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_投资过_省略_不足_基于政府干预角度的实证研究_周春梅

合集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上市公司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盈余管理行为直接影响着股东、管理层、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盈余管理作为一种对财务报告的调整,旨在使公司的财务信息看起来更加有吸引力,进而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对公司的长期价值及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破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受到投资者、学者和监管机构的关注。

虽然国内外已有众多研究关于盈余管理的文献,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单一行业或跨国公司,缺乏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综合性、行业视角的研究。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不同行业之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异同,探讨其本质和影响因素,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1)理论框架:综述盈余管理理论的发展及现状,构建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框架。

(2)实证研究:以2008年至2018年间沪深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从行业视角出发,探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异同和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盈余管理行为的原因、影响及监管对策。

2.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案例分析、文献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基础性理论研究为基础,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问题,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实践支撑。

该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探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真相和规律。

三、研究进度和计划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该研究的初步调研和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初步筛选了研究所需数据。

接下来,将按照以下计划进行:1. 数据收集:对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样本并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分析【摘要】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发展。

本文从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的过度投资问题、治理结构对过度投资的影响、监管机制探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过度投资不仅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还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管理不善。

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包括完善治理结构、加强监管机制等。

通过对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有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过度投资问题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和优化。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治理结构,监管机制,影响,改进建议,解决方案,展望,总结1. 引言1.1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分析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过度投资不仅会浪费企业资源,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还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研究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过度投资问题,对于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投资问题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指导,导致企业投资决策受到政治因素影响。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管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容易导致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过度投资有着直接影响。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和独立董事监督,容易导致经营者滥用权力,偏向于进行过度投资。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中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是过度投资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投资对国有上市公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企业财务风险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等方面。

解决过度投资问题,需要国有上市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促进企业管理层的理性决策,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上市公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合理有效的盈余管理不仅能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和有效性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和真实交易活动的调整来改变财务报告盈余的行为。

其目的在于向外部信息使用者传达有利的会计信息。

2. 盈余管理的方式:通常,盈余管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合法的策略,即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和违法的行为,如伪造信息、瞒报或误导信息等。

3. 行业视角的特殊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由于其业务特点、经营模式、政策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其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策略也存在差异。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1. 行业间的盈余管理程度比较:本文以XX家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在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高竞争行业的公司由于面临着较大的盈利压力和不确定性,往往更加注重利用合法合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2. 行业特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行业特性的差异如周期性、成长性等对公司的盈余管理策略有着显著影响。

例如,处于成熟期的行业往往更倾向于采取稳健的会计政策来规避风险;而处于快速成长期的行业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创新和投资来提高其盈利水平。

3. 行业间盈余管理的效果评估:结合行业数据和市场反应来看,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公司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股东权益。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如过度调整或滥用会计政策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或信誉风险。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企业应明确合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必要性,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过度投资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金过剩、盈利压力、信息不对称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资金过剩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国内银行信贷过于宽松,导致很多上市公司获得了大量低成本的融资渠道。

这使得一些上市公司产生了过度投资的动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控制银行信贷的规模和方向,避免资金过剩。

其次,盈利压力也是导致过度投资的原因之一、在资本市场的压力下,上市公司追求高速增长和高利润率,过度投资成为了一种方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引导上市公司合理制定盈利目标,鼓励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发展。

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过度投资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不透明和不充分的情况,这导致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价值。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高信息透明度,方便投资者参与市场,并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对策方面,要解决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监管。

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防止上市公司虚假宣传、管控风险。

其次,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

投资者应该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和价值进行投资,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同时,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其风险意识和投资专业知识,减少投资盲目性。

再次,加强对公司治理的监督。

引入独立董事、独立审计等机制,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减少过度投资的问题。

最后,加强市场监管。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严禁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权益。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存在的原因包括资金过剩、盈利压力和信息不对称。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引导投资者理性投资、加强公司治理监督和加强市场监管。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引言国有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管理层面,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存在着过度投资的问题。

本文将对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旨在了解其原因和衍生的风险。

过度投资行为的定义过度投资行为是指国有上市公司在投资决策中超出合理范围的投资行为。

这些公司可能会过度投资于新项目、扩大生产能力、收购其他企业等。

过度投资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追求成长、规模扩张或者满足政府的要求。

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分析1. 政绩考核压力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着政府和股东的双重考核压力。

