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立克次体-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27章立克次体
成虫 卵
添加标题
幼虫
添加标题
恙虫病的传播方式
添加标题
传播媒介,储存宿主:恙螨 传染源:鼠类
添加标题
幼虫
添加标题
人
添加标题
鼠
种类 传染源 媒介昆虫 主要临床表现 免疫力 普氏立克次体 人 人虱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流行性斑疹伤寒)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损伤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鼠 鼠蚤 发热、头痛、皮疹 持久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东方体 鼠 恙螨 局部黑色焦痂 持久 (恙虫热) 发热、头痛、皮疹 内脏损害
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 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 快速诊断: PCR ;免疫荧光查抗体
防治原则
预防
氯霉素、四环素 禁用磺胺类药
治疗
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特异性:接种鼠肺疫苗 (全细胞灭活疫苗)
恙虫病东方体
添加标题
卵 成虫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概念及特点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及引起疾病
问题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01
02
03
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
严格细胞内寄生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副教授, 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他不幸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身 1934年,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贡献。
立克次体共同特点
多形性-球杆形,大小介于细菌、病毒,G- 含有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对抗生素敏感 专性细胞内寄生 与节肢动物关系密切 大多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
立克次体目、属
医疗卫生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立克次体-医学微生物学
医疗卫生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立克次体-医学微生物学
医疗卫生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北京人事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1.立克次体是一类与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1)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2)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3)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
4)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
5)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6)对多种抗生素较敏感,但磺胺药可刺激其增殖。
3.外斐反应是以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4.普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鼠,以鼠蚤为媒介传染给人,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5.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6.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发生凝集反应。
7.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
8.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
9.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
10.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西客站学习中心
医疗卫生/html/yiliaoweisheng/。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立克次体的概述 • 立克次体的生物学特性 • 立克次体与疾病 • 立克次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 立克次体研究的展望
01
立克次体的概述
立克次体的定义
• 立克次体是一种微生物,属于细菌界,是原核生物的一种。它们通常具有细胞壁,且在细胞内寄生。立克次体是一类以 鼠类为自然宿主的有害寄生菌,会引发地方性或流行性斑疹伤寒。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 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实验室检测包括病原学检查、血清 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方法。病原学检查可通过培 养、分离出病原体进行确诊,但培养难度较大,一般不 作为首选。血清学检查可通过检测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 ,但抗体产生时间较长,早期诊断价值有限。分子生物 学检查如PCR等则具有快速、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优 点,但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技术支持。
核酸杂交
利用特定探针与立克次体核酸序列进行杂交,检测立克 次体核酸的存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通过特定的引物和酶,扩增立克次体的特定基因片段, 从而检测立克次体的存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样本进行深度测序,检测立克 次体的基因组信息。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针对不同的立克次体病原体,有不同的疫苗可供 选择,如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生理
立克次体是一种需氧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代谢率。它们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并引起各种不同的病理生理反应。
代谢
立克次体主要通过糖类和氨基酸作为能源,并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它们还能 够利用不同的矿物质作为酶的辅酶因子,以参与代谢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原 定;补体结合试验可检测糖脂类抗原,ELISA 可检测蛋白质抗原
特异性抗体可用生长抑制试验/GIT(与药敏纸片法类似,如是相对应,
纸片周围菌落生长受抑制)和代谢抑制试验/MIT(接种于含抗体、pH
试剂和底物的培养基中,如抗体对应,则生长代谢受抑制,培养基不
变色)
分 属于柔膜体纲、柔膜体目、支原体科(分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共 140
生
化
反
应
抗 菌体脂多糖为群特异性抗原,外膜蛋白为种特异性抗原;某些属与变 原 形杆菌菌株有共同抗原,可用共同抗原(OX19、OX2、OXK)代替立克
