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振动作业指导书
工贸企业振动机安全操作规程范本(2篇)

工贸企业振动机安全操作规程范本一、引言振动机是工贸企业常用的重要设备,但如果不正确操作和维护,会带来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设备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安全操作规程。
二、操作前的准备1.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了解振动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操作方法,并获得相应的操作证书。
2. 操作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和防护鞋等。
3. 确保振动机周围没有杂物和人员,保持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4. 检查振动机的电气设备和连接线路是否正常,电源是否接地良好。
三、操作过程的安全措施1. 振动机的操作必须由专人负责,严禁未经许可的人员操作。
2. 在操作振动机前,必须先设定好振动机的工作参数,并确保设备处于安全状态。
3. 操作人员必须保持专注,并随时注意观察振动机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停机检查。
4. 在操作振动机时,严禁将手、脚或其他物体伸入振动机内部,以免发生夹伤或撞伤事故。
5. 振动机的定期保养和维修必须按照设备说明书和相关规定进行,严禁擅自拆卸和更换零部件。
6. 操作人员在操作振动机时,严禁穿着大裤腿、长袖衣物或长发等容易被振动机夹住的物品。
7. 当振动机发生异常情况时,如发生异响、震动过大或电源异常等,应立即停机检查,并及时报修或报告相关负责人。
四、操作后的安全措施1. 在操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必须及时停机,关闭电源,并进行设备的清洁和维护。
2. 振动机的周围必须保持整洁,杂物必须及时清理,以免造成堆积和引发安全事故。
3. 操作人员必须将操作记录和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汇报和记录,以备查阅和分析。
4. 严禁在振动机停机和运行状态下进行翻修,必须确保设备完全停机并断开电源。
5. 振动机的检修和维护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必要时应进行设备的大修或更换关键零部件。
五、应急处置措施1. 当振动机发生故障、事故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机,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负责人和维修人员。
振动盘作业指导书

振动盘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振动盘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工厂生产线以及其他领域。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为操作人员提供关于振动盘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指导,以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和维护振动盘。
二、振动盘的基本原理振动盘通过振动力将物料从一个位置传送到另一个位置。
它通常由电动机、起振器、振动弹簧和传输装置等部件组成。
电动机通过传输装置将振动力传递给振动弹簧,弹簧再将振动力传递给工作平台,从而实现物料的传送。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在开始操作振动盘之前,应先确保以下几点:- 检查振动盘及其周围环境是否安全。
- 检查电源是否正常,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 启动振动盘按照以下步骤启动振动盘:- 通过控制台或面板上的开关将电源打开。
- 打开振动盘主电源开关。
- 调整振动盘的振动强度和振动频率,以适应所需的物料传送效果。
3. 物料加载根据振动盘的设计和工作目的,将物料适量地添加到振动盘的进料端。
注意不要过量加载物料,以免影响振动盘的正常工作。
4. 监控和调整在振动盘开启后,及时观察振动盘的工作状态,通过调整振动力的强度和频率,使物料在振动盘上保持平衡和稳定的传送。
5. 关闭振动盘当振动盘的工作完成后,按照以下步骤关闭振动盘:- 渐渐地减小振动盘的振动力,使物料停止传送。
- 关闭振动盘主电源开关。
- 关闭振动盘电源开关。
四、安全注意事项在操作振动盘时,必须遵守以下安全注意事项:1. 确保操作人员已经接受过相关培训,并了解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
2. 在操作振动盘时,不得将手或其他身体部位伸入设备内部,以免造成伤害。
3. 在对振动盘进行维护和检修前,务必切断电源,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防止电源突然恢复导致意外发生。
4. 定期检查振动盘的工作状态和设备固定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停机检修。
五、保养与维护振动盘的保养与维护对于其长期稳定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养与维护建议:1. 定期清洁振动盘的外部表面和工作平台,以保持设备的整洁和正常工作。
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安全操作规程模版

