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 (17)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龙点睛画龙点睛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物》。
“晋景公问政于管仲,管仲对曰:‘臣之所以能者,以吾狂也。
狂者,天下之达道者也;故凡达人之所为,皆是一狂字。
’景公曰:‘何谓狂也?’管仲曰:‘手不释卷,口不能言,形容枯槁,几至于死者,谓之狂。
夫至人之达道也,犹且如是,而况其不达者邪?’”据此,可知“画龙点睛”的意思就是为完整的作品点缀上某样精彩,让整个作品更为完美。
2. 马到成功“马到成功”的典故出自股市术语。
其出处为古代传说中,刘备闻曹操攻荆州,甚为担忧,赵云乘马千里来投奔,救下熙熙攘攘的人民。
赵云文武全才,空前绝后,以至被称为“赵子龙”。
历史上,赵云曾于战争中指挥士兵、打败强敌,成为一个战斗天才。
因此,“马到成功”一词通常用于形容能够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达到事半功倍的境地。
3. 水落石出“水落石出”的成语来源于古代一个故事,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蒙恬率领大军攻打匈奴,行军时遭遇暴雨,天空浓云密布,营帐内外水深齐膝。
蒙恬唯有下令修筑大坝、并改变治水方向。
水流被引到坝前,随着水位的下降,暴露在外的石头和石块与“淤泥一体”的沙石渐渐分离出来。
自此,这个成语便被用来形容万事开头难,随着情况的展开一切变得清晰明了,轮廓清晰。
4.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的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汤问曰:‘巫医、栾涂、佗躬,使民以术数服气,鲍叔牙、太公望、乐毅、夫差,以武力服民’。
列子曰:‘然。
有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谁为之先?夫画地为牢,带河为疆者,只是画之者称为有而已。
画牛而不成,以笔杀人,于国利,徒为虚说。
’”从这个典故中可知,“画饼充饥”是指用虚假的承诺安慰疲惫的人。
5.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
其中描述了一位聪明的盗贼,决定偷一只大铃铛。
他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到一个村庄,找到了一家人家的大门,由于大铃铛很大,他无法取下。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用他的外衣包住大铃铛,然后用夹在耳朵里的双手来捂住耳朵,把自己耳朵瞎掉,然后大声地喊叫,想骗人们以为是警察来了。
成语典故大全(简短)
以下是一些简短的成语典故:
- 铁杵磨针:李白小时候不爱读书,在街上闲逛时遇到一位老婆婆在磨铁杵,老婆婆的话让李白很惭愧,回去后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一定能成功,功夫不负有心人。
- 闻鸡起舞:祖逖和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时,他们每天听到公鸡鸣叫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振作、发奋努力,不断进步。
- 亡羊补牢: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他对楚襄王说,大王在宫里时,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时,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
50个成语典故的出处,50个名人故事1、一鼓作气(曹刿guì)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小学语文50个成语典故背后对应的历史人物
小学语文50个成语典故背后对应的历史人物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七年级下册历史成语典故30个
七年级下册历史成语典故30个1、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后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2、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
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
两人结为知己。
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3、墨守成规(墨子)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典故: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
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
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
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后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4、一字之师(郑谷)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
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典故: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
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则佳。
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后指能够给别人纠正一个错别字或者指出哪一个字在文章语句中欠佳的老师。
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5、口蜜腹剑(李林甫)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典故: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虽做官却不正正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
成语典故-专业文档!