次体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相应抗体,是为外斐反应,可辅助立克次体 病,但由于敏感性第、特异性差,目前少用 分 属于立克次体目,分立克次体科、无形体科和全孢菌科三个科,常见 类 致病属包括立克次体属、东方体属、无形体属、埃里希体属、新立克 次体属 由于节肢动物分布不同,各种立克次体并流行具明显地域性(见表 19-1) 抵 较弱。对热、消毒剂敏感,低温或冷冻干燥可保存半年,节肢动物粪 抗 便中科存活数月;对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但磺胺类可促进 力 其生长繁殖 致 流 节肢动物(蜱、螨、虱、蚤等)是传播媒介,啮齿动物常为寄生宿主 病 行 和储存宿主 性环 与节 免 所 人畜共患病,并多为自然疫源性,以发热、头痛、皮疹、肝脾大等为 疫 致 特征: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机体,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 性 疾 皮细胞 病 致病因素包括:荚膜样蛋白层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磷脂酶 A 溶解 膜作用;菌体细胞上吸附的Ⅳ型分泌系统将立克次体的 DNA 和蛋白 质转运到宿主细胞 细胞内的立克次体大量增殖,产生 LPS 等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细胞裂解后,大量立克次体进入血液形成立克次体血症,使脏器血管 内皮细胞感染,主要包括血管炎症、通透性增加、水肿、低容量凝血 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2 周后形成超敏反应加重病变 埃里希体和无形体属主要感染骨髓来源的细胞,如粒细胞、单核细 胞、红细胞和血小板,通过影像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 因子产生及吞噬细胞等造成免疫病理损伤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课件
支原体立克次体xx年xx月xx日•支原体概述•支原体致病性及感染特点•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支原体感染与免疫调节•支原体感染与其它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展望目录01支原体概述1884年,德国科学家Adolf Lazarus首次发现并描述了支原体。
发现根据其当时的特性,被命名为Mycoplasma,即“菌原体”。
命名支原体的发现和命名分类支原体属于细菌界,变形菌门,无芽胞,无鞭毛,呈球形或近似球形。
分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多为共生菌或条件致病菌。
支原体的分类和分布约200nm,是细菌中最小的一种。
支原体的微生物学特征大小缺乏细胞壁,细胞膜薄,细胞器不完整。
结构二分裂方式繁殖,繁殖速度缓慢。
繁殖02支原体致病性及感染特点1支原体的致病机制23支原体会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形成“菌落”,并进一步侵入细胞内部,导致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粘附和定植支原体会产生多种毒素,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死亡。
毒素产生支原体会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如抑制抗原提呈、干扰淋巴细胞增殖等。
免疫逃逸接触传播支原体会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皮肤破损处等传播,需要较长时间的接触。
空气传播支原体会通过空气中的尘埃、飞沫等传播,感染途径较为复杂,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垂直传播支原体会通过母婴传播,感染胎儿或新生儿。
支原体的感染途径和特点03系统感染支原体会引起全身感染,如脑膜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症状严重,病情复杂。
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01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如喉炎、气管炎等,症状较轻,病程较短。
02下呼吸道感染支原体会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症状较重,病程较长,需要及时治疗。
03支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分离培养将标本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观察菌落特征和生化反应,对疑似支原体菌落进行鉴定。
支原体鉴定采用血清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分离培养的菌落进行鉴定,以确定支原体的种类。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
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 细菌学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 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 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 无 外膜 无 有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
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医学微生物学-立克次体课件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
总结词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科学家开始注意到一些疾病的病原体 可能不是细菌。
详细描述
立克次体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开始对一些疾病的病原 体产生疑问,认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可能不是细菌。随后,他们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疾 病的病原体是不同于细菌的微生物,并将它们命名为“立克次体”。自此以后,立克次
立克次体对干燥、阳光、紫外线等理 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环境下 容易死亡。此外,立克次体对化学消 毒剂也较为敏感,如5%来苏儿、3% 石炭酸等均可将其杀死。
03
立克次体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机制
01
02
03
侵袭力
立克次体通过特定的侵袭 机制进入宿主细胞,如黏 附、侵入、复制和释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 ,观察立克次体的生长和繁殖 情况,以确定其存在。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立克次体的特异性基因片 段,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
血清学诊断
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立克次 体特异性抗体,了解立克次体
的感染情况。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 、头痛、皮疹等,结合流行病学 资料,初步判断是否为立克次体 感染。
05
立克次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01
02
03
04
疫苗接种
研发针对特定立克次体的疫苗 ,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
风险。
健康教育
普及立克次体的相关知识,提 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
环境卫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开展 消毒和灭菌工作,减少病原体
传播途径。
监测与预警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41/75
第20章 立克次体 (Rickettsia)