在政绩考核中,投资规模通常被用作衡量企业绩效的重要指标。

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管理层可能会过度投资,以追求规模扩张和利润增长。

2. 利益驱使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常与企业的利益相密切相关。

管理层可能会利用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多的权力、薪酬和其他利益。

投资项目的规模越大,管理层可能获取的好处也就越多。

3. 不完善的监管机制在国有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监管机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

监管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监督不力,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中过度自主。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会使得过度投资行为得以发生。

4. 信息不对称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通常比普通投资者更了解公司内部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使得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中保留更多的信息,以便权衡风险和利润。

如果市场对公司内部信息不了解或不能有效评估,长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过度投资。

过度投资行为带来的风险1. 资金浪费过度投资行为可能导致公司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低回报或无回报的项目中。

这种资金浪费会使得公司的财务状况受到影响,长期来看可能对公司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 财务风险增加如果公司过度投资导致负债过高,公司的财务风险将增加。

过高的负债水平可能使得公司难以偿还债务,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

3. 投资回报率下降过度投资可能导致项目投入过高,回报率下降。

这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东权益。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分析财务理论荫黄鹤楼科技园(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中心【摘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过度投资问题或投资不足问题都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

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过度投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非理性的行为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因素,但无论如何都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

鉴于国有企业较一般的企业有其特殊之处,本文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分析了导致管理层做出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 施。

【关键字】过度投资公司治理国有上市公司杜凌玲—尧弓I言在公司治理制度下,由于公司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冲突等客观因素以及经营者自利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存在,很多公司都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

近年来,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个约束经营者行为的强有力的工具,已越来越受到公司所有者的重视。

对于我国的国有上市公司而言,由于其性质较一般的上市公司有特殊之处,在公司治理中行政化的色彩仍比较浓厚,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效果不佳,在委托代理行为中问题比较多,其中过度投资问题比一般的上市公司要突出。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净现值是很有意义的一个衡量指标,通常情况下如果管理层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则被认为是过度投资行为。

二、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一)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导致过度投资。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其说明的是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利己的,人们作出的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国有上市公司与一般的上市公司一样,采用的是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很容易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而做出背离投资者目标的决策,这样的经营者可以称得上是理性经济人。

除了具有自利的主观因素外,经营者与所有者相比还具有客观上的优势,即经营者掌握着公司运营中最全面的信息。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有者很难获取足够的信息去及时对经营者的行为做出判断,因而经营者可以很容易地避开所有者而做出过度投资的决策。

至少从短期来看,这种行为可以增加管理者的业绩,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公司所拥有的股份是很少的,其业绩与报酬直接挂钩。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摘要】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剩现象较为普遍。

政府干预、地方保护、管理者缺位、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原因都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来进行治理。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政府干预治理一、过度投资概述1989年lang和lizen 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于会接受一些npv2、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发育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平总体还不高,也不够完善。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差、投机性强,股价经常偏离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使证券市场的发现功能大受影响。

其次,我国证券交易制度还存在着重大缺陷,约有2/3股票不能上市流通,使证券市场的收购、兼并功能基本失灵。

再次,我国经理人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国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聘任和评价都没有实现市场化,市场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作用还十分微弱。

由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判断,而经营者和作为国有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中央及政府存在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使得经营者为了扩大业绩,而盲目进行投资,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严重。

3、扭曲的资本市场和过强投机性行为我国发展资本市场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

特别是众多地方政府纷纷将帮助企业包装上市作为协助企业摆脱困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捷径”。

发行股票上市圈钱成了包治百病的良药。

另外,大多数的投资者没有专业深度,这样使大多数公司不用担心股利等资金成本问题,投机为投资收益的形成提供了“好环境”,使得投资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差价导致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

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国有上市公司与其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也与当地政府的政绩息息相关,所以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协助国有上市公司扩大业绩而进行过度投资。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题目: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探讨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成因与制约机制。

实证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成因主要是财务报表造假、股权结构不良、管理层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多方面原因,而其制约机制主要包括合适的财务报表监管制度、健全的股权结构、合适的激励机制等。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实证研究;制约机制正文: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国上市公司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出现了种种问题和风险,其中过度投资行为是较为突出和常见的问题之一。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不仅会对公司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对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研究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概念及特征过度投资是指企业向生产已达到或超过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过度投入资金而造成的投资行为。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投资过度:企业在大量投入资金的同时,往往没有充分地进行市场调查和调研,也没有充分了解行业情况,使得投资方向不明确,导致投资过度。

