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第1章第2节电解质的电离

第1章第2节电解质的电离
为什么NaCl、KNO3的固体不导电,水溶液或熔融状态导电?
电流
: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
因此,能导电的物质必须具有能自由移动的、 带电荷的粒子。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以NaCl固体为例
NaCl固体中Na+和Cl-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这些离子 不能自由移动,因而干燥的NaCl固 体不导电
NaCl、Na2CO3、 NaHCO3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例3】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B )
• 整理导学讲义7、8页
• 课下任务 1校本智能卡7、8页

2预习第二课时离子反应
感谢在场各位的耐心倾听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at has been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熔融:常温下是固体的纯净物在一定温度下达到 熔 点变成液态物质,且此液态物质有液体的某些 物理 性质,那么这种新的状态叫作该物质的熔融 状态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 或或熔融状态下
能导电的 化合物。化合物
(包括:酸、碱、盐、水和金属氧化物)
非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 和和熔融状态下
都不能导电的 化合物。 化合物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的过程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左边写“化学式”,右边写“离子”: HCl====H++Cl-
2、熔融状态的电离方程式,要标明条件如:NaCl 熔==融==Na+ + Cl-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刻和时间间隔习题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物理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刻和时间间隔习题新人教版必修

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时刻和时间间隔1. 以下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第2s末”表示一个时刻B.“第2s末”与“第3s初”表示同一时刻C.“第2s内”表示一段时间间隔D.“第2s内”和“2s内”表示同一时间间隔解:A“第2s末”是一个瞬时,表示时刻,故A正确.B、由于时间是连续的,“第2s末”与“第3s初”是指同一时刻.故B正确.C、第2s内是一段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1s.故C正确.D、第2s内是一段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1s.“2s内”这段时间为2s,不是同一时间间隔.故D错误.故选ABC2.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间隔是较长的一段时间,时刻是较短的一段时间B.第2s内和前2s内指的是不相等的两段时间间隔C.“时间12点整”指的是时间间隔D.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有方向是矢量解:A、在时间轴上,时刻对应的是一点,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所以A错误;B、第2s内是指1s的时间,前2s内指2s的时间,所以B正确;C、“时间12点整”指的是时刻,所以C错误;D、时间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D错误;故选:B.3. 以下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3s末指的是时刻B.某人跑完100m用了15s,指的是时刻C.物理考试时间是2h指的是时间间隔D.时间8点整指时间间隔解:A“第3s末”是一个瞬时,表示时刻,故A正确.B、某人跑完100m用了15s,指的是时间间隔.故B错误.C、物理考试时间是2h指的是时间间隔,这段时间为2h.故C正确.D、时间8点整指时时刻,不是时间间隔.故D错误.故选AC4. 以下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第3s,指时刻B.第3s末和4s初是指同一时刻C.涑北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min,指时间间隔D.时间19点整,指时刻解:A、第3s,这段时间为1s,指时间间隔,故A错误.B、由于时间是连续的,第3s末和4s初是指同一时刻,故B正确.C、涑北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min,指时间间隔,故C正确.D、时间19点整,指时刻,不是同一时间间隔.故D正确.本题选择错误的,故选:A.5.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节课上40分钟,指的是时刻B.现在是9点15分,指的是时间间隔C.第五秒末指的是时刻D.第五秒末指的是时间间隔解:A、一节课上40分钟,这是一节课的时长;故是时间;故A错误;B、现在是9点15分,指的是现在这一时刻;故B错误;C、第5s末指时间点;故为时刻;故C正确;D、第5s末指的是时间点,为时刻;故D错误;故选:C.6. 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间隔时较长的一段时间,时刻是较短的一段时间B.第2s内指时刻C.“时间12点整”指时刻D.X翔创造12.88s的110米栏好成绩是指时刻解:A、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时刻是指时间点,所以A错误.B、第2s内是指时间的长度,不是时刻,所以B 错误.C、时间12点整指的是一个时间点,是时刻,所以C正确.D、12.88s是指时间的长度,不是时刻,所以D错误.故选:C.7. 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刻表示时间短,时间间隔表示时间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D.1min只能分成60个时刻解:A、时刻是指时间点,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即时间的间隔,所以A错误;B、时刻与质点运动的某位置相对应,时间与运动的某段位移相对应,故B正确;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是指的一个个的时刻,故C正确D、1分钟可以分成无数个时刻,所以D错误;故选BC.8.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在于长短不同,长的是时间,短的是时刻B.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是一段时间C.第3秒末和第4秒初的间隔是1秒D.第3秒内和第4秒内经历的时间不一样解:A、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的间隔,时刻是某一瞬间,不是较短的一段时间.故A错误.B、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时间,两个不同时刻之间的间隔是一段时间.故B正确.C、第3秒末和第4秒初是同一个时刻,不是间隔1秒.故C错误.D、第3秒内和第4秒内都表示1s的时间,所以第3秒内和第4秒内经历的时间一样.故D错误.故选B.9.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时间很长,时刻很短B.第4s内和4s都是一段时间间隔C.时光不能倒流,因此时间是矢量D.“时间10点整”指的是时刻解:A、时间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所以A错误.B、第4s内和4s都是指时间的长度,是指的时间间隔,故B正确.C、时间是标量,没有方向,所以C错误.D、时间10点整是指时间点,是时刻,故D正确.故选BD.10. 关于时间和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时刻表示时间轴上的一点②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如“睡觉12:30”指的是时刻③1min时间内有60个时刻④7:40上第一节课中的7:40指的是时间间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①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故①正确;②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表示时刻,故②正确;③1min时间内有无数个时刻,故③错误;④7:40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所以是时刻,故④错误.故选:A.。