概念 :立克次体是一类以节肢动物为传输 媒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原核细胞型微生 物,能够引发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斑 点热等传染病。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42/75
1906 年 首 次 被 发 觉 , 第 一 个 被 发 觉 立克次体病是斑疹伤寒。为了纪念因研 究斑疹伤寒被感染而牺牲年仅39岁医师, 将这类微生物统称为立克次体。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29/75
三、微生物学检验法
(二)血清学检验
冷凝集试验: 即用病人血清与人O型血红细胞或本
身红细胞混合,4℃过夜时可发生凝集, 而在37℃时这种凝集又分散解离开,但 仅50%左右患者才出现阳性。此反应为 非特异性。
快速诊疗 ELISA:检测P1和P30蛋白mAbs PCR:从痰标本中检测16S rRNA或 P1蛋白基因
末秋初,5~15岁青少年发病率最高。
2.含特殊顶端结构:P1表面蛋白(170 kDa)和P30 (32 kDa)为主要粘附蛋白,使肺炎支原体黏附 于呼吸道上皮。
3.肺炎支原体含有超抗原作用,能刺激炎症细胞 在感染部位释放大量淋巴因子(如TNF-α、IL-1、 IL-6)引发组织损伤。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常与衣原体、淋球菌合并感染
医学微生物学支原体立克次体
34/75
解脲脲原体
1.借居泌尿生殖道, 2.传输路径为性接触和母婴传输。 3.致病机制
-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引发细胞膜损伤;
-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如 N H 3 , 对 宿 主 细 胞 有 急 性 毒性作用;
-磷脂酶损伤宿主细胞膜。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张敏-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寄生于昆虫体内的立克次体,例如蜱和虱子所携带的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感染的病例
1
肺炎
立克次体肺炎是立克次体感染的常见病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和胸闷。
2
结膜炎
沙眼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结膜炎会导致眼睛发红、疼痛和分泌物增多。
3
性传播感染
凯尔森巴赫立克次体感染通过性接触传播,引起尿道炎和盆腔炎等炎症。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课件张敏-第十九章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是一类微生物,本章将介绍立克次体的特点,结构,分类以及与立 克次体感染相关的病例、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
立克次体的特点
1 寄生细胞
立克次体无法独立生存,寄生于宿主细胞内。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仁侵入
立克次体通过侵入宿主细胞核仁来进行复制和生存。
3 病原性
立克次体可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包括肺炎、结膜炎和生殖系统感染。
立克次体感染的诊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观察 • 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和尿液样本分析
立克次体感染的预防措施
1.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3. 使用安全性较高的性行为方式 4. 接种可用的疫苗(如肺炎立克次体疫苗)
立克次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疗法 手术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等 针对症状进行处理和缓解 对某些严重病例进行手术干预
立克次体的结构
外膜
立克次体外层的膜保护其内部 结构
粘附蛋白
粘附蛋白帮助立克次体附着在 宿主细胞表面
柱状体
立克次体内部的柱状结构包含 遗传物质和复制机器
立克次体的分类
人体立克次体
感染人类的立克次体,包括肺炎立克次体和沙眼立克次体。
医学微生物学 第20章 立克次体
抵抗力: 加热56℃ 30min灭活 对常用消毒剂如石炭酸、酒精、来苏敏感 对氯霉素、四环素等敏感 耐低温、抗干燥,磺胺药刺激生长
Rickettsia prowazekii
(普氏立克次体)
恙虫热立克次体(Giema染色)
抗原结构:群特异性抗原 种特异性抗原 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某些变形杆菌的菌体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
斑疹伤寒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治疗
氯霉素、四环素,禁用磺胺类药
卵 成虫 稚虫 幼虫(第二代) 人等
鼠等 幼虫
稚虫 成虫 卵
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采集:急性期血液和双份血清
2、分离培养:首先接种豚鼠
3、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ELISA
预防和治疗
预防
1、控制和消灭中间宿主及储存宿主 2、特异性:鼠肺疫苗(全细胞灭活疫苗)
一、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 球杆状或多形性,Giemsa染色 呈紫色或兰色 活细胞内排列方式:立克次体在细胞内常呈致密团 块排列,不同种立克次体在细胞内 分布的位置不同(鉴别) 培养特性: 活细胞内寄生(鸡胚接种、 细胞培养、动物接种)
结构与组成:有细胞壁(脂质)、细胞膜和微荚膜,DNA和RNA
℃
螨虫
蜱
吃饱的跳蚤
人体虱
所致疾病: 见前表
免疫性:
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多数可获得持久的免疫。
三、微生物学诊断与防治
病原体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血清学试验(外斐反应、ELISA) 立克次体易引起实验室感染,注意无菌操作!!
控制和消灭媒介昆虫; 抗生素治疗(氯霉素、四环素,但禁用磺胺类药物); 全细胞灭活疫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相关知识。
1.立克次体是一类与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1)多数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
2)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3)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形态以球杆状或杆状为主,革兰染色阴性,普通光学显微镜可见。
4)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
5)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6)对多种抗生素较敏感,但磺胺药可刺激其增殖。
3.外斐反应是以变形杆菌OX19、OX2、OXk株作为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凝集反应,用以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4.普氏立克次体的天然储存宿主是鼠,以鼠蚤为媒介传染给人,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
5.斑疹伤寒根据病原、传播媒介及流行病学特征可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6.恙虫病的传播媒介是恙螨,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k株发生凝集反应。
7.立克次体的致病物质有内毒素和磷脂酶A。
8.培养立克次体的方法有鸡胚卵黄囊接种、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
9.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患者血清可与变形杆菌OX19株发生凝集反应。
10.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起流行性斑疹伤寒。