2.资源浪费:企业在进行过度投资时往往会购买一些价格昂贵、使用率低的资产,导致企业资源浪费。

3.财务压力:长期存在的过度投资会导致企业财务压力增大,甚至借贷无法偿还,进而导致倒闭。

4.股东收益下降:过度投资不仅对公司自身的发展有害,对于股东们来说,不断的过度投资行为使得公司股价下跌,股东的收益也会下降。

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成因1.财务报表造假一些不良的上市公司为了虚高公司的业绩,会采取一些不道德、不合理的财务手段,如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使得公司看起来营收和利润都非常高,从而骗取投资者的信任。

这样的公司往往会进行过度投资,以冒险的方式谋求更高的收益。

2.股权结构不良股权结构不良是导致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公司资源,还可能导致公司经营风险。

本文从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指出其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失以及监管不到位。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强化监管与市场约束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策建议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发生,提升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行业的过度投资行为特点,寻找更加精准的对策方式,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过度投资,上市公司,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监管,市场约束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原因及对策分析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

过度投资行为不仅会浪费企业资源,还可能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增加,甚至对整个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过度投资行为的出现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涉及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内部控制不严、监管不力等多个方面。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原因,才能有效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问题,本文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推动我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1.2 研究意义在过度投资行为问题上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可以深入探讨企业决策的合理性和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质量。

合理阐述过度投资行为的原因,可以揭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的不足之处,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对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预防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第一篇: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李锋团编辑:studa1211【摘要】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导致投资过剩现象较为普遍。

政府干预、地方保护、管理者缺位、管理者过度自信等原因都是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制度、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体系等措施来进行治理。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政府干预治理一、过度投资概述1989年Lang和Lizen berger从股利政策角度提出了过度投资假说,并在研究中界定了过度投资公司: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以致于会接受一些NPV<0的投资机会的公司。

此后,学术界所广泛使用的过度投资概念也多源于此。

潘敏、金岩(2003)认为,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把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以扩大投资规模,甚至将资金投入到一些企业原本并不熟悉与企业主营业务无关的领域,这类投资行为均属于过度投资行为。

综合以上观点,过度投资是指接受NPV<0的投资机会,将资金投资于各种效益并非理想的新投资项目,降低资金配置效率的一种低效率投资决策行为。

二、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因分析1、政府干预与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由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背景,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导致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1)地方政府干预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动机。

第一,企业投资扩大规模会直接增加地方GDP。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年均GDP 增长率预期目标为7.5%,全国各省市也制定了各自的GDP预期增速。

因此,为了达到设定值,政府不得不对辖区内企业进行干预,造成过度投资。

第二,企业扩大投资可以满足地方政府财政需要。

我国实行分税制,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增值税属于共享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

由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以基数法为基准,为了扩大税收收入,必须依靠投资规模的扩张,因而政府会干预,过度投资在所难免。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分析1. 前言国有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的主要市场参与者之一,其行为对于市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我们也不免看到有些国有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的问题。

所谓过度投资,就是指国有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某些不必要或不优先的领域、项目或资产上,使企业的效益受到损害,投资回报低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对国有企业自身造成负面影响,也对整个市场和行业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背景、原因、性质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有所启示。

2. 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国有企业也开始通多种渠道融资进行扩张和重组。

其中,上市融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方式,使得国有企业更加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扩大,比如利润增长、股价上涨等。

在这种情况下,某些国有上市公司会尝试过度投资,以达到提高短期效益的目的。

这种操作不仅违背了经济规律和健康发展思路,也可能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等问题。

3. 原因3.1. 利润和股价压力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上市融资的压力,其利润和股价受到高度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可能选择过度投资,以实现短期的利润可观和股价上涨。

3.2. 管理能力不足在国有企业中,管理层大多来自政府部门,他们的决策和操作可能受限于政府意志,缺乏市场经验和决策力。

此外,由于国有上市公司规模较大,其管理体系可能不够灵活,批复流程较长,难以及时处理行业各种变化,也可能导致过度投资。

3.3. 政策环境鼓励过度投资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或满足就业需求,可能会出台一些支持政策,鼓励国有企业投资。

这样的政策可能存在扭曲市场竞争、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容易导致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