鲁科版化学必修1课件: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

鲁科版化学必修1课件: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

过氧化钠 2Na2O2+ 2H2O=== 4NaOH+O2↑ 2Na2O2+ 2CO2=== 2Na2CO3+O2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物质名称
氧化钠 Na2O+ 2HCl ===2NaCl +H2O 不稳定,易 被氧化 2Na2O+ O2===== 2Na2O2

过氧化钠 2Na2O2+ 4HCl=== 4NaCl+ 2H2O+ O2 ↑
(3)金属钠块必须用镊子夹取,为何不能用手 取? (4) 金 属 钠 块 投 入 水 中 后 有 什 么 现 象 ? 为 什 么? (5)如果水中在未加钠之前已滴入酚酞试液,反 应后溶液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思路点拨】 解答此题要做到以下两点: (1)在分析钠与某溶液的反应时, 首先要明确钠 与该溶液密度的大小关系,从而确定钠的位置; 其次分析溶液的溶质,判断反应最终的生成物。 (2)钠与酸溶液反应时, 先要考虑钠与酸的反应, 再考虑钠与水的反应;钠与其他溶液的反应, 要先考虑钠与水的反应,再考虑生成的氢氧化 钠与溶液中溶质的反应。
物质 分类
反应分析
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先发生钠与水的反应,它 包括两种情况: (1)如果盐溶液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钠不反应 只发生钠与水的反应; 与盐 (2)如果盐溶液中的溶质与氢氧化钠反应, 则会发生两个反应,如钠与FeCl3溶液反 应: 2Na+2H2O===2NaOH+H2↑ 3NaOH+FeCl3===Fe(OH)3↓+3NaCl
颜色 银白 _____ 色
硬度 质软
密度
熔点
小于 _____ 较 低 _____ 水
栏目 导引
第一章
认识化学科学
2.化学性质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学案 高二化学教学案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学案 高二化学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4 第一章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编写人:白慧峰【学习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学习过程】一.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温故·知新】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有哪些 (必修2)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个电子(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3)核外电子在距核由到,能量有到的电子层上依次排列哪些规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解释原因了呢?【联想·质疑1】基态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基态氩原子的核外电子应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为什么?【联想·质疑2】基态K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为什么是2,8,8,1结构,而不是2,8,9结构呢?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能量最低原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要先占有的能级,然后再依次进入的能级,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列顺序为1s , , ,3s , , ,3d , , ┉。

适用于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 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法之一________电子排布式用 来表示电子排布的式子。

请写出基态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用图示法解释箭头所指的每部分的含义。

例:【迁移·应】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 最外层电?【练习·巩固Ⅰ】1-1 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1s 、2p 、3d 、4sB .1s 、2s 、3s 、2pC .2s 、2p 、3s 、3pD .4p 、3d 、4s 、3p1-2(2015安徽高考)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二. 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 【交流 .研讨1】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两个电子以何种状态进行排布呢?(以1S 轨道为例)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泡利不相容原理(1)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______电子,且一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方向必须______。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湘教19选择性必修1