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安全操作规程模版一、安全准备1. 操作人员必须穿戴符合安全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安全鞋、耳塞(或耳罩)、安全手套等。
2. 操作人员需熟悉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并接受相关安全培训。
二、设备检查1. 在使用前,必须对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
2. 检查电线、插头是否正常,以及电源的连接是否牢固。
3. 检查设备的控制按钮、开关、安全装置等是否正常,如发现故障或异常应立即报告维修。
三、工作环境1. 在使用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之前,必须对施工区域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没有危险物品和障碍物。
2. 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保持通畅的安全通道。
四、操作步骤1. 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的使用必须由经过培训并具备相应资质的人员进行。
2. 在操作前,务必确保设备的固定牢固,并确保供电线路的安全。
3. 启动设备前,操作人员应站稳并保持正确的姿势。
4. 启动震动器前,确认周围没有人员靠近,并确保无异物会断电线路。
5. 根据施工需要,调节震动器的频率和振幅,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6. 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警觉,随时观察设备和施工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处理问题。
五、注意事项1. 在操作过程中严禁将设备用于非施工工作。
2. 震动器工作时,操作人员不得用手触摸设备的振动部分。
3. 振动部分禁止直接接触水、泥浆或其他液体。
4. 禁止携带电线操作设备,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5. 震动器的维护和保养应由专业人员进行,并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操作。
六、紧急情况处理1. 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异常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切断电源,并及时向维修人员报告。
2. 在紧急情况下,如发生火灾或意外事故,操作人员应立即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并拨打紧急电话寻求帮助。
七、操作结束1. 在使用完混凝土附着式、平板式震动器后,应将设备归位并切断电源。
2. 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清洁设备外表面,并妥善存放。
振动机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4.3.1在DVC-4系统里,选择(SWEEP SETUP)扫频模式参数设定:
a.LOWER LIMIT:设定扫频最底频率限制;
b.UPPER LIMIT:设定扫频最高频率限制;
c.SWEEP TYPE: 扫频方式(线性/对数/Mil-167)一般选用线性;
d.SWEEP RATE: 设定扫频速率,包含(速率和时间);
1、目的:
1.1.为了延长振动机的使用寿命和正规操作,特指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
2.1.工厂内有需要做振动实验的产品。
3、职责:
3.1.实验员负责对振动机的日常保养,维护和使用。
4、操作内容
4.1.开机程序:
4.1.1 先将电源开关打到“ON”状态;
4.1.2在SPA-10 “System Control Module”箱的“POWER”下面轻按一次“ON”键,此时“STATUS”画面下的LINE、COOLING、OPERA灯点亮,抽风机进行工作。
4.2.2将“GAIN”钮旋转到最小值后点击显示屏左下角的开始程序,再点击关闭系统进行关闭主机。
4.2.3在SPA-10“SYSTEM CONTROL MODULE”箱的“POWER”的下面轻按“OFF”键,此时“STATUS”
下面的“OPERA”灯将熄灭。
4.2.4 待抽风机抽7~10分钟后,再将电源开关打到“OFF”状态即可。
b.MODIFY PROFILE:修改设定曲线条件(如:加速度/频率等参数);
c.ABORT LI标题;
e.AUTO PRINT: 自动列印;
4.3.2本机是科明公司制造的,型号为K-150-B,具体参数如下:
a.频率范围:(垂直台:5~4000HZ,水平台:5~1000HZ);
现场检测安全作业指导书

安全作业指导书二零一四年七月一、目的全体员工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各种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提高全员“安全生产”的意识。
做好项目的安全建设工作,完善现场的安全设施,搞好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工程安全生产无死亡的目标。
二、范围适用于从事现场检测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三、职责1、由主管领导和各部部长组成安全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检测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2、检查部质量监督员负责本部门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3、企业管理部负责本机构安全保卫防护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及验证;4、企业管理部负责消防器材和防盗设备的配备、更新和查验。
四、工作程序1、安全教育检查部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学习安全常识,建立与检查工作相适应的安全责任制度,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并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做好现场人员进场安全教育工作,建立现场“安全交底制度”,进场人员必须接受安全教育及培训。
新入场人员要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1.1、公司教育有:①、一般教育(建筑工程的特点、安全要求和企业、项目当前的安全生产形势教育);②、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制度教育;③、安全知识教育;④、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育;1.2、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教育:①、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扣好帽带,并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②、2米以上的高处,悬空作业、无安全设施的,必须戴好安全带,扣好保险钩。
③、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上或往下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④、各种电动机械设备必须有可靠有效的安全接地和防雷装置,方能开动使用。
⑤、无操作证人员,严禁使用机电设备(不含手持电动工具)。
1。
3、各操作岗位安全教育:岗位教育包括经理(项目经理)教育、技术管理负责人员教育、安全管理负责人教育、安全员教育、劳务队管理人员教育、其他人员的教育。
1。
3.1、项目经理教育包括: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教育。
②、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标准、规定、制度和要求的教育。
模拟运输振动作业指导书

模拟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通过振动造成碰撞挤压,验证产品保护效果。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司所有出货成箱包装的产品和单机产品。
三、试验步骤:
1.将测试产品摆放振动台中心位置,用扳手扭松开定位栏上的螺母,再用双手平行拍打移动,将测试产品夹住,扭紧螺母。
2.接通电源,将控制台POWER开关打开;启动马达按调节计时器(00M00分钟)(00M00/小时)例:00M05工作时间是5分钟(自动停机)、00(0.1H)10工作时间是1小时(自动停机)
06(0.1S)00工作时间是60秒(自动停机)
3.调节器从左往右加速(注:最低速度不低于100转,最高速度不超过300转)
4.测试完毕按STOP键(红色灯亮)马达断电;POWER开关关闭(左边关,右边开)。
四、技术规格:
1.最大试验负载(Kg):70Kg
2.频率范围:100-300rpm
3.振幅范围:25.4 mm
六、安全须知
1时,切勿用手触摸振动架,以免弄伤手。
3、保持台面无杂物,以免弄坏仪器或伤到人。
11.标准:欧洲运输模拟规范。
五、注意事项:
1.本试验机仅适用于单相220V交流电源。
2.试验机四周切勿放置易燃之物体,以免发生火灾,试验机外壳必须可靠接地,否则有触电危险,电源进线应该有同容量以上具有漏电保护的空气开关和接触器,以便紧急时立即切断电源。
3.机器运行时,切勿用手触摸,以免碰伤;如需要搬移机器时,必须在切断电源后,冷却5分钟再操作。
4.振动方式:回转Gyration
5.模拟车速:25-40KM/h
6.工作台面尺寸L×W(CM:150×100)
7.电压:(V/Hz:□AC 1∮220/50Hz)
生产环境的噪声、振动与安全模版