4. 性质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4.1. 高比例资本密集型过度投资往往涉及大量的资本投入,会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性和财务状况造成影响。

我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异化主要的表现与分析及治理建议

我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异化主要的表现与分析及治理建议

我国上市企业融资行为异化主要的表现与分析及治理建议,不少于1000字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然而,近年来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出现了异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过度依赖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上市企业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形式借款融资,而不是通过自身经营盈利的方式进行融资。

同时,一些企业为了获得更加宽松的融资政策,更加依赖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融资,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过高,以及更容易出现资本租赁、金融租赁等形式的违规融资。

二、融资行为过于投机有一些上市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会选择投机性融资行为。

例如,通过虚假财务报表的手段,欺骗投资者,迅速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和支持,通过快速的股价上涨实现自我实现暴利。

然而,这种投机融资行为往往是以损害投资者利益为代价的,因此应引起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

三、融资用途缺少规范性和透明性在我国,有一些上市企业在融资后,缺乏对融资用途方面的详细规划和公开介绍,而是通过不透明的账户结构、通过关联交易等方式,将资金流向个人或其他公司。

这种融资行为不仅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同时也会让企业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甚至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如何治理上市企业的融资异化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规范上市企业的融资行为为了遏制上市企业的融资异化现象,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出台一系列的规定和规范,强化上市企业的融资合规和投资者保护,例如,要求企业公开规划明确的融资用途,杜绝违规融资等行为。

二、加强股东投资者的监管政府和监管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上市企业股东和投资者的监管力度,确保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企业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财务透明度,公开一些融资、借款、关联交易等方面的具体信息。

三、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企业应加强内部治理,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例如,设置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强化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监督,防止融资异常情况的发生。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行业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决策的一部分,对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从行业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及其实证研究。

二、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动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交易时机安排等方式,对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进行人为干预,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行为。

其动机包括但不限于提高股价、满足分析师预期、获得融资等。

2. 盈余管理的分类与方式盈余管理可分为正常性盈余管理和异常性盈余管理。

正常性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合理选择,而异常性盈余管理则可能涉及会计政策的滥用或操纵。

具体方式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安排、估计变更等。

三、行业视角下的盈余管理1. 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特点不同行业由于其经营特点、市场竞争状况、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其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差异。

例如,竞争激烈的行业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平滑收益,而受政策影响较大的行业可能更注重对交易时机的把握。

2. 行业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行业因素如行业生命周期、行业监管政策等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行业增长期,企业可能更倾向于报告乐观的业绩,而在行业成熟期或衰退期,企业可能更注重风险控制和收益的稳定。

此外,严格的行业监管政策也可能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约束作用。

四、实证研究1. 研究设计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行业的公司样本,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计量分析等方法,对盈余管理的现象、动机和后果进行实证研究。

2. 实证结果与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1)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2)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其经营目标、市场环境、政策法规等因素密切相关;(3)异常性盈余管理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应引起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关注;(4)加强行业监管和会计准则的完善,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实证研究

谢谢观看
为了探讨上述三个概念之间的内在,我们采用了文献回顾、案例分析等多种 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发现公司治理机 制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体来说,完善的公司治理 机制可以通过制衡机制、激励制度等手段,限制管理层的私利行为,从而防止他 们进行过度投资。
四、讨论与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监督、经理人激励、债务约束以及市场 竞争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具有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探讨不同类 型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及制约机制。
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政府作为大股东,可以通过加强董事会监督和经理人激 励来制约过度投资行为。同时,债务约束和市场竞争也是有效的制约手段。然而, 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约束可能更为重要。因此,针对不同类型 上市公司,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制约机制来限制过度投资行为。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 制的实证研究
目录
01 一、上市公司过度投 资行为的概述02来自二、研究方法与数据 来源
03
三、制约机制的实证 结果
04 四、讨论与结论
05 参考内容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 为,制约机制,实证研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其投资行为备受。然而,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上市公司存在过度投资行为,这不仅可能导致资源浪费,还 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因此,研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制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演示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制约机制及其效 果,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经理人激励:合理的经理人激励机制可以减少代理成本,降低过度投资 行为的发生。例如,实行薪酬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经理人更加 公司的长期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

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着重总结了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会计信息质量与过度投资的关系,对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希望有利于理解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现象较为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且从不同角度对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进行分析,这其中包括公司治理、制度环境、融资结构和会计信息质量对过度投资的影响。

