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细胞的基本功能ppt(1)
生理学课件PPT课件
小肠内消化
小肠液的成分与功能
肠激酶、小肠液中的酶类
小肠的运动与吸收
分节运动、蠕动、吸收作用
小肠内环境
碱性环境、小肠液的自我保护机制
大肠的功能
大肠液的成分与功能:大肠液中的酶 类、细菌的作用
大肠内环境:弱碱性环境、大肠液的 自我保护机制
大肠的运动与排便:集团蠕动、排便 反射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
生理性止血
机体在受到轻微损伤时,通过血 管收缩、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等机
制,实现快速止血的过程。
血液凝固
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血液由流 动的液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 态的过程,涉及多种凝血因子的
激活和相互作用。
抗凝与纤溶系统
机体存在抗凝和纤溶系统,以维 持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性和防止 血栓形成,确保血液循环的畅通
生理学课件PPT课件
目录
• 绪论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血液生理 • 循环生理 • 呼吸生理 • 消化与吸收生理
01
绪论
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
生理学的定义
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 科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 系统等多个层次的研究。
生理学的任务
揭示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机制 ,阐述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 活动中的意义,为医学提供理论 基础和实践指导。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调节心脏泵血功能,以适应机体不同生理状 态下的需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内负外正,存在跨膜电位差。心 肌细胞兴奋时,发生去极化,膜电位由负变正。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其中, 自动节律性是指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 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
生理学--细胞 ppt课件
• 磷脂双层 • 双嗜性:
• ~8 nm thick
亲水性的头 疏水性的尾
Phospholipid
磷脂分子
• 脂肪酸尾
– 疏水性
• 磷酸基团头
– 亲水性
• 排列成双层
磷酸基团 脂肪酸链
N + (C H 3)3 CH2 CH2 O O P OO CH2 CH CH2
OO C OC O R1 R2
极性端 非极性端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Transport Across Cell Membrane
细胞在正常的新陈代谢中,需要不断从环境中得到 氧和营养物质,排出二氧花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这就需要 进 行物质的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指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 的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指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 梯度的转运过程。
(1)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Channel - mediated
[Na+]o > [Na+]i
[K+]i >[K+]o 转运的物质:各种带电离子
…”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The Basic Organization and Transporting Function of Cell Membrane
Cell membrane 7.5 to 10 nanometers thick, pliable, elastic
分类:①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 ②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1. 单纯扩散 (Simple Diffusion)
(1) 概念: 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 一侧移动的过程。
《生理学》全套PPT课件
•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生理目录•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与吸收生理•能量代谢与体温01绪论定义任务古代生理学通过对人体的观察和实验,积累了一些关于人体生理功能的经验性知识。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解剖学的发展,生理学开始从描述性向实验性转变。
17-19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奠定了实验生理学的基础;随后,神经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20世纪至今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手段不断更新,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生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医学的基础学科生理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医学提供了关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知识和理论。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对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02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转运非脂溶性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差转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方式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转运方式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膜泡运输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部电位03020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细胞的收缩功能骨骼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心肌的收缩特点: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对细胞外液钙离子依赖性强平滑肌的收缩机制:肌丝滑行理论与肌浆网钙离子释放03血液生理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比重、粘滞性、渗透压等,这些特性对于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输血原则04循环生理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 2 3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血管生理血管的分类和功能血流阻力与血压的维持微循环与物质交换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05呼吸生理肺通气原理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01肺通气动力02肺通气阻力03气体交换与运气体交换原理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两个过程,前者是指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后者是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生理学课件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原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扩展
扩展
四、入胞和出胞
概念: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通过细胞膜变形活动进出细胞的过程,需细 胞消耗能量 入胞 吞噬 吞饮 出胞
二、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高浓度一 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 特点:①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②需要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载体转运 分类: 通道转运
1.载体转运
物质:葡萄糖、氨基酸等
特点:① 高度的特异性:一种载体一般只能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脂质双分子层液态镶嵌结构
一、单纯扩散
概念: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 运的过程。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细胞消耗能量 物质:CO2、O2、NH3、乙醇等 注:某种物质能否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过膜,除了取决于膜两侧浓度差, 还取决于细胞膜的通透性。
③ 竞争性抑制: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或两种以上结构相似的物质 时,一种物质的增加,将减弱对另一物质的转运。
