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6页
家乡的文化遗产
家乡的文化遗产每个人的家乡都有它独特的自然风景、美丽动人的故事、物美价廉的土特产,更是有珍贵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地处中原大地,是一个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一座小城。
我的家乡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新郑拥有5000多年的炎黄文化、2700多年的郑韩文化······5000年前,中华文人始祖---轩辕黄帝就出生在新郑,此后一统天下,建立【有熊】国,并在新郑建立了都城;27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在新郑立都,【郑韩故城】因此而得名。
几千年来,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的家乡留下了诸多古迹,著名的有:黄帝故里、郑风苑、郑王陵博物馆、郑韩故城······黄帝故里位于轩辕路,为有熊氏的族居地,故有熊之墟。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多次修建: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筑,于祠前建【轩辕桥】;······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了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3月3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郑风苑景区位于郑韩故城之泮,溱水之滨。
长1.2公里,占地面积1000余亩,内有郑风苑、郑声苑、历史名人园和游乐园四大部分组成;主要有乐水亭、郑风阁、莲花仙子像、九曲连英等地点。
郑风苑内河桥路相连,林水亭相映,还有镌刻着《诗经·郑风》的奇石。
我的家乡有辉煌的历史、珍贵的遗迹,它必将有辉煌的未来。
我为自己的家乡骄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ppt课件
02
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及工艺流程
包括传统农具、传统交通工具、传统建筑技艺等,这些工具和技艺体现
了民间智慧和创造力。
03
传统医药和医疗知识
包括中医药理论、针灸推拿等医疗技能,以及养生之道等健康知识,这
些医药和医疗知识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观念和实践经验。
03
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京剧、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
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加大对传承人和传承活动的支持 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0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01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如民间文学、民间故事
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现代科技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另一方面,全球化、城市化等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也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传承与保护ຫໍສະໝຸດ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方式 进行。在现代社会,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媒体传播等多种途径进行传 承。
现代化技术与非遗的结合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等, 对非遗进行记录和展示,提高其传播效率和影响 力。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积极影响
旅游开发可以带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高非遗的知名度 和美誉度,促进非遗与市场的结合。
旅游开发对非遗的负面影响
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可能导致非遗失真、变味,损害非 遗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
我的家乡泰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我的家乡泰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口头传统:1.市级:1.1泰山传说故事(民间文学):1.1.1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
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
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
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1.1.2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
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
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
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
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
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县糖人贡我的家乡,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位于江苏的西北部,古称凤城,相传远古时期曾经有凤凰落于此地而名;更因是汉高祖刘邦故乡,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丰县都以农耕作为主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有河流,并且气候适宜。