本文力图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为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完善投资决策制约机制、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提供帮助。

公司治理与过度投资公司治理是企业股东、管理层、监事会相互制衡的关系。

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层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讨论股东、独立董事、监事会对管理层投资决策的制衡作用。

(一)管理者视角1.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

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都认为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经理相对于股东的收益较少。

为此,具有利用职务优势获取私人利益的强烈动机。

Jensen(1986)认为经理层谋取私利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扩大企业规模。

因此,经理们甚至投资于NPV为负的项目,造成过度投资。

Conyon和Murphy(2000)发现经理收益与企业规模正相关,建造企业帝国给经理们带来更多的非货币性收益。

建立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联动机制,被认为是抑制此类行为的有效办法。

辛清泉(2007)认为,当薪酬契约无法补偿经理们的工作成果,将容易诱发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别是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或者其他补偿性措施。

对经理的股权激励被认为是连接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业绩的桥梁。

唐雪松(2007)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0-2002)的数据发现,经理持股比例虽然较低,但是与过度投资水平显著负相关。

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因素综述

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因素综述

企业投资不足的影响因素综述杨君君【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6(038)002【总页数】1页(P71)【作者】杨君君【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8企业的投资活动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投资效率更是企业投资的直观反映,因此企业的投资效率一直以来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然而非效率投资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其中包括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即投资不足。

导致企业投资不足的因素有许多,国内外理论界也对此存在大量的研究。

Myers(1977)认为,在风险负债条件下,由于股东所承担的投资成本与其享有的新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不对等,导致股东从新项目投资中获取的增值较低,因而缺乏最大化公司价值的投资动力。

Holmstrom 和 Weiss(1985)认为,管理者的薪酬与其努力程度相关,而管理者实际付出的努力无法被量化和知晓,而投资项目的产出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

所以,当存在不利随机因素时,管理者为了避免风险而选择放弃投资。

Aggarwal 和Samwick(2006)分析认为管理者喜欢“偷懒”,而投资加重了他们的监管工作,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私人成本,如果投资引起的私人成本较高时,经理将可能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

王菁、程博(2014)以 2007 - 2012 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外部盈利压力影响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机制。

他们认为分析师通过手中掌握的相对较多的资源,向投资者公布企业的盈余预测,如果企业达不到预测的盈利目标,企业的股价可能会下跌,管理者的名誉、薪酬、甚至职位都将可能受到影响。

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减少损失,会忽视企业长远发展,选择减少投资,来夸大当前业绩。

这是因为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虽然增加投资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但是企业投资具有产出不确定、收益跨期性的特征,增加投资不能使企业的业绩立刻提高,反而会增加折旧、租赁费用等,降低了企业当前盈利水平。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异化及其实现途径探析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异化及其实现途径探析

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的异化及其实现途径探析一、引言我国国有企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绝对优势。

传统的国有企业的形成是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一个战略要求,为了最大限度地动员剩余,并将其配置于适合战略目标的部门,所诱致出的一种内生的制度安排。

由于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安排下,国有企业是国家机构组成的一部分,一切都是按照计划进行生产,难以调动国有企业的积极性,从而使得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此后,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开始了一场以建立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为导向的国有企业改革。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之初被赋予了帮助国有企业“脱贫解困”的使命,所以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初期,上市公司基本上为国有企业①。

国有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为国家或者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国有上市公司②(包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命乃至企业的具体经营决策),而作为大股东的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目标不仅包括从国有上市公司获取股利,通常还包括社会稳定、国家或地方就业水平、GDP的增长速度,乃至包括涉及地方官员晋升的相关因素等③。

因此国有上市公司在进行某些投资决策时,可能并不一定从(全体)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出发,甚至为了迎合大股东(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需要④,做出损害企业价值的决策,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异化。

本文通过分析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异化的原因,指出考虑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下的股东价值最大化是国有企业恰当的财务管理目标,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目标异化的原因分析中国的上市公司制度起源于帮助国有企业“脱贫解困”,因此自证券市场诞生之日起,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就为相关学者所诟病。

下表和图示表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所占比例的年度分布状况⑤,其中,国有股比例=国有股股数/总股数。

=由表1和图1,我们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基本都在40%以上,而仅仅在2006年和2007年略微低于40%,但是这基本不影响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地位,而在2006年和2007年有所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股权分置改革,国有股为了获取流通权,必须向流通股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从而降低了国有股的比例。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我国股市的不断繁荣,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过度投资行为却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成为上市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因此,本文拟以“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