CONTENTS
2.通道转运
物质:无机离子、水 特点:通道的开或关 受化学因素的调控——化学门控通道 受电压因素的调控——电压门控通道
三、主动转运
概念:借助细胞膜泵蛋白的作用,将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滑行学说——肌肉的缩短是通过肌小节中细肌丝与粗肌丝相互滑行的结 果(其间肌丝本身的长度不变)。
动物医学-动物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课件
4. 动作电位的特征
(1)不衰减传导;
(2)“全或无”现象. “无”:刺激小于阈值,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全”:刺激达到或>阈值 静息电位(绝对值)
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不再随阈上刺激而改变,也不随传播距离的增 加而减小,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 而改变的特性,称为动作电位的全或无特性。
(2)时间-强度曲线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一般要具备3个条件:一 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持续时间 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在一定范围内,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 激与改刺激的作用时间呈反比关系,即所用的 刺激强度较大时,引起组织兴奋的作用时间越 短。
把刺激强度和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绘在坐标 线上,可得到一条近似双曲线的曲线,称强度 -时间曲线。能反应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
组成:
蛋白质、脂类
为主,糖类只
脂பைடு நூலகம்
占一小部分。
质
结构:
双
分
液态镶嵌模型 (Singer Nicholson , 1972年): 是以液态
6. 动作电位的传导
无髓神经纤维:局部电流 有髓神经纤维:跳跃式传导, 局部电流在郎飞氏结间产生
在两段髓鞘之间是无髓鞘的 部分,称为郎飞氏结
三、 局部兴奋
概念: 阈下刺激引起的
低于阈电位的去极 化(即局部电位), 称局部反应或局部
兴奋。
特点:
①不具有“全或无”现 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 度的增加而增大。
细胞的基本功能-医学生理学-课件1-02
钠离子
钾离子
2. 电压门控通道 (voltage-gated ion channel)
电压门控通道跨膜信号 转导过程:
跨膜电位的改变; 结构域中精氨酸或赖 氨酸产生位移; 诱发通道“闸门”的 开放; 细胞膜出现新的电变 化。
钠离子 钾离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3.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 gated channel) 触发因素是机械性刺激: 如内耳毛细胞听毛 受基底膜振动。
又称Ca2+-ATP酶 分布在细胞膜、肌浆网和内质网 分解一个ATP 胞浆 胞外 1Ca++ 1Ca++ 机制 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的钙离子浓度梯度
4.继发性主动转运
(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
定义
—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
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 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 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 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 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 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 动转运过程称为~。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人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本章内容: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作用: 细胞膜是细胞和环境之间的屏障; 细胞膜有物质转运功能; 细胞膜还有跨膜信息传递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钠-钾泵的作用
维持细胞膜两侧 Na+、K+的不均衡 分布; 其活动是生电性的
3 2
二、细胞的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动作电位
定义:细胞膜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
生理学教学课件: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离子通道大体有:化学、电压、机械性门控通道 如: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 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二、生理G学蛋课件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 导 神(一经)递c质AM、P激信素号等通(路第一信使)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通道对离子的选择性,决定于通道开放时它的水相孔道 的几何大小和孔道壁的带电情况,因而对离子的选择性 没有载体蛋白那样严格。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②有不同功能状态,且功能状态受因素调控
离子通道有静息,激活,失活等功能状态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通道的功能状态受不同因素调控---“门控” 通道分类: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二)细胞膜蛋白质
1、分类 1)表面蛋白(peripheral protein) 2)整合蛋白(integral protein)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2、功能
1)物质转运功能: 如通道蛋白,载体蛋白,泵蛋白 2)辨认,接受和传递信息: 如受体蛋白 3)起细胞标志作用: 如抗原 4)其他: 尚不清楚
1、概念:细胞通过耗能将物质逆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2、特点: ①需要耗能(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③逆电-化学梯度进行
3、分类: ①原发性主动转运 如:Na+-K+泵、H+-K+泵等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肠对葡萄糖重吸收
温医生理教研室 金芃芃
生理学课件
《细胞基本功能》PPT课件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via channel)
转运的物质: • Na+、K+、Ca2+、Cl-等带电离子 。
离子通道: • 是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离子通道的特征: • 离子选择性; • 门控特性
转运方式:
• 被动转运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passive transport)
•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
• 出胞和入胞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原发性主动转运
导膜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蛋
继发性主动转运
•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转运体(transporter )
如: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GS、AA。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转运体(transporter )
按其利用能量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 原发性主动转运; • 继发性主动转运。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区别: ➢ 转运的方向 ➢ 转运的能量 ➢ 转运的后果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 (Primary active transport)
指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ATP)将物质( 通常是带电离子) 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 跨膜转运过程。 介导这一过程的膜蛋白称为离子泵(ion pump)
载体: •是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
特点: • 顺浓度差转运,速度比依溶质物理特性预期的快; • 有饱和现象; • 结构特异性; • 竞争性抑制。
生理学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①同向转运 ②逆向转运
18
⦁ 2.继发性主动 转运-----某 物质的主动转 运所需要的能 量不是直接来 自ATP的分解, 而是来自膜外 Na+的高势能 (间接来自 ATP的分解) 人们把这种转
~ 运形式称 ,
又叫联合转运。
GS继发性主动转运模式图 19
3.入胞和出胞式转运
一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进出细胞,是通过细胞本身 的吞吐活动进行的,亦可属于主动转运过程。
15
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
16
钠-钾泵: 当[Na+]i↑/[K+]o↑激活
分解ATP产生能 量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维持[Na+]o高、[K+]i高 原先的不均匀分布状态
排Na+吸K+的生理意义:
1、维持[Na]o高、
[K+]i高正常的离子分布.