生产环境的噪声、振动与安全模版一、噪声控制:1.背景介绍:生产环境中产生的噪声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噪声控制成为了生产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问题定义:生产环境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机器设备运转、工作人员的操作以及物料的运输等方面。
这些噪声超过了安全标准值,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3.解决方法:a.采用隔音材料:在机器设备和工作区域周围安装隔音材料,有效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范围。
b.调整设备运转方式:优化机器设备的运转方式,减少摩擦和碰撞产生的噪音,同时优化设备的使用时长,减少长时间运转产生的噪音。
c.优化工作人员的操作方式:培训工作人员使用设备的正确操作方法,减少误操作带来的噪音,同时提供工作人员适当的防护装备,减少噪音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d.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转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换出现问题的部件,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噪音。
4.相关法规和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生产环境中的噪声需要控制在安全标准范围之内。
相关法规和标准将为企业提供合理的噪声控制指导和限制要求。
二、振动控制:1.背景介绍: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振动对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振动控制成为了生产环境中的重要任务。
2.问题定义:生产环境中产生的振动主要来源于机器设备的运转、工作人员的操作以及物料的运输等方面。
这些振动超过了安全标准范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3.解决方法:a.安装减振器:在设备的安装位置上安装减振器,减少振动对设备和周围环境的影响。
b.调整设备的运转方式:优化设备的运转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振动产生。
c.培训工作人员的正确操作方法:提供培训,教授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操作带来的振动。
d.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转状况,及时修理和更换出现问题的部件,避免设备故障带来的振动。
4.相关法规和标准: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生产环境中的振动需要控制在安全标准范围之内。
环保设备与技术服务作业指导书

环保设备与技术服务作业指导书第1章环保设备与技术概述 (3)1.1 环保设备分类与原理 (3)1.1.1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 (4)1.1.2 水污染治理设备 (4)1.1.3 固体废物处理设备 (4)1.1.4 噪声与振动治理设备 (4)1.1.5 监测与检测设备 (4)1.2 环保技术服务内容与要求 (4)1.2.1 技术咨询 (4)1.2.2 技术研发与改进 (4)1.2.3 工程设计 (4)1.2.4 设备安装与调试 (5)1.2.5 运营管理 (5)1.2.6 培训与指导 (5)1.2.7 后续服务 (5)第2章环境监测设备与技术 (5)2.1 大气污染物监测设备 (5)2.1.1 颗粒物监测设备 (5)2.1.2 气态污染物监测设备 (5)2.1.3 在线监测系统 (5)2.2 水质监测设备 (5)2.2.1 水质参数监测设备 (6)2.2.2 水质自动监测站 (6)2.2.3 应急监测设备 (6)2.3 土壤污染监测设备 (6)2.3.1 土壤采样设备 (6)2.3.2 土壤污染物检测设备 (6)2.3.3 现场快速检测设备 (6)第3章空气净化设备与技术 (6)3.1 袋式除尘器 (6)3.1.1 设备概述 (6)3.1.2 技术特点 (7)3.1.3 应用领域 (7)3.2 电除尘器 (7)3.2.1 设备概述 (7)3.2.2 技术特点 (7)3.2.3 应用领域 (7)3.3 湿式除尘器 (7)3.3.1 设备概述 (7)3.3.2 技术特点 (7)3.3.3 应用领域 (7)第4章水处理设备与技术 (8)4.1 沉淀池与澄清池 (8)4.1.1 沉淀池 (8)4.1.2 澄清池 (8)4.2 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 (8)4.2.1 活性污泥法 (8)4.2.2 生物膜法 (8)4.3 膜分离技术 (9)第5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设备 (9)5.1 压缩与破碎设备 (9)5.1.1 设备概述 (9)5.1.2 常用设备 (9)5.1.3 设备选型与操作要点 (9)5.2 焚烧与热解设备 (9)5.2.1 设备概述 (9)5.2.2 常用设备 (10)5.2.3 设备选型与操作要点 (10)5.3 固废资源化利用设备 (10)5.3.1 设备概述 (10)5.3.2 常用设备 (10)5.3.3 设备选型与操作要点 (10)第6章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与技术 (10)6.1 吸声材料与结构 (10)6.1.1 吸声材料 (10)6.1.2 吸声结构 (11)6.2 隔声与消声设备 (11)6.2.1 隔声设备 (11)6.2.2 消声设备 (11)6.3 振动控制技术 (11)6.3.1 隔振技术 (11)6.3.2 减振技术 (12)6.3.3 振动监测与评估 (12)第7章环保设备选型与配置 (12)7.1 设备选型原则与方法 (12)7.1.1 选型原则 (12)7.1.2 选型方法 (12)7.2 设备配置与优化 (13)7.2.1 设备配置 (13)7.2.2 设备优化 (13)7.3 设备功能评估 (13)7.3.1 评估指标 (13)7.3.2 评估方法 (13)第8章环保设备安装与调试 (14)8.1 设备安装流程与要求 (14)8.1.1 安装前期准备 (14)8.1.2 设备基础施工 (14)8.1.3 设备安装 (14)8.1.4 管线连接 (14)8.2 设备调试与试运行 (14)8.2.1 调试准备 (14)8.2.2 设备调试 (15)8.2.3 设备试运行 (15)8.3 设备验收与交付 (15)8.3.1 验收准备 (15)8.3.2 设备验收 (15)8.3.3 设备交付 (15)第9章环保技术服务与运营管理 (15)9.1 技术服务内容与方式 (15)9.1.1 技术服务内容 (15)9.1.2 技术服务方式 (15)9.2 运营管理策略与实施 (16)9.2.1 运营管理策略 (16)9.2.2 运营管理实施 (16)9.3 设备维护与检修 (16)9.3.1 设备维护 (16)9.3.2 设备检修 (16)第10章环保法规与标准 (16)10.1 我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 (16)10.1.1 概述 (17)10.1.2 法律层面 (17)10.1.3 行政法规层面 (17)10.1.4 部门规章层面 (17)10.1.5 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7)10.2 环保设备相关标准与规范 (17)10.2.1 国家标准 (17)10.2.2 行业标准 (17)10.2.3 地方标准 (17)10.2.4 企业标准 (17)10.3 环保政策对环保设备的影响与启示 (17)10.3.1 政策对环保设备的影响 (17)10.3.2 政策对环保设备的启示 (17)第1章环保设备与技术概述1.1 环保设备分类与原理环保设备是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一系列设备。
实验室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