二、研究意义首先,通过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促进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其次,研究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对于完善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从业者提供研究和决策参考,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路。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2. 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企业规模、内部治理、行业类型等。

3. 制约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机制。

分别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市场的监管机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审查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首先根据国内外文献,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和相关制度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行文献分析和归纳。

其次,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具体分析上市公司过度投资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

最后,在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及其制约机制,为行业政策制定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

2. 对我国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特点和现状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和问题,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11期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投资过度抑或投资不足*——基于政府干预角度的实证研究周春梅*本文得到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09BS501)的资助。

内容提要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上市公司将控制权私有收益而非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其决策目标,使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呈现出典型的投资行为异化特征。

根据对公司投资期望模型回归残差的统计和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两阶段决策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关于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的以下结论:(1)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两种投资异化行为并存;(2)与过度投资行为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不足行为更为普遍且部分公司的投资不足行为表现极端;(3)与投资不足行为相比,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行为更为严重。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政府干预投资行为异化投资过度投资不足一、引言在信息完全对称且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完美资本市场状态下,企业仅会对能增加企业价值的净现值为正的项目进行投资。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受到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影响,企业往往呈现出典型的投资行为异化特征。

投资行为异化是相对于完美资本市场状态下的最优投资规模而言的,指公司偏离最优投资规模的非效率投资行为。

投资行为异化具体又可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项目所造成的投资不足行为,另一种则是企业投资净现值为负的项目所造成的过度投资行为。

传统的代理理论揭示出企业投资不足行为的普遍存在。

1972年,Fama 和Miller 在The theory of finance 一书中,首次探讨了股东和债权人的代理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Fama 和Miller 分析指出,股东与债权人对项目风险偏好的差异将会导致投资决策上的冲突,并进而造成企业投资不足现象的产生。

Myers (1977)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在风险负债条件下,由于股东所承担的投资成本与其享有的新项目产生的现金流不对等,导致股东从新项目投资中获取的增值较低,因而缺乏最大化公司价值的投资动力。

Holmstrom 和Ricart i Costa (1986)构建的经理声誉模型表明,新项目的业绩会揭示出经理的能力高低,由此声誉关注可能会在普遍意义上导致公司经理人倾向于减少对新项目的投资,从而引发投资不足。

“恬静生活”假说也对企业投资不足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理论解释。

该假说认为,理性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增加工作中的闲暇时间而获取更大的效用。

因此,当对是否进入新行业进行决策时,理性管理者的“恬静生活”倾向易导致公司投资不足。

但自Richardson (2006)将投资期望模型用于研究过度投资与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关系以来,国内学者严重偏离传统理论研究的轨迹,将研究重心转向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进行经验检验(魏明海、柳建华,200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2007;李维安、姜涛,2007;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2008;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2008;张洪辉、王宗军,2010)。

作为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因和未来现金流量增572011年第11期长的重要基础,企业的投资行为不仅会对其自身的经营业绩产生影响,而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宏观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研究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问题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但在目前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出现较大分歧的情况下,对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相关文献回顾1932年,Berle 和Means 在《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问题进行了阐述,他们的研究为从管理层与股东利益冲突角度研究公司投资行为异化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文献支持,并引发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热潮。

比较经典的,如Jensen (1986)从经营者和股东利益冲突的角度提出的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该假说认为,企业经营者的效用是公司规模的增函数。

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经营者往往会倾向于构建自己的企业帝国,最大限度地将企业自由现金投资于能扩大公司规模的项目上,并最终引发过度投资。

Roll (1986)率先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提出管理者傲慢自负假说,从理论上对管理者决策行为给出了解释。

Lin 、Hu 和Chen (2005)则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投资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他们将管理者预测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超过实际公司年度盈利水平的管理者视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发现这类管理者倾向于过度投资。

过度投资现象同样存在于中国上市公司之中。

辛清泉、林斌、王彦超(2007)通过对经理薪酬在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方面的治理效应的实证检验发现,当薪酬契约无法对经理的工作努力和经营才能作出补偿和激励时,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存在着因薪酬契约失效导致的投资过度现象。

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2007)从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代理冲突的角度发现,经理机会主义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行为。

除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可能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外,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也是导致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的重要原因。