《地球的公转》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包括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和公转方向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影响,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三大要素:轨道、周期和方向,以及这些要素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空间观念,能够通过实例理解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包括地球公转的动画演示、季节变化与地球公转的关系图等。

2. 准备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用于课堂上的模拟演示。

3. 收集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和实例,如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用于课堂讲解和讨论。

4. 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以巩固学生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反馈和疑惑,通过于课堂讲解和讨论来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在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运用实例和案例来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的深远影响,同时激发同学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课后,为进一步巩固学生们对地球公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准备相关练习题和作业。

这些练习题应涵盖公转的原理、速度变化、轨道形态等各个方面,既要有基础知识的考察,也要有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作业的布置要合理,既要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要避免过多的压力。

在学生们完成作业后,教师需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确保学生们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会通过一段精心制作的动画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段视频展示地球公转的轨道和周期,配以简明的解说,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公转的动态过程。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

第一章第二节课堂笔记第一课时:一、石蜡燃烧1、白瓷板压在火焰上现象:观察到黑色的粉末状物质产生原理:石蜡不完全燃烧产生了炭黑说明:石蜡中含有碳元素2、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水3、沾有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现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4、子母焰实验说明:白烟的成分是固态的石蜡小颗粒5、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区分的依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是指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不同的物质)常见易混淆的例子:铁铸成锅是物理变化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不稳定性等。

四、化学变化的现象: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伴随着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但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五、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实验: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现象:火柴头急速燃烧,橡皮塞被弹出说明: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石蜡、酒精等物质的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干电池工作: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充电: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第二课时:一、灼烧葡萄糖、砂糖、面粉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变黑,说明里面都含有碳元素。

二、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石墨质地柔软,可做润滑剂。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为什么物理性质差异那么大?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

结构决定性质。

三、科学家(1)法国—拉瓦锡—空气的成分(2)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3)俄国—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4)居里夫人发现了钋和镭(5)中国—侯德榜改变纯碱的生产工艺。

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离子反应——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弱电解质 弱酸、弱碱、水
弱酸: CH3COOH 、 H3PO4 、H2SO3 H2CO3、HClO、HF、有机羧酸等
弱碱:NH3•H2O、难溶性碱等
注意:电解质的强弱和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只与电离程度有关。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可以导 电而这一过程叫做电离,我们用电离方程式表示这一过程。 电离方程式:用分子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解质电离的方程式。
1.下列状态的物质,既能导电又属于电解质的是( D ) A.氯化镁晶体 B.氯化钠溶液 C.液态氯化氢 D.熔融氢氧化钾
2.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SO4=2H++SO42- C.Na2CO3 =Na2++CO32-
( C)
B.NH4NO3 =NH4++NO3- D. Ba(OH)2=Ba2++2OH-
NaOH
Na + + OH-
Ba(OH)2
Ba + + 2OH-
KOH
K + + OH-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离子(OH-)的化合物。
下面是Cu2(OH)2CO3是碱吗?
NaCl
Na + + Cl-
K2CO3
2K + + CO32-
NH4NO3 NH4 + + NO3-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NH4+)
用可逆号“
”表示
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写,一般只写第一步电离,多元弱碱一 步写。
3、强酸的酸式根(HSO4-)要拆开写,而弱酸的酸式根(HCO3HSO3-)不能拆。
4、阴、阳离子的个数由化学式决定,带电荷数由化合价决定。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