2、贮备离子势能。
3、钠-钾泵的这种活动还为其它一些物质转运的提供了动力
(一)膜的化学组成: 脂质(62%)---主要由磷脂
(。70%)和胆固醇(25%);还有
少量的鞘脂(5%)。磷脂中最 多的是磷脂酰胆碱,最少的 是磷脂酰甘油和磷脂酰肌醇。
蛋白质(35%)---从分子数
看,脂>蛋100倍,从重量看,蛋 >脂1--4倍。
糖类(3%)
3
(二) 膜的分子结构
流体镶嵌模型:以液态
4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
指物质顺 电位或化学梯 度的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
指物质逆浓度 梯度或电位梯度 的转运过程。
5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①不耗能(ATP).(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细胞的基本功能》PPT课件
分类:
①通道转运 ②载体转运
1、通道转运
体液中的离子在膜通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差或电 位差的扩散。
能转运的物质: 各种带电离子
2、载体转运
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在载体蛋白介导下,顺浓度差 进行的扩散。
能转运的物质:
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物质。
(2)局部兴奋
阈下刺激引起受刺激膜局部出现的一个较小的去 极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
2、动作电位的传导
熟悉!
(1)传导的原理——局部电流形成
+_+_ +_ +_ _+ _+_++_ +_ _+ _+_++_+_+_+_ +_ _+ _+_+_+_+_+_
(2)传导的特点
不衰减性 全或无 双向性传导
泵转运——Na+-K+泵 Na+-K+泵又称Na+-K+-ATP酶,简称钠泵。
通道转运与钠-钾泵转运模式图
钠-钾泵: 当[Na+]i↑/[K+]o↑激活
分解ATP产生能 量
掌握!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 外
总结:
维持[Na+]o高、[K+]i高 的不均匀分布状态
钠-钾泵作用:
分解ATP,释放能量 逆浓度差转运钠、钾离子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AP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膜内外存在[Na+]差; ②膜在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Na+通道开放; K+ 通 道关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细胞生物体必须具备完善的信号转导系统以 协调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细胞间传递信息的物质多 达几百种:如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涉及到:胞外信号的识别与 结合、信号转导、胞内效应等三个环节。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以下三类:
①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② 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③ 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激活G蛋白(与β、γ亚单位分离)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 ATP cAMP(第二信使) 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 细胞内生物效应
(二) 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激素(第一信使)
膜内C端:激活G蛋白 激活G蛋白(与β、γ亚单位分离)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兴奋性G蛋白(GS) 激活磷脂酶C(PLC)
(第二信使)
PIP2
IP3 和 DG
内质网 释放Ca2+
激 活 蛋白激酶C
细胞内生物效应
三、酶偶联受体介导 的信号转导
受体本身具有酶的 活性,又称受体酪氨酸 激酶。生长因子 与受体酪氨酸激酶结合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细胞内生物效应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脂质双分子层
以液态的脂 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具有稳定性和流动 性。
(二)细胞膜蛋白质
镶嵌或贯穿于 脂质双分子层中, 生物膜具有的各种 功能大多与其有关。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概念:物质顺电位或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特点: ①不耗能(转运动力依赖物质的电-化学梯 度所贮存的势能) ②依靠或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③顺电-化学梯度进行 分类: ①单纯扩散 ②易化扩散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概 述
恩格斯在100• 年前就指出:“地球上几 多 乎没有一种变化发生而不同时显示出电的变 化”。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 “ 都存在电活动,这种电活动称为生物电现象 (bioelectricity)。细胞生物电现象是普 遍存在的,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心电图、脑电 图、肌电图及视网膜电图等就是这些不同器 官和组织活动时生物电变化的表现。
通透膜
选择性通透膜
(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i>[Na+]o≈1∶10, [K+]i>[K+]o≈30∶1 [Cl-]i>[Cl-]o≈1∶14, [A-]i>[A-]o≈ 4∶1
主要离子分布: 膜内:
膜外: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的极性反转过程。 阈电位:引发AP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局部电位: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电位。 后电位: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到RP水平以前,一种 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过程。 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去极化后电位。
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一)化学现象
要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膜两侧 的离子分布不均,存在浓度差; ②对离子有选择性通透的膜。 膜两侧[K+]差是促使 K+ 扩 散的动力,但随着 K+ 的不断扩 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 是 K+ 继续扩散的阻力,当动力 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 K+ 的 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 衡电位。
(1)概念: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 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O2]o >[O2]i