所以,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昌盛,又是汉刘邦的诞育之乡,所以遗留了许多汉文化古迹以及民俗风情。
【丰县糖人贡】2008年6月14日,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就把丰县的糖人贡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糖人贡”又名“糖贡”,是一种使用模具浇铸而成的民间糖塑形式,因为在丰县地区作为葬礼祭祀之用,其造型中又多人物形象,所以当地人俗称为“糖人贡”。
丰县糖人贡艺术发端于清代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糖人贡,顾名思义,是用食品原料白糖加工制成人物或物品形状的的贡品。
一般用木质的模具(因为防止糖过热在制作过程中粘连模具,一般使用梨木)。
首先要把捆好的糖人贡模子浸泡在水中,使模子表面湿润,这样模具不沾糖浆,糖人贡成型后也较容易脱模。
然后将铜锅置于火炉上,加适量水和白砂糖,细火慢熬至水分收干,达到适宜温度、成色。
准备灌模前把模子从水中捞出,甩掉多余的水分,置于干净的空盆内。
看到锅内白糖溶化后可开始灌模,一人两手握模,让模口直立朝上,另一人把糖浆快速倒入糖人贡模内。
然后滚动模具,使糖浆均匀着模,倒出多余的糖浆并用木铲作适当修补。
滚动时要迅速并均匀用力,以保证糖人贡成型后厚薄均匀,造型饱满、充实。
最后,将模内糖汁冷却至充分凝固后,解下模上的绳子,将模子一块一块轻轻拿掉,一个凝固成型的糖人就呈现出来。
风干之后的糖人贡只是半成品,还要用毛笔、食用色素(多用胭脂红、食用绿、食用黄)绘彩即为成品。
相糖的制作一般选择晴天,因为阴天下雨相糖不易成型,影响成色。
糖人贡为世代家传(传男不传女),秘不授人。
所以是的糖人贡的制作人有着很多的局限性。
福建南平非物资文化遗产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口头传统福建南平“双剑化龙”传说最初的“双剑化龙”的传说出现在《晋书·张华传》。
据说西晋初建时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冲霄而起。
张华通晓易理,心知其异,他邀请善观天象的雷焕共卜吉凶,最后得出结论是:紫气源于豫章丰城,其实是宝剑之精。
当时张华是晋朝重臣,他帮助雷焕补得了丰城县令一职。
雷焕到任以后,在监狱地基底下掘出一个石函。
石函出土后霞光四射,打开之后果然发现有双剑并列。
雷焕当即送其中一支剑给张华,而留一支自佩。
张华收到剑后发现此二剑是越剑干将、莫邪,于是致书雷焕二剑终当复合。
后来,张华被杀,干将剑从此下落不明。
而雷焕死后将他所佩莫邪剑传给了其子雷华。
雷华任建安郡从事,持剑路经延平津,腰间佩剑忽然跃出剑鞘掉到河里。
雷华请人入水取剑,入水者不见宝剑,但见两龙盘绕水底,转眼间,江水碧波灿烂,浪涛汹涌。
时人以为这是双剑复合在此化龙。
从此以后延平就有了“剑津”、“剑浦”、“镡川”、“龙津”之称。
从表面上看,“双剑化龙”传说出现在古延平只是由于雷华路过延平津偶失宝剑,纯粹是一种偶然的行为。
事实上,“双剑化龙”传说之所以能在南平生成、延续以至影响到今天,绝非偶然。
神话是其所依附生长的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是地方特殊的自然人文背景的产物,同时也在不断地随着地方文化的变化而重组变化。
换句话说,特定地方的神话也是对这个地方文化历史的一种记录,虽然由于它概约化和超自然的特性,使它在表达上与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差距,但它确确实实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着当地文化的历史。
当然,神话记录的历史并不是某一时间点上发生的历史,它所代表的“时间深度”远比一般的历史记录来得大。
由于神话的传承主要是依靠口口相传,它不仅是一个时代的,而且还是历诸时代的,在它的整个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时代内容被迭压、搀杂进来。
因此,可以说,神话所反映的历史其实是一种长时段的历史。
就“双剑化龙”传说来说,从《晋书》最初记载,历经了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以至今天,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
我的家乡湖南岳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湖南省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公元前505年建城,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
东倚幕阜山,西临洞庭湖,北接万里长江,南连湘、资、沅、澧四水,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一、民间音乐:洞庭渔歌洞庭渔歌,被渔民称为丫口腔的渔歌(即张口就唱,渔民可以自由发挥,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形成了洞庭湖区独特的渔歌风味。
早在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就有“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记载。
渔歌词往往是渔民见景生情,即兴抒怀,随口编唱。
常用比兴手法,艺术形象比较集中、单一,表现的内容比较直接朴实,但也有多段体的分节歌式的叙事诗。
有情歌,绝大部分反映洞庭渔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刻划了渔民真挚朴素的爱情和高尚纯洁的情操。
其中,有儿歌,内容诙谐有趣,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
分为耍歌、盘歌和骂歌。
有劳动歌曲,是渔民在行船时,为了消除疲劳,调节情绪而演唱的歌曲,内容以即兴抒怀和传授知识为主。
二、民间舞蹈:九龙舞“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
在古代,中国人就把“龙”看成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的神奇之物。
数千年来,炎黄子孙都把自己称作是“龙的传人”。
舞“龙”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更是手舞长“龙”,宣泄着欢快的情绪。