1、已知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5,写出该元素原子的价电 子层结构式,并指出该元素所属的周期和族。
其排布式为[Ar]3d54s2, 由于最高能级组数为4,其中有7个价电子,故该元素是第四周期ⅦB族。
思考与探究
按照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s区、p 区、d区、ds区、f区。划分区的依据是什么? s区、d区、 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
P区,主族,第三周期,第VIIA族 ds区,副族,第四周期,第IB族
3、由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给出其原子的价电子层构型 (3)第四周期第VIA族 (4)第四周期第IVB族
4S24P4 3d24S2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DF ) A. B. C. D. E. F. G. S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s结尾 d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ds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p区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sp结尾 主族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含s,但都不含d 过渡元素的原子价电子层排布都是ds结尾 ds区元素的原子d轨道一定全满
课堂练习 1、已知某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ⅥA族位置 上。试写出该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电子排布 式并分析该元素在哪区? 由于是ⅥA族, 4d必是全充满的,所以价电子排 布为5s25p4,
电子排布式[Kr]4d105s25p4
属P区
2、下列元素是主族元素还是副族元素?第几周期?第几族? (1)1s2 2s2 2p6 3s2 3p5 (2)[Ar]3d10 4s1
区的名称来自按照构造原理最后填充的能级的符号
(四)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s区: 含ⅠA与ⅡA共两族两列;价电子层为ns1或 2(n≥1) 特点: 价电子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注意: ①并不是所有价电子层为ns1或2的元素都在 S区, He除外(它在p区) ②除H外,都是金属元素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第1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三第一章第二节 第1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发皿、漏斗
提纯苯甲酸
洗气
分离提纯气体混合物
洗气瓶
除去甲烷中的乙烯
2.常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注意事项
分离提纯 方法
适用范围
注意事项
蒸馏
互溶的液体
各液体的沸点相差较大,一般在30 ℃以上
重结晶
混合物中各成分溶解度相差较大,且被提纯物质的 固态混合物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萃取(主
从液体中提纯液 ①与原溶剂不互溶 要讨论液
冷凝管冷凝效果比直 形冷凝管好,但是蒸馏
时需要用直形冷凝管,
球形冷凝管容易引起
①温度计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注意
馏分的滞留。
②碎瓷片的作用:防止暴沸。
事项
③冷凝管中水流的方向是下口进入,上口流出
(二)萃取
①液-液萃取是利用待分离组分在两种不互溶的溶
萃取的 剂中的 溶解度 不同,将其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 [微提醒]
第二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
第1课时 有机物的分离、提纯
(一)蒸馏
适用范围 分离和提纯 液态 有机化合物的方法 [微点拨]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含少量杂质,而且 冷凝管的种类及使用
适用条件 该有机化合物热稳定性较高,其沸点与 冷凝管分为直形冷凝管
_杂__质__的沸点相差较大
和球形冷凝管。球形
续表
装置
C正确;在苯甲酸重结晶实验中,待粗苯甲酸完全溶解后要先加入少量蒸馏
水,然后趁热过滤除去杂质,再冷却结晶,获得苯甲酸,故D错误。
答案:C
2.提纯下列物质(括号中为杂质),选择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被提纯的物质
除杂试剂
A 甲烷(乙烯)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1课件 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对于给定的物质,其摩尔质量是固定不变的。如无论在 什么条件下,O2的摩尔质量都是32 g·mol-1。
(6)由摩尔质量的概念,得到公式:n=Mm。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4.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辨析
摩尔质量(M)
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
概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 一个原子的质量与12C的 化学式中各元
【答案】 1.5 mol 49 1 2 1.204×1024 2.408×1024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活学巧练 2.(1)8.4 g N2与9.6 g某物质Rx所含原子数相同,且分子 数 之 比 为 3 2 , 则 R 的 相 对 原 子 质 量 是 ________ , x 值 是 ________。 (2)4.5 g H2O与________g H2SO4所含的分子数相等,它们 所 含 氧 原 子 数 之 比 是 ________ , 其 中 氢 原 子 数 之 比 是 ________。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新情境·激趣入题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你知道一滴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吗?一滴水中大约含有 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去数,即使分秒不停,一个 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既科学又方 便地知道一定量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
“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早已熟知。曹冲称象的具体做 法就是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通过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曹冲 当时还不如同学们大。你能不能运用曹冲的创造性思维想出 一个办法确定一杯水中的水分子数目?显然,对于微观粒子 我们不能用肉眼观察,这里需要一个“桥梁”,需要一个物 理量把宏观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这个物理 量就是“物质的量”。那么物质的量又是怎样计量物质所含 微粒数目的多少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新的物理量吧!学 完本课内容,你将明了于心。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一课时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知识梳理】一、元素周期系1、含义:元素按其原子核电荷数递增排列的序列。

2、元素周期系的形成(1)每一周期从________元素开始到________元素结束,最外层电子排布从________递增到________(第一周期除外),但元素周期系的周期不是单调的,每一周期里元素的数目不总是一样多。

(2)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周期性的重复。

(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例如:第一周期从________开始,以________结束;其余各周期总是从________能级开始,以________能级结束,其间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二、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元素周期表的分区(1)根据核外电子的排布分区按电子排布式中最后填入电子的________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p、d、f共4个区,而第IB、第ⅡB族这2个纵列的元素的核外电子因先填满了________能级而后再填充________能级而得名ds区。