1.3动平衡机、端面跳动仪、静平衡支架安放在同一区域,保证其基础牢固、平整。
2.每天对室内湿度、温度进行监测,当相对湿度大于80%或温度大于30℃时,要开窗通风。
3.室内线路做到横平竖直,相互分开,每一个用电设备有单用线路系统,并层层配备保险设施。
核准
批准
4.室内外应无腐蚀性介质、无振动干扰影响、无电磁辐射。
5.每天应对室内外进行清扫,保持其清洁,注意:地板不要积水;同时开窗通风30分钟。
6.实验室应作好“四防”工作。
6.1室内外应配备完备的消防设施,并按国家要求检定其可靠性。
6.2资料(记录)应作好防水、防油措施;器具、设备应作好防水、防尘措施。
编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目的:
为了实验室的检验、测量、试验设备或器具有一个适宜的运行环境,更好地保证其检验、测量、试验的精度,从而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受控范围之内。
二.使用范围:
宁波雪龙汽车风扇制造有限公司实验室
三.方法:
1.实验室应进行分区:a.资料(记录)存放区;b.器具摆放区;c.设备安放区;d.办公区。
1.1图纸、作业指导书应放在一层,按类别分开存放在资料架的相关位置,作好标识,以便翻阅查找;存档记录用档案袋装好,并分类摆放在下一层,标识好,以便追溯。
生产环境的噪声、振动与安全范文(二篇)

生产环境的噪声、振动与安全范文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噪声、振动和安全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这些问题不仅对工人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还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生产环境中的噪声、振动和安全问题必须得到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生产现场常常伴随着噪声污染。
高噪声水平会对工人的听力健康造成损害,引发聋病等职业病。
此外,噪声还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加工人的疲劳感和压力,导致错误操作和生产事故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噪声源的强度。
例如,在机器上安装隔音罩、减震装置和声音吸收材料,以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反射。
其次,对噪声源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噪声的产生。
另外,采用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总之,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环境中的噪声污染,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振动是另一个常见的生产环境问题。
振动会对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暴露在高振动环境中,容易导致颤抖、疲劳、关节疼痛等职业病。
对于生产环境中的振动问题,企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控制。
首先,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振动源的强度。
例如,在设备和机器上添加减振装置,降低振动的传播和反射。
其次,对振动源进行维修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减少振动的产生。
另外,可以通过调整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减少振动的产生和传播。
最后,可以对工人进行培训和指导,教育他们正确的工作姿势和保护自己的方法,降低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产环境中的振动问题,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安全问题是生产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因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生产环境中的安全管理工作。
首先,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确保每个工人都了解并遵守安全规定。
其次,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
建筑声学工程验收规范作业指导书

建筑声学工程验收规范作业指导书第1章总则 (5)1.1 范围 (5)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1.3 术语和定义 (5)1.3.1 建筑声学工程 (5)1.3.2 声学设计 (5)1.3.3 声学施工 (6)1.3.4 声学验收 (6)1.3.5 声学功能 (6)1.3.6 隔声 (6)1.3.7 吸声 (6)1.3.8 反射声 (6)1.3.9 混响时间 (6)1.3.10 噪声级 (6)第2章验收基本要求 (6)2.1 验收条件 (6)2.1.1 建筑声学工程应按照设计文件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全部完成。
(6)2.1.2 建筑声学工程施工单位应提供完整的施工记录、验收资料及工程质量保证书。
62.1.3 建筑声学工程所涉及的材料、设备、构配件等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和规定。
(6)2.1.4 建筑声学工程应进行自检、互检、专检,保证工程质量。
(7)2.1.5 建筑声学工程应完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等要求。
(7)2.2 验收组织 (7)2.2.1 建筑声学工程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
(7)2.2.2 验收组织应成立验收组,验收组成员由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专业人员组成。
(7)2.2.3 验收组应制定验收计划,明确验收时间、地点、内容、程序等。
(7)2.2.4 验收组应按照验收计划开展验收工作,保证验收过程客观、公正、公平。
(7)2.3 验收程序 (7)2.3.1 建筑声学工程验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7)2.3.2 验收过程中,如发觉问题,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7)2.3.3 整改完成后,验收组应重新进行验收。
(7)2.4 验收标准 (7)2.4.1 建筑声学工程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和规定。
(7)2.4.2 验收内容应包括建筑声学设计、施工、材料、设备、构配件等方面的质量要求。
(7)2.4.3 验收标准应包括以下方面: (7)2.4.4 验收组应依据验收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形成验收结论。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环境监测实验作业指导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1. 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空气质量检测仪、水质监测仪等。
2. 采样容器:例如空气样品采集瓶、水样采集瓶等。
3. 标准物质:包括空气标准物质、水质标准物质等。
4. 实验仪器:如pH计、电导率仪等。
5. 其他辅助器材和试剂。
三、实验步骤1. 确定实验目的并选择适当的环境监测设备,如需要监测空气质量,则选择空气质量检测仪。
2. 准备好采样容器,并清洗干净,确保无杂质的干扰。
3. 校准实验仪器,例如使用标准气体校准空气质量检测仪,校准pH计等。
4.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取样点位,并进行采样。
如需要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则在不同房间进行采样。
a) 空气采样:打开空气质量检测仪,根据仪器指示进行采样,将样品采集瓶置于适当位置。
b) 水样采样:使用水样采集瓶,将待测水样采集到瓶中。
5. 将采样容器密封并标记好采样点位、时间等信息,确保样品不受污染。
6. 将采集到的样品送至实验室,或者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现场分析。
7. 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各项分析,如使用pH计测试水样的酸碱度,使用电导率仪测试水样的电导率等。
8. 记录实验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后续可以制作相关数学图表进行展示。
9. 按照实验要求对实验器材和试剂进行清洗和储存。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眼镜等。
2. 操作时注意不要弄破采样容器,以免造成污染。
3. 使用实验仪器时,遵循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免发生意外事故。
4. 样品采集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干扰,如风力、温度等。
5.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并储存实验器材和试剂,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五、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可以比较不同样品的环境参数,例如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水体的酸碱度等。
利用统计和图表分析,可以得出对环境质量的评价和建议。
振动试验作业指导书

