草芥( jiè ) 万仞( rè n ) 蓬蒿( hāo ) 夭阏( è )
(1-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 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 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 也。 译文: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 是大自然的水池.《齐谐》是记载怪异的. 《齐谐》中 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振翅拍水,水浪远达 几千里。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凭借 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山野的雾气,空中的 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理解: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 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五-6、归纳第三段段意:
能够“效、比、合、征”的四 这些有才有智 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 有修养的人都 累; 没有达到真正 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 的“逍遥游”, 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 更何况那些普 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 通人呢? 但“犹有所待者”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
五-3、疏通课文意思(2-2)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
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 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这种情况。不生长草木的荒 远之北……将要到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它将 要到哪里去呢?……这也就是飞的最高限度了,而 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区别。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 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 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与第一段照应;在内容 上,起到一种强化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
五-5、疏通课文意思(3-1)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 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 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 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予一个官位,品行顺合一 方百姓、道德符合君主心意、能力足使国人信任的人, 他们看待自己,也像斥鴳一样。……即使这样,还是 没有树立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巧, 十五日后返回。他对于招财纳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 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凭借风力。……所以说: 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制作设计: 河南省 内黄一中 郭瑞增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研习二三自然段 2.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探究本文论证思路,真正理解“逍遥游” 的含义。
五-2、疏通课文意思(2-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
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 乎! 翻译:小智慧不了解大智慧,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 长的。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彭祖如今独 自以长寿出名,一般人与他相比,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 “小年”的不同,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 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然都有所待,又要人 为地以小比大,这本身就是可悲的。这里实际上是 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
的志向抱负在现实中不可能实 现,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 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 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 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 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 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 物外的绝对自由。
“逍遥”也写作“消 摇”,意思是优游自得 的样子;“逍遥游”就 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 由自在地活动。
4. 《庄 子》
《庄子》一书有52篇,现存内篇7篇,外篇15篇, 杂篇11篇,计33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 杂篇为庄子后学著。因唐玄宗尊庄子为南华真人, 故《庄子》又称《南华经》。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 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高一时学 过他的文章《秋水》,可以窥见一斑。鲁迅说: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 能先也。”这是很精当的评论。至于书中的主观、 消极、无为的一面,我们应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与庄子的经历加以理解和批判。
五-4、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众人(对比) 鹏鸟——斥鴳(对比)
段意归纳: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
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 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另外从另一种意义 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彭 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那么在这个意 义上,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 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 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3-2、解下列句中的蓝色字: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 迁移,迁往 而后乃今培风: 乘着,趁着 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 快速的样子;触,碰
3-2、解释下列句中的蓝色字: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相比 绝云气,负青天: 穿过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 胜任; 联合; 满意 未数数然: 追求
思考和延伸:
文中写到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 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其实呢,也是在说鹏鸟认识事物 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限制的;那么,从这个意 义上讲,二虫的认识受到限制是一样的(二虫 的认识受限制的原因是飞的不高,无法去理 解鹏鸟高飞),这也就使得文章自然的转入 了下文的“小知”和“大知”的论述.
逍 遥 游
庄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庄子》。 2. 在诵读的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段并 熟读成诵。 3.掌握一定量的实虚词和句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成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世称“老庄”。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极其 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 不已,暴君佞臣杀人如麻。他
五-1、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都没有绝对自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 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1-4):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