(2)根据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分区【正误判断】(1)价电子一定是最外层电子()(2)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3)同一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一定相同()(4)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第IA族元素()(5)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n6~8ns2的元素一定是过渡元素()【课后作业】1.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分区的说法错误的是()A.p区不包含副族元素B.第五周期有15种f区元素C.d区、ds区均不存在非金属元素D.s区所有元素的p能级电子均为全满或全空状态2.核电荷数为52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A.第五周期ⅡA族B.第四周期ⅡA族C.第五周期ⅡA族D.第五周期ⅡA族n-1d ns(a、b均是大于0的整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3.已知某元素基态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a bA.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区B.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ds区C.该元素的族序数为a+b D.该元素一定为金属元素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C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y,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B.价电子排布为5s25p1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ⅡA族,是p区元素C.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违反了洪特规则D.ns电子的能量一定高于(n-1)p电子的能量5.在元素周期表中非金属元素最多的区是()A.s区B.p区C.d区D.ds区6.闪烁着银白色光泽的金属钛(22Ti)因具有密度小、强度大、无磁性等优良的机械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等领域,号称“崛起的第三金属”。

2022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疆域和人口第2节众多的人口第1课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2022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疆域和人口第2节众多的人口第1课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图1-2-3
1.政策实施后的1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D ) A.持续增加 B.保持不变 C.先降后增 D.持续下降
2.政策实施后将使我国( C ) A.人口总数保持不变 B.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C.劳动年龄人口降到8亿的时间延迟 D.人口分布不均的格局发生明显改变
3.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才强国”,需( )
第一章 疆域和人口——从世界看中国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第1课时
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不均衡的人口 分布
1.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数量:2010年我国总人口达13.7亿,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问题:庞大的人口数量,给我国社会、经济、 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政策: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 坚持的基本国策。
2.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原因
比较项目 人 人口 口 数量 分 人口 布 密度
黑河—腾冲以东 黑河—腾冲以西




比较项目
黑河—腾冲以东
黑河—腾冲以西
自然 以平原、丘陵为主,土 以高原、山地为主,

原因 地肥沃、平坦,气候温 地形崎岖,交通不

暖湿润,交通便利 便,气候干旱

人文

经济发达
经济相对落后
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 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劳动力减 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 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 育两个孩子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应对当前出现的人口问题, 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苏 省和青海省的 人口(2010年) 与面积示意图 ”(图1-2-2), 回答5~6题。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2地球与地球仪(第1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 1 课时)
新课导入
我国载人飞船工程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回 忆从太空中俯瞰地球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地 球真的太漂亮了,漂亮得无可比拟!……在太 空的黑幕上,地球就像站在宇宙舞台中央那位 最美的大明星,浑身散发出夺人心魄的、彩色 的、明亮的光芒,她披着浅蓝色的纱裙和白色 的飘带,如同天上的仙女缓缓飞行。”
中国“风云四号”气象 卫星拍摄的地球
新知探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 地球的形状 说一说你知道的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事件。
天圆地方
(非真实大小比例) 太阳和月球
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本地图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 七年级 上册》 审图号:GS 京(2024)0435 号
地球卫星影像
直觉
推测
活动
比较描述:用太阳和月球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
太阳
我的表面积约 6.1 万亿平方千米,约 是地球表面积的 ___1_2__0_0_0___ 倍。
月球
我的周长约 1 万千米,地球最大周长 约是我周长的 _____4______ 倍。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地球仪上有什么?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 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 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 形状及名称等。
活动
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步骤:参考教材第 14 页。aa Nhomakorabeab
b
c