成语典故成语典故(精选17篇)成语典故篇1不求甚解【出处】晋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释义】甚:很;解:了解;理解。
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
现多指学习、办事等不认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语故事】陶渊明十八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文章的开头是这样的:先生不知道是哪里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因而就以五柳作为自己的号了。
先生喜爱闲静,不多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
很喜欢读书,似对所读的书不执着于字句的解释;每当对书中的意义有一些体会的时候,便高兴得忘了吃饭。
生性爱喝酒,可是因为家里贫穷,不能常得到酒喝。
亲戚朋友知道我这个情况,所以时常备了酒邀我去喝。
而我呢,到那里去总是把他们备的酒喝光。
成语典故篇2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着,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李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握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大将军啊!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100个成语典故
100个成语典故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物故事(上)中国⽂化源远流长,博⼤精深,成语即是我国⽂化遗产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物故事了解多少呢?⼈物博报编辑倾情奉献,以飨读者。
(王松兴)1.⼀⿎作⽓【释义】⼀⿎:第⼀次击⿎;作:振作;⽓:⼠⽓。
作战时第⼀次敲⿎可以⿎起战⼠的锐⽓。
⽐喻趁劲⾜时⼀下⼦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作⽓;再⽽衰;三⽽竭。
”【⼈物】曹刿(guì)(⼜作曹沬,⾳mèi),⼀作曹翙(huì)。
⽣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夫(今⼭东省东平县⼈),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败齐师,⼀⿎作⽓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击⿎就是为了⿎舞⼠⽓。
第⼀次击⿎进攻,⼠⽓旺盛;第⼆次再击⿎进攻,⼠⽓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进攻,⼠⽓已消失殆尽了。
⽽我军正是⼀⿎作⽓,勇⽓⼗⾜,当然就把对⽅打败了。
”2.⼀字千⾦【释义】增损⼀字;赏以千⾦。
形容⽂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温以丽;意悲⽽远;惊⼼动魄;可谓⼏乎⼀字千⾦。
”【⼈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个⽣意⼈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客,各⾊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得,写出⼆⼗六卷,⼀百六⼗篇⽂章,书名提作《吕⽒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抄出,贴在秦国⾸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字,增加⼀个或减少⼀个,甚⾄改动⼀个,赏黄⾦千两(合黄⾦⼀⽄)”。
3.⼀字之师【释义】纠正⼀个错别字或指出某⼀字在⽂中不妥处的⽼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屑》:“郑⾕在袁州,齐⼰携诗诣之。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简短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4.一饭千金【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5.东山再起(谢安)【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
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纸上谈兵(赵括)【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8.负荆请罪【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卧薪尝胆(勾践)【释义】薪:柴草。
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
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10.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三顾茅庐【释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
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00个)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1、草木皆兵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2、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3、大材小用南宋末,金国不断南侵。
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
后来,他在南宋朝廷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抚使。
他不仅是个爱国英雄,还写了很多充满战斗激情的词文。
由于主和派的打击,他在上饶带湖旁,度过18年退隐生活。
1203年,朝廷任命他为浙东安抚使兼绍兴知府。
他常与住在绍兴鉴湖旁的爱国诗人陆游议论国家大事。
第二年春,宋宁宗要他去京城,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50个
行测常考成语典故50个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不留退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中国成语故事(15篇)
中国成语故事(15篇)中国成语故事1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公元550年,北朝的东魏大将军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退位,建立了北齐王朝。
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和他的三个儿子。
有一年出现了日食,高洋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问一个亲信:“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去·”那亲信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他没有把刘氏家族斩尽杀绝。
”高洋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700多人全部杀光,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来,东魏的元姓都很害怕,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
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坚决反对,他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投靠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死也不改姓。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气节牺牲。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中国成语故事21、后起之秀故事:东晋时,王忱(chen)在少年时代就显露出才气,很受亲友的推祟。
他的舅父范宁,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对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拜访,他总让王忱到场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张玄。
舅舅要他俩交谈交谈。
张玄早就听说王忱志趣不凡,很想与他谈谈。
他年龄比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给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着等候。
不料,王忱见张玄这等模样,看不上眼.也默默坐着,一言不发。
张玄见他这样,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对坐了一会,怏怏不乐地离去。
事后,范宁责备王忱说:“张玄是吴中的优秀人才,你为什么不好好与他谈谈?’’王忱傲慢地回答说:“他要是真心想和我来往,完全可以来找我谈谈嘛。
”范宁听了这话,倒反而称赞起外甥来了:“你这样风流俊逸,真是后来的优秀人才。
””玉忱笑着回答说:“没有您这样的舅舅,哪来我这样的外甥?”2、名落孙山在我国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他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说笑话,所以附近的人就给他取了一个“滑稽才子”的绰号。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
20个历史典故成语有哪些呢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20个历史典故成语吧,仅供大家参考。
20个历史典故成语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
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
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
”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