舞龙(dragon dance)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以旌旗、锣鼓、号角为前导,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
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
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
舞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
耍龙灯的时候,有几十个大汉举着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间或还有鞭炮、焰火,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下面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锣鼓齐鸣,蔚为壮观。
我的家乡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我的家乡菏泽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雄厚,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主要涉及曲艺、传统戏剧、民间美术、舞蹈、音乐、文学、杂技与竞技、医药、军事等等。
我的家乡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同样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州面人曹州面人菏泽古称曹州。
曹州面人最早起源于(今菏泽市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
它是在古代祭天地、敬鬼神的“花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早在尧舜时代,地处黄河流域的菏泽就常因黄河决口,天灾人祸几乎不断。
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动物供奉神灵,即所谓的“花供”。
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艺术了。
“天下面塑出穆李。
”数千年间,当地面塑历经沧桑变幻,几度沉浮兴衰。
据碑文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年)江西弋阳的米塑艺人王清原、郭湘云来到穆李村,与当地的花供艺人郝胜、杨白四合作,把米塑与花供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
从此,曹州面人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
在面塑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穆李村面塑艺人走南闯北,影响全国,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东菏泽的李派、北京的汤派、上海的赵派。
三派各具特色,而山东菏泽李派一直独占鳌头,其代表人物先后有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何晓铮、穆绪建等。
李俊兴(1895—1979)是100多年来穆李村面塑贡献最大、名声最响,手艺最绝的面塑名家。
1935年,李俊兴改进面塑制作工艺,解决了面塑作品虫蛀、干裂问题。
1956年经省政府批准,以李俊兴为主任,成立“济南面塑合作社”,承接了中国面塑史上第一次大宗出口业务日本10万套“西游记”面塑订单。
1957年李俊兴荣获“国家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1959年11月李俊兴出席了省“文代会”,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当选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李芳清(1930.3.30—2005.8.15)是李俊兴的侄子,也是其得意门生。
1958年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得到刘开渠、张仃等名家指导。
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50年代,周恩来总理将玉 屏箫笛作为珍品,赠送来访的 国际友好艺术表演团体。
1988年,邓小平的女儿邓 琳订做了玉屏龙凤箫笛及牛角 手杖作为对其父母的寿礼,深 受邓小平同志的喜爱。 1991年,玉屏浮雕和微刻龙凤箫笛新产品,又荣获北京 第二届国际博览会银奖。
玉屏箫笛是贵州的三宝之一,与国酒茅台齐名。
理学院
姚萌
1033005
976 Ⅸ-16 侗医药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 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 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是我国著 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 越优美、雕刻精致而著称,具 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玉屏箫笛,不仅是一种极好的 民族乐器,同时也是一件高雅 的工艺品,其历史悠久,驰名 中外。
溯源传说
制作工艺 玉屏箫笛 玉屏箫笛
玉屏笛,民间无轶事流传。但据世守其业的郑家及箫 业同行述:郑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缠丝,不上漆,只 打白腊,保留竹子本色。式样新颖别致,音色远胜南北各 地所产竹笛,遂以家乡玉屏之"玉"为名,称"玉笛"。并依 其父所著《和声鸣盛》中的"音律图说"理论,将箫笛配对, 合称"平箫玉笛"。
蓄来的『诗诗有制多雕种多统 而雄策龙词画三成复刻特年手 隽箫管凤更,十,杂、有历工玉 永音。屏显管八箫,成的史箫屏 。浑雄箫得身道制且品水。笛箫 厚的』古的工作均四竹它的笛 洪略最朴古序有采个为以典制 亮粗受典铜。二用工原生型作 ;,欢雅色最十手艺料长代工 雌雌迎 彩后四工流,在表艺 箫的,。刻在道制程经玉,历 又稍它玉上箫工作,过屏至史 音细是屏各笛序。制取县今悠 色。雌箫种表,从作材境已久 圆吹雄笛图面调伐工、内有, 润奏成中案刻音竹序制的四是 含起对尤、以笛到繁坯一百传 以 、
阳泉平定文化遗产