[CO2]i >[CO2]o
(2)特点:
①扩散速率高 ②无饱和性 ③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④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⑤扩散量与浓度梯度、温度和膜通透性呈正相关, 用扩散通量(mol or mol数/min.cm2)表示。 (3)转运的物质: O2、CO2、NH3 、N2 、尿素、乙醚、乙醇、类固醇 类激素 等少数几种。 注:∵膜对H2O具高度通透性,∴H2O除单纯扩散 外,还可通过水通道跨膜转运。
4、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是( A ) A.细胞内容物和细胞环境间的屏障 B.细胞接受外界和其他细胞影响的门户 C.离子进出细胞的通道 D.受体的主要成分 E.抗原物质
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膜是属于( C ) A.单纯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入胞作用 E.吞饮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转运的物质:葡萄糖(GL)、氨基酸(AA)等小分子亲水物质
(3)特点:
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②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③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有结构特异性) •④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⑤竟争性(∵经同一特殊膜蛋白质转运) •⑥浓度和电压依从性(∵特殊膜蛋白质的变构是有条 件的,如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特点:①信号转导与G蛋白 无关;②无第二信使的产 生;③无细胞质中蛋白激 酶的激活。
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图示
复习思考题
1.细胞间通讯有哪些方式?各种方式之间有何 不同? 2.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有哪 几种方式?比较各种方式之间的异同。 3.试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特征。 4.试比较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几种信号通路之 间的异同。 5.概述受体酪氨酸介酶介导的信号通路的组成、 特点及其主要功能。
3.证明RP的实验:
(甲)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外无电位差。 (乙)当A电极位于细胞 膜外, B电极插入膜内时, 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 外间有电位差。 (丙)当A、B电极都位于 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 证明膜内无电位差。
4.与RP相关的概念:
•
•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 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 • 膜电位:因电位差存在于膜的两侧所以又称 为膜电位(membrane potential)。 • 习惯叫法:因膜内电位低于膜外,习惯上RP 指的是膜内负电位。 RP值:哺乳动物的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 胞为-70~-90mV,红细胞约为-10mV左右。 RP值描述: RP↑→膜内负电位↑(-70→-90mV)=超极化 RP↓→膜内负电位↓(-70→-50mV)=去极化
(负、正)后电位
4.动作电位的特征:
①是非衰减式传导的电位。 ②具有“全或无”的现象:即同一细胞 上的AP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 变的现象。
5.动作电位的意义:
AP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6.与AP相关的概念:
极 化:以膜为界,外正内负的状态。 去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小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超极化:膜内外电位差向大于RP值的方向变化的过程。 复极化:去极化后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反极化:细胞膜由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变为内正外负
(三)细胞膜糖类
多为短糖链, 以共价键的形式与 膜脂质或蛋白质结 合,形成糖); 有些作为膜受体的“可识别”部分,能特异地与 激递质等结合。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被动转运
指物质顺 电位或化学梯 度的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
指物质逆浓 度梯度或电位梯 度的转运过程。
•
分 为:吞噬=转运物质为固体; 吞饮=转运物质为液体。
出胞:
粗面内质网合成蛋白性分泌物 高尔基复合体
膜性结构包被=分泌囊泡
囊泡向质膜内侧移动 囊泡膜与质膜的某点接触并融合 融合处出现裂口 分泌物排出 囊泡的膜成为细胞膜的组成部分
入胞:
细胞膜上的受体对物质的“辨认”
发生特异性结合=复合物 复合物向膜表面的“有被小窝”移动 “有被小窝”处的膜凹陷
一、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大体有:化学、电压、机械性门控通道 如: 化学性胞外信号(ACh) ACh + 受体=复合体
终板膜变构=离子通道开放
Na+内流 终板膜电位
骨骼肌收缩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 cAMP信号通路
神经递质、激素等(第一信使) 结合G蛋白偶联受体
膜外N端:识别、结合第一信使 膜内C端:激活G蛋白
通透性:K+ > Cl- > Na+ > A-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主要离子分布 及膜对离子通透性
主要 离子
Na+ K+ ClA-
离子浓度
(mmol/L)
膜内 14 155 8 60
膜外 142 5 110 15
膜内与膜 膜对离子通 外离子比 透性 例
1:10 31:1 1:14 4:1
通透性很小 通透性大 通透性次之 无通透性
(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1.概 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静息
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短暂的、可逆的,并可向周围扩 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2.AP实验现象:
3.动作电位的图形
刺激 局部电位 上 升 支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去 极 化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复极化
2.RP产生机制的膜学说:
∵静息状态下①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②细胞
膜对离子的通透具有选择性:K+>Cl->Na+>A[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内电位↑(正电场)
即逆浓度梯度或逆电位梯度的转运时,能量 非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而 [Na+]差是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