”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
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
经典成语故事20则
经典成语故事经典成语故事20则成语看似简简单单却又意味深长,成语故事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成语的意思。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经典成语故事20则,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
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
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
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典故】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分钟成语典故简短100个
三分钟成语典故简短100个1、太公钓鱼商朝末年,纣(zhòu)王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
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
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
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
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他。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1.【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经历了新郑之病。
他们不得不在那里住了几个月。
弟子樊迟问孔子如何做农活。
孔子心里不高兴,非但没有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的习惯,反而承认自己不如老农。
樊迟不得不向当地农民咨询,最终种植了瓜类和蔬菜,如葫芦和扁豆。
3.【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它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方面。
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今天,我们仍在推广他的教育理论。
4.【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成语典故100个
成语典故2刘备被曹操战败丧失地盘,投靠刘表。
一天表请备喝酒聊天,备不胜酒力想起身如厕吐酒,起身时摸了下自己大腿,发现肉猛长起来,不禁落泪。
(髀肉复生,惊肉生髀,髀里肉生)4郑国人被装珍珠的漂亮盒子迷住了,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下,却将珍珠还给了楚人。
(买椟还珠)6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但不去求官做,孔子说:颜回吃的是一竹篓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但十分乐观。
(箪食瓢饮)7从前有个商人过河去卖货,中途河中遇险获救,答应给一百两白银,反悔了只给了十两。
第二次遇险,给三百两都没人救了,结果淹死了。
(贾人渡河)8范仲淹出身贫寒,在应天府书院读书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他把粥分成若干块,把咸菜切成碎末,当作一天的饭食。
(划粥割齑,断齑割粥,断齑画粥)9安史之乱时,张巡、张远镇守睢阳,被叛军围困,饥饿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于是张巡下令用网捕麻雀,掘洞捉老鼠,一切能填进肚子的东西都充饥用。
(罗雀掘鼠)10晋朝时,刘隗奸邪作恶,危害国家,但想把他铲除很难。
就如同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烧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
(城狐社鼠)11北齐时,邺城有个人,熟读四书五经。
一天他去集市上买驴,要写个交易凭证,结果写了密密麻麻三页的字,竟然连一个驴字都没有.(博士买驴,三纸无驴)12梁鸿读书时人很贫穷,但他性情孤傲,不趋炎附势,一日三餐也和其他人分开做。
一天同窗请他用自己的热炊具煮饭,梁鸿不领情,在自己的冷灶上升起火来煮饭。
(不因人热)13姜太公前妻马氏欲与其复婚,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覆水难收)14周公待人接物,谦恭下士,为了怕怠慢客人,有时候洗一次头,三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往往三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
(握发吐哺三吐三握)15秦将邯郸围困,魏惧秦不敢出兵救赵。
情急之下,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如姬手窃得兵符,夺取兵权完成了救赵的使命,也巩固了魏的地位。
30个行测常考成语典故
30个行测常考成语典故1.篝火狐鸣(陈胜、吴广)【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
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
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2.高山流水(余伯牙、钟子期)【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处】《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指鹿为马(赵高)【解释】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4.鸡鸣狗盗(食客助孟尝君逃跑)【解释】鸣:叫;盗:偷东西。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
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载:齐孟尝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一食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昭王妾以说情放孟。
孟逃至函谷关时昭王又令追捕。
另一食客装鸡叫引众鸡齐鸣骗开城门,孟得以逃回齐。
5.凿壁偷光(匡衡)【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6.图穷匕见(荆轲刺秦)【释义】图:地图;穷:尽;见:通假字,同“现”。
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出处】《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7.破釜沉舟(项羽)【解释】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做事下定决心,义无反顾,不留退路。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17.望梅止渴——《中小学国学经典之成语典故分册》
17. 望梅止渴刘义庆①魏武行役失汲道②,三军皆渴③,乃④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
" 士卒⑥闻之,口皆出水⑦,乘此得及前源。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注释】①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被看重。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②魏武: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的成语典故1、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2、纸上谈兵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3、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4、烽火戏诸侯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奴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
结果,少数民族犬我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5、尊王攘夷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6、问鼎中原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7、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这则成语的栗是发抖。
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
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
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
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
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
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
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
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
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
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
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
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
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
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