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山西,是中华名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的家乡山西省阳泉市就有好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阳泉市是山西省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是中国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区洮河横贯,境内山川叠翠,矿藏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有“煤铁之乡”的称誉。
民间文学1、赵氏孤儿传说【国家级】《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
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在盂县民间,有关赵氏孤儿的传说口耳相传、传承有序。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庙会,盂县有100多座庙宇都供奉同一个神,那就是灵感大王——赵氏孤儿赵武。
而且,每年过庙会都要唱戏,除藏山庙会外,大部分庙会都会唱《赵氏孤儿》。
2、仇犹古国传说【县级】盂县古称仇犹,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蜚声三晋大地的文献之邦。
“智伯献钟”的典故就源于古老的仇犹古国。
有关仇犹古国的历史,通过祖辈们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2003年,金龙大街开工建设,为人们轻轻揭开了这个古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通过考古勘查,人们首次发现了历史上真实的仇犹国臣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和痕迹。
2003年在建设金龙大街的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群,一柄沉睡了至少2300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破土而出,500多件陶器和青铜器重见天日。
这些古墓有2300年到2700年的历史,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这在阳泉市乃至整个晋东地区的文物发掘考古史上,均属第一次。
由此证实,盂县的历史最起码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出土文物和那个时期相吻合,这些文物均为研究盂县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仇犹国被灭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我们家乡的世界遗产
• •
土楼特色——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 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 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 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 ——独一无二的世界民 居。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 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 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 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 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 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 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 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 墙。 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 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 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 现出2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 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 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 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宁德廊桥
三明泰宁丹霞
宁德廊桥
• 木拱廊桥的建造始于宋代,是中国传统木构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类结构形式, 在世界建筑史上堪称独有。据考证,全国现存木拱廊桥不到110座,绝大部 分分布于闽东北和浙西南两地。寿宁是现已发掘的全国木拱廊桥数量最多的 县,仍保护完整的就有19座。2005年11月,木拱廊桥造桥工艺入选福建省首 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6月,寿宁鸾峰桥、杨梅州桥、鳌阳 城区木拱桥群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等6座廊桥经国务院核定,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东北和浙西南木拱廊桥建筑,正日益受 到海内外专家学者和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将木拱廊桥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已 成为闽浙两省区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
•
武夷山位于中国东南部福建省西北的崇安县境内,总面积达99975公顷。 武夷山的自然风光独树一帜,尤其以“丹霞地貌”著称于世。九曲溪沿岸的 奇峰和峭壁,映衬着清澈的河水,构成一幅奇妙秀美的杰出景观。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景县)环境102班杜洋1003070207第三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于本月29日在成都开幕,与之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将于6月1日颁布实施,由此我们看到了我国现在正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让那些长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引产保护前沿的前辈们感到欣慰。