3 、打开振动试验机 电源开关 (将之按到 ‘开’的位置,如图 2中①所示);
4 、按下启动按钮 (按下后按钮灯亮,如图 2中② 所示);
5 、将设时开关打到设时位置 (如图 2中③ 所示);如试验时间没有规定,则将此开关打到常开位;
6 、将时间设置器的透 明罩取下,按照规定的参数设置试验时间 (如图 2中④ 所示) ;
7 、设置试验样品的振幅 (如图 2中⑤ 所示);
编写 :龙先锋
审核:涕k八
文件名称:
振动试验作业指导书
说 明一ˉˉˉ振幅大小的检测方法 :
文件编号 版本号 修订号
WI-sCQA-002页1号
3
A
发行 日期
` 修改 日期ຫໍສະໝຸດ 2012-7-16 `工作台在低振幅状态下 (图3)可以看到振幅标签上三条 白色线,再看上线与中间白色线或是 白 色线与下线交点,此时两线相交夹住中间的那一份黑色等腰三角形 。而三角形尖端的那部分所指 的位置为数字 1,可见振幅为 1.Om当m工。作台在振动的时候,便可看到两线相交的位置有所改 变 , 此时两线所夹 的黑色尖端所指 的位置为振动 的幅度值 。 8、试验过程 中进行观察,检查设备有无不规则噪声或设备有剧烈不规则晃动,如有此类现象, 应立 即停机检查 。 9、试验完成后,应先将调幅旋钮调至 0位置,再按下停止按钮,然后将设时开关打到常开位置 (如 图 2中⑥ 所示 )。 1 0关、闭振动试验机 的电源开关 。
1 1将、样 品从振动试验机上的工作 台面取下进行检测 。
六、注意事项
1 、设备必须用 AC220V5源0。Hz电
2 、打开电源前请振幅旋钮调到零,在使用过程中需停止并从新启动也要把振幅旋钮调到零位 。
3 、振动试验机不使用时应关掉 电源。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实验分析原始记录表