课堂小结
第二节 地球与地球仪(第 1 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形状:球体
平均半径:6 371 千米
大小
最大周长:4 万千米 表面积:5.1 亿平方千米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2021-2022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1章 第2节 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第五章 三角函数
知识点
电解质及其导电性
问题探究: 1.上图所示装置为试验物质导电 性装置,在干燥的烧杯中依次分别加入 下表中物质,观察灯泡是否变亮?加入 烧杯中的物质是否是电解质?
数学(必修·第一册 RJA)
返回导航
• 2.通过以上实验,讨论:电解质本身是否一定导电?电解质 导电的环境一般是什么环境?
3.酒精不属于电解质,而是一种非电解质。
• 知识归纳总结:
•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
电解质
非电 解质
定义 在水溶液里或熔 融状态下能够导 电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里和熔 融状态下都不导 电的化合物
相同点
都是 化合物
不同点
代表物
一定条件下能 NaCl, 电离产生离子 H2SO4,
NaOH
不能电离,不
新知预习
• 一、电解质 • 1.定义 • 在水_溶__液___里____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_____化__合__物_。如:HCl、 H__2S_O__4_____、NaOH、_C_a_(_O_H__)2___、NaCl、___K_N_O__3 ___等。 • 注意:(1)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 质。如:蔗糖、酒精、部分非金属氧化物、氨气等。 • (2)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 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导电的原因(以NaCl为例)
• (1)电解质导电必须具备的条件:有自___由__移__动___的离子。
• (2)NaCl属于电解质,固体中含有带电微粒Na+、Cl-,但这些离子 _不__能_______自由移动,故氯化钠固体____不______导电。
• (3)NaCl固体溶于水时,在__水__分__子____的作用下,Na+、Cl-进入水中, 形成了能够____自__由__移__动的带电粒子,故NaCl溶液_________可_导电。 • (4)氯化钠固体受热熔化时,离子的运动随__温__度__升__高__而加快,克服 了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__________和_N_a_+_______, 故C熔l-融NaCl也能导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一、物质的量的单位1.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含有______________的集合体,符号为______。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标准:1 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____________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______________。

(2)符号:________。

(3)计量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子团、电子、质子、中子等所有____________。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符号为________。

4.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N)的关系n=________________。

二、摩尔质量1.概念:______________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符号: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或__________。

2.数值:以g为单位时,数值与该粒子的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相等。

3.物质的量(n)、质量(m)、摩尔质量(M)的关系:n=m M。

知识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B.摩尔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C.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D.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2.下列关于物质的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B.物质的量实质上就是物质的质量C.物质的量是一种物理量的单位D.摩尔既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又是粒子数量的单位知识点2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3.在0.6 mol Ba(OH)2中,含有OH-的数目是()A.约为1.2 B.约为7.22×1023C.约为6.02×1023D.约为3.01×10234.设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 mol氦气中有2N A个氦原子B.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名称C.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原子数为N A个D.1 mol任何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为N A个知识点3摩尔质量的应用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的摩尔质量是2 g B.1 mol H2O的质量是18 g/molC.氧气的摩尔质量是32 g/mol D.2 g H2含1 mol H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镁原子的质量就是镁的相对原子质量B.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约等于166.02×1023g C.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18 gD.二氧化硫的摩尔质量是64 g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 mol O 的质量是16 g/molB .Na 的摩尔质量是23 g/molC .CO 2的摩尔质量是44 gD .氢的摩尔质量是2 g/mol练基础落实1.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所含原子数最少的是( )A .CH 4B .CO 2C .H 2SD .N 22.下列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12 g 碳中所含的碳原子数B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0.012 kg 12C 中所含的原子数C .阿伏加德罗常数是6.02×1023D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为N A ,近似为6.02×1023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1 mol 任何纯净物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B .1 mol O 2中约含有6.02×1023个氧气分子C .1 mol 氢中含有2 mol 氢原子D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4.若某原子的摩尔质量是M g/mol ,则一个该原子的真实质量是( )A .M g B.1Mg C.M 6.02×1023g D.6.02×1023M g 5.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O=====电解2H 2↑+O 2↑,某同学电解一定量的水,制得8 g H 2,则该8 g H 2的物质的量为( )A .2 molB .4 molC .8 molD .89.6 mol6.1.6 g 某物质中含有6.02×1022个分子,则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 .16B .64C .32D .96 练方法技巧7.在反应X +2Y===R +2M 中,已知R 和M 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 g X 与Y 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 。

则在此反应中Y 和M 的质量之比为( )A .16∶9B .23∶9C .32∶9D .46∶9规律 “守恒法”解题是指在解题过程中利用化学反应或化学现象中的一些守恒关系来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的解题方法。

只要“守恒法”使用得当,可收到解题步骤简捷、快速、准确之功效。

本题依据质量守恒关系列式解题。

练综合拓展8.2.5 mol Ba(OH)2中含有__________个Ba 2+,含有________个OH -,2.5 mol Ba(OH)2的质量是______g 。