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大多数公司都存在控股股东(La Porta et al.,1999;Faccio 和Lang ,2002)。

La Porta 、Lopez-de-Silanes 、Shleifer 和Vishny (LLSV )对49个国家10家最大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发现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集中趋势。

Shleifer 和Vishy 甚至指出,“高度集中的股份持有和占有控制性股权看起来是整个世界的规则”。

尤其是在金字塔型持股结构下,控制股东的存在所导致的代理问题更为复杂(La Porta et al.,1999;Claessens et al.,2000;Claessens 和Fan ,2006)。

由于金字塔型持股结构下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作为理性经济主体的控制股东存在谋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强烈动机,而这一行为动机和利益取向必然会对公司投资决策产生影响。

随着对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大股东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上。

在放松股权同质性假定后,La Porta et al.(2000)研究发现控制股东有强烈的动机使公司的投资行为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发生偏移,通过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谋取控制权私有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利益。

Wu Xueping 和Wangzheng (2005)通过将控制权收益因素导入Myers-Majluf 的逆向选择模型发现,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追求是引发公司过度投资的主要因素,但少量适度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则可以缓解控股股东的投资不足行为,并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

也有部分国内学者通过对国内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中,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两类非效率投资问题往往同时并存,且投资不足行为与过度投资相比更为普遍(刘星、窦炜,2009;周春梅,2009;张功富、宋献中,2009)。

与以股权分散为特征的公司不同,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上市公司将控制权私有收益而非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其决策目标,从而使国有上市公司呈现出典型的投资行为异化特征。

那么,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的具体表现如何,是投资不足还是投资过度?更进一步的,我国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的形成机理又是什么?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理论分析582011年第11期与实证检验,以期为相关部门合理决策与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矫正提供文献支持。

三、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的测度(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在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异化进行测度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国有上市公司,根据刘芍佳等(2003)的终极产权论,仅凭直接控股股东并不足以准确判断哪些上市公司是国有性质,国有法人股的终极控股股东也是政府。

如: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城股份”)2008年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为攀钢集团四川长城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53.40%),属于一般法人性质。

但通过层层追溯,我们发现该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是国资委。

在实际中,上市公司直接控制股东和终极控制股东性质不一致的情况较为普遍。

因此,我们在确定研究样本应当根据终极控股股东判断上市公司的性质,以免对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造成影响。

具体来讲,国有上市公司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个条件:(1)上市公司的终极股东必须具备国有性质。

根据刘芍佳等(2003)提出的终极产权论,我们将政府直接控制和政府通过金字塔结构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均作为国有上市公司,其实际控制人的具体性质包括国有企业、省市县各级政府、国务院及以下各级政府直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2)上市公司存在实际控制人。

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控制权包括三个层面:对股东大会的控制权、对董事会的控制权以及对经营层的控制权。

在控制权的配置过程中,实际控制人对股东大会的控制权处于基础地位,实际控制人通过在股东大会行使董事选举权控制董事会,而董事会则可以通过对经理人员的任免进一步控制公司的经营层面。

也就是说,公司实际控制人对董事会和经营层的控制均能由控制股东大会直接或间接实现(蒲自立、刘芍佳,2004)。

因此,可通过计算终极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实际控制人。

以10%为控制权阈值,当终极股东的控制权比例大于控制权阈值10%时,则将该公司认定为有实际控制人的公司。

上市公司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个条件,方能认定为国有上市公司。

例如,2010年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终极股东是深圳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局,为国有性质。

但经计算得出的终极股东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为7.11%,未达到10%的控制权阈值,因此不能认定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国有上市公司。

同样在2010年,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终极股东是新县财政局,但其拥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比例为9.44%,也未达到10%的控制权阈值,同样不能将其认定为国有上市公司。

在明确国有上市公司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我们以2004年12月31日之前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且目前仍正常交易的所有A 股国有上市公司为原始研究样本,研究的样本区间为2004—2010年。

以2004年为研究样本起点的原因为:①原因之一:虽然中国证监会早在2001年8月2日和2003年12月22日就先后发布通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实际控制人及其大致控股结构的信息,但实际上直到2004年12月13日证监会下达关于修订“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的通知之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才全面披露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和控制关系;②原因之二:2003年,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解决了此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的出资人缺位与“内部人”控制等问题,使国有上市公司更能体现出政府的意志和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