` 原始记录表目录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吸收冷原子法分析原始记录荧光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一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原始记录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废气(烟尘)测定运算记录(III)噪声监测原始记录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原始记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铁路边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交通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飞机噪声测量原始记录汽车污染物测试原始记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控表样品保存条件监控表叶绿素a测定原始记录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TVOC)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环境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Ⅳ)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室温 ℃ 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pH 读 数 值 样 品 编 号水 温(℃) 第一次 第二次 样 品 pH 值电 导 率kt (μScm -1)25℃ 电 导 率ks (μScm -1)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日期水温℃缓冲液名称及加入量室温℃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测得电位值(E)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mL)分取体积()稀释倍数第I次第II次平均值查曲线值()样品浓度()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样品前处理 室温 ℃ 湿度 %检测器色谱柱(固定相)温度条件流动相名称及流量()分析项目标准浓度保留时间峰高或峰面积检出限质控措施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样品编号取样量()定容体积()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 ) 定容体积(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浓 度 ( )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冷原子 法分析原始记录吸收荧光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载气名称及流量 气, ml/min 负高压 V 灯电流 mA 量程 室温 ℃ 湿度 %样品前处理取 样 量 样 品 编 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 空 白 信号值 ( )样 品信号值( )减空白后信号值( )测定浓度(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仪器名称及编号 萃取液名称 比色皿 mm 参比液 室温 ℃ 湿度 % 样品前处理吸光值 A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萃取液体积(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稀释倍数3030cm-12960 cm-12930cm-1石油类测定结果( )动植物油测定结果( )计算公式校正系数X=Y=Z=F=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 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 )分取体积(mL)稀释倍数空白吸光度(A O)样品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湿度 %分 析 编 号 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标液加入体积(mL) 加标液浓度( )标准加入量(μg) 加标体积 ( mL ) 响 应 值(A) 加 标 量 ( ) 减空白后响应值测 得 值( ) 回 归 方 程 Y=bx+a b= a= 原样品测得值( ) 相 关 系 数 r=回 收 率 ( % ) 允许回收率(%)标准曲线备注加标 回 收 率检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 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得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平 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 控样 检查 结 果 评 判计 算 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显色体积参比溶液测定波长nm 比色皿mm室温 ℃ 湿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样品浓度( ) (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bx+a b= a=线性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溶液的标定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 )溶液消耗量(mL)加标液浓度( )编号溶液 移 取 量(mL)V 始V 终V 终-V 始溶 液 浓 度( )加 标 体 积( mL) 加 标 量 ( ) 测 得 值( ) 原样品测得值 ( ) 回 收 率 ( % ) 允 许 回 收 率(%) 计算公式加标 回 收 率检 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 ) 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滴定溶液消耗量(mL )样 品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 ( ) 溶液移取量( )V 始V 终V 终- V 始减空白后消 耗 量样品浓度( )空白滴定消耗量(mL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I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 月 日 时 至 月 日 时 培养箱温度 标准溶液浓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 培养前分析日期 室温 ℃;培养后分析日期 室温 ℃标准溶液消耗量(mL ) 化 学 探 头 测 定 法 培 养 前培 养 后培 养 前培 养 前溶解氧浓度(mg/L )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 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稀释 水备注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mg/L)平均值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mg/L) 相 对 偏 差(%)相 对 误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样检查 结 果 评 判序 号0 0123平均值 基准液体积(mL )空白溶液V 0V 1滴定记录 (mL ) ΔV相 对 偏 差(%)结 果 评 判标定Na 2S 2O 3浓度 ( )允许相对偏差(%)计算公式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标准溶液浓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标准溶液消耗量(m L)化学探头测定法培 养 前 培 养 后 培 养 前 培 养 后 溶解氧值 (mg/L)样 品 编 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溶解氧值 (mg/L) 溶解氧值 (mg/L)样品编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样品编号稀释比(f)培养瓶号 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称 重( 恒 重 )( g ) 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V ( ) 容器+滤膜+样品(滤筒+样品) 平 均 值W 1容 器+滤 膜(滤 筒)平 均 值W 0样品重量ΔW (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 湿度 %基准溶液标准溶液基准液名称基准溶液浓度()试剂名称标准液名称标准溶液浓度()干燥条件℃小时℃小时序号00均值123均值序号 1 2312基准液体积(mL) 空白皿重+试剂重(W1) (g) 起始读数V0皿重+试剂重(W2)(g) 终止读数V1试剂重(W1-W2)(g)滴定记录( mL )实耗体积ΔV定容体积( mL )计算浓度()配 制 浓 度 ( ) 标定记录相对偏差(%)允许相对偏差(%)结果评判标样编号来源标准浓度稀释液移取体积定容体积储备液浓度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1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2计算公式有证标准物质配置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3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一般试剂配制记录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皿重( g )皿重+试剂( g )试剂净重( g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试剂移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备注配制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分取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过程)测 得 值( )平均值样品浓度( )计算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检出限 mgSO 3/(100cm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 cm2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称 重 (mg)样 品 编 号 采 样 起 止 时 间天数d/n 采 样 前采 样 后增 重(mg)减空白后重 量(mg) 硫酸盐化速率 mg SO 3/(100cm 2碱片·d)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采样日期天气气温℃采样者 DO分析者 pH分析者 校对者 送样时间 送样者 接样时间 接样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话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采样日期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采样者pH分析者送样者送样时间共页第页接样者接样时间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项 目 名 称 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及时间 断面深度及特征 类 型 母质类型 土 壤 性 状生物状况植被及耕作情况土表状况 农药肥料使用情况采 样 方 法 采 样 工 具 监 测 项 目 土 壤 层 次 样 品 编 号 颜 色污染状况周 围 环 境 及备 注采样者 送 样 者 送样时间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 站 位 名 称 站 位 编 号 采 样 位 置 采 样 时 间 水 深(m) 样 品 编 号 嗅 味 颜 色 表 观 样品描述其 它生 物 状 况 周围环境情况(污 染 源)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样 品 种 类 样 品 编 号 采样位置 (m) 水 深(m) 样品现场保存措施:水 温(℃)流 速(m/s) 外 观 性 状(色、溴、浊) 样品描述透 明 度 (m)周 围 环 境 情 况( 污 染 源 )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期间气象条件采样点序号测试项目样品编号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L/min)采样体积(L)标态体积(L) 风向风速(m/s)气温(℃)气压(Kpa)天气情况备注采样人员采样日期送样者送样日期接样者接样日期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 测点编号 功能区类 采样器名称及编号 流量校准值 校准人 校准日期采 样 期 间 气 象 条 件 样 品 编 号 测 试项 目 采 样 起 止 时 间采样时间( h )采 样 流 量 (L/min 标·干)采样体积(标·干)(L) 风 向风 速(m/s)气 温(℃)气 压(KPa)天 气情 况备注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采样器名称及编号电导仪名称及编号电极常数酸度计名称及编号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Ⅲ)理论测得值;降水起止时间降水期间气象条件采样日期起 止 样品编号降水类型采样容器截面积(cm2)样品体积(mL)降水量(mm)风向风速(m/s)气温(℃)电导率k t(μscm-1)25℃电导率k s(μscm-1)pH 值采 样 者分 析 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得数据 dB (A)测点编号测点位置声源类型功能类型监测时段测点示意图校准器声级值:测量前校准值:测量后校准值:备注电脑打印原始记录粘贴处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量仪器名称及编号天气状况风力测试日期测点名称测点编号测量时间( 月日时)声源类型功能类型L10L50L90L eqσ周围环境情况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厂界及测点分布示意图昼间Leq 夜间Leq测点编号测点位置主要声源测量时间测量值测量时间测量值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测量日期测点与轨道间地面状况线路股数车流密度(辆/小时)距轨面距离(m)测点与轨面相对高度(m) 背景噪声声级(dBA)测量时间测量编号L eq L10L50L90L max L minσ备注测点示意图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 区域功能类型 监测方法及来源 测试仪器及编号 天气状况 距路肩距离 (米) 车 流 量(辆/小时) 测量日期编 号测 量 时 间L 10L 50L 90Leq L max L min 测点高度重 型 车中 型 车轻 型 车周围环境情况测 点 示 意 图备注测试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量地点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测点坐标:东经 北纬 测点地图坐标 测点周围环境 测量仪器及编号 背景噪声(dBA):昼间 夜间 测试日期天气状况序号测量时间(时、分)飞行状态起飞(向南向北直飞)降落飞机型号观测角Lmax(dBA)持续时间Td(S)LEPN(dB)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监测目的 被测单位 联系人 电话 邮编 被测车型 车牌照号 发动机号 燃油种类 被测车已行驶公里数 节油净化器(剂)型号 测试状态 排气分析测试仪名称及编号 转速仪型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委托单(站内)项目名称委托科室任务来源采样日期委托日期要求完成时间提交结果的方式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分析项目可能干扰情况要求使用的分析方法备注委托科室室主任送样人接样人受委托科室室主任接样日期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监测结果统计表项目名称分析项目测试日期样品编号计算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仪器名称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保存的设备名称及编号保存类别及温度要求冷藏℃ 冷冻℃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 测试仪器名称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 ℃ 湿球表面压力 林格曼黑度 废(烟)气静压 废(烟)气全压 比托管型式及系数 测试日期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采样孔编号测点号动压(Pa)微压计读数动压Pa等速采样流量H2O(mm)采样嘴直径d(mm)(L/min)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燃料种类采样位置采样器名称编号测试日期仪器直读结果:O2%SO2mg/m3NO mg/m3CO mg/m3气温℃;大气压KPa通过流量计参数采样序号样品编号测点号等速采样流量( L/min )流量(L/min)温度(℃)压力(MPa)采样时间( min ) (滤筒号)测定项目测孔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采样仪器名称编号 测氧仪型号及编号烟气测试仪型号和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安装孔深度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o C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测试日期 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o C样品编号测点编号采样嘴直径d(mm)等速采样流量(L/min)采样起止时间累积采样流量(m3)参数记录时间氧量(%)一氧化碳(mg/m3)流量计温度(o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主要产品名称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原料吨产品消耗量工艺简述废气污染源环保设施大气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废水污染源环保设施排放去向水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排放口规范化噪声污染源环保设施监测点位固体废弃物其它污染源生态保护措施环保管理情况备 注注:内容较多时,可另外加页,并在表中相应位置注明。
检验检测机构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RBT214-2017)