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如果不是选修(我觉得这应该是必修)“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这门课的话,或许我根本不会去主动了解它的,因为这个概念尽管被常常提及,但却被时时忽略。
为此,我专门上网找了下关于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找到后,真觉得很惭愧,家乡的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己根本不知道。
找了很多具体的实例,现在这里列举下来:⑴民间文学传说:太公井、鹰扬遗泽、高宅、景州塔(舍利塔)、鞑子坟与火牛阵等;趣闻:仲舒谑狐、高皆破案、脚趾甲多一块、魏探花与无量县、刘罗锅断神案、降河流蛤蟆干鼓肚等。
⑵民间舞蹈高跷、秧歌(寸子、龙灯、狮舞、旱船、车子会、跑驴、莲花落、腰鼓舞、秧歌剧、疯秧歌、七巧灯、烤火舞)等;⑶民间美术剪纸⑷民间工艺杨庄笙、馓子、风筝⑸民风民俗婚礼(八字婚、拜堂、闹洞房、新娘回门等)、寿礼、丧礼、宗教礼(迎神驱鬼)、民俗节庆(春节、中秋节、庙会、猜灯迷、贴春联)⑹民间音乐兰陵王入阵曲、大逛灯等;其中有很多自己根本没听说过,不过还好,我并没有丢失作为一个景县人应该有的那份熟知,就是对自己家乡民风民俗的继承与保护。
民俗民风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因为我们的集会活动都离不开它,它是在景县这个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谈谈我对家乡民风民俗的认识。
首先谈及的是婚礼,因为婚礼对我的家乡(也是我们国家),尤其是农村的乡亲们来说,算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吧。
在这个时候,无论我们和谁之前有过小的插曲、过节,在婚礼上我们都是一家人,脸上洋溢的都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婚礼的步骤大概是这样:迎亲队伍一般是4点左右(也说不准,视距离远近而定)起床(或许干脆不睡),到新娘子的家里接新娘;在路上,当你看到有大群的人聚在一起站在马路中央,不要以为这是打劫之类的,他们是来要喜糖的,寓意是爱情要经过重重考验才会有好结果;把新娘子接回来之前,全村的乡亲都会聚集在一起等候着(其实大多数是看热闹和来坐席的);对于坐席,要分好几波,结束大概会到下午4点钟,第一波是新娘的家族亲戚,其次是本村的、邻村的和远亲,最后便是新郎本家族的人;谈到坐席,不得不提及席上的食物,一般是八碗八碟(现在好像有点变了),都是农村人自己做的,特别具有农家气息,席上新郎新娘会像来客敬酒敬烟表达新人们对来客的感谢。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音乐包括川江号子、石柱土家啰儿调、南溪号子、接龙吹打、 金桥吹打、木洞山歌、梁平癞子锣鼓、鞍子苗歌、永城吹打、秀 山民歌、薅草锣鼓、小河锣鼓、后坝山歌、梁平抬儿调、土家斗 锣、甘宁鼓乐、龙骨坡抬工号子、五句子山歌等18项。 • 属于民间舞蹈的有铜梁龙舞、北泉板凳龙、摆手舞、大傩舞、 巫舞、狮舞。 • 传统戏剧包括川剧、梁山灯戏、面具阳戏、接龙傩戏、阳戏、 余家傩戏、石壕杨戏、踩堂戏。此外,还有四川评书(重庆)、 车灯、川东竹琴等3项曲艺;中塘向氏武术、木洞龙舟等2项杂技 与竞技。 • 梁平木版年画、蜀绣等2项民间美术;塘河婚俗、尝新、万 盛苗族踩山会、丰都庙会、秀山花灯等5项民俗;梁平竹帘、重 庆漆艺、龙灯彩扎工艺、荣昌陶器、荣昌折扇、荣昌夏布、涪陵 榨菜制作工艺、合川桃片、合川峡砚、永川豆豉、艺庐微刻、龙 凤花烛、老腊肉制作工艺、朗溪竹板桥造纸、纸竹工艺等15项传 统手工技艺也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艺术特色
• 号子头根据江河的水势水性不同,明滩暗礁对行船存在的危险性, 根据摇橹扳桡的劳动节奏,编创出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音调、不 同情绪的号子,如船行下水或平水时,要唱"莫约号子"、"桡号子 "、"二流摇橹号子"、"龙船号子"等,此类号子音调悠扬,节奏不 快,适合扳桡的慢动作,也是船工在过滩、礁的紧张劳动后,得 以体力精力上的劳逸调剂;闯滩时,唱"懒大桡号子"、"起复桡号 子"、"鸡啄米号子",此类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 奏特点,以适应闯滩的行船需要;船行上水拉纤时,要唱"大斑鸠 号子"、抓抓号子"、"蔫泡泡号子",此类号子一般旋律性强,拉 纤时船工很累,为缓解紧张情绪、统一脚步和力点集中的需要而 形成了音乐特点;过险滩时,要唱"绞船号子"、"交加号子"、此 类号子以激烈、雄壮的音调为特点。
河北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张家口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家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这次介绍家乡的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张家口市的蔚县,分别被列入了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蔚县剪纸更是第一批被列入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
一.打树花“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别具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绝不亚于燃放烟花。
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暖泉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因镇中心有一四季长流、冬暖夏凉的泉水而得名。
[1]除了花灯会、剪纸等民俗特色外,该县暖泉镇人还传承了全国仅有的300多年绝技——“打树花”。
春节期间,蔚县出现了“十万人次赏树花”的盛况。
“打树花”表达人们欢度节日和向往甜美生活的美好愿望。
据说当年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