9.(1)0.3 mol NH 3分子中所含原子数与________个H 2O 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相等。

(2)含有0.4 mol Al 3+的Al 2(SO 4)3溶液中所含SO 2-4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10.已知8 g A 能与32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 和一定量D ,现将16 g A 与70 g B 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生成2 mol D 和一定量的C ,则D 的摩尔质量为多少?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基础落实一、1.一定数目粒子 n 2.(1)0.012 kg 12C 6.02×1023(2)mol (3)原子 分子 离子 微观粒子 3.1 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6.02×1023mol -1 N A 4.N /N A二、1.单位物质的量 M g/mol g·mol -1 2.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对点训练1.A [根据物质的量的概念要点分析:A 项,每摩尔物质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正确;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单位是摩尔,B 、C 、D 错误。

]2.A3.B [n (OH -)=0.6 mol×6.02×1023 mol -1×2=7.22×1023。

]4.B5.C [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在质量以g 为单位时,摩尔质量在数值上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相等,故A 项错误,C 项正确;1 mol H 2O 的质量是18 g ,B 项错误;D 项中2 g H 2的物质的量是1 mol ,含有2 mol H ,D 项错误。

]6.B [1 mol 氧原子的质量是16 g,1 mol 氧原子的原子数约为6.02×1023,故1个氧原子的质量约为166.02×1023 g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与12C 原子质量的112相比所得的数值,单位为1(常省略),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 。

]7.B课后作业1.B [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摩尔质量的倒数之比,故本题中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分子数越多。

原子数的多少还需要考虑分子中的原子总数,在已知分子数之比的基础上,再分别乘以各原子数,即能比较原子数的多少。

]2.B [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0.012 kg 12C 中所含有的原子数,符号为N A ,近似值为6.02×1023 mol -1,故B 正确,A 项未说明12 g 碳原子为12C 。

]3.B [A 选项,纯净物并不都是由原子组成的,A 选项错误;C 选项,1 mol 氢的表示法错误,并且没有说明是原子还是分子;D 选项,阿伏加德罗常数约是6.02×1023 mol -1,并不就是6.02×1023,所以D 选项错误。

]4.C [当质量以克为单位时,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及1 mol 原子的质量数值相等,故1 mol 该原子的质量为M g ,而1 mol 原子的数目为6.02×1023个,故1个原子的质量为M 6.02×1023g 。

] 5.B [H 2的摩尔质量为2 g/mol,8 g H 2的物质的量n =m M =8g 2 g/mol=4 mol 。

] 6.A [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因而只要求出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由题可知该物质的物质的量是n =0.1 mol ,所以M =m n =1.6 g 0.1 mol=16 g/mol ,所以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 7.A [由反应可得:X +2Y===R + 2MM (R) 2M (M)4.4 g m由题意知M (R)∶2M (M)=22∶18=4.4g ∶m ,解得M =3.6 g 。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4.4 g +3.6 g -1.6 g =6.4 g ,所以Y 与M 的质量比=6.4 g ∶3.6 g =16∶9。

]8.1.505×1024 3.01×1024 427.5解析 1 mol Ba(OH)2含有1 mol Ba 2+和2 mol OH -,1 mol 的粒子数为6.02×1023,用Ba 2+和OH -的物质的量分别乘以6.02×1023即可得出答案。

Ba(OH)2的摩尔质量是171 g/mol ,所以其质量为2.5 mol×171 g/mol =427.5 g 。

9.(1)2.408×1023 (2)0.6 mol解析 (1)设0.3 mol NH 3与x 个H 2O 分子中含有的原子数相等,则有:0.3 mol ×4=x 6.02×1023×3,则x =6.02×1023×0.4=2.408×1023。

(2)根据Al 2(SO 4)3中Al 3+与SO 2-4物质的量之比为2∶3,已知:Al 3+为0.4 mol ,则SO 2-4为0.4 mol ×32=0.6 mol 。

10.18 g/mol解析 化学反应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8 g A 和32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 g C ,生成D 的质量为8g +32 g -22 g =18 g ,则m (D )m (A )=18 g 8 g =94;16 g A 与70 g B 反应时,B 过量,A 完全反应,生成D 的质量为16 g ×94=36 g ,则M (D)=36 g 2 mol =18 g/mo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