检验检测环境控制作业指导书1 目的为保证检验检测活动的质量,确保检验检测场所环境条件满足舒适、标准、规范、有序、安全、环保的要求,保证检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 范围适用于本机构检验检测业务范围内环境的识别、控制和维护。
3、依据3.1《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4.3条款:场所环境。
3.2 法律法规和安全要求、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要求、特殊或精密仪器设备的要求、样品的要求以及操作人员本身的要求。
4 职责4.1机构负责人负责保证检测室、养护室、样品室等设施资源配置符合要求,执行《仪器设备和设施管理程序》。
4.2 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检验检测人员根据检验检测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对环境条件有要求的,组织制定环境控制目标、建立监控手段和措施。
4.3 监督员、内审员负责监督环境控制的有效性。
4.4 设备管理员负责对环境控制设施的维护、检定/校准,并负责状态标识的有效性张贴。
4.5 检测人员负责对环境条件进行日常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控制记录。
5 要求5.1 检验检测工作环境的要求5.1.1检测场所面积和布置要满足检验检测工作要求和相关资质管理规定的要求;5.1.2检测场所与办公场所分离,防止影响检验检测工作;5.1.3房屋的布局设计或改造应考虑能源、采光、采暖、通风以及温湿度、噪音、振动等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5.1.4保证动力电和照明电的供给,检测室供电系统应与检测设备使用电量相匹配,并具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用电安全;5.1.5检测过程中有废气、烟雾产生的检测项目,应配有通风橱柜或有效地排气、排烟设施条件下进行操作,以保证检验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人员健康不受影响或损害;5.1.6检测过程有废水、废液产生的检测室或试验装置,应安装排污、收集系统,以保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5.1.7有温、湿度要求的检测室、样品处理室、养护室等应根据标准、规范等技术文件要求控制养护的温度、湿度,配置环境监控设施(如干湿温度计)、养护设备,环境控制要求见《检验检测场所环境要求一览表》。
振动试验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范文

