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月夜感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月夜感怀——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八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 树和松柏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户:单扇门 步:名词作动词 盖:大概是 但:只是
积累
记承天寺夜游
木兰当户织 ----《乐府诗 集 —木 兰 诗 》
散步
盖以诱敌 ----《狼》
但当涉猎 ----《孙权劝学》
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走近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1037-1101 )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 书画家, “唐宋八大 家” 之一。
元 丰 二 年 ( 1079 ) 年,苏轼因“乌台 诗案”获罪入狱, 随后被流放至湖北 黄州。这篇文章就 是写于作者贬官期 间。
黄州写下四篇千 古名作: 一首词《赤壁怀 古》,两篇月夜 泛舟的前、后 《赤壁赋》,一 篇《记承天寺夜 游》。
感悟: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激趣导入,勾连旧知
记承天寺夜游
月夜感怀?
补充写“月”的诗句
,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
。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张九龄)
补充写“月”的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参考答案:
10、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 11、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 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等。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思想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 感情 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微妙而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返回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运用奇特的想象, 从侧面写出月光的澄澈、皎洁的句子是:_水__中__藻__、__荇__交__横___, __盖__竹__柏__影__也____。
再度 外调
再任 杭州
一贬 再贬
身逝 常州
48岁被召还朝。三年后,因向朝廷提出谏议,遭到诬告陷害。 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的苏轼再度自求外调。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今义:耳朵。
◆一词多义
与 念无与为乐者
介词,和、跟
能与其奇者
动词,参与,这里有“欣
《答谢中书书》 赏”“领悟”的意思
者 念无与为,与“如”连用,可
译为“像……的”
◆文言句式
判断句:盖竹柏影也 “……也”表判断
省略句: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余”,即“(余)解衣欲睡”
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即“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即“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成语积累
夜不闭户 月色入户 门 随心所欲 解衣欲睡 想要
研读赏析
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自然成文,不事雕饰。多用散句, 间用整句。节奏舒缓,散淡自然。
视角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写景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
异 方法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对偶
表现手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修辞手法:比喻
景物 山高水清,石绚林青,猿鸣鱼跃, 月色空明澄澈,竹柏疏影摇曳,

八年级上册 三单元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 三单元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简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 川)人,苏洵之子。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 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写作特色
(1)衬托手法的运用。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 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 叙事(即写人)。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 楚明了。
3.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描写了怎 样的景物?有什么意境?
描写景物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月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意境: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 夜景。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 洁。
59岁被贬往惠州 晚年被贬到荒远的海南
月亮会让人们想起无限的遐 思,你能说一说含有“月”的
古诗吗?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 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 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 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 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 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 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

文言文-8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版)

文言文-8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教师版)

语文学科-教案组长审核:《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二、重点词语解释1、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要2、月色入户户:门3、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4、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遂:于是5、怀民未寝寝:睡6、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8、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9、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少:缺少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五、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7《记承天寺夜游》
2、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月光美景 的?你认为写得好吗?为什么?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 杂的,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业:
1、收集古今中外描写月亮的 篇章,段落,诗词。
2、请以“月夜”为话题写一 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背景介绍
• 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 承天寺 , 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 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 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 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 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自学指导2
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集中表 达了作者的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至到夜郎 西--李白
学习目标:
⒈正确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⒉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心境。
朗读课文
1.自由读文。同位互相听读。 时间是5分钟。
2.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感情。
自学指导1
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翻 译课文,可查工具书自行解 决,也可询问同学或老师, 5分钟后,比谁翻译得正确。
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
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 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 “唐宋八大家”之列.元丰二年七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 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 逮捕入狱。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 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 无权的闲官。

八上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八上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色照进了房屋里,于是我高兴地站起来,走出门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同样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下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慢走,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二、词语归类(一)重点词语释义1.欣然..起行。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

于:在。

)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6.交横(交错纵横)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做动词,散步(四)一词多义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3)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四、重点句子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章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六、阅读理解(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15分)【甲】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2.文题诠释“记承天寺夜游”,“记”,记录;“夜游”,在晚上游玩;“记承天寺夜游”即记录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这件事。

3.主旨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
(1037—1101)
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东坡的散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中的承天寺,指的是湖北黄州的承天 寺。
苏东坡曾谪居黄州,其间写下此文 。南宋后期,该寺毁于兵灾。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 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 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 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 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 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 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 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 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 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 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 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详解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
苏 轼
四川)人。北宋文坛领袖,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学业绩 。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开豪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 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 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 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 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 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 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 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 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记承天寺夜游》(共14张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1《记承天寺夜游》(共14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能清晰、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 文。(重点)
2.借助课下注释,准确地翻译课 文。(重点)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 者的人生态度。(难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课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怎样理解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 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 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 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梳理文意。 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结合文本注解口头翻译课文。不能解决 的共性问题做好记号,在班内交流解决。
(2)时间:5分钟。
课堂检测
1.解释加红的词语
(1)月色入户
请将本文按照记叙、描写、抒情分层,并 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层意。
品读文本,探究主旨
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运用何修辞手法?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 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一、重点字词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0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0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

八上07 记承天寺夜游经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情感真挚,言简义丰,起于当起,止于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

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

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

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寻友夜游)第二层写景。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

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

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庭中夜色)第三层便转入议论。

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及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作品梗概《记承天寺夜游》: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此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 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 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他也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全文展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作生动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逆境中感慨深微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和坦荡旷达的人生态度。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念无与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耳朵。

(二)一词多义相与步于中庭(和,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三)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四)重要虚词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副词,于是,就)2.怀民亦未寝(副词,也)3.相与步于中庭(介词,在)(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 于中庭相与步”。

)四、鉴赏品读1.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 承 天 寺 苏夜



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识记常用文言
目 标
词语。
2、借助联想和想象,赏读文中描写月
色的句子,体会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
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东坡居士,四
者 简
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
④【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怀民亦未寝
闲人?

闲 者
山 风
便月
是本
主无
人常
主Leabharlann 字 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 欣然起行
于是,就 盖竹柏影也
释 高兴的样子
大概是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
只是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怀民亦未寝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院子里
。也影柏竹盖,横交荇、藻 中水,明空水积如下庭
苏轼又是与谁共赏美景?
①【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介 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
是词风豪放旷达。《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作者被贬
黄州时所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二)经典名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重点实词
1.解.衣欲.睡()()2.月色入户.()
3.欣然
..起行()4.念.无与.为乐者()()
5.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6.怀民亦未寝.()
7.相与
..()..步于中庭
..()()8.庭下如积水空明
9.水中藻、荇交横
..()10.盖.竹柏影也()
11.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四)重点虚词
1.然欣然.起行(……的样子)
2.者念无与为乐者.(……的人)
3.于相与步于.中庭(在,到)
(五)句子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译文: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藻和荇菜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译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参考译文:(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4、相与步于中庭。

参考译文:(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5、念无与为乐者。

参考译文:(我)想到(考虑)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六)内容和主题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文章表现出的作者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都包含其中。

2.探讨文中“闲人”的含义。

参考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大自然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政治上的人)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5.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清静、舒适、愉悦。

6.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参考答案:世人大多热衷名利,为俗务所累。

7.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参考答案:“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

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