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以前的打树花是在暖泉镇的古堡城墙上进行的,因为场地狭小,又有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赶来看热闹,于是,镇上专门新修了“树花广场”用于表演。
打树花实际上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三位表演艺人为了让观众保持高昂的兴致,会接连轮番出场。
在休息的空当,有位女士好奇地凑上去,想亲自打一回树花,没想到一勺铁水沉得她根本端不起来,只能佩服几位艺人在挥洒自如中体现出的一身超凡功夫。
据说,现在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
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小学作文范文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传承
《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传承》在岁月的长河中,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犹如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这些珍贵的技艺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先辈的智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最让我引以为傲的是那些传统的技艺,它们在时光的流转中,历经风雨,却依然熠熠生辉。
一、古老技艺的魅力家乡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比如,手工编织技艺,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篮子、垫子等生活用品。
这些编织品不仅实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每一个编织的图案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和创意,让人叹为观止。
还有传统的木雕技艺,木雕师傅们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一块块普通的木头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花卉。
木雕作品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充满了生命力。
站在这些木雕作品面前,仿佛能感受到工匠们在创作时的专注和热情。
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也是家乡的一大特色。
从选土、制坯到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操作。
陶瓷制品不仅质地细腻,而且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这些陶瓷作品既可以作为实用的器皿,也可以作为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二、技艺传承的困境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老的技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方面,现代工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去了市场。
人们更倾向于购买便宜、实用的工业制品,而对传统的手工艺品则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困难。
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些古老的技艺,认为它们过时、辛苦,而且收入不高。
这使得一些传统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三、传承之路在何方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乡的人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同时,政府还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木板年画杨家埠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三大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寒亭杨家埠)之一,自古至今盛产木版年画。
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山东省潍坊市的杨洛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一、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历史沿革1、明代年画绘刻工丽缜密,古朴雅拙。
开始,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题材比较狭窄,以刻印神像年画为主。
迎合民间迷信信仰的要求,主要绘制《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在绘刻方面,一部分取法于宗教木刻画,如《三代宗亲》、《神荼郁垒门神》等;一部分取法于小说、戏曲、科技书籍插图,如《民子山》、《男十忙》、《二月二》等。
从明代到清初,依靠年画业发展的画店有同顺堂、吉兴、太和、公茂、恒顺等。
明末,因战乱遂遭破坏。
2、清代前期,年画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又有万顺、公兴、公义、公泰、永盛等30余家画店大量进行年画生产。
年画品种增加,绘刻技术更加精熟,产生了如《张仙射狗》、《年年有鱼》、《刘海戏金蟾》、《博古四条屏》那样绘刻稳健,具有节奏感的大量优秀作品。
清代乾隆年间,是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
在此后一个半世纪里,杨家埠"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数万",是全国三大画市之一,年画的题材空前扩大,祈福迎祥、消灾除祸的神像画更加齐全完备。
年画的形式分为大门画、屋门画、炕头画等类别。
此时画店纷开,仅西杨家埠由杨氏一家开设的就有8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