振动试验台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范文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 目的:为确保振动试验台的安全运行,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规范振动试验台的操作行为。
2.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使用振动试验台进行振动试验的相关工作人员。
二、基本要求1.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熟悉振动试验台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流程。
2. 振动试验台的操作应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严禁违章操作和超负荷使用。
3. 振动试验台的使用环境应符合设备技术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三、操作流程1. 上岗前准备1.1 操作人员应穿戴符合要求的劳保用品,包括安全鞋、安全帽、防护眼镜等。
1.2 检查振动试验台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3 检查振动试验台的周围环境,清理工作区域,确保安全通道畅通。
1.4 操作人员应参加相关安全培训,了解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2. 振动试验台操作2.1 按照振动试验需求设置试验参数,包括振幅、频率、时间等。
2.2 启动振动试验台前,应检查试验样品的固定情况,并确保固定牢固可靠。
2.3 在启动振动试验台前,应确认周围无人员待命,以防止意外伤害。
2.4 启动振动试验台时,应逐步增加振动幅度,避免突然施加过大的振动力导致设备损坏或工作不稳定。
2.5 在试验过程中,操作人员应随时关注设备工作情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机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2.6 在试验结束后,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停机,并及时将试验结果进行记录和保存。
2.7 操作人员离开振动试验台前,应确认设备处于停机状态,关闭相关开关并切断电源。
四、应急处理1. 操作人员在发现设备突发故障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相关负责人。
2. 发生火灾、泄漏等紧急情况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和负责人。
3. 发生人员伤害事故时,应及时进行救援和急救,并报告相关部门和负责人。
五、安全防护措施1. 操作人员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严禁未经许可私自改变设备设置或接触设备内部部件。
环境检测行业作业指导书模板

GB 8915—88 土壤中砷的卫生标准
7
GB9660—88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
8
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
9
车间空气中粉尘卫生标准
1)GB10328—89车间空气中石墨粉尘卫生标准
2)GB10329—89车间空气中皮毛粉尘卫生标准
3)GB10330—89车间空气中炭黑粉尘卫生标准
作 业 指 导 书
(第6版)
控制状态:
发放编号:
持有人:
2007-09—30发布2007-10—01实施
环境检测单位
编 号:编号—QG—00—2007
作业指导书
页 码: 第 1 页 共 1 页
版 次: 第 6 版 第 0 次修订
实施日期: 2007 年 10 月 01 日
文件编号
文件名称
编号—QG-01-2007
65
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66
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67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68
CJ/T 206─2005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69
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70
HJ/T 273-2006 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71
HJ/T 274—2006 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
环境标准及监测分析方法
编号-QG—02—2007
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编号—QG—03—2007
仪器设备自校验
编号—QG—04—2007
数据、报告
编号-QG—05—2007
期间核查方法
编号—QG-06—20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环境振动监测
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10071-199-88
1.0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
ⅰ 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总体水平监测、环境背景振动调查、环境振动无人的时间与空间规律监测等;
ⅱ 项目竣工验收“三同时”振动监测; ⅲ 工厂企事业振动扰民监测;
ⅳ 建立工厂企事业振动监测档案;
ⅴ 各类振动委托监测等。
2.0名词术语
2.1 振动加速度级VAL
加速度与基准加速度之比的以10未底的对数乘以20,记为VAL.单位为分贝,dB.
按定义此量为:V AL = 20lg 0
a a (dB) 式中: a — 振动加速度有效值, m/s 2; a 0; —基准加速度,a 0 = 10-6m/s 2
2.2 振动级VLz
按ISO2631/1—1985规定的全身振动Z 不同频率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简称振级,记为VL.单位为分贝。
2.3 Z 振动VLz
按ISO2631/1—1985规定的全身振动Z计权因子修正后得到的振动加速度级,记为VLz.单位为分贝,gB.
2.4累计百分Z振级VLzn
在规定的测量时间T内,有N%时间的Z振级超过某一个VLz值,这个VLz 值叫做累计百分Z振级,记为VLzn.单位为分贝,gB.
2.5稳态振动
观测时间内振级变化不大的环境振动。
2.6冲击振动
具有突发性振级变化的环境振动。
2.7 无规振动
未来任何时刻不能预先确定振级的环境振动。
3.0技术依据 1
GB10071-19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噪声测量方法》
4.0 操作步骤
4.1测量仪器准备
4.1.1测量仪器性能必须符合ISO/D8041-1984有关条款的规定。
4.1.2测量系统每年至少送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计量一次。
4.1.3拾振器盒监测仪器的携带盒安放应避免较大冲击,同时做好放水、防潮等仪器维护保养工作,保证仪器的正常工作状态。
4.2 现场测量
4.2.1 测量位置
测点置于各类区域建筑物室外0.5m以内的振动敏感处。
必要时测量点置于建筑物室内地面中央。
测量交通振动,必要时应记录车流量。
4.3 拾振器的安装
4.3.1 确保拾振器平稳地安放在平坦、坚实的地面上,避免置于如地毯、草地、沙地或雪地等松软的地面上。
4.3.2 拾振器的灵敏度主轴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
4.4 测量条件
4.4.1 测量时振源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4.4.2 测量应避免足以影响环境振动测量值的其他环境因素,如剧烈的温度梯度
变化、强电磁场、强风、地震或其他非振动污染引起的干扰。
4.5 定点测量方法
4.5.1 测点选择
在标准规定的城市建成区内,优化选取一个或多个能代表某一个区域或整个城市建成区环境振动平均水平的测点,进行长期振动定点监测。
4.5.2 测量方法
进行24小时连续监测。
测量每小时的VLz10值。
4.5.3 振动污染时间分布
将每一小时测得的VLz10值按时间排列,得到24小时的时间变化图形,用于表示某一区域或城市环境振动的时间分布规律。
5.0测量报告
5.1 原始记录
按有关规定将原始记录上的数据打印成监测报告。
振动监测报告应包括:被监测单位名称、地点;监测日期;功能区类别;振动源的类别;监测点位;监测数据;仪器名称、型号。
器号;监测技术依据;监测人员盒审核。
主管人员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